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8495A -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8495A
CN101058495A CNA2007100574627A CN200710057462A CN101058495A CN 101058495 A CN101058495 A CN 101058495A CN A2007100574627 A CNA2007100574627 A CN A2007100574627A CN 200710057462 A CN200710057462 A CN 200710057462A CN 101058495 A CN101058495 A CN 101058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slump
micro
roller compacted
d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574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0964C (zh
Inventor
武永新
杨天生
曹楚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Water Resources Beifang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武永新
杨天生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武永新, 杨天生 filed Critical 武永新
Priority to CNB2007100574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50964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58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8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09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096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由水泥、粉煤灰、粗骨料、细骨料、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水配制,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稠度VC值1~3秒。微坍落度混凝土的配合比与坝体内部碾压混凝土很相近,仅略增加一些胶凝材料,可按配合比直接拌制而成。微坍落度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少于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既好又省。采用振捣棒振捣,比过去对零坍落度混凝土振捣简易甚多,工效提高且质量容易控制,可加快碾压混凝土坝的筑坝速度,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

Description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尤其是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按照混凝土坍落度的不同,通常分为常态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由于稠度的不同,他们的施工也不同,通常为:
①常态混凝土的坍落度按大小区分为:流态混凝土(10~17)cm,塑性常态混凝土(5~8)cm,干硬性混凝土为(1~3)cm,施工中采用振捣棒振实。
②碾压混凝土坍落度为0cm,VC值为(6~10)秒,施工中采用振动碾压实。
碾压混凝土筑坝是近几十年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混凝土筑坝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先后兴建、在建15m坝高以上的碾压混凝土坝二百余座,最大坝高早已超过百米。在我国,此项筑坝新技术的发展始于1978年,自1986年5月首座碾压混凝土坝—福建省坑口重力坝建成后,许多工程纷纷采用这种筑坝方式。目前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在数量、质量和技术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碾压混凝土坍落度为零,施工采用类似土石坝的施工方法,大型施工机械运输,全断面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压实,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水化热温升低,可取消纵缝,简化甚至取消温控措施,降低了工程造价。
但是,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由于采用大型施工机械,碾压混凝土坝体上、下游靠近模板、河槽岸坡、止水片、及廊道孔洞等部位存在难以碾压、施工干扰大和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稠度介于常态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之间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包括水泥、粉煤灰、粗骨料、细骨料、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水,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稠度VC值1~3秒。
它的各成分的配比是:粗骨料1200kg/m3~1400kg/m3,细骨料750kg/m3~900kg/m3,拌合水90kg/m3~130kg/m3,缓凝高效减水剂为胶凝材料用量重量的0.6~1.5%,引气剂掺量以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为3%~5%;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40~80mm,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为2.4~3.2;拌合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水胶比是0.40~0.65,90天龄期的抗压强度为15~45MPa,90天龄期的极限拉伸值0.70×10-4~1.00×10-4,抗渗等级大于W8,相对渗透系数小于15×10-11cm/s。
所述的胶凝材料为含有水泥和粉煤灰的掺合料,粉煤灰用量占胶凝材料总重量的40%~70%。
上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清理,清除地基杂物、积水、浮碴等,使用组合式或构架式钢模板立模;
(2)拌和:使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制微坍落度混凝土,配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仓内稠度VC值1~3秒,出机口VC值控制在2秒;
