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6034C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6034C
CN100566034C CN 03123205 CN03123205A CN100566034C CN 100566034 C CN100566034 C CN 100566034C CN 03123205 CN03123205 CN 03123205 CN 03123205 A CN03123205 A CN 03123205A CN 100566034 C CN100566034 C CN 10056603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lead portion
card
bank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2320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3903A (zh
Inventor
渡边吉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 Connectiv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ublication of CN1453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3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603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603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卡相连接的卡连接器,所述卡在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并且本发明的卡连接器可使得与外部装置的连接更容易,并且可容易地获得相应的适合接触臂的弹性设计。卡连接器A与卡C相连接,所述卡C在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C1和C2。第一排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和第二排触点(202)的第二接触臂(212)被相互面对地布置。此外,第一排触点(201)的第一引线部分(231)从第一接触臂(211)的根部(221)平行于第一排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并沿与第一排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触点(202)的第二引线部分(232)并沿与第二排触点(202)的第二引线部分(232)相同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卡(诸如通称为智能卡的IC卡)相连接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发展,个人电脑已日趋普及。特别是在笔记本式个人电脑的情况中,已研制出了小型高性能的电脑,并且已研制出了电脑安装卡连接器,所述电脑安装卡连接器与通称为智能卡的IC卡相连接,所述智能卡具有与信用卡大致相同的尺寸。
这里,如图9中所示的,智能卡是这样构成的,即,在深度为1,宽度为w,厚度为t的矩形卡100的一个主表面上安置两排接触垫101。
例如,过去已知的如图10中所示的卡连接器(参见日本专利No.2841046)作为与卡(诸如在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上述智能卡)相连接的卡连接器。
该卡连接器200与在一个主表面(图10(A)中的下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卡C相连接;该连接器200包括:外壳210;在外壳210中以两排的方式彼此面对地布置发触点220,;以及盖元件(在图中未示出)。
这里,外壳210基本上是以框架形式构成的,并且在底部211的上侧具有用于接收卡C的卡接收空间212。
此外,每个触点220都包括:固定部分221,所述固定部分221被压配于外壳210的底部211;从固定部分221的一端延伸的引线部分222;以及从固定部分221的另一端延伸的接触臂223。而且,在接触臂223上形成有接触部分224,当卡C被接收在卡接收空间212中时,所述接触部分224接触卡C的相应的接触垫。接触部分224通常从外壳210的底部211向上伸出。此外,彼此面对的触点220被附于外壳210上以使接触部分224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布置,并且使引线部分222朝向彼此远离的相对侧延伸。而且,如图10(A)中的实线和双点划线所示的,为了给每个触点220施加预压,使得位于接触臂223尖端处的接触部分225接触形成于外壳210的底部211中的相应孔211a周边部分的下表面。如图10(B)中所示的,当接触部分224接触卡C的相应接触垫时,可使得接触臂223的接触部分224缩进相应孔211a中。此外,通过焊接将引线部分222连接于电路板(图中未示出)。
而且,盖元件被布置于外壳210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盖元件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即,当卡C被接收到卡接收空间212中时,所述盖元件将卡引导到指定接触位置。
此外,例如,已知的如图11中所示出的卡连接器(参见欧洲专利No.444396)是与在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卡相连接的卡连接器的其他传统示例。
图11(A)中所示的卡连接器具有两排触点302a和302b,所述触点302a和302b分别与所述卡上的两排接触垫301a和301b相接触。此外,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朝向第二排接触垫301b延伸,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的引线部分朝向第一排接触垫301a延伸,以使得两组引线部分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而且,图11(B)中所示的卡连接器具有两排触点302a和302b,所述触点302a和302b分别与所述卡上的两排接触垫301a和301b相接触。此外,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pad)301b的触点302b的引线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而且,图11(C)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也具有两排触点302a和302b,所述触点302a和302b分别与所述卡上的两排接触垫301a和301b相接触。与图11(B)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一样,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的引线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然而,在图11(C)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中,为了避免与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相接触,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在延伸方向的中点处弯曲;在这点上来看,该卡连接器有别于图11(B)中所示的卡连接器。
