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0067B -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0067B
CN112880067B CN202110088756.6A CN202110088756A CN112880067B CN 112880067 B CN112880067 B CN 112880067B CN 202110088756 A CN202110088756 A CN 202110088756A CN 112880067 B CN112880067 B CN 112880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valve
subsystem
dehumidification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87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0067A (zh
Inventor
潘权稳
徐静
葛天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0887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0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0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包括:吸附式制冷子系统、除湿换热器子系统、切换阀组与循环水泵,其中,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通过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进行连接;切换阀组设置在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上;循环水泵设置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和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之间;切换阀组设置有多个切换阀;通过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驱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进行制冷、除湿或者制冷并除湿。本发明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驱动吸附式制冷与除湿换热器两个子系统运行实现制冷除湿联供需求,实现余热资源的梯级利用与冷却水废热利用,高效利用了低温余热资源,提高了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驱动除湿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空调也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电器。传统的压缩式制冷系统需靠电力驱动,同时现有的压缩式制冷空调系统多采用冷冻除湿的方式以满足人们对空气相对湿度的需求,将湿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进而进行再热,这大大增加了能耗。制冷与空调系统能耗约占全球能耗的15%-20%。另外,压缩式制冷系统多采用CFCs与HCFCs制冷剂,对臭氧层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因此,探索新型节能环保的制冷空调系统刻不容缓。
制冷空调技术与产品日新月异,其中,热驱动除湿空调以其能效高、节能环保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压缩式制冷空调不同,热驱动除湿空调系统不需依靠电力驱动,而是依靠太阳能、工业废热等低品位热源驱动,既可满足人们对室内温湿度的需求,也有效利用了余热资源。
固体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新兴的对环境无破坏作用的热驱动制冷除湿技术,利用固体吸附材料良好的吸湿与再生特性,对高温高湿的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同时可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进行完全再生,如此往复循环。吸附式制冷技术多采用硅胶-水等对环境无破坏作用的吸附剂与制冷剂,节能环保。另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热驱动制冷除湿技术为除湿换热器,所谓除湿换热器,即将硅胶等具有良好吸湿性能的材料均匀涂覆于换热器表面,同样利用材料的吸附与再生性能实现对空气温湿度的处理。
经过检索,专利文献CN105757836B公开了一种基于除湿换热器的再生除湿热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阀、除湿换热器、表冷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其中所述除湿换热器包括除湿冷却器和除湿再生器;还包括5股同时运行的工质,包括1股制冷剂流程、2股水流程和2股空气流程;2股水流程包括除湿冷水流程和再生热水流程;2股空气流程包括被处理空气流程和再生空气流程。该现有技术将除湿换热器与蒸汽压缩式制冷相结合构造除湿热泵系统,其中除湿换热器带走潜热负荷,利用内冷方式带走固体吸附剂吸附过程中释放的吸附热与空气的显热负荷。但是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构造的除湿热泵系统是采用电驱动,能效比较固定并且并不能节能环保,同时,除湿热泵系统只能遵循一种工作模式,比较单一。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根据用户不同需求从而选择不同工作模式的低品位余热资源梯级利用的制冷除湿复合系统,同时实现余热的更高效利用与提升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提出一种将吸附式制冷技术与除湿换热器技术相结合的、实现余热资源梯级利用与冷却水废热再利用的热驱动制冷除湿复合系统,利用低品位余热作为系统运行驱动力,提高余热利用率,提升系统能效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包括:吸附式制冷子系统、除湿换热器子系统、切换阀组与循环水泵,
其中,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通过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进行连接;
切换阀组设置在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上;
循环水泵设置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和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之间;
切换阀组设置有多个切换阀;
通过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驱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进行制冷、除湿或者制冷并除湿。
优选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设置有第一流道口和第二流道口;热水管路设置有热水进口管与热水出口管;热水进口管与第一流道口相连接;热水出口管通过切换阀与第二流道口相连。
优选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还设置有第三流道口与第四流道口;冷却水管路设置有第一冷却水进口管和冷却水出口管;第一冷却水进口管通过切换阀连接至第三流道口;冷却水出口管通过切换阀连接至第四流道口。
优选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还包括第五流道口与第六流道口;冷冻水管路设置有冷冻水进口管和冷冻水出口管;除湿换热器子系统设置有第九流道口和第十流道口;循环水泵一端与切换阀相连,另一端与第五流道口相连;冷冻水进口管通过切换阀与第十流道口相连;冷冻水出口管通过切换阀与第六流道口、第九流道口相连;第十流道口通过切换阀与第三流道口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冷热水出口管,除湿换热器子系统还设置有第七流道口和第八流道口,冷却水管路还设置有第二冷却水进口管;冷热水出口管与第八流道口相连;第七流道口通过切换阀与热水管路上的热水出口管相连;第七流道口还通过切换阀与第四流道口相连;第二冷却水进口管通过切换阀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中的第九流道口相连。