(3)将配制好的微坍落度混凝土运送到坝体上下游面、基础、横缝两侧、有钢筋的孔洞和止水片与止浆片周围等断面较小难以碾压的部位,在其与碾压混凝土搭接的交界处,应先摊铺碾压混凝土,后摊铺微坍落度混凝土,摊铺平仓,在两种混凝土搭接结合部复碾搭接部位,搭接宽度不少于20cm;平仓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VC值应控制在1~3秒;
(4)振捣:采用大功率振捣器,垂直插入振捣,浆体泛出混凝土表面,振捣完毕,振捣密实之后,慢慢提拨振捣棒,拨出之后,不留孔洞;
(5)进行常规养护。
所述步骤(4)中的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深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①微坍落度混凝土在力学、耐久性、极限拉伸、胶强比、细观和微观结构等方面均优。
②微坍落度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之间特性相近,结合紧密,且与内部碾压混凝土的各项热学性能如发热量、绝热温升等指标相近,在温度等作用下变形接近,故一般防裂性能较好。
③微坍落度混凝土的配合比与坝体内部碾压混凝土很相近,仅略增加一些胶凝材料,可按配合比直接拌制而成。微坍落度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少于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既好又省。采用振捣棒振捣,比过去对零坍落度混凝土振捣简易甚多,工效提高且质量容易控制,可加快碾压混凝土坝的筑坝速度,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混凝土—微坍落度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包括水泥、粉煤灰、粗骨料、细骨料、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水,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稠度VC值1~3秒。
具体的各成分的配比是:粗骨料1200~1400kg/m3,细骨料750~900kg/m3,拌合水90~130kg/m3,缓凝高效减水剂为胶凝材料用量重量的0.6~1.5%,引起剂掺量以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为3~5%;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40~80mm,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为2.4~3.2;拌合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水胶比是0.40~0.65,90天龄期的抗压强度为15~45MPa,90天龄期的极限拉伸值0.70×10-4~1.00×10-4,抗压等级大于W8,相对渗透系数小于15×10-11cm/s。
所述的胶凝材料为含有水泥和粉煤灰的掺合料,粉煤灰用量占胶凝材料总重量的40%~70%。
上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清理,清除地基杂物、积水、浮碴等,使用组合式或构架式钢模板立模;
(2)拌和:使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制微坍落度混凝土,配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仓内稠度VC值1~3秒,出机口VC值控制在2秒;
(3)将配制好的微坍落度混凝土运送到坝体上下游面、基础、横缝两侧、有钢筋的孔洞和止水片与止浆片周围等断面较小难以碾压的部位,在其与碾压混凝土搭接的交界处,应先摊铺碾压混凝土,后摊铺微坍落度混凝土,摊铺平仓,在两种混凝土搭接结合部复碾搭接部位,搭接宽度不少于20cm;平仓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VC值应控制在1~3秒;
(4)振捣:采用大功率振捣器,垂直插入振捣,浆体泛出混凝土表面,振捣完毕,振捣密实之后,慢慢提拨振捣棒,拨出之后,不留孔洞;
(5)进行常规养护。
所述步骤(4)中的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深度。
下面结合工程,具体的说明本发明的工艺和配合参数:
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与碾压混凝土类似,其不同点是以振捣器直接密实代替碾压。其工艺流程是:
场地清理—立模—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平仓—振捣密实—检测—养护—质检、上升。关键工序是拌合、振捣。各工序分述如下:
(1)清基
清除地基杂物、积水、浮碴等;下层若为允许间歇面的混凝土,应拉、切、冲毛;下层若为终凝以后的老混凝土面,应凿毛处理,以保证层面结合良好。
(2)立模
应优先使用组合式或构架式钢模板,组装准确、牢固、严密不漏浆,施工中应随机检验、校正。
(3)拌和
应使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制微坍落度混凝土,其投料顺序一般与碾压混凝土相同,要求拌和均匀,出机口VC值控制在2秒左右,务使在仓内VC值为1~3秒,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具体时间通过试验确定。
(4)运输
拌和机、站距大坝越近越好、运输道路平顺,防止运距过长或途中停留时间过多而造成水泥浆损失、水份蒸发和粗骨料分离,防止VC值变大,不利振捣。
(5)平仓
现阶段微坍落度混凝土用在坝体上下游面、基础、横缝两侧、有钢筋的孔洞和止水片与止浆片周围等断面较小难以碾压的部位。在其与碾压混凝土搭接的交界处,应先摊铺碾压混凝土,后摊铺微坍落度混凝土,先碾压,后振捣。采用平仓机配合人工实施平仓,减少离析现象,摊铺等厚。然后在两种混凝土搭接结合部复碾搭接部位,搭接宽度不少于20cm。平仓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VC值应控制在1~3秒。微坍落度混凝土的间歇层面,摊铺上层混凝土前,同碾压混凝土层面一样,应铺一层与碾压混凝土层面上同厚、同标号的水泥砂浆,以加强层面的结合。
(6)振捣
①振捣器宜采用100和125型大功率振捣器。
②振捣方式,采用垂直插入振捣即可,不必像零坍落度混凝土采用倾斜、拖拉式振捣。
③振捣时间,要保证浆体泛出混凝土表面,一般应略大于常态混凝土振捣时间。
④振捣密实之后,应慢慢提拨振捣棒,拨出之后,不留孔洞。为增加层间结合,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深度。
⑤插入振捣的间、排距根据棒径、功率由现场试验确定。一般棒径大,功率就大,间、排距可大些,一般控制40~60cm。
由于人工操作振捣器,劳动作业强度较大,为提高生产率、加快施工进度、扩大振捣范围,可设计组合式、机械操作的群台振捣器,施工更为快速、简便。
(7)养护
微坍落度混凝土的养护,要求仓面保持湿润,尽量减少VC值损失。在温控方面均与碾压混凝土相同,做好高温季节降温、冬季气温骤降时的保温措施,防干缩开裂和温度裂缝。
间歇层面,终凝前刷毛、冲毛后,采用喷水雾养护。
某水利工程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建设中全面采用微坍落度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结合筑坝。坝体内部采用VC值6~8秒的碾压混凝土,上、下游靠近模板部位、基础灌浆排水廊道等配置钢筋部位及横缝止水、大坝岸坡接触部位等附近采用微坍落度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经试验确定的配合比直接拌和而成,施工中采用振捣棒振实,实践和检测试验证明此方案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两种材料性能相近,结合紧密,这种微坍落度混凝土防渗效果好,不但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施工方便,质量容易控制,施工干扰小,建筑物表面光滑美观。
