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9120A -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9120A
CN101019120A CNA2005800310261A CN200580031026A CN101019120A CN 101019120 A CN101019120 A CN 101019120A CN A2005800310261 A CNA2005800310261 A CN A2005800310261A CN 200580031026 A CN200580031026 A CN 200580031026A CN 101019120 A CN101019120 A CN 101019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 entity
logic
management node
local resource
e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10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约翰·E.·希科曼
科萨瓦普拉萨斯·拉加纳萨恩
迈克尔·A.·施密特
史蒂文·R.·范·甘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19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9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5/00Digital computers in gener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general
    • G06F1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gital computers each having at least an arithmetic unit, a program unit and a register, e.g. for a simultaneous processing of several programs
    • G06F15/163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 G06F15/167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using a common memory, e.g. mailbo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 G06F11/20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 G06F11/202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where processing functionality is redundant
    • G06F11/2023Failover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 G06F11/20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 G06F11/205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where persistent mass storage functionality or persistent mass storage control functionality is redundant
    • G06F11/205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where persistent mass storage functionality or persistent mass storage control functionality is redundant by mirroring
    • G06F11/2069Management of state, configuration or failov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4Reaction to server failures by a load balan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59Inter-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e.g. splitting, merg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grou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29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using data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servers by a load balan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1Control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servers by a load balancer, e.g. adding or removing servers that serve reque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87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cross-functional networking aspects
    • H04L67/1093Some peer nodes performing special fun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所述设备包括配置模块,其用于配置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以便在对等域中彼此相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镜像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并且与之直接通信。信息模块向管理节点揭示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从而使得所述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所述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寻址模块从管理节点有选择地向按照管理命令的类型所确定的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或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寻址管理命令。

Description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存储计算机系统。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其能力和复杂性方面继续前进并发展。特别是,数据存储系统继续发展,以满足对物理数据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务性(serviceability)及其硬件、软件和各个其它组件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数据存储系统常常处理任务关键数据。因此,依照24/7调度,期望数据存储系统保持是联机且可用的。此外,在不显著地损害处理来自主机的数据输入/输出(I/O)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情况下,期望数据存储系统处理功率和服务停机、硬件和软件故障、甚至是例程系统维护。
图1图示了常规的数据存储系统100。系统100包括通过诸如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106连接到存储子系统104的一个或多个主机102。主机102向存储子系统104传送数据I/O。主机102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并且包括被配置为向存储子系统104传送数据I/O的任何计算机系统。
适于与本发明一起使用的存储子系统104的一个例子是可从纽约Armonk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处获得的IBM EnterpriseStorage Server(企业存储服务器)。为了提供可靠性、可用性和冗余性,存储子系统104包括经由独立信道连接到SAN106的多个主机适配器(未示出)。主机适配器108可以支持诸如光纤信道(FibreChannel)之类的高速通信协议。当然,可以使用其它各种主机适配器108来支持其它协议,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因特网小型计算机接口(Internet Small Computer Interface,iSCSI)、基于IP的光纤信道(Fibre Channel over IP,FCIP)、企业系统连接(Enterprise SystemsConnection,ESCON)、InfiniBand和以太网。存储子系统104使用一个或多个海量存储设备108来存储并获取数据,所述海量存储设备108诸如为但不局限于直接存取存储设备、磁带存储设备等。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由于包括冗余的硬件和硬件子系统,所以数据存储系统100变得更加复杂了。通常,硬件组件对故障很敏感。因此,存储子系统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电子存储器设备、主机适配器等。
典型情况下,为了最高产地使用冗余硬件,特别地在多个逻辑节点110之间分配或共享硬件。逻辑节点110表示分配存储子系统104的计算硬件资源,使得每个逻辑节点110能够独立于另一逻辑节点110来执行操作系统(OS)112。另外,每个逻辑节点110操作独立的应用集114。逻辑节点110在主机102看来是独立的物理计算系统。
也被称为管理程序(Hypervisor,PHYP)116的协调模块116在两个或更多个定义的逻辑节点110之间协调对专用和共享的硬件资源的使用。可以在专用处理器上用固件来实现PHYP 116。典型情况下,逻辑节点110共享存储器。PHYP 116可以确保逻辑节点110不会访问存储器的不适当扇区。
把存储子系统104分离为多个逻辑节点110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如果一个逻辑节点110由于软件或硬件问题而导致崩溃/失败,一个或多个其它逻辑节点110可以用来继续或重新开始正由崩溃的逻辑节点110所执行的任务。
管理、控制和服务于多个逻辑节点110是一个挑战。任何管理、控制、维护、监视、故障检修或服务操作都应当与恒定的I/O处理相协调,从而使得不会损害存储子系统104的24/7可用性。典型情况下,管理控制台118经由与I/O信道分离的控制通信(这里被称作“带外(out-of-band)通信”)来管理存储子系统104。
存储子系统104可以包括诸如以太网卡之类的网络适配器,以用于进行带外通信。管理控制台118可以包括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诸如用于执行独立的OS和管理应用集的工作站。管理控制台118允许管理员与PHYP116对接以便开始(创建)、停止并配置逻辑节点110。
不幸地是,管理控制台118的管理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特别地,逻辑节点110是完全独立且无关的。因此,为了管理多个逻辑节点110,例如,为了设置存储空间定额,管理员必须单独地登录到每个节点110,做出修改并继而注销。此处理过程非常乏味,并且随着操作中所涉及的逻辑节点110的数目增加,可能会导致错误。当前,无法同时管理两个或多个逻辑节点110。顺序地一次一个地管理节点110。