然而,在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中存在以下问题。
具体地,在图10中所示的卡连接器200的情况中,以彼此面对的方式设置的触点220被附于外壳210以使引线部分222朝向彼此远离的相对侧延伸;因此,与外侧接触的界面没有集中在一个位置中。因此,与除电路板之外的外部装置(诸如继电器连接器)的连接是不容易的。
此外,在图11(A)中所示的卡连接器的情况中,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朝向第二排接触垫301b延伸,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的引线部分朝向第一排接触垫301a延伸。因此,难于使得各个引线部分延伸到一个位置。
另一方面,在图11(B)和11(C)中所示的卡连接器的情况中,由于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引线部分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的引线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可将与外部接触的界面集中在一个位置中。然而,由于接触第一排接触垫301a的触点302a的接触臂长度和接触第二排接触垫301b的触点302b的接触臂长度是不同的,因此在两组触点302a和302b中为接触臂获得合适的弹性设计是困难的。特别是,当接触臂与接触垫相接触时,较长接触臂相对于接触垫的触点压力是低的,并且较短接触臂中的弯曲应力是大的,因此存在值得考虑的弹性变形的危险。
发明内容
因此,在考虑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卡连接器,所述卡连接器与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卡相连接,其中可容易地执行该卡连接器与外部装置的连接,并且也可容易地实现各个接触臂的合适的弹性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方案1的卡连接器是这样一种卡连接器,即,该卡连接器与一种卡相连接,所述卡在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所述卡连接器包括:接收所述卡的绝缘外壳;以及附于所述外壳的两排触点,所述第一排触点具有第一接触臂和第一引线部分,所述第一接触臂接触所述卡上的第一排接触垫,所述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处延伸,而所述第二排触点具有第二接触臂和第二引线部分,所述第二接触臂接触所述卡上的第二排接触垫,所述第二引线部分从第二接触臂处延伸;其特征在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排触点的第二接触臂被相互面对地布置,并且,第一排触点的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的根部平行于并邻近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并沿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并沿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该卡连接器中,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排触点的第二接触臂被相互面对地布置;因此,在接触臂的弹性形状设计方面上的自由度是高的,因此可容易地设定所期望的弹性。因此,可容易地实现两排触点中适合接触臂的弹性设计。此外,第一排触点的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并沿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并沿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与外部接触的界面可被集中在一个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执行与外部装置之间的连接。
此外,本申请的方案2的卡连接器是方案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线部分与第二引线部分都分别被嵌入模制在外壳中。
在该卡连接器中,由于一引线部分与第二引线部分都分别被嵌入模制在外壳中,因此在模制外壳时使得两排触点附于外壳;所以无需在外壳的模制之后通过压配合将各个触点附于外壳,因此不需要额外的触点装配工作。
此外,本申请的方案3的卡连接器是方案1或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于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上的接触部分被暴露在外壳端部的表面处。
在该卡连接器中,外壳端部可用作凸式连接器,因此可进一步便于与外部装置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平面图,示出了这样一个状态,其中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与继电器连接器相配合(在图1中也示出了卡);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卡连接器的正视图(在图2中也示出了卡);
图3是右视图,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图1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与继电器连接器相配合(在图3中还示出了卡和电路板);
图4是平面图,详细地示出了在配合状态下的卡连接器的触点与继电器连接器的触点的布置;
图5是沿图1的线5-5所截的截面图(在图5中还示出了电路板);
图6是沿图1的线6-6所截的截面图(然而,在图6中未示出继电器连接器);
图7示出了第一排的一个触点,其中图7(A)是平面图,而图7(B)是右侧视图;
图8示出了第二排的一个触点,其中图8(A)是平面图,而图8(B)是右侧视图;
图9示出了一张智能卡,其中图9(A)是平面图,而图9(B)是正视图;
图10示出了卡连接器的传统示例,其中图10(A)是在卡连接过程中的卡连接器的截面图,而图10(B)是完成了连接以后的卡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1示出了卡连接器的另一个传统示例,其中:图11(A)是卡连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两组引线部分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图11(B)是卡连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两组引线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图11(C)也是卡连接器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两组引线部分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平面图,示出了这样一个状态,其中本发明的卡连接器与继电器连接器相配合。图2是图1中所示的卡连接器的正视图。图3是右视图,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图1中所示的卡连接器与继电器连接器相配合。在图1到3中都示出了卡。图4是平面图,详细地示出了在配合状态下的卡连接器的触点与继电器连接器的触点的布置。图5是沿图1的线5-5所截的截面图。图6是沿图1的线6-6所截的截面图(然而,在图6中未示出继电器连接器)。
