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3226C -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 Google Patents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3226C
CN100523226C CNB200480007721XA CN200480007721A CN100523226C CN 100523226 C CN100523226 C CN 100523226C CN B200480007721X A CNB200480007721X A CN B200480007721XA CN 200480007721 A CN200480007721 A CN 200480007721A CN 100523226 C CN100523226 C CN 10052322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b member
cooling plate
furnace wall
cooling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077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61761A (zh
Inventor
罗伯特·施梅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ul Wurth SA
Original Assignee
Paul Wurth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030085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1469085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ul Wurth SA filed Critical Paul Wurth SA
Publication of CN176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1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32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322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rnace Housings, Linings, Walls, And Ceilings (AREA)

Abstract

一冷却炉壁,包括具有内侧和外侧的一炉壳和衬在所述炉壳的内侧的冷却板(14、14′)。每一个冷却板(14、14′)具有板体(20、20′)以及用于给冷却板(14、14′)供应冷却剂的突出的连接件。炉壳内具有连接开口,用于从所述炉壳的外侧互联相邻的冷却板(14、14′)的连接件。由从所述板体(20、20′)的边缘面(18、18′)突出并具有穿过炉壳内的其中一个连接开口延伸的连接端(30、30′)的管弯头(26、26′)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连接件。

Description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一种冷却炉壁,特别是一种包括具有内侧和外侧的炉壳和衬于所述炉壳内侧的冷却板的炉壁。这些冷却板中每一个具有带有用于冷却剂的突出的连接件的板体。所述炉壳内具有连接开口,可从所述炉壳的外侧使相邻冷却板的突出的连接件互联。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冶金炉,特别是鼓风炉(blast funace)的炉壳内侧衬有冷却板。这样的冷却板,又被称为“桶板(stave)”,包括矩形的、内有多个冷却通道的实心(solid)的板体。从所述冷却板的背侧突出的连接件延伸到冷却板的冷却通道内。这些连接件以密封的方式穿过炉壳内的连接开口。在炉壳的外侧,用柔性金属管互联相邻冷却板的连接件并将冷却板连接到冷却水分配回路。
这类冷却板的板体由铸铁(特别是球墨铸铁)或铜或铜合金制成,或者近年来也使用钢来制造。在由铸铁制成的冷却板中,一般利用铸入U形钢管来形成冷却通道,其中铸入管的端部从所述板体背侧突出用作连接件。但是,在所有由铜或钢制造的冷却板中,所述冷却通道都是直接形成在实心的冷却板体内。
DE 2907511公开了一种由锻造或轧制的铜块制成的冷却板。所述铜块内的冷却通道是由机械深钻制成的盲孔(blind bore)。这些盲孔的开口通过在其中钎焊或焊接塞头(plug)而密封起来。从所述冷却板背侧到所述盲孔内钻出连接孔,然后把用于冷却剂供给或冷却剂返回的连接件插入这些连接孔内并钎焊或焊接定位。
WO 98/30345描述一种制造冷却板的工艺,其中通过连续铸造生产冷却板坯件。在连续铸造模具内的插入物产生在铸造方向流动的通道,这在最终的冷却板内形成冷却通道。通过在相对所述铸造方向的横向上进行两次切割,从连续铸造坯件分离出一板,这样形成两个端面,其中这两个端面的距离对应于冷却板的所需长度。在下一个制造步骤中,在与板体背侧表面垂直的方向上钻入板体内形成连接孔,这样形成开口进入到贯通的通道内。之后将连接件插入到连接孔内并钎焊或焊接定位,通道的端侧开口通过在其中钎焊或焊接塞头而密封起来。
