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2761A - Mimo信道反馈协议 - Google Patents

Mimo信道反馈协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2761A
CN101142761A CNA2006800088393A CN200680008839A CN101142761A CN 101142761 A CN101142761 A CN 101142761A CN A2006800088393 A CNA2006800088393 A CN A2006800088393A CN 200680008839 A CN200680008839 A CN 200680008839A CN 101142761 A CN101142761 A CN 101142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wireless
frame
wireless entity
e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88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2761B (zh
Inventor
X·林
Q·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42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2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7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4Nego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6Resource reserv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出握手协议、技术和结构用于在无线网络中实现使用显式反馈的闭环MIMO。

Description

MIMO信道反馈协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无线通信,更具体地来说涉及实现无线系统中的闭环MIMO的技术和结构。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是发射器与接收器都使用多个天线来以无线方式彼此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通过在发射器和接收器处使用多个天线,可以利用空间维度以便提高无线链路的整体性能。可以作为开环或闭环技术执行MMO。在开环MIMO中,在将数据信号传送到接收器之前,发射器没有信道状态的具体了解。另一方面,在闭环MIMO中,发射器在发射信号发射之前使用信道相关的信息来预先处理发射信号,以便更好地与当前信令状态匹配。以此方式,可以提高性能和/或可以简化接收器处理。需要用于有效率地实现无线网络中的闭环MIMO的技术和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无线联网安排的框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下行流数据传输;
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下行流数据传输;
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下行流数据传输;
图5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下行流数据传输;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上行流数据传输;
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上行流数据传输;
图8是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的帧交换序列期间使用的示范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9是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的帧交换序列期间使用的另一个示范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详细描述中,参考了一些附图,这些附图以说明形式示出可以实施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充分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实施例,足以使本领域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要理解虽然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各不相同,但是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例如,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结合一个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特征可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实现。此外,还要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修改每个公开的实施例内的个别部件的位置或安排。因此,下文的详细描述不视为限制意义的,而且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按适合的解释,也由此类权利要求授权的等效物的完整范围来限定。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似的编号指代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无线网络中实现闭环MIMO的技术和结构。可以使用隐含反馈或显式反馈来实施闭环MIMO。隐含反馈依赖于信道互反的特性来获取有关发射装置内MIMO信道的信息。隐含反馈需要对发射装置执行校准,以及需要接收装置精确地将整体信道建模成互反分量(reciprocal component)。在校准完成之后,可以将训练信号从接收装置发送到发射装置以使发射装置能够计算信道信息。然后可以使用信道的互反特性来确定从发射装置到接收装置的正向上的整体信道信息。显式反馈沿从发射装置到接收装置的正向发送训练信号。然后在接收装置中详解(develop)信道信息,然后将其发送回发射装置以用于生成后续发射信号。当使用显式反馈时,不需要复杂的系统校准。本发明提供多种握手协议,可以使用这些握手协议来实现使用显式反馈技术的闭环MIMO。可以在例如高吞吐量无线网络(目前开发中的IEEE 802.11n高吞吐量无线联网标准)内使用这些握手协议,以利用相对较低的开销提供高可靠性且高吞吐量的操作。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无线联网安排10的框图。如图所示,无线接入点(AP)12经由无线通信链路与无线站(STA)14通信。无线AP 12可以向STA 14提供对更大网络(有线和/或无线网络)的访问。STA 14可以包括能够通过远程无线接入点访问网络的任何类型的无线组件、装置或系统。虽然图1中仅示出一个STA,但是应该认识到无线AP 12能够同时向多个STA提供接入服务。如图所示,无线AP 12和STA 14各具有多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天线。AP 12和STA 14之间的无线信道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AP 12和STA 14各具有可用于发射和接收功能的一组天线。在其他实施例中,AP 12和STA 14可以使用不同的一组天线来用于发射和接收。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天线,包括例如偶极天线、贴片天线、螺旋天线和/或其他天线。
在图1的实施例中,无线AP 12包括无线收发器16和控制器18。
控制器18用于为AP执行支持闭环MIMO操作所需的数字处理功能。控制器功能可以使用其中一个或多个数字处理装置来执行,例如可以使用通用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或其他(包括上面这些部件的组合)来执行。控制器18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离散的数字部件,例如位交织器、位去交织器、调制单元、解调单元、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反向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等。无线收发器16用于执行(a)发射操作期间生成送交到多个天线的RF发射信号和(b)接收操作期间处理多个天线接收到的RF信号所需的射频(RF)相关功能。图1的STA 14还包括无线收发器20和控制器22。这些部件将执行与AP 12内的对应单元相似的功能(虽然AP通常能够支持多个同时的无线连接,而STA可能仅能够支持一个无线连接)。本发明的握手过程和协议可以主要地在AP 12和STA 14的控制器18、22内执行。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AP 12和STA 14可以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OFDM系统中,将要发送的数据分布在多个基本正交的窄带子载波上。AP 12和STA 14还可以实现一种形式的MIMO,称为SVD(即奇异值分解)MIMO。下文将更详细地论述SVDMIMO。还可以应用其他类型的发射波束形成,例如迫零。为了便于理解和简化解释,下文的论述可能参考OFDM系统中的单个子载波来进行。但是应该认识到,可能需要为多载波系统内的每一个子载波执行下文描述的功能。还可以使用子载波之间的插值来减少计算和反馈的数量。