优选地,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热水通过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进入,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流出后的热水通过切换阀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经由热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离开除湿换热器子系统;
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经由吸附式制冷子系统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循环水泵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流出后的冷冻水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中再流出,冷冻水在循环水泵的驱动下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之间循环流动。
优选地,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后经切换阀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中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循环水泵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流出后的冷冻水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中再流出,冷冻水在循环水泵的驱动下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之间循环流动;
热水经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水管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通过热水出口管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
优选地,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热水通过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进入,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流出后的热水通过切换阀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经由热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离开除湿换热器子系统;
冷却水经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二冷却水进口管经由切换阀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流出的冷却水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经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流出吸附式制冷子系统;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循环水泵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的冷冻水通过切换阀由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出口管流出。
优选地,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四工作模式时,热水经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水管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通过热水出口管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
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经由吸附式制冷子系统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循环水泵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流出的冷冻水通过切换阀由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出口管流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方法,使用上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进行制冷、除湿或者制冷并除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驱动吸附式制冷与除湿换热器两个子系统运行实现制冷除湿联供需求,实现余热资源的梯级利用与冷却水废热利用,高效利用了低温余热资源,提高了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2、本发明采用硅胶等具有良好吸湿性能与再生性能的固体吸附材料作为吸附剂,利用固体吸附材料的吸湿性能进行除湿,通过内冷的方式带走湿负荷与热负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蒸发温度,有效提高制冷系统的COP。
3、本发明采用内冷的方式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可直接把空气温度调节至满足人体舒适的状态,同时用户可根据降温与除湿需求选择复合系统相应的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了高舒适度的送风。
4、本发明采用水、甲醇等天然工质作为制冷剂,不采用CFCs或HCFCs制冷剂,对环境无破坏作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中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吸附式制冷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除湿换热器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Figure BDA000291165345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包括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循环水泵4、第三切换阀5、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第四切换阀7、第五切换阀8、第六切换阀9、第七切换阀10、第八切换阀11、热水进口管12、热水出口管13、冷热水出口管14、冷冻水进口管15、冷冻水出口管16、冷却水出口管17、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和第二冷却水进口管19。其中,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通过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进行连接;循环水泵4设置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和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之间。
吸附式制冷子系统设置有第一流道口101、第二流道口102、第三流道口103、第四流道口104、第五流道口105、第六流道口106、冷凝器107、蒸发器108、第一吸附床109、第二吸附床110、第九切换阀111、第十切换阀112、第十一切换阀113、第十二切换阀114、第十三切换阀115、第十四切换阀116、第十五切换阀117、第十六切换阀118和第十七切换阀119。
