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7112C - 外科用处置器械 - Google Patents

外科用处置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7112C
CN100577112C CN200680002242A CN200680002242A CN100577112C CN 100577112 C CN100577112 C CN 100577112C CN 200680002242 A CN200680002242 A CN 200680002242A CN 200680002242 A CN200680002242 A CN 200680002242A CN 100577112 C CN100577112 C CN 1005771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braked
operating portion
surgical instrumen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2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3916A (zh
Inventor
宫本学
出岛工
万寿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3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3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71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711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外科用处置器械,该外科用处置器械具备:插入部(302);操作部(303),其设置在插入部的一端;处置部(304),其被设置为从插入部的另一端延伸出来;2个夹持部件(308),它们设置在处置部中,并分别具有夹持面;开闭操作部件(305),其设置在操作部中,用于使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以进行开闭操作;角度变更操作部件(306),其分别设置在操作部中,用于将处置部变更为预定的角度;被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操作部内,与角度变更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以及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操作部内,与开闭操作部件的动作联动,对被制动部件进行制动,处置部通过制动部件对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来维持预定的角度。

Description

外科用处置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用于在内窥镜下把持针对组织进行吻合等。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在内窥镜下进行例如心脏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已公知有如下的旁路手术:通过穿刺到胸壁中的套管针(trocar),将内窥镜、作为持针器的外科用处置器械以及钳子等插入胸腔中,利用剪钳切开冠状动脉的一部分,设置吻合口,利用把持钳子将内胸动脉引导到吻合口,然后利用外科用处置器械将内胸动脉与吻合口吻合地连接在该吻合口上。
在这样的手术中,作为外科手术处置器械,例如公知有在美国专利第5,951,57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结构,其在前端部设置具有弯曲部的插入部,在该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可以开闭并可绕插入部的轴旋转的一对夹爪(jaw)。用于向插入部的前端部传递转动力和开闭力的驱动缆线从操作部通过插入部穿插到前端部。
此外,例如使用日本特开平08-164141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该外科手术处置器械构成为,设置有连接操作部和前端处置器械的连接部件柔软的外装部件,在该外装部件的内部具有可沿轴向移动的内装部件。
但是,上述美国专利第5,951,57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是这样的结构,即,其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具有可自由开闭的一对夹爪,当闭合夹爪时,通过操作部的操作经由缆线将一对夹爪拉进筒部以使其闭合,从而对针进行把持。因此,在内窥镜下进行吻合时,必须一边对缝合针进行保持,一边进行使其转动的操作,对手术者来说,操作性不好。
在该外科手术处置器械中设置有弯曲部,但由于弯曲角度与闭合夹爪的操作联动而变化,所以当把持很小的针时,对手术者来说,使用不方便。
另外,在弯曲部弯曲的状态下,由于为了把持或松开缝合针的牵引动作而产生的缆线的张力,存在不能维持手术者期望的弯曲程度这一问题。
此外,在上述日本特开平08-164141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设置有可以只对弯曲部独立地进行操作的弯曲手柄。但是,由于弯曲手柄处于自由状态,因此,手术者必须始终保持弯曲手柄以维持弯曲部的期望的弯曲角度。因此,必须始终一边保持弯曲手柄一边进行其它操作,对手术者来说,操作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内窥镜下的组织吻合等中操作性良好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
本发明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具备:插入部;操作部,其设置在该插入部的一端;处置部,其被设置为从所述插入部的另一端延伸出来;2个夹持部件,它们设置在该处置部中,并分别具有夹持面;开闭操作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用于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以进行开闭操作;角度变更操作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用于将所述处置部变更为预定的角度;被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与所述角度变更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以及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与所述开闭操作部件的所述开闭操作联动,对所述被制动部件进行制动,所述处置部通过所述制动部件对所述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来维持所述预定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的从正面斜一侧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正面图。
图3是从一侧(左侧)观察图1的针驱动器的左侧面图。
图4是从另一侧(右侧)观察图1的针驱动器的右侧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针驱动器被把持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包含处置部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
图7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处置部的夹持部张开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
图8是沿图1的针驱动器的轴向的、包含处置部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沿图1的针驱动器的轴向的、处置部的夹持部张开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的针驱动器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沿图9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的针驱动器的省略了前端壳体部件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针驱动器的处置部相对于插入部的轴弯曲90度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针驱动器的处置部相对于插入部的轴弯曲90度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的针驱动器的省略了转动部基础部件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从正面斜一侧方观察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沿针驱动器的轴向的操作部的截面图。
图18是放大图17中被圆A包围的部分的操作部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省略了图1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外装部件的、设置在转动盘的周围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下面斜一侧方观察图1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图21图示图1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是从下面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图22图示图1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是从基端侧的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沿与针驱动器的轴正交的方向剖切操作部的中途部分后的截面图。
图24是从侧面的斜一侧方观察图1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前端侧观察图1的针驱动器的正面图。
图26是作为变形例的、从牵引丝的基端侧观察下拉连杆和导向凸部抵接的状态的图。
图2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的角度可变手柄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303的局部截面图。
图28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角度可变手柄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29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角度可变手柄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的制动蹄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1是图1的针驱动器的制动蹄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2是作为第1变形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3是用于说明作为第2变形例的针驱动器的结构和作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4是图33的针驱动器的用于说明针驱动器的结构和作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图33的针驱动器的结构和作用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的正面图。
图37是沿图36的针驱动器的轴向的操作部的截面图。
图38是放大图36中被圆B包围的部分的沿针驱动器的轴向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39是表示图36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被操作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1是沿图37的XXXXI-XXXXI线的针驱动器的截面图。
图42是说明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在操作前的作用的图。
图43是说明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在操作后的作用的图。
图44是表示在操作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前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在操作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在操作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前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在操作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图36的针驱动器的连杆部件的旋转角度与板簧的变位之间的关系的凸轮线图。