在基于MIMO的系统中,可以使用nRX×nTX信道矩阵H,其中nRX是接收天线的数量和nTx是发射天线的数量。使用SVD,可以按如下公式分解信道矩阵H:
H=UDVH
其中U和V是酉矩阵(即具有正交列和单位列范数的矩阵),D是对角矩阵,VH是酉矩阵V的埃尔米特。酉矩阵U具有如下特性:
UHU=I
其中I是单位矩阵。在上文提出的信道矩阵分解中,矩阵V可以称为波束形成矩阵(预编码器)。可以在接收装置中通过首先确定信道矩阵H(使用例如接收到的训练信息)、然后使用SVD技术(或其他类似技术)将矩阵H分解来生成此波束形成矩阵V。然后可以将波束形成矩阵V(或其一部分)传输回发射装置,以便在后续发射信号的生成中使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计算波束形成矩阵。例如,接收器和发射器都可以存储一组预定的波束形成矩阵。接收器搜索该组内的最优波束形成矩阵。它可以首先将该组中的波束形成矩阵乘以信道矩阵H以模拟波束形成的MIMO信道,然后接收器可以计算此波束形成的信道的接收信号质量。通过比较与该组中的波束形成矩阵关联的信号质量,接收器可以识别该组中的最优(或次优)波束形成矩阵,并将该矩阵在该组中的索引反馈回发射器。然后可以由与接收器一样存储相同组的发射器使用该索引获取波束形成矩阵。可能对于多载波系统中的每个子载波需要单独的矩阵V。
对角矩阵D的元素称为信道矩阵H的奇异值或特征值。波束形成矩阵V由与特征值对应的多个列向量(称为特征向量)组成。每个特征向量可以定义MIMO信道内的空间信道(或特征模式)。流经特定空间信道的数据流称为空间流。特征值通常指示对应特征向量/空间信道的相对强度。有时,将MIMO信道限于最强的可用空间信道可能会是有利的(例如限于与2个最大特征值关联的空间信道或限于与最大特征值关联的空间信道)。例如,通过仅在高质量信道上发送功率,这可以减少要送交到发射装置的反馈的总量,并提高发射功率效率。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3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下行流数据传输。在具有两个天线的AP期望将用户数据传输到也具有两个天线的STA时使用帧交换序列30。该附图的上方部分图示AP(例如图1的AP 12)的传输,而下方部分图示STA(例如图1的STA14)的传输。在图2的帧交换序列30以及后面的信令图中,将假定序列中每个连续帧之间可能存在短帧间空间(SIFS)。SIFS是IEEE802.11协议中的空间。如果实现的是不同的无线标准(例如IEEE802.16等),则可以使用传输之间的不同空间。如图2所示,AP首先将训练启动帧32传输到STA。训练启动帧32包括可以包括信息(诸如要将用户数据传输到的STA的地址、AP的地址、要执行信道训练的请求、要传输到STA的数据量、帧交换期间要传输的数据帧的数量和/或其他信息)的训练启动器字段3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训练启动器字段34可以包括要执行的训练的类型和/或期望的反馈的类型的的描述(虽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包括此信息)。例如,训练启动器部分34可以指示与要返回的MIMO信道的两个最大特征值关联的特征向量。
训练启动帧32还包括网络分配向量(NAV)36,网络分配向量(NAV)36用于指示需要预留无线网络媒介以允许完全传送STA的后续传输(即训练响应帧40)的时间量。该区域中的其他STA和AP读取训练启动帧32内的NAV 36,由此抑制发射信号直到预留的时间周期结束之后为止。以此方式,可以避免冲突。因为AP知道STA将发送的反馈量,所以它可以计算提供冲突保护所需的NAV的大小。
训练启动帧32还可以包括每个天线训练38。每个天线训练38可以包括AP内的每个发射天线的单独部分。对于每个天线,可以发射来自AP的已知的训练序列。STA然后可以使用该训练序列来生成对应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天线训练38期间由每个天线(一个接一个)发射单个OFDM符号(虽然或者可以使用其他数据量)。在图2的实施例中,AP具有两个发射天线,因此在每个天线训练38期间从两个天线的每一个天线发射训练序列。
在STA接收到训练启动帧32之后,它执行关联的信道训练并将训练响应帧40发送回AP。训练响应帧40可以包括训练响应器部分42,训练响应器部分42包括例如请求AP的地址、反馈部分46中的空间流的数量、为数据帧50向AP建议的调制编码方案、帧类型的指示(即训练响应)和/或其他信息。训练响应帧40也可以包括NAV44,NAV 44用于指示需要预留无线网络媒介以允许完全传送AP的后续传输(即数据帧50)的时间量。与前文一样,该区域中的其他STA和AP读取训练响应帧40内的NAV 44,由此抑制发射信号直到预留的时间周期结束之后为止。训练响应帧40还可以包括AP请求的信道相关的反馈46。例如,这可以包括通过对使用从AP的各个天线接收到的训练信号生成的信道矩阵H执行SVD操作找到的MIMO信道的两个特征向量v1、v2。或者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信道相关反馈信息。
在AP接收到训练响应帧40之后,它将传送数据帧50。如图所示,数据帧50可以包括:NAV 52、每个流训练54和用户数据56。NAV 52可以指示需要预留无线网络媒介以允许完全传送STA的后续传输(即图示实施例中的ACK帧60)的时间量。每个流训练54包括正在使用的每个空间流的训练信号。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使用这些训练信号逐个空间流地执行后续信道训练。用户数据56是与开销数据相对并送交到STA的有效数据。如本文使用的,短语“用户数据”可以包括任何类型的有用数据,包括例如计算机应用数据、文本数据、图形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语音数据和/或其他非开销数据形式。可以在传输之前使用从STA接收到的训练响应帧40中的信道信息预处理用户数据56和训练信号54。例如,可以在传送用户数据56时,使用接收到的波束形成矩阵来为AP提供波束形成。在STA接收到数据帧50之后,它可以将确认(ACK)帧60传送回AP以确认数据帧50已被成功地接收。
在许多目前无线联网标准和正在开发的无线联网标准中,当在网络中传输数据时可以使用自适应数据速率。即,基于当前信道状况来调整传输的数据速率。因此,参考图2,AP传送的数据帧50的实际长度可以取决于用户数据56的所选数据速率,这将取决于当前的信道状况。但是需要知道该帧长度,需要能够在训练响应帧40内设置NAV 44。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STA基于在STA内使用接收到的训练信号确定的信道信息,来确定AP在后续数据帧(例如数据帧50)内传送用户数据所用的数据速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STA可以估算用于数据56的AP的最优数据速率,并在帧40中将该数据速率反馈到AP。一旦知道了数据速率,则STA可以容易地基于要传送的数据量(STA先前从AP接收到的)来计算后续数据帧的总长度。然后STA可以使用该长度来计算NAV 44。STA可以将数据速率信息(或对应的调制方案信息)作为训练响应帧40的一部分送交到AP。
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7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下行流数据传输。即,不是将单个数据帧从AP传送到STA,而是图3的帧交换序列70可以在连续的流中一个帧接一个帧地发送帧。与图2一样,图3的帧交换序列70在具有两个天线的AP期望将数据传输到也具有两个天线的STA时使用。与先前一样,连续帧交换序列70开始于AP传送训练启动帧32,然后是STA传送训练响应帧40,接着是AP传送数据帧50。可以在例如训练启动帧32内告知STA当前帧交换的“连续”属性,当然也或者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例如每个连续数据帧可以告知STA另一个数据帧将随后到来等)。在STA接收到数据帧50之后,STA可以使用数据帧50内的每个流训练54来再次计算要反馈到AP的信道相关信息。如图3所示,可以在ACK帧72内反馈信道相关反馈。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响应数据帧50生成的并反馈到AP的信道相关信息只是对用于传送数据帧50的波束形成矩阵的“校正”。此波束形成校正矩阵则可以是乘以先前波束形成矩阵(AP内)以得到更新的波束形成矩阵的矩阵。在此方法中,AP必须存储最近使用的波束形成矩阵(对应于每个音调(tone)),以便可以更新它。通过在ACK帧内反馈矩阵校正而不是整个波束形成矩阵,可以显著地减少连续帧交换的反馈的总数量。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按如下执行连续交换期间对音调的波束形成矩阵的更新。令先前信道矩阵和波束形成矩阵分别为H(t-1)和V(t-1),其中t是帧索引。在STA处接收到每个流训练54之后对波束形成的信道的观察是H(t)V(t-1)。STA将H(t)V(t-1)视为没有任何波束形成的普通矩阵一样来计算复合信道H(t)V(t-1)的波束形成矩阵。因此,STA无需记住V(t-1)(虽然它在前一个帧中反馈回V(t-1))。令Vc(t)表示STA为复合信道H(t)V(t-1)计算的波束形成矩阵。如果信道变化缓慢(即H(t)接近于H(t-1)),则Vc(t)将接近于单位矩阵,并因此将没有多少信息且只需小数量的反馈比特。在接收到Vc(t)之后,AP只需通过将反馈Vc(t)乘以先前波束形成矩阵V(t-1)而将该波束形成矩阵更新为V(t)=V(t-1)Vc(t)。因此,AP只需记住最后一个使用的波束形成矩阵(即V(t-1)),并且无需记住较早的矩阵(例如V(t-2)等)。此技术可以在数据流的数量等于发射天线的数量的情况中使用(例如参见图3和图7)。对于数据流的数量少于发射天线的数量的情况,AP和STA可能都需要存储前一个波束形成矩阵。