由于可靠性和可用性优点的原因,希望关联两个或多个逻辑节点110以使得每个节点110主动地镜像其它节点的所有操作。依照这种方式,如果一个节点110出故障/崩溃了,那么其它节点可以接管并继续服务于I/O请求。还希望从单个管理节点根据需要将相关联的逻辑节点110一起作为单个实体来管理或分别地对其进行管理。然而,当前在逻辑节点110之间不存在关系,并且无法一次同时管理一个以上的逻辑节点110。
在存储子系统104中加剧了管理和服务改变的重复性质,其中节点110可以是高度统一的,并且可能在配置方面只是如小到名称这样的属性不同。存储设备还可能希望向一个或多个通常配置的节点110应用策略、属性或约束的各种组合。当前,为了这样做,管理员必须分别跟踪节点110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便可以实现并维护策略。实现并维护应用于节点110的子集上的任何策略是困难且费时的。
即便节点110是相关的,管理员也必须分别地登录到每个节点110,并且可能必须物理地移动到不同的管理控制台118的机器以便完成管理操作。相关的节点110可以提供冗余的I/O操作。但是,管理相关的节点110是一种挑战且是费时的。每个均必须被分别管理的节点110的大量数目限制了管理员的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通过单个管理模块使对逻辑节点的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其克服了本领域中的许多或所有上述缺点。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设备包括配置模块、信息模块和寻址(address)模块。配置模块配置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以便在对等域中相互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镜像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并且与之直接通信。
对等域可以包括相关的两个或多个逻辑实体,使得由一个实体所执行的I/O和管理操作由其它实体自动地执行。两个或多个逻辑实体可以是相关的,以便提供专用于每个逻辑实体的硬件的冗余。逻辑实体可以对应于逻辑节点、虚拟机、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tions,LPAR)、存储设备映像(Storage Facility Image,SFI)、存储应用映像(Storage Application Image,SAI)等。对等域中的逻辑实体均可以包括基本上相等的权限以彼此监视并管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对等域中的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被配置为,响应于逻辑实体之一出现故障,而接管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操作的逻辑实体可以记录自从出故障的逻辑实体脱机以来的改变的集合,并且响应于出故障的逻辑实体变为联机,而恢复该改变集合。
信息模块向管理节点揭示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本地资源被揭示,使得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信息模块可以向管理节点广播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作为选择,信息模块可以把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登记在可由管理节点存取的中央储存库中。
管理节点可以与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处于管理关系。管理关系定义了允许管理节点管理并监视逻辑实体的管理域。然而,逻辑实体不能管理或监视管理节点。
在某些实施例中,管理域包括彼此在对等域中的第一组逻辑实体和彼此在对等域中的第二组逻辑实体。每个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可以被揭示给管理节点,以便用作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此外,每组的逻辑实体可能不能与其它组的逻辑实体进行通信。管理命令可以是以两组逻辑实体、一组逻辑实体、或任一组或两组中的个别逻辑实体为目标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管理域包括被配置为与在管理对等域中的管理节点相交互的第二管理节点。管理对等域允许任一管理节点响应于管理节点之一的故障而监视并接管管理操作。
在某些实施例中,同步模块响应于由第一逻辑实体或第二逻辑实体对本地资源所进行的修改,使用于表示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的资源定义同步。
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可以包括通用硬件平台的逻辑分区(LPAR)。LPAR可以被配置为使得每个LPAR在通用硬件平台的独立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Central Electronics Complex,CEC)上执行。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可以定义可独立管理的存储设备映像(SFI)。管理模块可以被配置为向管理域内的多个SFI发送管理命令。作为选择,或者另外地,在可独立管理的存储应用映像(SAI)中定义了逻辑实体对。
还给出了本发明的信号承载介质,其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用于通过组织存储资源而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操作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包括用于配置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以便在对等域中彼此相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镜像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并且与之直接通信的操作。另一操作向管理节点揭示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使得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最后,执行一个操作,以便有选择地从管理节点向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寻址(address)管理命令。
本发明还包括被设置为下述系统、方法和设备的实施例,该系统、方法和设备包括与上面针对所述设备和方法所描述的组件和步骤基本上相同的功能。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有利的是,这种设备、系统和方法根据需要自动地把两个或多个相关节点作为单个实体管理或分别地加以管理。类似地,所述设备、系统和方法支持对相关节点的组的管理,使得在所述组之间维护了安全性,但是可以容易地实现并维护不同的策略。此外,所述设备、系统和方法支持对多个硬件平台、诸如例如存储子系统的管理,以用于节点的不同分组(grouping)。所述设备、系统和方法允许冗余管理节点主动地管理多个相关和/或无关的节点。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附图仅以举例形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图示了用于管理多个无关的、独立的逻辑节点的常规系统的框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图示了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实体组织结构的逻辑框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图示了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逻辑框图;
图4是图示了适于实现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的代表性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示了利用在图4中所图示的系统组件的实体的逻辑表示的示意性框图;和
图6是图示了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附图最好地理解了本发明所图示的实施例,其中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部分由同样的数字来表示。以下的描述仅仅意在举例,并且简单地图示了与这里所要求的本发明一致的设备、系统和处理过程的某些选择的实施例。
图2图示了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管理结构200的逻辑表示。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逻辑实体202和第二逻辑实体204共享对等关系206。如这里所用,“逻辑实体”指的是用于表示共享一个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逻辑或物理的)的任何逻辑构造。据此,在整个说明书中所使用的逻辑实体可以包括逻辑节点、虚拟机、逻辑分区(LPAR)、存储设备映像(SFI,下面将更详细地论述)、存储应用映像(SAI,下面将更详细地论述)等。
由对等关系206相关的一对逻辑实体202、204是有益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逻辑实体202、204可以充当用于定义可由主机102访问的多个逻辑存储设备的存储实体。换句话说,存储设备上的存储空间可以被分配给每个逻辑设备,并且被配置为给出逻辑存储设备以供主机102使用。
优选地,第一逻辑实体202被配置为基本上与第二逻辑实体204相同。每个逻辑实体202、204可以主动地服务于I/O通信,从而使得如果一个实体202、204出故障,那么另一实体202、204可以继续服务于进一步的I/O通信而没有任何中断。逻辑实体202、204互相充当彼此的“热(hot)”(主动)备份。当一个逻辑实体202、204出故障时,在使用一个逻辑实体202、204或另一个逻辑实体的过程中不存在延迟。因为希望一个逻辑实体202、204的故障不为主机102所注意,所以利用相同的大小、参数及其它属性来配置所述逻辑实体202、204。
还应当使用相同的命令来管理类似配置的逻辑实体202、204,使得实体202、204在其配置方面保持与另一实体202、204同步。本发明把逻辑实体202、204组织到对等域208中。对等域208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202、204的逻辑分组。每个逻辑实体202、204与另一逻辑实体202、204通信,使得在一个实体202、204上所执行的操作也在另一实体202、204上自动执行。还可以定义第二对等域210,其具有处于对等关系206中的第三逻辑实体212和第四逻辑实体214。优选的是,阻止第一对等域208中的成员与第二对等域210中的成员进行通信或对其进行监视或控制,并且反之亦然。现在描述对等域208和逻辑实体202、204。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还可以容易地向对等域210和第三逻辑实体212以及第四逻辑实体214应用该描述。
优选的是,对等域208在对等域208的逻辑实体202、204之间提供了直接通信(没有中介物)。当然,对等域208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逻辑实体202、204。
