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3549B -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3549B
CN101123549B CN200610112114.0A CN200610112114A CN101123549B CN 101123549 B CN101123549 B CN 101123549B CN 200610112114 A CN200610112114 A CN 200610112114A CN 101123549 B CN101123549 B CN 1011235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r
access network
reference point
wireless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121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3549A (zh
Inventor
郑若滨
李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1121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49B/zh
Priority to EP07764284.1A priority patent/EP205144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07/070362 priority patent/WO200802257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123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49A/zh
Priority to US12/364,311 priority patent/US2009014444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3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5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78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该系统包括分别通过各自的参考点与核心网连接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接入网控制面接收来自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出的控制信息,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并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进行控制;接入网数据面对来自用户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将控制信息中转至接入网控制面;按照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信息转发来自用户网络/核心网的数据。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实现通信的方法。本发明接入网由于接入网中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在承载技术发生变化时,网络的控制方法无需随之改变,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入网技术,尤指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通信网络架构中,接入网中的控制和承载不分离,从整个网络控制来看,由于不同的承载技术其接入网的架构及网络控制方法均不同,不能实现接入网的融合,当网络中存在多个运营商的时,由于对各自的业务分别管理,影响了用户的跨域移动和切换,而且,对于不同承载技术的接入网需要分别管理,也增大了用户在不同接入技术间进行移动和切换技术难度;从网络中设备来看,控制与承载在同一承载设备中,一方面,承载设备包含大量的控制功能,大大增加了设备的成本,而且由于硬件限制,控制功能的性能也受到影响,而且在对承载设备进行升级、扩容等变更时,对控制功能也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控制功能包含在承载设备中,需要增加新的控制功能时,需要对整个承载设备进行升级,增加了网络的投资成本(CAPEX)及运营成本(OPEX)。
总之,目前控制与承载不分离的接入网随着承载技术的变化,网络的控制方法需要随之改变。这样,降低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能够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降低网络的维护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实现通信的方法,使得用户通过本发明接入网实现通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该系统包括:分离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其中,
接入网控制面接收来自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出的控制信息,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并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进行控制;
接入网数据面对来自用户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将控制信息中转至接入网控制面;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转发来自用户网络/核心网的数据;
所述接入网数据面与接入网控制面分别通过各自的参考点与核心网连接。
所述接入网控制面为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控制面或无线接入网控制面;或为包括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的融合接入网控制面。
所述接入网数据面为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数据面或无线接入网数据面;或为包括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融合接入网数据面。
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边缘节点EN中;
所述控制器与EN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3与现有接入节点AN连接;所述控制器和E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所述EN为有线EN或无线EN,所述现有AN为现有有线AN或现有无线AN;所述参考点3包括:现有有线AN与有线EN间的参考点3a、现有无线A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3b、现有有线A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3c,及现有无线AN与有线EN间的参考点3d。
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AN中;
所述控制器与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与EN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AN通过参考点3-D与EN连接;所述控制器和E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所述EN为有线EN或无线EN,所述AN为有线AN或无线AN;
所述参考点3-D包括:有线AN与有线EN间的参考点3a-D、无线A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3b-D、有线A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3c-D,及无线AN与有线EN间的参考点3d-D。
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AN或包括有EN功能的扩展AN中;
所述控制器与扩展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和扩展A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或者,所述控制器与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和A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3-D与核心网连接。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或无线控制器,或包含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的功能的固定移动融合FMC控制器。
所述EN为有线EN或无线EN;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或无线控制器,或FMC控制器;
所述参考点4包括:有线EN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4a,无线EN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4b。
所述核心网为:有线核心网,或无线核心网,或融合核心网;
所述参考点6-C包括:有线控制器与有线核心网/融合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a-C,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核心网/融合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b-C,有线控制器与无线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c-C,无线控制器与有线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d-C,FMC控制器与核心网间的参考点为6e-C。
所述EN/扩展AN为有线EN/有线扩展AN,或者无线EN/无线扩展AN;
所述参考点6-D包括:有线EN/有线扩展AN与有线核心网/融合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a-D,无线EN/无线扩展AN与无线核心网/融合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b-D,有线EN/有线扩展AN与无线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d-D,无线EN/无线扩展AN与有线核心网间的参考点6d-D。
所述控制器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控制器为一个以上时,控制器之间通过参考点5-C连接。
参考点5-C包括:有线控制器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5a-C、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5b-C、有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器间的参考点5c-C、FMC控制器与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5d-C.