参考图3,响应数据帧50,STA传输ACK帧72。ACK帧72包括ACK 74,ACK 74用于向AP确认数据帧50已被成功地接收或数据56的部分已被成功地接收(对于数据56中汇聚了多个分组的情况)。ACK帧72也可以包括NAV 76,NAV 76用于指示需要预留无线媒介以允许完全传送AP的后续传输(即后续数据帧80)的时间量。可以在帧50中指示帧80中的数据量。与之前一样,STA可以基于计算的信道信息确定或估算后续数据帧80内的数据传输的适合数据速率/调制方案。STA然后可以使用此数据速率信息来计算ACK帧72内的NAV 76。然后可以在ACK帧72内指示AP要使用的所选的数据速率/调制方案。对于每个后续ACK帧(即ACK帧82等)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ACK帧72还可以包括使用先前接收的数据帧50内的每个流训练54生成的信道相关反馈78。如上文描述的,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它可以仅包括对先前反馈的信道信息的校正。在AP接收到ACK帧72之后,AP将传送另一个数据帧80,之后STA将传送另一个ACK帧82。此过程可以重复预定次数的迭代。最后的ACK帧(未示出)无需包括NAV或反馈信息(虽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包括的)。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帧交换序列中,数据传输是从两个天线的AP到两个天线的STA的下行流传输。对于单个数据帧传输和连续传输,可以在从两个天线的STA到两个天线的AP的上行流方向上执行相似的帧交换序列。例如,可以按上文描述的相同方式基于信道信息生成AP传输的训练响应帧或ACK帧内的NAV。
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9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下行流数据传输。不同于先前描述的序列,图4的序列90在具有四个天线的AP需要将数据传送到仅具有两个天线的STA时使用。如图所示,AP首先将训练启动帧92传送到STA。训练启动帧92其中可以包括训练启动器字段94、NAV 96和每个天线训练98。这些部件与先前论述的那些部件相似。因为AP具有四个天线,所以每个天线训练98包括从四个天线的每一个天线传送训练信号。STA通过传送训练响应帧100来响应AP,该训练响应帧100包括训练响应器部分102、NAV 104和信道相关反馈106。因为STA仅具有2个天线,所以初始训练之后STA识别的空间信道的数量可能被限制为一个或两个。可以在训练响应帧100的信道相关反馈106内将对应的特征向量传输回AP(虽然或者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信道相关反馈)。如先前论述的,STA基于从每个天线训练98导出的信道信息计算NAV104。在接收到训练响应帧100之后,AP传送数据帧110,该数据帧110可以包括例如:NAV 112、每个流训练114和用户数据116。每个流训练114是用于训练响应帧100的反馈106内标识的空间信道。数据帧110之后是STA传送的ACK帧118。ACK帧118中不包括任何信道相关反馈,因为不再将其他数据传送到STA。
如果STA在训练响应帧100内仅标识一个空间信道,则STA可以在帧100的训练响应器部分102内指示它仅反馈一个空间信道的波束形成向量或矩阵。STA然后可以在反馈部分106内发送向量或矩阵的信息。可以将此方法推广到多于2个天线和多于2个空间信道的情况。还可以在图2的帧交换序列30内使用该方法。如果反馈部分106中的波束形成信息仅是用于一个空间流的,则每个流训练114仅可以具有一个流的训练信息,因为AP只能根据反馈部分106中所包括的内容来生成波束形成矩阵。
图5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12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下行流数据传输。与图4的序列90一样,图5的序列120在具有四个天线的AP将数据传送到具有两个天线的STA时使用。与先前一样,AP首先将训练启动帧92传送到STA。STA通过传送训练响应帧100来响应AP,该训练响应帧100包括训练响应器部分102、NAV 104和信道相关反馈106。在接收到训练响应帧100之后,AP传送第一数据帧122,该第一数据帧122包括NAV 112、每个流训练114和用户数据116。如上文描述的,每个流训练114是用于训练响应帧100的反馈106内标识的两个空间信道。除了上面所述以外,数据帧122还可以包括其他两个空间信道的附加的每个流训练124。
在图2-图7中,数据流的最大数量等于STA和AP天线的最小数量(即nds=min(nRX,nTx)),其中采用数据流以在帧中发送用户数据部分。所使用的数据流的实际数量(m)可以是从1到最大数nds。如果反馈m个空间流的波束形成信息,则发射器仅可以形成m个空间流来发送数据。图5中的每个流训练114为承载数据的m个空间信道提供训练。因为发射器可以形成nTx个特征模式或空间信道,所以可以使用每个流训练124来为训练114中未得到训练的(nTx-m)个空间信道提供训练。对于nRx×nTx的信道矩阵H,唯一地确定波束形成矩阵V中的nds=min(nRx,nTx)个特征向量,对于(nTx-nds)>1,不唯一地确定(nTx-nds)个特征向量。
因为接收器处用于nds个空间信道的接收功率特别对于与小特征值对应的信道是不均衡的,所以为了将未使用的空间信道的接收训练功率均衡,可能期望在训练124中采用变换的空间信道,而非使用SVD确定的空间信道,其中这些变换的空间信道是从SVD确定的空间信道线性变换的。例如,假定4x4信道具有特征值4、3、2和0.5。选择与特征值4和3对应的空间信道来承载数据部分116中的数据,而与特征值2和0.5对应的空间信道在每个流训练124中得以训练。因为具有特征值2的空间信道的接收功率和具有特征值0.5的空间信道的接收功率相差12dB,所以可以按如下公式在每个流训练124中将两个未使用的空间信道混合: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1
其中Q是不同于单位矩阵的(nTx-m)×(nTx-m)酉矩阵;vm+1…vnTx是与未使用的信道对应的V的特征向量;V是从信道矩阵H的SVD获得的;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2
是训练124和138等的波束形成向量(或空间信道);vm+1…vnTx是酉向量(即它们彼此正交且具有单位范数);以及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3
也是酉向量。当不应用线性变换时,每个流训练124的v3和v4的接收功率可能相差例如12dB。在变换之后,可以减少该差,因为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4
是[v3v4]的线性组合,[v3v4]的两个特征值有助于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5
的每个流训练的接收功率。因此,
Figure A20068000883900196
的接收功率之间的差值可以小于[v3v4]的接收功率之间的差值。该方法适用于nRx>nTx的情况(例如参见图7)。在图7中,如果仅选择一个空间信道来承载数据,则在数据164之后需要对其他未使用的空间信道添加每个流训练。期望但不是强制的,在帧的结尾设置未使用的空间信道的每个流训练,因为这提供信道的最新训练并减少训练和波束形成之间的延迟。
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帧122之后,STA传送ACK帧126,ACK帧126包括ACK 128、NAV 130和信道相关反馈132。AP然后将传送另一个数据帧134,并且该过程重复直到传送了所有的数据帧为止。