在DE A 2907511中和WO 98/30345中所述的工艺都能由铜或铜合金生产高质量的冷却板体。但是,与具有铸入冷却管的冷却板或与成型模铸(mould-cast)的冷却板相比,由这两种工艺生产的最终的冷却板具有在冷却通道和连接件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压力损失相对较高的缺点。
WO 00/36154提出通过将成形件插入到所述冷却板体中的切口(cut-out)内来减小具有铸造或钻出的冷却通道的铜冷却板中的压力损失,从而形成对冷却介质具有最优化流动环境的导引通道。但是,该方案相对费工,因而导致冷却板的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优化前述炉壁内的冷却板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该目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由从所述板体的一边缘面(即一窄侧面)突出并且具有延伸穿过炉壳内的一个连接开口的连接端的管弯头(tube bend)形成冷却板的连接件。这种类型的连接件可以由例如90°的管弯头形成,管弯头的第一端插入到板体的一边缘面中的一冷却通道的一开口内。换句话说,所述连接件不再垂直穿过所述冷却板体的背侧而形成开口进入所述冷却通道,而是在冷却通道的轴向延伸穿过所述冷却板体的一边缘面。最终,所述冷却流体在管弯头连接件自身内转向,这使得压力损失相对较低。
还可以理解,本发明可显著简化冷却通道直接形成于实心的板体内的冷却板的生产。实际上,在冷却板体的边缘面中的冷却通道的开口不再必须通过在其中钎焊或焊接塞头而密封,并且也不再需要从冷却板的背侧为这些连接件钻出单独的连接通道。在从DE-A-2907511所知的工艺中,可用通孔代替盲孔,简化钻制的冷却通道的清洁。另外,还避免了通常会聚集砂子、焊珠和锈粒以及/或形成气穴和蒸汽泡的死端部分(即,无流体通过的通道端部),这使得冷却板的冷却能力和使用寿命得以提高。此外,由于冷却介质现在直接流过冷却板的顶端和底端,底端和顶端的冷却得到显著改善。
冷却通道直接形成于实心的板体中的冷却板可例如包括具有铸入冷却通道的由铜或铜合金制成的连续铸造的一冷却板体,具有钻或磨的冷却通道的由铜或铜合金制成的锻造或滚压的一冷却板体,或者具有钻或磨的冷却通道的由钢制成的一冷却板体。在冷却板体由铜或铜合金制成的情况下,通常使用由铜或铜合金或由不锈钢制成的管弯头。在冷却板体由钢制成的情况下,优选钢制成的管弯头。
通常,垂直冷却板,即具有垂直流动冷却通道的冷却板,被用在本发明中。但是,也可使用水平冷却板,意即具有水平流动冷却通道的冷却板。在垂直冷却板的情况下,一冷却通道在冷却板体的上或下边缘面中形成一开口。在水平冷却板的情况下,一冷却通道在冷却板体的左侧或右侧边缘面中形成一开口。
根据本发明,相邻两个串连的冷却板的管弯头连接件可相对近地布设在一起。这对在炉壳内设置连接开口并互联连接件有益。
优选通过柔性连接装置连接两个冷却板的管弯头连接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些柔性连接装置被容纳在密封的连接箱内,该连接箱设置在炉壳外侧上并优选通过可移去的法兰盖封闭。这消除了对昂贵的、穿过炉壳的密封管通道的需要,并因此节省大量安装冷却板的时间。另外,可以理解这种类型的连接箱还可用这种方式制定尺寸,即冷却板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箱从所述炉中移出或放入到所述炉内。
柔性连接装置优选包括一补偿管弯头,用于连接连接箱内的两个冷却板的管弯头端,并补偿冷却板的差动(differential movement)。与常规的金属软管相比,补偿管弯头显著降低压力损失,还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为减少相邻两个冷却板的边缘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冷却板的管弯头的第二端与第二冷却板的管弯头的第二端可设置成行。在这种情况下,柔性连接装置可例如包括设置在连接箱内、大致呈赛车把手形的一弯管段。这种类型的形状确保吸收所述冷却板的微差运动所需的弹性力。
作为连接箱的一个替代解决方案,炉壳内的连接开口可例如由一套管件覆盖。套管件对应每个连接端具有单独的贯通开口,这些连接端的每一个通过一补偿器以密封方式连接到套管件。
为了相对炉内部保护管弯头,可在冷却板的边缘面处的管弯头前设置板延伸件。
如果有两行冷却板被设置成彼此直接垂直上下设置,属于上排的冷却板之间的垂直接合(join)可相对属于下排的冷却板之间的垂直接合错位。在这种设置中,属于下排的冷却板的管弯头可连接到属于上排的两个相邻冷却板的管弯头。
连接件由其突出的板体的边缘面优选向炉壳内侧倾斜。这可使通过冷却板的连接件连接的冷却板设置的更靠近在一起。另外,管弯头连接件放在倾斜的冷却板边缘的遮蔽范围内,并因此至少部分防护来自炉内部的热辐射。如果两个冷却板被连接,连接件由其突出的相对边缘面优选镜像地倾斜,由此它们界定向炉的内部变窄的一楔形空间。