所述AN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AN为一个以上时,AN之间通过参考点2连接。
所述AN为有线AN或无线AN;
所述参考点2包括:有线AN间的参考点2a,无线AN间的参考点2b,有线AN与无线AN间的参考点2c。
所述EN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EN为一个以上时,EN之间通过参考点5-D连接。
所述EN为有线EN或无线EN;
所述参考点5-D包括:有线EN与有线EN间的参考点5a-D、无线E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5b-D、有线EN与无线EN间的参考点5c-D。
所述控制器中的控制功能包括:认证功能、用户动态地址配置DHCP中转/代理的处理、无线和/或有线资源与接纳控制,以及策略控制功能。
所述控制功能还包括:自动配置服务器功能、家庭网关/路由网关RG管理、用户私有或临时IP地址分配,以及认证/授权/计费AAA代理或客户端功能。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光纤网络单元/光纤网络终端ONU/ONT;所述EN为集成有OLT的有线EN;
或者,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所述EN为有线EN。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所述EN为有线EN;
或者,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NU/ONT;所述EN为有线EN,该有线EN中设置有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该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与OLT相连;所述AN/扩展AN为ONU/ONT和OLT。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数字用户环路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数字用户环路中的数字用户环路接入器DSLAM;所述EN为有线EN。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数字用户环路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扩展AN为DSLAM。
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无线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无线网络中的基站BS;所述EN为无线EN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无线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扩展AN为BS。
所述现有AN和EN中均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EN将来自用户驻地网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EN转发核心网与AN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EN间通过参考点3连接,所述E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所述AN或EN中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AN将来自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EN转发核心网与AN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EN间通过参考点3-D连接,所述A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E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所述AN中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AN将来自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AN转发核心网与用户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A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所述用户为网络接入认证承载协议PANA客户PaC,所述认证方为PANA认证代理PaA。
所述EP为802.1X的接入控制执行器;所述认证服务器为AAA服务器。
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实现通信的方法,接入网系统中包括接入网数据面与接入网控制面,二者分别通过各自的参考点与核心网连接,该方法包括:
接入网数据面对用户上行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分离后的控制信息中转到接入网控制面进行处理,并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
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接入网数据面转发分离出的数据及来自核心网的下行数据。
该方法之前还包括:通过认证方对所述用户进行认证;
所述用户与认证方交互的认证报文由所述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后中转。
所述对认证报文的分离为对认证协议报文的分离。
所述认证协议报文为:网络接入认证承载协议PANA报文,或IEEE802.1X协议报文,或以太网上的点到点协议PPPoE报文,或广播报文,或未知源IP地址的报文。
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通过静态或动态方式配置IP地址。
若所述用户通过动态方式配置IP地址,所述配置的方法为:通过DHCP过程实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接入网由于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在承载技术发生变化时,网络的控制方法无需随之改变,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控制部分从现在的承载设备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承载设备的成本,同时该控制器不受承载设备的硬件约束,为提供更好的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独立的控制器可以通过增加控制功能模块较容易的提供更多更强的控制功能,新业务也可以通过在控制器中增加新的模块方便的得到支持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扩展性。
而且,在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中,可以单独对控制器进行升级以提升性能,而对承载网设备没有影响;同样,对承载网络设备的升级和变化对用户的控制也没有影响,用户的管理控制信息不需要由于承载设备的变化而迁移,显著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基于本发明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承载面的分离,不同承载技术的控制面可以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不同的承载技术提供了统一的控制面。而通过统一的控制面可以支持对多个不同运营商业务的统一管理,使得本发明接入网系统适用于多SP的场景,解决了用户跨域切换、漫游等问题;统一的控制面实现了对不同的接入技术的统一管理,解决了用户在不同接入技术间的切换、漫游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接入网的一种网络模型;
图2b是本发明接入网的另一种网络模型;
图3a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3b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3c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三;
图4a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一;
图4b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二;
图4c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三;
图5是基于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的用户认证的流程图;
图6a是DHCP过程的流程图之一;
图6b是DHCP过程的流程图之二;
图7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一;
图7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二;
图7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三;
图8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一;
图8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二;
图8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三;
图9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一;
图9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二;
图9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接入网包括分离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接入网控制面接收来自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出的控制信息,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并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进行控制;接入网数据面对来自用户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将控制信息转发至接入网控制面;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转发来自用户网络/核心网的数据。
图1是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接入网包括分离的接入网控制面(Access Network-CP)和接入网数据面(Access Network-DP),使得不同承载技术的控制面可以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不同的承载技术提供统一的控制面.其中,接入网控制面集中了接入网的控制功能,接收来自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出的控制信息,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并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进行控制,这里的控制包括认证、资源、接纳、策略控制,以及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的控制等等,可将这些控制功能设置在控制器(Controller)中;接入网数据面对来自用户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将分离出的控制信息转发至接入网控制面;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转发来自用户网络/核心网的数据至核心网/用户网络.其中,分离属于现有技术,比如通过流分类检测报文的协议号、端口号等等来分离控制信息和数据,这里不再赘述.