除湿换热器子系统包括第七流道口601、第八流道口602、第九流道口603、第十流道口604、第一四通换向阀605、第二四通换向阀606、第三吸附床607、第四吸附床608、第一风机609、第二风机610、第一风路控制阀门611、第二风路控制阀门612、第三风路控制阀门613、第四风路控制阀门614、第五风路控制阀门615、第六风路控制阀门616、第七风路控制阀门617和第八风路控制阀门618。
其中,热水进口管12与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一流道口101连接;第一热水出口管13通过第一切换阀2连接至第二流道口102;第一切换阀2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阀3的一端相连;第二切换阀3的另一端与第七流道口601相连;冷热水出口管14连接至第八流道口602。
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通过第八切换阀11连接至第三流道口103;第八切换阀11的另一端与第五切换阀8的一端连接;第一冷却水出口管17通过第七切换阀10连接至第四流道口104;第七切换阀10的第三端与第二切换阀3的第三端相连;第二冷却水进口管19通过第六切换阀9与第九流道口603相连;冷热水出口管14与第八流道口602连接。
冷冻水进口管15与第三切换阀5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切换阀5的另一端与循环水泵4的一端相连,第三端与第五切换阀8的另一端连接;循环水泵4的另一端与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五流道口105相连;冷冻水出口管16与第四切换阀7的一端连接;第四切换阀7的另一端与第六流道口106相连,第三端与第六切换阀9的第三端相连;第五切换阀8的第三端与第十流道口604相连。
进一步来说,如图2所示,第九切换阀111的一端与第一流道口101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床109相连,第三端与第十一切换阀113的一端相连;第十一切换阀113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口101相连,第三端与第二吸附床110相连;冷凝器107设置在第三流道口103的外部;第十三切换阀115一端与冷凝器107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床109相连;第十六切换阀118一端与冷凝器107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吸附床110相连;第十五切换阀117设置在第一吸附床109与第二吸附床110之间。
第十切换阀112的一端与第二流道口102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床109相连,第三端与第十二切换阀114的一端相连;第四流道口104设置在第十切换阀112第三端与第十二切换阀114的一端连接的管路中间;第十二切换阀114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道口102相连,第十二切换阀114的第三端与第二吸附床110相连;蒸发器108设置在第五流道口105和第六流道口106上;第十四切换阀116的一端与第一吸附床109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108相连;第十七切换阀119一端与第二吸附床110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108相连。
继续进一步来说,如图3所示,第七流道口601和第九流道口603之间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605连接;第八流道口602和第十流道口604之间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阀606连接;第七流道口601和第八流道口602之间设置有第三吸附床607;第九流道口603和第十流道口604之间设置有第四吸附床608;第一风机60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风路控制阀门61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风路控制阀门612;第二风机6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风路控制阀门613,另一端设置有第四风路控制阀门614;第八风路控制阀门618连接在第四吸附床608的延伸管路上;第五风路控制阀门615连接在第三吸附床607的延伸管路上;第六风路控制阀门616和第七风路控制阀门617设置在第五风路控制阀门615和第八风路控制阀门618连接的管路上。
更进一步来说,本发明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与管路内流体温度通过切换阀组进行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下面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第一吸附床109再生、第二吸附床110解析,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第三吸附床607再生、第四吸附床608解析为例对四种工作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也就是处于第一联供模式时
热水经热水进口管12通过第一流道口101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经过第九切换阀111进入第一吸附床109,为第一吸附床109提供解析所需的热量,供解析后的热水通过第十切换阀112、第二流道口102、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第七流道口601流入第三吸附床607中,提供第三吸附床607再生需要的热量,空气在第一风机609的驱动下流入系统,一部分流经第三吸附床607带走解析出的水蒸气,另一部分则通过第四吸附床608被降温除湿,热水的热量供两次再生后经第八流道口602流出系统,此过程中热水的热量实现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梯级利用,提高了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冷冻水经冷冻水进口管15、第三切换阀5、循环水泵4通过第五流道口105进入蒸发器108中,此时制冷剂在蒸发器108内蒸发制冷,冷冻水与之换热,获得一定的冷量经第六流道口106流出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后的冷冻水经第四切换阀7与第六切换阀9通过第九流道口603进入第四吸附床608中,作为内冷源带走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并冷却空气至适宜的送风温度,后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阀606与第十流道口604流出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流出后的冷冻水经过第五切换阀8重新流回第三切换阀5,循环水泵4驱动冷冻水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进行循环流动;
冷却水经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第八切换阀11通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三流道口103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冷凝器107中带走冷凝热,后经第十一切换阀113进入第二吸附床110中,作为冷源带走吸附热,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水流出第二吸附床110后经过第十二切换阀114与第四流道口104通过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系统;
此种模式适用于用户有降温除湿需求,且热水温度较高能够满足两次吸附床再生、冷冻水温度能够提供适宜温湿度送风的情况下。
(二)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也就是处于第二联供模式时
