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1912C -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1912C
CN100461912C CNB2005100853448A CN200510085344A CN100461912C CN 100461912 C CN100461912 C CN 100461912C CN B2005100853448 A CNB2005100853448 A CN B2005100853448A CN 200510085344 A CN200510085344 A CN 200510085344A CN 100461912 C CN100461912 C CN 1004619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ase station
travelling carriage
wireless base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53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1249A (zh
Inventor
大渊一央
矢野哲也
宫崎俊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Kancai Co ltd
Fcnt Co ltd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1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19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1912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5Transmission of coding parameters to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4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一种移动台,其实现了考虑切换的数据传输。该移动台响应于从无线基站接收的第一数据来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移动台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是否要执行切换;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提供控制,以使得在执行了所述检测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比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定时晚。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基站和移动台,优选地,涉及在使用W-CDMA(UMTS)通信协议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背景技术
目前,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是一种使用无线通信的数据传送方案(参见非专利文献1)。HSDPA是一种允许高速下行链路分组传输的方案,其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达到约14Mbps。
HSDPA的特征在于,其采用了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方案,根据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无线环境例如在QPSK调制方案和16-QAM方案之间自适应地切换。
此外,HSDPA采用了H-ARD(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方案。在H-ARD下,当移动台检测到从基站接收到的数据中的错误时,该移动台向所述基站发送重传请求。该基站在接收到该重传请求时执行数据的重传,而移动台使用已接收的数据和重传接收的数据来进行纠错。这样,即使已接收到的数据包含错误,H-ARD也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已接收到的数据来减少重传的次数。
HDSPA中使用的主要无线信道包括HS-SCCH(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PDSCH(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HS-DPCCH(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HS-SCCH和HS-PDSCH都是下行链路(即,从基站到移动台的方向)共享信道。HS-SCCH是用于传输与在HS-PDSCH上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各种参数的控制信道。这些参数例如包括表示使用何种调制方案的调制方案信息、所分配的扩频码数(码数)、与传输之前采用的速率匹配模式相关的信息等。
此外,HS-DPCCH是上行链路(从移动台到基站的方向)专用控制信道,该HS-DPCCH是由移动台使用的,例如用于分别根据接收成功或不成功,通过HS-PDSCH以ACK信号或NACK信号(响应信号)的形式来发送从基站接收数据的接收结果。如果移动台接收数据失败(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具有CRC错误等),则将从移动台发送NACK信号作为重传请求,并且基站将相应地执行重传控制。此外,如果无线基站无法接收ACK或NACK信号(DTX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移动台既没有发送ACK信号也没有发送NACK信号的事实作为重传请求,用于进行重传控制。
另外,移动台使用HS-DPCCH向基站传输CQI(信道质量指示)信息形式的接收质量信息(例如,SIR),该接收质量信息是由移动台对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确定的。基站随后根据所接收的CQI信息来修改下行链路传输格式。换句话说,如果CQI信息表示下行链路无线环境良好,则基站将传输格式切换到允许高速数据传输的调制方案,而如果CQI信息表示下行链路无线环境不是很好,则基站将传输格式切换到以较低速率传输数据的调制方案(即,基站执行自适应调制)。
信道结构
下面将说明HSDPA的信道结构。
图1示出了HSDPA的信道结构。由于W-CDMA采用了码分复用方案,所以通过码字(code)分离各个信道。
首先将简要描述未进行说明的信道。
CPICH(公用导频信道)是向无线区域(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发送的下行链路公共信道。