图49是表示图36的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的压入量与板簧对制动手柄进行制动的制动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的从正面斜一侧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的正面图,图3是从一侧(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的左侧面图,图4是从另一侧(右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的右侧面图。
如图1~图4所示,上述针驱动器(needle driver)301是外科用处置器械,其主要部分包括:插入部302;操作部303,其设置在该插入部302的一端(基端侧);和处置部304,其被设置为从该插入部302的另一端延伸出来。
上述插入部302呈现具有预定长度的大致圆柱形状。此外,操作部303是与该插入部302的长轴同轴地一体配设在插入部302的基端侧的呈现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并具有手术者能够用单手把持进行后述操作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操作部303上设置有:作为开闭操作部件的开闭按钮305,其用于进行处置部304的开闭操作;作为角度变更操作部件的角度可变手柄306,其用于进行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的角度的变更操作;以及作为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盘307,其用于进行处置部304的转动操作。
上述开闭按钮305的基端部被后述的弹簧的作用力向离开操作部303的外装部的方向施力。此外,后述的牵引丝的基端侧一端卡定于与开闭按钮305连接的部件上。当压入开闭按钮305时,克服后述的处置部内的弹簧的作用力的力就施加到该牵引丝上。对于开闭按钮305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被设置为从插入部302的一端延伸出来的处置部304在前端侧具有夹持部308,夹持部308的轴向、即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向,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例如从0到90度的范围内可变。换言之,在针驱动器301中设置有角度变更单元,该角度变更单元用于对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的角度进行变更。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针驱动器301被把持的状态的图。如图5所示,手术者通过使拇指FF和食指IF之间的指根部分接触树脂制的搭掌部件301A,并将中指MF放置在树脂制的搭指部件301X的2个突出部301B和301C之间,从而手术者可以牢牢地稳定地把持针驱动器301。如图5所示,手术者在把持针驱动器301的状态下,可以利用食指IF操作转动盘307和角度可变手柄306。转动盘307和角度可变手柄306可以通过食指IF,向插入部302的前端方向IFF和基端方向IFB的方向进行操作。另外,可以利用拇指FF操作开闭按钮305。
另外,由于搭掌部件301A从操作部303的侧部稍微朝向基端侧倾斜地延伸出来,因此,通过把持时搭掌部件301A与手掌的紧密接触,手术者可以牢牢地把持针驱动器301。
接着,根据图6至图11,对针驱动器301的前端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至图11是用于说明针驱动器301的包含处置部304的前端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6是针驱动器301的包含处置部304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图7是处置部304的夹持部308张开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图8是沿针驱动器301的轴向的、包含处置部304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图9是沿针驱动器301的轴向的、处置部304的夹持部308张开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图10是用于说明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9的A-A线的截面图。
插入部302具有不锈钢制的管(pipe),即作为圆筒部件的护套311。在护套311的前端侧、即处置部304侧固定有不锈钢制的前端壳体部件312。前端壳体部件312在前端壳体部件312的基端侧、即护套311侧,具有与护套311的内周面嵌合的圆筒形状的嵌合部。
如图9所示,前端壳体部件312的中央部分具有通道形状部,该通道形状部在内部具有空间,并且与插入部302的轴正交的截面形状为通道形状。如图10所示,前端壳体部件312在前端侧(即夹持部308侧)具有2个臂部312a、312b,这2个臂部312a、312b以夹着与通道形状部内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向前端侧延伸。
如图8所示,在护套311内穿插有作为轴部件的不锈钢制的弯曲力传递管315。弯曲力传递管315是以使处置部304弯曲的方式,用于变更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的角度的部件。
在护套311内穿插有弯曲力传递管315,在该弯曲力传递管315内穿插有作为轴部件的、不锈钢制的转动力传递管313。转动力传递管313是用于将转动力传递到前端部的管。在转动力传递管313内穿插有用于后述的夹持部308的开闭动作的、不锈钢制的牵引丝314。从而,如图11所示,在护套311的内侧同轴地配置有弯曲力传递管315、转动力传递管313以及牵引丝314。
牵引丝314是为了进行夹持部308的打开动作而被向操作部303侧牵引的线部件,其通过编织细的不锈钢线而柔软地构成。此外,为了降低内部的滑动阻力并且容易进退,也可以在丝表面上涂覆氟类树脂。
前端壳体部件312通过不锈钢制的止动螺钉316固定在护套311上。另外,护套311的前端部与前端壳体部件312通过涂上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类的粘接剂进行固定。上述转动力传递管313穿插成能够以该转动力传递管313的轴为转动中心转动并可滑动,弯曲力传递管315穿插成能够沿该弯曲力传递管315的轴向进退。
在转动力传递管313的前端固定有不锈钢制的转动力传递卷绕体(coil)317。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是柔性的卷绕体,其用于将转动力传递到插入部302的前端部分。牵引丝314穿插在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内。由于转动力传递管313是金属制品,所以可以将由操作部303中的转动盘307的转动操作产生的转动力可靠地传递到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上。
连接到转动力传递管313上的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形成将3个卷绕体重叠起来而构成的3层卷绕密接结构。以重叠在最下面的卷绕体上的方式设置卷绕方向与最下面的卷绕体的卷绕方向相反的第2个卷绕体,并以重叠到从下数第2个卷绕体上的方式设置卷绕方向与第2个卷绕体的卷绕方向相反(与最下面的卷绕体相同)的第3个卷绕体。
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的两端部被钎焊并且在钎焊后被切削。其结果是,两端部的壁厚比中心部的壁厚薄。并且,两端部分别通过钎焊被固定在转动力传递管313和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上。
弯曲力传递管315通过不锈钢制的作为结合部件的连接部件318和不锈钢制的连杆部件319,连接到不锈钢制的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上。连接部件318的基端部构成为,转动力传递管313可沿该转动力传递管313的轴向且可绕轴滑动地穿插在该连接部件318的基端部中。进而,由于弯曲力传递管315嵌入到连接部件318的基端部,并通过粘接与连接部件318连接起来,因此,伴随弯曲力传递管315沿插入部302的轴向进退,连接部件318也沿同一方向进退。
利用图10和图12,对弯曲力传递管315、连接部件318、连杆部件319以及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省略了前端壳体部件312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前端壳体部件312在前端壳体部件312的基端侧嵌合到护套311的内周面。弯曲力传递管315的一部分、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连接部件318、连杆部件319以及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一部分配设在前端壳体部件312的中央部和前端部内。弯曲部基础部件320配设在前端壳体部件312的2个臂部312a、312b之间,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与前端壳体部件312通过销324连接起来。具体地讲,通过使嵌入到2个臂部312a、312b上的销324嵌入到设置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孔中,从而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与前端壳体部件312被连接起来,弯曲部基础部件320能够以销324的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此外,如图12所示,连接部件318在前端侧具有2个臂部318a、318b。连杆部件319是在两端部分别具有孔部的杆部件。弯曲部基础部件320在基端侧具有2个臂部320a、320b。并且,弯曲部基础部件320在前端侧具有圆筒状部320c,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部嵌插到该圆筒状部320c的内侧。
弯曲部基础部件320和连杆部件319以在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2个臂部320a、320b之间夹持连杆部件319的前端部的方式,借助于通过2个臂部320a、320b和连杆部件319的前端部的孔的销321连接起来。销32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端部,但连杆部件319能够以销321的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此外,连接部件318和连杆部件319以在2个臂部318a、318b之间夹持连杆部件319的基端部的方式,借助于通过2个臂部318a、318b以及连杆部件319的基端部的孔的销322连接起来。销322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连接部件318的端部,但连杆部件319能够以销322的轴为转动中心转动。
因此,当通过对操作部303的角度可变手柄306进行操作,使弯曲力传递管315向操作部303的轴向的前端侧前进时,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以销324为转动中心转动。图13是表示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90度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正面图。图14是表示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90度的状态下的前端部分的截面图。此外,当通过操作角度可变手柄306,使弯曲力传递管315向操作部303的轴向的基端侧返回时,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成为小于90度的角度。并且,销321、322、324分别由不锈钢制成。对通过用手指使操作部303的角度可变手柄306沿插入部302的轴向进退,以使弯曲力传递管315沿操作部303的轴向进退的机构,将在后面叙述。
返回到图8,圆筒状的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以能够以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轴为转动中心转动的方式嵌插在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圆筒状部320c内。转动部基础部件325在前端侧具有开口部,在基端侧具有底部。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形成有孔,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的前端部插入该孔中,如上所述那样通过钎焊被固定。
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在基端侧如上所述那样,通过钎焊固定在转动力传递管313上,在前端侧也通过钎焊固定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上。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的前端部被插入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并钎焊于该底部。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的基端部被插入形成在转动力传递管313的前端部内部的阶梯部并钎焊于该阶梯部。从而,当转动力传递管313以转动力传递管313的轴为转动中心转动时,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和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也同样转动,以便将转动力传递管313的转动量传递到处置部304。
