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2260A -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2260A
CN101102260A CN200610061520.9A CN200610061520A CN101102260A CN 101102260 A CN101102260 A CN 101102260A CN 200610061520 A CN200610061520 A CN 200610061520A CN 101102260 A CN101102260 A CN 101102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urst packets
routes
route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615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2260B (zh
Inventor
许华东
陈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061006152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02260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AT07764173T priority patent/ATE481782T1/de
Priority to EP07764173A priority patent/EP2037597B1/en
Priority to ES07764173T priority patent/ES2352523T3/es
Priority to DE602007009228T priority patent/DE602007009228D1/de
Priority to PCT/CN2007/070245 priority patent/WO200800631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102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2260A/zh
Priority to US12/342,593 priority patent/US766439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2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22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87Protection in WDM systems
    • H04J14/0293Optical channel protection
    • H04J14/0294Dedicated protection at the optical channel (1+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6Provisions for optical burst or packe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54Optical medium access
    • H04J14/0256Optical medium access at the optical channel layer
    • H04J14/0258Wavelength identification or labe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54Optical medium access
    • H04J14/0267Optical signaling 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78WDM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 H04J14/0283WDM ring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04Q2011/0081Fault tolerance; Redundancy; Recovery; Reconfigur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04Q2011/0083Testing;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84Quality of service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包括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其中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交汇节点在先接收到来自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的情况下,如果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则选择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选择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Description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OBS网络中业务的保护,更具体而言,涉及OBS网络中业务的1+1保护。
背景技术
光突发交换(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光交换技术。OBS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与控制信息以分割的信道分别进行传送。OBS网络的边缘节点将若干具有相同特征(如相同目的地、相同服务等级等)的IP分组组装成一个突发包,利用先于突发包发送的分组形式的控制信息(称为控制分组),在至目的节点的路由上每个中间节点处为突发包预约带宽资源,使后于对应控制分组发送的突发包在网络传送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光域内,避免了分组交换中逐一处理分组头的麻烦,同时也避免或降低了在网络中间节点处对光缓存的需求。由于OBS结合了光交换的高效性和电处理的成熟性,从而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代核心数据交换网采用的技术。
一个数据交换网络往往需要承载多种不同类型的业务,其中某些业务具有很高的服务质量要求和经济或社会价值,当这些业务因为网络故障而中断时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必须为这些高服务等级的业务提供高于普通业务的服务,其中为业务提供对抗网络故障的保护是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在所有对抗网络故障的保护方式中,1+1保护通过在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上同时进行业务传送并在接收端对到达的数据流进行选择,是单点网络故障对业务影响最小的一种保护方式。在OBS网络中实现1+1保护可以屏蔽网络中的单点故障对其承载业务的影响,对于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重要业务传送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示出了在OBS网络中对业务实现1+1保护的示意图。
在“A 1+1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for optical burst switchednetworks”(D.Griffith,SuKyoung Lee;Selected Areas in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Volume 21,Issue 9,Nov.2003Page(s):1384-1398)一文中,现有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1+1保护策略被引入到OBS网络中:在建立业务源节点-宿节点之间会话时,同时在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上进行资源预约,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复制为两份(它们具有相同的内容和编号)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进行传送,其中对放置到任一路由上的突发包,在先于其发送的对应控制分组中增加该突发包的编号;并且,在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处设置一个宽度为L的突发包编号接收窗口(L应大于单条路由上最大可能连续丢失的突发包数,即在网络正常工作时在从某条源-宿节点的路由上突发包不会连续丢失L个或以上)。这样,在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处,接收窗口对突发包进行筛选:如果一个到达交汇节点的控制分组承载的突发包编号(设为N)在当前接收窗口范围内,则其所对应的突发包将会被接收,同时接收窗口推进到[N+1,N+L];否则,其所对应的突发包将会被丢弃。