典型情况下,把两个或多个逻辑实体202、204置于对等域208中,提供了可从逻辑实体202、204中所获得的资源的较高可用性。如果一个实体202、204出故障,那么另一实体继续操作。然而,如上所述,如果要求管理节点216分别连接到并管理每个逻辑实体202、204,那么逻辑实体202、204的常规管理可能遭到挑战。
在本发明中,对等域208的分组确保了由一个实体202、204所执行的I/O操作和管理操作被镜像到另一实体202、204上。在某些实施例中,对等域208的第一成员(即,将要联机的第一个成员)变为对等体领导者(peer leader)。管理节点216可以向对等域208的任何成员或直接向对等体领导者传送(218)管理命令。如果实体202、204不是对等体领导者,那么所述命令可以被转发到所述对等体领导者。对等体领导者解释所述命令。如果命令可适用于对等域208的所有成员,那么在所有成员之间镜像该命令。依照这种方式,单个管理命令可以被发布到对等域208的单个实体202、204,并且对所述对等域208的所有成员进行改变。同样地,第二对等域210依照类似方式操作。
把实体202、204组织到对等域208中,允许管理员分组同样的实体,诸如,互相充当彼此的冗余自动备份的存储实体。虽然管理节点216可以根据需要与每个实体202、204进行通信(218),但是管理节点216还可以向作为单个实体208的对等域208传达单个管理命令。依照这种方式,降低了管理负担/开销。
管理节点216是用于监视并管理一个或多个实体202、204、212、214的操作的物理或逻辑计算设备。优选的是,管理节点216使用带外通信信道218,以便与实体202、204、212、214相交互并监视它们。与管理节点216进行通信(218)的实体202、204、212、214定义了管理域220。
管理域220包括至少一个管理节点216和至少一个管理实体。管理节点216向所管理的实体202、204、212、214发送诸如状态查询或配置改变之类的管理命令。
某些监视和管理命令要求管理节点216可以访问为每个202、204所定义的资源222、223。如这里所用,“资源”指的是被物理地分配给逻辑实体202、204、212、214的或在逻辑上为所述逻辑实体202、204、212、214定义的固件、软件、硬件和逻辑实体。资源的例子包括物理和逻辑存储设备、存储设备控制器、I/O设备、I/O设备驱动器、存储器设备、存储器控制器、处理器、对称多处理器控制器、固件设备、固件可执行代码、操作系统、应用、进程、线程、操作系统服务等。
对等域208中的每个实体202、204的资源222、223可以是相同的。作为选择,不考虑域208、210,在所有实体202、204、212、214上的资源222、223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如关于图3更详细地解释得那样,本发明揭示管理域220中的所有实体202、204、212、214的资源222、223。管理节点216使用关于资源222、223的信息,以便使管理命令以特定的资源222、223(也被称为是目标资源222、223)为目标。典型情况下,目标资源是管理命令的对象,并且可以包括整个实体202。
图2图示了在管理域220中将实体202、204、212、214设置在对等域208、210中的一种潜在方案。当然,其它配置也是可以的。例如,第三逻辑实体212可以位于对等域208内,并且与第一实体202和第二实体204具有直接对等关系206。把实体分组到管理域220内的对等域208、210中,允许将成对的同构逻辑实体202、204作为单个实体(对等域208)来管理。此外,组织结构可以依照包括实体202、204的目的、功能或地理位置在内的各种因素来分组所述实体202、204。对等域208、210可以为了安全和保密目的而分离,但是仍然通过单个管理节点216来管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实体202和第二实体204包括第一对等域208的处于对等关系206中的第一组逻辑实体202、204。第三实体212和第四实体214包括第二对等域210的处于对等关系206中的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优选的是,在第一组逻辑实体202、204和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之间不存在通信。第一组逻辑实体202、204、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和管理节点216一起形成管理域220。第一组逻辑实体202、204和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的资源222、223被揭示给管理节点216,使得所述管理节点216可以发送以任何一组的资源222、223为目标的管理命令。
依照这种方式,第一组逻辑实体202、204和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彼此相分离。然而,管理节点216可以向作为单个实体的两组之一、向单个实体、或一起向两个组发送管理命令。这种组织结构提供了灵活性,特别是因为一组两个或多个实体可以作为单个单元来管理。如上所述,被发送到一组中的对等体领导者的管理命令根据需要被适当地路由到该组的相关实体(一个或多个)。管理节点216可以向第一组、第二组或者第一组和第二组两者发送命令。
例如,如果在第二组逻辑实体212、214上要求服务过程,那么管理节点216可以发布单个停顿存储命令,用于在逻辑实体212、214两者上自动地处理排队的I/O并且停止任何进一步的I/O通信处理。然后服务过程可以包括诸如使逻辑实体212、214脱机(再次使用单个命令)之类的附加管理命令等。
如上所述,系统的物理和逻辑实体的冗余向计算系统提供了高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服务性。一个冗余实体是不可用的,而另一个冗余实体是可用的,使得冗余资源222、223的用户在不通知不可用实体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所述资源222、223。
在一个实施例中,冗余管理节点224镜像管理节点216的操作。管理节点216、224可以在对等关系206中相交互。管理节点216、224一起形成管理对等域226,用于允许任一管理节点216、224响应于管理节点216、224之一的故障而监视并接管对多个对等域208、210的管理操作。管理对等域226只包括管理节点216、224,并且允许所述管理节点216、224根据需要互相监视并实现接管过程。依照这种方式,可以提供冗余管理,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服务性和可用性。
图3图示了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300的一个实施例。设备300使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能够向在通用域306中所定义的、无组织的多个实体302和管理节点304应用组织和次序。根据组织的需要和物理硬件,通用域306中的实体数目可以介于二和几百之间。在没有某种形式的组织结构的情况下,把实体302或其资源222、223标识为管理命令的目的地或目标,可能是困难的。如果组织希望实现冗余的同构实体,那么问题会进一步复杂化。本发明的设备300实现了一定的次序和组织结构,并且实施了关于中间实体通信的某些规则以使得管理便于进行和自动化,特别是对于那些旨在彼此互相镜像并备份的实体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被寻址到不同逻辑实体的重复的管理命令。另外,次序和组织使得便于区分两个或多个类似配置的实体302。
设备300可以包括配置模块308、信息模块310和同步模块312。配置模块308配置第一逻辑实体314以便与对等域208中的第二逻辑实体316相交互。第一逻辑实体314与第二逻辑实体316直接通信,并且镜像所述第二逻辑实体316的操作。换句话说,第一逻辑实体314和第二逻辑实体316具有对等关系206。
在一个实施例的对等域208中,逻辑实体314、316具有基本上相等的权限来互相监视并管理。这允许任一逻辑实体314、316充当对等体领导者并且向另一逻辑实体314传递管理命令。因此,如同在本发明的不同系统和子系统中所提供的冗余一样,不存在单个故障点。优选的是,每个组件具有冗余的相应组件,从而提供了高可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逻辑实体314、316包括计算机系统的逻辑分区(LPAR),每个LPAR被分配有独立的计算机硬件集合(处理器、存储器、I/O、存储设备)。对等域208可以包括一对LPAR,以便提供冗余。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置模块308定义了用于控制逻辑实体314、316的通信和镜像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只镜像并管理对等域208中的另一逻辑实体314、316的操作的逻辑。例如,一个逻辑实体314、316可以被指定为对等体领导者。被发送到对等域208的所有管理命令通过对等体领导者来路由。管理命令和I/O通信可以根据需要被镜像到每个逻辑实体314、316上。
信息模块310向管理节点318揭示第一逻辑实体314和第二逻辑实体316的本地资源222。在一个实施例中,信息模块310使用每个管理节点318的预定通信地址来向管理域220中的每个管理节点318广播用于定义本地资源222的信息。信息模块310可以广播用于定义本地资源222的初始信息以及对用于定义所述本地资源222的信息所进行的修改。每个管理节点318可以接收所述信息,并且把该信息与适当实体314、316的标识符相关联。
作为选择,信息模块310把用于逻辑实体314、316的本地资源222登记(320)到中央储存库322中。信息模块310可以登记初始信息。然后,根据需要,逻辑实体可以登记对所述信息的更新。目标资源222的中央储存库322可以包括数据库,其中把目标资源222与适当的逻辑实体314、316相关联。作为选择,中央储存库322可以包括文件或任何其它数据结构,其用于把本地资源222与逻辑实体314、316相关联,并且可由管理节点318访问。
在某些实施例中,管理节点318使用面向对象的架构来管理逻辑实体314、316,其中管理节点和逻辑实体由包括属性和方法的软件对象来表示。所述属性存储关于对象的数据。所述方法包括被特别地配置为实现所述对象的某一功能的逻辑。面向对象的架构可以控制对关于资源222的信息的访问。例如,如果管理节点318是经授权的管理器,那么用于表示实体314、316的软件对象可以允许访问方法报告关于本地资源的信息。换句话说,可以使通常可能会构成对象的私有属性和/或方法的信息可用于用来表示管理节点318的软件对象。
同步模块312使用于表示本地资源222的资源定义同步。资源定义可以被存储在中央储存库322中。在由逻辑实体314、316或直接由管理节点318对本地资源222进行修改之后,同步模块312使资源定义同步。修改可以包括资源222的配置改变、更新的版本信息、定义或删除等。在某些实施例中,同步模块312和/或其某些部分可以驻留在逻辑实体314、316和/或管理节点318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300包括驻留在管理节点318上的寻址模块324。在某些实施例中,寻址模块324和/或其某些部分可以驻留在逻辑实体314、316和/或管理节点318上。寻址模块324从管理节点318向逻辑实体314、316的本地资源222有选择地寻址管理命令。如上所述和如这里所用,本地资源222可以表示与逻辑实体314、316相关联的各种物理和逻辑组件以及实体314、316本身。例如,本地资源222可以包括将逻辑实体作为根并且将各个逻辑和物理对象作为子孙后代的资源层级。
哪个本地资源222被寻址,取决于管理命令的性质和所预期的影响。例如,假定将要在对等域208中进行全局改变,诸如,向每个逻辑实体314、316的逻辑存储器设备“D”分配附加的一兆字节的存储器。管理命令可能无法为逻辑实体314、316直接寻址。作为替代,每个逻辑实体314、316的逻辑存储器设备“D”可能需要接收管理命令。通常,单独的命令可能会被发送到每个逻辑实体314、316的逻辑存储器设备“D”。然而,因为逻辑实体314、316处于通用对等域208中,并且每个均具有逻辑存储器设备“D”,所以管理节点318向对等体领导者发送被寻址到逻辑存储器设备“D”的单个管理命令。然后,对等体领导者把管理命令中继到对等域208中的其它对等体(一个或多个)。