CPICH是用于传输所谓的导频信号的信道,并被移动台用于信道估计、小区搜索,并作为同一小区内的其他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定时基准。
下面将使用图1来说明这些信道的定时关系。
如图所示,在各个信道中,一个帧(10ms)由3×5=15个时隙(每个时隙都包括2560码片长度)构成。如上所述,使用CPICH作为其他信道的基准,所以P-CCPCH(图中未示出)和HS-SCCH帧的头部与CPICH帧的头部对齐。这里,HS-PDSCH帧的头部相对于HS-SCCH等延迟了2个时隙,这使得移动台可以在通过HS-SCCH接收到调制类型信息之后,利用与所接收到的调制类型相对应的调制方案来执行HS-PDSCH的解调。此外,HS-SCCH和HS-PDSCH包括3个时隙的子帧。
HS-DPCCH是上行链路信道,其包含被移动台用来在HS-PDSCH接收之后大约7.5时隙,向基站发送ACK/NACK信号的时隙(1个时隙长度),该ACK/NACK信号是对接收确认的响应。
此外,HS-DPCCH用于周期性地发送作为反馈的CQI信息,以对基站进行自适应调制控制。这里,例如根据接收环境(例如,对于CPICH的SIR确定结果)来计算所发送的CQI信息,该接收环境是在CQI发送之前的4个时隙到1个时隙的周期中确定的。
例如,在3G TS25.212(非专利文献1)(第三代伙伴项目:技术规范,组无线接入网络;多路复用和信道编码(FDD))V6.2.0(2004年6月)中公开了与上述HSDPA相关的内容。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的背景技术,无线基站在公共信道上发送CPICH,而移动台发送(A2部分)在确定段(segment)(A1部分)中确定的CPICH接收质量(CPICH接收SIR),作为用于自适应调制控制的参数(CQI)。无线基站随后根据该参数为待传输的数据发送(A3部分)传输告警,然后发送(A4部分)自适应调制数据,而移动台发送(A5部分)该数据的接收结果(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
这一系列过程从影响自适应调制控制的信号的传输开始,接下来使用自适应调制控制来传输数据,然后传输所传输数据的接收结果,由此基于自适应调制控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执行。
然而,存在以下的问题,即从A1的传输到传输A3(A4)或A5所需的时间太长(一个数据传输周期)。
在此将使用图2来说明该问题。
图2用于说明切换过程中的操作,其中该问题变得突出。
假定移动台从无线区域1(小区1)向无线区域2(小区2)移动,并且随着其移动来进行处理,以实现从无线区域1向无线区域2的切换。
在附图中,假设正好在子帧6和子帧7之间执行切换处理,可以看出,在由图中的虚线包围的数据区域中没有完成一个数据传输周期,从而导致了数据传输问题。
其原因在于,表示在小区1中传输的第三至第五HS-SCCH子帧(以及对应的HS-PDSCH子帧)的接收结果的ACK信号被传输到小区2,所以不能在小区1中确认接收。
此外,在小区2中传输的HS-SCCH子帧7至10(以及对应的HS-PDSCH子帧)将与根据在小区1中传输的CPICH的CQI的自适应调制控制相关联,而不是与根据接收环境的自适应调制控制相关联。
此外,对于第六HS-SCCH子帧(以及对应的HS-PDSCH子帧),移动台在对应的HS-PDSCH子帧中将用于接收HS-PDSCH的传输源小区中途从1切换到2,导致错误并最终使得通过第六子帧进行的传输告警变得无用。
对于单个数据传输周期,如果该周期内存在问题数据,则可能导致对于相应的HS-SCCH、HS-PDSCH、CQI以及ACK信号的相同类型的问题。
如上所述,由于单个数据传输周期较长,所以最终在切换前后的较宽区域内包含问题数据部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考虑到切换的数据传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保持在切换过程中用于进行重传控制的过程。
也可以将提供根据下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各种组成部分而获得的有益效果(不限于以上目的)认为是本发明的目的,这些有益效果不能从现有技术获得。
(1)本发明采用了响应于从无线基站接收的第一数据而发送第二数据的移动台,所述移动台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是否要执行切换;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提供控制,以使得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要进行切换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比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定时晚。
(2)此外,本发明采用了(1)中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至少在该第二数据的传输定时之前,该第二数据的传输响应于在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发送的第一数据。
(3)此外,本发明采用了(1)中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HS-PDSCH,而所述第二数据为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
(4)此外,本发明采用了(1)中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切换在连续执行的CPICH接收信道的转换、CQI传输目的地的转换、HS-SCCH接收信道的转换,以及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
(5)此外,本发明采用了(1)中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由于所述切换而导致对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进行转换时提供控制,以使得用于传输的频率或扩频码在所述切换前后不同。
(6)此外,本发明采用了(1)中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由于所述切换而导致对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进行转换时提供控制,以使得用于传输的频率或扩频码在所述切换前后相同。
(7)此外,本发明采用了发送第一数据并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从移动台接收第二数据的无线基站,所述无线基站的特征在于,其包括:获取单元,当所述移动台进行切换时,该获取单元获取第二数据,该第二数据是由所述移动台响应于在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前传输的第一数据而生成的,并且该第二数据是在所述转换之后由所述移动台发送的。