为使通过冷却板的连接件连接的两个冷却板设置地更加靠近在一起,连接件在从板体边缘面的出口处、板体的中平面内具有第一弯曲部,之后在与板体的该中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具有第二弯曲部。所述连接件可优选由一30°管弯头和一90°管弯头组成,其中心线位于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内。以下述方式,相邻两个冷却板被设置为上下或相邻关系:第一冷却板的一个边缘面中的连接件的出口与第二冷却板的相对边缘面中的连接件的出口彼此轴向相对地布设,其中第一冷却板的管弯头连接件的第一弯曲部指向第一方向,第二冷却板的管弯头连接件的第一弯曲部指向相反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管弯头连接件的第二弯曲部优选限定平行的弯曲平面,平行的弯曲平面之间的距离对应于管弯头连接件的管直径的1.1到1.5倍。
优选,弹性材料制成的其中具有对应连接端的贯通开口的塞头插入到炉壳中的连接开口内。该塞头优选具有夹持在冷却板和炉壳之间的横向定位法兰(securing flange)。至少两个连接端被引导穿过所述塞头进入炉壳外侧上的连接箱内,在这里它们通过柔性连接装置彼此连接。为改善连接箱对于炉内部的密封,位于塞头和柔性连接装置之间的部分的连接箱优选由泡沫密封材料密封。另外,所述连接箱可在它的最低点具有检漏阀。
本发明还可用于具有由铸入管形成的至少一个冷却通道的冷却板。(这是例如多数冷却板由铸铁制成的情况)。对于这些冷却板,所述管的至少一端从板体的一边缘面突出并形成管弯头连接件。
附图说明
现将联系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是通过冷却炉壁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通过冷却炉壁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冷却炉壁的实施例中的冷却板的第一种设置的平面视图;
图4是冷却炉壁的实施例中的冷却板的第二种设置的平面视图;
图5是冷却炉壁的实施例中的冷却板的第三种设置的平面视图;
图6是通过冷却炉壁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通过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纵向剖面图;
图8是通过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纵向剖面图;
图9是通过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通过冷却炉壁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11是通过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纵向剖面图;
图12是通过冷却炉壁的第五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13是带有更多细节的图6所示的纵向剖面图;
图14是连接箱的平面视图,两个冷却板的连接件在其中互联;以及
图15是具有根据图14的连接箱的冷却板的设置的平面视图;
图16是插入到冷却板的冷却通道内的紊流器的第一实施例的三维视图;
图17是插入到冷却板的冷却通道内的紊流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三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炉壁10示出本发明是通过冷却板冷却的鼓风炉。在图1和2中,参考标号12表示炉壳。可以看到下冷却板14的上端和上冷却板14′的下端在炉壳12的内侧上。这些冷却板14、14′通过螺栓16固接于炉壳12并形成炉壳12内侧的冷却炉衬。“D”表示下冷却板14的上边缘面18和上冷却板14′的下边缘面18′之间的垂直距离。在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距离“D”大约对应于冷却板14、14′的厚度“E”的三倍。
如图1和2所示的冷却板14、14′具有由铜或铜合金制成的实心的冷却板体20、20′。垂直冷却通道直接设置在实心的冷却板体20、20′内,即,它们通过,例如,铸、钻或磨等方式形成于冷却板20、20′的基体材料内。这些冷却通道22,22′是作为平行延伸穿过冷却板体20、20′的垂直贯穿的通道而形成。从图1和2中可以看出,冷却通道22在下冷却板14的上边缘面18内形成开口24,冷却通道22′在上冷却板14′的下边缘面18′内形成开口24′。