并且,如图8所示,在处置部304没有弯曲的状态下,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前端侧底部之间离开预定的距离d1。随着处置部304弯曲,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前端侧底部接近。从而,使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前端侧底部之间预先离开预定的距离d1,以免当如后所述那样使处置部304弯曲到最大(例如90度)时,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基端侧底部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的前端侧底部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并且,通过将预定的距离d1设定为零(0),虽然摩擦阻力增加,但可以抑制伴随弯曲操作的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相对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沿处置部304的长轴方向的移动。
在处置部304的前端部设置有夹持部308,该夹持部308包含用于对针进行夹持的2个夹持部件,一方是可动夹持片326,另一方是固定夹持片331。
转动部基础部件325是不锈钢制的,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内,从前端侧的开口部内插有处置部304的夹持部308的一方的可动夹持片326的一部分。可动夹持片326是不锈钢制的,是在基端侧具有向内凸缘部的圆筒部件。
在可动夹持片326的基端侧的底部设置有可供牵引丝314穿插的孔。在牵引丝314的前端部形成有通过使前端部熔融而形成的末端扩大部314a,该末端扩大部314a被固定在可动夹持片326的底部的内侧。从而,当牵引丝314被向操作部303侧牵引时,可动夹持片326也向操作部303侧移动。
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圆筒状部的内侧,在可动夹持片326的底部的外侧面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底部的面对该外侧面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不锈钢制的弹簧333,并且该不锈钢制的弹簧333在被压缩的状态下介装在牵引丝314上。图15是用于说明省略了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弹簧333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设置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内部。
如上所述,作为一个夹持部件的不锈钢制的可动夹持片326的一部分嵌插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前端侧。可动夹持片326是具有2个长孔部326a、326b的大致圆筒形状,如上所述,其基端部具有底部。在该底部上形成有向内凸缘部。可动夹持片326的前端部具有凸缘部326c。可动夹持片326的前端部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具有用于夹持针的平面部,在此处,该平面部的平面与大致圆筒形状的可动夹持片326的轴正交。
作为另一夹持部件的不锈钢制的固定夹持片331的基端部通过不锈钢制的销330固定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前端部。固定夹持片331是在前端部具有凸缘部331a的圆柱部件。固定夹持片331和转动部基础部件325通过销330固定,该销330贯通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前端部和固定夹持片331的基端部。销330以能够在可动夹持片326的2个长孔部326a、326b内滑动的方式嵌插于2个长孔部326a、326b中。销330在端部通过激光焊接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固定在一起。
作为前端侧的夹持片的固定夹持片331具有平面部,该平面部是圆环状并且与可动夹持片326的前端部的平面部平行。
在操作部303中,当没有操作开闭按钮305时,弹簧333推压可动夹持片326的底部,但由于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的面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的面抵接而不能进一步伸长,因此就保持被压缩的状态。从而,当没有操作操作部303的开闭按钮305时,可动夹持片326与固定夹持片331各自的平面被推压以使它们紧密接触,因此,可以牢固地对针进行夹持。此外,当按压开闭按钮305时,由于可动夹持片326从固定夹持片331朝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可以松开被夹持在可动夹持片326与固定夹持片331各自的平面之间的针,或者为了夹持针而使各自的平面之间分离开来。
此外,由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和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形成得很薄,因此,容易使针抵接在各自的平面部之间。从而,无论夹持部308的弯曲角度或者体腔壁的状态在怎样的情况下,手术者都可以容易地夹持针。
从而,如后所述,根据对开闭按钮305的开闭动作,以被固定夹持片331的平面部和可动夹持片326的平面部夹住的方式来对针进行夹持。从而,弹簧333构成施力单元的一部分,对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始终向使其与另一方紧密接触的方向施力。
作为进行针的夹持的夹持面的、固定夹持片331的平面部和可动夹持片326的平面部的各自的表面被施行了防滑加工。作为防滑加工,有电火花加工、滚花加工、对金属镀层的金刚石微细粉末的喷涂处理加工等。
接着,对如上那样构成的针驱动器301的处置部304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固定夹持片331的基端侧的圆柱部分穿插到可动夹持片326的孔部中,该圆柱部分被固定在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上,因此,固定夹持片331相对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具有被固定的位置关系。换言之,固定夹持片331相对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也具有沿长轴方向被固定的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进行开闭按钮305的张开操作、即按压开闭按钮305,根据其压入量对牵引丝314进行牵引,从而,可向操作部303侧移动的可动夹持片326一边克服沿弹簧333的伸长方向施加的力,一边以凸缘部326c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离开的方式向操作部303侧移动。从而,当牵引丝314被牵引时,可动夹持片326以牵引丝314被牵拉的量向图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可动夹持片326通过开闭按钮305的张开操作,克服由弹簧333产生的、向与固定夹持片331紧密接触的方向的作用力,向离开位于处置部304的前端部的固定夹持片331的方向移动。此时,如图9所示,与图8所示的没有进行开闭按钮305的张开操作的状态相比,弹簧333成为进一步被压缩的状态,在开闭按钮305上施加将其推回去的力。当不再进行张开操作时,借助于弹簧333的伸长力,牵引丝314被由弹簧333产生的、对可动夹持片326向使其与固定夹持片331紧密接触的方向施加的作用力,向处置部304侧牵拉。其结果是,在夹持部308中,位于固定夹持片331的平面部与可动夹持片326的平面部之间的针被夹持。
接着,对转动动作进行说明。
在针被夹持的状态下,或者在针没有被夹持的状态下,当使转动盘307转动时,由于作为轴部件的转动力传递管313以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因此,固定在转动力传递管313上的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转动,固定在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上的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也转动。由于转动力传递管313对应于转动盘307转动的量进行转动,因此,与转动盘307转动的量对应的转动量被传递到处置部304。其结果是,构成夹持部308的固定夹持片331和可动夹持片326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转动联动,从而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一起转动。
此外,此时,由于牵引丝314成为可相对于转动部基础部件325的底部的孔滑动,因此,即使转动部基础部件325转动,牵引丝314也不会与该转动部基础部件325一起转动。
接着,对角度可变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使角度可变手柄306从插入轴方向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移动,从而如图14所示,包含处置部304的前端部分弯曲。当使角度可变手柄306从插入轴方向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移动时,弯曲力传递管315将连接部件318向前端侧推压,其结果是,连接部件318推压连杆部件319。被推压的连杆部件319进一步推压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但由于弯曲部基础部件320通过销324连接到前端壳体部件312,因此,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以销324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通过对应于角度可变手柄306的转动量使弯曲力传递管315进退,从而处置部304的弯曲量即弯曲角度产生变化。从而,如上所述那样,手术者可以根据手术的状况使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成为期望的角度来进行处置。
接着,根据图16~图25,对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中的操作部303进行说明。
并且,图16是从正面斜一侧方观察针驱动器301的操作部303的外观立体图,图17是沿针驱动器301的轴向的操作部303的截面图,图18是放大图17的被圆A包围的部分的操作部303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省略了操作部303的外装部件的、设置在转动盘307的周围的操作部303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从下面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303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图21图示操作部303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是从下面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303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图22图示操作部303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是从基端侧的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303内的各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图23是沿与针驱动器301的轴正交的方向剖切操作部303的中途部分后的截面图,图24是从侧面的斜一侧方观察操作部303的立体图,图25是从前端侧观察针驱动器301的正面图。
如图16所示,操作部303在插入部302的基端侧与该插入部302的长轴同轴配设,并被呈现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装部件327覆盖。该外装部件327的3个铝等制的金属部件相互嵌合而构成为一体,该外装部件327包括: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其形成前端侧(插入部302侧)的外装;主体外装部件327b,转动盘307和开闭按钮305配设在该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一面上;以及盖外装部件327c,搭指部件301X配设在该盖外装部件327c的一面上,并且该盖外装部件327c与上述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设置有转动盘307和开闭按钮305的面的相反侧嵌合。
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和主体外装部件327b通过固定螺钉328a固定。此外,盖外装部件327c在利用2个固定螺钉329a、329b将搭指部件301X固定在其一面上后,通过固定螺钉328b固定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并通过固定螺钉328c固定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并且,外装部件327也可以由树脂制成。
