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1890C - 按压接通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接通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1890C
CN100501890C CNB2005100673464A CN200510067346A CN100501890C CN 100501890 C CN100501890 C CN 100501890C CN B2005100673464 A CNB2005100673464 A CN B2005100673464A CN 200510067346 A CN200510067346 A CN 200510067346A CN 100501890 C CN100501890 C CN 10050189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entioned
movable contact
foot
upper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73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1231A (zh
Inventor
浅田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i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91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1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8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89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了提高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中上部可动触点的耐久性或者即使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也要提高动作的触感,同时确保上部可动触点的动作行程并实现开关特别是宽度尺寸的小型化,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1、2、3)的绝缘性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穹顶状的可动触点(7、6),将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由两个平行直线(L1、L2)将穹顶状的圆板(70)的边缘切掉的扁圆形,上述直线(L1、L2)与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一组长边平行,上述直线(L1、L2)具有比本体(4)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A2)小、并且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的相对间隔。

Description

按压接通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按压操作使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翻转进行电气接通的按压接通开关,特别涉及组装了上下两个可动触点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
背景技术
在组装了上下两个可动触点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中,一般是上下都使用圆形穹顶状的板簧作为可动触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大动作的行程,有必要增大可动触点的外形,存在使开关整体大型化的问题。并且,由于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中的上部可动触点的中心部不仅在自身翻转动作时移动,而且一直要移动到下部可动触点翻转动作的位置,因此与一般的单步动作的按压接通开关中的可动触点或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中的下部可动触点相比,翻转时的应力大,容易产生破裂或蠕变等问题,存在ON/OFF的寿命次数变低等问题。而且,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中的上部可动触点与下部可动触点翻转时变形的形状为相似的形状,难以明显地获得两阶段动作的触感,因此有必要在上下可动触点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另外的支持构件进行调整,以便获得良好的动作触感,从而又带来了零部件的数量增加的问题。作为改善的对策,提出过以下的方案:将圆形以外的穹顶状板簧用于上部可动触点,以求确保可动触点的动作行程并缓和上部可动触点翻转时的应力,实现面积小的开关结构。
使用圆形以外的穹顶状板簧作为上部可动触点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具体例公开在日本特开2003-7168号公报中。该开关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部件:具有收容部的外壳,配设在该外壳的收容部的内底面上的中央固定触点,配设在该中央固定触点的外侧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配设在比该第1周边固定触点更靠外侧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隆起部的中央与上述中央固定触点相对置地配设、周围边缘一直与上述第1周边固定触点接触的穹顶状的下部可动触点,外形直径比该下部可动触点的大、隆起部的中央覆盖上述下部可动触点地相对置配设的、周围边缘一直与上述第2周边固定触点接触的穹顶状上部可动触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上设置有多个与可以翻转的隆起部相连、沿十字方向延伸的臂部,在上述外壳的对角线上的4个角上形成有与上述收容部相连、能够伸缩地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各自的臂部的收容凹陷部,该收容凹陷部中配设有一直与上述至少一个臂部接触的上述第2周边固定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将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安装到例如便携式电话机等薄型设备的侧面时,有必要实现开关的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但在上述使用十字形穹顶状板簧作为上部可动触点的情况下,由于需要正方形的收容空间,因此为了实现开关的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在形状上受到限制。