图2示出了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MPLS 1+1保护策略的、交汇节点处的接收窗口对分组的选择过程。简述如下:在图中,接收窗口的接收范围最初为[1,L],此时经由路由1的分组1先到达交汇节点,并被接收(分组1的编号在[1,L]内),同时接收窗口的接收范围推进到[2,L+1],于是之后到达交汇节点的经由路由2的分组1被丢弃;接着,经由路由1的分组2又先于经由路由2的分组2到达交汇节点,并被接收,使接收窗口的接收范围推进到[3,L+2],于是之后到达交汇节点的经由路由2的分组2被丢弃;接着,经由路由1的分组3因为某种原因(路由1上发生故障等)未能到达交汇节点,经由路由2的分组3到达交汇节点并被接收,使接收窗口的接收范围推进到[4,L+3];接着,经由路由1和路由2的分组4均未能到达交汇节点;接着,经由路由1的分组5未能到达交汇节点,经由路由2的分组5到达交汇节点并被接收,使接收窗口的接收范围推进到[6,L+5];等等。根据上面提到的一文,与图2所示的MPLS网络中的情形相比,将上述现有技术的1+1保护策略引入到OBS网络中,区别仅在于路由信息和突发包编号的承载位置不同。
上述现有技术的OBS网络中的1+1保护方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由于OBS节点不能对突发包进行足够的延迟,当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之间的端到端时延差过大时,上述1+1保护架构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限制了其在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中的应用。
●在OBS网络中,由于光缓存的缺乏,突发包丢包率往往远大于传统电交换网络中的丢包率,所以当同时在两条不同路由上传送承载某业务的数据包时,最理想的是利用两条路由上丢包概率之间的独立性来降低整个业务的丢包率。而上述1+1保护架构明显不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当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之间的传播时延差大于业务源节点发出两个突发包之间的时间差时,上述保护架构的丢包率将近似为较短路由上的丢包率。
●在突发包的传送过程中,在各个节点处有可能对突发包进行波长变换、延迟等处理以避免突发包冲突,也有可能对突发包进行整形、放大等处理以优化信号质量。所以,对于一个业务的宿节点来说,经过同一路由的多个突发包的信号质量不一定相同,经过较短路由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也不一定比经过较长路由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好。因此,从经由不同路由的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中选择出具有较好信号质量的突发包对于为高服务等级的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而上述1+1保护架构只能保证发生网络故障时业务不至于中断,并不具有在网络正常工作时对经由两条不同路由而来的光信号进行质量筛选的能力。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该方法包括:
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其中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
交汇节点在先接收到来自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的情况下,如果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则选择这两个控制分组中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选择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交汇节点装置,设置于OBS网络中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的交汇节点处,所述两条路由用于传送某承载OBS网络中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的突发包,经由每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所述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所述交汇节点装置包括:
用于接收控制分组的接收装置、以及根据接收装置在先接收到的来自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进行突发包选择的选择装置,其中选择装置在是的情况下,选择这两个控制分组中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选择所述来自任一路由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包括将某承载OBS网络中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的突发包经由所述网络中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进行传送的装置,其中经由每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所述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和,如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交汇节点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交汇节点处。
根据本发明,对于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承载该业务的突发包,这样,当其中任一路由出现故障时由另一正常工作的路由保持业务的正常传送,从而避免业务中断;通过为对应于每条路由的控制分组分别设置合适的等待时间,并在控制分组中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损伤,使得当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时,可以从来自两条不同路由的、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中选择出信号质量较好的那个,从而为高服务等级的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另外,通过为对应于每条路由的控制分组分别设置合适的等待时间,还可以容忍两条路由之间存在较大的端到端时延差,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业务的丢包率。
附图简述
仅以举例的方式,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其中:
图1示出了在OBS网络中对业务实现1+1保护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MPLS 1+1保护策略的、交汇节点处的接收窗口对分组的选择过程;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的示意性图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对于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为其选择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这两条路由具有沿业务源节点-业务宿节点方向的分离节点和交汇节点。对于承载该业务的突发包,以合适的方式为该突发包生成分别对应两条路由的两个控制分组,并将该突发包复制为两份或者以其它合适手段得到两份该突发包,以便经由两条路由传送该突发包;如此,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上述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稍后将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述复制得到的或以其它合适手段得到的两个突发包相对于彼此称为相同内容的突发包,且具有相同的编号。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控制分组中设置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的编号域、和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损伤的质量损伤域,其中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多长时间。这样,当经由两条路由中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先到达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时,交汇节点将根据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进行等待。