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5041C -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5041C
CN100565041C CNB2008100414571A CN200810041457A CN100565041C CN 100565041 C CN100565041 C CN 100565041C CN B2008100414571 A CNB2008100414571 A CN B2008100414571A CN 200810041457 A CN200810041457 A CN 200810041457A CN 100565041 C CN100565041 C CN 10056504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lled water
condenser
evaporimeter
triple valve
adsorption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8100414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8952A (zh
Inventor
夏再忠
王如竹
吴静怡
陈传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8100414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65041C/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8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8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50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504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用于制冷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左吸附床、左冷凝器和左蒸发器组成左真空腔,右吸附床、右冷凝器和右蒸发器组成右真空腔。两个真空腔完全隔离并由外壳包围成一整体。系统集成一冷冻水箱,冷冻水箱被隔板分成冷冻水蓄冷水箱和冷冻水回水水箱,从蒸发器中流出的冷冻水在冷冻水蓄冷水箱中混合后向用户端提供冷量,然后升温的冷冻水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并通过冷冻水泵输送到蒸发器中进行冷却降温。系统通过5个三通阀门和3个电磁阀实现吸附床加热解吸/冷却吸附过程切换,并且通过两个蒸发器之间的回热来实现回质过程。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能够有效地利用低品位热能。

Description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制冷技术领域的吸附制冷机,具体是一种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背景技术
吸附式制冷系统采用天然工质如水、甲醇等作为制冷剂,因此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冷技术。且吸附制冷系统可采用低温余热或者太阳能驱动,因此能够有效地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利用大量的低品位热能。由于硅胶-水吸附制冷机能够由65℃以上的热源驱动并且具有结构和控制简单等优点,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
国际、国内研制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较多采用两床交替地被加热和被冷却过程以实现解吸和吸附。在这种系统中,需要在制冷剂回路使用四个真空挡板阀以控制吸附床内的压力,确保吸附床内压力上升到冷凝压力(解吸工况)或下降到蒸发压力(吸附工况)才将吸附床与冷凝器或蒸发器相连。在运行过程中,除了要频繁切换阀门之外,还会造成制冷剂流动的压力损失,致使解吸或吸附速度降低,不利于实际循环。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25398.0,专利名称为:基于分离热管的吸附制冷机。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离热管的高效可靠的吸附制冷机。该系统只采用了一个真空切换阀门,并实现连续冷量输出,但是在利用真空切换阀实现回质的过程中,由于制冷剂蒸汽从一个真空腔向另外一个真空腔流动,因此必须保证较长的回质时间来实现两个真空腔的制冷剂量的平衡,导致了系统的平均制冷量的减小。且该吸附制冷机采用分离热管技术来实现冷量输出,避免了在冷冻水路的电气控阀门的使用,但是由于左/右隔离器和蒸发器之间存在传热温差,造成了冷量损失。此外,系统的电气控阀门数量比较多,因此系统控制程序比较复杂,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该制冷机没有采用真空切换阀门却实现了系统的回热回质循环,并且采用了5个电动三通阀和3个电磁阀来实现系统冷却水、热水和冷冻水的切换,从而减少了系统阀门的数量,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冷却水进口三通阀、冷却水出口三通阀、热水出口接管、热水出口三通阀、热水进口接管、热水进口三通阀、左吸附床进口接管、左吸附床出口接管、右冷凝器出口接管、左冷凝器进口接管、左吸附床、左冷凝器、左蒸发器、左蒸发器出口接管、左蒸发器进口接管、冷冻水进口三通阀、右蒸发器进口接管、冷冻水泵出口接管、冷冻水泵、冷冻水泵进口接管、冷却水进口接管、冷却水出口接管、右吸附床进口接管、右吸附床出口接管、左冷凝器出口接管、右冷凝器进口接管、右吸附床、右冷凝器、右蒸发器、右蒸发器出口接管、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冷冻水出口接管、用户端进口接管、用户端、用户端出口接管、冷冻水蓄冷水箱、冷冻水回水水箱。
左吸附床,左冷凝器,左蒸发器组成左真空腔。右吸附床,右冷凝器,右蒸发器组成右真空腔。左右吸附床、左右冷凝器,和左右蒸发器在各自所组成的真空腔中的位置排列有多种,但是冷凝器的位置必须高于蒸发器的位置。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之间由隔板相隔,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由外壳包围形成一个整体。工作时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内充有水(硅胶作为吸附剂)作为制冷剂。冷冻水蓄冷水箱和冷冻水回水水箱由隔板相隔,并由冷冻水箱外壳包围形成一个整体。