那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以使用各种寻址技术来发送目标为特定资源222的管理命令。例如,可以利用包括资源222、逻辑实体316和对等域208的唯一标识符的唯一标识符来登记资源222。如这里所用,对以特定资源或确定了目标的(targeted)资源为目标的描述意味着,管理命令作用于该特定的资源222,而且所述资源222可以被列为用于执行管理命令的自变量。在任一实例中,管理节点318应当能够准确地引用用于定义资源222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寻址模块324使用面向对象的消息传送来向目标资源222寻址管理命令。寻址模块324可以维护对等域208的清单。寻址模块324还可以维护对等域208的成员和管理域220的成员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得可以执行诸如用于特定逻辑实体314的特定硬件命令之类的管理命令。
寻址模块324可以利用面向对象的架构来向所想要的逻辑实体314、316和/或本地资源222发送管理命令。特别的是,对等域208可以由软件对象来表示,所述软件对象在面向对象的架构中由唯一的名称/标识符来唯一地标识。通过引用逻辑实体与域208的关联,寻址模块324可以直接引用用于表示逻辑实体314的软件对象。然后,面向对象的架构把确定了目标的管理命令中继到特定的逻辑实体314和/或本地资源222。这只是管理节点318可以怎样以本地资源222为目标的一个例子。
第一逻辑实体314和第二逻辑实体316与管理节点318具有管理关系326。管理关系326允许管理节点318(通过管理命令)监视并管理实体314、316的操作。然而,实体314、316不能管理或监视管理节点318(因此,单向箭头表示管理权限)。管理节点318和包括实体314、316的对等域208一起构成管理域220。
图4图示了适于实现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系统400的系统硬件。如上所述,当把不那么贵的硬件组合到单个物理外壳中时,数据处理系统继续变得更为复杂。然后,所述硬件在物理上、逻辑上或依照物理和逻辑分区的组合被划分为多个逻辑实体202、204(参见图2)。通过包括诸如逻辑实体202、204之类的冗余子组件,使用重复的硬件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
在适于用为存储子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系统400包括通过通用硬件平台402结合的至少两个物理上独立的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CEC)。通用硬件平台402可以包括简单的物理外壳。
CEC是连接到诸如PHYP116之类的通用协调模块116(参见图1)的物理计算设备的独立集合。CEC包括组织在处理器复合体404中的多个对称多处理器、多个电子存储器设备406、多个直接存取存储设备(DASD)408、诸如主机适配器410之类的多个网络I/O接口设备410、以及诸如网络适配器412之类的多个管理接口设备412。CEC可以包括独立的功率耦合和功率基础设施以及通风和冷却系统。每个CEC可以被独立地循环供电。甚至某些子系统可以在不影响CEC的其它部分性能的情况下被循环供电。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上述某些硬件设备可以被组织到子系统中并且包括与本发明无关的各种控制器,但是其使得CEC能够支持多个逻辑节点206。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400包括第一CEC414和第二CEC416。优选的是,第二CEC416包括与第一CEC414基本上相同数量、类型、品牌和配置的硬件。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具有通用硬件减少了在故障调试中所涉及的变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EC414和第二CEC416可以由经由网络适配器412连接的单个硬件管理控制台(Hardware Management Console,HMC)418来管理并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HMC 418是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专用硬件管理设备,用于运行LINUX操作系统和适当的管理应用。
应当注意,甚至是在单个CEC内管理硬件的这种复杂系统400也可能遭遇相当大的挑战。特别是要维护24/7可用性的目标时。因此,HMC418包括复合体服务和维护脚本与例程,以便在服务于CEC的过程中引导管理员,从而使得可以维护最高的可用性等级。单个错误可能造成惊人的后果。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个资源管理器中实现管理逻辑。各个资源管理器监视并检查ESS的各个硬件和软件子系统的健康。软件模块和脚本指导服务技术人员和系统管理员诊断并修复问题以及执行预防性维护。典型情况下,这些例程适当地关闭(循环供电)子组件和/或系统,而其余硬件组件保持联机。
图5图示了图4的硬件系统400,并且包括在所述硬件上操作的软件和逻辑实体。系统400包括通用硬件平台402内的第一CEC414和第二CEC416。在一个实施例中,CEC414、416是完全独立的并且在存储子系统内操作。
系统400包括第一逻辑分区(LPAR)502、第二LPAR504、第三LPAR506和第四LPAR508。某些系统400可以包括比所图示的LPAR更多的LPAR。每个LPAR502-508包括计算资源的分配,所述计算资源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10、一个或多个I/O信道512以及持久性和/或非持久性的存储器514。某些计算硬件可以共享,而其它硬件则仅仅专用于特定的LPAR。如这里所用,LPAR指的是管理并分配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和I/O通信,从而使得每个LPAR能够独立于其它LPAR来执行操作系统。通常用于描述LPAR的其它术语包括虚拟机和逻辑实体202、204(参见图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LPAR502和第二LPAR504是同构的,从而使得处理器510、I/O512和存储器514的配置是相同的。类似地,在存储器514中执行的软件可以是同构的。各自的LPAR 502、504、存储器514可以执行相同的OS516和资源管理器518。
优选的是,资源管理器518包括用于处理到达特定LPAR502、504的管理命令的逻辑。资源管理器518可以包括同步模块520。同步模块520可以包括与就图3所描述的同步模块312基本上相同的逻辑。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CEC414上操作的第一LPAR502依照与在第二CEC416上操作的第二LPAR504的对等关系524来操作。第一LPAR502和第二LPAR504一起定义了存储设备映像(SFI)526。优选的是,SFI526基本上对应于就图2所描述的对等域208的分组、特征和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SFI526可以包括对等域208的子集,这是因为,在对等域208可以具有两个或多个LPAR502、504的情况下,在一个实施例中SFI526可以被限制为两个LPAR502、504。
SFI526提供了冗余的逻辑资源以用于存储并获取数据。当一个LPAR不可用而其余LPAR处理所有工作时,一般在LPAR502和LPAR504之间逻辑上拆分所有数据存储处理。优选的是,SFI526包括在物理硬件上操作的一个LPAR502,所述物理硬件完全独立于第二LPAR504的物理硬件。因此,在优选实施例中,SFI526包括硬件的物理分区。依照这种方式,一个CEC416可以是脱机的或在物理上被断电,并且SFI526可以保持联机。一旦CEC416返回到联机状态,资源管理器518就可以使存储器514和存储同步,从而使得第二LPAR504再次匹配于第一LPAR502。
SFI526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逻辑存储设备。SFI526还可以包括用于管理逻辑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驱动器软件。优选的是,SFI526只包括为存储和取得数据所必需的软件。例如,一个SFI526可以包括用于允许存储和取得数据的OS中的文件系统。
系统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应用映像(SAI)528,其包括处于对等关系524中的第三LPAR506和第四LPAR508。优选的是,用于定义SAI528的LPAR506、508包括相同的OS516和相同的资源管理器518。在某些实施例中,SFI526的OS516和/或资源管理器518可以不同于SAI528的OS516和/或资源管理器518。在某些实施例中,SAI528基本上对应于就图2所描述的对等域208的分组、特征和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SAI528可以包括对等域208的子集,这是因为,在对等域208可以具有两个或多个LPAR502、504的情况下,在一个实施例中SAI528可以被限制为两个LPAR502、504。
优选的是,保持对等域208、210互相分离。如果在多个对等域208、210的成员之间想要对等关系,那么组合多个对等域208、210以便形成单个对等域208。因此,两个SFI526和/或SAI528可能不会彼此处于对等域208中。因为在存储环境中存储设备映像与存储应用映像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所以这可能是有益的。换句话说,在SFI526上和SAI528上所执行的I/O和管理操作之间可能几乎没有或者没有任何关系。
SAI528把存储应用组织到单个逻辑单元中,该逻辑单元可以独立于SFI526的逻辑和物理存储设备408(参见图4)来管理。由于第三LPAR506和第四LPAR508镜像彼此之上的数据处理,所以SAI528还包括冗余。优选的是,SFI526包括在物理硬件上操作的第三LPAR506,所述物理硬件完全独立于第四LPAR508的物理硬件。因此,在优选实施例中,SAI528包括硬件的物理分区。依照这种方式,一个CEC416可以是脱机的或在物理上被断电,并且SAI528可以保持联机。SAI528的存储应用530包括特别用于管理数据的存储和取得的应用。存储应用的例子包括来自IBM的Tivoli存储管理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管理模块532被配置为有选择地向SFI526和/或SAI528(对等域)传送管理命令。作为选择或者另外地,管理模块532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向各个LPAR502-508发送管理命令。LPAR502-508的所揭示的本地资源533允许管理模块532向特定资源533发送管理命令,和/或把特定资源533自变量包括在某些管理命令中。
管理模块532包括配置模块534、信息模块536和寻址模块538,它们包括与就图3所描述的配置模块308、信息模块310和寻址模块324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特别地,信息模块536或其组件可以广播用于定义SFI526和/或SAI528的本地资源533的信息。作为选择,信息模块536或其组件可以把用于定义SFI526和/或SAI528的本地资源533的信息登记到可由管理模块532访问的诸如数据库之类的中央储存库中。
在某些实施例中,信息模块536通过周期性轮询来从LPAR502-508获取用于定义本地资源的信息。作为选择,信息模块536可以根据来自LPAR502-508的信号来获取用于定义本地资源的信息。有利的是,管理模块532提取用于表示单个SFI526的多个LPAR502、504的细节,并且允许用户向整个SFI526寻址管理命令,同时确保对每个LPAR502、504进行特定改变。
优选的是,管理模块532向SFI526和SAI528传送管理命令,并因而通过管理子系统540向LPAR502-508传送管理命令,所述管理子系统540在逻辑上链接管理模块532和LPAR502-508。可以依照本发明修改的子系统的一个例子是可从纽约的Armonk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处获得的资源监视和控制(Resource Monitoring andControl,RMC)子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用于支持本发明的管理子系统540与它所源于的常规RMC子系统并不相同。
