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4593C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4593C
CN100524593C CNB2005101177565A CN200510117756A CN100524593C CN 100524593 C CN100524593 C CN 100524593C CN B2005101177565 A CNB2005101177565 A CN B2005101177565A CN 200510117756 A CN200510117756 A CN 200510117756A CN 100524593 C CN100524593 C CN 1005245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plasma display
base part
arc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177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6874A (zh
Inventor
许民
辛慧媛
崔勋永
朴相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6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45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45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4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8Dielectric or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维持放电被作为对向放电产生,从而降低了放电着火电压并提高了效率。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寻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每个具有基座部分和横杆部分,该基座部分与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该横杆部分沿着第二方向连接基座部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基座部分横过各放电室中的间隙彼此面对。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不同于靠近第二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可由对向放电引起维持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是一种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由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发射出的真空紫外(VUV)线激发荧光体,从而产生图像。高清晰度大屏幕的这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作为下一代薄型显示装置已经备受瞩目。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中,通常采用的是三电极表面放电结构。具有三电极表面放电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前基板,具有显示电极,每个显示电极包括两个电极;后基板,与前基板以预定距离分隔开,并包括寻址电极。通过障肋将基板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放电室。在每个放电室中,荧光体层形成在后基板上。放电气体被注入到放电室中。
是否产生放电取决于显示电极的两个电极中的一个与对向的寻址电极之间的寻址放电。控制亮度的维持放电由位于同一表面的显示电极的两个电极产生。即,在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对向放电引发寻址放电,表面放电引发维持放电。
虽然显示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显示电极之间的距离,但是寻址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小于维持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众所周知,由于寻址放电由对向放电引发,所以寻址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小于由表面放电引发的维持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因此,可以看到,与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比,能够由对向放电产生维持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高效。
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产生的放电,在显示面板中的放电空间被划分为鞘层和正柱区。鞘层是非发光区,其围绕电极或介电层形成,且在其中消耗大部分的电压。正柱区是由非常小的电压快速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区域。因此,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效率,重要的是增大正柱区。因为鞘层的长度与放电间隙无关,所以可增加放电的长度来增大正柱区。然而,如果放电间隙被增大以延伸放电的长度,就产生了增大所需的放电着火电压的问题。
同样,在传统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不能同时实现低的放电着火电压和高的效率。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能由对向放电在显示电极之间产生维持放电,从而降低了放电着火电压。
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主要的放电长度增大,从而提高了放电效率,同时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采用小放电间隙的着火放电,从而降低了放电着火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面对放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放电室;荧光体层,形成在各自的放电室中。寻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第一和第二电极与寻址电极电隔离,每个放电室包括各种类型的电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基座部分和横杆部分,该基座部分与各自的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该横杆部分沿着第二方向连接基座部分。第一电极的基座部分和第二电极的基座部分可横过放电室的间隙彼此面对。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不同于靠近第二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可大于或小于靠近第二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此外,与靠近第二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相比,靠近第一基板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可向着各放电室的中心突出得更多。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第一组电极和第二组电极的各基座部分可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层,该两个电极层在第一方向上和/或第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长度。
在第二方向上,电极层可向着第一基板阶梯式变长或变短。在从第二基板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电极层可阶梯式地向着各放电室的中心突出得更多。
关于沿着与第一基板平行的方向截取的电极层的剖面,接近于第一基板的电极层可宽于接近于第二基板的电极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截取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与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后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六更改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七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四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五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六更改中与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七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截取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1和图2,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各具有预定尺寸的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以前后基板间的预定间隙彼此基本平行设置。在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的空间被障肋26划分为多个放电室28。
障肋26形成在前基板20与后基板相对的表面上,以限定放电室28。障肋26包括:第一组障肋构件26a,沿着第一方向(图中为y轴方向)形成;第二组障肋构件26b,沿着第二方向(图中为x轴方向)形成,以与第一组障肋构件26a交叉。
本发明的障肋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仅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形成的障肋构件的带形障肋结构,可适用于本发明。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划分和限定放电室的其它各种类型的障肋结构,可适用于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介电层(未示出)可形成在前基板20上,随后障肋26形成在介电层上。这种构造也落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范围内。