而本发明的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的绝缘性本体的凹陷部中分上下2层配置可以分别翻转的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特征在于,将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由两个平行直线(L1、L2)将穹顶状的圆板(70)的边缘切掉的扁圆形,上述直线(L1、L2)与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一组长边平行,上述直线(L1、L2)具有比本体(4)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A2)小、并且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的相对间隔。
本发明优选这样的结构:用分别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可以翻转地将各可动触点固定到本体上,在将下部可动触点固定到本体上的粘接层的中心部设置通孔,同时在上部可动触点的中心部设置向下的凸起,使下部可动触点的顶部上表面可以从粘接层的通孔中露出与上部可动触点的凸起接触。
并且优选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再在本体中设置以下触点:配设在凹陷部的底面中央部位与下部可动触点的顶部相对置的中央固定触点,配设在中央固定触点的外侧一直与下部可动触点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配设在比第1周边固定触点更靠外侧一直与比下部可动触点大的上部可动触点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特征,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在上述本体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的各脚部的脚部收容凹穴部,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接触的固定触点。
在采用上述结构时,上述各脚部优选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的四个角连续向上述按压接通开关的纵向延伸地设置。
如果采用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通过将上部可动触点形成为切掉以往的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的两端而成的扁圆形穹顶状,能够确保可动触点的动作行程,并且能够实现开关的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小型化,能够获得使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到能够安装到例如移动电话机等薄型设备的侧面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并且,即使当按压扁圆形穹顶状的上部可动触点时中心部位的位移量很深的情况下,作用在该可动触点上的应力与以往的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相比也被缓解,因此抑制了破裂或蠕变等问题的产生,能够大幅度地延长ON/OFF的寿命次数,能够获得寿命年数比以往长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
在采用各可动触点分别用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上,在将下部可动触点固定到本体上的粘接层的中心部设置通孔,并且在上部可动触点的中心部设置向下的凸起,使下部可动触点的顶部上表面从粘接层的通孔中露出能够与上部可动触点的凸起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使用粘接层简单地将下部可动触点粘贴固定到本体上,也能够使上部可动触点与下部可动触点直接接触,能够获得电气接通,此外,上部可动触点的中心部设置的向下的凸起还能起到以往为了获得明确的2步动作的触感而在上下可动触点之间的中心部作为另外的构件设置的支持构件的作用,因此不增加零部件的数量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触感。
并且,在在本体中具有以下触点—配设在凹陷部的底面中央部位与下部可动触点的顶部相对置的中央固定触点、配设在中央固定触点的外侧一直与下部可动触点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配设在比第1周边固定触点更靠外侧一直与比下部可动触点大的上部可动触点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的情况下,按压操作首先使上部可动触点翻转,其中心部设置的向下的凸起与下部可动触点接触,由此使第2周边固定触点与第1周边固定触点电气接通,获得第1步的动作触感和电气接通,即第1层的开关随着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接着下部可动触点翻转与中央固定触点接触,使第1周边固定触点与中央固定触点电气接通,获得第2动作触感和电气接通,即第2层开关伴随良好的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能够获得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
并且,在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在上述本体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的各脚部的脚部收容凹穴部,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接触的固定触点的情况下,通过使各脚部具有弹性,上部可动触点在无负荷时(第1层及第2层开关同时断开)以及到位移到很深的位置施加载荷时(第2层开关接通时)一直处于与固定触点(第2周边固定触点)电气接通的状态。通过使固定触点接地,能够实施可靠的防静电对策。
通过从可翻转动作的扁圆形部分的四个角连续向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上述各脚部,即使实现开关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小型化也能够实施可靠的接通。
附图说明
图1 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的第1实施例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剖视图
图2 图1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粘接层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 图2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可动触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 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的第2实施例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剖视图