1试验研究内容
①原材料的检验
水泥:葛洲坝水泥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P.032.5水泥。
粉煤灰:采用荆门热电厂的粉煤灰(II级灰)
骨料:细骨料采用工地用灰岩生产的人工砂;粗骨料来源为工程坝址上游河道天然卵石;
减水剂:北京冶建特种材料公司生产的JG-3缓凝高效减水剂,其掺量按占胶凝材料总量0.6%。
引气剂:上海麦斯特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AIR202引气剂,经试验AIR202引气剂在微坍落度混凝土及碾压混凝土中掺量为8/万(占胶凝材料总量),在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中掺量为0.6/万(占胶凝材料总量)。
②试验研究对比不同混凝土方案
为检验微坍落度混凝土的力学、变形及耐久性能,选择了以下4种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它们的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选择的混凝土技术要求
    序号   混凝土种类   拌合物要求     密实方式
    1   碾压混凝土   0   6~8     振动碾
    2   微坍落度混凝土   <0.5   1~3     振捣棒
    3   常态混凝土   5~8   0     振捣棒
    4   流态混凝土   10~13   0     振捣棒
四种混凝土均为二级配混凝土,最大石子粒径为40mm,中石:小石=50∶50,水胶比0.50,粉煤灰掺量均为40%,含气量按4%±0.5%控制。
经试配调整,四种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四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表
混凝土种类 水胶比W/(C+F) 粉煤灰掺量 材料用量(kg/m3)   含气量(%) SL(cm) VC(s)
水泥 粉煤灰 砂子 小石 中石
碾压混凝土 0.50 40   101 121 81 835  665 665   4.0     /     6~8
微坍落度砼 0.50 40 115 138 92 800 648 648 4.5 <0.5 1~3
常态混凝土 0.50 40   135 162 108 665  674 674   5.0     5~8     /
流态混凝土 0.50 40   155 186 124 754  576 576   4.5     10~13     /
③坝体钻孔取芯的芯样试验
结合现场检验,2005年8月~11月在坝体上下游面和坝体内部钻孔取芯样,共钻108孔,芯样完整,获得率达100%,并对芯样进行相关试验研究。
2混凝土的强度试验对比分析
不同类型混凝土和芯样的强度试验结果综合列于表3~表5中。
表3                                                   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
    混凝土种类 水胶比W/(C+F)     胶材用量(kg/m3)     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C     F     7d     28d     90d     7d     28d     90d
    碾压混凝土     0.50     121     81     11.0     15.9     27.6     1.12     1.76     2.65
    微坍落度砼     0.50     138     92     10.7     19.7     29.7     1.32     2.22     2.92
    常态混凝土     0.50     162     108     8.8     16.9     28.9     1.21     2.14     2.85
    流态混凝土     0.50     186     124     11.4     17.3     28.2     1.14     2.11     2.71
表4                   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结果
  混凝土   级配   组数     芯样抗压强度(MPa)   抗压强度
  种类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MPa)
  碾压混凝土   15     27.7   20.0   21.8     21.8
  24     31.7   20.3   26.1     26.1
  微坍落度混凝土   9     29.9   20.1   22.7     22.7
  18     34.4   20.1   25.1     25.1
表5                    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参数统计结果
    混凝土种类   水胶比W/(C+F)     胶材用量(kg/m3)     90d胶强比(kg/MPa)     90d拉压比(%)
  C   F   胶压比   胶拉比
  碾压混凝土   0.50   121   81   7.3   76.2     9.6
  微坍落度砼   0.50   138   92   8.0   78.8     9.8
  常态混凝土   0.50   162   108   9.3   94.7     9.8
  流态混凝土   0.50   186   124   11.0   114.4     9.6
从表3、4、5的结果可见:
(1)微坍落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表明微坍落度混凝土采用振捣方式可以使其密实,并且完全能够达到常态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捣实方法及碾压混凝土采用振动碾压实方法的效果。
(2)在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相同的情况下,微坍落度混凝土90d胶压比比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分别低1.3kg/MPa和3.0kg/MPa。表明要达到同样的抗压强度,微坍落度混凝土比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节省胶凝材料用量。
(3)同样,在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相同的情况下,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最大,拉压比也最大,而且微坍落度混凝土90d胶拉比为78.8kg/MPa,比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分别低15.9kg/MPa和36.6kg/MPa。表明要达到同样的抗拉强度,微坍落度混凝土比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节省胶凝材料,而且抗裂性能比较好。