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中形成有孔部,该孔部是在内部配置后述的推进器(thruster)353和角度可变手柄306周围的机构的空间用的孔部,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两侧面上,从基端直到朝向前端侧的中途部分形成有凹部形状的阶梯部327A(参照图21。并且,在图21中,只图示出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一侧面侧的阶梯部327A)。
主体外装部件327b在前端侧的两侧部具有向前端侧延伸的2个臂部327B(参照图24。并且,在图24中,只图示出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一侧面侧的臂部327B),这2个臂部327B分别嵌合到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2个阶梯部327A上。
此外,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嵌装于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的状态下,在操作部303的成为两侧面的部分上形成有长槽303a,该长槽303a用于使角度可变手柄306可以从各侧面突出并且可进行倾倒动作(参照图24)。该长槽303a在操作部303的一个侧面上形成2个。
如图17所示,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基端部分上形成有阶梯部340。该阶梯部340具有座部340a,该座部340a与树脂制的调整盘309的盘头部309a抵接。在座部340a上,在阶梯部340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着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的长孔341。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与阶梯部340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沿着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的槽部342,搭掌部件301A的突出部301Y进入该槽部342中。长孔341是连通阶梯部340和槽部342的孔。
调整盘309从阶梯部340侧插入,调整盘309的螺纹部旋合在形成有内螺纹的突出部301Y的内螺纹孔中,通过螺纹止动将搭掌部件301A固定在调整盘309上,并且,搭掌部件301A被固定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在该固定时,通过调整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长轴方向上的、长孔341内的调整盘309的位置,能够与手术者的手的大小适应地调整搭掌部件301A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长轴方向上的位置。
并且,调整盘309的盘头部309a具有比操作部30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外径,以从操作部303的两侧面突出,由此可以容易地把持其外周部分。
此外,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具有形成为向前端侧突出的筒状的连接部327aa。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中形成有与筒状的连接部327aa的前端侧的开口部连通的孔部。该孔部从前端侧到基端侧的途中具有阶梯部。在该连接部327aa的外周面上刻设有螺纹槽。
压环310在内周面上具有刻设的螺纹槽,并大致为圆环形状,该压环310被设置成覆盖在连接部327aa上。铝制的压环310在前端侧具有开口部。插入部302的护套311的基端部分以通过该压环310的开口部与连接部327aa的开口部的方式插入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中,并且,压环310通过内周面的螺纹槽与连接部327aa的外周面的螺纹槽旋合而固定在连接部327aa上。
若详细进行叙述,护套311在基端部分的外周接合有大致筒状的护套终端部件311a,该护套311以可绕护套终端部件311a的轴转动并滑动的方式,与护套终端部件311a一起插入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孔部内。护套终端部件311a是铝制的。此外,在压环310的成为前端侧的面上形成有孔部(开口部),该孔部具有与护套311的外径基本相同的孔径。即,压环310的前端侧的面形成向内凸缘,通过使护套311的护套终端部件311a与向内凸缘抵接,从而使形成插入部302的外装的护套311不会从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脱出。
压环310随着与连接部327aa的旋合量的增加而向基端侧移动。并且,在压环310与护套终端部件311a之间设置有硅酮制的O型环345。由此,压环310的向内凸缘面经由O型环345将护套311的护套终端部件311a向基端侧推压。
并且,紧固在护套311的基端部分的护套终端部件311a的基端面借助于O型环345的弹力,与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孔部形成的阶梯部的前端面抵接。其结果是,插入部302相对于操作部303不会摇晃,可以牢固地固定。
进而,O型环345以插入部302被牢固地固定在操作部303上且插入部30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303绕插入部302的轴转动的程度,对护套终端部件311a以预定的推压力进行推压。这是通过如下所述那样来实现:将压环310的前端内表面与连接部327aa的前端部抵接时的、护套终端部件311a与压环310的前端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O型环345被压缩而产生如上那样的预定推压力的距离。
在穿插有牵引丝314的转动力传递管313上,在基端部分接合并固定有由缩聚醛(polyacetal)等合成树脂构成的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并且,转动力传递管313以与转动力传递管313的长度方向的轴正交的方向的截面中心和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的转动轴重合的方式,压入并固定在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的在长度方向上形成的孔部中。
该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的具有齿轮的端部朝向前端侧,轴部分可绕轴自由转动地轴支承在大致筒状的轴承352上。并且,铝制或树脂制的轴承352嵌插并固定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中。
此外,在形成于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一面的阶梯部分上配设有转动盘307。在铝制或树脂制的转动盘307的靠操作部303侧的面上设置有大致圆板形状的轴承板349。该轴承板349固定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从铝制或树脂制的轴承板349的、位于转动盘307侧的面相反侧的面的中央部分突出有轮轴349a。在轴承板349上形成有从转动盘307侧的面的中心贯通轮轴349a的轴中心的孔部。
由缩聚醛等合成树脂构成的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可绕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的轴转动地穿插在该轴承板349的孔部中。此外,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的与具有齿轮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嵌入并固定在形成于转动盘307的转动轴中心的孔部307a的一部分中。即,转动盘307和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成为一体。
此外,轴承板349被设置为,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的齿轮与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的齿轮啮合。
从而,当手术者向预定的方向转动转动盘307时,该转动被传递到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通过啮合作用,该转动力被传递到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即,当对转动盘307绕与操作部30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轴进行转动操作时,转动力经由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通过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绕长度方向的轴传递到转动力传递管313。其结果是,转动力传递管313将转动力传递到被固定在该转动力传递管313的前端的转动力传递卷绕体317(参照图9),从而使夹持部308(参照图1)转动。
上述轴承板349兼具有作为保护用的板的功能,其用于防止因伴随转动产生的摩擦等引起转动盘307与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磨损劣化。此外,如上所述,转动盘307的外周部比操作部303的两侧面更加突出。因此,在意外的情况下,有时因手术者或护士的操作,会对转动盘307施加从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的具有齿轮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拔出转动盘307的力。作为其对策,在转动盘307的侧面设置轴承板349,以防止施加从主动侧锥齿轮部件351拔出转动盘307的大的力。
即,轴承板349的外周的直径比转动盘307的外周直径稍小。由此,不会损坏由手术者的食指直接进行转动操作的转动盘307的操作性,防止向拔出方向,即向离开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的方向施加大的力。
如图18所示,转动力传递管313可绕长轴自由转动地穿插于弯曲力传递管315中,在该弯曲力传递管315的基端部分接合有大致筒状的固定管(留パイプ)346,该固定管346可相对于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沿长轴方向自由滑动。铝制的固定管346通过角度可变手柄306的操作,与弯曲力传递管315一起沿长轴方向进退移动。
此外,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固定管346的基端部分嵌合紧固有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推进器353。在该推进器353上从外周面侧同轴地切削有2个螺纹孔,在这2个螺纹孔中分别旋合有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螺旋销354a、354b。
详细地讲,对于推进器353,将大致圆柱形状的部件的外周侧的两端部分切削成具有平行的面,从这些切削而成的各面朝向内部侧,沿与上述各切削面正交的方向形成2个螺纹孔。并且,在上述2个螺纹孔中分别旋合有螺旋销354a、354b,各螺旋销354a、354b的一端部分以突起的方式进行设置。
并且,用于螺纹安装各螺旋销354a、354b的2个孔部以各孔轴同轴的方式形成在推进器353中。即,2个螺旋销354a、354b各自的长轴沿着同一轴线,它们在推进器353的外周侧的两端部分成为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向推进器353的外周方向突起。并且,这2个螺旋销354a、354b在各螺钉头上形成有能利用一字槽螺钉旋具(minus driver)进行紧固的槽。
此外,在推进器353上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2个螺旋销354a、354b的轴正交,且从与固定管346的长轴正交的1方侧的外周部朝向中央。该推进器353的切口部分具有面对的平行的2个平面。
并且,固定管346在基端部分的外周形成有周槽,该周槽通过施行如下的形状加工而形成:具有分别与推进器353的上述切口部分的平行的2个平面对应的平面。由此,推进器353以切口部分的2个面分别与固定管346的周槽的槽面接触的方式,从切口部分的外周方向嵌合到固定管346的周槽中。
这样,推进器353以2个螺旋销354a、354b的轴与固定管346的长轴正交的方式嵌装到固定管346上。
角度可变手柄306是在两端部分穿设有长孔306a并将由金属制成的板部件成形为コ字状的部件。在コ字状的角度可变手柄306的2个臂部上,在各长孔306a的附近穿设有供后述的枢轴销355插入的孔部306b(参照图19)。即,在角度可变手柄306上设置有2个长孔306a和2个孔部306b。
此外,对于角度可变手柄306,其各长孔306a和各孔部306b以2个长孔306a各自的中心通过相同的轴且2个孔部306b的中心通过相同的轴的方式,分别定位并穿设于コ字状的臂部的具有面对的面的部分中。
另外,各长孔306a和各孔部306b被定位成,通过各中心的轴为与上述面对的面正交的轴。并且,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中,上述角度可变手柄306以从操作部303的两侧面突出的方式配设有2个。
如图19所示,推进器353的2个螺旋销354a、354b以可绕该螺旋销354a、354b的轴滑动旋转的方式插入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各长孔306a中。此外,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被配设在夹着推进器353而相对于固定管346的长轴和2个螺旋销354a、354b的长轴分别对称的位置。
