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3146C -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3146C
CN100563146C CN200510070358.2A CN200510070358A CN100563146C CN 100563146 C CN100563146 C CN 100563146C CN 200510070358 A CN200510070358 A CN 200510070358A CN 100563146 C CN100563146 C CN 1005631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dm
logic port
information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703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59077A (zh
Inventor
邬旭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5100703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63146C/zh
Priority to AT06722415T priority patent/ATE421195T1/de
Priority to DE602006004798T priority patent/DE602006004798D1/de
Priority to US11/569,154 priority patent/US7720088B2/en
Priority to PCT/CN2006/000837 priority patent/WO2006116929A1/zh
Priority to EP06722415A priority patent/EP1744479B1/en
Publication of CN1859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9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31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314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1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04L2012/6445Admission control
    • H04L2012/6459Multiplexing, e.g. TDMA, C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04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16Code signals, fram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92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89LAN, inter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TDM)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通信系统,在发送侧和接收侧设置逻辑端口,并建立发送侧逻辑端口和接收侧逻辑端口间的映射关系;在发送TDM数据时,通过设置的TDM逻辑端口将原始的TDM数据映射为包数据格式,然后按照设置的封装信息将得到的包数据和连接标识(CID)直接封装为媒体接入控制(MAC)数据包,最后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接收侧MAC层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获取解封装信息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然后将数据包解封装,最后将得到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TDM逻辑端口上,从而最终实现TDM数据的高效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TDM)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分组交换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以及运营模式也正发生着深刻改变。由于具有传统电路交换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低成本和高带宽,分组交换技术逐渐由最初的单—数据业务转变为囊括了TDM话音、数据、异步传输模式/网际协议(ATM/IP)和图像等多种业务,行使传统的电路交换的功能,如:基于(IP)承载的话音(VOIP)技术等。而且随着分组交换网络话音传送质量的不断提高,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融合,即传统的基于TDM技术的电路交换网和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分组交换数据网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之一。
现有技术中基于分组交换的TDM数据采用的传输方法是:在分组交换设备上同时设置TDM数据接口和普通的包数据接口,并对接收到的TDM数据按照与包数据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即对接收到的TDM数据流采用现有协议规定的方式进行层层封装,具体封装的协议层如图1所示,包括ATM/以太网帧协议、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实时协议(RTP)以及实时控制协议(RTCP)等—系列格式协议,从而将TDM业务数据转变为数据包格式,然后对得到的数据包进行适配,最后将数据包承载到相应的协议数据单元中传输。
然而该方案由于需要根据现有无线接入网协议对接收到的TDM数据流进行多层封装,而每层封装都会添加一定字节的封装头,经过这样的层层封装之后,数据净荷在整个数据包中占据的比例可能非常小,最终导致带宽的有效利用率和传输效率的降低。下面以无线接入网的802.16协议为例来说明上述问题,例如:第二层使用以太网协议,第三层使用Ipv4封装,由于传统的TDM话路带宽为64Kbps,因此按照每20ms发送一个TDM数据帧计算,每20ms发送160byte的TDM数据,而每个TDM数据帧的封装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先后经过802.16的PDU封装添加6bytes,接着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封装添加12byres的帧头,再经过IPv4层封装添加20bytes报头、然后经过UDP封装添加8bytes帧头以及最后经过RTP封装之后添加的12bytes的帧头,而且上述第二层和第三层增加的CRC32和FCS32分别增加了4bytes的校验尾部,这些所有的封装开销加起来总共占用66bytes,因此数据净荷在整个PDU中的占用率,即带宽的有效利用率仅为 160 160 + 66 × 100 % ≈ 70 % .