如果在该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则比较这两个控制分组的质量损伤域值,并选择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丢弃质量损伤域值较大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直接选择经由所述某一路由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因此,理想的是,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来自某一路由的控制分组后,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能够接收到经由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要是该另一控制分组未先于所述来自某一路由的控制分组到达交汇节点的话。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的设置应以此为原则,稍后将举例说明。另外,不同内容的各突发包的编号通常是在一定范围内周期性循环的,例如,在1-100的范围内周期性循环,即各突发包从1开始顺序编号,当突发包的编号达到100时,后续各突发包再从1开始顺序编号,依此类推。因此,优选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配置,使得不同内容的各突发包的编号在一个适当大的范围内,以保证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某控制分组后,至少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不会接收到与该控制分组对应不同内容的突发包、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以避免交汇节点在进行突发包选择时将不同内容的突发包混淆以及因此可能导致的问题。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的示意性图解,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处进行等待和对突发包进行选择的过程。图中假设路由1具有较短的端到端时延,对应于路由1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为Tw,对应于路由2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为0。
为使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更有效,应使得,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分别经由两条路由传送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及分别与它们对应的两个控制分组时,所述两个突发包中的任一突发包不先于所述两个控制分组中的任一控制分组到达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也就是说,因某条路由发生故障而导致所述两个控制分组中的相应控制分组最终未能到达交汇节点或者到达交汇节点的时间超过正常时间的情形除外,其中所述正常时间可通过控制分组所经由路由的节点跳数、路由上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处理时间、以及可根据经验确定的安全时间(用于屏蔽路由上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处理时间的波动造成的影响)确定。上述这一点可通过适当地设置所述两个突发包中的每个突发包与其对应控制分组之间的偏置时间来实现,所述偏置时间规定突发包滞后于其对应控制分组多久发送。偏置时间的设置将在稍后举例说明。
现在说明经由两条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的不同实现方式,取决于两条路由的分离节点是否为业务源节点、和/或分离节点具备的能力。
a)分离节点为业务源节点
在这种情况下,在业务源节点为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生成分别对应两条路由的两个控制分组,将这两个控制分组分别放置到对应的路由上进行传送;待预先设置的偏置时间到后,在业务源节点将突发包复制为两份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进行传送。
b)分离节点不是业务源节点
i.如果分离节点具有将一个承载业务的输入突发包复制到两个输出端口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路由表中记录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与两条路由之间的对应关系,则业务源节点可以只发送一份突发包及其对应控制分组,其中突发包滞后于其对应控制分组的时间等于预先设置的偏置时间。两条路由的分离节点接收到控制分组后将其复制并进行路由信息修改后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接收到突发包后将其在光域直接复制为两份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
ii.如果分离节点具有光域突发包复制能力,但路由能力较差,只能按照输入控制分组中的路由信息对控制分组进行转发,则业务源节点需为一个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发送分别对应于两条路由的两个控制分组。分离节点接收到任一控制分组后根据其中的路由信息对控制分组进行转发,接收到突发包后将其在光域复制为两份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
iii.如果OBS网络的中间节点不具有光域突发包复制能力,则业务源节点必须将一个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发送两次,并在之前分别为其发送分别对应两条路由的控制分组,其中对应于每条路由的控制分组及其所对应的突发包之间的发送间隔时间等于预先设置的偏置时间。
在上述各种情形下,对于一个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对应两条不同路由的两个控制分组可能被同时或者不同时放置到两条路由上进行传送。对于后者,所述两个控制分组的发送次序应根据它们各自所对应路由的端到端时延来决定,对应较长端到端时延路由的控制分组应先发送,以缩短所述两个控制分组到达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处的时间差。这对本发明的方法是有利的。
下面举例说明上述等待时间及偏置时间的设置。
假设为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选定的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分别为R0、R1,假设这两条路由的实际情形允许将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以及分别与它们对应的两个控制分组分别同时放置到两条路由上进行传送,并假设H0和H1分别为路由R0、R1上的节点跳数,D0和D1分别为路由R0、R1上的传播时延,δ为两条路由上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平均处理时间。对应于任一路由的控制分组与其所对应的突发包之间的偏置时间可设置为MAX(H0,H1)*δ+|D0-D1|+T,其中T为一个安全时间,可根据经验确定,用于屏蔽两条路由上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处理时间的波动造成的影响。对应于各路由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可这样设置:如果H1*δ+D1>H0*δ+D0,则对应于路由R0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域值为(H1-H0)*δ+D1-D0+Ts,对应于路由R1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为max(Ts-((H1-H0)*δ+D1-D0),0);否则,对应于路由R1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域值为(H0-H1)*δ+D0-D1+Ts,对应于路由R0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域值为max(Ts-((H0-H1)*δ+D0-D1),0),其中Ts为另一安全时间,可根据经验确定,用于屏蔽两条路由上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处理时间的波动造成的影响,且Ts<T。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偏置时间的目的在于使得,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分别经由两条路由传送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及分别与它们对应的两个控制分组时,所述两个突发包中的任一突发包不先于所述两个控制分组中的任一控制分组到达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以使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更有效;设置等待时间的目的在于使得,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来自某一路由的控制分组后,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能够接收到经由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要是该另一控制分组未先于所述来自某一路由的控制分组到达交汇节点的话,以便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选择。
