CN101156579B - 一种复配农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配农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6579B
CN101156579B CN2007101872958A CN200710187295A CN101156579B CN 101156579 B CN101156579 B CN 101156579B CN 2007101872958 A CN2007101872958 A CN 2007101872958A CN 200710187295 A CN200710187295 A CN 200710187295A CN 101156579 B CN101156579 B CN 101156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leaf
leaf roller
test
ivermectin hcl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72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6579A (zh
Inventor
徐博
韦志军
唐静
卢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Tianyuan Bi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872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565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56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6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6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65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农药,本发明的复配农药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之一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本发明通过依维菌素与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进行复配,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证明不仅可减少或消除水稻螟虫对由于毒死蜱等的大量使用导致产生的抗性,还能使其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复配农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配农药。
背景技术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同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害虫。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蠋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伊维菌素
其它中文名:依维菌素
英文通用名:Ivermectin
化学名称:5-O-去甲基-22,23-双氢阿维菌素A1结构式:
分子式:B1a C48H74O14(R=C2H5)    分子量:B1a:874
B1b C47H72O14(R=CH3)    分子量:B1b:860
结构式: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021
理化性质:
纯品为白色至浅黄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外观为白色固体,熔点145-150℃;溶解性(21℃):水0.01mg/L,丙酮100g/L,正丁醇10g/L,氯仿25g/L,环己烷6g/L,乙醇20g/L,异丙醇70g/L,煤油0.5g/L,甲醇19.5g/L,甲苯350g/L;对热比较稳定,对紫外光敏感。熔点,150~155℃,蒸气压,199.98nPa。
毒性:
毒性LD50(mg/kg):原药小白鼠急性经口13.6(麻油)、29.7(甲基纤维素),大白鼠急性经口10.0(麻油);兔急性经皮大于2000,对兔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对兔皮肤无刺激作用;Ames试验表明无致突变性。乳油:大白鼠急性经口650(另一文献为大于5000),对兔眼睛有轻微至中等刺激作用,而对兔皮肤有轻微或极轻微的刺激作用。
作用特点:
是以阿维菌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双键氢化,结构优化而开发成功的新型合成农药。作为农用抗菌素的结构优化产物,与母体阿维菌素相比,不但保留了其驱虫和杀螨活性,而且安全性更高,不易产生产生抗性,为蔬菜、水果、棉花等的生产提供了一个高效、高安全性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生物源杀虫剂。本品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有横向渗透传导作用。也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得抗寄生虫药。对线虫、昆虫和满均有驱杀作用,用于治疗禽畜的胃肠道线虫病、螨病和寄生性昆虫病。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引起了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毒性等问题。连续、大量、单一使用化学杀虫剂是导致鳞翅目害虫迅速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将农药进行复配,制成复配制剂使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和快捷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依维菌素与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进行复配,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证明不仅可减少或消除水稻螟虫对由于毒死蜱等的大量使用导致产生的抗性,还能使其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本发明进一步由0.1-99%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0.01-50%依维菌素和适当的助剂和载体复配而成。复配制剂中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含量为0.1-99%,依维菌素含量为0.01-5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的杀虫农药,其特征在于它由0.1-99%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0.01-50%依维菌素和适当的助剂和载体复配而成。复配制剂中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含量为0.1-99%,依维菌素含量为0.01-50%。
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为了明确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单用和混用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8%阿菌素乳油(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5%依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宁市江西镇进行,前茬水稻。
1.3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
(1)1.8%阿维菌素乳油333ml/hm2;
(2)0.5%依维菌素乳油600ml/hm2,
(3)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167+300ml/hm2,(有效成分比例为2∶1)
(4)处理清水对照
6月12日(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采用桂林-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量750kg/hm2,重复3次,每个小区100平方米。药后保持3~5cm水层,5d后正常管理。
1.4调查方法
1.4.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调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d进行药效调查。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共查25丛,统计总株数,每株调查上部3张叶片卷叶数,统计卷叶率,与对照区卷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活幼虫数,与对照区卷叶内活幼虫数比较,计算相对杀虫效果。