图5 图4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粘接层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通过按压操作使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翻转进行电气接通的按压接通开关中的,特别是组装有上下2个可动触点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实现了一种可提高上部可动触点的耐久性或虽然削减了零部件的数量但能够提高动作的触感,并且在确保可动触点的动作行程的同时减小开关的宽度尺寸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结构。
下面根据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第1实施例。图1为第1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粘接层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可动触点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果概略地说明本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话,则该开关的结构为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1、2、3的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了大小、形状不同的2个穹顶状的可动触点6、7,各可动触点6、7分别用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8、9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4上。
接着,如果详细地说明本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部件结构的话,则本体4形成为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内部有凹陷部5、外形为近似矩形、上面开口的浅箱形状(浅盘形)。
本体4的凹陷部5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在保留外周边缘的状态下使本体4的上面向下凹陷一段形成的近似扁圆形的上层凹陷部5a,在保留本体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状态下使该上层凹陷部5a的底面向下凹陷一段形成的近似扁圆形的中层凹陷部5b,在保留外周边缘的状态下使该中层凹陷部5b的底面向下凹陷一段形成的圆形下层凹陷部5c。这些凹陷部5a、5b、5c形成在与本体4的中心同心的位置上。并且,近似扁圆形的上层凹陷部5a和中层凹陷部5b形成在本体4中,各自的圆弧状的两端与沿本体4的长度方向相对置的一组短边相对,并且直线状的两侧边缘与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长边平行。由此,在凹陷部5的最深处的中央形成水平的圆形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下层凹陷部5c的底面),在该凹陷部中央底面5d的周围比它高一段的位置上形成水平的近似圆环状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中层凹陷部5b的底面外周边缘),在该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的本体4的长度方向的两外侧、夹着中层凹陷部5b在本体4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置的2个位置上,在比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高一段的位置上形成水平的圆弧状的凹陷部第2周边底面5f(上层凹陷部5a的底面在本体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由于上述本体4上的多个固定触点1、2、3分别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制成,通过在成型本体4时由嵌入成型等方法一体地安装在本体4上,具有以下固定触点:在成为凹陷部5的底面中央部的上述凹陷部中央底面5d的中央以露出一端的状态配设的中央固定触点1;在成为上述凹陷部中央底面5d的外周边缘部的对象位置上,在上述中央固定触点1的外侧夹着该中央固定触点1的、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2个位置上以一端露出的状态配设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2;在上述凹陷部第2周边底面5f上,在上述第1周边固定触点2的外侧夹着中层凹陷部5b的、在本体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沿本体4的长度方向相对置的2个位置上以一端露出的状态配设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3。并且,在本体4的沿长度方向相对置的一组短边的侧面的下端两端部的4个位置上,形成有分别将上述中央固定触点1的另一端、各第1周边固定触点2的共同的另一端以及各第2周边固定触点3各自的另一端这共计4个固定触点的端部导出,向本体4的外面突出与设备等的电路板相连的外部触点1a、2a、3a。
下部可动触点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的板簧构成,形成为直径比下层凹陷部5c的直径稍小的圆形、且向上隆起弯曲成穹顶的形状。并且该下部可动触点6形成为中心顶部的高度比下层凹陷部5c的深度高,但比下层凹陷部5c与中层凹陷部5b的合计深度低。
上部可动触点7与下部可动触点6一样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板簧构成,大小为能够从上面覆盖下部可动触点6,并且形成为与下部可动触点6不同的扁圆形、且向上隆起弯曲成穹顶的形状。更详细为,上部可动触点7的直径R至少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但比本体4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尺寸A1小(在本实施例中为直径R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比本体4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A2小),并且用2条与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一组长边平行、相对间隔比上述长边的相对间隔即本体4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A2小、但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的平行直线L1、L2将向上隆起弯曲成穹顶状的圆板70(参照图2的假想线)的边缘切掉,切割成扁圆形,形成为在俯视图中能够以下述姿势配置在本体4的上层凹陷部5a上:上部可动触点7的切割成直线状的边缘沿在本体4的短方向上相对置的一组长边,圆弧状的未切割的边缘与沿本体4的长度方向相对置的一组短边相对。并且,上部可动触点7不仅形成为中心顶部的高度比上层凹陷部5a的深度高,而且在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圆形凸起7a。