(8)此外,本发明采用了(7)中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从形成所述移动台的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的另一无线基站执行获取,或者自己执行获取,而不通过另一无线基站。
(9)本发明采用了(7)中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发单元,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二数据表示接收错误的情况下,该转发单元将涉及所述接收错误的第一数据转发给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
本发明使得可以提供考虑了切换处理的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此外,本发明使得可以减少在切换过程中导致问题的数据部分。
本发明还使得易于在切换过程中保持重传控制的过程。
附图说明
图1表示HSDPA的信道结构。
图2表示切换过程中的操作。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基站控制器。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基站(示例1)。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基站(示例2)。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台。
图8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切换过程中的操作。
图9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切换过程中(帧不对齐)的操作的图(1)。
图10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切换过程中(帧不对齐)的操作的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该实施例涉及对切换时信道的转换顺序的设计。
即,响应于从无线基站接收第一数据(例如,通过作为第一信道的HS-PDSCH发送的数据),移动台发送第二数据(例如,通过作为第二信道的HS-DPCCH发送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并且如果移动台的检测单元检测到要执行切换,则移动台的控制单元提供控制,以使得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比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定时晚。
这使得易于将第二数据发送到形成切换源无线区域(小区)的无线基站。
具体地,当发送表示第一数据的接收结果的响应信号作为第二数据,并且基站根据该第二数据的内容执行重传控制时,可以减小出现不必要的重传控制的可能性。
下面,使用上述HSDPA作为示例来具体说明这种构造。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HSDPA,而是也可以应用于执行切换处理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与使用HSDPA相同,最优选地,将本发明应用于执行自适应调制控制(以及重传控制等)的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例结构。尽管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移动通信系统,但是这里假定该系统为基于W-CDMA(UMTS)的兼容HSDPA的移动通信系统,如根据背景技术所述。
在附图中,1是核心网,2和3为无线基站控制器(RN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4和5是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61至65是无线基站(BS:基站),而7是移动台(UE:用户设备)。
核心网1是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路由的网络。该核心网例如可以包括ATM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路由器网络等。
核心网1是比无线基站61至65更高级别的设备,并且还连接至其他公共网络(PSTN)等,以使得移动台7还可以与固定电话等进行通信。
与核心网的构成设备一样,无线基站控制器2和3也是比无线基站61至65更高级别的设备,并且具有控制这些无线基站61至65的功能(对所使用的无线资源进行管理,等)。它们还具有执行与切换处理相关的控制功能,因此,将与移动台7的通信从与切换源无线基站的通信切换到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的通信(下述切换处理功能单元13所具有的功能)。
服务RNC和漂移RNC
这里,将说明服务RNC(S-RNC)和漂移RNC(D-RNC)的概念。
对到移动台7出通信和来自移动台7的入通信的处理进行最初管理的无线基站控制器被称为服务RNC(图3中的RNC 2)。
如果移动台7在连续通信的同时继续向右移动,则它将从无线基站63所形成的从属于服务RNC 2的无线区域(小区)移动到无线基站64所形成的从属于RNC 3的无线区域(小区)。
此时,由于无需对管理无线通信的无线基站6进行转换,所以执行所谓的切换处理(硬切换处理)。
即,移动台7从向无线基站63传输数据切换至向无线基站64传输数据。此外,将从无线基站63接收数据的接收状态切换为从无线基站64接收数据的接收状态(数据接收信道转换为切换目的地)。
无线基站侧类似地将从无线基站63向移动台7传输数据的传输状态切换至从无线基站64向移动台7传输数据的传输状态,并将从移动台7接收数据的信道从无线基站63的信道切换至无线基站64的信道。
同时,假定用作与核心网侧交换涉及移动台7的数据的网关的RNC为单个RNC(服务RNC)。
因此,对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4进行管理的RNC 3将从移动台7接收的信号转发给服务RNC 2(可以通过核心网1来转发这些信号,或者如果在RNC 2和3之间提供了直接连接,则可以通过该直接连接来转发该信号,而不需要通过核心网1)。
在进行切换之前,用作移动台7的服务RNC的RNC 2通过从属无线基站将从移动台7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核心网1,而在切换之后,RNC 2将从移动台7接收并从RNC 3转发的数据发送给核心网1。
将RNC 3称为与服务RNC相关的漂移RNC。
对向下游(从核心网1侧到移动台7)发送的信号执行同样的过程。首先,从核心网1向服务RNC 2发送信号;在切换之前,服务RNC 2通过从属无线基站向移动台7发送数据,而在切换之后,服务RNC 2将数据转发给漂移RNC 3并通过从属于漂移RNC 3的无线基站6将数据发送给移动台7。
可以通过将这些RNC的功能分配给无线基站6或者核心网1来省略RNC 2和3。例如,核心网1可以具备切换处理功能,并且无线基站6可以具备无线信道分配控制功能等。