参考标号26和26′表示铜制的厚壁的90°管弯头(tube bend),该管弯头形成冷却板14、14′的连接件。可以看出,下管弯头26的一个端部28以下管弯头26的第二端30(也被称为连接端30)朝向炉壳12内的连接开口32的方式焊接或钎焊到开口24内,而上管弯头26′的一个端部28′以上管弯头26′的第二端30′(也被称为连接端30′)朝向炉壳12内的同一连接开口32的方式焊接或钎焊到开口24′内。在这种设置中,两个管弯头26和26′在下冷却板14的上边缘面18和上冷却板14′的下边缘面18′之间形成的自由空间内彼此垂直布设。为了相对炉的内部屏蔽管弯头26和26′所在的自由空间34,在下冷却板14的上边缘面18和上冷却板14′的下边缘面18′都设置了各自朝向炉内部的板延伸件36、36′。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下管弯头26通过补偿管弯头40而与上管弯头26′连接,所述补偿管弯头40焊接到管弯头26、26′的自由端30、30′。这个补偿管弯头40将从冷却通道20出来的冷却介质(通常是冷却水)传送到冷却通道20′内,其中它在垂直方向的弹性补偿距离“D”的温度相关变化。补偿管弯头40突出到设置在位于炉壳12内的连接开口32上部的炉壳12的外侧上的连接箱42内。该连接箱42气密连接到炉壳12,并通过可移去的法兰盖(blind flange)44气密封闭。在移去法兰盖44后,从炉壳12的外侧直接到达补偿管弯头40。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管弯头26、26′的延长的连接端46、46′以密封的方式引出炉壳12外。为此,炉壳12内的连接开口32被套管件48覆盖,该套管件48为每个连接端46、46′形成一通道49、49′。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连接端46、46′通过补偿器50、50′以密封方式连接到套管件48。所述补偿器50、50′(在图2中表示为波纹管补偿器)必须设计为能够吸收连接端46、46′的横向运动和角度运动。一个共用的保护腔52围绕这两个补偿器50、50′。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连接端46、46′将通过例如图13所示的金属软管联接器互联。(术语“金属软管”也可包括金属增强型合成软管)。
图3示出炉壳12的内侧上的冷却板的第一种设置。冷却板14、14′彼此垂直齐平设置,不过两个相邻列的冷却板垂向错位冷却板高度的一半。因此,炉壳12中的连接开口32同样垂直错位,使得炉壳12较小程度地弱化(weakened)。这对右侧列中所示的设计变型特别重要。在这种情况中,以下述方式确定炉壳12中的连接开口132和连接箱42的尺寸:在移去法兰盖44并使管连接分离后,冷却板14可通过连接箱42从炉中移出或放入到炉中。
图4示出炉壳12内侧上的冷却板14、14′的第二种设置。这些冷却板14、14′成行地上下设置,不过相邻两行冷却板错位冷却板宽度的一半。在这种设置中,属于下冷却板14的上管弯头26每个被连接到两个相邻上冷却板14′的管弯头26′。
图5示出炉壳12内侧上的冷却板14、14′的第三种设置。这些冷却板14、14′同样成行地上下设置,属于相邻两行的冷却板略微错位。可以观察到属于下冷却板14的管弯头26的端部30和属于上冷却板的管弯头26′的端部30′成行布设。这样减小了下冷却板14的上边缘面18和上冷却板14′的下边缘面18′之间的垂直距离“D”(现在大约对应于冷却板14、14′的厚度“E”的两倍)。在图5的左侧的冷却板中,通过固定管段60连接管弯头26、26′,为吸收冷却板间的温度相关的移动,该管段60大致呈赛车把手形状。在图5的右侧上的冷却板中,通过金属软管62连接管弯头26、26′。
图6示出冷却炉壁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板14、14′的两个边缘面18、18′以镜像方式朝向炉壳12的内侧倾斜,以这种方式它们界定向炉的内部变窄的一楔形空间,其中连接件26、26′由该边缘面18、18′从板体20、20′引出。在各个冷却板14、14′的背侧与相应边缘面18、18′之间的角度α优选在105°到150°的范围内,优选为120°。在楔形空间69内,管弯头连接件26、26′大致与来自炉内的热辐射屏蔽开来。可认为,它们位于冷却板14、14′的边缘的遮蔽范围内。另外,该楔形空间69可用耐火材料填充,但是在这种情况中,冷却板14、14′和它们的连接件的扩展必须不特别受妨碍。由于相对良好地防护管弯头连接件26、26′使其不受热辐射,它们也可以由例如不锈钢制成。在本文中,应注意到由不锈钢制成的管弯头比铜制的厚壁管弯头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较低的价格。
图7示出图6所示实施例的变型。两个板体20、20′在炉壳内侧上被设置为垂直地上下设置。下板体20的边缘面18具有朝向炉内部、平行于上板体20′的相对边缘面18′倾斜的鼻状凸起70,使得该鼻状凸起70与上板体20′的相对边缘面18′形成从炉内部朝炉壳12内侧向上倾斜的一间隙72。朝向炉壳12的内侧向上增长的该间隙72使得例如沉积的炉料难以进入所述楔形空间69。
图8示出图7所示实施例的变型。上板体20′的边缘面18′具有面向炉内部、平行于下板体20的边缘面18倾斜的鼻状凸起70′,使得该鼻状凸起70′和下板体20的边缘面18形成从炉内部朝炉壳12内侧向下倾斜的一间隙72。在炉壳12内侧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该间隙72使得例如热气体难以进入所述楔形空间69。
图9示出图7所示实施例的另一变型。在这种情况中,两个倾斜的边缘面18、18′每个具有面向炉内部的鼻状凸起70、70′,鼻状凸起彼此重叠。在这种情况中,这两个鼻状凸起70、70′被迷宫式的间隙74隔开。后者使如热气体和沉积的炉料难以进入所述楔形空间69。