基于RMC的管理子系统540是典型情况下被并入到操作系统、诸如AIX中的功能模块。当然,可以在包括LINUX、UNIX、Windows等的其它操作系统中实现管理子系统540。管理子系统540的附赠组件可以驻留在管理模块532和LPAR 502-508上。
管理子系统540监视诸如盘空间、处理器使用、设备驱动器、适配卡状态等之类的资源。管理子系统540被设计成响应于预定义的条件来执行动作。然而,常规的RMC不能与对等域208中的一对LPAR502-508(SFI526或SAI528)同时对接。作为替代,常规的RMC子系统一次与一个LPAR通信。
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常规的RMC子系统被扩展并修改以便创建修改的管理子系统540,其能够允许在对等域208内的管理和监视并且防止LPAR管理或监视在另一对等域208中的LPAR。所修改的管理子系统540还可以允许诸如管理模块532之类的管理节点管理两个或多个对等域208、210。
所修改的管理子系统540可以包括对象模型,其包括用于表示一个或多个LPAR502-508的每个可管理资源的对象。对象表示物理和逻辑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所述对象可以存储诸如通信地址、版本信息、特征信息、兼容性信息、操作状态信息等之类的信息。
管理子系统540进一步包括一组资源管理器518。在一个实施例中,资源管理器518包括用于解释管理命令并把该管理命令应用于在对象模型中所定义的资源533的逻辑。在某些实施例中,资源管理器518是在每个LPAR502-508上执行的现有RMC模块的软件扩展。资源管理器518可以扩展面向对象的RMC模块或程序设计的RMC模块。
在某些实施例中,管理模块532充当多个SFI526、SAI528和其中所定义的相关联LPAR502-508的管理中央点。管理模块532可以经由带外通信网络耦合到多个硬件平台542。管理模块532优选地被配置为向分布在多个平台542上的SFI 526和SAI528发送一个或多个管理命令。此外,每个SFI526和/或SAI528可以包括不同的OS516和/或应用集530。可以依照地理、共同目的、功能或其它特性把SFI526和/或SAI528组织到共同的管理域544中。应当注意,管理域544可以包括多个硬件平台542。管理模块532可以允许发布命令以便选择对等域208、210,对等域208、210包括SFI526、SAI528或SFI526和SAI528的组合。
仍然参照图5,管理子系统540和资源管理器518优选地被配置为:响应于LPAR502、504之一的故障,第一LPAR502接管第二LPAR504的操作,并且反之亦然。对等域208通过提供通信信道使得每个LPAR502、504镜像另一个LPAR的操作,来使其成为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当对等域208的LPAR502、504之一出故障时,管理子系统540可以记录自从出故障的LPAR脱机以来对未出故障的LPAR所进行的改变的集合。另外,一旦出故障的LPAR返回到联机状态,管理子系统540就可以帮助有效的LPAR的资源管理器518恢复该改变集合。
对等域208允许每个LPAR502、504监视另一个LPAR。因此,LPAR502、504可以包括用于检测另一LPAR何时具有诸如变得脱机之类的错误情况的逻辑。一旦检测到错误情况,就可以开始记录。相同的监视器可以发信号通知何时LPAR返回到联机状态并且触发恢复该改变集合。依照这种方式,提供了实时的冗余,从而使得对等域208作为整体(或SFI526或SAI528)保持可用于主机102。
图6依照一个实施例图示了用于通过组织存储资源来使存储便于进行的方法600的流程图。一旦管理员希望在管理域220内把逻辑实体202、204、212、214和管理节点216、224组织到一个或多个对等域208、210(参见图2)中,方法600就开始了(602)。例如,管理员可以把成对的LPAR组织到诸如SFI526之类的对等域208中,使得一个LPAR是用于另一LPAR的冗余有效备份。另外,管理员可能希望从单个管理节点216跨过多个硬件平台542控制并管理多个SFI526。在管理域220内组织一个或多个对等域208、210,允许利用单个管理命令来寻址所述对等域208、210内的资源或所述对等域208内的LPAR。
最初,管理员把两个或多个逻辑实体202、204配置(604)到对等域208中,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202、204镜像另一个逻辑实体的操作。典型情况下,这意味着,在两个或多个逻辑实体202、204之间建立了某些通信信道和协议,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202、204与对等域208中的每个其它逻辑实体202、204具有直接通信。优选的是,使用专用管理信道来在逻辑上链接逻辑实体202、204。
接下来,信息模块310揭示(606)单个管理域220的一个或多个对等域208、210内的每个逻辑实体314、314的本地资源222。如上所述,存在可用来向管理节点318通知本地资源222从而使得本地资源222可以被用作管理命令中的目标资源322的各种技术。另外,当本地资源222被更新和修改时,信息模块310与其它管理子系统合作可以维护目标资源322。
然后,当管理节点318发布管理命令,寻址模块324向与对等域208相关联的本地资源222有选择地寻址(608)管理命令。作为选择,寻址模块324向对等域208的第一逻辑实体314或第二逻辑实体316寻址(608)管理命令。管理命令被发往哪个资源222部分地取决于管理命令的类型。较高级(其意味着与硬件设备不相关)的管理命令可以被发送到在实体314、316之间共用的一对资源222。较低级(其意味着与硬件设备相关)的管理命令可以被发送到特定实体314、316的特定资源222。可以使用各种寻址技术。
接下来,确定(610)逻辑实体314或LPAR502是否脱机。LPAR502可以被断定为脱机以用于服务或故障调试,或者LPAR502可能由于错误情况而无意地脱机。如果LPAR502脱机了,那么用于定义对等域208的逻辑(即,在实体314、316上执行的记录模块)可以开始记录(612)对所述对等域208的一个或多个联机的LPAR504所进行的改变的集合。一旦脱机的LPAR502返回到联机状态,所述逻辑就可以通过向LPAR502应用该记录的改变集合来恢复所述LPAR502。典型情况下,保持联机的LPAR504向所恢复的LPAR502应用更新。
如果没有一个逻辑实体314、316或LPAR502、504脱机,那么确定(614)是否有更多管理命令对于管理域220的逻辑实体314、316而言是待处理的。如果是的话,那么方法600返回到寻址(608)下一管理命令。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方法600结束(616)。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很快地认识到本发明所提供的潜在益处。分别管理SFI526和SAI528(整个对等域208)和/或各个LPAR502-508的能力为管理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显著地降低了出现错误和差错的可能性。另外,可以在管理对等域226中使多个管理节点216、224相关。像逻辑实体202一样,管理节点216、224可以互相监视并管理,从而使得如果一个管理节点出故障,那么另一个管理节点可以在出故障的管理节点216停用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管理命令集。因此,本发明在管理逻辑实体方面提供了进步,所述逻辑实体可以是相关的以便形成SFI526和SAI528。本发明在LPAR级和管理节点级上提供了冗余。最后,本发明减轻了对逻辑实体的管理负担,所述逻辑实体在典型情况下为了冗余目的而被类似地配置。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征的情况下,采用其它具体形式来实现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在各个方面都应当被认为仅仅是说明性的而并非限制性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描述来表明。落入权利要求的等效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都将被包含在所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在此说明书中所描述的许多功能单元已经被标记为模块,以便更特别地强调它们的实现独立性。例如,模块可以被实现为硬件电路,其包括定制的VLSI电路或门阵列、诸如逻辑芯片之类的现成半导体、晶体管或其它分立元件。模块还可以用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器件等之类的可编程硬件设备来实现。
模块也可以用由各种类型的处理器所执行的软件来实现。可执行代码的标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计算机指令的一个或多个物理或逻辑块,所述计算机指令例如可以被组织为对象、过程、函数或其它构造。尽管如此,所标识模块的可执行部分在物理上不必位于一起,而是可以包括在不同位置中所存储的完全不同的指令,所述指令当在逻辑上结合在一起时构成所述模块并且实现所述模块所声明的目的。
实际上,可执行代码的模块可以是单个指令或许多指令,并且甚至可以分布在几个不同的代码段上、分布在不同的程序之间、以及分布在几个存储器设备之上。类似地,在此可以在模块内标识并图示操作数据,并且其可以依照任何适当形式来实现并且被组织在任何适当类型的数据结构内。操作数据可以被收集为单个数据集,或者可以分布在不同位置上,其中包括分布在不同存储设备上,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仅仅作为系统或网络上的电子信号存在。
在此说明书中,对“选定实施例”、“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的描述意味着,结合所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此说明书中的不同位置上出现的短语“选定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不一定都涉及相同的实施例。
此外,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细节,诸如编程、软件模块、用户选择、用户接口、网络事务、数据库查询、数据库结构、硬件模块、硬件电路、硬件芯片等的例子,以便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彻底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用其它方法、组件、材料等来实施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没有示出或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免模糊本发明的特征。

Claims (29)

1.一种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配置装置,用于配置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以便在对等域中彼此相互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镜像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并且与之直接通信;
信息装置,被配置为向管理节点揭示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所述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和