尽管上述示例涉及从属于不同RNC的无线基站之间的切换,但是也可以在从属于同一RNC的无线基站之间(例如,61至63之间)执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RNC是服务RNC,则可以将通过从属无线基站从移动台7接收的数据发送给核心网1,而并不转发给其他RNC,相反地,可以通过从属无线基站将从核心网1接收的数据发送给移动台7,而并不转发给其他RNC。
此外,即使利用单个无线基站,在例如通过使用多个天线而形成多个无线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区间(sector)(小区)之间进行切换。
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和5设置在RNC与无线基站之间,并对从RNC 2和3接收到的寻址到各个无线基站的解复用信号进行控制,并将它们输出给各个无线基站,还对来自无线基站的信号进行复用,并将它们发送给对应的RNC。
当然,如果无线基站控制器直接与多个无线基站相连,则可以省略这些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
无线基站61至63与移动台7进行无线通信,它们的无线源由RNC 2管理,而无线基站64和65与移动台7进行无线通信,它们的无线源由RNC3管理。
当移动台7位于无线基站6的无线区域(小区)中时,其建立到该无线基站6的无线链接,并能够通过核心网1与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而如果移动台7移动,则它可以通过越区切换来切换正与其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以继续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以上是对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的概述。下面将详细说明各个节点的构造和操作。
无线基站控制器2(3)
图4表示无线基站控制器(RN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
在图中,10表示用于与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接口单元,11表示控制各个单元的操作的控制单元,而12表示用于与核心网进行通信的第二接口单元。
优选地,可以采用根据ATM方案进行传输的接口单元作为第一和第二接口单元。当然,也可以执行根据其他方案的传输。
控制单元11控制各个单元的操作,并且包括:切换处理功能单元13,其执行与上述切换相关的处理(转发、无线信道分配等);以及高层处理功能单元14,用于诸如在3GPP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义的RLC(无线电链路控制)层的层。
下面将说明从核心网1向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5)传输数据时所涉及的操作。
控制器11将数据分段为特定的长度,并且生成例如多个RLC PDU(分组数据单元),该数据是通过在第二接口单元12中对从核心网1接收的信号进行终端处理而获得的。
为了将序列号赋予各个PDU,控制器11将序列号写入到各个分段RLC PDU的序列号字段中。移动台7使用这些序列号来找到丢失的PDU序列号,并且如果出现了丢失的序列号,则为了在RLC层中执行重传控制,从移动台发送不能正确接收的PDU序列号,并且在接收到该序列号时,控制单元11(高层处理功能单元14)将所传输的RLC PDU重传给移动台7(将所传输的RLC PDU的备份存储在存储器等中)。
在生成RLC PDU后,控制单元11收集多个RLC PDU,生成具有符合HS-PDSCH FP(帧协议)的格式的信号,并将其提供给第一接口单元10,在第一接口单元10对其执行例如ATM小区化(cellification),然后将其发送给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5)。
无线基站61至65
图5表示无线基站6(BS:基站)。
在附图中,15表示对作为寻址到所述设备的信号从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5)解复用并传输的信号进行终端处理的第一接口单元,而16表示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用于向移动台7发送无线信号和从移动台7接收无线信号。
17表示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用于重传的发送数据,以执行上述基于H-ARD的重传控制,该存储单元还用于存储要在HS-PDSCH共享信道上传输的队列数据。
18表示控制单元,用于执行对各个单元的控制,并且包括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重传管理单元21、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获取单元23、转发单元24,以及检测单元25。
这里,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生成要以下行链路信号的形式发送的数据(CPICH、HS-SCCH、HS-PDSCH数据等),而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从上行链路信号(HS-DPCCH)等中提取CQI信息、ACK信号、NACK信号等。
此外,重传管理单元21对与H-ARQ相关的重传控制进行管理;如下所述,获取单元23获取从另一无线基站转发的由移动台7发送的CQI信息和响应信号;而相反地,转发单元24具有将从移动台7接收的CQI信息和响应信号转发给其他无线基站的功能。
此外,检测单元25检测移动台7是否正在进行切换。可以根据接收质量信息、从移动台7发送的切换请求信息等,例如通过从无线基站控制器2(3)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13接收通知,来检测移动台正在进行切换的事实。当然,检测单元也可以根据从移动台7接收的信号,通过其自己来检测切换。
下面将说明对从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5)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操作。
首先,将通过第一接口单元15接收的HS-PDSCH帧输入控制单元18。
控制单元18将包含在所接收的HS-PDSCH帧中的寻址到某些移动台的MAC-d PDU存储在存储单元17中。
然后,在检测到可以通过共享信道HS-PDSCH来传输寻址到该移动台的数据时,从存储单元17依次提取出寻址到该移动台的多个MAC-dPDU,生成包含多个MAC-d PDU的MAC-hs PDU。选择要提取的MAC-dPDU的数量,以使它们符合根据CQI信息等确定的传输块大小。
MAC-hs PDU形成一个传输块,并作为通过HS-PDSCH发送给移动台7的数据的源。
MAC-hs PDU包含TSN(传输顺序号),将TSN附加到各个MAC-hsPDU,从而即使通过多个处理来向移动台7进行HS-PDSCH传输,也可以根据该顺序号来重新排列传输块。
