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1056C - 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71056C CN100571056C CNB2006100922423A CN200610092242A CN100571056C CN 100571056 C CN100571056 C CN 100571056C CN B2006100922423 A CNB2006100922423 A CN B2006100922423A CN 200610092242 A CN200610092242 A CN 200610092242A CN 100571056 C CN100571056 C CN 10057105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input
- base station
- directional coupler
- coaxial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具有:向终端器(2)传送发射功率以及向输入端传送接收功率的漏泄同轴电缆(1);低损同轴电缆(4),其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小于漏泄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第一定向耦合器(3),具有把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把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输出到外部的功能;第二定向耦合器(5),具有把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向低损耗同轴电缆(4)旁通和输出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的功能;以及功率合成器(7),输入从第一定向耦合器(3)输出的接收功率和来自低损耗同轴电缆(4)的接收功率,并输出其合成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漏泄传输线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和利用该天线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7-15378公开了一种利用漏泄传输线如漏泄同轴电缆的无线电系统,其中该漏泄同轴电缆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
该无线电系统彼此平行地布置了一个专用于传输的漏泄同轴电缆以及一个专用于接收的漏泄同轴电缆,专用于接收的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效率高于专用于传输的同轴电缆的辐射效率,并将它们与无线电基站设备连接。
基站使用专用于接收的具有高辐射效率的漏泄同轴电缆,所以无线电系统可以增强接收天线的灵敏度。
所以,基站的作用效果(acting effect)使得它从具有比它自己还要弱的发射功率的无线电终端,有效接收弱无线电波并可以把它转换成高频功率。
然而,漏泄同轴电缆具有辐射效率越大,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就变得越大的原理特征。
根据该特征,如果漏泄同轴电缆长约几百米,就会在到达基站接收单元的电缆传输过程中极大地损耗所接收的功率,所以无线电台变得不可能进行可靠接收。
因此,交互式通信的建立需要缩短和限制专用于接收的漏泄同轴电缆的长度。所以,基站的天线长度变短,而基站的无线电通信范围变窄。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包括:向终端器传送来自输入端的发射功率以及向输入端传送接收功率的漏泄传输线;低损耗传输线,其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小于漏泄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第一定向耦合器,设置在漏泄传输线的输入端附近,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具有把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输出到外部的功能;第二定向耦合器,设置在漏泄传输线中间,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具有向低损耗传输线旁通和输出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的功能;以及功率合成器,相应于第一定向耦合器设置,输入从第一定向耦合器输出的接收功率和来自低损耗传输线的接收功率,并向输出端输出其合成功率。
因而,无线电基站可以执行可靠接收,即使漏泄传输线被制作得足够长。并且可以使无线电基站的无线电通信范围做得足够宽。
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将在以下的说明书中描述,部分将可以从该说明书中得知,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来理解。通过下文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附图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且与上文给出的概述以及下文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显示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结构的范例示意图;
图2是显示关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结构的范例示意图;
图3是显示关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配置的范例示意图;
图4是显示关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使用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配置的范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将说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
在图1中,漏泄同轴电缆1构成了漏泄传输线。传输线可以由不同于漏泄同轴电缆的某些部件构成。
例如,传输线可以由开放同轴电缆构成。
同轴电缆1从输入端IN输入发射功率,并把它传向终端器2。同轴电缆1把从外部接收的接收功率传送给输入端IN。
