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1227C - 面状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1227C
CN100501227C CNB2006101267231A CN200610126723A CN100501227C CN 100501227 C CN100501227 C CN 100501227C CN B2006101267231 A CNB2006101267231 A CN B2006101267231A CN 200610126723 A CN200610126723 A CN 200610126723A CN 100501227 C CN100501227 C CN 10050122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ing tube
mentioned
afterframe
light source
b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267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2374A (zh
Inventor
爰河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2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2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2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22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光源装置,无需在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处设置橡胶保持件,而可在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冲击试验中支承导光板,以防止荧光放电管的破损。此外,由于不会使荧光放电管内的水银凝集(偏置)在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所以发光部分的水银不会出现不足,因此可获得与现有的面状光源装置相比,亮度寿命特性得到改善的面状光源装置。后框架(4)具有抵接在导光板(6)的角部(6b)上的突起部(5),在后框架(4)的侧面(4b)与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配置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

Description

面状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透明或半透明式等显示装置的面状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面状光源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コ字形荧光放电管的弯曲角部安装有橡胶保持件,并以与其相邻接的形式安装导光板。
此外,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形成在金属架体上的突起部来固定导光板,由附属于树脂外壳的固定杆和金属架体的竖立部来夹持L字形荧光放电管,从而保持导光板和L字形荧光放电管。
此外,专利文献3中所示的边缘照明型背光系统,借助将由铝等金属加工而成的壳体的一部分切起的爪对导光板进行定位,并将U字型荧光放电管线与导光板一起收纳在该壳体内。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94280号公报(第4页右栏第3行-第15行、图1、图2、和图4)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9262号公报(第2页-3页、图1、和图3)
(专利文献3)特开2001-35235号公报(第2页-3页、图1、和图2)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照明组件中,由于在コ字形荧光放电管的弯曲角部配置有橡胶保持件,所以コ字形荧光放电管的弯曲角部的管壁温度,因向后罩以及筐体传热而比未设置橡胶保持件的位置的温度低5℃以上。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是利用固定杆和金属架体来夹持L字形荧光放电管的构成,所以荧光放电管的管壁温度因向金属架体传热而降低。
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边缘照明型背光系统中,由于U字型荧光放电管被收纳在用铝等形成的壳体内,因此荧光放电管的管壁温度因向壳体传热而降低。
尤其是为了促进薄型以及紧凑化并实现高亮度化,而正在采用外径φ为2.4mm(内径为1.8mm)左右的细管的冷阴极荧光放电管(以下称为CCFL),在这种冷阴极荧光放电管中,CCFL内的水银因其特性而凝集(偏置)在温度较低的コ字形CCFL的弯曲角部.由此,由于发光部所必需的CCFL内的水银量存在易变得不足的倾向,因此,即使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中,也存在寿命短至数百至数千小时(初始亮度减半)的问题。此外,在弯曲角部以外,也存在管壁温度降低,水银凝集(偏置)而导致亮度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得到一种面状光源装置,该面状光源装置在既维持液晶显示装置所追求的薄型以及紧凑化又谋求高亮度化的基础上,也可应对所要求的亮度寿命减半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面状光源装置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后框架或是中间框架,具有抵接在导光板的角部上的突起部,在后框架的侧面与突起部之间的间隙中,配置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
在本发明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后框架或是中间框架,具有抵接在导光板的角部上的突起部,在后框架的侧面和突起部的间隙之间,配置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由此,可得到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其无需在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设置橡胶保持件,而可在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冲击试验中支承导光板,以防止荧光放电管的破损。
此外,即使在通常的使用中,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的管壁温度也不会比发光部低5℃以上,并且水银不会凝集(偏置)在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因此,可以获得一种发光部的水银充足,并可抑制寿命短至数百至数千小时(初始亮度减半)的面状光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去掉中间框架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附近后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III-III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V-V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在突起部形成有开口部的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VI-VI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从导光板侧看到的图6中所示的突起部的抵接面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在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仅配置有O形环12的情况、与在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设置有橡胶保持件的情况下的亮度寿命特性的测定结果的说明图。
图9是突起部以及凸部的成形部分改变后的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IX-IX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去掉中间框架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X-X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荧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14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去掉中间框架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荧光放电管、1a弯曲部、1b直线部、4后框架、4b侧面、
5突起部、6导光板、6角部、9间隙、10中间框架、11凸部、
12O形环、13开口部、14电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去掉中间框架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附近后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III-III线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V-V线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在突起部形成有开口部的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VI-VI线的局部剖面图,图7是从导光板侧看到的图6中所示的突起部的抵接面的主视图。
特别在运用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特长(薄型以及紧凑性)的车载导航系统等显示装置中,为了满足近年来的高亮度化的要求,作为提高有利于薄型的侧光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中的亮度的对策,在面状光源装置的光源中,使用发光面积较大的コ字形的CCFL或者L字形CCFL(1个或是对角配置2个)。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采用荧光放电管的一种即コ字形CCFL作为光源进行说明.