为了进行基于H-ARD的重传控制,将在控制单元18中生成的MAC-hs PDU存储在存储单元17中,并将其输入到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进行诸如纠错编码和检错编码的处理,形成为HS-PDSCH子帧,并将其与其他信号一起提供给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在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通过HS-PDSCH将其发送给移动台7。
然而,在如上所述传输HS-PDSCH之前,通过HS-SCCH向移动台7发送传输告警。
换句话说,在传输HS-PDSCH之前,控制单元18将待通过HS-SCCH发送的数据提供给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而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来生成HS-SCCH子帧,并将其提供给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
在接收到HS-SCCH上的传输告警时,接收到HS-PDSCH的移动台7通过HS-DPCCH发送HS-PDSCH接收结果(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
无线基站6的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对来自移动台7的上行链路信号(HS-DPCCH等)执行接收处理,并且如果检测到该接收结果是NACK信号,则通知重传管理单元21。
重传管理单元21从存储单元17中读取传输失败的MAC-hs PDU,再次将其提供给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并使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来执行重传。
另一方面,如果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检测到HS-PDSCH接收结果为ACK信号,则不需要重传控制,所以为了发送下一个新的传输块,控制单元18读取存储在存储单元17中的未读取(未发送)(排队等待发送)的MAC-d PDU,生成新的MAC-hs PDU,并将其提供给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以执行控制,该控制使得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进行发送。
以上是无线基站的与H-ARD(重传控制)有关的操作,但是如上所述,在HSDPA下,为了执行自适应调制控制,无线基站6周期性地从移动台7接收CQI信息。
由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来接收CQI信息,所以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将该CQI信息提供给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
CQI信息与从无线基站6发送并由移动台7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例如,CPICH)的接收质量(例如,接收SIR)相对应。
例如,准备了30种CQI信息1至30,移动台7选择并发送与接收质量相对应的CQI信息,并且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对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和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指定与CQI信息(从移动台7接收的)相对应的传输格式,以使得可以根据该格式来执行自适应调制控制。
传输格式的示例包括:TBS(传输块大小)位数,其表示在一个子帧中发送的位数;码数,其表示用于传输的扩频码的数量;以及调制类型,其表示调制方案,例如QPSK或QAM。
因此,通过在CPICH的SIR较好时(SIR较大时)使CQI较大,并且将对应的TBS位数和扩频码数限定为比CQI大,使得传输速度得到控制,从而当下行链路接收质量较好时速度较快(相反地,接收质量越差,传输速度就被控制得越慢)。
由于还需要将这些传输格式通知给移动台7,所以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将传输格式信息提供给下行链路信号生成单元19,作为用于HS-SCCH的数据,如上所述,该数据是在传输HS-PDSCH之前作为告警传输的,并且使用自适应调制控制来发送该数据,并且通过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将传输格式信息发送给移动台7。
以上是无线基站6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但是如上所述,还存在单个无线基站6形成多个无线区域(小区)的情况。
图6表示单个无线基站6形成多个无线区域情况下的构造。
各个组件基本上与图5中的相同,但是提供了多个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以及控制单元18,每个无线区域(小区)一个;并且通过第一接口单元15接收的数据被映射到对应的控制单元181至183;并且各个控制单元181至183为其所服务的无线区域执行与上述控制单元18的处理(自适应调制控制、重传控制等)相当的处理。
也可以对所有控制单元使用共享存储单元17。
移动台7
下面将说明移动台的构造和操作。
图7示出了移动台的构造。在该图中,30表示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用于与无线基站6的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16进行无线通信,而31表示输入/输出单元,其执行语音、数据等的输入,以及所接收的语音和数据的输出。
32表示存储各种必要数据的存储单元,用于临时存储导致接收错误的数据,以执行H-ARQ。
33表示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其包括CPICH处理单元34、HS-SCCH处理单元35、HS-PDSCH处理单元36、HS-DPCCH处理单元37、高层处理功能单元38,以及检测单元39。
CPICH处理单元34在确定区间等中对从无线基站6连续传输的CPICH执行接收处理,并将接收质量(接收SIR)确定结果提供给HS-DPCCH处理单元37。此外,将通过CPICH的接收处理获得的导频信号的IQ平面相位信息提供给HS-SCCH处理单元35、HS-PDSCH处理单元36等,使得能够进行同步检测(信道补偿)。
在接收HSDPA服务的同时,为了进行自适应调制控制,移动台7通过HS-DPCCH周期性地向基站发送CQI信息作为反馈。这里,所发送的CQI信息例如是与在下述周期内确定的结果相对应的CQI信息,该周期为从CQI发送之前的三个时隙开始直到一个时隙为止。
接收质量(接收SIR)与CQI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储在存储单元32中,这使得可以通过选择与接收质量相对应的CQI信息来选择要发送的CQI信息。
