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4075A -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4075A
CN101094075A CNA200610142789XA CN200610142789A CN101094075A CN 101094075 A CN101094075 A CN 101094075A CN A200610142789X A CNA200610142789X A CN A200610142789XA CN 200610142789 A CN200610142789 A CN 200610142789A CN 101094075 A CN101094075 A CN 101094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unit
ethernet
transmitting apparatus
sig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27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浩幸
中本胜彦
井出祥太郎
鹤见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4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4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在该以太网通信系统中,控制信号由ADM/WDM设备中继并且在L2/L3开关设备之间直接传递,以实现针对新控制协议的应用、提高维护能力等,就是说,该以太网通信系统配备有:至少两个在设置了以太网路径的传输线两端彼此对接布置的发送设备;和与所述发送设备相连的终端单元,并且通过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终端单元之间进行通信,其中各个所述发送设备配有中继构件,该中继构件通过将由所述终端单元的接口传递过来的控制信号插入到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以太网帧中而不是使控制信号终止于所述发送设备来中继通信,使所述控制信号穿过所述中继构件到达对接端终端单元。

Description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得控制信号能够在与一个发送设备相连的终端单元和与对接的发送设备(opposing transmission)相连的终端单元之间传递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中,将L2/L3开关(第二层或第三层开关)连接起来作为SONET/SDH ADM(插分复用)设备的客户节点或WDM(波分复用)设备(发送设备)的客户节点(终端单元)。存在着在这些L2/L3开关之间铺设了吉比特(吉比特以太网)路径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
下面,将利用附图来解释常规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在所有附图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组成部分。
图1是示出了在使用仅由WDM设备构成的发送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11和12指代用于对波长为λ1到λN的多个光信号进行复用和发送的WDM设备,100到10(N-1)指代与WDM设备11相连的由L2/L3开关(第二层开关或第三层开关)构成的第0个到第(N-1)个终端单元,而110到11(N-1)指代与WDM设备12相连的由L2/L3开关构成的第0个到第(N-1)个终端单元。N(N是正整数)个终端单元与各个发送设备相连。一般来说,WDM设备11与12之间的距离很长,例如,是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距离。
图2是示出了在使用仅由SONET/SDH ADM设备构成的发送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21和22是用于发送例如10吉比特光信号的ADM设备。这些ADM设备有类似于图1的终端单元100到10(N-1)和110到11(N-1)与它们相连。一般来说,ADM设备21和22之间的距离很长,例如,是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距离。
图3示出了混合了图1和图2的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在该图中,31和32指代WDM设备,而33、34、35和36指代ADM设备。ADM设备33有终端单元100到10(N-1)与其相连,而ADM设备36有终端单元110到11(N-1)与其相连。ADM设备34和WDM设备31借助N条线相连,而ADM设备35和WDM设备36也借助N条线相连。ADM设备之间发送10吉比特的光信号,而WDM设备以经过复用的形式在这些WDM设备之间发送波长为λ1到λN的光学信号。一般来说,ADM设备33与34之间的距离、WDM设备31与32之间的距离以及ADM设备35与36之间的距离很长,例如,是东京到名古屋、名古屋到大阪和大阪到福冈之间的距离。
图4是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仅仅使用W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细节的框图。在该图中,WDM设备11是例如GbE(吉比特以太网)复用转发器板,其配备有用于PHY(物理层)处理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处理的处理器400到407、用于GFP(通用成帧协议)处理的GFP成帧器408、用于OC192处理的OC192成帧器409、用于映射到OC192帧上的数字包封器LSI 410和构成DM端口的PMD(物理媒体相关子层)411。对接的WDM设备12与WDM设备11构造相同,并且相同的组成部分用带撇号的相同附图标记指代。