寻址装置,被配置为有选择地从所述管理节点向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寻址管理命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配置装置被设计成配置所述管理节点以便依照定义了管理域的管理关系与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相交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管理域包括所述管理节点和至少一个逻辑实体,所述至少一个逻辑实体被配置为由所述管理节点管理并监视,并且不能管理或监视所述管理节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管理域包括彼此处于对等域中的三个或更多逻辑实体,每个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被揭示给所述管理节点以用作来自所述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管理域包括彼此处于对等域中的第一组逻辑实体和彼此处于对等域中的第二组逻辑实体,每个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被揭示给所述管理节点以用作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一组中的逻辑实体不能与另一组中的逻辑实体进行通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寻址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使管理命令直接以所述第一组为目标。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寻址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使管理命令直接以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为目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管理域进一步包括第二个管理节点,其被配置为在管理对等域中与所述管理节点相交互,所述管理对等域允许任何一个管理节点响应于管理节点之一的故障而监视并接管管理操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对等域包括被配置具有基本上相等的权限以便互相监视并管理的至少两个逻辑节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对等域的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被配置为响应于逻辑实体之一的故障而接管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记录自从出故障的逻辑实体脱机以来的改变的集合,并且响应于出故障的逻辑实体变为联机而恢复该改变集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信息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向管理节点广播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信息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把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登记到可由所述管理节点访问的中央储存库中。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同步装置,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由所述第一逻辑实体或第二逻辑实体对本地资源所进行的修改,而使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的资源定义相同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管理节点经由与由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所使用的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O)信道相分离的通信信道来发送管理命令。
15.如先前权利要求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包括通用硬件平台的逻辑分区(LPAR)。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定义了可独立管理的存储设备映像(SFI),并且其中所述寻址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向管理域内的多个存储设备映像发送管理命令。
17.一种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可操作地耦合到硬件平台的第一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CEC),所述第一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包括被组织为第一处理器复合体的多个对称多处理器、多个电子存储器设备、多个直接存取存储设备、多个网络输入/输出(I/O)接口设备和多个管理接口设备,所述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每个设备电耦合以便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
可操作地耦合到硬件平台的第二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所述第二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包括被组织为第二处理器复合体的多个对称多处理器、多个电子存储器设备、多个直接存取存储设备、多个网络输入/输出(I/O)接口设备和多个管理接口设备,所述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每个设备电耦合以便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
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SFI),其包括被定义为使用所述第一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计算资源来操作的第一逻辑分区(LPAR)和被定义为使用所述第二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计算资源来操作的第二逻辑分区,所述第一逻辑分区和第二逻辑分区专用于存储和获取数据;
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SAI),其包括被定义为使用所述第一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计算资源来操作的第三逻辑分区(LPAR)和被定义为使用所述第二中央电子设备复合体的计算资源来操作的第四逻辑分区,所述第三逻辑分区和第四逻辑分区专用于数据存储应用;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一逻辑分区和第二逻辑分区以便在对等域中互相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分区镜像另一逻辑分区的操作并与之直接通信,并且所述配置模块进一步配置所述第三逻辑分区和第四逻辑分区以便在对等域中互相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分区镜像另一逻辑分区的操作并与之直接通信;
信息模块,被配置为向管理节点揭示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和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定义,从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和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所述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和
寻址模块,被配置为有选择地从所述管理节点向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和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寻址管理命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进一步包括同步模块,其被配置为响应于对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或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任一逻辑分区的本地资源所进行的修改,而使用于表示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和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的资源定义相同步。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信息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向所述管理节点广播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的本地资源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信息模块被进一步配置为把所述至少一个存储设备映像的本地资源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应用映像的本地资源登记到可由所述管理节点访问的中央储存库中。
21.一种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方法,包括:
配置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以便在对等域中彼此相互交互,从而使得每个逻辑实体镜像另一逻辑实体的操作并且与之直接通信;
向管理节点揭示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可用作来自所述管理节点的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以及
有选择地从所述管理节点向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寻址管理命令。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配置所述管理节点以便依照定义了管理域的管理关系与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相交互。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理域包括彼此处于对等域中的第一组逻辑实体和彼此处于对等域中的第二组逻辑实体,每个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被揭示给所述管理节点以用作管理命令的目标资源,一组中的逻辑实体不能与另一组中的逻辑实体进行通信。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操作进一步包括用于使管理命令直接以所述第一组为目标的操作。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操作进一步包括用于使管理命令直接以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为目标的操作。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揭示步骤进一步包括:向所述管理节点广播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揭示步骤进一步包括:把所述第一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和所述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登记到可由所述管理节点访问的中央储存库中。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由所述第一逻辑实体或第二逻辑实体对本地资源所进行的修改,使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逻辑实体和第二逻辑实体的本地资源的资源定义相同步。