吸收紫外线并响应发射可见光的红色、蓝色和绿色荧光体层29形成在各放电室28中。放电气体,例如氙(Xe)、氖(Ne)或类似气体被填充到各放电室28中,以用于产生等离子体放电。在本实施例中,在各放电室28中,荧光体层29形成在障肋26的侧表面上和在障肋26之间的靠近前基板20的底表面上。
寻址电极12沿着第一方向形成在后基板10与前基板20相对的表面上。第一介电层14形成在后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以覆盖寻址电极12。在一个实施例中,寻址电极12为具有均匀线宽的带形。
在第一介电层14上,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沿着第二方向形成,并通过第一介电层14与寻址电极12电隔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与放电室28对应。在沿着第一方向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以交替的次序设置。例如,第一电极15后可跟着第二电极16,然后是第一电极15,最后是第二电极16。
第一电极15在寻址期期间与对应的寻址电极12一起参与寻址放电。第二电极16在维持期期间与第一电极15一起参与维持放电。即,第一电极15用作扫描电极,第二电极16用作维持电极。这些电极不限于上述功能,并可基于施加的信号电压来执行与上述功能不同的功能。
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分别包括:基座部分15a或16a,与各放电室28的各放电空间对应;横杆部分15b和16b,沿着第二方向分别连接基座部分15a和16a。
第一电极15的基座部分15a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6a以其间的空间在各放电室28中彼此面对。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形成方式为在各放电室28中彼此面对,从而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维持放电可被作为对向放电引发。因此,与维持放电被作为表面放电引发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比,可降低维持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
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每个的靠近后基板10的一部分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其它部分相比向着各放电室28的中心突出得更多。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长度向着后基板10逐渐变大。
此外,在第二方向上,靠近后基板10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一部分的长度大于靠近前基板20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一部分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基座部分15a由包括电极层A1、A2、A3中的至少两层的叠层制成,电极层A1、A2、A3各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宽度。基座部分16a由包括电极层B1、B2、B3中的至少两层的叠层制成,电极层B1、B2、B3各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宽度。每个电极层A1、A2、A3以及B1、B2、B3的形成方式为彼此物理接触并彼此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横杆部分15b和16b分别连接靠近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和B1。
如图3中所示,基座部分15a包括:电极层A1,接近于前基板20;电极层A3,接近于后基板10;电极层A2,位于电极层A1和电极层A3之间。类似地,基座部分16a包括:电极层B1,接近于前基板20;电极层B3,接近于后基板10;电极层B2,位于电极层B1和电极层B3之间。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种构造。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被变化为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层使用的所有排列。
以下进一步描述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中的电极层A1、A2、A3和B1、B2、B3。
第一电极15的基座部分15a的构造方式可为,l2大于l1,l3大于l2。这里,l1、l2和l3分别是沿着第二方向(例如x轴)测量的第一电极15的基座部分15a的电极层A1、电极层A2和电极层A3的长度。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6a的构造方式也可为,l5大于l4,l6大于l5。这里,l4、l5和l6分别是沿着第二方向测量的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6a的电极层B1、电极层B2和电极层B3的长度。
从接近于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和B1到接近于后基板10的电极层A3和B3,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阶梯式增加或步进式增加。如果电极层A1、A2、A3和B1、B2、B3都形成,则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剖面具有阶梯形,即,从接近于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和B1到接近于后基板10的电极层A3和B3,长度阶梯式增加。
第一电极15的基座部分15a的构造方式可为,t2大于t1,t3大于t2。这里,t1、t2和t3是第一电极15的基座部分15a的电极层A1、电极层A2和电极层A3在第一方向(例如y轴)上的宽度。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6a的构造方式可为,t5大于t4,t6大于t5。这里,t4、t5和t6是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6a的电极层B1、电极层B2和电极层B3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从接近于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和B1到接近于后基板10的电极层A3和B3,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基座部分15a和16a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以阶梯式或步进式增加。如果电极层A1、A2、A3和B1、B2、B3都形成,则沿着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基座部分15a和16a的剖面具有阶梯形,即,从接近于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和B1到接近于后基板10的电极层A3和B3,宽度阶梯式增大。
因此,沿着平行于基板10和20的方向截取的电极层A1、A2、A3和B1、B2、B3的剖面的形成方式是从电极层A1和B1到电极层A3和B3逐渐变宽。可通过印刷法和类似的方法易制造出具有该形状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基座部分可具有不同数量的电极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对应层的长度和宽度可不同。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也可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次参照图1和图2,第二介电层18的形成方式为围绕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参照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介电层18的形成方式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同时围绕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使得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形成了放电空间。因为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被分割并且被分配给对应的放电室28,所以不会引起错误的放电。
图4是示出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以及沿着平行于基板10和20的方向覆盖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各电极层A1、A2、A3和B1、B2、B3的部分的第二介电层18的平面图。由图1和图2中的不同透视图示出第二介电层18。
回到图1,MgO保护膜19形成在后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以覆盖第一介电层14和第二介电层18。MgO保护膜19防止第一介电层14和第二介电层18由于在等离子体放电期间产生的离子碰撞而遭受损害。MgO保护膜19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高,因此,MgO保护膜19提高了放电效率。
如上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参与放电的寻址电极12、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都形成在后基板10上。
因为参与放电的寻址电极12、第一电极15都形成在后基板10上,所以可缩短寻址放电的路径,从而可降低寻址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此外,因为荧光体层29形成在前基板20上,所以可防止具有不同介电常数的不同颜色的荧光体层29之间的放电着火电压的不一致性。
因为参与放电的电极12、15和16都不位于前基板20上,所以可提高由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可见光的透过率。此外,因为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仅由具有优良导电率的金属电极制成,所以与具有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的传统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比,可简化制造工艺并降低制造成本。
