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9632C - 背板布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板布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9632C
CN100479632C CNB2004101041749A CN200410104174A CN100479632C CN 100479632 C CN100479632 C CN 100479632C CN B2004101041749 A CNB2004101041749 A CN B2004101041749A CN 200410104174 A CN200410104174 A CN 200410104174A CN 100479632 C CN100479632 C CN 10047963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groove
draw
sub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41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2933A (zh
Inventor
王心远
李严平
阎博
都延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4101041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79632C/zh
Publication of CN1722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96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963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连接器的合理布局;然后根据连接器的布局,实现信号线的连接。利用本发明的背板布线方法,实现多路高速信号的均衡布线,较好地解决了多路高速信号密集传输干扰问题,并可以实现无过孔布线,因此,提高了背板传输高速信号的质量,且减少了背板的层数。由于规律性较强,按照本发明方法布线的背板在保证层数最优的同时还具有易于操作和检查的特点。

Description

背板布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布线技术,尤指涉及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网络设备(如IP网络上的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和网关等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中,一个网元的各种业务接口卡、控制卡和交换卡等都需要使用背板进行信号连接,因此,背板PCB的布线方法直接影响背板的性能和成本,进一步影响整个网络设备的性能。
现有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1所示,以8个接口卡槽位和两个控制卡槽位的系统为例说明。假设每个接口卡上有48个链路,其中24个链路与A控制板连接,另外24个链路与B控制板连接;每个控制卡有192个链路。这种网络设备的工作模式一般分为负载分担模式和主备倒换模式。负载分担模式时两个控制卡同时工作,主备倒换时两个控制卡互为备份。其中,上面是一个控制板的通信链路,下面是一个通信控制板的链路,但是从整个背板的布线来看是不平衡的,下面的链路有交叉的地方。这种布线方法使得背板层数难以控制,也使上部的信号质量好于下部信号质量,致使两个控制板分别为主控板时工作的效果不同。另外对于两个控制板,相同位置的链路连接的是不同的接口板,这样当系统工作时,对两个控制板上运行的软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为系统的软件开发增加了负担。
另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2所示,两个控制板相同位置的链路连接相同的接口板。这种实现方法虽然解决了软件的不同需求问题,但却同时提高了所有信号的布线密度,增加了背板的层数。并且对角的布线密度高度,另一对角基本没有线,这样的背板很容易变形。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背板布线方法普遍应用于低密度、低速率的背板结构,所以,背板布线中的信号线交叉,背板层数增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都不大。但是,随着对网络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背板传输的信号带宽越来越高(目前背板上的Serdes(串并行转换)信号线高达6.25G,或10G)。为了使背板具有更高带宽,就需要在背板上实现高速率信号线的高密度布线,但随着高速信号线数量的增加,背板层数也会增加,导致多处高速信号线交叉及出现多个过孔。而在高速信号传输中,高速信号线交叉和出现过孔,及背板的层数的增加都会影响背板传输信号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背板布线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板布线方法不能适应高速信号的布线,且布线不均衡的缺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连接器的分布:
A1、在背板上分别设置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一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一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二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二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二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所述接口卡槽用于连接接口卡和背板,所述接口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一控制卡槽与所述第二控制卡槽位于背板中间,所述接口卡槽对称位于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两侧;
A2、将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的连接器、所述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和所述接口卡槽的连接器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
A3、确定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以及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的连接器、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和接口卡槽的连接器的间距;
A4、将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
B、根据连接器的布局,实现信号线的连接:
通过每个第一控制卡连接器和每个第二控制卡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与对应的左右两侧接口卡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实现信号线连接。
步骤A1中所述第一控制卡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第二控制卡上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接口卡连接器的数量是第一控制卡或第二控制卡数量的整数倍m,且n与m相等。
所述步骤A3中,根据每个连接器承载的信号线数量,确定所述接口卡连接器与第一控制卡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接口卡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卡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或所述接口卡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连接器可承载的信号线数量大于或等于一个接口卡和一个控制卡间的高速信号数量的1/n。