HS-SCCH处理单元35对从无线基站6发送的HS-SCCH的各个子帧执行接收处理,检查是否存在下述的传输告警:要通过HS-PDSCH向所述基站传输数据。
即,HS-SCCH处理单元35接收HS-SCCH的第一部分,将其与附加给移动台的台指定码相乘,然后对其进行解码,并根据解码结果(例如似然信息)来检测传输是否寻址到所述台。
这里,如果检测到存在寻址到所述台的传输,则完成剩余的第二部分的接收处理,并根据错误检测位对作为整体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进行接收错误检测。如果HS-SCCH处理单元35检测到错误,则可以认为告警的检测出现了错误,并且可以中断HS-PDSCH处理单元36中的以下处理。
在检测到存在寻址到所述台的传输告警后,HS-SCCH处理单元35通知HS-PDSCH处理单元36来接收两个时隙之前的HS-PDSCH子帧。
同时,还从无线基站6给出在HS-SCCH的部分1中提供的码信息和调制类型信息的通知。
结果,HS-PDSCH处理单元36可以开始HS-PDSCH的接收处理,然后从HS-SCCH处理单元35获取包含在剩余的第二部分中的接收处理所需的其他信息,以完成HS-PDSCH接收处理(解码速率匹配(de-ratematching)、纠错解码等),并根据解码结果来执行错误检测。
HS-PDSCH处理单元36然后通知HS-DPCCH处理单元37在用于HS-PDSCH的解码结果中是否存在CRC错误。此外,根据包含在通过解码而得到的MAC-hs PDU中的TSN执行重新排序,并将重新排序后的数据传送到高层处理功能单元38。
高层处理功能单元38确定包含在MAC-d PDU中的顺序号中是否存在丢失的顺序号,通过单独提供的专用信道通知无线基站控制器2(3)检测到了丢失的顺序号,并在RLC层中执行重传控制。
将按照顺序号的顺序获取的接收数据以对应的输出格式(语音输出、图像输出等)从输入/输出单元31连续输出。
HS-DPCCH处理单元37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32中的对应关系(CQI表),选择与CPICH处理单元34所提供的接收质量相对应的参数(用于无线基站6中的自适应调制控制的CQI参数),并通过HS-DPCCH将其发送给无线基站6。此外,HS-DPCCH处理单元37根据来自HS-PDSCH处理单元36的是否存在错误的通知,通过HS-DPCCH以响应信号(ACK或NACK信号)的形式发送接收结果。
换句话说,HS-DPCCH处理单元37提供并使得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30在没有错误时发送ACK信号,或者在有错误时发送NACK信号。
检测单元39检测到必须进行切换。例如,移动台7可以将所确定的接收质量信息发送给无线基站,并且可以通过从无线基站或无线基站控制器提供切换指令来检测必须进行切换的事实。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移动台7来检查各个HS-SCCH子帧,并且在通知将要通过HS-PDSCH向所述台发送数据时,该移动台接收两个时隙之前的HS-PDSCH子帧,对其进行解调和解码(turbo解码),以获得解码结果,根据使用CRC位的CRC计算来确定接收是否成功,并且如果接收不成功,则将所接收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32中,并通过HS-DPCCH向无线基站6发送NACK信号。
当无线基站6执行重传时,在将存储在存储单元32中的数据与重传数据进行组合后,执行解码(turbo解码),并对解码数据再次进行CRC检查。
如果CRC检查表示没有错误,则HS-DPCCH处理单元37执行控制,以使得通过HS-DPCCH向无线基站6发送ACK信号。
随后根据包含在通过解码而获得的MAC-hs PDU中的TSN来执行重新排序,并且将包含在经过重新排序的传输块中的MAC-d PDU(RLCPDU)传送给高层处理功能单元38。
高层处理功能单元38使用包含在RLC PDU中的顺序号来执行重新排序,并执行丢失顺序号的检测和轮询位的检查。
此处,如果检测到了丢失的顺序号,则移动台7的RLC处理功能单元通过单独建立的专用物理信道(DPCH)将不能正确接收的PDU的顺序号发送给无线基站控制器2(3),以在RLC层中进行重传控制。
在移动台7的高层处理单元38的控制下,通过无线基站6和多路复用器/解复用器4(5)将ACK信号和不能正确接收的PDU的顺序号发送给无线基站控制器2(3)。
在从移动台7的高层处理单元38接收到不能正确接收的顺序号时,无线基站控制器2(3)的控制单元11使用重传控制处理,从未示出的存储单元中读取待重传的数据(HS-PDSCH帧)并执行重传。
以上是对各个设备的构造和操作的说明。下面将详细说明切换过程中的操作。
切换过程中的操作
与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的传输目的地相关的转换的定时
图8表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两种帧格式,用来说明切换过程中的信道转换过程。
首先,假定移动台7当前位于图3的无线基站6之一的无线区域(小区)中,并正在接收HSDPA服务。这里,假设移动台7当前位于无线基站61的无线区域中。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台7在HS-PDSCH处理单元36(参见图8中的实心黑色部分)处接收从无线基站61发送的第一数据(例如,通过HS-PDSCH接收的数据),并利用HS-DPCCH处理单元37将对其的响应信号(表示接收结果的信号,例如ACK或NACK信号)作为第二数据发送给无线基站61(参见图8中的HS-DPCCH的实心黑色部分)。
无线基站61的控制单元18根据该第二数据来执行重传控制,以重传通过HS-PDSCH发送的数据或者重传新数据。
然而,如图2所示,如果中途产生了切换,则会出现问题数据部分(参见图2中由虚线框包围的数据)。
然而,在图8中,移动台7的控制单元33利用所示定时C2(在第七子帧内)对在其上接收HS-PDSCH的信道进行转换(从无线基站61到62),并对HS-DPCCH处理单元34进行控制,以利用比定时C2之后的定时(例如,定时D1、D2,或者它们之间的定时(优选为时隙的头部))至少对响应信号的传输目的地或者对整个HS-DPCCH的传输目的地进行转换(从无线基站61到62)。
此外,如果在定时C1(第七子帧的头部)执行了HS-PDSCH信道转换,则至少在定时D3开始(定时C1之后)将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发送给由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形成的无线区域(小区2)。
在此选择D3的原因是为了使在定时C1之后发送的响应信号(参见图中的F7)被发送到切换源无线区域,该响应信号表示对于在定时C1之前已在该切换源无线区域中发送的HS-PDSCH的接收结果。当然,可以在后续定时D1或D2将响应信号的传输目的地(或者HS-DPCCH整体的传输目的地)转换为切换目的地。
换句话说,通过在完成响应信号F7至F10之一的传输后转换传输目的地,保证了在转换之前发送的响应信号被发送到切换源无线区域。
最优选地,对于所有响应信号F7至F10,都能够通过在传输F10之后执行转换,或者最迟在D2完成转换,而具有作为传输目的地的切换源。