这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臂部在被设置于推进器353上的状态下,在各螺旋销354a、354b的附近以交错的方式重叠。即,在一方的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具有供螺旋销354a插入的长孔306a的部分成为靠近推进器353侧的情况下,另一方的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具有供螺旋销354b插入的长孔306a的部分就成为靠近推进器353侧。
此外,在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各自的各孔部306b中,从外侧的面方向插入枢轴销35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1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2个孔部306b中分别各插入1个枢轴销355,且使其可绕各枢轴销355的轴滑动旋转,因此,在设置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操作部303中,设置共计4个枢轴销355。
这4个枢轴销355分别压入并固定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参照图23)。此外,被插入到1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2个孔部306b中的2个枢轴销355以长轴处于同一轴上且面对的方式,分别压入并固定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从而,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就可分别绕与各孔部306b对应的各枢轴销355的轴自由转动。
通过以上的结构,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通过绕枢轴销355的轴的转动操作,经由推进器353,可以使固定管346沿长轴方向进退移动。从而,弯曲力传递管315与固定管346的进退移动联动,沿长轴方向进退移动。
并且,与该弯曲力传递管315沿长轴方向进退移动对应,设置在弯曲力传递管315的前端部分的连接部件318将连杆部件319向前端侧推进或向基端侧牵引。此外,连杆部件319将弯曲部基础部件320向前端侧推进或向基端侧牵引,由此,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以销324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这样,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在90度的范围内被弯曲操作。
此外,如图25所示,当从前端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时,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被设置为从操作部303的两侧面突出。详细地讲,コ字状的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各中央部分别从与垂直轴线X大致正交且与通过操作部303的中心的水平轴线Y交叉的操作部303的两侧面,沿水平轴线Y方向,向离开操作部303的方向突出,所述垂直轴线X将设置在操作部303的朝向图25的纸面观察到的上部侧的转动盘307、以及设置在操作部303的朝向图25的纸面观察到的下部侧的搭掌部件301A和搭指部件301B、301C连结起来,并且通过操作部303的中心。
因此,通过操作任何一方的角度可变手柄306,手术者就可以使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在90度的范围内进行弯曲操作。即,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通过在操作部303的两侧面上各设置1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由此,可以与手术者的好使的手(左撇子或右撇子)无关地使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容易地进行弯曲。对通过操作该角度可变手柄306而引起的弯曲力传递管315、固定管346等的进退移动的作用,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并且,嵌装在固定管346上并设置有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推进器353的周围机构,被配置在由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主体外装部件327b以及盖外装部件327c形成的内部空间内。
此外,如图20所示,在推进器353的一方的螺旋销354b上设置有由不锈钢等金属板制成的作为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杆361,该制动杆361的一端部分与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具有长孔306a的部分重叠,另一端朝向基端侧延伸。在该制动杆的上述一端部分上形成有孔部,螺旋销354b插入该孔部中。
该制动杆361设置在槽部327C内,该槽部327C形成于成为操作部303的内部侧的盖外装部件327c的一面,由此,制动杆361被直进导向,并以其中途部分由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和盖外装部件327c施加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被夹持。借助于该摩擦力,当角度可变手柄306转动时,需要某种程度的转动力。因此,手术者通过操作角度可变手柄306,可以将处置部304保持在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成预定角度的状态。
并且,槽部327C形成在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上,并且形成为在长轴方向上具有如下的长度,即,该长轴方向的长度与通过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转动而沿长轴方向移动的固定管346以及弯曲力传递管315的进退移动量基本相同。
此外,在盖外装部件327c的上述一面的中途部分,通过2个销363a固定有对开闭按钮305向一个方向施力的板簧363的一端部。并且,如图20所示,制动杆361穿插在板簧363与盖外装部件327c之间,并通过固定板簧363的2个销363a之间,且被保持成整体埋入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中。
不锈钢制的板簧363从基端到中途部分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切口部363b,成为另一端部的基端部分与开闭按钮305的基端侧的背面抵接。牵引丝314穿插在该板簧363的切口部363b中。并且,在牵引丝314的基端部分设置有不锈钢制的丝防脱部件314b。
在板簧363的中途部分,在与盖外装部件327c和制动杆361面对的面侧,设置有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作为制动单元的制动蹄(brake shoe)362。当开闭按钮305被向操作部303的内部侧压入时,伴随板簧363受到的朝向盖外装部件327c侧移动的力,该制动蹄362被压向制动杆361侧。由此,在制动杆361上,分别与制动蹄362和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接触的两端面的压力增大,从而受到大的摩擦力。因此,制动杆361被限制为不能进行长轴方向的移动。
其结果是,通过限制制动杆361的移动,从而也不能进行角度可变手柄306的转动,和推进器353、固定管346以及弯曲力传递管315的长轴方向的进退移动,当开闭按钮305被向操作部303的内部侧压入时,可以将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在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成预定的角度的状态。
此外,如图22所示,开闭按钮305是由铝等金属或树脂制成的大致四棱柱的块体,其从基端部到与板簧363的一端部分抵接的面具有切口形成的导向槽305a。金属制的下拉连杆(pull link)366的一端部分插入该开闭按钮305的导向槽305a中。此外,在开闭按钮305上,沿与导向槽305a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有转动保持下拉连杆366的销365。此外,如图17所示,开闭按钮305在与板簧363的一端部分抵接的面侧的前端部分上,具有向前端侧突起的2个突起部305b。
该开闭按钮305从成为操作部303的内部侧的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面侧,嵌入到设置于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孔部中。此时,通过使2个突起部305b与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一面抵接,以防止开闭按钮305从操作部303脱出。
此外,开闭按钮305在由主体外装部件327b与盖外装部件327c形成的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内,可沿着与操作部303的长轴正交的方向自由地进退移动,在通常情况下,如上所述,开闭按钮305被板簧363向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外表面方向施力,即,以使得2个突起部305b与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一面抵接的方式施力。
下拉连杆366的一端部分通过销365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承在开闭按钮305上,在下拉连杆366的另一端部分形成有槽部366a,该槽部366a夹持牵引丝314的丝防脱部件314b。此外,在下拉连杆366的上述另一端部分设置有防止牵引丝314从槽部366a脱出用的销366b。
如图22所示,盖外装部件327c具有导向凸部327ca,该导向凸部327ca从形成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一侧的基端部分的面突起。该导向凸部327ca在突起侧具有平面部327cb,下拉连杆366的上述另一端部分抵接在该平面部327cb上。
通过由手术者按压开闭按钮305而转动的下拉连杆366沿导向凸部327ca的平面部327cb的面被直进导向,在平面部327cb的面上,上述另一端部分向基端侧滑动。此时,牵引丝314在其长轴上基本没有偏离地被向基端侧牵引。
即,盖外装部件327c的导向凸部327ca的突起量、下拉连杆366的长度以及下拉连杆366的上述另一端部分所夹持的牵引丝314的丝防脱部件314b的配置位置被分别对应地设定成,通过开闭按钮305的按钮操作,使牵引丝314在长轴上基本没有偏离地向基端侧或前端侧被牵引或松弛。
这样,当由手术者将开闭按钮305向操作部303的内部侧压入,通过联动的下拉连杆366,沿长轴方向向基端侧牵引牵引丝314时,在底部的内侧固定有牵引丝314的末端扩大部314a的可动夹持片326(参照图14)向基端侧移动。从而,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离开。
此外,当手术者释放对开闭按钮305向操作部303的内部侧的压入时,开闭按钮305受到来自板簧363的作用力,而向操作部303的外部侧移动。此时,转动部基础部件325内的弹簧333推压可动夹持片326的底部,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延伸到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抵接。从而,当没有对操作部303的开闭按钮305进行操作时,可动夹持片326和固定夹持片331的各自的平面被推压以使它们紧密接触。
以上的结果是,由于通过开闭按钮305的压入操作和非操作,使可动夹持片326从固定夹持片331朝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可以释放被夹持在可动夹持片326和固定夹持片331的各自的平面之间的针,或者为了夹持针而使各自的平面之间离开。
此外,当按压开闭按钮305,将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牵拉时,通过该张力产生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因此,在使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成预定角度的状态下,当按压开闭按钮305时,在内部穿插有牵引丝314的处置部304受到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就不能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的预定角度。即,由于手术者不能将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保持在所期望的弯曲状态,因此缝合手术就变得难以进行。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具有这样的结构:当按压开闭按钮305时,制动蹄362按压制动杆361,使制动杆361的移动停止,因此,可以将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在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弯曲成预定角度的状态。其结果是,手术者可以将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保持在所希望的弯曲状态,缝合手术就变得容易进行。对通过该制动蹄362使制动杆361的移动停止的动作,将在后面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并且,如上所述,从动侧锥齿轮部件350的具有齿轮的端部朝向前端侧。并且,插入部302可以绕插入部302的轴相对于操作部303转动。从而,当手术者从转动盘307侧观察操作部303时,当相对于插入部302的插入轴,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与该手术者观察的眼睛的方向相同时,转动盘307的转动方向(即手术者观察为右旋或左旋)就与处置部304的转动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并且,使插入部302相对于操作部303绕插入部302的轴转动,当手术者从转动盘307侧观察操作部303时,当相对于插入部302的插入轴,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与该手术者的视线方向相同时,转动盘307的转动方向就与处置部304的转动方向成为反方向。