1.4.2安全性观察:药后1、3、5、7、10、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表1):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为84.3%,杀虫效果为83.7%。明显高于各处理单用时的效果。
表1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041
2.2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1、3、5、7、10、15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小结与讨论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167+3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其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NY/T 1154.1-2006  NY/T 1154.7-2006
试验地点:广西·南宁
1试验目的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并采用孙云沛法评价两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作用类型,为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选择合适的配方。
2试验条件
2.1供试虫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从南宁周边水稻试验田中随机采取具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水稻卷叶,在室内选取生长发育正常、虫体活跃、体长在10~15mm的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用。
2.2培养条件
室内温度为20-28℃,每天光照16小时,湿度55-80%。
2.3仪器设备
毛笔,烧杯,镊子,玻棒微量点滴器,电子天平,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移液管,10ml量筒等。
3试验设计
3.1试剂
3.1.1供试药剂
92%阿维菌素(Abamectin)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5%依维菌素(Ivermectin)原药,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1.2其它试剂
丙酮等试剂。
3.2试验处理
3.2.1剂量处理
先用少量丙酮分别把适量各原药及两原药不同配比充分溶解,然后用丙酮定容至10ml即得母液,再采用对半稀释法把两原药及不同配比分别配制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其中阿维菌素配制成3.2、1.6、0.8、0.4、0.2mg/L;依维菌素配制成1.6、0.8、0.4、0.2、0.1mg/L;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不同配比所配浓度见表3。
3.2.2试验重复
每处理重复四次,每重复20头3龄幼虫,每处理共80头幼虫。
4试验方法
采用NY/T 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测定时,先把虫置于9cm培养皿中用CO2轻度麻醉,接着用10μL微量进样器把1.0μL药液点在虫体胸部背板上,以1.0μL丙酮处理为对照。然后加新鲜嫩绿稻叶,放湿润棉球保湿,置于25℃、光照//黑暗=16h/8h的条件下饲养48h,查死亡率,对照死亡率低于3%为有效测定。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LC50、LC90及相关数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按下列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P1=(K/N)×100式中P1为死亡率;K表示死亡虫数;N处理总虫数。本试验对照死亡率为1.25%,无需校正。
5.2统计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测试药剂的毒力回归线(Y=a+bx)及相关系数(r)值、LC50、LC90等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3试验结果
分别将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混配制剂采用上述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毒力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见,阿维菌素、依维菌素5个不同的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阿维菌素:依维菌素有效成分比例为2∶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82.8。
表2:依维菌素、阿维菌素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071
6结果分析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5个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表3: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原始数据表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072
毒死蜱和依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为了明确毒死蜱和依维菌素单用和混用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40%毒死蜱乳油(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0.5%依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宁市江西镇进行,前茬水稻。
1.3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
(1)40%毒死蜱乳油1200ml/hm2;
(2)0.5%依维菌素乳油600ml/hm2,
(3)40%毒死蜱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600+300ml/hm2,(有效成分比例为160∶1)
(4)处理清水对照
7月7日(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采用桂林-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量750kg/hm2,重复3次,每个小区100平方米。药后保持3~5cm水层,5d后正常管理。
1.4调查方法
1.4.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调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d进行药效调查。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共查25丛,统计总株数,每株调查上部3张叶片卷叶数,统计卷叶率,与对照区卷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活幼虫数,与对照区卷叶内活幼虫数比较,计算相对杀虫效果。
1.4.2安全性观察:药后1、3、5、7、10、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表4):40%毒死蜱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为88.1%,杀虫效果为87.3%。明显高于各处理单用时的效果。
表4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091
2.2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1、3、5、7、10、15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小结与讨论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40%毒死蜱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600+3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毒死蜱、依维菌素及其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NY/T 1154.1-2006  NY/T 1154.7-2006
试验地点:广西·南宁
1试验目的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毒死蜱、依维菌素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并采用孙云沛法评价两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作用类型,为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选择合适的配方。