能够翻转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在本体4上的下部粘接层8为在兼具柔性、弹性和绝缘性的树脂制薄片的表面上形成粘接层的结构,形成为C字形。更详细地,粘接层8为经过以下过程而形成为非环形即C字形的粘接层—在直径为可以覆盖下部可动触点6并且能够将外周边缘粘贴到本体4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上的圆形粘接层的中心部,同心状地设置直径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小但比上部可动触点7的凸起7a大的圆形通孔8a,在由此而形成为圆环状的粘接层的圆环状部分的一部分上沿半径方向设置1条从其外周边缘到达通孔8a的细的切口8b;该粘接层8包括中心部的通孔8a和包围该通孔8a的一部分被切口8b切掉而成的C字形的非圆环部8c,非圆环部8c可以横跨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部分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的内周边缘部分进行粘贴,其圆周方向的粘贴范围并不是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部分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的内周边缘部分的全部,而是用切口8b部分主动切开。
能够翻转地将上部可动触点7固定在本体4上的上部粘接层9与下部粘接层8一样,为在兼具柔性、弹性和绝缘性的树脂制薄片的表面上形成粘接层的结构,该上部粘接层9形成为大小能够覆盖上部可动触点7并且能够将外周边缘部分粘贴到上层凹陷部5a周围剩余的本体4的上表面外部边缘部分上的近似矩形的形状。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组装。首先,以向上隆起的姿势将圆形穹顶状的下部可动触点6嵌入成为本体4的凹陷部5的最深部分的圆形下层凹陷部5c中,将下部可动触点6配置在凹陷部中央底面5d的上面,然后从下部可动触点6的上面将C字形的粘接层8粘贴到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部分的上表面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的内周边缘部分上,使该非圆环部8c横跨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部分的上表面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凹陷部第1周边底面5e的内周边缘部分,用下部粘接层8将下部可动触点6能够翻转地固定在本体4的凹陷部5的底部。接着,以向上隆起的姿势将扁圆形穹顶状的上部可动触点7嵌入成为本体4的凹陷部5的上部开口部(最浅部)的近似扁圆形的上层凹陷部5a中,将上部可动触点7配置在凹陷部第2周边底面5f的上面,然后从上部可动触点7的上面将近似矩形的上部粘接层9粘贴到上部可动触点7的上表面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上表面外周边缘部上,使上部可动触点7及其周围的本体4的上表面外周边缘成为一体地覆盖凹陷部5,用上部粘接层9将上部可动触点7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4的凹陷部5的上部开口部上。由此,上下2个可动触点6、7分上下2层具有规定的间隙地收容配置在本体4的凹陷部5内同心的位置上,以下述状态组装成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使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的顶部向上离开本体4的中央固定触点1,使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部分一直与本体4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2接触,同时使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的向下的凸起7a向上离开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使上部可动触点7的圆弧状的非切割边缘一直与本体4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3接触。
并且,由于能够翻转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下部粘接层8形成为C字形状,因此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的顶部上面从下部粘接层8的通孔8a中露出,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的向下的凸起7a离开上述露出部分地与其对置,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的顶部与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的向下的凸起7a能够直接接触。而且,收容配置各固定触点1、2、3及各可动触点6、7的本体4的凹陷部5为其开口部被上部粘接层9封住的密封空间,不仅防止导致触点接触不良的尘埃等的侵入,而且该密封空间被下部粘接层8及下部可动触点6分隔成上下两层,但由于能够翻转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下部粘接层8形成为C字形,因此比下部粘接层8及下部可动触点6更靠下侧的小空间即本体4的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与下部可动触点6之间的空间10,与比下部粘接层8及下部可动触点6更靠上侧的大空间即下部可动触点6与上部可动触点7之间的空间11通过下部粘接带8的形成为非环形的切口8b部分连通。