用户端进口接管和用户端出口接管与用户端相连。左吸附床进口接管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另一端与右冷凝器出口接管以及左吸附床连接。左吸附床出口接管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连接,另一端与左吸附床连接。右吸附床进口接管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另一端与左冷凝器出口接管以及右吸附床连接。右吸附床出口接管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连接,另一端与左吸附床连接。左冷凝器进口接管一端与左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右冷凝器进口接管一端与右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左蒸发器进口接管一端与左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以及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连接。左蒸发器出口接管一端与左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以及右蒸发器出口接管连接。右蒸发器进口接管一端与右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以及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连接。右蒸发器出口接管一端与右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左蒸发器出口接管以及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冷冻水泵出口接管一端与冷冻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冷冻水泵进口接管一端与冷冻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回水水箱连接。冷冻水出口接管一端与冷冻水蓄冷水箱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连接、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连接。冷却水进口接管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连接。冷却水出口接管与冷却水出口三通阀连接。热水进口接管与热水进口三通阀连接。热水出口接管与热水出口三通阀连接。
由于吸附床的加热和冷却是一个交变过程,因此,冷却水和热水首先进入冷却水和热水进口三通阀门,由阀门切换完成吸附床加热和冷却的切换过程。当左边的吸附床加热、右边的吸附床冷却时,热水通过热水进口三通阀进入左边的吸附床,然后由热水出口三通阀回流到热水提供装置;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口三通阀先进入左冷凝器然后进入右边的吸附床,然后通过冷却水出口三通阀回流到间壁式换热器(开/闭式、干/湿式冷却水塔);同时,冷冻水由冷冻水泵从冷冻水回水水箱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输送到右边的蒸发器,然后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回到冷冻水蓄冷水箱,而由于冷冻水蓄冷箱满液,因此冷冻水在冷冻水蓄冷水箱中混合后通过用户端进口接管向用户端提供冷冻水,然后升温的冷冻水通过用户端出口接管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反之,当左边的吸附床冷却、右边的吸附床加热时,热水进口三通阀把热水切换到右边的吸附床,然后热水通过热水出口三通阀回流到热水提供装置;冷却水进口三通阀把冷却水切换到右边的冷凝器然后通过左边的吸附床,然后通过冷却水出口三通阀回流到间壁式换热器(开/闭式、干/湿式冷却水塔);同时,冷冻水从冷冻水回水水箱被冷冻水泵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输送到左边的蒸发器,然后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回到冷冻水蓄冷水箱,并向用户端提供冷冻水,最后升温的冷冻水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从而实现左右吸附床的交变加热和冷却过程。
左吸附床和右吸附床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却水或热水,另一侧是静止的固体吸附剂。左冷凝器和右冷凝器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却水,另一侧制冷剂冷凝。左蒸发器和右蒸发器是结构尺寸相同的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制冷剂蒸发,另一侧冷冻水被冷却。
本发明采用两个吸附床形式实现连续输出冷冻水,驱动热源的温度在65℃~95℃之间,输出冷冻水温度在7℃~10℃之间。该机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系统运行自动化等特点,且以硅胶-水作为吸附制冷工质对,能有效的利用低品位热能,无环境污染,是一种节能型制冷机组。该机组由两个完全隔离的真空腔和冷冻水箱组成并且无真空切换阀门实现连续输出冷量,系统的解吸过程和吸附过程的切换靠冷却水和热水进出口三通阀的切换完成。通过采用三通阀以及吸附床、冷凝器和蒸发器集成在一个真空腔中来减少系统中阀门的数量,使得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热水出口接管3,热水出口三通阀4,热水进口接管5,热水进口三通阀6,左吸附床进口接管7,左吸附床出口接管8,右冷凝器出口接管9,左冷凝器进口接管10,外壳11,左吸附床12,左冷凝器13,左蒸发器14,制冷剂15,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左蒸发器进口接管17,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右蒸发器进口接管19,冷冻水泵出口接管20,冷冻水泵21,冷冻水泵进口接管22,冷却水进口接管23,冷却水出口接管24,右吸附床进口接管25,右吸附床出口接管26,左冷凝器出口接管27,右冷凝器进口接管28,右吸附床29,右冷凝器30,右蒸发器31,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冷冻水出口接管36,冷冻水箱外壳37,用户端进口接管38,用户端39,用户端出口接管40,冷冻水蓄冷水箱41,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上述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