29.一种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1到28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的所有步骤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CNA2005800310261A 2004-10-12 2005-09-29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010191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963,086 US20060080319A1 (en) 2004-10-12 2004-10-12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storage management
US10/963,086 2004-10-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9120A true CN101019120A (zh) 2007-08-15

Family

ID=35735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310261A Pending CN101019120A (zh) 2004-10-12 2005-09-29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80319A1 (zh)
EP (1) EP1810191A1 (zh)
JP (1) JP2008517358A (zh)
KR (1) KR20070085283A (zh)
CN (1) CN101019120A (zh)
MX (1) MX2007004210A (zh)
WO (1) WO2006040264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723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在虚拟机之间提供对象级输入/输出请求以存取存储子系统
CN102122306A (zh) * 2011-03-28 2011-07-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CN103064757A (zh) * 2012-12-12 2013-04-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备份方法及系统
CN104348902A (zh) * 2013-07-23 2015-02-11 英特尔公司 用于在网络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之间移动数据的技术
CN104951855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伊姆西公司 用于促进对资源的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640697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保护超级管理程序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方法和设备
CN107408074A (zh) * 2015-02-10 2017-11-28 净睿存储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系统架构
CN110798520A (zh) * 2019-10-25 2020-02-1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43047B1 (ko) * 2005-04-12 2006-11-10 최규준 미네랄을 다량 포함하는 활성용액의 제조방법
US20070192798A1 (en) * 2005-12-30 2007-08-16 Barrett Morgan Digital content delivery vi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incorporating secured set-top devices
US7673240B2 (en) * 2005-12-30 2010-03-02 Polaroid Labs, Llc Ubiquitous navbar user interface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digital media devices
JP4449931B2 (ja) * 2006-03-30 2010-04-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および管理システム
US20080281718A1 (en) * 2007-01-08 2008-11-13 Barrett Morgan Household network incorporating secure set-top devices
US20080192643A1 (en) * 2007-02-13 2008-08-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aging shared resources
JP4480756B2 (ja) 2007-12-05 2010-06-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管理装置、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ストレージ管理プログラム、データ記憶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記憶方法
US9071524B2 (en) * 2008-03-31 2015-06-30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Network bandwidth control for network storage
WO2010138972A2 (en) 2009-05-29 2010-12-02 Abacast, Inc. Selective access of multi-rate data from a server and/or peer
US8930959B2 (en) 2011-05-13 2015-01-06 Orions Digital Systems, Inc. Generating event definitions based on spatial and relational relationships
US9264919B2 (en) * 2011-06-01 2016-02-16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Method, node and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a mobile network
WO2016166867A1 (ja) * 2015-04-16 2016-10-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リソース制御方法
CN106874142B (zh) * 2015-12-11 2020-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时数据容错处理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1679B1 (en) * 1995-10-27 2002-07-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current patch to logical partition manager of a logically partitioned system
AU6440398A (en) * 1997-02-26 1998-09-18 Siebel Systems, Inc. Method of using a cache to determine the visibility to a remote database client of a plurality of database transactions
US6073209A (en) * 1997-03-31 2000-06-06 Ark Research Corporation Data storage controller providing multiple hosts with access to multiple storage subsystems
US6189145B1 (en) * 1997-05-28 2001-02-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current patch to logical partition manager of a logically partitioned system
US5923890A (en) * 1997-07-30 1999-07-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the handling of synchronous requests to a coupling facility in a sysplex configuration
US6477139B1 (en) * 1998-11-15 2002-11-0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eer controller management in a dual controller fibre channel storage enclosure
US6279046B1 (en) * 1999-05-19 2001-08-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vent-driven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for logically-partitioned computer
US6574655B1 (en) * 1999-06-29 2003-06-03 Thomson Licensing Sa Associative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assets and associated resources using multi-domain agent-bas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terogeneous peers
WO2001035211A2 (en) * 1999-11-09 2001-05-17 Jarna, Inc. Synchronizing data among multiple devices in a peer-to-peer environment
US7062648B2 (en) * 2000-02-18 2006-06-13 Avamar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ndant array network storage
US7069295B2 (en) * 2001-02-14 2006-06-27 The Escher Group, Ltd. Peer-to-peer enterprise storage
US6834340B2 (en) * 2001-03-01 2004-12-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chanism to safely perform system firmware update in logically partitioned (LPAR) machines