图10示出冷却炉壳的另一实施例。下冷却板14包括由铜或钢制成的板体20。但是,上冷却板14′包括由铸铁制成的板体20′,其中由铸入管76′形成冷却通道。这种类型的管76′的端部由板体20′的边缘面18′引出而形成带连接端30′的管弯头连接件26′,该连接端30′穿过炉壳12内的连接开口32。注意到边缘面18′在前侧和背侧均倾斜,连接件26′从在背侧倾斜的边缘面突出。朝向炉内部的倾斜改善了铸铁制成的冷却板14′与铜或钢制成的较薄的冷却板14之间的过渡。
图11示出图10所示实施例的一个变型。在本实施例中,铸铁制成的上板体20′,与铜或钢制成的下冷却板14,均具有仅在背侧倾斜的边缘面18′。由于板体20和20′的两个前侧是齐平的,由铜或钢制成的板体20的背侧与炉壳12之间的间隙比由铸铁制成的较厚的板体20′的背侧与炉壳12之间的间隙要宽。但是,由铜或钢制成的板体20的背侧与炉壳12之间的间隙可通过例如炉壳的收缩而减少(未示出)。
图12示出冷却炉壁的另一实施例。下冷却板14和上冷却板14′都包括由铸铁制成、且其中由铸入管76、76′形成冷却通道的板体20、20′。边缘面18、18′各自在背侧部分倾斜,管弯头26、26′从向背侧倾斜的边缘面突出。
图13示出如图6所示的一种冷却板的设置的进一步的细节。可看到,具有用于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连接端30、30′的贯通开口的塞头80被插入到炉壳12内的连接开口32内。所述塞头80由弹性材料组成,所以它不会极大地妨碍连接件26、26′和冷却板14、14′的自由扩展。塞头80在它的边缘具有夹持在冷却板14、14′和炉壳12之间的环绕定位法兰82。连接端30、30′穿过塞头80内的贯通开口导入到连接箱42内,在这里它们通过具有速动联接器86、86′的柔性连接管路84互联。紧接在塞头80后,由泡沫弹性材料在连接端30、30′周围填充连接箱42的一部分区域。没有填充泡沫并且其中设置了连接管路84的连接箱42的后端在它的最低点具有检漏阀88。如果在连接件26、26′之间的连接存在泄露,冷却水会汇聚在连接箱42的后端。检漏阀88可用于检查连接箱42是否存在泄露的水而无需打开连接箱42的法兰盖44。
图14示出连接箱42的平面视图,其中两个冷却板14、14′的多个连接件26、26′互联。可看到管弯头连接件26、26′中的每一个,在板体20、20′的边缘面18、18′的出口处,首先在板体20、20′的中平面内(即与绘图平面平行的平面)具有第一弯曲部102、102′,然后在与板体20、20′的中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具有第二弯曲部104、104′。所示连接件26、26′由例如30°管弯头和90°管弯头组成,其中心线位于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
在图14中,冷却板14、14′上下设置,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冷却板14的边缘面18中的管弯头连接件26的出口点与第二冷却板14′的相对边缘面18′中的管弯头连接件26′的出口点轴向相对地布设。第一冷却板14的管弯头连接件26的第一弯曲部102指向右。相反,第二冷却板14′的管弯头连接件26′的第一弯曲部102′指向左,即相反的方向。第二弯曲部104,104′的弯曲平面106、106′互相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d”对应于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管直径的1.1到1.5倍。注意到,连接件26、26′的双重弯曲允许两个冷却板14、14′设置得很近。
图15示出具有图14所示的连接箱42的冷却板的设置。连接箱42的每一个可被用于安装和去除冷却板14、14′。可看到连接箱42为不过度弱化炉壳14而如何高度相错。
应理解管弯头连接件可优选用于将一紊流器(turbulator)安装到冷却板的冷却通道中。图16和17示出这样的紊流器200,200′的实例。两者包括一紊流器体202、202′和环形固定法兰204、204′。所述紊流器体202、202′轴向插入到冷却通路中。所述环形固定法兰204、204′支承在冷却板的边缘面中的冷却通路的开口中的台肩表面上。它通过连接件抵靠于这个台肩表面上,连接件的端部插入到该开口,并通过焊接或硬钎焊接头密封地连接到边缘面。这样的紊流器可通过增加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横向速度分量而提高热传递的效率。

Claims (32)

1.一种冷却炉壁,包括:具有一内侧和一外侧的一炉壳,以及衬在所述炉壳的所述内侧的冷却板(14、14′);所述冷却板(14、14′)中的每一个具有板体(20、20′)以及用于向所述冷却板(14、14′)供应冷却剂的突出的连接件,并且所述炉壳内具有连接开口,所述开口使相邻的冷却板(14、14′)的连接件从所述炉壳外侧互联,其特征在于,由从所述板体(20、20′)的边缘面(18、18′)突出并且具有穿过所述炉壳内的所述连接开口中的一个而延伸的连接端(30、30′)的管弯头连接件(26、26′)形成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壁,其中,通过柔性连接装置将一第一冷却板的一管弯头连接件的一连接端连接到相邻的一第二冷却板的一管弯头连接件的一连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壁,其中,一