将参照图5来描述这样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后板的局部剖面图。后板称为后基板10,寻址电极12、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等形成在其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与靠近前基板20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相比,靠近后基板10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向着彼此突出得更多。因此,在靠近后基板10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形成短间隙G2,在靠近前基板的两个电极之间形成长间隙G1。结果,如图5中所示,横过靠近后基板10的短间隙G2放电开始,并横过前基板20上的长间隙G1扩散放电。
在第一实施例中,因为横过靠近后基板10的短间隙G1放电开始,所以可降低放电着火电压。通常,电极的面积越大,放电着火电压越低。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形成方式为,向着后基板10,电极层的面积变大。结果,可进一步降低放电着火电压。
因为主要的放电产生于靠近具有长间隙的前基板20的电极层之间,所以可增加放电长度,从而可提高放电效率。通常,电极的面积越大,电极中流动的电流的量越大。因此,由于没有参与起始放电的面对前基板20的电极层的面积增大,所以可限制放电电流的量。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更改。第一实施例的更改是基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基本结构,并包括许多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这些相同的元件。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参照图6,在第一更改中,第二介电层32包括:第一介电层部分32a,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以围绕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第二介电层部分32b,沿着第一方向形成。第二介电层部分32b沿着对应于第一障肋构件26a的线形成。
在第一更改中,因为第二介电层32包括第二介电层部分32b,所以放电室28可更独立地彼此分隔。因此,可更精确控制各放电室28的放电。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在第二更改中,第一电极33用作扫描电极,第二电极34用作维持电极。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4在相邻的放电室28中成对设置,然而在第一方向上这些电极的次序不交替。例如,该次序可以是:第一电极33、第二电极34、另一个第二电极34,随后第一电极33。重复在相邻的放电室28中的扫描电极-维持电极对、维持电极-扫描电极对的排列。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如图8中所示,在第三更改中,第二电极36的形成方式为在第一方向上被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共用。因此,在第一方向上,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中形成的电极排列可为:第一电极35,随后第二电极36、第一电极35。可在第一方向上顺序地重复这种排列。在根据第三更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例如,通过将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35和寻址电极12来引起寻址放电,通过将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来引起维持放电。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如图9中所示,在第四更改中,突出部分38a形成在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空间对应的部分寻址电极38中。突出部分38a从寻址电极38的两侧沿着第二方向向外延伸。
在第四更改中,可减小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下方的部分寻址电极38的面积,并增大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空间对应的部分寻址电极38的面积。因此,没有参与寻址放电的部分寻址电极38被最小化,而参与寻址放电的部分寻址电极增大,所以,提高了寻址放电的效率。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更改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0中所示,在第五更改中,黑层(black layer)40形成在前基板20和障肋26之间。黑层40防止外部光的反射,从而提高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对比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果介电层(未示出)形成在前基板20上,黑层40可在障肋26和介电层之间形成在介电层上。这种构造也落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范围内。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六更改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在第六更改中,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包括:基座部分41a和42a,与各自的放电室对应;横杆部分41b和42b,在第二方向上连接基座部分41a和42a。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的横杆部分41b和42b被形成以连接后基板上的电极层。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横杆部分可在第二方向上将一些基座部分连接在一起,但不是所有的基座部分。类似地,横杆部分可将靠近后基板的一些基座部分和靠近前基板的其它基座部分连接。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七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如图12中所示,在第七更改中,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被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共用。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与第二障肋构件26b对应。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考虑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使用的特定环境,可将在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作为一个子像素来驱动,或者可将每个放电室28作为一个子像素来驱动。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除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形状不同之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元件匹配的元件可通过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省略其中的描述。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13,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包括:基座部分115a和116a,划分为与各自的放电室28对应;横杆部分115b和116b,在第二方向上连接基座部分115a和116a。第一电极115的基座部分115a和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6a彼此面对且其间具有空间。在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之间的维持放电被作为对向放电引发,从而可降低维持放电的放电着火电压。
沿着第二方向,靠近第一基板10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一部分的长度比靠近前基板20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一部分的长度短。
与靠近前基板20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相比,靠近后基板10的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在第一方向上突出得更多。因此,沿着第一方向,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的靠近后基板10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长度比靠近前基板20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长度长。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4中所示,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层,每个电极层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宽度。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基座部分115a和116a可包括三个电极层,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种构造。
第一电极115的基座部分115a的构造方式为,l12小于l11,l13小于l12。这里,l11、l12和l13是第一电极115的基座部分115a的电极层A11、电极层A12和电极层A13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6a的构造方式为,l15小于l14,l16小于l15。这里,l14、l15和l16是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6a的电极层B11、电极层B12和电极层B13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从靠近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1和B11到靠近后基板10的电极层A13和B13,基座部分115a和116a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阶梯式减小。如果电极层A11、A12、A13和B11、B12、B13都形成,则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剖面为阶梯形,即,从前基板20到后基板10,长度阶梯式减小。