在图1~7中,作为コ字型的CCFL的荧光放电管1,在两处具有弯曲部1a。在荧光放电管1的两端的电极部设置有由硅树脂等制成的橡胶保持件3,该橡胶保持件3使荧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绝缘且将其包在里面,从而使导线2的焊接连接部不会露出。为了点亮荧光放电管1,而利用从变压器电路输出的高频率的交流对该荧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施加1KV以上的高压电,所以从安全措施上考虑,不使导线的焊接连接部露出。
后框架4通过由聚碳酸酯等制成的树脂材料成形,并内包后述的导光板6、反射板7、光学板类8以及荧光放电管1等。
利用后框架4来保持导光板6的保持方法是,保持一定间隙地使在荧光放电管1的没有来自荧光放电管1的入射光的电极侧一带形成的凹部4a与导光板6的凸部6a相嵌合,由此限制导光板6在Y方向上的移动。此外,通过突起部5来限制导光板6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的移动,该突起部5抵接在与荧光放电管1的两处弯曲部1a相对的导光板6的角部6b上,并从后框架4沿着Z方向突出。另外,以作为导光板6的显示面侧的上表面6c的纵长方向为X方向,以导光板6的上表面6c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以相对于导光板6的上表面6c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
此外,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配置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并在导光板6的侧面6d上配置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由此使从荧光放电管1射出的光线,从荧光放电管1附近的侧面6d入射到导光板6上。导光板6按照使来自荧光放电管1的光线从显示面侧的上表面6c面内均一射出的方式传播光线。
导光板6具有透光功能,使光线透过折射率为1.4~1.6左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机玻璃(PMMA)、聚碳酸酯(PC)或是环烯烃类等树脂板或玻璃基板等。尤其通过使用聚碳酸酯或环烯烃树脂,可以减小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导光板6的尺寸变化,可以在更广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所以为优选.