在图1到图6中,卡连接器A与卡C相连接,所述卡C在其一个主表面(图5中的上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C1和C2;该卡连接器A包括外壳10、以两排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中的触点201和202、附于外壳10的一组检测触点301和302、以及盖罩40。卡连接器A以这样一种方式接收卡C,即,其中卡连接器A与安装于电路板PCB上的继电器连接器B相配合并连接;因此该卡连接器A使得卡C与电路板PCB彼此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卡C为智能卡,分别具有四个接触垫C1和C2
这里,外壳10基本上以矩形形状形成,并且在下侧(图5中的下侧)具有用于接收卡C的卡接收空间11。可通过模制绝缘合成树脂(诸如PBT)而构成外壳10。卡接收空间11开口于外壳10的下表面和后表面(图5中的左表面)中。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了平台部分14,即,所述平台状部分14被接收在连接器接收凹槽51中,所述连接器接收凹槽51形成于继电器连接器B的外壳50中,使得该平台部分从外壳10的前端伸出。此外,在外壳10中对应于所接收的卡C的两排接触垫C1和C2中的每个接触垫的位置形成了两排接触臂挠曲接收孔121和122,所述接触臂挠曲接收孔121和122穿过卡接收空间11和外壳10的上表面。而且,在外壳10中在卡接收空间11前端处的位置中形成了检测开关部分接收孔13,所述检测开关部分接收孔13穿过卡接收空间11和外壳10的上表面。
接下来,将参照图1、4、7和8来详细描述各个触点201和202。图7示出了第一排的一个触点;图7(A)是平面图,而图7(B)是右侧视图。图8示出了第二排的一个触点;图8(A)是平面图,而图8(B)是右侧视图。
在两排触点201和触点202中,如图1、4和7中所示的,第一排中的每个触点201都包括:第一接触臂211,所述第一接触臂211与所接收的卡C的第一排接触垫C1中的一个接触垫相接触;以及第一引线部分231,所述第一引线部分231从该第一接触臂211的根部221延伸。每个触点201都通过金属板冲压成型而形成。此外,每个第一接触臂211都是如此构成的,即,使得该接触臂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如图7(B)中更清楚地示出的,第一接触臂211从根部221处以向前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然后使得第一接触臂211在顶点处弯曲,以使得该臂以向前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而且,第一引线部分231从该第一接触臂211的根部221平行于第一接触臂211并沿与第一接触臂211相同的方向(向前)延伸。此外,通过连接部分241在第一引线部分231的前端上形成了接触部分251,所述连接部分241以向前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触部分251平行于第一引线部分231延伸,并这样布置所述接触部分251,即,使得它可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相对应触点60的接触部分61。在接触部分251的前端上形成了台阶部分261,所述台阶部分261用于促进与触点60的接触部分61之间的接触操作。如图4和5中所示的,每个触点201的第一引线部分231与根部221都嵌入模制在外壳10中以使第一接触臂211位于接触臂挠曲接收孔121中,并使得接触部分251暴露于平台状部分14的下表面处。
其间,如图1、4和8中所示的,第二排触点202中的每个都包括:第二接触臂212,所述第一接触臂212与所接收的卡C的第二排接触垫C2中的一个接触垫相接触;以及第二引线部分232,所述第二引线部分232从该第二接触臂212的根部222延伸。每个触点202都通过金属板冲压成型而形成。此外,每个第二接触臂212都是如此构成的,即,使得该接触臂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如图8(B)中更清楚地示出的,第二接触臂212从根部222处以向后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然后使得第二接触臂212在顶点处弯曲,以使得该臂以向后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而且,第二引线部分232从该第二接触臂212的根部222沿与第二接触臂212相反的方向(向前)延伸。此外,通过连接部分242在第二引线部分232的前端上形成了接触部分252,所述连接部分242以向前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触部分252平行于第二引线部分232延伸,并这样布置所述接触部分252,即,使得它可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相对应触点60的接触部分61。在接触部分252的前端上形成了台阶部分262,所述台阶部分262用于促进与触点60的接触部分61之间的接触操作。如图4和5中所示的,每个触点202的第二引线部分232与根部222都嵌入模制在外壳10中,以使第二接触臂212位于接触臂挠曲接收孔122中并以与第一排的相应的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位相对的方式布置所述第二接触臂212,并使得接触部分252暴露于平台状部分14的下表面处,以及使得第二引线部分232平行于第一引线部分231以及沿与第一引线部分231相同的方向延伸。
这样,由于第一排的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排的触点202的第二接触臂212是彼此相对地布置的,因而可增强接触臂弹性形状设计方面的自由度,从而可容易地设定弹性。因此,可容易地实现两排触点中的适合接触臂的弹性设计。
此外,第一排的触点201的第一引线部分231从第一接触臂211的根部221平行于第一排的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并沿与第一排的触点201的第一接触臂211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的触点202的第二引线部分232并沿与第二排的触点202的第二引线部分232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与外部接触的界面可被集中在一个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执行与继电器连接器B之间的连接。