热水经过热水进口管12、吸附式制冷子系统的第一流道口101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通过第九切换阀111进入第一吸附床109,作为内热源为第一吸附床109的解析提供必需的热量,供解析后的热水经第十切换阀112、第二流道口102与第一切换阀2,通过热水出口管13直接流出系统;
冷冻水通过冷冻水进口管15、第三切换阀5、循环水泵4、第五流道口105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的蒸发器108,与蒸发器108进行换热,携带冷量通过第六流道口106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离开后的冷冻水经第四切换阀7、第六切换阀9与第九流道口603进入第四吸附床608,作为第四吸附床608的内冷源带走吸附过程产生的吸附热,同时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流入第四吸附床608中被冷却至适宜的送风温度并除去湿负荷,冷冻水离开第四吸附床608后通过第五切换阀8流回第三切换阀5,此时冷冻水进口管15、冷冻水出口管16关闭,冷冻水在循环水泵4的驱动下在两个子系统之间进行循环流动;
冷却水从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第八切换阀11、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三流道口103进入冷凝器107中带走冷凝热,而后通过第十一切换阀113进入第二吸附床110中,带走吸附热,作内冷源使用后的冷却水经第十二切换阀114、第四流道口104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此时冷却水温度较高,使之经第七切换阀10、第二切换阀3、第七流道口601进入第三吸附床607,提供再生所需的热量,此过程实现冷却水废热资源的重新利用,供再生后的冷却水通过第八流道口602、冷热水出口管14离开系统;
此种模式适用于用户有降温除湿需求,且冷却水废热能够满足第二级吸附床再生、冷冻水温度能够提供温湿度适宜的送风的情况。
(三)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也就是处于单除湿模式时
热水通过热水进口管12、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一流道口101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经第九切换阀111进入第一吸附床109中,作为内热源提供进行再生过程所需的热量,供再生后的热水仍有较高的温度,使其依次经过第十切换阀112、第二流道口102、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第七流道口601进入第三吸附床607,同样作为内热源提供再生所需热量,供两次再生后的热水通过第八流道口602、冷热水出口管14流出系统;
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第二进口管19、第六切换阀9、第九流道口603进入第二吸附床608中,作为内冷源带走吸附过程中释放的吸附热并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而后冷却水先后经过第十流道口604、第五切换阀8、第八切换阀11、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三流道口103进入冷凝器107中冷却冷凝器,后通过第十一切换阀113进入第二吸附床110中,作为内冷源带走吸附过程所产生的吸附热,作内冷源使用后的冷却水经第十二切换阀114、第四流道口104、第七切换阀10与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系统;
冷冻水经冷冻水进口管15、第三切换阀5、循环水泵4、第五流道口105进入蒸发器108中,与之换热获得冷量后通过第六流道口106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后通过第四切换阀7与冷却水出口管16直接离开系统;
此种模式适用于用户只有除湿需求而无制冷需求,且热水温度能够实现梯级利用、冷却水温度能够提供温度适宜送风的情况。
(四)当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四工作模式时,也就是处于单冷冻水输出模式
热水经热水进口管12与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一流道口101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中,经第九切换阀111进入第一吸附床109中,作为内热源为吸附床提供进行再生过程所需的热量,供再生使用的热水先后经过第十切换阀112、第二流道口102、第一切换阀2与热水出口管13流出系统;
冷却水经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第八切换阀11通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三流道口103进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冷凝器107中带走冷凝热,后经第十一切换阀113进入第二吸附床110中,作为冷源带走吸附热,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水流出第二吸附床110后经过第十二切换阀114与第四流道口104通过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系统;
冷冻水经冷冻水进口管15、第三切换阀5、循环水泵4与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的第五流道口105进入蒸发器108中,与之换热获得冷量后通过第六流道口106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后通过第四切换阀7与冷却水出口管16直接离开系统;
当用户无制冷除湿需求时选用单冷冻水输出模式。
当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第二吸附床110处于再生状态、第一吸附床109处于解析状态,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第四吸附床608处于再生状态、第三吸附床607处于解析状态时原理同上所述,通过阀门切换即可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6)

1.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切换阀组与循环水泵(4);
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所述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通过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进行连接;
所述切换阀组设置在所述热水管路、冷却水管路和冷冻水管路上;
所述循环水泵(4)设置在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和所述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之间;
所述切换阀组设置有多个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包括: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第三切换阀(5)、第四切换阀(7)、第五切换阀(8)、第六切换阀(9)、第七切换阀(10)和第八切换阀(11);
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设置有第一流道口(101)、第二流道口(102)、第三流道口(103)、第四流道口(104)、第五流道口(105)和第六流道口(106),所述热水管路设置有热水进口管(12)与热水出口管(13),所述冷却水管路设置有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和冷却水出口管(17),所述冷冻水管路设置有冷冻水进口管(15)和冷冻水出口管(16);
所述热水进口管(12)与所述第一流道口(101)相连接;
所述热水出口管(13)通过所述第一切换阀(2)与所述第二流道口(102)相连;
所述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通过第八切换阀(11)连接至所述第三流道口(103);
所述冷却水出口管(17)通过第七切换阀(10)连接至所述第四流道口(104);