左吸附床12,左冷凝器13,左蒸发器14组成左真空腔。右吸附床29,右冷凝器30,右蒸发器31组成右真空腔。吸附床12或29、冷凝器13或30,和蒸发器14或31在各自所组成的真空腔中的位置排列有多种,但是冷凝器13或30的位置必须高于蒸发器14或31的位置。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之间由隔板相隔,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由外壳11包围形成一个整体。
工作时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内充有水(硅胶作为吸附剂)作为制冷剂15。冷冻水蓄冷水箱41和冷冻水回水水箱42由隔板相隔,并由冷冻水箱外壳37包围形成一个整体。
与用户端39相连的管路有用户端进口接管38和用户端出口接管40。
其他与阀门或者水泵相连的部件有:左吸附床进口接管7,左吸附床出口接管8,右吸附床进口接管25,右吸附床出口接管26,左冷凝器进口接管10,左冷凝器出口接管27,右冷凝器进口接管28,右冷凝器出口接管9,左蒸发器进口接管17,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右蒸发器进口接管19,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冷冻水出口接管36,冷冻水泵进口接管22,冷冻水泵出口接管20,冷却水进口接管23,冷却水出口接管24,热水进口接管5,热水出口接管3。左吸附床进口接管7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6连接,另一端与右冷凝器出口接管9以及左吸附床12连接。左吸附床出口接管8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4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另一端与左吸附床12连接。右吸附床进口接管25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6连接,另一端与左冷凝器出口接管27以及右吸附床29连接。右吸附床出口接管26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4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另一端与左吸附床29连接。左冷凝器进口接管10一端与左冷凝器13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连接。右冷凝器进口接管28一端与右冷凝器30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连接。左蒸发器进口接管17一端与左蒸发器14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以及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连接。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一端与左蒸发器14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以及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连接。右蒸发器进口接管19一端与右蒸发器3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以及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连接。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一端与右蒸发器31连接,另一端与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以及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冷冻水泵出口接管20一端与冷冻水泵2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连接。冷冻水泵进口接管22一端与冷冻水泵2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回水水箱42连接。冷冻水出口接管36一端与冷冻水蓄冷水箱4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连接。冷却水进口接管23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连接。冷却水出口接管24与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热水进口接管5与热水进口三通阀6连接。热水出口接管3与热水出口三通阀4连接。
左吸附床12和右吸附床29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热媒,另一侧是静止的固体吸附剂。左冷凝器13和右冷凝器30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却水,另一侧制冷剂冷凝。左蒸发器14和右蒸发器31是结构尺寸相同的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制冷剂蒸发,另一侧冷冻水被冷却。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①左床解吸右床吸附过程。当热水通过热水进口三通阀6进入左吸附床12时,左吸附床12内吸附剂升温,左真空腔中的蒸汽压力上升,当压力超过左冷凝器13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时,左冷凝器13开始冷凝工作;此时,左蒸发器14的蒸发面不工作,其温度上升至冷凝温度。同时,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先进入左冷凝器13,然后进入右吸附床29,右吸附床29开始降温吸附,右真空腔内的制冷剂15蒸汽压力随之下降,当压力低于右蒸发器31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时,右蒸发器31的蒸发面开始蒸发制冷,其温度迅速下降;同时,冷冻水被冷冻水泵21从冷冻水回水水箱42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输送到右蒸发器31,冷冻水被冷却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回到冷冻水蓄冷水箱41,而由于冷冻水蓄冷水箱41满液,因此冷冻水在冷冻水蓄冷水箱41中混合后通过用户端进口接管38向用户端39提供冷冻水,然后升温的冷冻水通过用户端出口接管40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