接入网控制面可以是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控制面或无线接入网控制面;也可以是融合(包含)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的融合接入网控制面,即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控制面,此时,控制器包含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的功能,本文将包含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的功能的控制器称为固定移动融合(FMC,Fixed and MobileConvergence)控制器。
接入网数据面可以是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数据面或无线接入网数据面;也可以是融合(包含)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融合接入网数据面,即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数据面。
接入网控制面可以属于连接运营商(ConP,Connectivity Provider)或网络接入运营商(NAP,Network Access Provider),接入网数据面可以属于网络接入运营商;有线/无线核心网可以属于有线运营商(SP,Service Provider)/无线SP,有线/无线核心网也可融合属于同一家SP。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a是有线和无线采用合一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的接入网的一种网络模型,图2a中,接入网控制面(Access Network-CP)包括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接入网数据面(Access Network-DP)包括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图2a中未示出有线/无线接入网控制面,及有线/无线接入网数据面。
其中,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有线接入网数据面组成有线接入网,原有线接入网边缘节点(EN,Edge Node)如宽带网络网关/宽带远端接入服务器(BNG/BRAS)的功能被分解为两个网元,即有线控制器和有线EN。有线控制器包含原有线接入网EN的控制面功能,至少包括用于实现认证功能的认证方(Authenticator)和认证/授权/计费客户端(AAA Client)、用户动态地址配置(DHCP)中转/代理的处理、资源与接纳控制,以及策略控制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自动配置服务器(Auto-Configuration Server)的自动配置功能、家庭网关/路由网关(RG,Residential Gateway或Routing Gateway)管理、用户私有或临时IP地址分配、AAA代理或客户端等功能;有线EN包含原有线接入网EN的数据面功能。有线控制器和有线EN之间可以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连接关系。
有线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有线控制器中,比如,从BNG/BRAS中分离出的AAA功能设置在有线控制器中,有线控制器与核心网(CN,Core Network)的控制面参考节点相连;有线接入网数据面的有线EN与CN的数据面参考节点相连。
无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组成无线接入网,原无线接入网EN如应用服务网络网关(ASN GW)的功能被分解为两个网元,即无线控制器和无线EN.无线控制器包含原无线接入网EN的控制面功能,至少包括认证方、AAA客户、DHCP中转/代理、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Management)与接纳控制,以及策略控制功能,还可进一步包括:切换控制(Handoff Control)、寻呼控制(Paging Control)、自动配置服务器的自动配置、RG管理、用户私有或临时地址分配、AAA代理等功能;另外,无线控制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间的切换控制功能,用于完成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间相互切换的控制;无线EN包含原无线接入网EN的数据面功能;无线控制器和无线EN之间可以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连接关系。
无线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无线控制器中,比如,从ASN GW中分离出的AAA功能设置在无线控制器中,无线控制器与CN的控制面参考节点相连;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有线EN与CN的数据面参考节点相连。
图2a中,核心网包括有线核心网和无线核心网,有线/无线核心网均为控制与承载分离的,从而引入有线/无线核心网控制面(CN-CP)和有线/无线核心网数据面(CN-DP),有线/无线接入网控制面的有线/无线控制器分别与有线/无线核心网控制面的参考点相连,而有线/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有线/无线EN分别与有线/无线核心网数据面的参考点相连。有线核心网可以属于有线运营商(SP,Service Provider),无线核心网可以属于无线SP,有线核心网和无线核心网也可融合属于同一家SP。另外,本文中,将融合了有线核心网和无线核心网的核心网称为融合核心网。这里,核心网的架构不属于本发明范畴,不再详述。
如图2a所示,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控制面,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可以采用分离的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也可以采用FMC控制器(如图2a中的虚线及粗虚实线所示);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数据面,有线EN/无线EN可以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数据面,有线AN/无线AN可以采用同一个接入网数据面(图2a中未示出)。FMC控制器与有线EN/无线EN之间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连接关系。接入网控制面可以属于连接运营商,接入网数据面可以属于网络接入运营商。
图2b是有线和无线采用合一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的接入网的另一种网络模型,图2b中,接入网控制面包括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接入网数据面包括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图2中未示出有线/无线接入网控制面,及有线/无线接入网数据面。图2b与图2a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入网数据面中的有线/无线接入节点(AN,AccessNode)集成了原接入网AN及EN的功能,有线/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有线/无线AN与CN的数据面参考节点相连。
如图2b所示,有线AN/无线AN/有线EN/无线EN采用合一的接入网数据面,FMC控制器与有线AN/无线AN/有线EN/无线EN之间可以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连接关系。
依据图2a和图2b所示的两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网络模型,本发明提供图3a、图3b和图3c所示的三种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图3a~图3c中,AN为有线AN或无线AN,EN为有线EN或无线EN,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或无线控制器或FMC控制器,CN为有线CN或无线CN或包含有线与无线的融合CN;接入网控制面可采用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分离控制的形式支持固定移动融合,或采用FMC控制器集中控制的形式支持固定移动融合.CPN与AN网元间的参考点1采用原接入网的参考点;AN与AN间新定义参考点2,以支持AN间的通信,适应基于IP网传送语音(VoIP)技术和端到端(Peer-to-Peer)通信的要求,该参考点2可选,其中,有线AN间为参考点2a,无线AN间为参考点2b,有线AN与无线AN间为参考点2c.