如果利用定时C1或C2对HS-PDSCH进行转换,则与其中在转换之后首先对传输进行初始化的HS-PDSCH相对应的响应信号将在图中的第十一子帧中发送;在D2之前执行对响应信号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是重要的,该D2是比第十一子帧中的所述传输的定时早的定时。
即,由于对HS-PDSCH进行了转换,以使得可以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来对其进行接收,所以也相应地转换了响应信号,以使得它们可以被发送到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使得可以保持重传控制循环。
移动台7的检测单元39需要检测D3、D1、D2等,它们都是HS-PDSCH的转换定时C1或C2之后的定时,并且由于例如可以通过来自无线基站控制器2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13的通知来容易地识别出定时C1或C2,所以可以使用C1作为基准来检测1.5时隙到12.5时隙以后的任意转换定时,并且可以使用C2作为基准来检测1.5时隙到10.5时隙以后的任意转换定时
此外,对于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来自无线基站控制器2等的定时C1和C2的通知使得可以使用这些定时作为基准,就像通过移动台一样,来指定响应信号的接收定时,并使得能够适当地获取响应信号。
尽管该实施例说明了不同无线基站之间的切换,但是它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多个区间的单个无线基站内的切换,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无线基站之间的处理将由不同控制单元(181、182、183)之间的处理代替。
转发
此外,在图8中,即使移动台7在发送由F7至F10表示的任意响应信号之前转换了响应信号的传输目的地,也可以通过在无线基站6上对这种情况进行调节(accommodating),而实现平稳的重传控制。
即,在这种情况下,在响应于通过HS-PDSCH从切换源无线基站61接收的数据而生成响应信号的同时,将在响应信号传输目的地的转换之后发送的响应信号(FN(N=7至10))最终发送到传输目的地无线基站62,但是无线基站62的检测单元25检测到移动台7已经执行了切换,并且对转发单元24进行控制,以将具有不同传输目的地的这种响应信号通过链路Iur转发到形成切换源无线区域的无线基站61
这使得切换源无线基站61能够利用获取单元23来获取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转发的响应信号,并将它们提供给重传管理单元21,以使得能够平稳地进行重传控制。
在如上设计响应信号传输目的地转换定时的情况下,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可以直接从移动台7获取响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用作获取单元。
以上是对作为第二数据的HS-DPCCH(表示接收结果的响应数据(ACK信号或者NACK信号))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的发明内容的说明。如果还对CPICH接收信道等的转换定时也进行改进,则将更加理想。
CPICH接收信道转换定时
例如,移动台7的控制单元33(切换处理功能单元39)利用图8中的定时C1(位于第七子帧的头部)对接收HS-SCCH的信道进行转换(从无线基站61到62),并对CPICH处理单元34进行控制,以至少在定时C1之前(在定时A1、A2或者二者之间的时隙的头部)对CPICH的接收信道进行转换(从无线基站61到62)。
例如,如果在定时A1执行CPICH接收信道转换(第三子帧内的大约0.5时隙),则在从第三子帧的0.5时隙到第三时隙的周期内,从由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形成的无线区域(小区2)接收CPICH。
因此,CQI信息将与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接收的CPICH的接收质量相对应,该CQI信息的传输在完成CPICH接收后一个时隙时(参见定时B1)开始。
因此,该CQI信息的传输以及其最终到达无线基站62(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使得该CQI信息可以在通过无线基站62使用发送该CQI信息之后大约5.5时隙的定时C1发送的HS-SCCH上的传输告警中所使用的传输格式信息(参见第七子帧)中反映出来。当然,可以类似地使用该传输格式来传输在延迟2个时隙后发送的HS-PDSCH。
类似地,对于子帧8至10,切换目的地基站62的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变得能够根据由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CPICH来获取由移动台7选择的CQI信息。
因此,下述事实减少了转换到HS-SCCH(HS-PDSCH)的切换目的地之后的问题数据(例如,自适应调制控制不能正确处理的数据):移动台7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39利用比定时C1(C2)早的定时A1转换到用于接收质量确定(CPICH)的信道的切换目的地。
此外,作为结果,还使得由图8中的箭头表示为改善的数据部分(CQI、ACK信号)没有问题,导致一个以上的数据传输周期的改善。
即使在控制单元33利用定时A2执行CPICH接收信道的转换的情况下,类似地使得利用所示定时B2发送的CQI信息、在第十子帧中发送的对应HS-SCCH、延迟了2个时隙的HS-PDSCH,以及利用第十四子帧内的定时发送的ACK信号没有问题,所以改善了至少一个数据传输周期。
尽管移动台7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39需要检测比定时C1早的定时A1、A2等,但是由于可以根据来自无线基站控制器2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13的通知来容易地识别出定时C1,所以取该C1作为基准,可以使用11.5时隙之前(A1)、2.5时隙之前(A2)等作为转换传输源无线基站的定时,以接收CPICH。其他定时也可以使用C1作为基准。
此外,对于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由无线基站控制器2等发出的定时C1的通知使得可以使用定时C1作为基准,就像通过移动台一样,该基准使得任何一个基站都能够通过指定CQI信息的接收定时,来从移动台正确地获取CQI信息,该CQI信息的传输开始早于定时C1。
尽管该实施例说明了不同无线基站之间的切换,但是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具有多个区间的单个无线基站内的切换,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无线基站之间的处理将由不同控制单元(181、182、183)之间的处理代替。