而且,虽然一般情况下收容直径为R的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的本体有必要形成为边长为A1的正方形,但由于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扁圆形,因此,只要确保与直径为R的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相同的动作行程,并且使本体4的沿上部可动触点7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比沿上部可动触点7的长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即A1>A2),就能使组装成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像上述那样组装成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在通过钎焊使从本体4上突出的各外部触点1a、2a、3a与各种电子设备或通信设备等电路基板上设置的触点电气地连接的状态下表面安装到设备上,但由于缩小了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尺寸使其小型化,因此也能够装载到例如便携电话机等薄型设备的侧面上。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动作。该开关在非按压状态下,虽然上部可动触点7如图1所示那样恢复到向上隆起的穹顶状,其圆弧状的非切掉边缘与第2周边固定触点3接触而电气接通,但中心部的向下的凸起7a处于与下部可动触点6相离的状态,并且虽然下部可动触点6也恢复到向上隆起的穹顶状,其外周边缘部与第1周边固定触点2接触而电气接通,但中心部的顶部处于与中央固定触点1相离的状态,因此开关的上下2层都处于断开的状态。
然后,如果在图1的状态下用键端(key top)等操作构件从上部粘接层9的上面向下按压操作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则当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不能完全承受按压力时翻转成急剧向下隆起的状态,上述中心部的向下的凸起7a的下表面与从下部粘接层8的通孔8a露出的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的顶部上表面直接接触,上部可动触点7与下部可动触点6电气接通,第2周边固定触点3与第1周边固定触点2通过上述接通状态的上部可动触点7和下部可动触点6接通,第1层(上部)开关伴着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
在上述第1层开关处于接通状态下如果用操作构件从上部粘接层9的上面继续向下按压操作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则该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的向下凸起7a的下表面向下按压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的顶部上表面,当该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央部不能完全承受按压力时,翻转成向下急剧隆起的状态,其中心部的下表面与中央固定触点1接触,第1周边固定触点2与中央固定触点1通过下部可动触点6接通,第2层(下部)开关伴着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
如果在上述第2层开关处于接通状态下解除操作构件对上部可动触点7的按压力的话,则首先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央部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初期的向上隆起的穹顶状,其中心部的顶部处于离开中央固定触点1的状态,接着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央部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初期的向上隆起的穹顶状,其中心部的向下凸起7a处于离开下部可动触点6的状态,开关的上下2层都处于断开状态。
当上述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第1层开关之后的第2层开关从断开状态变成接通状态时,即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央部从向上隆起的穹顶状翻转成向下隆起的状态时,本体4的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与下部可动触点6之间的下部空间10缩小,该下部空间10内的压力上升到大气压力以上,但是由于该下部空间10通过下部粘接带8的形成为非环状的切口8b部分与下部可动触点6和上部可动触点7之间的上部空间11连通着,因此随着下部空间10缩小,该下部空间10的空气排入上部空间11中,因此下部空间10的压力几乎不上升到大气压力以上;反之,当第2层开关从接通状态变成断开状态时,即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央部从向下隆起的状态恢复动作到初期的向上隆起的穹顶状态时,由于随着下部空间10的扩大上部空间11内的空气被吸入该下部空间10内,因此下部空间10内的压力不会下降到大气压力以下。这样一来,通过可使下部空间10内的空气进行出入而将该下部空间10内的压力保持为大气压,能够充分发挥下部可动触点6的动作特性,能够获得下部可动触点6动作时良好的动作触感。
并且,由于向下突出的圆形凸起7a一体地形成在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因此当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第1层开关从断开状态变成接通状态时,即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央部从向上隆起的穹顶状翻转动作到向下隆起的状态时的变形形状(位移量)比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的第2层开关从断开状态变成接通状态时,即下部可动触点6的中央部从向上隆起的穹顶状翻转动作到向下隆起的状态时的变形形状(位移量)小,利用该上部可动触点7与下部可动触点6的变形形状(位移量)之差能够得出第1层开关的动作触感与第2层开关的动作触感之差,能够明确地获得2步动作的触感。而且,由于明显地获得这样的2步动作的触感的凸起7a不是专门另设的部件,而是一体地形成在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的部件,因此不会增加零部件的数量。