另外,该方案由于在每层都需要通过查表方式确定为TDM数据适配的报头格式,然后进行相应的报头适配,因此需要进行多次查表和报头编辑操作,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而且往往需要增加网关设备或相应的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因此增加了设备的处理负荷。
现有的另一种方案,则基于上述第一种方案的报头封装技术,首先对接收到的TDM数据进行封装,然后对封装之后的所有报头进行压缩,最后通过共享传输通道进行传输。该方案虽然减少了共享传输通道的损耗,但由于与TDM接口直接连接的设备进行包封装之后,还需要由其它功能模块进行报头压缩操作,因此整个处理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增加了设备成本。
另外,在现有技术方案中,还有采用设置固定时隙专门承载TDM业务,而其它时隙则承载其它宽带业务的方案。该方案由于带宽组成方式固定,因此不利于不同业务间带宽的灵活分配,仍然造成较大的带宽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解决现有的传输方案所存的带宽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并建立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该映射关系,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发送侧,将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并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最后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
在接收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映射关系索引信息获取解封装信息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然后根据获取的解封装信息对数据包解封装,并将解封装得到的数据映射到与获取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相对应的TDM逻辑端口上。
其中,在发送侧,所述封装信息保存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信息中,所述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映射关系获取TDM逻辑端口信息,然后从TDM逻辑端口信息中获取相应的封装信息;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为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
在接收侧,所述解封装信息保存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中,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映射关系索引信息获取解封装信息为:根据查询与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相对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并从中获取解封装信息。
其中,基于相互映射的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建立逻辑连接,并为该连接分配连接标识CID,然后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包含CID的连接信息,且所述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间的映射关系为:发送侧TDM逻辑端口、接收侧TDM逻辑端口和CID三者间的映射关系;
在发送侧,所述封装信息保存于所述连接信息中;所述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对应的CID,然后根据该CID获取相应的连接信息中的封装信息;且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为CID;
在接收侧,所述解封装信息保存于接收侧连接信息中,所述获取解封装信息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携带的CID查询相应的连接信息,然后从中获取解封装信息。
其中,所述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该映射关系为:建立包含发送侧TDM逻辑端口编号、接收侧TDM逻辑端口编号的映射关系表。
其中,所述逻辑端口位于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所述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为: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通用MAC头封装为MAC包,其中,所述通用MAC头中包含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
其中,在发送侧,所述将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为:从TDM数据帧中提取设定时隙TS中的数据,其中,设定时隙是根据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信息确定的;
所述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的步骤包括:按照设定的分段长度对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进行分段,提取每个分段数据以形成数据包的数据净荷部分;然后将映射关系索引信息添加至报头中,最后将数据净荷和报头封装成数据包;其中,所述分段长度是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确定的。
其中,在发送侧,所述分段长度为物理层帧定时周期的整数倍或整数倍的倒数。
其中,在发送侧进一步包括:根据数据来源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将接收到的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的步骤;否则,根据接收到的包数据的报头信息分配CID,然后对接收到的包数据进行包适配处理和封装编辑,最后将包数据发送至接收侧;
在接收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判断该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获取解封装信息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的步骤;否则,根据CID查询相应的包适配处理信息,并对数据包进行相应的包适配处理以及解封装,最后将数据输出至相应的包接口。
其中,在发送侧,所述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的步骤为: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物理帧定时周期内发送整数个固定长度的数据包。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通过在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通信系统的TDM数据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并建立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发送TDM数据时,通过设置的逻辑端口将原始的TDM数据映射为一定的包数据格式,然后按照设置的封装信息将得到的包数据和连接标识(CID)直接封装为MAC数据包,最后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而在接收侧,MAC层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获取解封装信息和相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然后将数据包解封装,最后将解封装得到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上,从而最终实现TDM数据的高效传输。