所述除湿换热器子系统包括第七流道口(601)、第八流道口(602)、第九流道口(603)和第十流道口(604),所述冷却水管路还设置有第二冷却水进口管(19);
所述循环水泵(4)的一端与第三切换阀(5)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流道口(105)相连;
所述冷冻水进口管(15)通过第三切换阀(5)的另一端、第五切换阀(8)与所述第十流道口(604)相连;
所述冷冻水出口管(16)通过第四切换阀(7)与所述第六流道口(106)连接,通过第六切换阀(9)与第九流道口(603)相连;
所述第十流道口(604)通过第五切换阀(8)与冷冻水进口管(15)相连;
还包括冷热水出口管(14),所述冷热水出口管(14)与所述第八流道口(602)相连;
所述第七流道口(601)通过第二切换阀(3)、第一切换阀(2)与所述热水管路上的热水出口管(13)相连;
所述第七流道口(601)通过第二切换阀(3)、第七切换阀(10)与第四流道口(104)相连;
所述第二冷却水进口管(19)通过第六切换阀(9)与所述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的第九流道口(603)相连;
通过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驱动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所述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进行制冷、除湿或者制冷并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热水通过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12)进入,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流出后的热水通过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经由热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14)离开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
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经由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15)、循环水泵(4)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流出后的冷冻水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再流出,冷冻水在循环水泵(4)的驱动下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之间循环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后经第八切换阀(11)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通过所述冷却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14)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15)、循环水泵(4)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流出后的冷冻水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中再流出,冷冻水在循环水泵(4)的驱动下在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之间循环流动;
热水经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12)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通过热水出口管(13)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三工作模式时,热水通过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12)进入,经过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流出后的热水通过第一切换阀(2)、第二切换阀(3)流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经由热水管路上的冷热水出口管(14)离开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
冷却水经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二冷却水进口管(19)经由第六切换阀(9)进入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从除湿换热器子系统(6)流出的冷却水经第五切换阀(8)、第八切换阀(11)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经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15)、循环水泵(4)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的冷冻水通过第四切换阀(7)由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出口管(16)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处于第四工作模式时,热水经热水管路上的热水进口管(12)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通过热水出口管(13)离开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
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第一冷却水进口管(18)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中,经由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通过冷却水管路上的冷却水出口管(17)流出;
冷冻水经过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进口管(15)、循环水泵(4)流入吸附式制冷子系统(1),流出的冷冻水通过第四切换阀(7)由冷冻水管路上的冷冻水出口管(16)流出。
6.一种吸附式制冷与除湿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进行制冷、除湿或者制冷并除湿。
CN202110088756.6A 2021-01-22 2021-01-22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128800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8756.6A CN112880067B (zh) 2021-01-22 2021-01-22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8756.6A CN112880067B (zh) 2021-01-22 2021-01-22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0067A CN112880067A (zh) 2021-06-01
CN112880067B true CN112880067B (zh) 2022-04-26

Family

ID=76050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8756.6A Active CN112880067B (zh) 2021-01-22 2021-01-22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00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8530A (zh) * 2022-07-15 2022-10-2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pemfc的制冷除湿独立控制的cchp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591A (ja) * 1995-03-24 1996-10-11 Yazaki Corp 蒸気焚き吸収冷温水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US6357254B1 (en) * 2000-06-30 2002-03-19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Compact absorption chiller and solution flow scheme therefor