US7039692B2 (en) * 2001-03-01 2006-05-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profiles for terminals in a configurabl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7065761B2 (en) * 2001-03-01 2006-06-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Nonvolatile logical partition system data management
US6779058B2 (en) * 2001-07-13 2004-08-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program for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storage devices
EP1423796A1 (en) * 2001-08-09 2004-06-02 Gigamedia Access Corporation Hybrid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secure peer-to-peer-communication
US7085827B2 (en) * 2001-09-20 2006-08-01 Hitachi, Ltd. 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mote customer support
JP4018900B2 (ja) * 2001-11-22 2007-12-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仮想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194656B2 (en) * 2001-11-28 2007-03-20 Yottayott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content sensitive routing over a wide area network (WAN)
US7146306B2 (en) * 2001-12-14 2006-12-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andheld computer console emulation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aging a logically-partitioned multi-user computer with same
US7243103B2 (en) * 2002-02-14 2007-07-10 The Escher Group, Ltd. Peer to peer enterprise storage system with lexical recovery sub-system
JP2003323329A (ja) * 2002-05-07 2003-11-14 Fujitsu Ltd 分散ファイル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480911B2 (en) * 2002-05-09 2009-01-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and deallocating processors in a logical partitione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7430616B2 (en) * 2002-09-16 2008-09-30 Clearcube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user-application interactions to archivable form
JP4119239B2 (ja) * 2002-12-20 2008-07-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機資源割当方法、それを実行するための資源管理サーバおよび計算機システム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66476B2 (en) 2008-05-28 2015-02-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oviding object-level input/output requests between virtual machines to access a storage subsystem
CN10204723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在虚拟机之间提供对象级输入/输出请求以存取存储子系统
CN102122306A (zh) * 2011-03-28 2011-07-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CN103064757A (zh) * 2012-12-12 2013-04-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备份方法及系统
CN104348902B (zh) * 2013-07-23 2019-11-12 英特尔公司 一种用于网络输入/输出设备的装置以及方法
US10353631B2 (en) 2013-07-23 2019-07-16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oving data between a network input/output device and a storage device
CN104348902A (zh) * 2013-07-23 2015-02-11 英特尔公司 用于在网络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之间移动数据的技术
CN104951855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伊姆西公司 用于促进对资源的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US10587533B2 (en) 2014-03-28 2020-03-10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Facilitating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N107408074A (zh) * 2015-02-10 2017-11-28 净睿存储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系统架构
CN107408074B (zh) * 2015-02-10 2021-07-27 净睿存储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系统架构
CN10640697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保护超级管理程序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方法和设备
CN106406970B (zh) * 2015-07-29 2021-10-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保护超级管理程序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方法和设备
CN110798520A (zh) * 2019-10-25 2020-02-1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98520B (zh) * 2019-10-25 2021-12-03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085283A (ko) 2007-08-27
US20060080319A1 (en) 2006-04-13
JP2008517358A (ja) 2008-05-22
EP1810191A1 (en) 2007-07-25
MX2007004210A (es) 2007-06-11
WO2006040264A1 (en) 200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9120A (zh) 用于使存储管理便于进行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US1117823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b based storage on-demand distribution
CN106790595B (zh) 一种Docker容器主动负载均衡装置及方法
KR100644011B1 (ko) 저장 도메인 관리 시스템
US6640278B1 (en) Method for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orage resources in a storage network
US665483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data migration for a storage system
US6538669B1 (e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nfiguration of a storage system
TWI354207B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man
EP1370945B1 (en) Failover processing in a storage system
JP5412882B2 (ja) 論理ボリューム構成情報提供プログラム、論理ボリューム構成情報提供方法、および論理ボリューム構成情報提供装置
JP3937230B2 (ja) プロセスデータ収集装置
CN107229520A (zh) 一种数据中心操作系统
US1180991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oud virtualization
CN107256178A (zh) 一种容器管理平台
US91066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b based storage on-demand
CN107003983A (zh) 配置网络
WO2009048814A1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network upgrade system and method
US10892961B2 (en) Application- and infrastructure-aware orchestration for cloud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US773021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lient access to network-attached-storage
KR101596325B1 (ko) 서버/스토리지 관리 시스템
US20230031872A1 (en) Enhanced platform and processes for scalability
US2014012267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b Based Storage On Demand
US10949441B1 (en) Data center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KR101505491B1 (ko) Pod 기반의 모듈형 데이터 센터 및 그의 모니터링 방법
WO2024012082A1 (zh) 大数据集群部署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