训练响应帧100内的NAV 104需要将后续数据帧122内的附加每个流训练124纳入考虑,以精确地反映为数据帧122预留无线媒介所需的时间。但是,在一些情况中,在数据帧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可能并非有利的。例如,如果AP与STA之间的信道没有变化或在缓慢地变化,则其他空间流一般将不会变得有意义。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STA或AP将确定是否对AP要传送的后续数据帧保证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然后将生成与之相符的对应NAV。该确定可以基于例如过去的信道历史来作出。例如在一种方法中,STA可以总是指示AP执行第一数据帧122内的附加每个流训练124。然后将基于所存在的附加的每个流训练124来计算训练响应帧100内的NAV 104。在生成第一ACK帧126(以及此后的每个ACK帧)时,STA将基于使用每个流训练124执行的训练的结果而已经知道信道是否在快速变化。如果信道未快速变化,则STA可以决定不需要附加的每个流训练,并将指示AP(在ACK帧126内)不在下一个数据帧134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如果信道快速变化,则STA可以决定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是有益的,并指示AP在下一个数据帧134中包括附加的训练。STA将基于是否将在后续数据帧134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来确定NAV 130的值。然后可以对每个后续数据帧贯彻是否使用附加的训练的决定,直到所有帧已被成功地传送为止。如果要在具体帧交换序列内传送大量的数据帧,则可以按多个间隔时间来完成附加的每个流训练以确认信道没有以较显著的速率变化。
利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的上述技术不限于在4个天线的AP将数据传送到2个天线的STA时使用。也可以在例如4个天线的AP将数据传送到4个天线的STA时实现这些技术。可能期望通常在此情况中(空间信道的数量可能是一个或一个以上)使用与最大特征值关联的空间信道,然后在信道漂移(drift)时(例如当一种模式开始漂移到另一种模式中时)使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也可以在例如4个天线的STA将数据传送到2个天线或4个天线的AP时实现这些技术。还存在其他应用。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14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单个上行流数据传输。图6的序列140在具有两个天线的STA需要将数据传送到具有四个天线的AP时使用。如图所示,STA首先将训练启动帧142传送到AP,该训练启动帧142包括训练启动器字段144、NAV146以及用于这两个天线的每个天线训练148。AP执行所请求的训练并通过传送训练响应帧150来响应STA,该训练响应帧150包括训练响应器字段152、NAV 154和信道相关反馈156。AP使用从信道训练得到的信道信息来确定STA将用于将用户数据传送到AP的数据速率/调制方案。AP在确定NAV 154时将数据速率纳入考虑。AP可以将数据速率信息(或对应的调制方案信息)作为训练响应帧150的一部分送交到STA。在接收到训练响应帧150之后,STA将单个数据帧158传送到AP。数据帧158包括NAV 160、每个流训练162和用户数据164。按STA确定的数据速率来传送用户数据164。在接收到数据帧158之后,AP将ACK帧168传送回STA以指示该数据帧已被成功地接收。
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范帧交换序列170的信令图,该示范帧交换序列170可以用于在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内执行连续上行流数据传输。图7的序列170在具有两个天线的STA需要将数据传送到具有四个天线的AP时使用。训练启动帧142、训练响应帧150和数据帧158与上文结合图6描述的那些相似。因为STA仅具有两个天线,所以没有像在对应的下行流情况中执行的那样在数据帧158内传送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的问题。在接收到数据帧158之后,AP将ACK帧172传送回STA,该ACK帧172包括ACK 174、NAV 176和信道相关反馈178。STA然后传送另一个数据帧180,此后AP传送另一个ACK帧182,并以此类推下去。对于序列170中的每个ACK帧172、182、...,AP可以使用它生成的信道信息来确定后续数据帧的数据速率。AP然后可以使用数据速率信息来计算对应的NAV。
图8是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网络内的帧交换序列期间使用的一个示范方法190的流程图。由第二无线实体通过MIMO信道从第一无线实体接收第一无线帧(框192)。第一无线帧包括用于第一无线实体的多个天线的每个天线信道训练信号。第二无线实体然后使用接收到的训练信号来生成MIMO信道的信道相关信息(框19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首先形成MIMO信道的信道矩阵H,然后执行信道矩阵H的奇异值分解(SVD)来生成信道相关信息。或者可以使用其他技术。然后基于该信道信息在第二无线实体内确定数据速率(框196),该数据速率是第一无线实体用来在后续数据帧中将数据传送到第二无线实体的数据速率。然后基于数据速率计算网络分配向量(NAV)(框198)。该NAV旨在将网络媒介预留足以允许第一无线实体完全传送后续数据帧的时间。
然后将包括NAV的第二无线帧从第二无线实体传送到第一无线实体(框200)。附近的任何其他无线实体可以接收第二无线帧,读取NAV,然后抑制传输直到关联的预留周期之后为止(即后续数据帧完成传输之后为止)。第二无线帧还可以包括MIMO信道的信道相关信息。第一无线实体然后可以将数据帧传送到第二无线实体。在接收到数据帧之后,然后可以由第二无线实体将ACK帧传送到第一无线实体以确认该数据帧被接收到。在至少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而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站(例如参见图2、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其他实现中,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站,而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例如参见图6和图7)。在第一和第二无线实体都是无线站或都是接入点的情况中,也存在实现。其他情况也是可能的。
图9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在无线网络内的连续帧交换序列期间使用的一个示范方法200的流程图。首先,确定第一无线实体与第二无线实体之间的MIMO信道是否漂移(框202)。例如可以通过检查过去信道行为来确定此情况。在一个方法中,如果发现MIMO信道满足预定的漂移条件(例如,信道以比阈值速率大的速率变化等),则确定存在信道漂移。或者可以使用确定信道是否正在漂移的其他技术。接下来,基于MIMO信道是否正在漂移来确定是否要在从第一无线实体传送到第二无线实体的数据帧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框204)。如前文描述的,第二无线实体将识别第一无线实体用于将用户数据传送到第二无线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空间流(例如,图5的信道相关反馈132)。第一无线实体然后将在后续数据帧内包括这些一个或多个空间流的每个流训练。“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是对不同于第二无线实体识别的一个或多个空间流的流进行的训练。
信道漂移确定可以在第一或第二无线实体内执行。同样地,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确定可以在第一或第二无线实体内执行。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缺省的每个流训练状态。例如,在一个可能的方法中,除非首先确定该信道未在漂移,否则可以总是使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例如图5中的训练138)。在相似的方法中,除非首先确定信道正在漂移,否则可以从不使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如前文描述的,第二无线实体将需要生成网络分配向量(NAV)以预留无线网络媒介,直到后续数据帧结束为止。如果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确定是在第二无线实体内执行,则第二无线实体可以在生成NAV时将该确定纳入考虑。即第二无线实体可以在要使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时在NAV计算中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的持续时间,而当不使用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时排除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的持续时间。如果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确定是在第一无线实体内执行,则第二无线实体可以在生成NAV时总是假定附加的每个流训练的存在。在至少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而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站。在一些其他实现中,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站,而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在第一和第二无线实体都是无线站或都是接入点的情况中,也存在实现。