连接箱设置在所述炉壳的所述外侧上、所述连接开口中的一个的上方;并且,所述连接端(30、30′)延伸进入所述连接箱内,在所述连接箱内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柔性连接装置互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连接箱通过可移去的法兰盖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炉壁,其中,确定所述连接箱的尺寸使得所述冷却板(14、14′)中的一个可通过所述连接箱从所述炉移去或放入所述炉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炉壁,其中,在所述炉壳内的相邻的连接开口垂直错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箱内的一补偿管弯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箱内、大致呈赛车把手形状的一弯管段。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柔性连接装置包括一金属软管,该金属软管设置在所述连接箱内,在所述连接箱内与一对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所述连接端(30、30′)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壁,其中,在所述炉壳内的连接开口被一套管件覆盖,该套管件对应每个连接端具有单独的贯通开口(49、49′);并且所述连接端(46、46′)的每一个通过补偿器(50、50′)以密封方式连接到所述套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壁,其中,板延伸件(36、36′)设置在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前、所述冷却板的所述边缘面(18、18′)处,使得它相对炉内部遮护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壁,其中,包括两行冷却板,彼此直接上下垂直设置,属于上行的冷却板之间的垂直接合相对于属于下行的冷却板之间的垂直接合错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炉壁,其中,属于下行的冷却板的所述管弯头连接件连接到属于上行的相邻的两个冷却板的管弯头连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板体(20、20′)的所述边缘面(18、18′)向所述炉壳的所述内侧倾斜,其中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由所述边缘面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倾斜的边缘面(18、18′)相对所述冷却板的背侧形成在105°和135°之间的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倾斜的边缘面(18、18′)相对所述冷却板的背侧形成为120°的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炉壁,其中,对于通过所述连接件(26、26′)互联的所述两个冷却板(14、14′),相对的边缘面(18、18′)以镜像方式倾斜,由此它们界定朝向所述炉的内部变窄的一楔形空间,其中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由所述边缘面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两个冷却板(14、14′)的板体(20、20′)设置为彼此直接上下垂直设置,使得所述下板体的一上边缘面直接朝向所述上板体的一下边缘面;并且所述下板体的所述上边缘面具有与所述上板体的所述下边缘面平行倾斜的一鼻状凸起,使得所述鼻状凸起和所述上板体的所述下边缘面形成朝向所述炉壳的所述内侧向上倾斜的一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两个冷却板(14、14′)的板体(20、20′)被设置为彼此直接上下垂直设置,使得所述下板体的一上边缘面直接朝向所述上板体的一下边缘面;并且所述上板体的所述下边缘面具有与所述下板体的所述上边缘面平行倾斜的一鼻状凸起,使得所述鼻状凸起和所述下板体的所述上边缘面形成朝向所述炉壳的所述内侧向下倾斜的一间隙。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两个倾斜的边缘面(18、18′)各自具有面向所述炉内部的一鼻状凸起(70、70′),且所述两个鼻状凸起(70、70′)彼此重叠。