本发明方法由于面向共享传输介质下的接入层,因此没有端口交换问题,不需要进行二层交换,也没有网络路由问题,不需要三层路由协议支持,而且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业务是基于连接的,因此不需要对数据分类,也就不需要进行传输层协议的封装。另外,实时性问题也可通过定长时间发送或接收周期中固定的数据量来解决,因此不需要实时性协议支持实时性。而只需将接收到的TDM数据以及用于标识数据去向的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或CID信息封装为MAC数据包,从而最终提高了数据净荷在整个数据包中的带宽占用率,实现了TDM数据的高效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现有技术的数据封装协议层的示意图。
图2为基于现有技术的数据封装格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对接收到的TDM数据进行封装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按照设定的帧定时周期发送TDM定长报文示意图。
图6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包含TDM接口和包接口的无线接入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在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通信系统的TDM数据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并建立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发送TDM数据时,通过设置的逻辑端口将原始的TDM数据映射为一定的包数据格式,然后按照设置的封装信息将得到的包数据和CID直接封装为MAC数据包,最后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而在接收侧,MAC层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获取解封装信息和相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然后将数据包解封装,最后将解封装得到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上,从而最终实现TDM数据的高效传输。
本发明方法适用于所有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通信系统,如:无线宽带接入网、电力传输系统(PLC)以及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等。其中,对于无线接入网来说,共享传输介质是指空口的射频载波。由于现有基于分组交换的TDM数据传输方案解决的是全网传输问题,因此需要解决TDM数据经过封装后的二层交换问题、网络路由问题、传输层数据分类问题以及实时性问题等。而本发明只面向共享传输介质下的接入层,因此没有端口交换问题,不需要进行二层交换,也没有网络路由问题,不需要三层路由协议支持,而且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业务是基于连接的,因此不需要对数据分类,也就不需要进行传输层协议的封装。另外,实时性问题也可通过定长时间发送或接收周期中固定的数据量来解决,因此不需要实时性协议支持实时性。
基于本发明方法的发送侧设备和接收侧设备需要同时具有TDM接口,其中,TDM接口类型可以为:E0、T0、J0、E1、T1、J1、FE1、E3或T3等。由于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系统中需要标识数据流的去向,从而实现接收侧对数据流来源的识别和接收,因此本发明的发送侧设备和接收侧设备不仅需要分别支持端口映射,即基于端口的连接(PBC,PortsBased Connection)功能,而且在发送数据时还要考虑接收侧识别目的端口,具体可以采取直接标识目的端口的方式,或间接标识目的端口的方式。
下面以无线接入网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方法。在该方法中,以发送侧为基站,而接收侧为终端来说明,在基站和终端中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并分别保存相应的TDM逻辑端口信息。其中,TDM逻辑端口信息包括所对应的TDM接口类型和提取的时隙信息。TDM逻辑端口信息可以定义在单独的逻辑端口信息表中,也可直接定义在TDM逻辑端口与CID映射关系表中。而且基站的TDM逻辑端口与终端的TDM逻辑端口一一对应,二者在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速率上相互匹配。其中,TDM逻辑端口映射关系的设置有两种方式,即:允许基站直接配置或终端动态申请发起,如果是基站直接配置,则在初始化过程中映射关系就确定了。而如果是动态申请,则由终端发起申请,基站集中控制通过管理报文信息下发映射关系信息。另外,由于本发明是基于连接的,如基于802.16协议,因此采取针对存在映射关系的逻辑端口建立逻辑连接,并为该逻辑连接分配一个CID,从而将逻辑端口绑定到CID上,保证TDM数据的正确发送和接收。
对于双向TDM数据传输,则上下行方向既可以采用相同的CID,也可采用不同的CID,并保存分配的CID与相应逻辑端口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可以采取在发送侧保存CID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标识的对应关系,而在接收侧保存该CID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的对应关系;或者采取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CID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以及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三者之间完整的对应关系,而发送侧和接收侧通过高层控制管理报文交互配置信息,从而进行相应的配置。上述配置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表1为局端设备,即基站侧保存的TDM逻辑端口映射关系表,UCID为上行连接标识。而表2是终端设备中保存的TDM逻辑端口映射关系表,DCID为下行连接标识。当然在该映射关系表中也可包含其它信息,如终端标识、带宽信息、业务类型以及业务质量(QOS)等。另外,还需配置封装信息,该封装信息包括:TDM分段的时间长度或TDM帧个数以及时隙组合顺序,而如果封装是针对TDM逻辑端口的,则将封装信息保存于相应的TDM逻辑端口信息中,而如果针对连接,则将相应的封装信息保存于相应的连接信息表(CIB)中。
  上行连接标识  基站TDM逻辑端口  终端TDM逻辑端口   其它信息
  UCID1  TDM逻辑端口1  TDM逻辑端口1’   终端1标识等
  UCID2  TDM逻辑端口2  TDM逻辑端口2’   终端2标识等
  UCID3  TDM逻辑端口3  TDM逻辑端口3’   终端2标识等
  ............  ............  ............   ............
  UCIDN  TDM逻辑端口N  TDM逻辑端口N’   终端M标识等
表1
  下行连接标识  基站TDM逻辑端口  终端TDM逻辑端口   其它信息
  DCID1  TDM逻辑端口1  TDM逻辑端口1’   终端1标识等
  DCID2  TDM逻辑端口2  TDM逻辑端口2’   终端2标识等
  DCID3  TDM逻辑端口3  TDM逻辑端口3’   终端2标识等
  ............  ............  ............   ............