在上文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通常与IEEE 802.11无线联网标准及其后续产物相关联。但是应该认识到,本发明的技术和结构并不局限于在基于IEEE 802.11的系统内使用。即本发明的技术和结构可以在多种不同的无线系统和标准中有应用。
可以任何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技术和结构。例如,本发明的特征可以在具有无线能力的个人数字助理(PDA)内实施;可以在具有无线能力的膝上型计算机、掌上型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和平板计算机内实施;可以在传呼机内实施;可以在蜂窝电话和其他手持无线通信器内实施;可以在卫星通信器内实施;可以在具有无线能力的摄像机内实施;可以在具有无线能力的音频/视频设备内实施;可以在网络接口卡(NIC)和其他网络接口结构内实施;可以在集成电路内实施;可以作为存储在机器可读媒体上的指令和/或数据结构来实施;和/或可以采用其他格式来实施。可以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机器可读媒体的示例包括软磁盘、硬盘、光盘、压缩只读存储器(CD-ROM)、磁光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写可编程ROM(EPROM)、可电擦写可编程ROM(EEPROM)、磁卡或光卡、闪速存储器和/或适用于存储电子指令或数据的其他类型的媒体。在至少一个形式中,本发明作为一个指令集来实施,该指令集被调制在载波上以便通过传输媒介传输。
在前文的详细描述中,将本发明的多种功能特征一起组合在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实施例中,以达到理顺公开内容流程的目的。该公开的方法不解释为:本发明需要具有比每个权利要求项中所明确引述的特征更多的功能特征。相反,如下文权利要求所反映的,发明主题可以由比每个公开的实施例的所有功能特征少的功能特征来决定。
虽然本发明是结合某些实施例来描述的,但是要理解按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设想到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修改和改变。此类修改和变化被视为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35)

1.一种方法,包括:
在第二无线实体处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从第一无线实体接收第一无线帧,所述第一无线帧包括信道训练数据;
使用所述信道训练数据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无线实体在后续数据帧中将用户数据传送到所述第二无线实体所用的数据速率;
基于所述数据速率确定网络分配向量(NAV),所述网络分配向量(NAV)指示时间周期,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第一无线实体的所述后续数据帧的传输;以及
将第二无线帧从所述第二无线实体传送到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所述第二无线帧包括所述NAV。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道训练数据包括来自与所述第一无线实体关联的多个天线的每一个天线的每个天线训练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无线帧还包括信道相关反馈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而所述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站,而所述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生成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矩阵H。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执行所述信道矩阵H的奇异值分解(SVD)。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NAV包括通过将数据量乘以所述数据速率来确定所述后续数据帧的用户数据部分的持续时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帧是训练启动帧,而所述第二无线帧是训练响应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训练启动帧包括另一个NAV,所述另一个NAV指示时间周期,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训练响应帧的传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接收所述后续数据帧,并将ACK帧传送到所述第一无线实体以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帧已被成功地接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续数据帧包括另一个NAV,所述另一个NAV指示时间期间,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ACK帧的传输。
13.一种设备,包括:
无线收发器;以及
耦合到所述无线收发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从远程无线实体接收到的信道训练数据;
使用所述信道训练数据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信息确定所述远程无线实体在后续数据帧中将用户数据传送到所述设备所用的数据速率;
基于所述数据速率确定网络分配向量(NAV),所述网络分配向量(NAV)指示时间周期,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远程无线实体的所述后续数据帧的传输;以及
由所述无线收发器使无线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所述无线帧包括所述NAV。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道训练数据包括从与所述远程无线实体关联的多个天线的每一个天线接收的每个天线训练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帧包括信道相关反馈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用于从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接收所述后续数据帧,并由所述无线收发器使ACK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以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帧已被成功地接收。
17.一种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偶极天线;
耦合到所述至少两个偶极天线的无线收发器;以及
耦合到所述无线收发器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从远程无线实体接收到的信道训练数据;
使用所述信道训练数据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信息确定所述远程无线实体在后续数据帧中将用户数据传送到所述系统所用的数据速率;
基于所述数据速率确定网络分配向量(NAV),所述网络分配向量(NAV)指示时间周期,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远程无线实体的所述后续数据帧的传输;以及
由所述无线收发器使无线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所述无线帧包括所述NAV。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是无线接入点。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是无线网络站。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帧包括信道相关反馈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用于从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接收所述后续数据帧,并由所述无线收发器使ACK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以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帧已被成功地接收。
22.一种产品,包括其上存储有指令的存储媒介,当所述指令被计算平台执行时用于:
获取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从远程无线实体接收到的信道训练数据;
使用所述信道训练数据确定所述MIMO信道的信道信息;
基于所述信道信息确定所述远程无线实体在后续数据帧中传送用户数据所用的数据速率;