②从左至右的回质过程。当左吸附床12的解吸过程和右吸附床29的吸附过程临近结束时,冷冻水由冷冻水泵21从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中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先进入左蒸发器14,此时左蒸发器14的温度降低,导致左真空腔中的蒸汽压力下降,左吸附床12内的吸附剂解吸出制冷剂15,从而实现了二次解吸。由于此时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关闭而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打开,因此由左蒸发器14出来的冷冻水进入右蒸发器31,使得右蒸发器31温度上升,导致右真空腔中的蒸汽压力上升,右吸附床29内的吸附剂吸附制冷剂15,从而实现了二次吸附,然后冷冻水通过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进入冷冻水蓄冷水箱41,并在冷冻水蓄冷水箱41混合后通过用户端39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在此过程中,冷却水和热水流体的流动情况与过程①中的相同。
③从左至右的回热过程。当左右腔体内的压力接近平衡时,关闭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并打开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冷冻水由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中被冷冻水泵21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进入左蒸发器14,然后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进入冷冻水蓄冷水箱41,并向用户端39提供冷冻水,最后升温的冷冻水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此时,热水通过热水进口三通阀6进入右吸附床29,热水温度迅速降低,然后通过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经过冷却水出口接管24进入一个间壁式换热器(开/闭式、干/湿式冷却水塔)进一步被冷却,然后由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进入右冷凝器30,由于右真空腔内蒸汽在右冷凝器30表面冷凝,因此水温上升,接着在流过左吸附床12时,热水进一步被加热,最后通过热水出口三通阀4回流到热水提供装置。在此过程中,左吸附床12的热能被回收。
④右床解吸左床吸附过程。当热水通过热水进口三通阀6进入右吸附床29时,右吸附床29内吸附剂升温,右真空腔中的蒸汽压力上升,当压力超过右冷凝器30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时,右冷凝器30开始冷凝工作;此时,右蒸发器31的蒸发面不工作,其温度上升至冷凝温度。同时,冷却水由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进入右冷凝器30,然后再进入左吸附床12,左吸附床12开始降温吸附,真空左腔内的制冷剂15蒸汽压力随之下降,当压力低于左蒸发器14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时,左蒸发器14的蒸发面开始蒸发制冷,其温度迅速下降,同时冷冻水被冷冻水泵21从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中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进入左蒸发器14,因此冷冻水温度降低,然后冷冻水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进入到冷冻水蓄冷水箱41,在冷冻水蓄冷水箱41中混合后向用户端39提供冷冻水,从用户端39流出的冷冻水温度升高并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
⑤从右至左的回质过程。当左吸附床12的吸附过程和右吸附床29的解吸过程临近结束时,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关闭并且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打开。冷冻水由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中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进入右蒸发器31,冷冻水温度上升而右蒸发器31温度下降,使得右吸附床29内的吸附剂进一步解吸出制冷剂15;从右蒸发器31出来的冷冻水通过左蒸发器14时,冷冻水温度下降而左蒸发器14温度上升,因此左吸附床12内的吸附剂发生二次吸附。最终,冷冻水通过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进入冷冻水蓄冷水箱41,并通过用户端39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在次过程中,冷却水和热水流体的流动情况与过程④中的相同。
⑥从右至左的回热过程。当左右腔体内的压力接近平衡时,关闭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并打开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此时冷冻水由冷冻水回水水箱42中泵出并通过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进入右蒸发器31,然后通过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进入冷冻水蓄冷水箱41,并经过用户端39回流到冷冻水回水水箱42。热水通过热水进口三通阀6进入左吸附床12提供解吸热,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进入间壁式换热器(开/闭式、干/湿式冷却水塔),温度进一步降低,接着通过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进入左冷凝器13,由于吸收制冷剂15蒸汽的冷凝热,水温上升,在通过右吸附床29时,导致右吸附床29温度下降而热水温度进一步上升,最后通过热水出口三通阀4回流到热水提供装置。
⑦回热过程⑥结束后,系统又回到过程①,依次运行,开始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laims (5)