(4)从现场混凝土钻孔的芯样情况看,碾压混凝土和微坍落度混凝土芯样的完整性均较好,取芯率为100%。同时,微坍落度混凝土明显比碾压混凝土气孔少、表面密实。
总之,无论微坍落度混凝土的室内试验成果,还是现场芯样的试验成果,都进一步证明了微坍落度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是可行有效的。3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对比分析
对四种类型的混凝土按照《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进行7d、28d、90d的抗压弹性模量、干缩变形、极限拉伸值试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某工程芯样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6                                                混凝土变形试验结果
混凝土种类 水胶比W/(C+F)     抗压弹模(GPa)     干缩变形(×10-4)     极限拉伸值(×10-4)
  7d   28d   90d   7d   28d   90d   7d   28d   90d
碾压混凝土     0.50   13.7   22.1   27.3   1.13   2.01   2.40   0.59   0.70   0.75
微坍落度砼     0.50   13.2   21.3   26.4   1.54   2.86   3.20   0.66   0.82   0.90
常态混凝土     0.50   13.9   20.5   26.7   1.71   3.08   3.61   0.64   0.80   0.87
流态混凝土     0.50   14.1   20.5   26.6   1.91   3.53   3.90   0.59   0.75   0.82
表7                      某拱坝混凝土芯样抗压弹模结果
  混凝土种类 级配 组数     芯样抗压弹模(GPa)  平均抗压弹模(GPa)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碾压混凝土   二   15   31.2   22.6   27.2     27.2
24 34.2 22.3 30.0 30.0
  微坍落度混凝土   二   9   31.4   22.3   27.6     27.6
18 35.7 22.2 28.1 28.1
从表的结果可见:
(1)在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及龄期相同的情况下,微坍落度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的抗压弹性模量差异不大。
(2)碾压混凝土芯样与微坍落度混凝土芯样的平均抗压弹模与室内试验的抗压弹模非常接近。
(3)微坍落度混凝土90d的干缩变形比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分别减少12.8%和21.9%。
(4)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均高于同龄期的碾压混凝土、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
总之,微坍落度混凝土抗裂性能优于碾压混凝土、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
4混凝土抗剪性能对比分析
对四种类型的混凝土和某工程混凝土芯样采用《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中直剪法进行抗剪断试验,其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表8                              混凝土抗剪断试验结果
混凝土种类    正应力(MPa)     剪应力(MPa)   摩擦系数f’    凝聚力C’(MPa)     剪切面描述
碾压混凝土     0.3     3.26   1.88/1.20   2.63/3.41   剪切面高低不平,大部分沿砂浆与骨料的胶结面破坏,有少数骨料被切断。
    0.6     3.59
    0.9     4.54
    1.2     4.71
    1.6     5.69
微坍落度混凝土     0.3     3.68  1.61/1.20  3.14/3.61   剪切面高低不平,大部分沿砂浆与骨料的胶结面破坏,有少数骨料被切断,有三块试件破坏时发出较大响声。
    0.6     3.99
    0.9     4.68
    1.2     5.04
    1.6     5.72
常态混凝土     0.3     3.71   1.38/1.20   3.38/3.59   剪切面高低不平,大部分沿砂浆与骨料的胶结面破坏,有少数骨料被切断,有两块试件破坏时发出较大响声。
    0.6     4.39
    0.9     4.59
    1.2     4.95
    1.6     5.63
流态混凝土     0.3     3.74   1.60/1.20   3.16/3.60   剪切面高低不平,大部分沿砂浆与骨料的胶结面破坏,有少数骨料被切断,有四块试件破坏时发出较大响声。
    0.6     3.91
    0.9     4.59
    1.2     5.25
    1.6     5.63
注:摩擦系数f’和凝聚力C’中分子为按最小二乘法的结果,分母为按优定斜率法的结果。
表9                  某拱坝混凝土芯样抗剪试验结果
   序号   混凝土种类   级配   摩擦系数f’   粘聚力c’(MPa)
    1   碾压混凝土   三   1.56/1.20     2.85/3.29
    2 微坍落度砼   1.68/1.20     3.49/4.05
    3   三   1.65/1.20     4.60/5.06
注:摩擦系数f’和凝聚力C’中分子为按最小二乘法的结果,分母为按优定斜率法的结果。
从表结果可见:
(1)微坍落度混凝土抗剪性能优于碾压混凝土,且与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相近。
(2)从玄庙观混凝土芯样的抗剪结果看,微坍落度混凝土抗剪性能明显优于碾压混凝土。
总之,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抗剪性能优于碾压混凝土,而且能达到常态混凝土的抗剪性能。
5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对比分析
对四种类型的混凝土和某工程混凝土芯样按照《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进行抗渗、抗冻试验,其结果见表10和表11
表10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结果
  混凝土种类  水胶比W/(C+F)   粉煤灰掺量   胶材用量(kg/m3)     90d抗冻(F50)            90d抗渗(×10-11cm/s)
C  F  P50   W50     抗渗等级     相对渗透系数
  碾压混凝土   0.50   40% 121  81  61.5   0.7     >W8     18.1
  微坍落度砼   0.50   40% 138  92  85.6   0.4     >W8     6.0
  常态混凝土   0.50   40% 162  108  87.3   0.2     >W8     1.8