  DCIDN  TDM逻辑端口N  TDM逻辑端口N’   终端M标识等
表2
本实施例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TDM数据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1:在基站发送侧,首先将从TDM接口接收的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保存的封装信息对映射到该TDM逻辑端口上的数据和CID进行封装,使其成为MAC数据包。
下面举例说明本步骤,如图4所示,设TDM接口为E1接口,则原始TDM数据为E1格式,将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具体为:提取E1端口输出的每TDM数据帧的第2个TS和第29个TS的数据,组合成为速率为128Kbps的数据流,并从TDM逻辑端口输出。而对映射到TDM逻辑端口上的数据进行封装的过程则为:按照预先设置的与该TDM逻辑端口或CID相对应的封装信息,将从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进行分段,如对连续输出的每16个TDM数据帧的第2个TS和第29个TS的数据进行封装,而具体封装的时候也可根据封装信息按照其它顺序进行组合,然后封装。图5所示的数据包的净荷为32bytes。
另外,在进行TDM数据封装时,封装的内容中包含的CID,具体可以在封装的MAC数据包中包含通用MAC报头,并使得该通用MAC报头中包含有相应的CID信息。
步骤302:MAC层根据物理成帧的需要为封装得到的数据包分配空口位置和传输格式,然后将数据包发送至基站侧物理层,最后经物理层调制后通过空口共享传输通道传送至接收终端。
其中,由于在共享传输介质的媒体接入控制或物理层协议中,需要有固定长度的时间定时,而封装TDM数据得到的数据包为定长数据包,因此可以将TDM的定长报文如图5所示,在每个帧定时周期内,即每发送的一个物理帧中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TDM数据包。步骤301中所述在采取设定的分段长度对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进行封装时,该分段长度可参考共享传输介质物理层或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帧定时周期进行设定,如可以是帧定时周期的1/n或n倍,其中n为自然数,从而保证在共享传输介质中的每个发送周期内通过发送n个TDM数据包实现固定数据量的收发,经过后续的缓存和TDM重定时后可以等效于实时定速率的收发。
步骤303:在终端接收侧接收数据包,并通过物理层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调,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发送至终端MAC层。
步骤304:MAC层首先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封装的CID获取接收侧TDM逻辑端口的标识信息和解封装信息,然后按照获取的解封装信息对数据包解封装,并将得到的数据发送到与获取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的标识信息相对应的TDM逻辑端口上,最后通过终端侧TDM接口输出。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详细说明上述步骤:首先,假设MAC层接收到的数据包的连接标识DCID的值为19,MAC层就会从映射关系表中查询与该DCID的值19相对应的逻辑端口编号,其中,所述映射关系表是发送侧高层和接收侧高层交互控制管理报文建立的。然后获取保存的相应逻辑端口信息,将接收到的数据映射成两路TDM时隙,并且每2ms为一个报文,然后执行步骤301中封装的逆过程,最后将接收到的数据还原成两路话路,即每ms 8帧,每帧两个TS分别处理,注意此时接收侧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原来是E1接口中的2和29时隙,而只在乎其为两个TS合并的结果。换句话说,接收侧的TDM逻辑端口类型可以是其它类型,例如两路普通电话接口(POTS),这也是为什么在DCID信息表,即表2中记录两端的端口类型的原因。
在上行连接上,UCID也可以标识为19或其它数字,高层配置中会通过连接信息表维护UCID和DCID的相关性,即表1中有一个与表2中的DCID=19相对应的一个对称表项。
在上述方法流程中,在基站发送侧,是通过在封装TDM数据得到的数据包中封装连接信息来实现终端接收侧接收数据。另外,本发明方法也可通过TDM逻辑端口信息来标识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与接收侧逻辑端口映射关系,此处不作限制。
按照上述方法传输TDM数据,如果以20ms和单话路,即64Kbps,且设通用MAC头为6bytes计算,依据本发明上述方案,数据净荷占据整个数据包的比率为160/166=96%,而以2ms单话路计算,占用率为:16/22=7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方案的TDM数据传输时延减小1/10,而带宽占用率却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基站向终端发送TDM数据的过程,而当终端向基站发送TDM数据时同样包括两个过程: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且具体收发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终端的PBC配置和发送时间受控于基站。这主要是由于支持802.16协议的系统是集中控制的时分系统,所有终端何时应该接收,何时应该发送数据都是由基站根据当时的终端登记或申请情况来确定的。从而避免不同终端进行数据发送时发生冲突而导致重发的麻烦。而基站将接收所有终端的数据,然后将不同的PBC数据输出至相应的基站端口。
上述是通过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传输TDM数据的方法流程,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并行传送TDM数据和包数据,从而达到节省带宽资源,提高带宽利用率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如图7所示,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就需要分别具备两种接口:TDM接口和包接口。其中,TDM接口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相同,而且此处的终端设备和局端设备同样支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PBC功能。包接口主要包括:ATM、OC3/OC12或以太网FE/GE等类型,而且包接口的CID分配一般不是基于逻辑端口的,往往基于一些地址信息、传输层协议号信息、优先级信息等,所以包接口的业务处理在本发明中只是兼容,普通业务不建议采用PBC方法。但对于特殊业务,比如透传、专网、保密等业务,采用PBC方法也是有益的。这时,设备就需要同时支持PBC的TDM适配方法和普通的包接口适配方法,或者只支持其中一种也可以进行正常的业务,推荐基站需要同时支持,而终端则不需要限制。
下面同样以支持PBC的基站向终端发送TDM数据为例说明本发明方法,在该方法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需要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而且需要保存相关的TDM逻辑端口信息,以及逻辑端口与连接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相应的连接信息等,该方法同样包括两个过程: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本实施例方法流程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在基站发送侧,首先根据所接收数据的接口信息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02;否则,执行步骤603。
步骤602:将接收的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保存的封装信息对映射到该TDM逻辑端口上的数据进行封装,使其成为包含数据净荷和通用MAC报头的MAC数据包,其中,通用MAC报头包含有CID信息,然后执行步骤604。
步骤603:根据接收到的包数据的报头信息分配CID,然后按照正常的包处理流程对接收到的包数据进行包适配处理和封装编辑,最后将包数据发送至MAC层。
上述步骤中,正常的包处理流程是指:根据MAC地址转发、或根据VLAN ID、或根据IP地址或TCP端口号、协议类型等进行包转发和端口映射的过程。
步骤604:接着由MAC层根据物理成帧的需要为接收到的TDM数据包和普通包数据分配空口位置和传输格式,然后将数据发送至物理层,最后经过物理层调制之后,将数据通过空口共享传输通道传输至接收终端。