1、一种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包括: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热水出口接管(3)、热水出口三通阀(4)、热水进口接管(5)、热水进口三通阀(6)、左吸附床进口接管(7)、左吸附床出口接管(8)、右冷凝器出口接管(9)、左冷凝器进口接管(10)、左吸附床(12)、左冷凝器(13)、左蒸发器(14)、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左蒸发器进口接管(17)、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右蒸发器进口接管(19)、冷冻水泵出口接管(20)、冷冻水泵(21)、冷冻水泵进口接管(22)、冷却水进口接管(23)、冷却水出口接管(24)、右吸附床进口接管(25)、右吸附床出口接管(26)、左冷凝器出口接管(27)、右冷凝器进口接管(28)、右吸附床(29)、右冷凝器(30)、右蒸发器(31)、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冷冻水出口接管(36)、用户端进口接管(38)、用户端(39)、用户端出口接管(40)、冷冻水蓄冷水箱(41)、冷冻水回水水箱(42),其特征在于,
用户端进口接管(38)和用户端出口接管(40)与用户端(39)相连,左吸附床进口接管(7)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6)连接,另一端与右冷凝器出口接管(9)以及左吸附床(12)连接,左吸附床出口接管(8)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4)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另一端与左吸附床(12)连接,右吸附床进口接管(25)一端和热水进口三通阀(6)连接,另一端与左冷凝器出口接管(27)以及右吸附床(29)连接,右吸附床出口接管(26)一端与热水出口三通阀(4)以及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另一端与右吸附床(29)连接,左冷凝器进口接管(10)、右冷凝器进口接管(28)的一端分别与左冷凝器(13)、右冷凝器(30)连接,另一端都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连接,左蒸发器进口接管(17)一端与左蒸发器(14)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以及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连接,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一端与左蒸发器(14)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以及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连接,右蒸发器进口接管(19)一端与右蒸发器(3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以及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连接,右蒸发器出口接管(32)一端与右蒸发器(31)连接,另一端与左蒸发器出口接管(16)以及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连接,冷冻水泵出口接管(20)一端与冷冻水泵(2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进口三通阀(18)连接,冷冻水泵进口接管(22)一端与冷冻水泵(2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回水水箱(42)连接,冷冻水出口接管(36)一端与冷冻水蓄冷水箱(41)连接,另一端与冷冻水出口常开电磁阀(33)、右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4)、左冷冻水出口常闭电磁阀(35)连接,冷却水进口接管(23)、冷却水出口接管(24)分别与冷却水进口三通阀(1)、冷却水出口三通阀(2)连接,热水进口接管(5)、热水出口接管(3)分别与热水进口三通阀(6)、热水出口三通阀(4)连接;
左吸附床(12)、左冷凝器(13)、左蒸发器(14)组成左真空腔,右吸附床(29)、右冷凝器(30)、右蒸发器(31)组成右真空腔,左冷凝器(13)的位置必须高于左蒸发器(14)的位置,右冷凝器(30)的位置必须高于右蒸发器(31)的位置;
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之间由隔板完全相隔,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由外壳(11)包围形成一个整体,工作时左真空腔和右真空腔内充有水作为制冷剂(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其特征是,所述左吸附床(12)、右吸附床(29)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却水或热水,另一侧是静止的固体吸附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其特征是,所述左冷凝器(13)、右冷凝器(30)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热交换器,一侧流动的是冷却水,另一侧制冷剂(15)冷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其特征是,所述左蒸发器(14)、右蒸发器(31)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一种间壁式蒸发冷凝器,一侧制冷剂(15)蒸发,另一侧冷冻水被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其特征是,所述冷冻水蓄冷水箱(41)和冷冻水回水水箱(42)由隔板相隔,并由冷冻水箱外壳(37)包围形成一个整体。
CNB2008100414571A 2008-08-07 2008-08-07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504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8100414571A CN100565041C (zh) 2008-08-07 2008-08-07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8100414571A CN100565041C (zh) 2008-08-07 2008-08-07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8952A CN101338952A (zh) 2009-01-07
CN100565041C true CN100565041C (zh) 2009-12-02