2试验条件
2.1供试虫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从南宁周边水稻试验田中随机采取具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水稻卷叶,在室内选取生长发育正常、虫体活跃、体长在10~15mm的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用。
2.2培养条件
室内温度为20-28℃,每天光照16小时,湿度55-80%。
2.3仪器设备
毛笔,烧杯,镊子,玻棒,微量点滴器,电子天平,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移液管,10ml量筒等。
3试验设计
3.1试剂
3.1.1供试药剂
90%毒死蜱(Chlorpyrifos)原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5%依维菌素(Ivermectin)原药,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1.2其它试剂
丙酮等试剂。
3.2试验处理
3.2.1剂量处理
先用少量丙酮分别把适量各原药及两原药不同配比充分溶解,然后用丙酮定容至10ml即得母液,再采用对半稀释法把两原药及不同配比分别配制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其中毒死蜱配制成320、160、80、40、20mg/L;依维菌素配制成1.6、0.8、0.4、0.2、0.1mg/L;毒死蜱和依维菌素不同配比所配浓度见表6。
3.2.2试验重复
每处理重复四次,每重复20头3龄幼虫,每处理共80头幼虫。
4试验方法
采用NY/T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测定时,先把虫置于9cm培养皿中用CO2轻度麻醉,接着用10μL微量进样器把1.0μL药液点在虫体胸部背板上,以1.0μL丙酮处理为对照。然后加新鲜嫩绿稻叶,放湿润棉球保湿,置于25℃、光照//黑暗=16h/8h的条件下饲养48h,查死亡率,对照死亡率低于3%为有效测定。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LC50、LC90及相关数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按下列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P1=(K/N)×100式中P1为死亡率;K表示死亡虫数;N处理总虫数。本试验对照死亡率为2.5%,无需校正。
5.2统计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测试药剂的毒力回归线(Y=a+bx)及相关系数(r)值、LC50、LC90等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3试验结果
分别将毒死蜱、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混配制剂采用上述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毒力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5,由表中数据可见,毒死蜱、依维菌素5个不同的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对稻纵卷叶螟具有增效作用。其中毒死蜱:依维菌素有效成分比例为160∶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72.7。
表5:依维菌素、毒死蜱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11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21
6结果分析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和依维菌素5个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表6:毒死蜱、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原始数据表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22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31
三唑磷和依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为了明确三唑磷和依维菌素单用和混用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0%三唑磷乳油(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0.5%依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宁市龙腾镇进行,前茬水稻。
1.3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
(1)20%三唑磷乳油1500ml/hm2;
(2)0.5%依维菌素乳油600ml/hm2,
(3)20%三唑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750+300ml/hm2,(有效成分比例为100∶1)
(4)处理清水对照
6月10日(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采用桂林-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量750kg/hm2,重复3次,每个小区100平方米。药后保持3~5cm水层,5d后正常管理
1.4调查方法
1.4.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调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d进行药效调查。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共查25丛,统计总株数,每株调查上部3张叶片卷叶数,统计卷叶率,与对照区卷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活幼虫数,与对照区卷叶内活幼虫数比较,计算相对杀虫效果。
1.4.2安全性观察:药后1、3、5、7、10、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表10):20%三唑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为84.7%,杀虫效果为85.3%。明显高于各处理单用时的效果。
表10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41
2.2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1、3、5、7、10、15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小结与讨论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0%三唑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750+3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三唑磷、依维菌素及其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NY/T 1154.1-2006  NY/T 1154.7-2006
试验地点:广西·南宁
1试验目的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三唑磷、依维菌素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并采用孙云沛法评价两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作用类型,为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选择合适的配方。
2试验条件
2.1供试虫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从南宁周边水稻试验田中随机采取具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水稻卷叶,在室内选取生长发育正常、虫体活跃、体长在10~15mm的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用。
2.2培养条件
室内温度为20-28℃,每天光照16小时,湿度55-80%。
2.3仪器设备
毛笔,烧杯,镊子,玻棒,微量点滴器,电子天平,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移液管,10ml量筒等。
3试验设计
3.1试剂
3.1.1供试药剂
90%三唑磷(Triazophos)原药,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5%依维菌素(Ivermectin)原药,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1.2其它试剂