其中,MAC根据每个CID和CID属性来进行区分处理,屏蔽了TDM和包数据信息。通过空口控制报文,由基站在媒体控制公共子层下达每个CID的工作时间分配表。
步骤605:在终端接收侧,当终端接收到数据信号后,先通过物理层对数据进行解调,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发送至MAC层。
步骤606:由MAC层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的CID判断该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07;否则,执行步骤608。
步骤607:根据CID查询相应的TDM逻辑端口信息,从中获取封装信息对数据包解封装,或者当封装信息保存于连接信息中时,则也可以采取根据CID查询相应的连接信息获取封装信息,并根据该封装信息对数据包解封装,最后将得到的数据发送到相应的TDM逻辑端口上。
步骤608:根据CID查询相应的报文适配处理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报文适配处理以及解封装,最后将数据输出至相应的包接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Claims (9)

1、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TDM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别设置TDM逻辑端口,并建立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该映射关系,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发送侧,将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然后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并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最后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
在接收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映射关系索引信息获取解封装信息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然后根据获取的解封装信息对数据包解封装,并将解封装得到的数据映射到与获取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相对应的TDM逻辑端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侧,所述封装信息保存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信息中,所述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映射关系获取TDM逻辑端口信息,然后从TDM逻辑端口信息中获取相应的封装信息;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为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
在接收侧,所述解封装信息保存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中,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映射关系索引信息获取解封装信息为:根据查询与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相对应的接收侧TDM逻辑端口信息,并从中获取解封装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相互映射的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建立逻辑连接,并为该连接分配连接标识CID,然后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包含CID的连接信息,且所述发送侧TDM逻辑端口与接收侧TDM逻辑端口间的映射关系为:发送侧TDM逻辑端口、接收侧TDM逻辑端口和CID三者间的映射关系;
在发送侧,所述封装信息保存于所述连接信息中;所述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封装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保存的映射关系获取与发送侧TDM逻辑端口对应的CID,然后根据该CID获取相应的连接信息中的封装信息;且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为CID;
在接收侧,所述解封装信息保存于接收侧连接信息中,所述获取解封装信息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携带的CID查询相应的连接信息,然后从中获取解封装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保存该映射关系为:建立包含发送侧TDM逻辑端口编号、接收侧TDM逻辑端口编号的映射关系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端口位于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所述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为: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通用MAC头封装为MAC包,其中,所述通用MAC头中包含所述映射关系索引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侧,所述将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为:从TDM数据帧中提取设定时隙TS中的数据,其中,设定时隙是根据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信息确定的;
所述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将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和映射关系索引信息封装为数据包的步骤包括:按照设定的分段长度对TDM逻辑端口输出的数据流进行分段,提取每个分段数据以形成数据包的数据净荷部分;然后将映射关系索引信息添加至报头中,最后将数据净荷和报头封装成数据包;其中,所述分段长度是根据获取的封装信息确定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侧,所述分段长度为物理层帧定时周期的整数倍或整数倍的倒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侧进一步包括:根据数据来源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将接收到的TDM数据映射到设置的TDM逻辑端口上的步骤;否则,根据接收到的包数据的报头信息分配CID,然后对接收到的包数据进行包适配处理和封装编辑,最后将包数据发送至接收侧;
在接收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判断该数据是否为TDM数据,如果是,则执行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CID获取解封装信息和接收侧TDM逻辑端口标识信息的步骤;否则,根据CID查询相应的包适配处理信息,并对数据包进行相应的包适配处理以及解封装,最后将数据输出至相应的包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侧,所述将数据包发送至接收侧的步骤为: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物理帧定时周期内发送整数个固定长度的数据包。
CN200510070358.2A 2005-04-30 2005-04-30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14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70358.2A CN100563146C (zh) 2005-04-30 2005-04-30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AT06722415T ATE421195T1 (de) 2005-04-30 2006-04-28 Ein zeitmultiplex-datenübertragungsverfahren
DE602006004798T DE602006004798D1 (de) 2005-04-30 2006-04-28 Ein zeitmultiplex-datenübertragungsverfahren