第一电极115的基座部分115a的构造方式为,t12大于t11,t13大于t12。这里t11、t12和t13是第一电极115的基座部分115a的电极层A11、电极层A12和电极层A13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6a的构造方式为,t15大于t14,t16大于t15。这里,t14、t15和t16是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6a的电极层B11、电极层B12和电极层B13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从靠近前基板20的电极层A11和B11到靠近后基板10的电极层A13和B13,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5a和基座部分116a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阶梯式增大。如果电极层A11、A12、A13和B11、B12、B13都形成,则沿着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剖面为阶梯形,即,从前基板20到后基板10,宽度阶梯式增大。
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的基座部分115a和基座部分116a可具有不同数量的电极层。各层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长度和宽度可不同。这些可选的实施例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设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中顺序地重复。例如,电极的次序可为:第一电极115,跟着是第二电极116,随后是第一电极115,最后是第二电极116。
第二介电层118的形成方式为围绕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如图15中所示,第二介电层118的形成方式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同时围绕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
在第二实施例中,靠近后基板10的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向着彼此突出得更多。因此,靠近后基板10,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具有短间隙,而靠近前基板20,其具有长间隙。因此,横过靠近后基板10的短间隙开始放电,并横过靠近于前基板20的长间隙扩散放电。因此,可降低放电着火电压并提高放电效率。
靠近第一基板10(后基板)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每个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靠近第二基板20(前基板)的基座部分115a和116a的每个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所以,可引发弱的短间隙放电并可引发强的长间隙放电。即,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强的长间隙放电,可提高放电效率。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更改。第二实施例的更改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基本构造,用与第二实施例中对应的元件相同的标号来表示更改中的元件。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在第一更改中,第二介电层132具有第一介电层部分132a和第二介电层部分132b,第一介电层部分132a在第二方向上形成以围绕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第二介电层部分132b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第二介电层部分132b允许更精确地控制各自放电室中的放电。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在第二更改中,第一电极133和第二电极134以重复的次序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相邻的放电室28中。该次序可包括与第一电极133相邻的其它第一电极133和与第二电极134相邻的其它第二电极134。例如,第一电极133后可跟着第二电极134,然后是另一个第二电极134,最后是另一个第一电极133。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在第三更改中,第二电极136的形成方式为,其被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室28共用。在第三更改中,例如,通过将电压施加给第一电极135和寻址电极12来产生寻址放电。通过交替地将电压施加给第一电极135和第二电极136来产生维持放电。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四更改的局部平面图。如图19中所示,在第四更改中,突出部分138a形成在与第一电极115和第二电极116之间的空间对应的部分寻址电极138中。因此,在第四更改中,可提高寻址放电的效率。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五更改的局部剖面图。
如图20中所示,在第五更改中,黑层140在前基板20和障肋26之间形成在前基板20上。这样的黑层140防止外部光的反射,从而提高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对比度。
图2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六更改中与各放电室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局部透视图。
在第六更改中,将基座部分141a和142a连接到其它基座部分的横杆部分141b和142b沿着第二方向被连接到后基板上的电极层。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七更改的局部平面图。
如图22中所示,在第七更改中,第一电极145和第二电极146的形成方式为,其被在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共用。此外,第一电极145和第二电极146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放电室28可构成一个子像素,或者每个放电室28可构成一个子像素。
虽然参照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更改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做多种更改和变化。

Claims (20)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面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被划分为放电室;
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放电室中;
寻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所述寻址电极电隔离并与所述放电室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的基座部分,并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连接所述基座部分的横杆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基座部分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基座部分的至少一个横过所述放电室中的间隙彼此面对,
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不同于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各基座部分的一部分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各基座部分的所述一部分的长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各基座部分的所述一部分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各基座部分的所述一部分的长度短于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各基座部分的所述一部分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与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基座部分的各部分相比,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基座部分的各部分向各放电室的中心突出得更多。
5、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面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被划分为放电室;
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放电室中;
寻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所述寻址电极电隔离并与所述放电室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放电室的放电空间对应的基座部分,并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连接所述基座部分的横杆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基座部分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基座部分的至少一个横过所述放电室中的间隙彼此面对,