图3a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3a所示,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由EN完成,EN将控制信息如控制消息或信令通过参考点4中转到控制器进行处理,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将数据流量通过参考点6-D转发到CN,AN可以为支持二层的接入节点。
AN与EN间新定义参考点3,AN通过参考点3将用户接入接入网。其中,有线AN与有线EN间为参考点3a,采用原有线接入网的参考点;无线A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3b,采用原无线接入网的参考点;有线A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3c;无线AN与有线EN间为参考点3d。
控制器与EN间新定义参考点4,控制器通过参考点4向EN下发策略参数,并通过IETF的媒体网关控制(Megaco,Media Gateway Control)协议或ITU-T的H.248对EN进行管理。其中,有线EN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4a,无线EN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4b。
控制器与控制器间新定义参考点5-C,控制器通过参考点5-C协调和统一接入网的资源与接纳控制、策略控制等,该参考点5-C可选;其中,有线控制器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5a-C,无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5b-C,有线控制器与无线控制器间为参考点5c-C,FMC控制器与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5d-C。
EN与EN间新定义参考点5-D,EN通过参考点5-D完成EN间通信数据量的负荷分担,该参考点5-D可选;其中,有线EN与有线EN间为参考点5a-D,无线E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5b-D,有线E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5c-D。
控制器与CN间新定义参考点6-C,该参考点6-C相当于原接入网与核心网间的参考点部分。其中,有线控制器与有线CN/融合CN间为参考点6a-C,无线控制器与无线CN/融合CN间为参考点6b-C,有线控制器与无线CN间为参考点6c-C,无线控制器与有线CN间为参考点6d-C,FMC控制器与CN间的参考点为6e-C。
EN与CN间新定义参考点6-D,该参考点6-D相当于原接入网与核心网间的参考点部分。其中,有线EN与有线CN/融合CN间为参考点6a-D,无线EN与无线CN/融合CN间为参考点6b-D,有线EN与无线CN间为参考点6d-D,无线EN与有线CN间为参考点6d-D。
图3b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3b所示,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由AN完成,AN将控制信息如控制消息或信令通过参考点3-C中转到控制器进行处理,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将数据流量通过参考点3-D转发到CN,参考点2、5-C、5-D为可选,AN可以为支持IP感知(IP awareness)的接入节点。
图3b所示组成结构中,与图3a不同的是:
AN与控制器间新定义参考点3-C,该参考点3-C相当于原接入网的AN与接入网边缘节点如BNG/BRAS/ASN GW间的参考点部分,用于AN与控制器间的信息交互。其中,有线AN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3a-C,无线AN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为参考点3b-C;
AN与EN间新定义参考点3-D,该参考点3-D相当于原接入网的AN与接入网边缘节点如BNG/BRAS/ASN GW间的参考点部分,用于AN与EN间的数据交互.其中,有线AN与有线EN间为参考点3a-D;无线A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3b-D;有线AN与无线EN间为参考点3c-D;无线AN与有线EN间为参考点3d-D.
图3c是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三,如图3c所示,在AN中集成有EN的功能,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由集成了EN功能的AN完成,本发明中将集成了EN功能的AN称为扩展AN。扩展AN将控制信息通过参考点3-C中转到控制器进行处理,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将数据流量通过参考点6-D转发到CN,参考点2、5-C为可选,AN可以为支持IP路由的接入节点。同时,如图3c所示,由于将EN集成在了扩展AN中,参考点5-D、4和3-D即不存在。另外,也可将EN功能集成到核心网,此时,控制器与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控制器和A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3-D与核心网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3a~图3c中的不同的参考点名称并不用于限制参考点,这里只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参考点。
为了实现用户通过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进行通信,包括:在接入网数据面,对用户上行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分离后的控制信息中转到接入网控制面进行处理,并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转发分离出的数据及来自核心网的下行数据。
下面以通过本发明接入网实现用户认证为例,具体描述实现过程。图4a、图4b和图4c分别示出了用户认证流程在实际网络中的场景举例。
图4a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一,如图4a所示,AN及EN可以设置执行点(EP,Enforcement Point),用户的接入控制、策略控制等功能在AN及EN均可以实现。EN还完成中继/代理(Relay/Proxy)功能:Relay/Proxy需要从所有的流量中分离出控制信息如控制消息和信令,然后中转到控制器,比如将来自用户驻地网(CPN,Customer PremiseNetwork)的认证申请用户(Supplicant)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由EN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也由EN进行中转。这里分离的方法属于现有技术,比如通过流分类检测报文的协议号、端口号等等进行分离,不再详述。
图4b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二,如图4b所示,AN与控制器之间存在参考点3-C。EN中的Relay/Proxy功能也可以在AN上实现,即由AN通过参考点3-C对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进行中转。EP可以在AN或EN上实现。
图4c是本发明实现用户认证的接入网组成结构场景三,如图4c所示,AN完成Relay/Proxy及EP的功能,EN(图4c中未示出)不参与用户的认证,也无需支持EP。
图5是基于本发明接入网系统的用户认证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Supplicant为用户认证的申请用户;EP为执行点,功能包括用户接入控制的执行即接入通过认证的用户而拒绝其它用户的接入;Authenticator为认证方,功能包括对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等,并且通过认证服务器(AS,Authentication Server)如AAA服务器确认用户的认证信息和权限等,AS对用户的信息进行验证,并将认证结果返回Authenticator,另外,对于通过认证的用户还可以进一步返回相应的带宽、策略等控制信息。Relay/Proxy的功能包括Supplicant和Authenticator之间的认证信息的中转。本发明认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0:IP地址配置。
用户可以动态或者静态配置IP地址,本步骤可选。对于某些认证方式如网络接入认证承载协议(PANA,Protocol for carrying Authentication forNetwork Access),步骤500可能需要。
步骤501:用户认证。
Authenticator对Supplicant进行用户认证,二者在认证过程中的报文交互通过Relay/Proxy检测并进行中转。其中Relay/Proxy对认证报文的检测就是从接收到的流量中分离出控制信息如控制消息和信令,这里的检测的方法属于现有技术,比如通过流分类检测报文的协议号、端口号等等进行检测。
步骤502:Authenticator向AAA服务器查询用户的信息进行认证并获取相关策略。
步骤503:认证通过后用户的接入权限等控制信息由Authenticator下发到EP。同时,Authenticator对EP的控制信息可以进行查询及维护等。
步骤504:认证通过后的用户如果需要,可以进行IP地址的配置,通常是动态的地址分配。
如果不需要,该步骤可以省略。
步骤505:通过认证的用户的数据流经EP后转发。
需要说明的是,如何实现认证的方法属于现有技术,这里强调的是,在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中实现认证时,接入网控制面与接入网数据面之间的协调工作。