尽管上面以允许将两个相同内容的突发包及分别与它们对应的两个控制分组分别同时放置到两条路由上为前提对等待时间和偏置时间的设置进行了描述,但上述实施例旨不在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基于上面给出的原则,可以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等待时间和偏置时间。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突发包的信号质量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在OBS网络的各中间节点处储存该节点与各相邻节点之间在各个波长上的传输损伤和其对突发包进行各种操作(包括波长变换、延迟、整形、放大等)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损伤可由该控制分组所经过的路由上各中间节点确定。具体而言,当控制分组经过某中间节点时,该节点根据上一节点至本节点的传输损伤、本节点将对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进行的操作会引入的信号质量损伤、以及该控制分组的当前质量损伤域值,计算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自从源节点发出至到达本节点输出端口处的累计质量损伤,并相应地更改该控制分组的质量损伤域值。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通过阅读和掌握本发明的原则和教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进行各种改型。因而,本发明的范围由附在这里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1)

1.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包括:
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其中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
交汇节点在先接收到来自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的情况下,如果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则选择这两个控制分组中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选择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的信号质量损伤由该控制分组所经过的路由上各中间节点确定,其中当控制分组经过某中间节点时,该节点根据上一节点至本节点的传输损伤、本节点将对该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进行的操作会引入的信号质量损伤更新该控制分组的当前质量损伤域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设置所述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自所对应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使得,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交汇节点在先接收到所述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自所对应的控制分组中任一控制分组的情况下,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能够接收到所述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各自所对应的控制分组中另一控制分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至少基于两条路由各自的端到端时延以及控制分组所对应的路由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至少基于以下项设置:两条路由各自的节点跳数、各自的传播时延、各自的各中间节点对控制分组的处理时间及其波动、以及控制分组所对应的路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设置所述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与其对应控制分组之间的偏置时间,使得,在两条路由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所述经由两条路由的突发包均不先于它们的对应控制分组中的任一控制分组到达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各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的编号,使得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某控制分组后,至少在该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不会接收到与该控制分组对应不同内容的突发包、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的步骤通过将所述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复制为两份分别放置到两条路由上实现。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1+1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由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传送某承载业务的突发包的步骤通过将所述承载业务的突发包发送两次实现。
10.一种交汇节点装置,设置于OBS网络中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的交汇节点处,所述两条路由用于传送某承载OBS网络中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的突发包,经由每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所述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所述交汇节点装置包括:
用于接收控制分组的接收装置、以及根据接收装置在先接收到的来自任一路由的具有某编号域值的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来自另一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进行突发包选择的选择装置,其中选择装置在是的情况下,选择这两个控制分组中质量损伤域值较小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否则选择所述来自任一路由的控制分组所对应的突发包。
11.一种系统,包括将某承载OBS网络中需要进行1+1保护的业务的突发包经由所述网络中两条风险独立的路由进行传送的装置,其中经由每条路由的突发包各对应一控制分组,所述控制分组具有用于记录其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域、以及分别用于记录其所对应的突发包的编号和信号质量损伤的编号域和质量损伤域,控制分组的等待时间规定两条路由的交汇节点在接收到该控制分组后至多等待与该控制分组经由不同路由且具有相同编号域值的另一控制分组的时间;和,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汇节点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交汇节点处。
CN200610061520.9A 2006-07-05 2006-07-05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22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1520.9A CN101102260B (zh) 2006-07-05 2006-07-05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EP07764173A EP2037597B1 (en) 2006-07-05 2007-07-05 1+1 service protection method in obs networks, switching node apparatus and service protection system
ES07764173T ES2352523T3 (es) 2006-07-05 2007-07-05 Método y sistema para realizar un encaminamiento de datos de usuarios móviles de itinerancia.
