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9119B -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29119B CN101129119B CN2006101124647A CN200610112464A CN101129119B CN 101129119 B CN101129119 B CN 101129119B CN 2006101124647 A CN2006101124647 A CN 2006101124647A CN 200610112464 A CN200610112464 A CN 200610112464A CN 101129119 B CN101129119 B CN 1011291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ther
- shed
- spray
- fungus
- canop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培养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解决大棚栽种木耳需要的场地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方法祥见说明书,该方法是打破黄背木耳的常规栽培方法,将栽培场所移至林下,在每年5-10月间,利用接近郁闭的林下空间,运用搭建简易塑料小拱棚、安装微喷设施等综合措施,将黄背木耳的生长温度控制在20-28℃、湿度保持在85%以上,直至黄背木耳菌株长到所需的直径,本方法简单易行、投入小、产出高、产品品质优良、林地资源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培养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黄背木耳属中高温型菌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初生子实体呈杯状,逐渐长大成耳状,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直径一般为10厘米-20厘米,干燥后强烈收缩成角质,硬而脆;子实体的背面凸起,有短绒毛,表面光滑或有脉络状皱纹;颜色因品种和种植方法而不同,呈深褐色、褐色、浅褐色、微黄色等。
常规的黄背木耳栽培技术是:以事先接好种、灭好杂菌的黄背木耳菌棒为原料,采用露天遮阴培育模式进行生产。
但是,大棚栽种木耳需要的场地大,需要框架、棚壁、遮蔽物、照明系统、喷水系统、通风系统、增氧系统等,框架和棚壁一般采用钢筋水泥结构或砖瓦结构,结构复杂,成本高。
木耳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人工增氧装置释放的氧气容易外溢,不能均匀扩散,在离人工增氧装置近的位置由于氧气量过于充分,木耳的生长迅速,而在离人工增氧装置近的位置由于氧气少,往往不能满足木耳生长的需要,这样就造成木耳生长状况不一致,在采摘时有些已长成过熟耳有些却没有成熟,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氧气分布不均匀常会造成缺氧位置的木耳腐坏霉烂,严重影响成耳的品质。
虽然有通风系统,但是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往往不理想,造成木耳腐坏霉烂,严重影响成耳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为解决上述大棚栽种木耳需要的场地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投入小、产出高、产品品质优良、林地资源利用率高的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如下:
1、搭建拱棚:在林内设小拱棚,小拱棚走向与林木行向一致,在棚内每隔20~40cm宽拉一条铁丝,方向与小拱棚走向一致,高度以菌棒高度的1/2-5/6为宜;
2、供水系统的建造:设置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拱棚内)和控制阀门,小拱棚内安装微喷系统,采用轻雾装置;
3、菌棒入棚:将按现有技术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林下拱棚内,斜靠铁丝,密度采用15-25棒/m2,间隔摆放,预留采收空间。
4、出耳管理:利用微喷设施喷水、人工通风换气、人工注水等方法调节棚内温湿度,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0-28℃,光线不宜太强,光照强度在300-800勒克斯为佳,每天通风换气1-2次;
5、采收:初生的黄背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当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时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子实体连同耳基剪下;
6、采收后管理:采收完毕后,将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若洞口已有霉菌,应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更进一步地说,该方法如下:
1、搭建拱棚:在林下栽培食用菌,需在速丰林内设小拱棚,小拱棚走向应与林木行向一致,棚宽以管理方便为宜,一般宽2m、高1m,采用立式栽培模式,在棚内每隔30cm宽拉一条铁丝,用以支撑菌棒,方向应与小拱棚走向一致,高度以菌棒高度的2/3为宜,长度依据林下空间而定,用料为竹片、架杆、铁丝、薄膜等;
2、供水系统的建造:建造完整的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拱棚内)和控制阀门,小拱棚内安装微喷系统,采用轻雾六件套,每1.2米安装一只;