上述步骤501的用户认证过程中,认证可以是标准协议的过程,如使用PANA、802.1X等,也可以是DHCP请求等等。Relay/Proxy对认证报文的检测可以是对认证协议报文的检测如PANA报文、或IEEE802.1X协议报文、以太网上的点到点协议(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报文等的检测,也可以是对广播报文的检测如DHCP请求的检测,还可以对未知源IP地址的报文以及其它本发明中没有列举的方式报文的检测。比如,图4a~图4c所示的接入网组成场景中使用PANA作为认证机制,图5所描述的认证流程中各实体与PANA中各实体的对应关系为,Supplicant对应PANA客户(PaC,PANA Client),EP对应EP,Authenticator对应PANA认证代理(PaA,PANA Authentication Agent),AAA服务器对应AS。再如,图4a~图4c所示的接入网组成场景中使用802.1X作为认证机制,图5所描述的认证流程中各实体与802.1X中各实体的对应关系为,Supplicant对应Supplicant、EP对应802.1X的接入控制执行器Access Controller、Authenticator对应Authenticator,AAA服务器对应AS。
在实际网络中,Authenticator和AAA Server可以存在于一个物理实体中,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的物理实体中;EP在AN或EN中均可设置;Relay/Proxy可以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物理实体中,Relay/Proxy所在的物理实体可能同时设置有EP。EP与Relay/Proxy可以存在于同一个物理实体或分别处设置在不同的物理实体中。
在图5所示的用户认证流程中,步骤500或步骤504中,用户可以静态或动态配置IP地址,对于动态配置的情况,可以通过图6a或图6b所示的流程来实现。图6a是DHCP过程的流程图之一,假设控制器中包含有本地DHCP服务器,如图6a所示,对于未认证且没有IP地址的用户先使用本地DHCP服务器分配地址,Relay/Proxy对DHCP报文进行中转。图6a所示的用户与控制器之间的DHCP过程为标准DHCP过程,具体描述可参见相关规范,这里不再赘述。
图6b是DHCP过程的流程图之二,如图6b所示,与图6a的区别在于,控制器和DHCP服务器分别为相互独立的实体.用户与DHCP服务器之间的DHCP过程为标准DHCP过程,具体描述可参见相关规范,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的组成及用户通过该接入网实现通信的方法。从本发明接入网来看,由于接入网中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在承载技术发生变化时,网络的控制方法无需随之改变,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控制部分从现在的承载设备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承载设备的成本,同时该控制器不受承载设备的硬件约束,为提供更好的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独立的控制器可以通过增加控制功能模块较容易的提供更多更强的控制功能,新业务也可以通过在控制器中增加新的模块方便的得到支持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扩展性。
而且,可以单独对控制器进行升级以提升性能,而对承载网设备没有影响;同样,对承载网络设备的升级和变化对用户的控制也没有影响,用户的管理控制信息不需要由于承载设备的变化而迁移,显著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基于本发明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承载面的分离,不同承载技术的控制面可以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不同的承载技术提供了统一的控制面。而通过统一的控制面可以支持对多个不同运营商业务的统一管理,使得本发明接入网系统适用于多SP的场景,解决了用户跨域切换、漫游等问题;统一的控制面实现了对不同的接入技术的统一管理,解决了用户在不同接入技术间的切换、漫游等问题。
本发明中的架构提供了由现有网络架构逐渐演进的不同阶段,包括AN支持IP感知、三层等不同阶段,如图3所示,图3a在现有网络架构中增加控制器,将控制功能从EN中分离出来;图3b在图3a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AN与控制器之间的参考点3-C,控制消息或信令可以由AN或EN中转到控制器,AN和EN均可以实现EP;图3c在图3b的基础上,去掉了EN结点及EN和控制器、EN和AN之间的参考点,EN的功能集成到AN当中,原EN与CN之间的参考点也变成AN与CN之间的参考点。本发明中的架构可以适用于VoIP、Peer-to-Peer等新业务。
下面结合实际网络,举例描述本发明接入网在光纤接入(FTTx)如FTTB、FTTC、FTTH等、数字用户环路(DSL)及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图7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一,图7a是图3a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a,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光纤网络单元/光纤网络终端(ONU/ONT)即为AN,有线EN即为EN。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不属于AN,可以将其与有线EN合并到同一个物理实体EP中。图7a中用户驻地设备(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光分配网(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和适配功能(AF,AdaptationFunction)属于现有实体,其中ODN为OLT和ONU提供光传输媒质作为其间的物理连接、AF实现光接入和其它接入技术或业务之间的适配功能。另外,也可以将OLT和有线EN设置在同一物理实体中并合称为有线EN,此时,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ONU/ONT为AN,OLT与有线控制器间建立连接。
图7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二,图7b是图3b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b,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OLT即为AN,有线EN即为EN。另外,也可以将OLT和有线EN设置在同一物理实体中并合称为有线EN,此时,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ONU/ONT为AN,AN及有线EN分别与有线控制器间建立连接。
图7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FTTx中的应用场景三,图7c是图3c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c,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ONU/ONT与OLT构成为AN/扩展AN。
图7a~图7c中的T、(a)和V接口为现有技术中的接口。因现有网络中控制面和承载面没有分离,因此上述各现有接口包含了控制面的参考点和承载面的参考点。
图8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一,图8a是图3a在DSL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a,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数字用户环路接入器(DSLAM)即为AN,有线EN即为EN。
图8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二,图8b是图3b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b,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DSLAM即为AN,有线EN即为EN,与图8a不同的是,有线控制器与DSLAM相连。
图8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DSL中的应用场景三,图8c是图3c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c,有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DSLAM即为AN/扩展AN。
图8a~图8c中的U、V、A10接口为现有网络中的接口,与图3a中的参考点对应关系为:U接口对应参考点1,V接口对应参考点3,A10接口对应参考点6。因现有网络中控制面和承载面没有分离,因此上述各现有接口包含了控制面的参考点和承载面的参考点。
图9a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一,图9a是图3a在DSL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a,无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基站(BS)即为AN,无线EN即为EN。
图9b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二,图9b是图3b在DSL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b,无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BS即为AN,无线EN即为EN,与图8a不同的是,无线控制器与BS相连。
图9c是本发明接入网络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三,图9c是图3c在FTTx中应用的网络组成结构,结合图3c,无线控制器即为控制器,BS即为AN/扩展AN。
图9a~图9c中的R1、R3和R6接口为现有技术中的接口,与图3a中参考点的对应关系为:R1接口对应参考点1,R6接口对应参考点3,R3接口对应参考点6。因现有网络中控制面和承载面没有分离,因此,上述各现有接口包含了控制面的参考点和承载面的参考点。