在每个接口卡连接器中上下两部分连接器中间增加一个控制信号子连接器,第一控制卡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连接器中上下两部分连接器中间增加两个控制信号子连接器,控制信号通过所述控制信号子连接器连接。
所述接口卡连接器和主备板连接器中还包括单板电源连接器,设置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与系统主电源和系统备电源相连。
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利用本发明的背板布线方法,实现多路高速信号的均衡布线,较好地解决了多路高速信号密集传输干扰问题,并可以实现无过孔布线,因此,提高了背板传输高速信号的质量,且减少了背板的层数。由于规律性较强,按照本发明方法布线的背板在保证层数最优的同时还具有易于操作和检查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背板布线的基本原理流程图;
图2是一种现有的背板布线方法;
图3是另一种现有的背板布线方法;
图4是本发明在4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5是本发明在4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6是本发明在4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7是本发明在4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8是本发明在8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9是本发明在8个接口卡和两个控制卡情况下的另一种背板布线方法;
图10是本发明中增加主备电源后的连接器分布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包括确定连接器的分布和实现信号线连接两个步骤,具体步骤如图3,包括:
步骤s301,在背板上分别设置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一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一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二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二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二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所述接口卡槽用于连接接口卡和背板,所述接口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一控制卡槽与所述第二控制卡槽位于背板中间,所述接口卡槽对称位于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两侧;
所述第一控制卡槽中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槽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第二控制卡槽上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接口卡连接器的数量是第一控制卡或第二控制卡槽数量的整数倍m,且要求n=m。
步骤s302,将所述第一控制卡槽中的连接器、所述第二控制卡槽中的连接器和所述接口卡槽中的连接器分别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
步骤s303,确定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的连接器、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和接口卡槽的连接器之间的距离;单个连接器可承载的信号数量(a)大于等于一个接口卡槽和一个控制卡槽间的信号数量(b)的1/n,即a*n>=b。
步骤s304,将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
步骤s305,每个第一控制卡连接器和每个第二控制卡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与对应的左右两侧接口卡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相连。上述连接是指链路连接,包括数据链路连接或控制信号链路连接,每个链路可以包括多条信号线。
下面以具有4个接口卡槽和2个控制卡槽的背板的布线方法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在背板上的中央设置第一控制卡槽A、第二控制卡槽B,所述第一控制卡槽A用于连接第一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二控制卡槽B用于连接第二控制卡和背板(第一控制卡槽A连接主控制卡,第二控制卡槽B连接备份控制卡,本例中,主控制卡在左例,备控制卡在右侧,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互换)。在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两侧对称设置4个接口卡槽(0-3),其中接口卡槽0和1在第一控制卡槽左侧,接口卡槽2和3在第二控制卡槽右侧。第一控制卡槽A中的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槽B中的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1倍,即4个;每个接口卡槽中的连接器数量是控制卡槽数量的1倍,即2个。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中的连接器分别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2个和下部分2个;每个接口卡槽中的2个连接器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述连接器主要用于数据通信链路连接,如果控制链路或控制信号比较少,将这些信号用连接数据通信链路的连接器中多余引脚实现,如果控制链路或控制信号比较多,可在第一/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中间加两个控制信号连接器,在每个接口卡槽的连接器中间加一个控制信号连接器,专用于控制信号链路连接。
然后,确定所述第一控制卡、第二控制卡和接口卡的连接器的间距,理论上,高速数据链路分布的越疏散,对高速信号的质量影响越小,但由于背板大小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对高速数据链路布线,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值,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布线,且不影响信号质量。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方法为:单个连接器可承载的信号数量(a)大于等于一个接口卡槽和一个控制卡槽间的信号数量(b)的1/n,由于n=1,所以a>=b。
当将各槽及连接器的位置及间距定好后,进行背板信号连接。其中,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4,为:
将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在本例中另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5,为:
将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在本例中另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6,为:
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在本例中另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7,为:
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A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3,2)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1)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1)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3,2)序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3,2)连接。