WDM端口是例如10.7Gbps(吉比特每秒)OTN(光传输网络)。各个处理器400到407都配备有物理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A(物理介质附属子层)和PCS(物理编码子层)。这些PDM、PMA和PCS层的技术规范是由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定义的。
GFP成帧器408和处理器400到407之间以1Gbps的传输速率传送例如8B(字节)的数据。GFP成帧器408和OC192成帧器409以及数字包封器以10Gbps的传输速率传递数据。WDM设备11和12之间的WDM传输线路在它们之间以经过复用的格式以10.7Gbps的传输速率输送波长为λ1到λN的光信号。
由L2/L3开关100和处理器400构成的终端单元(terminating unit)通过传递1.25Gb自动协商信号进行自动协商。类似地,在对接的一侧也是一样,由L2/L3开关111和处理器400′构成的终端单元通过传递1.25Gb自动协商信号进行自动协商。其它的终端单元和处理器也传递自动协商信号。
接下来,将解释说明图4的系统的操作。首先,由WDM设备11中的处理器400到407接收来自L2/L3开关100到107的吉比特以太(GbE)信号,然后处理器400到407对该GbE信号进行PHY处理和MAC处理。此后,由GFP成帧器408将GbE信号映射在GFP帧上,并且映射在OTN(光传输网络)帧上,以便由数字包封器LSI 411进行FEC(纠错)处理(数字包封器处理),并且转换成WDM光信号。在对接侧的WDM设备12中,进行与WDM设备11中的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将数据发送到由L2/L3开关111构成的终端单元。
在现有技术中,从由L2/L3开关100到107构成的终端单元向处理器400到407发送的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终止于处理器400到407。就是说,由L2/L3开关构成的终端单元发出的自动协商信号仅仅在与WDM设备11进行链接时使用,而在MAC处理中废弃。就是说,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在L2/L3开关设备100到107与处理器400到407之间传递并且仅仅用于这些路段中的链路连接协商。
图5是详细示出了在诸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的仅仅使用SONET/SDHA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ADM设备21例如是配备有低速IF(接口)板501、交叉连接板502和高速IF(接口)板503的节点。对接的ADM设备22的构成与ADM设备21相同,并且相同的组成部分用带撇号的相同附图标记指代。
在高速IF板503与503′之间设有使用TDM(时分复用)的传输线,例如,2.4Gbps SONET接口OC-48或10Gbps SONET接口OC-192。低速IF板501配备有处理器510到517,各个处理器都配备有物理层PHY(物理层)、MAC(媒体访问控制子层)、PHY(物理层)和VC(虚容器)。针对这些PHY、MAC、PHY和VC层的技术规范是由ITU(国际电信同盟)建立的。
接下来,将会解释说明图5中所示的系统的操作过程。在常规ADM设备21中,在低速IF板501处接收来自终端单元L2/L3开关100到107的GbE信号。低速IF板501首先对GbE信号进行PHY处理、MAC处理和VC处理。之后,在交叉连接板502中为了交叉连接而对VC信号进行处理,并且经由高速IF板503将其传送到TDM传输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一样,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在L2/L3开关100到107与低速IF板501之间传递,并且仅仅用于这一路段的链路连接协商。
已经知道在日本专利公开(A)第2004-357164号中介绍了一种能够实现终端之间的自动协商的技术。根据这一日本专利公开(A)第2004-357164号,通过8B/10B解码对具有10位输入处理单元的吉比特以太网信号进行解码,以将其转换成具有8位处理单元的吉比特以太网信号并且生成数据包数据,将包含在具有10位处理单元的吉比特以太网信号中的自动协商信息提取出来,以生成控制数据帧信号,依照预先分配的时隙读取出数据包数据并且将其时分复用在SDH信号的净荷上,并且将控制数据帧信号插入到开销(overhead)中并加以传输,从而能够实现终端之间的自动协商。
在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从由L2/L3开关100到107构成的终端单元发送到处理器400到407的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终止于处理器400到407。此外,在图5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从L2/L3开关100到107发送到低速IF板501的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终止于低速IF板501。在各个情况下,自动协商信号都是由MAC处理最终放弃的。
不过,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原本应当在由L2/L3开关100到107构成的终端单元与由L2/L3开关110到117构成的对接端终端单元之间传递。图4的系统中的处理器400到407和附图5的系统中的处理器510到517对于终止并不是必须的。