同轴电缆1在输入端IN附近设置第一定向耦合器3。
耦合器3具有把从输入端IN推进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2的功能,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所示;并且具有向下述的功率合成器输出从外部接收并推进到输入端IN的接收功率的功能,如图中的虚线的箭头a2所示。
同轴电缆1在其中部设有第二定向耦合器5。
第二定向耦合器5具有把从输入端IN推进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2的功能,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3所示;并且具有向低损耗同轴电缆4旁通并输出从外部接收并推送到输入端IN的接收功率的功能,如图中的虚线的箭头a4所示。
同轴电缆4构成低损耗传输线并且具有小于同轴电缆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低损耗传输线可以由不同于低损耗同轴电缆的某些部件构成。
例如,低损耗传输线可以由漏泄波导构成。
功率合成器7经由具有极短长度的同轴电缆6连接第一耦合器3。
第一耦合器3输出的接收功率可以被直接输入到功率合成器7,而不使用同轴电缆6。
功率合成器7经由同轴电缆4连接第二耦合器5。
功率合成器7经由同轴电缆6输入从第一耦合器3输出的接收功率,并且还输入来自同轴电缆4的已接收功率,以合成两个接收功率。
功率合成器7向输出端OUT输出作为最终接收功率的合成功率,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5所示。
输入给用于如此构成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输入端IN的发射功率经由同轴电缆1传送给终端器2,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和a3所示。发射功率在传输道路上逐渐辐射到外部,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6和a7所示。
图中未显示的是,无线电终端装置被放置在同轴电缆1的周围,并且该同轴电缆1从终端装置接收发射功率,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8和a9所示。
经由同轴电缆1接收的接收功率被传送,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4和a2所示。
也就是,第一耦合器3与第二耦合器5之间的区段1a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一耦合器3从同轴电缆1输入给功率合成器7,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2所示。
第二耦合器5与终端器2之间的区段1b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二耦合器5从同轴电缆1传送给同轴电缆4,并且经由同轴电缆4输入给功率合成器7。
功率合成器7合成来自第一耦合器3的接收功率与来自同轴电缆4的接收功率,将合成功率输出给输出端OUT。
图中未显示的是,每个无线电基站连接输入端IN和输出端OUT。基站通过使用具有以上给出的结构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与无线电终端装置进行通信。
在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中,同轴电缆1的区段1a中接收的接收功率从第一耦合器3输入给合成器7。此时,由于相距接收功率被传送的输出端OUT的距离较短,因此输出端OUT输出足够的接收功率。
此外,在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中,同轴电缆1的区段1b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同轴电缆4从第二耦合器5输入给功率合成器7。此时,相距传输接收功率的输出端OUT的距离变长。然而,接收功率经由同轴电缆4传送,传输损耗变小,并且从输出端OUT充分输出接收功率。
因此,即使同轴电缆1被做得很长,通过设置第二耦合器5并适当设置同轴电缆4的长度,同轴电缆1也可以向输出端OUT传送在区段1b中从无线电终端装置接收的接收功率,而不会显著降低接收功率。
所以,基站的天线可以从输出端OUT向基站供应足够的接收功率。
因而,无线电基站可以确保与无线电终端装置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距离足够长,并使得无线电通信范围变宽。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根据第二实施例描述无线电基站的天线。
在图2中,漏泄同轴电缆11构成了漏泄传输线。传输线可以由不同于漏泄同轴电缆的电缆构成。
同轴电缆11从输入端IN输入发射功率,并把它传向终端器12。同轴电缆11把从外部接收的接收功率传送给输入端IN。
同轴电缆11在输入端IN侧设置第一定向耦合器13。
第一耦合器13具有把从输入端IN推进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12的功能,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1所示;并且具有向下述的功率合成器输出从外部接收并推进到输入端IN的接收功率的功能,如图中的虚线的箭头a12所示。
此外,同轴电缆11在其中部设有第二定向耦合器15和第三定向耦合器16。
第二定向耦合器15被设置在终端器12侧,并且具有把从输入端IN推进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12的功能,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3所示;并且具有向低损耗同轴电缆14旁通并输出从外部接收并推送到输入端IN的接收功率的功能,如图中的虚线的箭头a14所示。
同轴电缆14构成低损耗传输线并且具有小于同轴电缆1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低损耗传输线可以由不同于低损耗同轴电缆的某些部件构成。
第三耦合器16设置在第一耦合器13与第二耦合器15之间,并且具有向终端器12发送从输入端IN推进的发射功率的功能,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5所示,以及具有向下述功率合成器输出从外部接收并向输入端IN推进的接收功率的功能,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6所示。
第一功率合成器18经由具有极短长度的同轴电缆17连接第一耦合器13。低损耗同轴电缆14a连接第一功率合成器18。