3、菌棒入棚:将事先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林下拱棚内,斜靠铁丝,密度采用20棒/m2,每亩放置1万棒,间隔摆放,预留采收空间;
4、出耳管理:利用微喷设施喷水、人工通风换气、人工注水等方法调节棚内温湿度,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0-28℃,光线不宜太强,光照强度在300-800勒克斯为佳,通风与光线:黄背木耳为好气性真菌,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因此因此每天要定时通风换气1-2次。光线是形成子实体的重要因素,控制光强度,就能控制子实体形成,减少养分消耗。树叶充分萌发后,林间的郁闭度达到75%以上后,光照强度基本能适合黑背木耳的生长需要。午后3-4点,太阳高度角较小,林间光照强度过强时,可在西侧林缘支遮阳网降低光强,以保证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勒克斯。
生长过程中杂菌的控制:阴湿的林间栽培环境不仅为黑背木耳提供了生长的最佳空间,同时也为杂菌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发现感染了霉菌的菌棒时,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及时将染病菌棒取出,首先用小刀对杂菌处进行清理,再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涂抹眼点。
5、采收:初生的黄背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当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尽量选在晴天,以便于晒干。采收方法是: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子实体连同耳基剪下。采收要及时,若孢子弹射出来后,形成过熟耳,则会有大量白色粉末覆盖于耳片上,影响产品质量。
6、采收后管理:每次采收完毕后,要把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以免引起耳基霉烂或杂菌滋生。若洞口已有霉菌,应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有益效果
该方法是打破黄背木耳的常规栽培方法,将栽培场所移至林下,在每年5-10月间,利用接近郁闭的林下空间,运用搭建简易塑料小拱棚、安装微喷设施等综合措施,将黄背木耳的生长温度控制在20-28℃、湿度保持在85%以上,直至黄背木耳菌株长到所需的直径。
林下黄背木耳栽培技术是;以接好种、灭好杂菌的黄背木耳菌棒为培育对象,充分利用郁闭度在75%以上的速生杨林下空间,采用搭建林下拱棚、建造微喷系统等综合措施,模拟天然菌类生长环境,将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勒克斯,使林下黄背木耳与同等产品相比,具有耳片厚大、营养丰富、口感鲜嫩、色泽纯正、绿色环保等特点。利用林地培育黄背木耳具有五大优势,一是节省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空间;二是节省基础设施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节约水资源。通过水分的合理管理、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为培育大经级原木奠定基础。另外,林间湿度较大,郁闭度大,遮阴性好,林地水分蒸发散量较小,有效减少了外来水源的补给;四是由于模拟天然菌类生长环境.,生产的产品全部为绿色食品,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市场销路宽广;五是林木光合作用强,白天林木进行能量代换产生大量氧气,能够满足木耳生长过程中对氧气的大量需要,增加了木耳的产量。同时,木耳呼吸产生大量的CO2,满足了白天林木光合作用的需要,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量。
用该方法培育黄背木耳简单易行、投入小、产出高、产品品质优良、林地资源利用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1、搭建拱棚:在林下栽培食用菌,需在速丰林内设小拱棚,小拱棚走向应与林木行向一致,棚宽以管理方便为宜,一般为2m、高1m,采用立式栽培模式,在棚内每隔30cm宽拉一条铁丝,用以支撑菌棒,方向应与小拱棚走向一致,高度以菌棒高度的2/3为宜。长度依据林下空间而定,用料为竹片、架杆、铁丝、薄膜等。
2、供水系统的建造:每200-250亩建一眼120米深的井,配以井房、泵和过滤装置。水源问题解决后,需建造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拱棚内)和控制阀门。小拱棚内安装微喷系统,采用轻雾六件套,每1.2米安装一只。
3、菌棒入棚:5月份,将事先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林下拱棚内,斜靠铁丝,密度采用20棒/m2,每亩放置1万棒。摆放要有一定间隔,预留采收空间。
4、出耳管理:利用微喷设施喷水、人工通风换气、人工注水等方法调节棚内温湿度,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0-28℃,光线不宜太强,光照强度在300-800勒克斯为佳,通风与光线:黄背木耳为好气性真菌,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因此因此每天要定时通风换气1-2次。光线是形成子实体的重要因素,控制光强度,就能控制子实体形成,减少养分消耗。树叶充分萌发后,林间的郁闭度达到75%以上后,光照强度基本能适合黑背木耳的生长需要。午后3-4点,太阳高度角较小,林间光照强度过强时,可在西侧林缘支遮阳网降低光强,以保证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勒克斯。