以上只列出了本例中几种比较优选的背板布线方法,还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由于基本原理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下面以8个接口卡和2个控制卡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首先,在背板上的中央设置第一控制卡槽A、第二控制卡槽B,所述第一控制卡槽A用于连接第一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二控制卡槽B用于连接第二控制卡和背板(第一控制卡槽A连接主控制卡,第二控制卡槽B连接备份控制卡,本例中,主控制卡在左侧,备控制卡在右侧,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互换)。在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两侧对称设置8个接口卡槽(0-7),其中接口卡槽0-3在第一控制卡槽左侧,接口卡槽4-7在第二控制卡槽右侧,第一控制卡槽A中的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槽B中的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1倍,即8个;每个接口卡槽中的连接器数量是控制卡槽数量的1倍,即2个。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中的连接器分别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4个和下部分4个;每个接口卡槽中的2个连接器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述连接器主要用于数据通信链路连接,如果控制链路或控制信号比较少,将这些信号用连接数据通信链路的连接器中多余引脚实现,如果控制链路或控制信号比较多,可在第一/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中间加两个控制信号连接器,在每个接口卡槽的连接器中间加一个控制信号连接器,专用于控制信号链路连接。
然后,确定所述第一控制卡、第二控制卡和接口卡的连接器的间距。理论上,高速数据链路分布的越疏散,对高速信号的质量影响越小,但由于背板大小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对高速数据链路布线,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值,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布线,且不影响信号质量。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方法为:单个连接器可承载的信号数量(a)大于等于一个接口卡槽和一个控制卡槽间的信号数量(b)的1/n,由于n=1,所以a>=b。
当将各槽及连接器的位置及间距定好后,进行背板信号连接。其中,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如图8,为:
将第一控制卡槽A和第二控制卡槽B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A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3)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3)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7,4)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7,4)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3)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3)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7,4)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7,4)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0,3)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3)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7,4)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7,4)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0,3)分别与第一控制卡槽A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0,3)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B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7,4)分别与第二控制卡槽B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7,4)连接。
当n=2时,连接器和信号分布如图9所示:
第一控制卡连接器中的子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连接器中的子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的数量的1倍,即16个;接口卡连接器中的子连接器的数量是控制卡的数量的2倍,即4个。第一控制卡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连接器中的16个子连接器分为两部分,其中,上部分8个和下部分8个用于连接数据通信链路(一般都是高速信号);每个接口卡连接器中的4个子连接器分为两部分,其中,上面2个和下面2个分别连接数据通信链路。上侧连接器为两部分,分别连接两个控制板,下侧的连接器同理。在本实施例中,每条连线代表12个数据链路。如果满足以下条件,整个数据链路的布线只需一层走线层:1、连接器可以一层出线;2、接口板与接口板间的间距可以布24个数据链路;3、控制板的各模块间的间距可以布12个数据链路。这只是一个极限假设,系统一般还会有收发不同层、连接器的要求、背板尺寸的限制等等。
两个控制板的信号分布相对于接口板是完全一致的,对系统软件没有特殊要求。
当n=2或n大于2时,同理可得。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10,目前系统的设计一般都要求使用双电源101和102,用于备份。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器上下分布,在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中分别增加两个电源连接器105、106,用于分别为第一控制卡、第二控制卡和接口卡供电;两个系统电源连接器103、104,用于为背板提供主备电源,这样就在节省一个电源层的情况下又保障了电源层与连接器的充分接触。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对于在其它网络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采用的方法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连接器的分布:
A1、在背板上分别设置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一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一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二控制卡槽用于连接第二控制卡和背板,所述第二控制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所述接口卡槽用于连接接口卡和背板,所述接口卡槽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
所述第一控制卡槽与所述第二控制卡槽位于背板中间,所述接口卡槽对称位于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两侧;
A2、将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的连接器、所述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和所述接口卡槽的连接器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