在荧光放电管1的除弯曲部之外的外周以及导光板6的底面6e上配置有反射板7。反射板7被配置在导光板6和后框架4之间,起到使来自荧光放电管1的光线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6上的作用,和反射从导光板6的底面6e(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射出的光线并再次向导光板5内入射光线的作用。
反射板7由如下材料制成,即,将硫酸钡或氧化钛混合在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的材料、在树脂中形成有小气泡的材料、在金属板上蒸镀银的材料、或是将包含氧化钛等的涂料涂敷在金属板上的材料。另外,反射板7的反射率优选在90%以上,用以抑制反射面上的反射损失。
后框架4由聚碳酸酯(PC)或ABS等树脂材料形成。由于树脂材料与金属相比热传导度较低,所以若由树脂材料形成后框架4,则可防止荧光放电管1的管壁温度降低,可确保发光部所必需的水银量。此外,用反射材料构成后框架4的材料或是在后框架4的内侧涂敷白色的涂料等,可提高反射率,优化内部反射,从而减少从光源射出的光的损失,因而为优选。此外,如果后框架4兼有反射板7的功能则还可减少部件个数,因而为优选。
在导光板6的上表面6c(液晶显示面板侧)配置用于有效利用光且由多张光学板组成的光学板类8,在导光板6上经光学板类8配置后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光学板类8构成为通过扩散板夹入透镜板。此外,当需要提高亮度的情况下,考虑到形成在透镜板表面上的板的棱镜的方向,可以组合用来提高正面亮度的多张透镜板.此外,在提高扩散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2张以上的扩散板。而且,根据透镜板的配光特性既可使用1张透镜板,也可不使用透镜板。而且,也可以组合保护板、透镜板或偏光反射板.此外,它们也可均不使用,优选的情况是使要求的亮度或配光特性等最佳化。
中间框架10与后框架4以夹持导光板6的方式并列设置,并由面状光源装置的发光区域外侧的外周部夹入配置在导光板6的上表面6c上的光学板类8,从而对其进行定位。此外,在中间板10上搭载有未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并设置有定位用的肋10a等。
而且,中间框架10在与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对应的部分处具有凸部11,凸部11嵌合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由此可以经凸部11利用后框架4来支承从导光板向突起部5传递的冲击。
中间框架10与后框架4相同,也是由聚碳酸酯(PC)或ABS等树脂材料形成.由于树脂材料与金属相比热传导度较低,所以若由树脂材料形成中间框架10,则可防止荧光放电管1的管壁温度降低,可确保发光部所必需的水银量。
在此,在不改变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而扩大显示区域、或是不改变显示区域而缩小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的情况下,在设置于作为现有结构的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上的橡胶保持件的内侧,设置如该实施方式1所述的突起部5,此时不能将导光板6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的发光区域扩大橡胶保持件以及弯曲部1a的宽度的量,不能扩大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
此外,为了以在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备有橡胶保持件的现有结构扩大显示区域,有使荧光放电管1变细从而缩小橡胶保持件的宽度的方法,但是上述水银显著地偏置,从而不能确保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寿命。
此外,为了不使荧光放电管1变细而扩大导光板6的发光区域,也可考虑将配置在橡胶保持件的内侧上的突起部5的宽度缩小,所述橡胶保持件设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上,但是在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冲击试验中不能支承导光板,而使荧光放电管1受到破坏。
由此,并用弯曲部1a的橡胶保持件和弯曲部1a,不改变液晶显示器的外形而扩大显示区域、或是不改变显示区域而缩小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都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1中,通过采用以凸部11支承突起部5的结构,即使在缩小突起部5的宽度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冲击试验引起的导光板6的移动,可确保突起部5具有充分的强度。此外,可以尽可能地使导光板6接近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的内侧,可以不改变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而扩大显示区域、或是不改变显示区域而缩小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
O形环12通过由硅等制成的树脂材料来成形,防止荧光放电管1的管壁(玻璃)直接接触到后框架4或中间框架10,从而适当地保持荧光放电管1的位置。
另外,为了适当保持荧光放电管1的位置,可以适当选择配置O形环12的位置和数量、以及O形环12的外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配置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即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两处弯曲部1a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后框架4的突起部5至少包括:沿着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与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的弯曲内侧的曲率半径大致一致)的形状的曲面5a;嵌合在导光板6的角部6b的形状上的抵接面5b;和与中间框架10相抵接的上表面5c,但是突起部5并不限于该形状。
例如,如果不使弯曲部5接触到荧光放电管1,则曲面5a可以是平面,但是如果将O形环12配置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则将曲面5a以及侧面4b成形为沿着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的形状,可使O形环12与间隙9的任意位置相嵌合,因而为优选。