生长过程中杂菌的控制:阴湿的林间栽培环境不仅为黑背木耳提供了生长的最佳空间,同时也为杂菌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发现感染了霉菌的菌棒时,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及时将染病菌棒取出,首先用小刀对杂菌处进行清理,再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涂抹眼点。
5、采收:初生的黄背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当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尽量选在晴天,以便于晒干。采收方法是: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子实体连同耳基剪下。采收要及时,若孢子弹射出来后,形成过熟耳,则会有大量白色粉末覆盖于耳片上,影响产品质量。
6、采收后管理:每次采收完毕后,要把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以免引起耳基霉烂或杂菌滋生。若洞口已有霉菌,应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采收及运输:当耳片达到理想尺寸后,集中人员对其进行采摘,采摘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菌棒。采摘后的木耳应选用通气性好、强度大的塑料箱进行装运,运输车辆最好选用冷藏车,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黄背木耳因缺氧而产生霉烂。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Claims (2)
1.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如下:
1)搭建拱棚:在林内设小拱棚,小拱棚走向与林木行向一致,在棚内每隔20-40cm宽拉一条铁丝,方向与小拱棚走向一致,高度以菌棒高度的1/2-5/6为宜;
2)供水系统的建造:设置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和控制阀门,小拱棚内安装微喷系统,采用轻雾装置;
3)菌棒入棚;将按现有技术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林下拱棚内,斜靠铁丝,密度采用15-25棒/m2,间隔摆放,预留采收空间;
4)出耳管理:利用选自微喷设施喷水、人工通风换气、人工注水的方法调节棚内温湿度,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0-28℃,光照强度在300-800勒克斯,每天通风换气1-2次;
5)采收:初生的黄背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当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时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子实体连同耳基剪下;
6)采收后管理:采收完毕后,将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若洞口已有霉菌,应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如下:
1)搭建拱棚:在林下栽培食用菌,需在速丰林内设小拱棚,小拱棚走向应与林木行向一致,棚宽宽2m、高1m,采用立式栽培模式,在棚内每隔30cm宽拉一条铁丝,用以支撑菌棒,方向应与小拱棚走向一致,高度以菌棒高度的2/3为宜,长度依据林下空间而定;
2)供水系统的建造:建造完整的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和控制阀门,小拱棚内安装微喷系统,采用轻雾六件套,每1.2m安装一只;
3)菌棒入棚:将事先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林下拱棚内,斜靠铁丝,密度采用20棒/m2,间隔摆放,预留采收空间;
4)出耳管理:利用微喷设施喷水、人工通风换气、人工注水方法调节棚内温湿度,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0-28℃,光照强度在300-800勒克斯,每天通风换气1-2次;当发现感染了霉菌的菌棒时,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及时将染病菌棒取出,首先用小刀对杂菌处进行清理,再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涂抹眼点:
5)采收:初生的黄背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当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尽量选在晴天,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实体连同耳基剪下;
6)采收后管理:每次采收完毕后,要把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洞口已有霉菌的,先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的2-3天内停止喷水,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喷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24647A CN101129119B (zh) | 2006-08-21 | 2006-08-21 |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24647A CN101129119B (zh) | 2006-08-21 | 2006-08-21 |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29119A CN101129119A (zh) | 2008-02-27 |