此外,日本专利公开(A)第2004-357164中介绍的技术能够实现终端之间的自动协商,但是必须要将自动协商信号插入到SDH信号的开销中。出于这一原因,必须要对WDM设备和ADM设备用来进行复用和解复用的基础部分加以改造。这种改造要求暂时关闭整个系统并且将其改为能够实现自动协商信号向净荷内的插入,或者要求替换基础部分的全部芯片,所以实现起来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太网通信系统,这种以太网通信系统能够实现诸如自动协商信号这样的第一层信号和其它控制信号由ADM/WDM设备中继并且在L2/L3开关之间直接传递,而不用改造ADM/WDM设备的基础部分,从而能够实现针对新控制协议的应用、维护能力的提高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太网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在设置了以太网路径的传输线两端彼此对接布置的发送设备;和分别与所述发送设备相连的终端单元,并且通过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终端单元之间进行通信,其中各个所述发送设备均包括中继构件,该中继构件通过将由所述终端单元的接口传递过来的控制信号插入到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以太网帧中而不是使控制信号终止于所述发送设备来中继通信,使所述控制信号穿过所述中继构件到达对接端终端单元。
优选地,所述中继构件能够通过允许中继暂停信号而实现流控制。
另选地,所述中继构件仅仅中继控制信号中的在终端单元间进行自动协商所需的信号。
另选地,各个发送设备都是具有多个与所述终端单元相连的低速端接口和单个与对接的发送设备相连的高速端网络接口并且对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数据进行复用和解复用的复用转发器板,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终端单元的端口号映射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指令组的未定义区域中,并且,在与对接的发送设备传递所述控制信号期间,将指令组的未定义区域转换成VLAN ID,以便使用以太网帧来设置所述终端单元之一与对接的发送设备的所述终端单元中的任何一个之间的路径。
另选地,控制信号是所述终端单元定义的信号,用于在建立了终端单元之间的链路之后向对接的终端单元通知终端单元之间的链路的质量和状态。
更优选地,终端单元是第三层开关,所定义的控制信号包括最大传递帧长度,并且将作为第三层开关之间进行的协商的结果的最大传递帧长度中的较小者设置为第三层开关之间的最大传递帧长度。
另选地,将端口识别号插入到所述以太网帧的VLAN标签内。
常规的自动协商信号由于MAC处理而终止于发送设备,所以仅仅知道终端单元与发送设备之间的链路(路段)的状态。不过,在本发明中,使得自动协商信号在终端设备之间直接传递,所以当为了与对接的终端单元进行连接而进行直接协商时,维护人员仅仅需要检查终端单元的链路的状态(用眼睛),就能够容易地了解到跨发送设备直到对接的终端单元的路径段中链路的状态,因此具有提高了维护能力的效果。
此外,通过在中继操作中在进行复用之前将控制信号插入到以太网帧的净荷中并且将表明目的地的端口识别号插入到以太网帧的头部中,使得可以在对接的设备的终端之间简单地传递控制信号而不用改变发送设备的基础部分。
此外,当作为为了在对接的终端单元之间进行连接而进行的协商的结果,使得流控制功能有效时,必须要使暂停信号穿过发送设备。在依照IEEE的常规第二层处理中,规则是不对暂停信号进行中继,但是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应用,是允许对暂停信号进行中继的,从而能够实现终端单元之间的直接流控制。
此外,通过仅仅中继控制信号中的在终端单元间进行自动协商所需的那些信号,可以照顾到诸如在终端单元间切换路径这样的针对冗余协议的应用。
此外,通过使用控制信号来通知由第三层开关构成的终端单元彼此的最大传递帧长度,可以照顾到将作为协商结果的较小值设置为两个第三层开关的最大传递帧长度这一应用。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从下面给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介绍中,可以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示出了在仅使用WDM设备的发送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了在仅使用SONET/SDH ADM设备的发送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了混合了图1和图2的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了在仅使用图1中所示的WDM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在仅使用图2中所示的SONET/SDH ADM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6是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仅使用图1中所示的W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7是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仅使用图2中所示的SONET/SDH A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图8A是自动协商8B信号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8B是以太网MAC帧的信号格式的示意图;和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混合了图6和图7的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6是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图1所示的仅使用W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WDM设备60例如是GbE(吉比特以太网)复用转发器板,配备有用于进行PHY(物理层)处理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处理的处理器600到607、用于进行GFP(通用成帧协议)处理的GFP成帧器608、用于进行OC192处理的OC192成帧器409、用于映射在OC192帧上的数字包封器LSI 610和用作WDM端口的PMD(物理媒体相关子层)611。