基于所述数据速率确定网络分配向量(NAV),所述网络分配向量(NAV)指示时间周期,在所述时间周期期间要预留无线媒介以便容纳所述远程无线实体的所述后续数据帧的传输;以及
使无线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所述无线帧包括所述NAV。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产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道训练数据包括从与所述远程无线实体关联的多个天线的每一个天线接收的每个天线训练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产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帧包括信道相关反馈信息。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还用于:
从所述远程无线实体接收所述后续数据帧,并使ACK帧传送到所述远程无线实体以指示所述后续数据帧已被成功地接收。
26.一种在无线帧交换期间使用的方法,包括:
第一确定第一无线实体与第二无线实体之间的MIMO信道是否正在漂移;以及
第二基于所述MIMO信道是否正在漂移来确定是否要将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数据包括在要从所述第一无线实体传送到所述第二无线实体的数据帧内,其中所述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数据是与所述第二无线实体选择的空间信道不同的所述MIMO信道的一个或多个空间信道的训练数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和第二确定在所述第一无线实体处执行。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和第二确定在所述第二无线实体处执行。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无线实体处计算网络分配向量(NAV)以预留网络媒介直到要从所述第一无线实体传送的所述数据帧结束为止,其中计算NAV包括考虑是否将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数据包括在所述数据帧内。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确定包括:除非所述MIMO信道未在漂移,否则缺省情况下在所述数据帧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数据。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确定包括:除非所述MIMO信道正在漂移,否则缺省情况下不在所述数据帧内包括附加的每个流训练数据。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第一确定包括监视所述MIMO信道的过去历史。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确定包括确定所述MIMO信道是否满足预定的漂移条件。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而所述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站。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实体是无线站,而所述第二无线实体是无线接入点。
CN200680008839.3A 2005-01-21 2006-01-05 在无线帧交换期间使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040,700 2005-01-21
US11/040,700 US7542454B2 (en) 2005-01-21 2005-01-21 MIMO channel feedback protocols
PCT/US2006/000680 WO2006078494A2 (en) 2005-01-21 2006-01-05 Mimo channel feedback protoco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2761A true CN101142761A (zh) 2008-03-12
CN101142761B CN101142761B (zh) 2014-12-24

Family

ID=3657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83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761B (zh) 2005-01-21 2006-01-05 在无线帧交换期间使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42454B2 (zh)
CN (1) CN101142761B (zh)
DE (1) DE112006000233B4 (zh)
GB (1) GB2438980B (zh)
TW (1) TWI301363B (zh)
WO (1) WO2006078494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6182A (zh) * 2010-11-26 2012-09-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局域网中基于链路自适应来报告信道信息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2845101A (zh) * 2010-04-13 2012-12-2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的组传输
CN103001745A (zh) * 2011-09-19 2013-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信息矩阵维数的通知方法及装置
CN109981215A (zh) * 2014-06-09 2019-07-05 英特尔公司 用于促进同时轮询响应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8367B1 (en) 2003-01-31 2006-06-06 At&T Corp. Rate-adaptive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ove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systems
US7492829B2 (en) * 2004-09-10 2009-02-17 Intel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feedback in MIMO systems
US7539253B2 (en) * 2004-09-10 2009-05-26 Intel Corporation Interpolation in channel state feedback
JP4065276B2 (ja) * 2004-11-12 2008-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US7542454B2 (en) 2005-01-21 2009-06-02 Intel Corporation MIMO channel feedback protocols
JP4734970B2 (ja) * 2005-03-09 2011-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610388B2 (ja) * 2005-03-24 2011-01-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US8085871B2 (en) * 2005-04-21 2011-12-27 Broadcom Corporation Adaptive modulation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optional beamforming
USRE47633E1 (en) 2005-06-22 2019-10-01 Odyssey Wireless Inc. Systems/methods of conducting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using a smartphone
US8670493B2 (en) 2005-06-22 2014-03-11 Eices Research, Inc. Systems and/or methods of increased priva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233554B2 (en) 2010-03-29 2012-07-31 Eices Research, Inc. Increased capacity communications for OFDM-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methods/devices
US8200164B2 (en) * 2005-12-01 2012-06-12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ssociated methods and data structures