A3、确定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第二控制卡槽和接口卡槽,以及所述第一控制卡槽的连接器、第二控制卡槽的连接器和接口卡槽的连接器的间距;
A4、将第一控制卡槽和第二控制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且接口卡槽的每个连接器分为第一子连接器和第二子连接器;
B、根据连接器的布局,实现信号线的连接:
通过每个第一控制卡槽连接器和每个第二控制卡槽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与对应的左右两侧接口卡槽连接器的第一或第二子连接器实现信号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所述第一控制卡槽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第二控制卡槽连接器的数量是接口卡数量的整数倍n;所述接口卡槽连接器的数量是控制卡槽数量的整数倍m,且n与m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根据每个连接器承载的信号线数量,确定所述接口卡槽连接器与第一控制卡槽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所述接口卡槽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卡槽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或所述接口卡槽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可承载的信号线数量大于或等于一个接口卡和一个控制卡间的高速信号数量的1/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接口卡槽连接器中上下两部分连接器中间增加一个控制信号子连接器,第一控制卡槽连接器和第二控制卡槽连接器中上下两部分连接器中间增加两个控制信号子连接器,控制信号通过所述控制信号子连接器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卡槽连接器和控制卡连接器中还包括单板电源连接器,设置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与系统主电源和系统备电源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上子连接器和下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上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下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第一和第二子连接器分别为左子连接器和右子连接器,
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的连接;将第一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的连接;
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上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上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左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左子连接器以从左向右顺序连接;将第二控制卡槽中下部分每个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与两个控制卡槽右侧的接口卡槽中下部分连接器的右子连接器以从右向左顺序连接。
CNB2004101041749A 2004-12-30 2004-12-30 背板布线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9632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1041749A CN100479632C (zh) 2004-12-30 2004-12-30 背板布线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1041749A CN100479632C (zh) 2004-12-30 2004-12-30 背板布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933A CN1722933A (zh) 2006-01-18
CN100479632C true CN100479632C (zh) 2009-04-15

Family

ID=3591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41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9632C (zh) 2004-12-30 2004-12-30 背板布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963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2136B (zh) * 2007-04-06 2010-04-0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实现方法
CN101159559B (zh) * 2007-09-06 2011-06-2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实现方法
CN101841734B (zh) * 2009-03-16 2012-1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背板通信系统
CN102053650B (zh) * 2009-11-06 2013-09-18 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背板系统及背板信号线布线方法
CN108027795B (zh) * 2015-09-22 2021-11-09 Ovh公司 模块化底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933A (zh) 200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0394B (zh) 一种实现板间互联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84599B (zh) 背板及通讯设备、通讯系统
CN100502253C (zh) 通信设备及主控板和业务板主备倒换的实现方法
JPH0147944B2 (zh)
CN101313513A (zh) 一种提高交换带宽的交换系统及方法
CN102326358B (zh) 一种集群系统扩容方法、装置及集群系统
CN101848154B (zh) 基于高级电信计算架构的系统
CN102866729A (zh) 伺服器机柜系统
CN102883355A (zh) 基带处理单元、基带处理板和基带处理板的故障处理方法
CN106506625A (zh) 四控服务器及四控服务器通信方法
CN102103471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0479632C (zh) 背板布线方法
CN105447254B (zh) 一种芯片信号传输控制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0389569C (zh) 一种数据通信装置
CN102763087B (zh) Cpu间互联容错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202143061U (zh) 一种主备冗余双通道通讯系统
CN1725661A (zh) 双主控系统中业务端口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2289253A (zh) 一种通信系统及网络设备
CN105530205B (zh) 一种微波设备汇聚的装置和方法
CN101052136B (zh) 一种背板及实现方法
CN100542082C (zh) 一种背板总线复用方法及系统
CN1606254A (zh) 一种主备倒换的接口信号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455104A (zh) 一种交换板及刀片服务器
CN201504244U (zh) 交换机及其主控板
CN102624532A (zh) 管理仲裁卡、机架设备及机架设备的业务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