对接的WDM设备61的构成与WDM设备60相同,并且为相同的组成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该结构到此为止与图4中所示的常规WDM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处理器600到607配备有用于基于K28.5和控制代码(0xB5/0x42,即,十六进制的B5或42)识别从终端单元100到107和110到117发来的自动协商信号的电路(A)620到627。处理器600到607与GFP成帧器608通过电路(B)613相连。电路(B)613将终端单元的端口号(0≤端口ID≤N-1)(在本实施方式中N是8)与以太网帧的VLAN ID匹配在一起,并且将其作为以太网信号插入在以太网帧的头部中,或者,如果检测到表示自动协商信号的以太网帧,则根据LVAN ID判定目的地端口识别号、产生自动协商信号并且将该自动协商信号插入在由保留区域表示的已插入端口中。对接的WDM设备61也配备有相同的电路(A)620′到627′和电路(B)613′。电路(A)620到627、电路(B)613、电路(A)620′到627′和电路(B)613′形成了用于中继控制信号的中继构件。
WDM端口是例如10.7Gbps(每秒吉比特)OTN(光传输网络)。各个处理器600到607均配备有物理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A(物理介质附属子层)和PCS(物理编码子层)。这些PMD、PMA和PCS的技术规范是由ITU(国际电信联盟)确定的。
在GFP成帧器608和处理器600到607之间,以例如1Gbps的传输速率传送8B(字节)的数据。GFP成帧器608和OC192成帧器609以及数字包封器以10Gbps的传输速率传递数据。WDM设备60和61之间的WDM传输线以10.7Gbps的速率输送经过多路复用的波长为λ1到λN的光信号。
接下来,将解释说明图6中所示的系统的操作。WDM设备60在该WDM设备60中的处理器600到607处接收来自由L2/L3开关100到107构成的终端单元的吉比特以太(GbE)信号,并且通过PHY处理和MAC处理在处理器600到607处对GbE信号进行处理。接着,当电路单元(A)620到627中的任何一个(PCS单元)在PHY处理的8B/10B代码转换的处理过程中根据专用代码K28.5和控制代码(0xB5/0x42)接收到自动协商信号时,将所接收到的端口的端口识别号(端口ID)传递给电路单元(B)613。“端口识别号”表示在WDM节点之间设置GbE路径的时候与WDM设备的GbE端口共同设置的值(0≤端口ID≤N-1)。电路单元(B)613产生在净荷中包含自动协商信号并且在头部中包含表明目的地的端口识别号的以太网帧,并且将其插入到GFP帧中。以太网帧是依靠在该设备中本机确定的以太类型值来加以识别的。优选地将这一以太类型值构成为能够通过外部操作加以设置和改变。此后,对以太网帧进行一般性处理,以将其插入到GFP帧中并且由OC-192成帧器609映射到OC-192帧上。此外,为了进行FEC(纠错)处理,有时候也将它们映射到OTN(光传输网络)帧上(数字包封器处理)、转换成WDM光信号并且在传输线上进行发送。
通过依靠GFP成帧器608′的处理将由对接端WDM设备61接收到的WDM光信号分解为以太网帧。当电路单元(B)613′检测到表明自动协商信号的以太网帧时,通过包含在它的头部中的VLAN ID来判定目的地端口识别号并且将自动协商信号(8B)插入到该端口中。通过常用的PHY处理将自动协商信号(8B)转换成10B代码并且将其送达由L2/L3开关110到117构成的目的地终端单元。
图7是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图2所示的仅仅使用SONET/SDH ADM设备的情况下,吉比特以太网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在图中,ADM设备70是例如配备有低速IF(接口)板701、交叉连接板702和高速IF(接口)板703的节点。对接的ADM设备71的构造与ADM 701相同,并且为相同的组成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高速IF板703和703′之间,是诸如2.4Gb SONET OC-48或10GbSONET OC-192这样的TDM(时分复用)传输线。低速IF板501配备有处理器510到517,各个处理器都配备有物理层PHY(物理层)、MAC(媒体访问控制子层、PHY(物理层)和VC(虚拟容器)。这些PHY、MAC、PHY和VC的技术规范是由ITU(国际电信同盟)制定的。
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实施方式,处理器710到717配备有用于根据K28.5和控制代码(0xB5/0x42)识别从终端单元100到107发送过来的自动协商信号的电路(C)720到727和用于将表示自动协商信号的以太网帧插入到传输信号中的电路(D)730到737。对接的ADM设备71也配备有用于从所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出表示自动协商信号的以太网帧并且产生具有由8B(位)构成的1字节的自动协商信号的电路(D)730′到737′和用于将8B信号转换成具有由10B(位)构成的1字节的自动协商信号的电路(C)720′到727′。电路(C)720到727、电路(D)730到737、电路(D)730′到737′和电路(C)720′到727′形成了用于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中继构件。