US11/569,154 US7720088B2 (en) 2005-04-30 2006-04-28 Method for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data transport
PCT/CN2006/000837 WO2006116929A1 (fr) 2005-04-30 2006-04-28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à multiplexe temporel
EP06722415A EP1744479B1 (en) 2005-04-30 2006-04-28 A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70358.2A CN100563146C (zh) 2005-04-30 2005-04-30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9077A CN1859077A (zh) 2006-11-08
CN100563146C true CN100563146C (zh) 2009-11-25

Family

ID=37297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7035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146C (zh) 2005-04-30 2005-04-30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20088B2 (zh)
EP (1) EP1744479B1 (zh)
CN (1) CN100563146C (zh)
AT (1) ATE421195T1 (zh)
DE (1) DE602006004798D1 (zh)
WO (1) WO20061169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8603B2 (en) * 2006-10-10 2011-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ffic optimiz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abin network
CN101217452B (zh) * 2007-01-05 2010-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分组交换网传输tdm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217451B (zh) * 2007-01-05 2011-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减小时延影响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42346B (zh) * 2007-02-06 2011-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将逻辑信道数据映射到高速下行共享信道发送的方法
US9564988B2 (en) * 2007-07-26 2017-02-07 The Directv Group,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ming a formatted content stream and using a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US8964734B2 (en) * 2007-07-26 2015-02-24 The Directv Group,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content having modified packet headers through a satellite
US7974312B2 (en) * 2007-07-31 2011-07-05 Intel Corporation Compressed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header structure for MAC overhead reduction in mobile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systems
US8693406B2 (en) * 2007-08-09 2014-04-08 Intel Corporation Multi-use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overhead reduction for mobile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systems
US9143927B2 (en) * 2007-08-27 2015-09-22 Wichor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nnection identifiers (CID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509114B1 (en) * 2008-04-22 2013-08-13 Avaya Inc.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IP with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KR100990998B1 (ko) * 2008-09-23 2010-11-0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디지털 위성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데이터의 캡슐화 방법 및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US8064480B2 (en) * 2009-06-30 2011-11-22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a first protocol and a second protocol
CN101778040B (zh) * 2009-12-31 2012-09-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时分复用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23072B (zh) * 2010-01-11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报文分类处理的实现方法、网络及终端
CN102164114B (zh) * 2010-02-24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的处理方法以及机器终端
US8781086B2 (en) 2012-06-26 2014-07-15 Adc Dsl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ircuit emulation
CN102867525B (zh) * 2012-09-07 2016-01-13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音频处理方法、音频播放终端及音频接收装置
US9298720B2 (en) * 2013-09-17 2016-03-29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agmented data recovery
CN103533090A (zh) * 2013-10-23 2014-01-22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单个物理网口模拟为多个逻辑网口的映射方法与装置
CN104092511B (zh) * 2014-07-24 2017-08-29 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业务交叉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5915737B (zh) * 2016-06-15 2020-06-09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交换方法和系统
CN106953665A (zh) * 2017-05-16 2017-07-14 成都环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力线通信构建物联网的方法
CN107040285A (zh) * 2017-05-16 2017-08-11 成都环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中电力载波数据的传输方法