以上图7a~图7c,及图8a~图8c中的有线控制器,以及图9a~图9c中的无线控制器也可以采用FMC控制器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分离的接入网控制面和接入网数据面;其中,
接入网控制面接收来自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出的控制信息,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并对接入网数据面的数据转发进行控制;
接入网数据面对来自用户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将控制信息中转至接入网控制面;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转发来自用户网络/核心网的数据;
所述接入网数据面与接入网控制面分别通过各自的参考点与核心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控制面为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控制面或无线接入网控制面;或为包括有线接入网控制面和无线接入网控制面的融合接入网控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数据面为独立的有线接入网数据面或无线接入网数据面;或为包括有线接入网数据面和无线接入网数据面的融合接入网数据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边缘节点EN中;
所述控制器与EN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3与现有接入节点AN连接;所述控制器和E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AN中;
所述控制器与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与EN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AN通过参考点3-D与EN连接;所述控制器和E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功能设置在实现接入网的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中;所述接入网数据面的功能设置在AN或包括有EN功能的扩展AN中;
所述控制器与扩展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和扩展A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
或者,所述控制器与AN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控制器和AN分别通过参考点6-C和参考点3-D与核心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5或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或无线控制器,或包含有线控制器和无线控制器的功能的固定移动融合FMC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N为有线EN或无线EN;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或无线控制器,或FMC控制器;
所述参考点4包括:有线EN与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4a,无线EN与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间的参考点4b。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控制器为一个以上时,控制器之间通过参考点5-C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5或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N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AN为一个以上时,AN之间通过参考点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N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EN为一个以上时,EN之间通过参考点5-D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4、5或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中的控制功能包括:认证功能、用户动态地址配置DHCP中转/代理的处理、无线和/或有线资源与接纳控制,以及策略控制功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功能还包括:自动配置服务器功能、家庭网关/路由网关RG管理、用户私有或临时IP地址分配,以及认证/授权/计费AAA代理或客户端功能。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光纤网络单元/光纤网络终端ONU/ONT;所述EN为集成有OLT的有线EN;
或者,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所述EN为有线EN。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所述EN为有线EN;
或者,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NU/ONT;所述EN为有线EN,该有线EN中设置有光纤接入网络中的OLT。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该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与OLT相连;所述AN/扩展AN为ONU/ONT和OLT。
1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数字用户环路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数字用户环路中的数字用户环路接入器DSLAM;所述EN为有线EN。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数字用户环路中;
所述控制器为有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扩展AN为DSLAM。
1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无线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为无线网络中的基站BS;所述EN为无线EN。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系统应用于无线网络中;
所述控制器为无线控制器/FMC控制器;所述AN/扩展AN为BS。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有AN和EN中均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EN将来自用户驻地网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EN转发核心网与AN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EN间通过参考点3连接,所述E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N或EN中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AN将来自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EN转发核心网与AN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EN间通过参考点3-D连接,所述A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E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4连接,所述E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N中包含执行点EP;所述控制器为认证方;所述AN将来自CPN的认证申请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分离出后中转到控制器,并中转控制器发送给用户的认证报文或DHCP报文;所述AN转发核心网与用户间交互的数据;
所述AN与控制器间通过参考点3-C连接,所述AN通过参考点6-D与核心网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参考点6-C与核心网中的认证服务器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1、22或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为网络接入认证承载协议PANA客户PaC,所述认证方为PANA认证代理PaA。
25.根据权利要求21、22或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P为802.1X的接入控制执行器;所述认证服务器为AAA服务器。
26.一种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实现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入网系统中包括接入网数据面与接入网控制面,二者分别通过各自的参考点与核心网连接,该方法包括:
接入网数据面对用户上行流量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分离,分离后的控制信息中转到接入网控制面进行处理,并与核心网进行控制信息交互;
在接入网控制面的控制下,接入网数据面转发分离出的数据及来自核心网的下行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之前还包括:通过认证方对所述用户进行认证;