Family

ID=4021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81004145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5041C (zh) 2008-08-07 2008-08-07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504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5301A (zh) * 2016-08-23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相变连续加热吸附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8962B (zh) * 2010-04-24 2012-09-05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剂自动平衡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CN102466380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吸附式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US9982931B2 (en) * 2015-04-28 2018-05-29 Rocky Research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 cycles of sorption reactors based on recuperation time
CN105910326B (zh) * 2016-04-15 2018-07-03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制冷剂自调节的吸附式制冷机
CN106288498B (zh) * 2016-08-19 2019-03-15 上海交通大学 吸附床系统
CN106338156B (zh) * 2016-08-23 2019-08-09 上海交通大学 相变连续冷却吸附床系统
CN109959183A (zh) * 2019-03-21 2019-07-0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强化传质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CN112880067B (zh) * 2021-01-22 2022-04-26 上海交通大学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CN115406138A (zh) * 2022-07-21 2022-11-2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吸附制冷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采用新型循环方式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 刘艳玲,王如竹,夏再忠.化工学报,第56卷第4期. 2005
采用新型循环方式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 刘艳玲,王如竹,夏再忠.化工学报,第56卷第4期. 2005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5301A (zh) * 2016-08-23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相变连续加热吸附床系统
CN106225301B (zh) * 2016-08-23 2019-06-21 上海交通大学 相变连续加热吸附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8952A (zh) 2009-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5041C (zh)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CN100552323C (zh) 太阳能-空气源蓄能型溶液热泵装置
WO2018188269A1 (zh) 一种冷量回收式变容量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7280013U (zh) 空气源热泵
CN101387454B (zh) 多功能co2空调热泵装置
CN202452608U (zh)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
CN101303181B (zh) 低温热源驱动的两级吸附式冷冻循环系统
CN110715447A (zh) 一种带有吸附式蓄热装置的水箱余热回收热泵热水器系统
CN102589183B (zh) 一种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01818962B (zh) 制冷剂自动平衡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CN102538087A (zh)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及溶液调湿方法
CN201535592U (zh) 一种采用降膜式发生器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201053786Y (zh) 高效节能热泵热水机组
CN102563947B (zh) 一种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00575820C (zh) 多效吸附式制冷循环系统
CN201034400Y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除霜装置
CN2884059Y (zh) 冷热联供冷水机组
CN104374020A (zh)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CN201149570Y (zh) 冻融循环试验机
CN1259532C (zh) 基于分离热管的吸附制冷机
CN2702223Y (zh) 一种两用型空调热水装置
CN1259533C (zh) 热水驱动吸附式室内空调
CN203572022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
CN202660808U (zh) 一种新型的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201166491Y (zh) 蓄能型复合热源溶液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