  流态混凝土   0.50   40% 186  124  83.9   0.7     >W8     4.3
表11                     某工程混凝土芯样耐久性试验结果
    混凝土种类   相对渗透系数(×10-11cm/s)     抗渗等级
  最大   最小   平均
碾压混凝土 二级配   43.7   24.9   31.9     >W8
三级配   56.4   36.8   48.2     >W8
微坍落度混凝土 二级配   13.4   9.38   12.0     >W8
三级配   38.6   4.72   14.4     >W8
表10~11结果可见:
(1)微坍落度混凝土用水量和胶凝材料量介于碾压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之间,因此要达到同样含气量,微坍落度混凝土引气剂掺量与碾压混凝土相近。
(2)四种混凝土抗冻等级均能达到F50,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优于碾压混凝土,而且能够达到常态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3)碾压混凝土、微坍落度混凝土、常态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均能达到W8;相对渗透系数表明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优于碾压混凝土接近常态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7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
①微坍落度混凝土在力学、耐久性、极限拉伸值、胶强比、细观和微观结构等方面均优。
②微坍落度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之间特性相近,结合紧密,且与内部碾压混凝土的各项热学性能如发热量、绝热温升等指标相近,在温度等作用下变形接近,故一般防裂性能较好。
③微坍落度混凝土的配合比与坝体内部碾压混凝土很相近,仅略增加一些胶凝材料。可按配合比直接拌制而成。微坍落度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少于常态混凝土和流态混凝土,既好又省。采用振捣棒振捣,比过去对零坍落度混凝土振捣简易甚多,工效提高且质量容易控制,可加快碾压混凝土坝的筑坝速度,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
总之,微坍落度混凝土在强度、抗渗、耐久性、极限拉伸值、胶强比、细观和微观结构等方面均优,而胶凝材料用量比常态或流态混凝土少,既好又省,且施工方便、施工干扰小、质量控制容易、加快了施工进度,填补了混凝土领域在坍落度趋近零这一稠度区间的研究空白,为混凝土在坍落度趋近零的范畴内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当前碾压混凝土坝设计施工和科研中的重大革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laims (5)

1、一种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包括水泥、粉煤灰、粗骨料、细骨料、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水,其特征在于,配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稠度VC值1~3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它的各成分的配比是:粗骨料1200~1400kg/m3,细骨料750~900kg/m3,拌合水90~130kg/m3,缓凝高效减水剂为胶凝材料用量重量的0.6%~1.5%,引气剂掺量以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为3%~5%;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40~80mm,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为2.4~3.2;拌合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水胶比是0.40~0.65,90天龄期的抗压强度为15~45MPa,90天龄期的极限拉伸值0.70×10-4~1.00×10-4,抗渗等级大于W8,相对渗透系数小于15×10-11cm/s。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胶凝材料为含有水泥和粉煤灰的掺合料,粉煤灰用量占胶凝材料总重量的40%~70%。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清理,清除地基杂物、积水、浮碴等,使用组合式或构架式钢模板立模;
(2)拌和:使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制微坍落度混凝土,配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小于0.5cm,仓内稠度VC值1~3秒,出机口VC值控制在2秒;
(3)将配制好的微坍落度混凝土运送到坝体上下游面、基础、横缝两侧、有钢筋的孔洞和止水片与止浆片周围等断面较小难以碾压的部位,在其与碾压混凝土搭接的交界处,应先摊铺碾压混凝土,后摊铺微坍落度混凝土,摊铺平仓,在两种混凝土搭接结合部复碾搭接部位,搭接宽度不少于20cm;平仓后的微坍落度混凝土VC值应控制在1~3秒;
(4)振捣:采用大功率振捣器,垂直插入振捣,浆体泛出混凝土表面,振捣完毕,振捣密实之后,慢慢提拨振捣棒,拨出之后,不留孔洞;
(5)进行常规养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深度。
CNB2007100574627A 2007-05-25 2007-05-25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0045096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574627A CN100450964C (zh) 2007-05-25 2007-05-25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574627A CN100450964C (zh) 2007-05-25 2007-05-25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8495A true CN101058495A (zh) 2007-10-24
CN100450964C CN100450964C (zh) 2009-01-14

Family

ID=3886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574627A Active CN100450964C (zh) 2007-05-25 2007-05-25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50964C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8388A (zh) * 2010-05-07 2010-12-01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挤压式柔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ITMI20091376A1 (it) * 2009-07-30 2011-01-31 C I C Compagnia Italiana Costruzio Ni S P A Misto cementato con fibre ad elevate prestazioni meccaniche