所述用户与认证方交互的认证报文由所述接入网数据面分离后中转。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认证报文的分离为对认证协议报文的分离。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协议报文为:网络接入认证承载协议PANA报文,或IEEE802.1X协议报文,或以太网上的点到点协议PPPoE报文,或广播报文,或未知源IP地址的报文。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通过静态或动态方式配置IP地址。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用户通过动态方式配置IP地址,所述配置的方法为:通过DHCP过程实现.
CN200610112114.0A 2006-08-11 2006-08-11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Active CN1011235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2114.0A CN101123549B (zh) 2006-08-11 2006-08-11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EP07764284.1A EP2051448B1 (en) 2006-08-11 2007-07-26 Access network system with separated controlling and bearing and communication achieving method thereof
PCT/CN2007/070362 WO2008022576A1 (fr) 2006-08-11 2007-07-26 Système de réseau d'accès à commande et transport séparés et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correspondant
US12/364,311 US20090144442A1 (en) 2006-08-11 2009-02-02 Access network system with separated control and bearer and method thereof for achieving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2114.0A CN101123549B (zh) 2006-08-11 2006-08-11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3549A CN101123549A (zh) 2008-02-13
CN101123549B true CN101123549B (zh) 2010-05-12

Family

ID=3908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2114.0A Active CN101123549B (zh) 2006-08-11 2006-08-11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44442A1 (zh)
EP (1) EP2051448B1 (zh)
CN (1) CN101123549B (zh)
WO (1) WO20080225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1989A (ja) * 2004-06-28 2006-01-12 Ntt Docomo Inc 認証方法、端末装置、中継装置及び認証サーバ
WO2006018647A1 (en) * 2004-08-20 2006-02-23 Rhoderick John Kennedy Pugh Server authentication
TWI549455B (zh) * 2009-12-04 2016-09-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混合網路匯聚閘道延伸區域ip存取
CN102457974B (zh) * 2010-11-01 2015-08-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接纳控制方法和系统
WO2012106984A1 (zh) * 2011-02-10 2012-08-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可信任的固网接入移动核心网络的方法和系统
US8965415B2 (en) * 2011-07-15 2015-0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ort packet data service
US9667485B2 (en) * 2011-10-04 2017-05-30 Juniper Network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self-organized layer-2 enterprise network architecture
TWI625048B (zh) * 2011-10-24 2018-05-2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在複數服務層之間機器到機器(m2m)通信的方法、系統及裝置
CN103582004B (zh) * 2012-07-18 2016-09-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控制的方法、装置、终端和网元
CN103582024B (zh) 2012-08-06 201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和网络系统及终端
EP2741452A1 (en) * 2012-12-10 2014-06-11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mong ECUs and/or measuring devices
CN103906131A (zh) * 2012-12-25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设备及方法
CN103179054B (zh) * 2013-03-11 2016-01-20 鼎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光网络单元的控制面板及控制方法
WO2015027405A1 (en) * 2013-08-28 2015-03-05 Alcatel Lucent A residential gateway device and a network-side control device
CN104469844B (zh) * 2013-09-16 2019-09-20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实现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方法及接入网系统
CN105873227A (zh) * 2013-09-27 2016-08-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调度请求方法、上行调度方法及其设备
WO2015113269A1 (zh) * 2014-01-29 2015-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构架方法、一种业务分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4580146B (zh) * 2014-12-02 2017-10-31 重庆旭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PPPoE分流网关的用户自主选择的路由控制系统
US9942171B2 (en) 2015-07-02 2018-04-10 Arista Networks, Inc. Network data processor having per-input port virtual output queues
CN113225238B (zh) * 2015-07-17 2022-08-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接入节点、接入控制器及接入系统
CN111555977B (zh) 2015-10-22 2022-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GB2544292A (en) * 2015-11-10 2017-05-17 Virtuosys Ltd Communication unit employed as a remote router and method for enforcement
US10778809B2 (en) * 2016-02-26 2020-09-15 Arista Networks, Inc. Per-input port, per-control plane network data traffic class control plane policing
CN107277865B (zh) * 2016-04-07 2019-11-1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控制面融合时的用户切换方法及系统、网元
CN107404736B (zh) * 2016-05-18 2019-12-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切换方法、设备及网络架构
CN107547218B (zh) * 2016-06-24 2019-01-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元管理方法、设备、系统及控制面功能实体
CN106303767B (zh) * 2016-08-15 2019-08-2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接入汇聚联合网络系统及用户业务处理方法
CN107786613B (zh) * 2016-08-30 2020-05-1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as转发实现方法和装置