而且,由于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用2条平行的直线L1、L2切掉圆形穹顶状的圆板70(参照图2的假想线)的边缘而成的扁圆形,因此当按压第2层开关直至变成接通状态时,即使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央部位移量很深,作用在该上部可动触点7上的应力也被缓解(与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相比),因此抑制了破裂或蠕变等问题的产生,大幅度地延长了ON/OFF的寿命次数。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为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1、2、3的绝缘性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了穹顶状的可动触点6、7,各可动触点6、7分别用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8、9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4上的结构,具备使本体4的内底面(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与下部可动触点6之间的空间10与下部可动触点6与上部可动触点7之间的空间11相连通的空气排放结构(切口8b),因此使下部可动触点6翻转动作时,本体4的内底面(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与下部可动触点6之间的空气排到下部可动触点6与上部可动触点7之间的空间11内。反之,当解除按压使下部可动触点6恢复动作到最初的穹顶状时,下部可动触点6与上部可动触点7之间的空气被吸入本体4的内底面(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与下部可动触点6之间的空间10。通过这样使空气能够出入,即使是用粘接层8简单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粘贴固定在本体4上,也不会损害该下部可动触点6的动作触感,能够获得良好的触感。
虽然空气排放结构可以是贯穿下部可动触点6的切口或气孔,但如果是在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粘接层8的外周边缘部上设置的切口8b,则不会损坏下部可动触点6的动作特性或与上部可动触点7的接触产生的电气导通性能。
采用在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粘接层8的中心部设置通孔8a,使下部可动触点6的顶部上表面能够从通孔8a露出与上部可动触点7接触的结构,并且设置从粘接层8的外周边缘一直到达通孔8a的切口8b,利用将下部粘接层8形成为非圆环状的上述切口8b作为空气排放结构,通过这样,即使是用粘接层8简单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粘贴固定在本体4上,也能够使上部可动触点7与下部可动触点6直接接触,能够获得电气接通,而且还不会损害下部可动触点6的动作触感,能够获得良好的触感。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为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1、2、3的绝缘性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了能够分别翻转的穹顶状的可动触点6、7,将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扁圆形的结构,因此通过将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切去圆形穹顶状的圆板70的两端而成的扁圆形穹顶,能够确保上部可动触点7的动作行程,并且能够实现开关的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小型化,能够获得使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到能够安装到例如便携电话机等薄型设备的侧面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并且,即使当按压扁圆形穹顶状的上部可动触点7时中心部位的位移量很深,作用在该上部可动触点7上的应力与圆形穹顶状的可动触点相比也被缓解,因此抑制了破裂或蠕变等问题的产生,能够大幅度地延长ON/OFF的寿命次数,能够获得寿命年数长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
通过采用各可动触点6、7分别用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8、9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4上,在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粘接层8的中心部设置通孔8a,并且在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设置向下的凸起7a,使下部可动触点6的顶部上表面能够从粘接层8的通孔8a中露出与上部可动触点7的凸起7a接触的结构,即使用下部粘接层8简单地将下部可动触点6粘贴固定到本体4上,也能够使上部可动触点7与下部可动触点6直接接触,能够获得电气接通,此外,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设置的向下的凸起7a还能起到为了获得明确的2步动作的触感而在上下可动触点6、7之间的中心部作为另外的构件而设置的支持构件的作用,因此不增加零部件的数量也能够获得良好的触感。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的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采用在绝缘性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了能够分别翻转的穹顶状的可动触点6、7的结构,在本体4中具有以下触点—配设在凹陷部5的底面中央部位(凹陷部中央底面5d)且与下部可动触点6的顶部相对置的中央固定触点1、配设在中央固定触点1的外侧且一直与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2、配设在比第1周边固定触点2更靠外侧且一直与比下部可动触点6大的上部可动触点7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3,因此按压操作首先使上部可动触点7翻转与下部可动触点6接触,由此使第2周边固定触点3与第1周边固定触点2电气接通,获得第1步的动作触感和电气接通,即第1层的开关随着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接着下部可动触点6翻转与中央固定触点1接触,使第1周边固定触点2与中央固定触点1电气接通,获得第2动作触感和电气接通,即第2层开关伴随良好的动作触感变成接通状态,能够获得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
下面根据图4、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第2实施例。图4为第2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剖视图,图5为图4所示开关的除去了上部粘接层的状态的俯视图。并且,与第1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其说明省略。