接下来,将解释说明图7中所示的系统的操作过程。ADM设备70在低速IF板701处接收来自于由L2/L3开关100到107构成的终端单元的吉比特以太(GbE)信号。在低速IF板701处,首先借助PHY处理和MAC处理对GbE信号进行处理。在PHY处理的8B/10B代码转换的处理(PCS单元)中,当电路(C)720到727基于依据专用代码K28.5和控制代码(0xB5/0x42)进行的判定接收到自动协商信号时,它们产生将自动协商信号并入在净荷中并且将表明目的地的端口识别号并入在头部中的以太网帧,然后进行VC处理,将它们转换为TDM信号。根据与图6中所示的WDM设备60相同的方式,借助在该设备中本地确定的以太类型值识别这些以太网帧。优选地将这一以太类型值构成为能够通过外部操作加以设置和改变。之后,由交叉连接板将经过VC处理的以太网帧多路复用在高速TDM信号(例如,OC-48或OC-192)上并且经由高速IF板703发送到传输线。依靠VC处理将在对接端ADM设备71处接收到的TDM信号分解成以太网帧。当电路(D)730′到737′检测到表明是自动协商信号的以太网帧时,将该自动协商信号(8B)插入到端口中。通过常用的PHY处理将自动协商信号(8B)转换为10B代码并且将其送达由L2/L3开关110到117构成的目的地终端单元。
图8A是示出了自动协商信号的示例的示意图,图8B是示出了以太网MAC帧的信号格式的示意图。如图8A所示,自动协商信号包括专用代码K28.5以及它后面跟着的控制代码0xB5/0x42。这些代码由图6的系统中的电路(A)620到627或图7的系统的电路(C)720到727来识别和检测。此外,如图8B所示,将端口识别号映射到以太网MAC帧的头部(除了净荷之外的部分)内的VLAN ID中,并且将目的地端口信息发送到对接的WDM设备。
当作为针对在由L2/L3开关110到117构成的相对接的终端单元之间的连接进行的协商的结果,使得流控制功能有效时,必须要使暂停信号(DA:0x0180c2000001)经过WDM/ADM设备。在IEEE的常规MAC处理中,规则是不对暂停信号进行中继,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WDM/ADM设备中的MAC处理中,允许对暂停信号进行中继,从而能够实现对接的L2/L3开关之间的直接流控制。
通过为专用代码(K28.5)后面的数据代码定义新值(在自动协商中,是0xB5/0x42),并且在建立了相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之间的链路之后,通过“断开通知控制信号”将传输线的质量信息(线路断开等)通知给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用于切换终端单元(L2/L3开关)之间的路径的冗余协议的应用成为了可能。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混合了图6和图7的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框图。在该图中,90指代配备有选择器SEL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A),91指代配备有用于与终端单元进行交互的低速IF板的ADM设备,92指代配备有用于与WDM设备93进行交互的低速IF板的ADM设备,93指代配备有用于与ADM设备的低速ID板进行通信的转发器板(TRPN)的WDM设备,94指代对接端WDM设备,95指代与WDM设备94连接的ADM设备,96指代与ADM 95相连的ADM,而97指代对接端终端单元(L2/L3开关#B)。
接下来,将解释说明图9中所示的系统的操作过程。考虑对接的L2/L3开关通过预先打开的路径在WDM/ADM设备路段上进行通信并且处于两端的L2/L3开关#A和#B选择路径I端的数据时的情况。
首先,当ADM设备95和96之间的传输线的路段中发生故障时,通过终端单元(L2/L3开关#B)97的输入检测出光信号的丢失(LOS)。
这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光信号的丢失,终端单元(L2/L3开关#B)97在终端单元(L2/L3开关#B)中的SEL单元中将选择系统从路径I切换到路径II。
接下来,终端单元(L2/L3开关#B)97向对接端终端单元(L2/L3开关#A)90传送断开通知控制信号,并且对接端终端单元(L2/L3开关#A)90接收这一断开通知控制信号。
接着,将终端单元(L2/L3开关#A)的SEL单元的选择系统从路径I切换到路径II。
根据上面的方式,冗余协议能够通过传递断开通知控制信号使能切换控制,即使在加载到终端单元(L2/L3开关)中的传输线的路段中发生故障,也是如此。断开通知控制信号通过在K28.5之后的区域(1字节)内定义新值得以与其它控制信号区分开来。
此外,通过新定义单独的控制信号(MTU通知控制信号),通知L3开关彼此的MTU(最大传递帧长度)成为可能。可以考虑这样的应用:将作为这一协商的结果的值中较小者设置为两个终端单元(L3开关)的MTU值。将该MTU信息嵌入在用于信息传递的配置寄存区中。这个MTU通知控制信号是通过在K28.5后面的区域(字节)中定义新值得以与其它控制信号区分开来的。
在上面的实施方式中,图解说明了八个终端单元,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数量都是可以的。此外,将通信系统图解说明为吉比特以太网,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能够应用于任何通信速率的以太网
根据本发明,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能够传递通知信号,因此后续应用能够得以实现。就是说,当WDM/ADM设备中继自动协商信号并且相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为了彼此连接而直接进行协商时,维护人员能够确定直到很远距离之外的对接的设备的链路的状态,而不用改造WDM/ADM设备的基础部分,所以维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当作为为了在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之间进行连接而进行的协商的结果,使得流控制功能有效时,必须要使暂停信号流过WDM/ADM设备的MAC处理。根据这种应用,通过使得暂停信号能够得到中继,L2/L3开关之间的直接流控制成为了可能。
此外,通过在专用代码(K28.5)后面的数据代码中定义新值并且将传输线的质量和状态(光信号线的断开等)通知给对接的终端单元(L2/L3开关),能够实现用于切换终端单元(L2/L3开关)之间的路径的冗余协议。