此外,如果可以将中间框架10的凸部11嵌合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则在高度上可以使突起部5的上表面5c不与中间框架10相抵接,但是突起部5和凸部11的接触面积越大,突起部5的强度越发增强,因此优选的情况是使突起部5的上表面5c与中间框架10相抵接。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上的O形环12设定为,与后框架4的侧面4b、底面4c、突起部5、以及中间框架10的凸部11相抵接,由此来限制荧光放电管1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位于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的后框架4上形成的突起部5,具有遮挡来自荧光放电管1的光线的形状,但是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突起部5上设置开口部13,由此可以使来自荧光放电管1的光通过开口部13入射到导光板6的角部6b,并消除导光板6的角部6b的暗处,所以为优选。另外,在考虑到突起部5的强度以及角部6b的暗处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开口部13的形状、数量以及大小。
由此,构成如下的面状光源装置,即、在后框架4和中间框架10的内部,内包荧光放电管1、导光板6、反射板7以及光学板类8,由此使从作为光源的荧光放电管1射出的光向显示面侧面状地射出。
作为配置在面状光源装置的上部的未图示的显示面板,可以列举应用液晶的多重折射性的液晶显示面板、在透明板上印刷有文字或图画的印刷物等,不过在该实施方式1中,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
液晶显示面板构成为包括:TFT阵列基板,在作为绝缘性的第1基板的玻璃基板上,形成有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像素电极等的电极以及配线等;在作为绝缘性的第2基板的玻璃基板上形成有着色层等的滤色器基板(以下称为CF基板);等间隔地保持第1基板和第2基板的隔件;贴合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的密封件;把液晶注入到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后进行封闭的封闭件;使液晶具有初始取向的取向膜;配置在第1基板的底面上的第1偏光板以及配置在第2基板的上表面上的第2偏光板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使用已有的液晶显示面板,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还包括驱动液晶显示面板的电路基板,在面状光源装置的上部配置液晶显示面板,并将液晶显示面板保持在前框架和后框架4的内部,由此构成显示装置。
下面说明该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组装步骤。
首先在萤光放电管1中以使2个O形环12通过的方式将它们分别配置在两处弯曲部1a上。
然后,焊接连接导线2和萤光放电管1的两端的电极部。
此外,为了在萤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上施加高电压,而需要实施适当的绝缘,所以设置橡胶保持件3以包入焊接连接部和萤光放电管1的两端的各电极部。
此外,在后框架4的内部插入反射板7,从而在反射板7上配置安装有导线2和橡胶保持件3的萤光放电管1。
在此处,通过将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插入到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使O形环12抵接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底面4c以及突起部5的曲面5a上。
而且,使导光板6的角部6b抵接在突起部5的抵接面5b上,将导光板6的凸部6a嵌入后框架4的凹部4a,从而将导光板6组装在后框架4上。
此外,光学板类8由形成在后框架4上的既定的肋等来引导,从而设置在导光板6的上表面6c上。
最后使中间框架10与形成在架周围的多个爪部相嵌合,将其固定在后框架4上,由此完成面状光源装置。
在此,将中间框架10的凸部11插入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由此使中间框架10的凸部11嵌合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由此,O形环12抵接在中间框架10的凸部11、后框架4的侧面4b、底面4c以及突起部5的曲面5a上,由位于萤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的橡胶保持件3和位于弯曲部1a的O形环12,在后框架4以及中间框架10的内部对萤光放电管1进行定位。
图8是表示在该实施方式1中的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仅配置O形环12的情况、以及在现有结构的萤光放电管的弯曲部处设置橡胶保持件的情况下,分别测定亮度寿命特性的结果的说明图。另外,实线表示该实施方式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亮度寿命特性,虚线表示现有的面状光源装置的亮度寿命特性。
根据图8可知,在将橡胶保持件设置在现有结构的萤光放电管的弯曲部上的情况下,常温老化时间大致为2000小时,初始亮度减半。
与此相对,在将O形环12配置在该实施方式1的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的情况下,即使常温老化时间大致达到2000小时,也只大致减少到初始亮度的80%,由此可知根据本发明亮度寿命特性得到了较大改善。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在后框架4上一体成形形有突起部5,在中间框架10上一体成形形有凸部11,然而如图9所示,将凸部11一体成形在后框架4上成形,将突起部5一体成形在中间框架10上成形,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即,中间框架10具有抵接在导光板6的角部6b上的突起部5,在后框架4的侧面4b与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配置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此外,后框架4在与后框架4的后框架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相对应的部分具有凸部11,凸部11嵌合在后框架4的侧面后框架4b和突起部5之间.图9是在突起部以及凸部的成形部分改变后的图4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IX-IX线的局部剖面图。
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1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后框架4,具有抵接在导光板6的角部6b上的突起部5,通过将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配置在后框架4的侧面4b和突起部5之间的间隙9中,可以获得无需在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设置橡胶保持件3,而能够在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冲击试验中支承导光板6,从而防止萤光放电管1破损的面状光源装置。