21.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连接件(26、26′)在从所述边缘面(18、18′)的出口处、所述板体(20、20′)的中平面内具有一第一弯曲部以及其后在垂直于所述板体(20、20′)的所述中平面的平面内具有一第二弯曲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连接件(26、26′)由一30°管弯头和一90°管弯头组成,其中,所述管弯头的中心线位于互相垂直的平面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炉壁,其中,包括两个相邻的冷却板(14、14′),以这种方式设置成上下或相邻关系:在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一个边缘面中的连接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相对的边缘面中的连接件的出口彼此轴向相对地布设;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板的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指向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冷却板的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指向相反方向。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限定平行的弯曲平面,所述平行的弯曲平面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管直径的1.1到1.5倍。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炉壁,其中,
两个所述板体(20、20′)的相对边缘面(18、18′)以镜像方式倾斜,使得界定向所述炉的内部变窄的一楔形空间;
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一管弯头连接件的所述连接端延伸穿过在所述第二冷却板的倾斜的边缘面后的所述连接开口;并且
第二冷却板的一管弯头连接件的所述连接端延伸穿过在所述第一冷却板的倾斜的边缘面后的所述同一连接开口。
26.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壁,其中,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一塞头,该塞头插入到所述炉壳中的所述连接开口中的一个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塞头具有夹持在所述冷却板(14、14′)和所述炉壳之间的横向定位法兰。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炉壁,其中,
在所述炉壳的所述外侧上、在所述连接开口上方设置一连接箱;
至少两个连接端(30、30′)穿过所述塞头延伸到该连接箱内,在该连接箱内它们通过柔性连接装置互联;并且
所述连接箱的位于所述塞头和所述柔性连接装置之间的部分由泡沫密封材料密封。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炉壁,其中,所述连接箱在它的最低点具有一检漏阀。
30.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壁,其中,一冷却板具有直接形成于实心的板体(20、20′)中的至少一个冷却通道(22,22′);所述冷却通道(22,22′)在所述板体(20、20′)的所述边缘面(18、18′)内形成一开口(24、24′);并且,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第一端(28、28′)被插入到所述边缘面(18、18′)中的所述开口(24、24′)内。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炉壁,其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一紊流器(200,200′),其中,
所述紊流器包括一紊流器体(202、202′)和一环形固定法兰(204、204′);
所述紊流器体(202、202′)轴向插入到所述冷却通道内;
所述环形固定法兰(204、204′)支承在所述冷却通路的所述开口中的一台肩表面上;以及
通过插入到所述边缘面(18、18′)中的所述开口(24、24′)的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的所述第一端(28、28′)而使得所述环形固定法兰(204、204′)抵靠于所述台肩表面。
32.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炉壁,其中,
一冷却板具有由铸入管形成的至少一个冷却通道(22,22′);以及
所述管的至少一端从所述板体(20、20′)的边缘面(18、18′)突出并形成所述管弯头连接件(26、26′)。
CNB200480007721XA 2003-04-14 2004-04-14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32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3008562.5 2003-04-14