MX2019010159A (es) * 2017-02-28 2019-10-09 Arris Entpr Llc Deteccion automatica de red de area amplia.
CN108259632B (zh) * 2017-05-24 2020-02-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gn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8462683B (zh) * 2017-08-03 2020-04-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认证方法和装置
CN107547325B (zh) * 2017-09-27 2020-07-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134858B (zh) * 2018-01-22 2020-0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组网方法、服务器、客户机和网络系统
CN111147426A (zh) * 2018-11-05 202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
US11349557B2 (en) 2018-11-30 2022-05-3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model and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n advanced network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085A (zh) * 2002-05-29 2003-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753510A (zh) * 2004-09-23 2006-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构架及应用无线网络构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Q116399A0 (en) * 1999-06-23 1999-07-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level precedence and pre-emption in a call and bearer separated networks
JP3926798B2 (ja) * 2002-03-13 2007-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広域無線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制御システム
EP1372346B8 (en) * 2002-06-04 2006-06-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peration of a switching node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rising both a layered and a non-layered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JP4092562B2 (ja) * 2002-12-12 2008-05-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端末リソース制御部及び基地局リソース制御部、並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US7602748B2 (en) * 2004-08-13 2009-10-13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Fixed-mobile communications with mid-session mode switching
US8953432B2 (en) * 2004-11-01 2015-02-10 Alcatel Lucent Softrouter dynamic binding protocol
US7525930B2 (en) * 2006-08-17 2009-04-28 Neusta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identity portability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085A (zh) * 2002-05-29 2003-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753510A (zh) * 2004-09-23 2006-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构架及应用无线网络构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51448A4 (en) 2010-04-28
WO2008022576A1 (fr) 2008-02-28
US20090144442A1 (en) 2009-06-04
EP2051448B1 (en) 2014-09-10
EP2051448A1 (en) 2009-04-22
CN101123549A (zh) 2008-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3549B (zh) 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接入网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CA3063688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service path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1669362B (zh) 信息处理方法、网络节点、验证方法和服务器
US7630386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
US7711824B2 (en) Arrangements and methods in an access system
EP2654244B1 (en)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 optical network unit, optical line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157543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joint profile-based slicing of mobile access and optical backhaul
CN111654765B (zh) 业务服务处理方法、装置及光线路终端
US201002024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user-specific configuration of a communications port
CN103039038A (zh) 用于有效地使用电信网络以及该电信网络和客户驻地设备之间的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JP5536895B2 (ja) 複数のデバイスを含みインターネットに接続されたローカル・ネットワーク内でのipサブネット・アドレスの割当て
WO2014176964A1 (zh) 一种通信管理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03069750A (zh) 用于有效地使用电信网络以及该电信网络和客户驻地设备之间的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WO2015090035A1 (zh) 网络资源的共享处理、共享方法及装置、系统
EP2666259B1 (en) Service activation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WO2008022584A1 (fr) Système multibordure wimax et un système multibordure pour wimax et l'interconnexion de réseaux filaires
CN113708958A (zh) 一种通过onu自动配置路由器的方法
EP2852242B1 (en) Sess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device
CN102685801A (zh) 网络管理设备及方法
JP4900492B2 (ja)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KR20010060050A (ko) 인터넷 프로토콜 패킷을 이용한 구내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그 서비스 방법
EP400276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chability of services specific to one specific network access over a different network access and system thereof
US20180054855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medium
US20200287747A9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common control plane to control a plurality of access networks
JP5206981B2 (ja) 無線網接続装置、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認証サーバ、接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