此外,即使在通常使用中,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的管壁温度也不会比发光部低5℃以上。因此,不会使萤光放电管1的水银因其特性而凝集(偏置)在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上,发光部分的水银也不会出现不足,所以可以获得一种与现有的面装光源装置相比亮度寿命特性得到改善的面状光源装置。
此外,由于后框架4以及中间框架10由热传导度低于金属的树脂材料形成,因而可防止荧光放电管1的管壁温度降低,从而确保发光部所必需的水银量。
实施方式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去掉中间框架10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图11(a)、(b)是图10中所示的面状光源装置的沿着箭头X-X线的局部剖面图,包括中间框架10。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在コ字形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配置有O形环,但是也可如图11所示,将O形环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处。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荧光放电管1上备有O形环12的情况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图10、图11(a)中,O形环12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除与导光板6相对配置的弯曲部1a之外的直线部1b.O形环12配置为,不与根据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而形成的后框架4的突起部5等干涉,并设定为抵接于保持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的后框架4的侧面4d、底面4c以及形成在中间框架10上的支承部13。如上所述,可通过形成在后框架4的角部上的突起部5来限制导光板6的移动,因此O形环12,既可以与导光板6的和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相对的侧面6d隔开一定间隔配置,还可以配置为与导光板6的侧面6d抵接。此外,由于O形环12限制荧光放电管1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移动,所以如图10所示,至少分别在各直线部1b上配置1个以上O形环12。另外,如图11(b)所示,也可以在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上以包入荧光放电管1的形式设置反射板7.通过这样进行配置,可以使从荧光放电管1射出的光线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6上。此时,将O形环12设定为,经反射板7而与后框架4的侧面4d、底面4c以及形成在中间框架10上的支持部13相抵接。
在此处,例如在外径φ为2.6mm以下的荧光放电管1中,管壁的玻璃厚度薄至0.3mm以下,弯曲部1a的截面形状沿着弯曲中心方向成为扁平,结果弯曲部1a在Y方向的高度比直线部1b高出0.4mm左右。因而,如实施方式1所示,在该弯曲部1a处配置O形环12时,荧光放电管1的截面形状在Y方向的高度变得更高,面状光源装置变得更厚。因此,如图1所示,不将O形环12配置在弯曲部1a处,而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处,由此可实现面状光源装置的薄型化。
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2的面状光源装置,无需在荧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设置橡胶保持件3,而是在后框架4的角部形成突出部5,以限制导光板6的移动,通过将O形环12配置在荧光放电管1的直线部1b,可以获得在液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耐冲击试验中支承导光板6,从而防止萤光放电管1破损的面状光源装置。
此外,因为未在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配置橡胶保持件3,所以,不会使水银凝集(偏置)在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处,因而可以获得一种与现有的面装光源装置相比,亮度寿命特性得到改善的面状光源装置。
此外,由于后框架4以及中间框架10通过热传导度低于金属的树脂材料形成,因而可防止荧光放电管1的管壁温度降低,从而确保发光部所必需的水银量。
而且,将O形环12配置在萤光放电管1的截面形状在Y方向的高度低于弯曲部1a的直线部1b上,由此可以实现面状光源装置的薄型化。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是图10中所示的荧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14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利用图12说明存在于电极部14附近的水银的移动。在图12中,将荧光放电管1的电极部14包入橡胶保持件3的内部,从而不使连接在导线2上的焊接连接部15露出。荧光放电管1的两端的电极部14附近在亮灯状态下发热,但是在熄灯之后,马上会由于向连接有导线2的焊接连接部15的传热而导致温度急剧降低,图中Hg所示的水银也随之向温度降低的电极部14的导线2一侧移动。因此,在反复亮灯、熄灯期间,水银Hg向电极部14的导线2一侧移动最终凝集(偏置),所以有时无法确保发光部分所需数量的水银Hg,从而引起亮度下降。为了防止发生该情况而将O形环12配置在电极部14的发光部分。O形环12配置在直线部1b上,且从电极部14的发光部分一侧的端部到O形环12的距离L在5mm以上50mm以内。由于以此方式配置O形环12,所以可较低地设定电极部14附近的发光部分一侧的管壁温度,因此可以防止在熄灯后水银Hg伴随温度的急剧下降而立刻向导线2一侧移动,从而确保发光部分的水银Hg的量,由此可防止亮度急剧降低。这样,当配置O形环12用的距离L在5mm以上50mm以内时,可高效地降低电极部14附近的发光部分的管壁温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2中所使用的萤光放电管1是コ字形,但是也可如图13所示配置2个L字形的萤光放电管1。如图13所示,在按照对角配置的方式使用2个L字形的萤光放电管1的情况下,在两处形成根据萤光放电管1的弯曲部1a而形成的后框架4的突起部。此外,还采用在萤光放电管1的各直线部至少配置1个以上的O形环的结构。由此可以根据萤光放电管1的形状(以及个数),自由设定形成后框架4的突起部5的位置以及个数、配置O形环12的位置以及个数。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配置有两个L形萤光放电管1,但是也可配置1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适当设定形成后框架4的突起部5的位置以及个数、配置O形环12的位置以及个数。