在缝合时,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针驱动器301和钳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当手术者从转动盘307侧观察操作部303时,相对于插入部302的插入轴,处置部304的延伸方向与该手术者观察的眼睛的方向相同,因此,针驱动器301的处置部304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好。
并且,下拉连杆366与导向凸部327ca的平面部327cb,以使得牵引丝314被笔直地向基端侧牵引,但也可以具有如图26所示的结构。图26是用于说明将牵引丝314笔直地朝向基端侧进行牵引的其它结构的图,是从牵引丝314的基端侧观察下拉连杆366和导向凸部327ca抵接的状态的图。如图26所示,在下拉连杆366上设置的销366b与导向凸部327ca的平面部327cb抵接。在导向凸部327ca上形成有沿操作部303的轴向的槽部327cc,下拉连杆366的一端进入该槽部327cc内。在销366b与平面部327cb抵接的状态下,牵引丝314的轴中心314c位于平面部327cb的平面内。从而,当按压开闭按钮305时,下拉连杆366的一端沿着槽部327cc移动,将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牵引。此时,在牵引丝314的轴中心314c始终位于平面部327cb的平面内的同时,将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牵拉。从而,牵引丝314被笔直地向基端侧牵引。
以下,根据图27~图31,对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301的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和开闭按钮305的压入操作进行的制动蹄362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并且,图27~图29是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303的局部截面图,图30和图31是制动蹄362的动作说明用的操作部303的局部截面图。
首先,根据图27~图29,对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动作进行以下说明。
在图27所示的角度可变手柄306的状态下,即,在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向纸面的左侧(操怍部303的前端侧)倾斜的状态下,处置部304处于其长轴与插入部302的轴基本处于同一轴上的状态,即,相对于插入部302基本成为直线的状态。
当手术者向图27的箭头a方向操作任何一方的角度可变手柄306的一端部分时,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分别以对应的枢轴销355为支轴进行转动。进而,如图28和图29所示,手术者操作的一端部分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向箭头b方向即操作部303的前端侧移动。
从而,将插入到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各长孔306a中的螺旋销354a、354b(在图面上只图示螺旋销354b)在操作部303内向前端侧推进。螺纹安装有螺旋销354的推进器353也一体地向箭头b方向即前端侧移动,固定管346也被推进。随之,在一端上插入有螺旋销354b的制动杆361也通过螺旋销354b的移动,而向箭头b方向即前端侧移动。
从而,如上所述,固定管346将弯曲力传递管315向前端侧推进,从而设置在弯曲力传递管315的前端部分的连接部件318将连杆部件319向前端侧推进。此外,连杆部件319将弯曲部基础部件320向前端侧推进,由此,弯曲部基础部件320以销324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这样,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可在90度的范围内进行弯曲操作(参照图13和图14)。
此外,当沿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时,由于各部件被向基端侧牵引,因此,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的角度变小,在图27的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位置上,处置部304和插入部302就成为大致直线状态(参照图6和图8)。
并且,手术者即使从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将手松开,如上所述,由于制动杆361产生由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和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形成的预定的摩擦力,因此,借助于该摩擦力,各部件的移动静止,处置部304维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保持手术者所希望的角度的状态。
以上的结果是,手术者通过使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的一方的端部沿操作部303的侧面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移动,就可以使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在90度的范围内进行所期望的弯曲操作。
接着,根据图30和图31,对利用开闭按钮305的压入操作进行的制动蹄362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0所示,当手术者沿箭头A方向压入开闭按钮305时,如图31所示,板簧363将制动蹄362向箭头B方向按压。被向该箭头B方向按压的制动蹄362将与其一面接触的制动杆361向箭头B方向按压。
由此,制动杆361以其一部分被夹在制动蹄362与槽部327C之间的方式被压接在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内,通过其摩擦力,制动杆361就不能进行在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当开闭按钮305被向箭头A方向压入时,下拉连杆366绕销365的轴转动,并且下拉连杆366以其穿插有销365的一端部分沿箭头A方向沉入的方式向操作部303的内部方向移动。随之,下拉连杆366的另一端一边在盖外装部件327c的导向凸部327ca的表面上滑动,一边向箭头C方向即操作部303的基端侧移动。
这样,通过将在下拉连杆366的另一端保持有丝防脱部件314b的牵引丝314向箭头C方向牵引,从而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离开。
以上的结果是,具有如下结构:即使按压开闭按钮305,通过向基端侧牵拉的张力产生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由于制动蹄362按压制动杆361,使制动杆361的移动停止,因此,也可以使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驱动器301,就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被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下,为了由手术者把持缝合针,若进行开闭按钮305的压入操作,则制动蹄362按压制动杆361,可以维持处置部304的弯曲角度。因此,即使由于将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牵引的张力而产生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处置部304也可以可靠地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此外,对于针驱动器301,即使在开闭按钮305没有被按压的状态下,制动杆361也通过制动蹄362和盖外装部件327c受到预定的摩擦力。因此,手术者即使从角度可变手柄306上将手松开,处置部304也可以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从而,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针驱动器,当在内窥镜下进行组织吻合等时,可以实现操作性好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由于操作性好,因此,就容易在内窥镜下进行组织吻合,可以实现手术质量的提高和手术时间的缩短,进而,由于实现细径化,所以对组织的侵害低,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出院、早日返回社会。
并且,如图32所示,作为第1变形例,在开闭按钮305A上,在操作部303的内部侧的端面附近也可以设置与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正交销369。此外,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在比牵引丝314更靠盖外装部件327c侧的位置,以与牵引丝314的轴大致正交的方式配设销370。
当该开闭按钮305A被手术者向箭头D方向压入时,如上所述,牵引丝314被下拉连杆366向基端侧牵引,同时,销369将牵引丝314向盖外装部件327c的方向压入。此时,牵引丝314与销370抵接,并被销369向盖外装部件327c方向压入,由此,朝向箭头E方向即基端侧的牵引距离增大。
从而,根据该结构,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可靠地离开。并且,图32是作为第1变形例的针驱动器301的操作部303的局部截面图。
此外,针驱动器301作为第2变形例,也可以具有如图33~图35所示的结构,即,通过制动单元制止被制动部件的动作,以便能够使处置部304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并且,图33~图35是用于说明作为第2变形例的针驱动器301的结构和作用的操作部303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33~图35所示,作为该第2变形例的针驱动器301的开闭按钮305B成为如下结构:没有设置下拉连杆,通过由手术者向箭头F方向压入,从而仅通过上述的销369使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移动。
此外,在该开闭按钮305B上,在与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孔部,在该孔部中插入一端形成有凸缘的轴部件376。并且,在上述孔部中设置有弹簧375,该弹簧375的一端与轴部件376的凸缘部抵接,该弹簧375对轴部件376向操作部303的内部方向施力。在弹簧375的另一端侧接合对上述孔部进行封闭的盖部件374,由此构成开闭按钮305B。
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作为制动单元的制动部件377以在轴部件376的轴上具有长轴的方式紧固在轴部件376的凸缘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该制动部件377在相对于轴部件376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制动体377a,该制动体377a在表面上形成有凹凸。与此对应,在作为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杆361A的靠开闭按钮305B侧的面上,也形成有与制动体377a的凹凸面啮合的凹凸面。
此外,牵引丝314以被赋予预定的张力而在长轴方向上基本成为直线状的方式,通过小螺钉373固定在凸形状部372上,该凸形状部372的基端部分被设置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另外,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以与牵引丝314的轴大致正交的方式配设有2个销370、371。并且,2个销370、371以相互离开预定的距离的方式设置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上,以使它们不会与被压入操作部303内部的开闭按钮305B接触。
当如上那样构成的针驱动器301的开闭按钮305B像图33和图34所示那样被沿箭头F方向压入时,首先,制动部件377与轴部件376一起,一边承受弹簧375施加的作用力,一边向制动杆361A侧移动。进而,制动部件377的制动体377a在其凹凸面与制动杆361A的凹凸面啮合的状态下停止。
并且,在该状态下,开闭按钮305B的销369处于不与牵引丝314接触的状态。进而,当手术者进一步将开闭按钮305B向箭头F方向压入时,销369与牵引丝314抵接,被向制动杆361A侧压入。
牵引丝314被主体外装部件327b的2个销370、371保持,并被开闭按钮305B的销369向制动杆361A侧压入,由此,牵引丝314以被向箭头G方向即基端侧牵拉的方式移动。由此,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离开。