TW200827641A (en) * 2006-12-28 2008-07-01 Chao-Yang K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1338952A (zh) * 2008-08-07 2009-01-07 上海交通大学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WO2013172789A1 (en) * 2012-05-16 2013-11-21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 dehumidifying system, a method of dehumidifying and a cooling system
CN103900289A (zh) * 2014-04-17 2014-07-02 东南大学 固体除湿预防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结霜的系统及方法
JP2014126255A (ja) * 2012-12-26 2014-07-07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を用いた除湿システム
CN206847116U (zh) * 2017-05-15 2018-01-05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余热进行耦合除湿的系统
CN109186015A (zh) * 2018-08-13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0599130U (zh) * 2019-10-25 2020-05-22 江苏红豆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能源梯级利用的多能互补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4109B2 (ja) * 1995-12-21 2003-08-04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107388616B (zh) * 2017-06-07 2019-08-20 东南大学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除湿一体化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591A (ja) * 1995-03-24 1996-10-11 Yazaki Corp 蒸気焚き吸収冷温水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US6357254B1 (en) * 2000-06-30 2002-03-19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Compact absorption chiller and solution flow scheme therefor
TW200827641A (en) * 2006-12-28 2008-07-01 Chao-Yang K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1338952A (zh) * 2008-08-07 2009-01-07 上海交通大学 无真空切换阀门的硅胶-水吸附制冷机
WO2013172789A1 (en) * 2012-05-16 2013-11-21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 dehumidifying system, a method of dehumidifying and a cooling system
JP2014126255A (ja) * 2012-12-26 2014-07-07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を用いた除湿システム
CN103900289A (zh) * 2014-04-17 2014-07-02 东南大学 固体除湿预防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结霜的系统及方法
CN206847116U (zh) * 2017-05-15 2018-01-05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利用余热进行耦合除湿的系统
CN109186015A (zh) * 2018-08-13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0599130U (zh) * 2019-10-25 2020-05-22 江苏红豆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能源梯级利用的多能互补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彭佳杰 葛天舒 潘权稳 王如竹;《制冷学报》;20190831;第59-6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0067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2312C (zh) 热湿分段处理的空调机组装置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100451468C (zh) 一种热泵驱动的多级溶液除湿和再生新风机组
Zhang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no-frost hybri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ntegrated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US6324860B1 (en)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201306902Y (zh) 一种带热回收型热泵空调与冰箱一体机
CN101713599B (zh) 空调热泵装置
CN109000312B (zh) 带内循环模式的整体式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
CN100538208C (zh) 一种双温冷水/冷风机组
CN103791576A (zh) 一种低品位热源驱动变溶液温度两级溶液除湿空调
CN102003759B (zh) 再生式蒸发冷却空调
CN2896090Y (zh) 一种热泵驱动的多级溶液除湿和再生新风装置
CN107255336B (zh) 一种单风道紧凑型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新风处理机组
CN102506475A (zh) 冷凝废热驱动的基于固体除湿的热湿独立控制的热泵系统
Zhao et al. Desiccant coated heat exchanger and its applications
CN202452608U (zh)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
CN102538087A (zh)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及溶液调湿方法
CN107514830A (zh) 一种单多级压缩自动转换多功能热泵系统
CN201787768U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12880067B (zh) 吸附式制冷与除湿复合系统及其方法
CN107726480B (zh) 半解耦式分级除湿降温的除湿热泵系统及方法
CN206861710U (zh) 一种家用冷凝热回收双冷源新风调温调湿、热水机组
CN109114841A (zh) 自然冷却型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05373127U (zh) 一种双温制冷及制热系统
CN109059146B (zh) 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