此外,通过使用控制信号来通知第三层终端单元(L3开关)彼此的MTU(最大传递帧长度),能够实现将作为协商结果的值中的较小者设置为两个终端单元(L3开关)的MTU值的应用。
虽然本发明是通过参照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而选择的具体实施方式来加以介绍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多种改造,而不会超出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以太网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发送设备,在设置了以太网路径的传输线两端彼此对接布置;和
分别与所述发送设备相连的多个终端单元,并且通过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终端单元之间进行通信,
其中各个所述发送设备均包括中继构件,该中继构件通过将由所述终端单元的接口传递过来的控制信号插入到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以太网帧中而不是使控制信号终止于所述发送设备来中继通信,使所述控制信号穿过所述中继构件到达对接端终端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中继构件能够通过允许中继暂停信号而实现流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中继构件仅仅中继所述控制信号当中的在所述终端单元间进行自动协商所需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各个发送设备都是具有多个与所述终端单元相接口的低速端接口和单个与对接的发送设备相接口的高速端网络接口并且对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数据进行复用和解复用的复用转发器板,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终端单元的端口号映射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指令组的未定义区域中,并且,在与对接的发送设备传递所述控制信号期间,将所述指令组的未定义区域转换成VLAN ID,以便使用以太网帧来设置所述终端单元之一与对接的发送设备的所述终端单元中的任何一个之间的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控制信号是所述终端单元定义的信号,用于在建立了所述终端单元之间的链路之后向对接的终端单元通知终端单元之间的链路的质量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终端单元是第三层开关,所定义的控制信号包括最大传递帧长度,并且将作为第三层开关之间进行的协商的结果的最大传递帧长度中的较小者设置为所述第三层开关之间的最大传递帧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通信系统,其中将端口识别号插入到所述以太网帧的VLAN标签内。
CNA200610142789XA 2006-06-19 2006-10-31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Pending CN1010940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9100 2006-06-19
JP2006169100A JP2007336472A (ja) 2006-06-19 2006-06-19 制御信号を中継するイーサネット(登録商標)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4075A true CN101094075A (zh) 2007-12-26

Family

ID=38861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42789XA Pending CN101094075A (zh) 2006-06-19 2006-10-31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91763A1 (zh)
JP (1) JP2007336472A (zh)
CN (1) CN1010940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5876B2 (ja) * 2010-09-21 2014-09-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コンバータ、スイッチングハブ、及びオートネゴシエ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5448201B2 (ja) * 2011-03-29 2014-03-19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伝送制御回路及び伝送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5102B2 (en) * 2000-12-18 2007-01-16 Raza Microelectronics, Inc. Adaptive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medium
IL143195A0 (en) * 2001-05-17 2002-04-21 Lightscape Networks Ltd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livering communication in ethernet over synchronous networks
US7471630B2 (en) * 2002-05-08 2008-12-30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selective flow control