此外,第一引线部分231和根部221与第二引线部分232与根部222都嵌入模制在外壳10中,因此在模制外壳10时使得两排触点201和202附于外壳10。因此,无需在外壳10的模制之后通过压配合将各个触点201和202附于外壳10,因此不需要额外的触点201和202的装配工作。
此外,由于形成于第一引线部分231和第二引线部分232各个前端部分上的接触部分251和252被暴露在形成于外壳10前端上的平台部分的下表面处,因此形成于外壳10前端上的平台部分可用作是凸式连接器,因此可容易地执行与继电器连接器B之间的连接。
接下来,将如下描述附于外壳10的这组检测触点301与302:具体地,检测触点301和302都是相互短路的触点,并且当卡C被接收在卡接收空间11中时所述检测触点301和302发出检测卡C的接收的信号。这些触点由第一触点301和第二触点302构成。
这里,如图1、4和6中所示的,第一触点301包括:可移动接触片311,所述可移动接触片311由于受到所接收的卡C的挤压而移动;以及从可移动接触片311的根部321向后延伸的引线部分331。此外,接触部分351通过连接部分341形成于引线部分331的后端,所述连接部分341以向后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触部分351平行于引线部分331延伸并且以这种方式布置所述接触部分351,即,使得该接触部分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触点62的接触部分63。在接触部分351的前端上形成了台阶部分361,所述台阶部分361用于促进与触点62的接触部分63之间的接触操作。如图4和6中所示的,第一触点301的引线部分331与根部321都嵌入模制在外壳10中,即,使得可移动接触片311位于检测开关部分接收孔13中,并使得接触部分351暴露于平台状部分14的下表面处。
同时,如图1、4和6中所示的,第二触点302包括:接触片312,所述接触片312具有位于可移动接触片311之上的一部分,并且当接收卡C时,所述接触片312与可移动接触片311相接触;以及从接触片312的根部322向后延伸的引线部分332。此外,接触部分352通过连接部分342形成于引线部分332的后端,所述连接部分342以向后倾斜的方式向下延伸。接触部分352平行于引线部分332延伸并且以这种方式布置所述接触部分352,即,使得该接触部分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触点62的接触部分63。在接触部分352的前端上形成了台阶部分362,所述台阶部分362用于促进与触点62的接触部分63之间的接触操作。如图4和6中所示的,第二触点302的引线部分332与根部322都嵌入模制在外壳10中以使得接触片312位于可移动接触片311之上的检测开关部分接收孔13中,并使得接触部分352暴露于平台状部分14的下表面处。
此外,将如下描述覆盖罩40:如图1到图3中所示的,该覆盖罩40包括:覆盖外壳10下表面的平板状部分41、从平板状部分41的左右侧升起的一对侧板部分42、以及从各个侧板部分42延伸并通过压接紧固于外壳10的多个紧固件43。覆盖罩40通过金属板冲压成型而构成。覆盖罩40的平板状部分41覆盖外壳10下表面,以使得卡接收空间11构成卡接收槽,从而防止所接收的卡C沿向下的方向滑出。此外,当将卡C接收在卡接收空间11中时,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接触臂212从上面按压卡C并接触卡C的接触垫C1与C2;在这种情况下,覆盖罩40接收卡C,因此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接触臂212的按压力被覆盖罩40接收。因此,可实现由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接触臂212对卡C的充分的按压,以使得充分确保与接触垫C1与C2之间的接触。这里,由于覆盖罩40是用金属制成的,因此其机械强度高于合成树脂的强度;因此,可将覆盖罩40的厚度制得相当小,以使得连接器具有较低高度。
这样构成的卡连接器A与继电器连接器B相配合并连接,并在这种状态下被运送,所述继电器连接器B被安装于电子器件(诸如笔记本型个人电脑)内部的电路板PCB上。当卡连接器A与继电器连接器B相配合并连接时,外壳10的平台状部分14被插入到继电器连接器B的连接器接收凹槽51中。因此,触点201和202的各个接触部分251和252分别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触点60的接触部分61,并且检测触点301和302的各个接触部分351和352接触继电器连接器B的触点62的接触部分63,以使得各个触点201、202、301和302与电路板PCB电连接。
在这种状态下,当如图1到3、5和6中所示的将卡C插入到卡接收空间11中时,形成于卡C上表面上的接触垫C1和C2分别接触触点201与触点202的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接触臂21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接触臂211与第二接触臂212分别受到卡C的挤压并向上位移。因此,卡C与电路板PCB彼此电连接。此外,与此同时,卡C向上推动构成一个检测触点的第一触点301的可移动接触片311,以使得可移动接触片311接触构成另一个检测触点的第二触点302的接触片312,从而造成两个检测触点301与302的短路。在该接触的情况中,接触片312还向上弯曲,以使得在可移动接触片311与接触片312之间出现摩擦接触。因此,向电路板PCB的侧面发出检测卡C的接收的信号。
当将卡C从卡接收空间11中拔出时,接触垫C1和C2与第一接触臂211和第二接触臂212之间的接触状态被断开了,并且也断开了两个检测触点301与302的短路状态。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可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
例如,所述卡不局限于其上各布置有四个接触垫C1和C2的智能卡,只要卡C是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的都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卡。
在本申请的方案1的卡连接器中,如以上所描述的,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排触点的第二接触臂被相互面对地布置;此外,在接触臂的弹性形状设计方面上的自由度是高的,因此可容易地设定所期望的弹性。因此,可容易地实现两排触点中的适合接触臂的弹性设计。此外,第一排触点的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的根部平行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并沿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并沿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与外部的接触面可被集中在一个位置中,因此可容易地执行与外部装置之间的连接。
此外,本申请的方案2的卡连接器是方案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线部分与第二引线部分都分别被嵌入模制在外壳中。因此,由于在模制外壳时使得两排触点附于外壳,所以无需在外壳的模制之后通过压配合将各个触点附于外壳,因此不需要触点的额外装配工作。