同轴电缆14a构成另一低损耗传输线并且具有小于同轴电缆1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低损耗传输线可以由不同于低损耗同轴电缆的某些部件构成。
第一功率合成器18经由同轴电缆17输入从第一耦合器13输出的接收功率,并且还经由同轴电缆14a输入接收功率,以合成两个功率。
从第一耦合器13输出的接收功率可以直接输入给功率合成器18,而不使用同轴电缆17。
第二功率合成器21经由具有极短长度的同轴电缆20与第三耦合器16连接。
第三耦合器16输出的接收功率可以直接输入给功率合成器21,而不使用同轴电缆20。
低损耗同轴电缆14、14a连接第二功率合成器21。
也就是说,第二功率合成器21经由电缆14连接第二耦合器15。第二功率合成器21还经由同轴电缆14a连接第一功率合成器18。
第二功率合成器21经由同轴电缆20输入从第三耦合器16输出的接收功率,并且还经由同轴电缆14输入从第二耦合器15输出的接收功率,以合成两个接收功率。
第二功率合成器21经由同轴电缆14a向第一功率合成器18供应合成功率,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8所示。
第一功率合成器18合成来自第一耦合器13的接收功率以及来自同轴电缆14a的接收功率,以向输出端OUT输出作为最终接收功率的合成功率,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7所示。
输入给用于如此构成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输入端IN的发射功率经由同轴电缆11传送给终端器12,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1、a15和a13所示;并且在同轴电缆11的中部逐渐辐射到外部,如图中实线的箭头a19和a20所示。
图中未显示的是,无线电终端装置被设置在同轴电缆11的周围,并且该同轴电缆11从终端装置接收发射功率,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21和a22所示。
经由同轴电缆11接收的接收功率被传送,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4、a16和a12所示。
也就是,第一耦合器13与第三耦合器16之间的区段11a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一耦合器13从同轴电缆11输入给第一功率合成器18,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2所示。
第三耦合器16与第二耦合器15之间的区段11b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三耦合器13从同轴电缆11输入给第二功率合成器21,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6所示。
此外,第二耦合器15与终端器12之间的区段11c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二耦合器15从同轴电缆11传送给同轴电缆14,如图中虚线的箭头a14所示。
第二功率合成器21合成来自第三耦合器16的接收功率以及来自同轴电缆14的接收功率,以向同轴电缆14a输出合成功率。
第一功率合成器18合成来自第一耦合器13的接收功率与来自同轴电缆14a的接收功率,将合成功率输出给输出端OUT。
图中未显示的是,无线电基站连接输入端IN和输出端OUT。并且基站通过使用具有以上给出的结构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执行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
在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中,同轴电缆11的区段11a中接收的接收功率从第一耦合器13输入给第一功率合成器18。此时,由于相距接收功率被传送的输出端OUT的距离较短,因此输出端OUT从此输出足够的接收功率。
在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中,同轴电缆11的区段11b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二功率合成器21和同轴电缆14a从第三耦合器16输入给第一功率合成器18。在此实例中,相距接收功率被传送的输出端OUT的距离变长。然而,接收功率经由低损耗同轴电缆14a传送,所以传输损耗变小,并且从输出端OUT充分输出接收功率。
在与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中,同轴电缆11的区段11c中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同轴电缆14、第二功率合成器21和同轴电缆14a,从第二耦合器15输入到第一功率合成器18。此时,相距接收功率被传送的输出终端OUT的距离变长。然而,接收功率经由低损耗同轴电缆14和14a传送,所以即使在此时,传输损耗也被降低,并且从输出端OUT充分输出所接收的功率。
因此,可以把同轴电缆1设置得较长。即,适当安排第二和第三耦合器15及16并适当设置同轴电缆14和14a的长度能够使漏泄同轴电缆11传送接收功率,而不会降低在区段11c中以及在区段11a和11b中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接收功率,即使当同轴电缆被设置得较长时。
所以,基站的天线可以把来自输出端OUT的足够接收功率供应给基站。
因而,基站可以充分保证到达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距离,并且可以扩展无线电通信范围。
尽管描述了第一耦合器13与第二耦合器15之间设置一个第三耦合器16的第二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说明书的任何细节。可在第一耦合器13与第二耦合器15之间以规定间隔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三耦合器16。第三耦合器16数量的增加导致第二功率合成器21响应第三耦合器13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数量。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在第三实施例中描述无线电通信系统。
在图3中,无线电基站31具有发射天线端31a和接收天线端31b。
基站31经由同轴电缆32将天线端31a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30的输入端IN相连接,并且还经由同轴电缆33将天线端31b与天线30的输出端OUT相连接。