KR100819285B1 (ko) 2006-03-16 2008-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사용자를 지원하는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 백 정보 송/수신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US8542589B2 (en) * 2006-06-05 2013-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eamforming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970151B2 (ja) 2006-08-21 2012-07-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974641B2 (ja) * 2006-10-24 2012-07-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US8422381B1 (en) * 2007-02-12 2013-04-16 Rockwell Colli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jamming resistance for high throughput point to poin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379745B1 (en) * 2007-07-06 2013-02-1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Forward channel variation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19496B1 (en) 2007-07-23 2017-06-07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between a transmitter and a receiver in a power line network, transmitter, receive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modem and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48945B2 (en) * 2007-08-31 2015-06-02 Intel Corporation Antenna training and tracking protocol
US9374746B1 (en) * 2008-07-07 2016-06-21 Odyssey Wireless, Inc. Systems/methods of spatial multiplexing
JP4605266B2 (ja) * 2008-07-23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エンコード装置及びエンコード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GB2467303B (en) * 2008-08-07 2012-07-11 Icera Inc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34912B2 (en) * 2008-10-20 2012-03-13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adapted for opportunistic forwarding of uplink short messages in 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US8340206B2 (en) * 2009-07-16 2012-12-25 Tti Inventions D Llc System for MIMO spatial adaptivit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US10383141B2 (en) * 2009-09-23 201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SDMA transmit opportunity scheduling
US9173191B2 (en) 2009-12-20 2015-10-27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374154B2 (en) * 2009-12-23 2013-02-12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20110200130A1 (en) * 2010-02-11 2011-08-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mu-mimo system
US9742590B2 (en) * 2010-07-07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feedback protocol for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US8615047B2 (en) * 2010-07-30 2013-12-24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nk layer multicasting
JP5746349B2 (ja) * 2010-09-01 2015-07-08 エンパイ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ルエルシー 転送されたチャネル条件情報に基づくデータの事前符号化
US8767570B2 (en) * 2011-02-14 2014-07-01 Nokia Corporation Indicating status of radio resources in wireless network
CN103346826B (zh) * 2013-06-27 2016-06-2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的选择方法和接入点
CN104468425B (zh) * 2013-09-13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射频单元通道校正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219169B1 (en) * 2015-07-09 2019-02-26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Hybrid MU-MIMO spatial mapping using both explicit sounding and crosstalk tracking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9691048B (zh) * 2016-07-29 2021-07-20 杜塞尔多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将发送数据格式化为帧结构的发送机和方法
CN107733553B (zh) * 2016-08-12 2022-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块的发送方法和装置、接收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59503B2 (en) 2001-04-07 2005-02-2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in a transceiver for controlling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channel
EP1255369A1 (en) 2001-05-04 2002-11-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MIMO transmission schemes
US6662024B2 (en) 2001-05-16 2003-1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77944B2 (en) 2002-01-12 2005-12-20 Conexant, Inc.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for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having stations operating with different modulation formats
ES2197794B1 (es) * 2002-01-18 2005-03-16 Diseño De Sistemas En Silicio, S.A Procedimiento de transmision de datos para un sistema multiusuario de transmision digital de datos punto a multipunto.