丙酮等试剂。
3.2试验处理
3.2.1剂量处理
先用少量丙酮分别把适量各原药及两原药不同配比充分溶解,然后用丙酮定容至10ml即得母液,再采用对半稀释法把两原药及不同配比分别配制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其中三唑磷配制成200、100、50、25、12.5mg/L;依维菌素配制成1.6、0.8、0.4、0.2、0.1mg/L;三唑磷和依维菌素不同配比所配浓度见表12。
3.2.2试验重复
每处理重复四次,每重复20头3龄幼虫,每处理共80头幼虫。
4试验方法
采用NY/T 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测定时,先把虫置于9cm培养皿中用CO2轻度麻醉,接着用10μL微量进样器把1.0μL药液点在虫体胸部背板上,以1.0μL内酮处理为对照。然后加新鲜嫩绿稻叶,放湿润棉球保湿,置于25℃、光照//黑暗=16h/8h的条件下饲养48h,查死亡率,对照死亡率低于3%为有效测定。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LC50、LC90及相关数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按下列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P1=(K/N)×100式中P1为死亡率;K表示死亡虫数;N处理总虫数。本试验对照死亡率为1.25%,无需校正。
5.2统计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测试药剂的毒力回归线(Y=a+bx)及相关系数(r)值、LC50、LC90等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3试验结果
分别将三唑磷、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混配制剂采用上述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毒力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11,由表中数据可见,三唑磷、依维菌素5个不同的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对稻纵卷叶螟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三唑磷:依维菌素有效成分比例为100∶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66.9。
表11:依维菌素、三唑磷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61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71
6结果分析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三唑磷和依维菌素5个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表12:三唑磷、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原始数据表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72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81
辛硫磷和依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为了明确辛硫磷和依维菌素单用和混用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07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0%高渗辛硫磷乳油(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0.5%依维菌素乳油(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宁市江西镇进行,前茬水稻。
1.3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
(1)20%高渗辛硫磷乳油1215ml/hm2;
(2)0.5%依维菌素乳油600ml/hm2,
(3)20%高渗辛硫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607.5+300ml/hm2,(有效成分比例为81∶1)
(4)处理清水对照
7月5日(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采用桂林-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量750kg/hm2,重复3次,每个小区100平方米。药后保持3~5cm水层,5d后正常管理。
1.4调查方法
1.4.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调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7d进行药效调查。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共查25丛,统计总株数,每株调查上部3张叶片卷叶数,统计卷叶率,与对照区卷叶率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活幼虫数,与对照区卷叶内活幼虫数比较,计算相对杀虫效果。
1.4.2安全性观察:药后1、3、5、7、10、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表13):20%高渗辛硫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为86.2%,杀虫效果为87.6%。明显高于各处理单用时的效果。
表13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191
2.2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1、3、5、7、10、15d目测观察,各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在所试药量范围内,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小结与讨论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0%高渗辛硫磷乳油+0.5%依维菌素乳油607.5+3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辛硫磷、依维菌素及其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NY/T 1154.1-2006  NY/T 1154.7-2006
试验地点:广西·南宁
1试验目的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辛硫磷、依维菌素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并采用孙云沛法评价两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作用类型,为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选择合适的配方。
2试验条件
2.1供试虫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从南宁周边水稻试验田中随机采取具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水稻卷叶,在室内选取生长发育正常、虫体活跃、体长在10~1mm的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用。
2.2培养条件
室内温度为20-28℃,每天光照16小时,湿度55-80%。
2.3仪器设备
毛笔,烧杯,镊子,玻棒,微量点滴器,电子天平,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移液管,10ml量筒等。
3试验设计
3.1试剂
3.1.1供试药剂
87%辛硫磷(Phoxim)原药,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5%依维菌素(Ivermectin)原药,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1.2其它试剂
丙酮等试剂。
3.2试验处理
3.2.1剂量处理
先用少量丙酮分别把适量各原药及两原药不同配比充分溶解,然后用丙酮定容至10ml即得母液,再采用对半稀释法把两原药及不同配比分别配制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其中辛硫磷配制成160、80、40、20、10mg/L;依维菌素配制成1.6、0.8、0.4、0.2、0.1mg/L;辛硫磷和依维菌素不同配比所配浓度见表15。
3.2.2试验重复
每处理重复四次,每重复20头3龄幼虫,每处理共80头幼虫。
4试验方法