在该状态下,由于制动体377a的凹凸面与制动杆361A的凹凸面啮合,因此,制动部件377也对制动杆361A的轴向的动作进行制动。此外,开闭按钮305B的弹簧375缩短,通过轴部件376对制动部件377向制动杆361A侧施加作用力。因此,制动杆361A在开闭按钮305B被压入期间,始终受到制动部件377的制动体377a所产生的制动力。
其结果是,即使按压开闭按钮305B,由于向基端侧牵拉的张力而产生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由于制动杆361A的移动停止,因此,也可以使处置部304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此外,根据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针驱动器301,如图33~图34所示,其成为如下结构:当按压开闭按钮305B时,由于在牵引丝314被向基端侧牵拉之前,制动杆361A被制动部件377制动,因此,可以使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并且,参照图36到图47对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进行说明,但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只对不同的结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图36是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的正面图,图37是沿图36的针驱动器的轴向的、操作部的截面图,图38是放大图36的被圆B包围的部分的沿针驱动器的轴向的操作部的局部截面图,图39是表示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0是表示操作开闭按钮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1是沿图37的XXXXI-XXXXI线的针驱动器的截面图。
如图36至图4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铝制的开闭按钮380,其作为开闭操作部件,用于进行处置部304的开闭操作;不锈钢制的连杆部件385,其通过该开闭按钮380的操作联动;以及板簧395,其是例如由不锈钢等高张力钢制成的弹性元件,作为制动单元,对作为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杆361进行制动。
开闭按钮380具有:槽部381,其在操作部303内形成的内部空间侧即背面上,从前端侧到基端侧,在大致中央切口形成;有顶的孔部382,其开口于该槽部381的大致中央;成为基端部的抵接部383;以及转动支承部380a,其从该抵接部383朝向基端突出(参照图38)。
槽部381是用于进行容纳的槽,以使得后述的开闭按钮380在被操作的状态下不会与连杆部件385和牵引丝314抵接(参照图40)。孔部382容纳连杆部件385的一端部分,其横截面形状形成大致梯形,其顶面382a朝向前端侧成为斜面。该孔部382的顶面382a构成与连杆部件385的一端部抵接且滑动的滑动面。
在转动支承部380a上形成有销孔(参照图41)。通过被插入转动支承部380a的销孔中的2个螺旋销389,开闭按钮380被保持成可相对于主体外装部件327b自由转动。由此,开闭按钮380与外装部件327的开口部的抵接而进行的动作不会被妨碍,从而提高其操作性。
当从侧方观察时,连杆部件385形成弯曲的形状(参照图38),该连杆部件385在从上面到下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长孔385a。该连杆部件385在盖外装部件327c侧的另一端具有与板簧395抵接的板簧侧抵接部386,并且在容纳于开闭按钮380的孔部382内的上述一端部具有与上述孔部382的斜面状的底面抵接的开闭按钮侧抵接部387。
此外,牵引丝314穿插在连杆部件385的长孔385a中。该长孔385a如后所述,是为了在压入操作开闭按钮380时与该操作一起联动的连杆部件385不会与牵引丝314接触,从而不会妨碍牵引丝314的轴向动作而形成的。
板簧侧抵接部386构成在与板簧395抵接的抵接面上形成有轮廓曲线的主动件(凸轮)。在该板簧侧抵接部386中贯通插入有销379a,该销379a被设置在从盖外装部件327c的上表面突出的棱柱状的2个转动支承体379之间。由此,板簧侧抵接部386能够相对于盖外装部件327c绕销379a自由转动。
此外,开闭按钮侧抵接部387的与开闭按钮380的孔部382的顶面382a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圆弧状。该开闭按钮侧抵接部387在自由的状态下被容纳在开闭按钮380的孔部382内。由此,开闭按钮侧抵接部387通过开闭按钮380的操作,其抵接面沿孔部382的顶面382a滑动。
板簧395是由高张力钢等制成的被设定了预定的高弹性系数的高弹力弹簧。该板簧395在前端部分具有按压制动杆361的按压部395a,该板簧395的中途部分以向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侧突起的方式弯曲为所谓的人字状。并且,板簧395的中途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人字状,也可以例如以向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侧突起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等。此外,板簧395的基端部分通过小螺钉395b固定在盖外装部件327c上。
该板簧395成为通过连杆部件385的一端部即形成为轮廓曲线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运动与该板簧侧抵接部386接触而联动的从动件。从而,连杆部件385和板簧395构成所谓的凸轮机构。因此,手术者可以通过作为主动件的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运动,用小的行程来按压成为从动件的、作为高弹力弹簧的板簧395。因此,板簧395在其中途,可以缩短被弯曲为人字状的突起量。从而,能够节省形成在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同时,可以使操作部303形成为小的形状。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即使手术者从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上将手松开,由于制动杆361产生由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和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引起的预定的摩擦力,同时,还施加了板簧395的按压部395a对制动杆361的按压力,从而制动杆361的移动静止下来。因此,处置部304能够可靠地维持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保持手术者所期望的角度的状态。
并且,当开闭按钮380没有被操作时,即,在可动夹持片326与固定夹持片331的各自的平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形成在上述板簧侧抵接部386上的轮廓曲线对板簧395施加预定的按压力。因此,板簧395的按压部395a始终以施加制止制动杆361所需的预定的制动力的方式进行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使处置部304开闭的牵引丝314的基端部分上设置有:通过焊锡紧固的不锈钢制的丝防脱部件314d;和大致圆筒状的由不锈钢制成的丝终端390。该丝防脱部件314d与预先被外插在牵引丝314上的丝终端390螺纹安装在一起,同时接合固定。
详细地讲,在丝防脱部件314d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成为外螺纹的螺纹槽,在丝终端39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成为内螺纹的螺纹槽。由此,丝防脱部件314d与丝终端390螺纹安装在一起。
并且,通过调节丝防脱部件314d与丝终端390的旋合量,从而丝终端390就可以调节相对于牵引丝314的轴向位置。因此,丝终端390的前端与开闭按钮380的抵接部383抵接,伴随后述的丝终端390的操作,可对向基端侧移动的牵引丝314的移动量进行微调。
其结果是,通过调节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的移动量,从而可以对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之间的离开距离进行调节。
另外,盖外装部件327c具有从基端部分的面向形成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侧突起的导向凸部378。在该导向凸部378的突出面上形成有沿着盖外装部件327c的长轴方向的导向槽378a。该导向凸部378的导向槽378a是用于对上述丝终端390进行直进导向的槽。为了使牵引丝314可以在长轴上笔直移动地进行导向,这些导向凸部378、导向槽378a以及丝终端390分别设定突起量、槽深度以及外径各尺寸。
此外,在将主体外装部件327b和盖外装部件327c装配起来的状态下(参照图41),丝终端390卡入导向槽378a中,可以在主体外装部件327b与导向凸部378之间沿轴向滑动。
此时,在手术者没有操作开闭按钮380的状态下,板簧395对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朝向将其向操作部303的内部空间侧顶起的方向施力。由于受到该作用力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抵接面按轮廓曲线形成,因此,连杆部件385始终受到朝向顶起开闭按钮380的方向的作用力。由此,在手术者没有操作开闭按钮380的状态下,开闭按钮380维持从操作部303突出的状态。
接着,根据图42至图47,对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的、通过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而联动的连杆部件385以及由于该连杆部件385的联动而受到板簧395作用的制动杆361的制动动作进行说明。
并且,图42是说明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在操作前的作用的图,图43是说明针驱动器的开闭按钮在操作后的作用的图,图44是表示在操作开闭按钮前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5是表示在操作开闭按钮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6是表示在操作开闭按钮前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7是表示在操作开闭按钮后的状态下的针驱动器的操作部内的机构的立体图,图48是表示连杆部件的旋转角度与板簧的变位的关系的凸轮线图,图49是表示开闭按钮的压入量与板簧对制动杆进行制动的制动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并且,图44和图46示出没有压入操作开闭按钮380的状态下的操作部303内的各部件,图45和图47示出压入操作开闭按钮380后的状态下的操作部303内的各部件。
如图42所示,开闭按钮380被手术者向箭头H方向压入。于是,开闭按钮380绕支承转动支承部380a的螺旋销389向在操作部303中形成的内部空间内转动。
进而,如图43所示,开闭按钮380的抵接部383与丝终端390的前端抵接,与丝终端390一起,使牵引丝314向成为基端侧的箭头I方向移动。这样,通过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的移动,可动夹持片326的凸缘部326c的前端侧面从固定夹持片331的凸缘部331a的基端侧面离开。
此时,由于丝终端390沿着导向凸部378的导向槽378a被直进导向,因此,牵引丝314在其长轴上被向基端侧牵引。此外,由于牵引丝314通过开闭按钮380的槽部381以及连杆部件385的长孔385a而不会与开闭按钮380和连杆部件385接触,因此,不会妨碍箭头I方向的动作。
当该开闭按钮380被压入操作时,连杆部件385的开闭按钮侧抵接部387相对于开闭按钮380的孔部382的顶面382a,一边向基端侧移动一边滑动,并绕转动支承板簧侧抵接部386的销379a转动即向箭头J方向转动。并且,对于连杆部件385,从转动启动时开始,其板簧侧抵接部386的圆弧状的端面向箭头K方向强力地按压板簧395。
即,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端面形状被设定为如下的轮廓曲线:在通过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进行的动作之后,可以急剧地向箭头K方向强力地按压板簧395。换言之,如图48的凸轮线图所示,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端面形状按如下方式被设定为轮廓曲线:表示与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联动的作为主动件的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的旋转角与作为从动件的板簧395的变位(移动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从板簧395的变位为0(零)起急剧上升。
此外,在该动作中,连杆部件385以转动支承板簧侧抵接部386的销379a作为支点,根据利用其长度方向的长度的所谓杠杆原理,减轻用于将被设定为预定的高张力的板簧395强力地向制动杆361按压所需的开闭按钮380的压入力。
并且,被向箭头K方向按压的板簧395从连杆部件385的转动启动时开始,其按压部395a进一步按压制动杆361,同时,利用与制动杆361接触的整个面进行制动杆361的制动。
此处,参照图49所示的曲线图,对以上说明的开闭按钮380的压入量以及由板簧395对制动杆361按压的力所产生的制动力进行说明。
如图49所示,随着开闭按钮380的压入量增大,板簧395对制动杆361的按压力增大,对制动杆361的制动力增加。如上所述,在通过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进行的动作之后,通过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板簧395对制动杆361的按压力急剧增大,板簧395产生制止制动杆361的充分的预定的制动力F3。