DE602007009228T DE602007009228D1 (de) 2006-07-05 2007-07-05 1+1-dienstschutzverfahren in obs-netzen, vermittlungsknotenvorrichtung und dienstschutzsystem
AT07764173T ATE481782T1 (de) 2006-07-05 2007-07-05 1+1-dienstschutzverfahren in obs-netzen, vermittlungsknotenvorrichtung und dienstschutzsystem
PCT/CN2007/070245 WO2008006318A1 (fr) 2006-07-05 2007-07-05 Procédé de protection de service 1+1 dans des réseaux obs, apppareil à noeud de commutation et système de protection de service
US12/342,593 US7664396B2 (en) 2006-07-05 2008-12-23 1+1 protection method of services in OBS networks, intersection node apparatus and service protec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1520.9A CN101102260B (zh) 2006-07-05 2006-07-05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2260A true CN101102260A (zh) 2008-01-09
CN101102260B CN101102260B (zh) 2010-09-29

Family

ID=38922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152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2260B (zh) 2006-07-05 2006-07-05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664396B2 (zh)
EP (1) EP2037597B1 (zh)
CN (1) CN101102260B (zh)
AT (1) ATE481782T1 (zh)
DE (1) DE602007009228D1 (zh)
ES (1) ES2352523T3 (zh)
WO (1) WO20080063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48023B2 (en) * 2010-08-31 2015-02-03 Cisco Technology, Inc. Enhancing mtrace to detect failure in multicast diverse paths
CN101998194A (zh) * 2010-11-05 2011-03-30 电子科技大学 支持多业务融合传输的光突发交换网络资源预留协议的实现方法
IL213893A0 (en) * 2011-06-30 2011-11-30 Eci Telecom Ltd Technique for protecting service and equipment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6531512B2 (ja) * 2015-06-19 2019-06-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パケット滞留通知方法、および通信パケット滞留通知プログラム
GB2597487A (en) * 2020-07-23 2022-02-02 British Telecomm Optical network configu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08146A1 (de) * 2001-02-20 2002-08-29 Siemens Ag Datenübertragungsverfahren
US20050063701A1 (en) * 2003-09-23 2005-03-24 Shlomo Ovadia Method and system to recover resources in the event of data burst loss within WDM-based optical-switched networks
DE102004018200A1 (de) * 2004-04-15 2005-11-10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r Folge von Datenpaketen in einer Empfängervorrichtung sowie Empfängervorrichtung
KR100584968B1 (ko) * 2004-09-10 2006-05-29 한국정보통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광 레이블 통합과 망 부하에 따른 동적 자원 공유방식을이용한 링크 장애 보호/복구 방법
KR100680179B1 (ko) * 2004-12-30 2007-02-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버스트 반복전송에 의한 광 버스트 스위칭시스템과 방법
CN100382504C (zh) * 2005-07-14 2008-04-16 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主备保护的跨域端到端连接的建立方法
CN100369419C (zh) * 2005-07-14 2008-02-13 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连接的增强型主备保护的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81782T1 (de) 2010-10-15
ES2352523T3 (es) 2011-02-21
DE602007009228D1 (de) 2010-10-28
CN101102260B (zh) 2010-09-29
EP2037597B1 (en) 2010-09-15
US20090110394A1 (en) 2009-04-30
US7664396B2 (en) 2010-02-16
WO2008006318A1 (fr) 2008-01-17
EP2037597A1 (en) 2009-03-18
EP2037597A4 (en)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1964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th sett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path setting program recorded thereon
US8040795B2 (en) Backup path convergence in the APS environment
US8787150B2 (en) Resiliency schemes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CN101710877B (zh) 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JPH025647A (ja) 分配負荷シェアリング
CN101159687B (zh) 一种多通道通信传输数据的系统和装置与方法
CN103460647A (zh) 用于操作网络节点的技术
JP2008160227A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102260B (zh) Obs网络中业务的一种1+1保护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和系统
CN102907051A (zh) 标记交换路径建立方法、数据转发方法及设备
JP2007068181A (ja) 光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終端ノード及び通信方法
CN101577719A (zh) 一种双机热备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020141350A1 (en) Method to control a special class of OBS/LOBS and other burst switched network devices
CN102098596A (zh) 光网络中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JPH0851441A (ja) 通信セル流を代替経路に障害なしで迂回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回路装置
CN102130829A (zh) 一种lsp的建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0502528C (zh) 实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光连接间的关联的方法
CN112073319B (zh) 一种路径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6941450B (zh) 一种路由同步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JP2008211567A (ja) トラフィック経路変更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13005210A (ja) 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パケット伝送装置並びに無瞬断切替方法
US20080298231A1 (en) Ring node and redundancy method
US10687129B2 (en) Data center network
CN103746891A (zh) 一种环网接入业务的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0495979C (zh) 预置保护圈的保护倒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607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