天线3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并且由漏泄同轴电缆1、终端器2、第一定向耦合器3、低损耗同轴电缆4、第二定向耦合器5、同轴电缆6和功率合成器7组成。
无线电终端装置34和35设置在同轴电缆1周围。也就是,终端装置34被设置在同轴电缆1的区段1a的周围。无线电终端35被设置在同轴电缆1的区段1b的周围。
在该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当与终端装置34和35进行无线电通信时,基站31向天线30的输入端IN输出发射功率。发射功率通过第一和第二耦合器3和5,经由同轴电缆1传输。
在区段1a,由终端装置34接收从同轴电缆1辐射的无线电波。在区段1b,由终端装置35接收从同轴电缆1辐射的无线电波。
在同轴电缆1的区段1a中接收来自终端装置34的发射功率。此时,同轴电缆1接收的接收功率从区段1a经由第一耦合器3和同轴电缆6供应给功率合成器7。
接收功率还经由输出端OUT和同轴电缆33从功率合成器7输入给基站31的天线端31b。
基站31和终端装置34由此可以通过使用天线30执行彼此的无线电通信。
在同轴电缆1的区段1b中接收来自终端装置35的发射功率。同轴电缆1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第二耦合器5和同轴电缆4从区段1b供应给功率合成器7。接收功率经由输出端OUT和同轴电缆33从功率合成器7进一步输入给基站31的天线端31b。
基站31和终端装置35因而通过使用天线30可以彼此无线电通信。
在该配置中,天线30可以从输出端OUT输出足够的接收功率,即使同轴电缆1的长度被做得足够长。因而,基站31可以保证与无线电终端设备足够长的无线电通信距离。
所以,基站31通过使用天线30可以与位于非常远的无线电终端装置通信。
无线电基站的天线30连接基站31的通信系统可以扩展可通信范围。
例如,如果漏泄同轴电缆的长度短得类似传统通信系统,则需要安排天线连接无线电基站的大量通信系统,以便保证可通信范围的宽范围。相反,该第三实施例可以扩展可通信范围;可以降低系统数量。
这样,在通信系统中,如果它被设置为,区段1a的同轴电缆1的传输损耗为α1(dB),从第二耦合器5的旁通输出点到功率合成器7的同轴电缆4的传输损耗为α2(dB),来自基站31的发射功率为P1(dBm)并且来自无线电终端的发射功率为P2(dBm),并且当满足下式(1)时,基站31上的从无线电终端装置到达的功率变成等于或大于无线电终端装置上的从基站31到达的功率。
α1-α2≥P1-P2(1)
假设发射功率P1和P2是常数,则通过根据漏泄同轴电缆1的长度或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确定α1以及根据低损耗同轴电缆4的长度或每单位长度的传输损耗确定α2,可以满足上述公式(1)。
在诸如隧道和地面公路之下的实际场所中,在许多情况中预先确定期望执行无线电通信的范围,然后,必然响应该范围决定待铺设的漏泄同轴电缆的长度。
例如,可以假设待铺设的同轴电缆1的整个长度为200m,其中,区段1a和1b分别为100m,另外,平行于区段1a的同轴电缆4的长度为100m,基站31的发射功率P1为20dBm,无线电终端装置的发射功率P2为10dBm,最小接收灵敏度为-80dBm,且从同轴电缆1到位于垂直方向的无线电终端装置的最大距离为1.5m。
基站经由同轴电缆1发射并到达同轴电缆1的任意地点的功率与在垂直方向上远离该任意地点的1.5m位置上的标准偶极天线所接收的功率之差被定义为耦合损耗,并且其值假设为65dB。
基站31输出的发射功率的一部分被消耗并且变成损耗,这归因于它在同轴电缆1的传输过程中的电阻损耗。发射功率的其它部分作为无线电波从同轴电缆1上每个缝隙被辐射,并且变成损耗。所以,经过同轴电缆1的传输损耗α1变成这些每1m损耗的总值。
在这种假设下,例如,如果无线电终端装置位于在垂直方向上相距终端器2(是同轴电缆1的端头)的连接单元附近的1.5m的地点上,则从基站31发射的到达无线电终端装置所需的发射功率Pr1由下式表示:
Pr1=P1-(200×α1+65)
所以,终端装置正常执行接收的条件由Pr1≥-80dBm的关系式表达。
因此,满足关系式α1≤0.175dB。
另一方面,在同轴电缆1区段1b中待发射的1.5m处的空间发射之后,从无线电终端设备发射的由同轴电缆1的端头上缝隙接收的发射功率,以及经由第二耦合器5到同轴电缆4的输入被表达如下:
P2-(65+100×α1)
因此,经过100m长的同轴电缆4到达基站31的无线电终端装置的发射功率Pr2由下式表示:
Pr2=P2-(65+100×α1)-100×α2
所以,基站31实施接收的条件通常由Pr2≥-80dBm的关系式表达,所以在α1=0.175dB的情况下,满足α2≤0.075dB的关系式。
如果按上述的这样一种方式设计漏泄同轴电缆1的传输损耗α1以及从第二耦合器5的旁通输出点到功率合成器7的低损耗同轴电缆4的传输损耗α2,则无线电基站31可以正常接收来自无线电终端装置的发射信号,所述无线电终端装置位于可以正常接收它自己发射的发射信号的位置上。
(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将描述使用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该实施例的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具有与图1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在图4中,无线电基站41具有天线端41a,用于利用在其中共用的发射天线端和接收天线端进行发射/接收。
基站41的天线端41a连接具有三个端子的循环器42的第一端子。
循环器42的第二端子经由同轴电缆32连接无线电基站30的天线30的输入端IN,并且循环器42的第三端子经由同轴电缆33连接天线30的输出端OUT。
在这种结构中,来自基站41的发射功率经由循环器42和同轴电缆32被输入给天线30的输入端IN。输入到输入端IN的发射功率随后被辐射到外部,并同时在漏泄同轴电缆1中传输。
同轴电缆1从外部接收的接收功率经由同轴电缆1和低损耗同轴电缆4传送,以输入给功率合成器7。基站41经由同轴电缆33和循环器42接收从功率合成器7输出到输出端OUT的接收功率。
因此,基站41可以与设置在同轴电缆1周围的无线电终端装置34和35进行无线电通信。
所以,即使在该实施例中,天线30也起到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功能。因此,该第四实施例具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容易地理解附加优点以及修改。因此,更宽方面的本发明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所以,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定义的一般性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条件下,可以作出各种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漏泄传输线,其从输入端向终端器传送发射功率,并向输入端传送接收功率;