US7548541B2 (en) * 2002-06-04 2009-06-1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anaging VLAN traffic in a multiport network node using customer-specific identifiers
US7512150B2 (en) * 2003-03-24 2009-03-31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10 GbE LAN signal mapping to OTU2 signal
US20060039400A1 (en) * 2004-08-23 2006-02-23 Suvhasis Mukhopadhyay Pause frame reconciliation in end-to-end and local flow control for ethernet over sonet
US7525972B2 (en) * 2005-04-22 2009-04-28 Cisco Technology, Inc. Techniques for encapsulating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PPP) over Ethernet fram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91763A1 (en) 2007-12-20
JP2007336472A (ja) 200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50663B2 (en) Equipments including transponder for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US760688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capabilities in packet over optics networks
US7315511B2 (en) Transmitter, SONET/SDH transmitter,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CN1848709B (zh) 实现保护倒换的无源光网络系统及保护倒换方法
US20070009262A1 (en) Modular adapt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a nework node architecture
US20060274785A1 (en) LAN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method
US6834056B2 (e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protection switching
JPH1065624A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装置、光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装置、信号監視方式、及び、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US20040085954A1 (en) Out-of-band signa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optical cross connect
US20020135835A1 (en) Optical traffic grooming
CN101119161B (zh) 一种传输设备中的故障处理系统及方法
US8824893B2 (en) Meshed protected passive optical access network structure and optical network unit structure therefore
JP5505796B2 (ja) メディアコンバータ、メディアコンバータの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7272311B2 (en) Optical ring network for burst data communication
EP1014613A2 (en) Shared optical protection in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84339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backhaul
CN101094075A (zh) 对控制信号进行中继的以太网通信系统
JP5357436B2 (ja) 伝送装置
JP2000078176A (ja) 通信ネットワ―ク及び通信ネットワ―ク・ノ―ド装置
US20150249874A1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method
JP3551115B2 (ja)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EP2566111A1 (en) Utilit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20230224067A1 (e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nodes and method
CA2327607A1 (en)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management message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management message
KR100932910B1 (ko) 이더넷 망과 oth 망간의 장애정보 전달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