采用NY/T 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测定时,先把虫置于9cm培养皿中用CO2轻度麻醉,接着用10μL微量进样器把1.0μL药液点在虫体胸部背板上,以1.0μL丙酮处理为对照。然后加新鲜嫩绿稻叶,放湿润棉球保湿,置于25℃、光照//黑暗=16h/8h的条件下饲养48h,查死亡率,对照死亡率低于3%为有效测定。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LC50、LC90及相关数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单位为百分数(%)。按下列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P1=(K/N)×100式中P1为死亡率;K表示死亡虫数;N处理总虫数。本试验对照死亡率为1.25%,无需校正。
5.2统计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测试药剂的毒力回归线(Y=a+bx)及相关系数(r)值、LC50LC90等值并参照NY/T 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选择最佳比例。
5.3试验结果
分别将辛硫磷、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混配制剂采用上述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毒力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14,由表中数据可见,辛硫磷、依维菌素5个不同的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对稻纵卷叶螟具有增效作用。其中辛硫磷:依维菌素有效成分比例为81∶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79.4。
表14:依维菌素、辛硫磷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211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221
6结果分析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辛硫磷和依维菌素5个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表15:辛硫磷、依维菌素及5个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原始数据表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222
Figure G200710187295820090514D000231

Claims (2)

1.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由毒死蜱与依维菌素农药复配所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毒死蜱与依维菌素成分比例为1000∶1-5∶1。
CN2007101872958A 2007-11-19 2007-11-19 一种复配农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65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2958A CN101156579B (zh) 2007-11-19 2007-11-19 一种复配农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2958A CN101156579B (zh) 2007-11-19 2007-11-19 一种复配农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6579A CN101156579A (zh) 2008-04-09
CN101156579B true CN101156579B (zh) 2011-08-10

Family

ID=39304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2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6579B (zh) 2007-11-19 2007-11-19 一种复配农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56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2169B (zh) * 2008-09-12 2011-04-20 陈章艳 基于伊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
CN104068047A (zh) * 2014-06-25 2014-10-01 周瑛 一种复配农药
CN104430394A (zh) * 2014-10-20 2015-03-25 广西大学 一种含有伊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CN104521949A (zh) * 2014-12-15 2015-04-22 广西大学 一种微胶囊悬浮剂
CN105284870A (zh) * 2015-11-27 2016-02-0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伊维菌素与辛硫磷的杀虫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6579A (zh) 2008-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5844B (zh) 一种含氟噻虫砜的杀线虫组合物
CN108184835B (zh) 杀螨剂及其应用
Iqbal et al. Evaluation of Anthelmintic Activity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Seed Extract.
Khater et al. Lousicidal efficacy of camphor oil, d-phenothrin, and deltamethrin against the slender pigeon louse, Columbicola columbae
CN101156579B (zh) 一种复配农药
Pirali-Kheirabadi et 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amomile (Matricaria chamomile) flowers’ extract against the survival and egg laying of the cattle fever tick (Acari Ixodidae)
CN101773124B (zh) 一种复配农药
CN101480188A (zh) 含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的杀虫组合物
Harder et al. The acaricidal effect of ethanolic extracts of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on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 Tetranychidae)
CN104542685A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1156595B (zh) 一种复配农药
CN102113509B (zh) 一种含有联苯菊酯与甲维盐的杀虫组合物
CN103355322B (zh) 一种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
Rugumamu Potency of traditional insecticide materials against stored bean weevil,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Coleoptera: Bruchidae) in Tanzania
Kumar et al. Spinosad and neem seed kernel extract as bio–controlling agents for malarial vector, Anopheles stephensi and non–biting midge, Chironomus circumdatus
CN103858920A (zh) 一种含有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04855432A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1156588B (zh) 一种复配农药
CN103975937A (zh) 一种含联苯肼酯与氟虫脲的增效杀螨组合物
CN102318636A (zh) 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2308837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2696636A (zh) 一种含有生物农药的杀虫组合物
CN104996435B (zh) 一种含四氯虫酰胺和乙螨唑的杀虫组合物及用途
CN104351218B (zh) 一种有效成分为印楝素和壳寡糖的微胶囊悬浮剂
CN103300049A (zh) 竹蝗专用配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6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