第2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上部可动触点17与第1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上部可动触点7不同。即,第2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上部可动触点17为设置有从第1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可以翻转的上部可动触点7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17b的触点,详细为,由与第1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的上部可动触点7一样为扁圆形并形成为向上隆起弯曲成穹顶状的上部可动触点本体、即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以及从该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的4个脚部17b构成。并且,与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相对应,在本体4的4个角上形成与本体4的凹陷部5相连的、能够伸缩地收容上部可动触点17的各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详细为形成有从本体4的上层凹陷部5a的四个角沿长度方向连续地突出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并且,四角上有脚部17b的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嵌入四角上有脚部收容凹穴部18的上层凹陷部5a内,在将脚部17b的顶端顶在连设于凹陷部第2周边底面5f的四个角上的各脚部收容凹穴部18的底面上的状态下收容到上层凹陷部5a内,并且,用上部粘接层9能够翻转地固定到本体4的凹陷部5的上端开口部(上层凹陷部5a)。而且,在脚部收容凹穴部18内至少设置有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17b接触的固定触点即第2周边固定触点3。详细为,在分别收容位于上部可动触点17的对角线上的2个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的底面以露出其一端的状态分别配设第2周边固定触点3,通过2个脚部17b使上部可动触点17一直与第2周边固定触点3接触。并且,在该第2周边固定触点3的外部触点3a上钎焊连接基板的接地用导体,通过第2周边固定触点3使上部可动触点17一直接地。
但是,在像上述第2实施例的按压接通开关那样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17b,在上述本体4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5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的各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18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17b接触的固定触点3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各脚部17b具有弹性,能够提高上部可动触点17翻转/恢复时接触部分(脚部17b)与固定触点3的接触随动性(接触性能),能够防止瞬时断开,上部可动触点17在无负荷时(第1层及第2层开关同时断开)以及位移到很深的位置施加载荷时(第2层开关接通时)也一直处于与固定触点(第2周边固定触点)3电气接通的状态。通过使固定触点3接地,能够实施可靠的防静电对策。并且,脚部17b对于提高上部可动触点17的动作触感或确保动作行程都起有效作用。
并且,通过从可翻转动作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向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上述各脚部17b,在实现按压接通开关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小型化的同时,也能够实施可靠的接通。
并且,通过使位于上部可动触点17的对角线上的2个脚部17b与固定触点3接触,即使按压上部可动触点17的中心部以外的周边部分,也至少有一组脚部17b与固定触点3接触,因此对于实现可靠的接通有效。

Claims (7)

1.一种两步动作式按压接通开关,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1、2、3)的绝缘性本体(4)的凹陷部(5)中分上下2层配置可以分别翻转的穹顶状的可动触点(7、6),其特征在于,
将上部可动触点(7)形成为由两个平行直线(L1、L2)将穹顶状的圆板(70)的边缘切掉的扁圆形,
上述直线(L1、L2)与沿本体(4)的短方向相对置的一组长边平行,
上述直线(L1、L2)具有比本体(4)的短方向的宽度尺寸(A2)小、并且比下部可动触点(6)的直径大的相对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用分别从上表面粘贴上去的粘接层(9、8)可以翻转地将各可动触点(7、6)固定到本体(4)上,在将下部可动触点(6)固定到本体(4)上的粘接层(8)的中心部设置通孔(8a),同时在上部可动触点(7)的中心部设置向下的凸起(7a),使下部可动触点(6)的顶部上表面可以从粘接层(8)的通孔(8a)中露出与上部可动触点(7)的凸起(7a)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本体(4)中具有以下触点:配设在凹陷部(5)的底面中央部位与下部可动触点(6)的顶部相对置的中央固定触点(1),配设在中央固定触点(1)的外侧一直与下部可动触点(6)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1周边固定触点(2),配设在比第1周边固定触点(2)更靠外侧一直与比下部可动触点(6)大的上部可动触点(7)的外周边缘接触的第2周边固定触点(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17b),在上述本体(4)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5)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的各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18)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17b)接触的固定触点(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17b),在上述本体(4)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5)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的各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18)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17b)接触的固定触点(3)。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上设置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延伸的脚部(17b),在上述本体(4)的四个角上形成与上述凹陷部(5)相连的、收容上述上部可动触点(17)的各脚部(17b)的脚部收容凹穴部(18),在该脚部收容凹穴部(18)上至少配设一个一直与上述脚部(17b)接触的固定触点(3)。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压接通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脚部(17b)从可以翻转的扁圆形部分(17a)的四个角连续向上述按压接通开关的纵向延伸地设置。