CN101129119B true CN101129119B (zh) | 2010-06-09 |
Family
ID=39126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124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9119B (zh) | 2006-08-21 | 2006-08-21 |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291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4374B (zh) * | 2008-03-04 | 2012-01-11 | 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 | 黄背木耳发酵物、含该发酵物的口服制剂及制法和应用 |
CN102067786B (zh) * | 2009-11-24 | 2012-09-05 | 德阳市食用菌专家大院 | 灵芝或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CN101816260B (zh) * | 2010-04-28 | 2011-08-17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林地高棚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
CN103229668A (zh) * | 2013-05-03 | 2013-08-07 | 云南大学 | 一种利用冷库养菌和石榴林林下出菇的食用菌栽培方法 |
TWI846046B (zh) * | 2022-09-07 | 2024-06-21 | 國立嘉義大學 | 毛木耳多醣體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促進傷口癒合之醫藥組成物的用途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7697A (zh) * | 1999-07-19 | 2000-03-22 | 任岛峰 | 木耳袋栽的生产方法 |
CN1557121A (zh) * | 2004-01-19 | 2004-12-29 | 李文琴 | 毛木耳北方栽培方法 |
-
2006
- 2006-08-21 CN CN2006101124647A patent/CN10112911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47697A (zh) * | 1999-07-19 | 2000-03-22 | 任岛峰 | 木耳袋栽的生产方法 |
CN1557121A (zh) * | 2004-01-19 | 2004-12-29 | 李文琴 | 毛木耳北方栽培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于其建,等.黄背木耳高产栽培技术.蔬菜 12.2000,(12),19. |
于其建,等.黄背木耳高产栽培技术.蔬菜 12.2000,(12),19. * |
于凤芸.林地立体栽培木耳技术.农村新技术 10.2002,(10),5. |
于凤芸.林地立体栽培木耳技术.农村新技术 10.2002,(10),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29119A (zh) | 2008-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7809B (zh) | 火龙果北方温室栽培方法 | |
CN100464632C (zh) | 气培式植物无糖组培装置 | |
CN101743861B (zh) | 植物育苗机 | |
CN103283460B (zh) | 曼地亚红豆杉的扦插方法 | |
CN106069207A (zh) | 一种自然林下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 | |
CN201571378U (zh) | 植物育苗机 | |
CN102150592B (zh) | 番木瓜的北方温室栽培方法 | |
CN201640082U (zh) | 阳光温室智能工厂化多层育苗设备 | |
CN102715055A (zh) | 一种基于树形控制的樱桃栽培方法 | |
CN104488565B (zh) | 一种西藏白肉灵芝栽培方法 | |
CN104221704B (zh) | 一种木耳挂袋栽培的方法 | |
CN101129119B (zh) | 一种黄背木耳的栽培方法 | |
CN109924074A (zh) | 一种提高南方葡萄产期调控成花质量的方法 | |
CN105594452A (zh) | 一种平菇栽培系统和栽培方法 | |
CN104303787B (zh) | 水培南方红豆杉室内养护方法 | |
CN203597163U (zh) | 一种模拟热带雨林气候的养殖棚 | |
CN103444443A (zh) | 一种香菇的水培方法 | |
CN107996274A (zh) | 一种温室葡萄棚架及其培养平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4067850A (zh) | 一种林下栽培毛木耳的方法 | |
CN110115193A (zh) | 一种限根葡萄与立架草莓的套种方法 | |
CN101663959A (zh) | 一种夏季生物荫棚套种食用菌的方法 | |
CN104094819A (zh) | 铁皮石斛工厂化穴盘育苗方法 | |
CN102523924A (zh) | 一种棚内立体栽培黑木耳的方法 | |
CN205658098U (zh) | 一种温室大棚co2施肥控制系统 | |
CN104303966B (zh) | 一种野生金线莲的栽培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2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