CN103253898A (zh) * 2013-05-14 2013-08-21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 一种用于大坝的新型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84394A (zh) * 2015-08-25 2016-03-09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抗冻水工混凝土
CN105976159A (zh) * 2016-04-29 2016-09-28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管理流程审核系统及方法
CN107746223A (zh) * 2017-10-19 2018-03-0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碾压混凝土坝及其施工方法
CN109553333A (zh) * 2019-01-12 2019-04-02 武汉中阳明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71704A1 (zh) * 2017-10-13 2019-04-18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塑性复合基混凝土及由其制备的碾压混凝土坝防渗层
CN110053127A (zh) * 2019-04-01 2019-07-26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 可振可碾低vc值混凝土及其设计方法
CN110105022A (zh) * 2019-05-30 2019-08-09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高强超抗冻干硬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55994A (zh) * 2019-07-10 2019-09-20 敖正官 一种水泥裹砂石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1320436A (zh) * 2020-03-16 2020-06-2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59315A (zh) * 2020-12-21 2021-05-07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气候条件下碾压砼vc值动态控制的施工方法
CN113248203A (zh) * 2021-05-24 2021-08-13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恒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抗渗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30110A (zh) * 2022-07-15 2022-09-09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高海拔复杂环境条件下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施工方法
CN116119957A (zh) * 2022-12-16 2023-05-16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辉长岩细骨料、制备方法、复配细骨料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12C (zh) * 1994-12-14 1999-01-20 华南理工大学 三合剂配制高抗渗、抗蚀混凝土的方法
CN100528791C (zh) * 2005-11-03 2009-08-19 上虞多元新型墙体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轻质混凝土砌块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91376A1 (it) * 2009-07-30 2011-01-31 C I C Compagnia Italiana Costruzio Ni S P A Misto cementato con fibre ad elevate prestazioni meccaniche
EP2279987A1 (en) * 2009-07-30 2011-02-02 C.I.C. Compagnia Italiana Costruzioni S.p.A. High mechanical performance cement mixture with fibres
CN101898388A (zh) * 2010-05-07 2010-12-01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挤压式柔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3253898A (zh) * 2013-05-14 2013-08-21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 一种用于大坝的新型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53898B (zh) * 2013-05-14 2014-07-23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 一种用于大坝的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84394A (zh) * 2015-08-25 2016-03-09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抗冻水工混凝土
CN105976159A (zh) * 2016-04-29 2016-09-28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管理流程审核系统及方法
WO2019071704A1 (zh) * 2017-10-13 2019-04-18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塑性复合基混凝土及由其制备的碾压混凝土坝防渗层
CN107746223B (zh) * 2017-10-19 2020-03-24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碾压混凝土坝及其施工方法
CN107746223A (zh) * 2017-10-19 2018-03-0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碾压混凝土坝及其施工方法
CN109553333A (zh) * 2019-01-12 2019-04-02 武汉中阳明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53127A (zh) * 2019-04-01 2019-07-26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 可振可碾低vc值混凝土及其设计方法