CNB2005100673464A 2004-04-21 2005-04-20 按压接通开关 Active CN1005018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5521 2004-04-21
JP2004125521 2004-04-21
JP2004331467 2004-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1231A CN1691231A (zh) 2005-11-02
CN100501890C true CN100501890C (zh) 2009-06-17

Family

ID=35346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73464A Active CN100501890C (zh) 2004-04-21 2005-04-20 按压接通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1890C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3522A (en) * 1989-03-07 1990-06-12 Itt Corporation Flanged snap dome
US6262383B1 (en) * 2000-02-25 2001-07-17 Sagami Electric Company, Ltd. Tact switch and its movable contact piece
EP1162521A1 (fr) * 2000-06-07 2001-12-12 Eta SA Fabriques d'Ebauches Dispositif de commande à déclic et montre munie d'un tel dispositif
CN1366320A (zh) * 2001-01-18 2002-08-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敲击感良好的圆顶形触点板及装有触点板的薄片
CN1393898A (zh) * 2001-06-21 2003-01-2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US6693246B1 (en) * 1999-09-25 2004-02-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Rocker switch for one two-stage actuating strok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3522A (en) * 1989-03-07 1990-06-12 Itt Corporation Flanged snap dome
US6693246B1 (en) * 1999-09-25 2004-02-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Rocker switch for one two-stage actuating stroke
US6262383B1 (en) * 2000-02-25 2001-07-17 Sagami Electric Company, Ltd. Tact switch and its movable contact piece
EP1162521A1 (fr) * 2000-06-07 2001-12-12 Eta SA Fabriques d'Ebauches Dispositif de commande à déclic et montre munie d'un tel dispositif
CN1366320A (zh) * 2001-01-18 2002-08-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敲击感良好的圆顶形触点板及装有触点板的薄片
CN1393898A (zh) * 2001-06-21 2003-01-2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1231A (zh) 2005-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45837B2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CN100576400C (zh) 滑动操作式开关
CN101331570B (zh) 键盘
EP1670012B1 (en) Push-on switch
US6794589B2 (en) Multiple electrical switch arrangement
EP0948798B1 (en) Keypad assembly
CN100429730C (zh) 推压式开关用可动触点以及推压式开关
US6518527B2 (en) Push switch having reduced size
JP2001525589A (ja) 触覚効果および単一作動部材を有する複数経路電気スイッチ
JP5459770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7812270B2 (en) Multi-directional detect switch
CN100501890C (zh) 按压接通开关
EP2515315B1 (en) Movable contact member and switch device using movable contact member
CN101923977A (zh) 按钮开关
KR200453798Y1 (ko) 키패드용 메탈돔스위치
EP3806122B1 (en) A dome actuator structure for use in a dome switch, and dome switch comprising such a structure
US20110083950A1 (en) Multi-directional tact switch
CN2736908Y (zh) 多方向操作开关
KR200453796Y1 (ko) 키패드용 메탈돔스위치
US20010035334A1 (en) Keyboard comprising a dome foil
JP2007200738A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7220528A (ja) 可動接点構造体及び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KR20100007489U (ko) 키패드용 메탈돔스위치
EP1158553A1 (en) Keyboard comprising a dome foil
KR20060045687A (ko) 누름버튼 스위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