低损耗传输线,其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小于漏泄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
第一定向耦合器,其设置在漏泄传输线的输入端附近,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把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输出到外部的功能;
第二定向耦合器,其设置在漏泄传输线中间,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向低损耗传输线旁通和输出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的功能;以及
相应于第一定向耦合器而设置的功率合成器,其输入从第一定向耦合器输出的接收功率和来自低损耗传输线的接收功率,并向输出端输出其合成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传输线是漏泄同轴电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损耗传输线是低损耗同轴电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向耦合器和所述功率合成器被同轴电缆所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向耦合器和所述功率合成器彼此直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定向耦合器、第二定向耦合器和所述功率合成器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成能满足关系式α1-α2≥P1-P2,其中将第一定向耦合器与第二定向耦合器之间的漏泄传输线的传输损耗设置为α1 dB,从第二定向耦合器的旁通输出点到功率合成器的低损耗传输线的传输损耗设置为α2 dB,来自输入端的发射功率设置为P1 dBm,且将由漏泄传输线接收的传输功率设置为P2 dB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在漏泄传输线中的第一定向耦合器与第二定向耦合器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三定向耦合器,每个第三定向耦合器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送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把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从漏泄传输线输出到外部的功能;并且所述天线在低损耗传输线的中间分别设置对应于一个或多个第三定向耦合器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功率合成器,以输入从一个或多个第三定向耦合器输出的接收功率,以及来自第二定向耦合器侧的低损耗传输线的接收功率,并向接收输出端侧的低损耗传输线输出其合成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定向耦合器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功率合成器分别由同轴电缆所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定向耦合器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功率合成器彼此直接连接。
10、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设有:漏泄传输线,用于从输入端向终端器传送发射功率,并向输入端传送接收功率;低损耗传输线,其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小于漏泄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传输损耗;第一定向耦合器,其设置在漏泄传输线的输入端附近,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把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输出到外部的功能;第二定向耦合器,其设置在漏泄传输线中间,并具有把从输入端推送的发射功率传递给终端器的功能,以及向低损耗传输线旁通和输出推送到输入端的接收功率的功能;以及相应于第一定向耦合器而设置的功率合成器,其输入从第一定向耦合器输出的接收功率和来自低损耗传输线的接收功率,并向输出端输出其合成功率;
无线电基站,其上连接有所述用于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并且所述无线电基站把发射功率传送给漏泄传输线的传输输入端,从接收输出端接收接收功率;以及
无线电终端装置,其以无线电方式对于漏泄传输线进行发射/接收,并且其发射的发射功率小于无线电基站的发射功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77958A JP3961541B2 (ja) | 2005-06-17 | 2005-06-17 | 無線基地局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5177958 | 2005-06-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1816A CN1881816A (zh) | 2006-12-20 |
CN100571056C true CN100571056C (zh) | 2009-12-16 |
Family
ID=3751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9224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1056C (zh) | 2005-06-17 | 2006-06-15 | 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010279A1 (zh) |
JP (1) | JP3961541B2 (zh) |
CN (1) | CN10057105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24005B2 (en) * | 2009-12-07 | 2015-09-01 | Corporation De Le'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 |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leaky wave antenna radiation efficiency |