DE10206214A1 (de) * 2002-02-15 2003-08-28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minen
US7522673B2 (en) 2002-04-22 2009-04-21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pace-time coding using estimated channel information
CN1523796A (zh) * 2003-02-17 2004-08-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Ue对小数据报的主动传输方法
US6927728B2 (en) 2003-03-13 2005-08-0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US7046651B2 (en) 2003-04-04 2006-05-16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topologies for optimum capacity transmission ove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4836784B2 (ja) * 2003-06-30 2011-12-14 アギア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dmに基づくプリアンブル構造を使用する複数アンテナ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後方互換性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DE60335305D1 (de) 2003-12-22 2011-01-2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von sendegewichten
WO2005086903A2 (en) 2004-03-08 2005-09-2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bit loading source coding via vector quantization
KR100586886B1 (ko) * 2004-08-13 2006-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US7542454B2 (en) 2005-01-21 2009-06-02 Intel Corporation MIMO channel feedback protocols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5101A (zh) * 2010-04-13 2012-12-2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的组传输
CN102845101B (zh) * 2010-04-13 2016-08-10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的组传输
CN102696182A (zh) * 2010-11-26 2012-09-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局域网中基于链路自适应来报告信道信息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US8787341B2 (en) 2010-11-26 2014-07-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information based on link adapt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the apparatus for the same
CN102696182B (zh) * 2010-11-26 2015-08-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局域网中基于链路自适应来报告信道信息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US9520964B2 (en) 2010-11-26 2016-12-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information based on link adapt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the apparatus for the same
CN103001745A (zh) * 2011-09-19 2013-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信息矩阵维数的通知方法及装置
CN103001745B (zh) * 2011-09-19 2017-10-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信息矩阵维数的通知方法及装置
CN109981215A (zh) * 2014-06-09 2019-07-05 英特尔公司 用于促进同时轮询响应的系统和方法
CN109981215B (zh) * 2014-06-09 2023-07-07 英特尔公司 用于促进同时轮询响应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38980A (en) 2007-12-12
TW200642328A (en) 2006-12-01
CN101142761B (zh) 2014-12-24
DE112006000233B4 (de) 2013-06-20
TWI301363B (en) 2008-09-21
DE112006000233T5 (de) 2007-11-08
WO2006078494A2 (en) 2006-07-27
GB2438980B (en) 2009-12-16
WO2006078494A3 (en) 2006-10-12
US7542454B2 (en) 2009-06-02
US20060165191A1 (en) 2006-07-27
GB0713041D0 (en) 2007-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2761B (zh) 在无线帧交换期间使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416417B (zh) 用于基于mimo的无线网络的高效训练方案
CN101036317B (zh) 用于实施连续闭环多入多出的方法和设备
CN106797274B (zh) 在一种或多种通信模式中操作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US795745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rame formats for MIMO channel measurement exchange
CN102356690B (zh) 共存信道接入方法
CN102356586B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接收器
US200600930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data transmission
CN103069740A (zh) 甚高吞吐量无线mimo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期间的单流相位跟踪
CN101626265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下行波束赋形的方法
CN102763388A (zh) 用于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支持自适应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83105A (zh) 用于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支持自适应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73545A (zh) 在mimo无线lan中选择天线和波束的方法
CN102668428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1854186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解码方法和系统
CN102017452A (zh) 根据谁具有最大估计信道容量来选择开环或闭环mimo
CN104838611A (zh) 用于su-bf和mu-mimo操作的统一速率适配的方法和系统
WO2010108298A1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同信道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71179A (zh) Mimo系统中基于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跨层优化设计方法
CN105007108A (zh) 基于发射天线选择的分布式干扰对齐方案
US8913515B2 (en) Measuring and improving multiuser downlink reception quality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N104468054B (zh) 一种基于短波多天线系统的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法
CN101268666B (zh) Ofdm mimo系统中具有训练信号的装置
CN111817758B (zh) 一种离散调制信号mimo传输方法
GB2459399A (en) MIMO channel drift determination and training reque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