其中,所述基座部分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层,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第二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向着所述第一基板阶梯式变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第二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向着所述第一基板阶梯式变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向着所述第一基板,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阶梯式向着各所述放电室的中心突出得更多。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的靠近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电极层宽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的靠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另一个电极层。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横杆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靠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连接。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横杆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将靠近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层连接。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介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以覆盖所述寻址电极;
第二介电层,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介电层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第一介电层部分和第二介电层部分,所述第一介电层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形成以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介电层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所述放电室共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相邻的所述放电室共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1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障肋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划分所述多个放电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黑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以与所述障肋对应。
1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荧光体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2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具有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对应。
CNB2005101177565A 2004-11-19 2005-11-10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5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95003 2004-11-19
KR1020040095003A KR100590110B1 (ko) 2004-11-19 2004-11-19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874A CN1776874A (zh) 2006-05-24
CN100524593C true CN100524593C (zh) 2009-08-05

Family

ID=36460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775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593C (zh) 2004-11-19 2005-11-10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75467B2 (zh)
JP (1) JP4316555B2 (zh)
KR (1) KR100590110B1 (zh)
CN (1) CN1005245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4757B1 (ko) * 2005-06-27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813037B1 (ko) * 2005-07-01 2008-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00052529A1 (en) * 2008-09-02 2010-03-04 Tae-Jun Kim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7264941A (zh) * 2017-06-30 2017-10-2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的包装方法、显示面板包装箱及包装箱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7357A (en) * 1990-11-28 2000-08-01 Fujitsu Limited Full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JP3259253B2 (ja) * 1990-11-28 2002-02-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型表示装置の階調駆動方法及び階調駆動装置
DE69220019T2 (de) * 1991-12-20 1997-09-25 Fujitsu Lt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r Anzeigetafel
EP0554172B1 (en) * 1992-01-28 1998-04-29 Fujitsu Limited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JP3025598B2 (ja) * 1993-04-30 2000-03-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駆動装置及び表示駆動方法
JP2891280B2 (ja) * 1993-12-10 1999-05-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平面表示装置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JP3163563B2 (ja) * 1995-08-25 2001-05-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24587B2 (ja) * 1998-06-18 2003-07-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47562A (ja) 2006-06-08
KR20060055837A (ko) 2006-05-24
KR100590110B1 (ko) 2006-06-14
US20060108926A1 (en) 2006-05-25
CN1776874A (zh) 2006-05-24
US7375467B2 (en) 2008-05-20
JP4316555B2 (ja)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9963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00524593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20060001354A1 (en) Transparent electrode for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205963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0349247C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00521047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US7372204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igniter electrodes
EP2159815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US20080094317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602124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 having improved electrodes structure
EP1701373B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
KR10096281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57898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100042795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060053524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1778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92771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0625459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격벽구조
KR10068022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9009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8472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070872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6049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6794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KR10059977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