BR112014012126B1 (pt) * | 2011-12-22 | 2021-09-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para se comunicar co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método para fornecer comunicação sem fio entre um nó e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
EP3097602B1 (en) * | 2014-01-20 | 2020-12-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n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verage for mimo communication. |
JP7301609B2 (ja) * | 2019-06-05 | 2023-07-03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通信ケーブル |
CN110350283A (zh) * | 2019-07-18 | 2019-10-18 | 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一种超宽带同轴定向耦合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13052A (en) * | 1969-12-25 | 1973-01-23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 Leaky waveguide line |
CA1280488C (en) * | 1986-11-06 | 1991-02-19 | Control Data Canada Limited | Perimeter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with block ranging capability |
US5465395A (en) * | 1991-04-22 | 1995-11-07 | Bartram; David V. | Communication via leaky cables |
US6778845B2 (en) * | 1999-07-13 | 2004-08-17 | Tx Rx Systems Inc. | Antenna/coupler assembly for coaxial cable |
JP3749513B2 (ja) * | 2002-06-25 | 2006-03-01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2005
- 2005-06-17 JP JP2005177958A patent/JP39615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6-15 US US11/454,178 patent/US2007001027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6-15 CN CNB2006100922423A patent/CN10057105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010279A1 (en) | 2007-01-11 |
CN1881816A (zh) | 2006-12-20 |
JP3961541B2 (ja) | 2007-08-22 |
JP2006352654A (ja) | 2006-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341013B1 (ko) | 멀티 웨이 스위치, 무선 주파수 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 |
CN100571056C (zh) | 无线电基站的天线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 |
US7783270B1 (en) | Adjustable amplifier for wireless data systems | |
JPH01309406A (ja) | 分布型アンテナ装置 | |
CN104836592A (zh) | 无线携能通信装置 | |
US20230012446A1 (en) |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navigation integrated system | |
EP0884863A2 (en) | Distributed antenna f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4900984A (zh) | 天线装置、穿戴式设备和用于设置天线装置的方法 | |
CN102738597A (zh) | 一种分布式阵列天线系统 | |
CN112702104B (zh) | 一种测控中继数传一体化装置、系统和方法 | |
JP2002185381A (ja) | 無線中継装置 | |
CN101895343A (zh) | WiFi半双工双向模拟光纤传输系统 | |
CN103236587A (zh) | 适用于FDD系统的RoF型相控有源一体化天线 | |
CN104078752B (zh) | 一种车载短波通信天线 | |
CN109524786A (zh) | 一种天线及终端 | |
CN202855905U (zh) | 一种中频模拟RoF型相控有源一体化天线 | |
CN209105181U (zh) | Mimo漏泄电缆系统 | |
US6618002B1 (en) | HF radar | |
CN101414875A (zh) | 时分双工系统中对隧道进行覆盖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208240869U (zh) | 一种与分集天线共用天线走线的nfc天线 | |
CN111277305B (zh) | Mimo漏泄电缆系统 | |
KR100545645B1 (ko) | 무선통신 단말기의 통신품질 개선 장치 | |
CN104052537A (zh) | 直通型poi信号中转装置及直通型poi设备 | |
CN2387637Y (zh) | 移动通讯基站天馈装置 | |
CN218276906U (zh) | 移动通信小基站和小基站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