CN110105022A (zh) * 2019-05-30 2019-08-09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高强超抗冻干硬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05022B (zh) * 2019-05-30 2021-06-25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高强超抗冻干硬性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55994A (zh) * 2019-07-10 2019-09-20 敖正官 一种水泥裹砂石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1320436A (zh) * 2020-03-16 2020-06-2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59315A (zh) * 2020-12-21 2021-05-07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气候条件下碾压砼vc值动态控制的施工方法
CN113248203A (zh) * 2021-05-24 2021-08-13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恒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抗渗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30110A (zh) * 2022-07-15 2022-09-09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高海拔复杂环境条件下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施工方法
CN115030110B (zh) * 2022-07-15 2024-02-13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高海拔复杂环境条件下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施工方法
CN116119957A (zh) * 2022-12-16 2023-05-16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辉长岩细骨料、制备方法、复配细骨料及其应用
CN116119957B (zh) * 2022-12-16 2024-04-30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辉长岩细骨料、制备方法、复配细骨料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50964C (zh) 2009-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8495A (zh) 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微坍落度混凝土及其施工方法
CN103866667B (zh) 半柔性重载路面铺装结构
CN110130278B (zh) 一种胶结坝的施工方法
CN102390963A (zh) 利用建筑废弃物制备的再生骨料半干硬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948622A (zh) 聚合物改性水泥孔隙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US10000896B2 (en) Two-layer concrete pavement forming device and pavement method using normal concrete an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N104711976B (zh)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复合载体桩及其制备方法
CN1710206A (zh) 一种防止钢箱梁桥面沥青混凝土推移的铺装方法
CN1811096A (zh) 轻质复合保温墙体砌块及制作方法
CN1916332A (zh)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CN1724437A (zh) 高强水泥砂浆及灌注该砂浆的施工方法
CN108442724B (zh) 一种土遗址裂隙修复方法
CN112031458A (zh) 混凝土结构修复施工方法
CN1598151A (zh) 碾压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553994A (zh) 一种剑麻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上覆沥青层复合式路面道路
CN107827411A (zh) 一种低塑性复合基混凝土及由其制备的碾压混凝土坝防渗层
CN101892613A (zh) 双块式无砟轨道支承层施工工艺
CN1884710A (zh) 散粒材料静压桩复合地基予力工法
CN110593090A (zh) 一种桥梁伸缩缝的修复方法
CN113321453B (zh) 一种变态混凝土及其浇筑工艺
CN212425885U (zh) 再生混凝土透水路面砖
CN101343154B (zh) 一种用于泵送混凝土的抗裂辅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35457B (zh) 一种道路竖井井周回填方法
Aosaka et al. Trial mix and full-scale trial embankment for RCC dam at Nam Ngiep 1 hydropower project
Tan et al. Innovative high-strength, high-permeability concrete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in permeable subgrade of highway tun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INA WATER RESOURCES BEIFANG INVESTIGATION,DESIG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WU YONGXIN

Effective date: 200905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522

Address after: No. 60 Dongting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China: 300222

Patentee after: China Water Resources Beifang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60 Dongting Road, Tianjin, Hexi District, China: 300222

Co-patentee before: Yang Tiansheng

Patentee before: Wu Yong 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