然后,借助于板簧侧抵接部386的轮廓曲线形状,即使开闭按钮380的压入量增大,板簧395也维持制止制动杆361的制动力F3。这样,制动杆361以一部分夹在板簧395与槽部327C之间的方式被压接在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内,通过其摩擦力,制动杆361就不能在操作部303的长轴方向上移动。
并且,图49所示的制动力F1表示:即使手术者从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上将手松开,通过来自板簧395的按压部395a的按压力,制止被前端侧外装部件327a与盖外装部件327c的槽部327C施加了预定的摩擦力的制动杆361所需的制动力。
此外,制动力F2表示:在手术者从2个角度可变手柄306将手松开的状态下,与针驱动器301的任何倾斜无关,用于保持充分地制止制动杆361的状态的加有余量的制动力。
即,制动杆361在手术者没有对开闭按钮380进行操作的状态下,即使在针驱动器301的任何倾斜的情况下,都被施加制动力F2,从而制动杆361始终保持制止状态。因此,处置部304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可以可靠地维持在保持手术者所期望角度的状态。
以上的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本发明的针驱动器301就成为如下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按压开闭按钮380,即使由于向基端侧牵引的张力产生要使牵引丝314成为直线状的力,由于板簧395按压制动杆361,使制动杆361的移动停止,因此,也可以将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在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在进行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之后,连杆部件385可以产生用于使板簧395可靠地瞬间制止制动杆361的强力的按压力。因此,手术者在用于使可动夹持片326开闭操作的开闭按钮380的压入操作启动时,可以将处置部304可靠地保持在相对于插入部302的轴变更为预定角度的状态。并且,通过将形成在连杆部件385的板簧侧抵接部386上的轮廓曲线设定为各种曲线,就可以对作用在板簧395上的制动力的产生定时以及力量的变化等进行变更。
进而,手术者根据基于连杆部件385的上述的杠杆原理,可以减小在对可动夹持片326进行开闭操作时维持处置部304的角度的开闭按钮380的压入力,能够用小的压入操作力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动杆361的制动。
并且,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针驱动器301,由于丝终端390可以与开闭按钮380的抵接部383直接抵接,来使牵引丝314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在操作部303中形成的内部空间内,不必设置其它连杆机构,就成为可以削减零部件个数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在内窥镜下进行组织吻合等时操作性良好的外科手术处置器械。由于很容易在内窥镜下进行组织吻合,因此,可以实现手术质量的提高、手术时间的缩短,从而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出院、早日返回社会。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作种种变更和改变等。

Claims (20)

1.一种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该外科用处置器械具备:
插入部;
操作部,其设置在该插入部的一端;
处置部,其被设置为从所述插入部的另一端延伸出来;
2个夹持部件,它们设置在该处置部中,并分别具有夹持面;
开闭操作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用于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以进行开闭操作;
角度变更操作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用于将所述处置部变更为预定的角度;
被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与所述角度变更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以及
制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与所述开闭操作部件的动作联动,对所述被制动部件进行制动,
所述处置部通过所述制动部件对所述被制动部件的制动,来维持所述预定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具备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设置在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与所述被制动部件之间,与所述开闭操作部件的动作联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机构具有主动件,该主动件具备如下那样的轮廓曲线: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之前,赋予所述制动部件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所需的预定的制动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机构与所述被制动部件之间具有弹性元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机构与所述被制动部件之间具有弹性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制动部件以被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制动部件以被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制动部件以被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制动部件以被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制动部件以被赋予预定的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科用处置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部件在通过所述开闭操作部件使所述2个夹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动作期间,始终制止所述被制动部件。
CN200680002242A 2005-01-14 2006-01-12 外科用处置器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71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8155 2005-01-14
JP008155/2005 2005-01-14
JP185538/2005 2005-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3916A CN101123916A (zh) 2008-02-13
CN100577112C true CN100577112C (zh) 2010-01-06

Family

ID=39085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22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7112C (zh) 2005-01-14 2006-01-12 外科用处置器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29373A (zh)
CN (1) CN10057711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3825A (zh) * 2010-08-20 2011-01-05 上海祥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外科微创手术的持针器
US10058343B2 (en) * 2013-03-14 2018-08-28 Covidien Lp Systems for performing endoscopic procedures
JP2016016238A (ja) * 2014-07-10 2016-02-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マニピュレータ
CN107174299B (zh) * 2017-07-02 2018-10-30 邵杰 一种微创外科手术持针器
CN107397568B (zh) * 2017-08-25 2019-11-1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一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桥血管远端端侧吻合器
CN109793556B (zh) * 2017-11-17 2021-10-15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度调节装置
CN108617641A (zh) * 2018-07-03 2018-10-09 浙江星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样本玻璃化冻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1117B2 (ja) * 1989-07-31 1998-05-18 株式会社町田製作所 湾曲操作装置
US5951575A (en) * 1996-03-01 1999-09-14 Heartport,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otationally deploying needles
CA2260164A1 (en) * 1998-01-23 1999-07-23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A needle holder to assist in suturing
EP1591069B1 (en) * 2003-01-27 2016-03-23 Olympus Corporation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anastomosi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29373A (ja) 2008-10-02
CN101123916A (zh) 2008-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7112C (zh) 外科用处置器械
JP4681961B2 (ja) 外科用処置具
CN103153159B (zh) 内窥镜及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US20090259105A1 (en)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and suturing method
EP1707129B1 (en) Mechanical coupling element between actuating rod and actuator of a medical instrument
US8449530B2 (en) Medical instrument with a lockable bend control mechanism
EP2147638B1 (en) Endoscopically inserting surgical tool
EP2901948A1 (en) Brake release mechanism and medical manipulator provided with same
US20060217742A1 (en) Mechanical coupling method
JP4823528B2 (ja) 外科用処置具
EP2901956A1 (en) Brake mechanism and medical manipulator provided with same
US20160374536A1 (en) Bending operation apparatus of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EP3416570B1 (en) Endoscope tool
EP3143921A1 (en) Adapter for instrument and manipulator system for operation
WO2007142601A1 (en) Surgical tool
JP2006314714A (ja) 結石破砕装置
JP6510854B2 (ja) ドリ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のためのトルクリミッタ・カップリング
JP4589127B2 (ja) 外科用処置具
JP2006192147A (ja) 外科用処置具
JP4247603B2 (ja) 内視鏡のアングル操作装置
WO2022249712A1 (ja) 固定具、電線切分工具、および、固定方法
JP2006218280A (ja) 外科用処置具
JPH0351164B2 (zh)
JPS63269113A (ja) 内視鏡
JPS63161930A (ja) フアイバ−スコ−プの対物部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