Claims (5)

1.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包括:具有弯曲部的荧光放电管;
导光板,具有与上述弯曲部相对的角部;
后框架,内包上述导光板且由树脂材料形成;
和中间框架,该中间框架与上述后框架并列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
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框架或上述中间框架,具有抵接在上述角部上的突起部,
在上述后框架的侧面与上述突起部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上述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
上述中间框架在与上述间隙相对应的部分具有凸部,
上述凸部嵌合在上述后框架的侧面与上述突起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设置有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荧光放电管的弯曲部上配置对上述荧光放电管进行定位的O形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荧光放电管的除上述弯曲部之外的直线部上,配置对上述荧光放电管进行定位的O形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O形环配置在与上述荧光放电管的电极部的位于发光部分一侧的端部相距5mm以上50mm以下的范围内。
CNB2006101267231A 2005-09-02 2006-09-01 面状光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2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5366 2005-09-02
JP2005255366 2005-09-02
JP2006165962 2006-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2374A CN1932374A (zh) 2007-03-21
CN100501227C true CN100501227C (zh) 2009-06-17

Family

ID=37878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672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227C (zh) 2005-09-02 2006-09-01 面状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122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7280C (zh) * 2005-09-29 2008-11-2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2374A (zh) 2007-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1595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945899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318303B1 (ko) 표시장치
CN103775925B (zh) 背光模组
KR20070039698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2010170138A (ja) 表示装置
JP2008003604A (ja) 一体型光学板、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60074354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821810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099901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8325294B2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lamp guide
CN101652606A (zh) 发光元件和具备它的显示装置
KR20060128448A (ko) 도광판,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60111671A (ko) 표시 장치용 조명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광원 램프
CN100501227C (zh) 面状光源装置
JP2007065611A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そのプリズムシー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パネルに用いられ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3867967A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所述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KR2013003357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749424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a diffuser plate having indented portions and a reflective plate having lamp insertion portions
KR20060127609A (ko) 백라이트 장치에 사용되는 프리즘시트
KR101104259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에 사용되는 프리즘시트
US7593071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20060127610A (ko) 백라이트 장치에 사용되는 프리즘시트
KR20090039495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60125289A (ko) 백라이트 장치에 사용되는 광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