CN106971115A (zh) * 2017-05-16 2017-07-21 成都环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物联网的电力载波通信系统
US11038995B2 (en) * 2019-10-04 2021-06-15 Nxp B.V.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ons
CN113852589B (zh) * 2020-06-28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和数据接收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13507728B (zh) * 2021-09-10 2021-11-16 成都特维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快数字信息传输速度的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90427B1 (ko) * 2000-12-06 2003-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케이블 네트워크에서의 mac 프레임 포맷 및 통신 설정방법
US6963561B1 (en) * 2000-12-15 2005-11-08 Atrica Israel Ltd. Facility for transporting TDM streams over an asynchronous ethernet network using internet protocol
US7233587B2 (en) * 2002-02-01 2007-06-19 Harri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capsulat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data into individual packets of a packet based network
ATE473574T1 (de) * 2002-05-03 2010-07-15 Cedar Point Communications Inc Kommunikation vermittlungs architektur
US20030217190A1 (en) * 2002-05-03 2003-11-20 Geoffrey Devine Service descrip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ATE545242T1 (de) * 2002-12-27 2012-02-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Tunnelling von tdm-verkehr über mpls
US7515605B2 (en) * 2003-03-24 2009-04-07 Corrigent Systems Ltd Efficient transport of TDM services over packet networks
US20050041691A1 (en) * 2003-07-28 2005-02-24 Eli Lauf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ynchronous digital data transfer over an ethernet
US8340102B2 (en) * 2004-04-05 2012-12-25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network termination point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802.16 IEEE Standard for LAN&amp *
802.16 IEEE Standard for LAN&MAN Part16:Air Interface for F.B.W.A.Systems. IEEE Computer SocietyandtheIEEEMicrowaveTheoryandTechniques Society.IEEE Std 802.16-2004. 2004
MAN Part16:Air Interface for F.B.W.A.Systems. IEEE Computer SocietyandtheIEEEMicrowaveTheoryandTechniques Society.IEEE Std 802.16-2004. 20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9077A (zh) 2006-11-08
ATE421195T1 (de) 2009-01-15
US20080069148A1 (en) 2008-03-20
EP1744479A4 (en) 2007-10-03
EP1744479B1 (en) 2009-01-14
EP1744479A1 (en) 2007-01-17
DE602006004798D1 (de) 2009-03-05
WO2006116929A1 (fr) 2006-11-09
US7720088B2 (en) 2010-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3146C (zh) 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时分复用数据传输方法
CN100444592C (zh) 在无线接入网络中使用互联网协议(ip)的系统和方法
US758362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cking management messag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417137C (zh) 基站接入系统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EP1768321B1 (en) Interworking,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packet and IP/MPLS packet processing
CN101369977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517488A (zh) 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US2008000815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ic multiprotocol convergence over wireless air interface
CN101014017A (zh) 执行数据分组帧通用传输的交换设备
US8774155B2 (en) Transporting call data via a packet data network
CN101640621B (zh) 一种在集中式无线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21998B (zh) 无线通信的上行链路和双向话务分类
AU5189301A (en) Addressing scheme to be used in an IP-based radio access network, corresponding base station and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EP1854313A1 (en) Deployment of different physical layer protocoll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01141375B (zh) 一种局域网内部的报文传输方法、传输装置及系统
CN103582139A (zh) Tdma星状网综合业务中心交换与信道分配方法
CN101022423A (zh) 一种atm网络与ip网络数据交换的方法和系统
CN101557386A (zh) 数据发送方法与装置及数据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10730476B (zh) 一种物联网空口协议层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01656655B (zh) 处理mpls分组的方法、媒体网关和系统
CN102238164B (zh) 面向ip电信网的多协议报文适配方法
CN101594640A (zh) 用户面数据转发系统及方法
CN101051864B (zh) 用于mbms业务的实现rlc序列号在rnc间同步的方法
CN109586886A (zh)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CN102348139B (zh) 一种多业务混合微波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