EP03008562A EP1469085A1 (de) 2003-04-14 2003-04-14 Ofenwand mit Kühlplatten für einen metallurgischen Ofen
LU91025 2003-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1761A CN1761761A (zh) 2006-04-19
CN100523226C true CN100523226C (zh) 2009-08-05

Family

ID=3670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772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3226C (zh) 2003-04-14 2004-04-14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322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89622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9282-3087 Québec (Dba Tmc Canada) Metallurgical furnace
LU100073B1 (en) * 2017-02-09 2018-10-02 Wurth Paul Sa Cooling Plate for Metallurgical Furnace
CN109708095B (zh) * 2019-02-27 2024-01-30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装式低温省煤器系统
CN112762719B (zh) * 2020-12-28 2023-08-18 青阳县迎春炉料有限公司 一种冶金高温炉窑铸铜冷却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1761A (zh) 2006-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7912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tave cooler for a metallurgical furnace and a resulting stave cooler
KR20110084440A (ko) 야금로의 냉각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3052859A (zh) 黑色金属或有色金属制造炉的板式冷却壁装置和方法
US7217123B2 (en) Cooled furnace wall
CN100523226C (zh) 冶金炉的冷却炉壁
US20060279027A1 (en) Cooling plate
AU709347B2 (en) Stave for cooling blast furnace wa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256376B2 (ja) 乾式冶金反応炉用冷却要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冷却要素
AU753713B2 (en) Cooling elements for shaft furnaces
RU2264590C2 (ru) Охлаждающая батарея для шахтных печей
CA3016943C (en) Modular furnace cooling wall
JPS6159363B2 (zh)
JP4495330B2 (ja) 高炉炉壁用冷却パネル
ES2963946T3 (es) Enfriadores de duelas de penetración única resistentes al desgaste
EP3480324B1 (en) Modular furnace cooling wall
CN101255481B (zh) 竖炉用板式冷却器
SU831782A1 (ru) Холодильник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ойшАХТНОй пЕчи
US20230077841A1 (en) Cooling plate for a metallurgical furnace
CN113046505A (zh) 一种高炉组合式冷却设备
JPS58501959A (ja) シャフト炉壁体冷却装置
JP2000186801A (ja) シザース部の配管構造
EA044514B1 (ru) Охлаждающая плита для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ой печи
JP2002003915A (ja) クーリングステーブ
RO115454B1 (ro) Procedeu şi instalaţie de mărire a fiabilităţii aparatului de încărcare a unui fur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