此外,本申请的方案3的卡连接器是方案1或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于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上的接触部分被暴露在外壳端部的表面处。因此外壳端部可用作是凸式连接器,因此可容易地执行与外部装置之间的连接。

Claims (3)

1.一种卡连接器,与一种卡相连接,所述卡在其一个主表面上具有两排接触垫,所述卡连接器包括:
接收所述卡的绝缘外壳;以及
附于所述外壳的两排触点,第一排触点具有第一接触臂和第一引线部分,所述第一接触臂接触所述卡上的第一排接触垫,所述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处延伸,而第二排触点具有第二接触臂和第二引线部分,所述第二接触臂接触所述卡上的第二排接触垫,所述第二引线部分从第二接触臂处延伸;
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排触点的第二接触臂被相互面对地布置,和
第一排触点的第一引线部分从第一接触臂的根部平行于并邻近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并沿与第一排触点的第一接触臂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平行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并沿与第二排触点的第二引线部分相同的方向延伸;对于第一排触点的每一个,第一引线部分邻近第一接触臂延伸。
2.依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引线部分与第二引线部分都分别嵌入模制在外壳中。
3.依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于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上的接触部分被暴露在外壳端部的表面处。
CN 03123205 2002-04-22 2003-04-22 卡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603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19494A JP3892335B2 (ja) 2002-04-22 2002-04-22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119494/2002 2002-04-22
JP119494/02 2002-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3903A CN1453903A (zh) 2003-11-05
CN100566034C true CN100566034C (zh) 2009-12-02

Family

ID=29267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2320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6034C (zh) 2002-04-22 2003-04-22 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892335B2 (zh)
CN (1) CN100566034C (zh)
TW (1) TWM24064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1854B2 (ja) * 2007-07-23 2012-03-07 本多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3903A (zh) 2003-11-05
JP3892335B2 (ja) 2007-03-14
TWM240643U (en) 2004-08-11
JP2003317835A (ja) 200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7262B1 (en) Card connector
KR100585547B1 (ko) 카드 커넥터
US7255606B2 (en) Memory card adaptor
US626111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arrangement of terminals
KR20120066589A (ko) 검출 스위치 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US7438598B1 (en) Card connector
US8157596B1 (en) Compact multi-function card connector
CN100452542C (zh) 卡连接器组件
US20080076302A1 (en) Transfer card structure
US7357678B1 (en) SIM card connector
US20120058657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contacts actuated by slider
US2011005965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asticity contacts
CN101807753B (zh) 卡连接器
US8292672B2 (en) Flash memory device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improved planar contact portions
US793148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new type of contacts
US20080188134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00566034C (zh) 卡连接器
EP1227549A2 (en) Card connector device having a metal cover provided with elastic pieces for pressing a card
CN273696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319218C (zh) 具有用于接地的连接板的电连接器
CN107565238A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6976623U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6918792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CN206976639U (zh) 端子模块
CN1221198A (zh) 装在连接件中用于检测智能卡是否存在的微型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TYCO ELECTRONICS JAPA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NPU TYCO ELECTRONICS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AMP Tech Electronics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