CQI传输目的地转换定时
在利用定时A1执行CPICH接收信道的转换(转换到切换目的地)后,移动台7的切换处理功能单元39发送根据从转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接收的CPICH的接收质量(接收SIR)选择的CQI信息,其传输目的地优选地利用定时B1(在定时A1之后而在定时C1和C2之前的定时)来进行转换,定时B1是在从定时A1开始的确定周期中确定的接收质量的传输定时。
这使得能够将生成HS-SCCH所需的CQI信息直接发送给无线基站62,该CQI信息是移动台7在HS-SCCH接收信道转换为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2)之后首先接收的。
当然,也可以利用定时B2(在定时A1、A2和C1之后)来转换CQI信息的传输目的地。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将在从定时B1到定时B2的周期内发送给无线基站61的CQI信息从无线基站61转发给无线基站62(附带条件是,该CQI信息基于从无线基站62接收到的CPICH的接收质量)。
换句话说,无线基站61能够识别其为切换源无线基站(例如,从子帧7开始,通过由无线基站控制器2发出指令来将移动台7切换到无线基站62),并且由于其具有转发单元24,如图5所示,所以其通过该转发单元24将从移动台7接收的CQI信息转发给无线基站62
因此,在从移动台7向其发送任意CQI信息之前,无线基站62可以在获取单元23中获取通过无线基站控制器2从无线基站61接收的CQI信息,并将其提供给自适应调制管理单元22。
如果利用定时B1转换CQI信息的传输目的地,则无线基站62的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直接从移动台7接收该CQI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上行链路信号处理单元20用作获取单元。
通过设计如上所述的各个信道的转换定时,可以平稳地进行重传控制、自适应调制控制及其组合控制。优选地,以下述的顺序执行转换:CPICH接收信道的转换(至切换目的地)定时、CQI信息传输目的地的转换(至切换目的地)定时、HS-SCCH接收信道的转换(至切换目的地)定时、响应信号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
例如,优选地,在定时A1执行CPICH信道转换,在定时B1执行CQI信息传输目的地转换,在定时C1执行HS-SCCH接收信道转换、在定时C2执行HS-PDSCH接收信道转换,而在定时D1或D2执行响应信号传输定时转换。
尽管以上实施例表示了其中HS-SCCH和HS-PDSCH被连续分配给单个移动台7的示例,但是由于它们是共享信道,所以也存在将它们分配给其他移动台的情况,并且作为本实施例中的改善对象的数据所寻址的移动台将能够获得该改善的益处。
此外,在跨越不同RNC执行切换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主要由服务RNC来执行处理,并且可以通过使已经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的转发单元24接收了CQI信息的服务RNC等(也可以称为漂移RNC)将该CQI信息发送给漂移RNC,并且使该漂移RNC将该CQI信息发送给从属于该漂移RNC的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来执行CQI信息的转发。
(b)第二实施例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描述了下述情况下的操作: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小区)之间不存在帧定时的不一致,或者可以忽略该不一致。
单个无线基站的情况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是因为区间之间的帧定时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
然而,本实施例将针对以下情况:在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小区)之间存在帧定时的不一致。
例如,不同无线基站之间的切换(具体地,切换为不同频率)或者到从属于不同RNC的无线基站的切换(具体地,不同频率的切换)可能涉及诸如第二实施例中的情况。
图9表示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小区)之间存在帧定时的不一致(图中的G)的情况下的帧结构。
如果切换前后在帧定时中存在不一致,则必须进行处理来补偿(消除)该不一致。
在该实施例中,我们考虑以下情况:由移动台7在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首先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接收的HS-PDSCH的传输开始定时C2不仅从子帧7的头部延迟2个时隙,而是还延迟了量G。
在此,与切换源无线基站的帧定时一致地发送在定时C2之前从切换源无线基站发送的HS-PDSCH的响应信号,并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的帧定时一致地发送在定时C2之后从切换源无线基站发送的HS-PDSCH的响应信号,所以在图9中,在D1和D2之间对该不一致进行补偿。
换句话说,在第十帧中的响应信号的传输完成之后的定时与帧11中的响应信号的传输定时D2之间的传输间隔是其中加入了不一致时间G的2个时隙的间隔,并且在该间隔中对该不一致进行了补偿。
此外,在HS-SCCH接收信道的转换定时C1(例如,附图中的定时B)之前执行CQI信息传输目的地的转换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出现了下述的时间段(B到D1),在该时间段中,将CQI信息发送给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并且将响应信号发送给切换源无线基站。
该时间段包括移动台7的HS-DPCCH信号处理单元37发送时间上重叠的CQI信息和响应信号的部分。例如可以通过以频率f1向切换源无线基站进行发送,而以频率f2(其中f1和f2是不同的频率)向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进行发送来实现该重叠发送。
还可以通过使用扩频码(Code1)向切换源无线基站进行发送,而使用扩频码(Code2)(其中Code1和Code2具有不同的扩频码模式)向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进行发送,来执行重叠发送。
此外,通过A1和A2之间的周期对该不一致进行补偿,使CPICH转换定时优选地为A2(或者在A1~A2的范围内),该定时A2为CPICH接收质量确定的周期的开始定时,该CPICH接收质量确定周期用于指定在HS-SC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首先发送的HS-SCCH(附图中的第七子帧)中使用的CQI信息(附图中的第四子帧)。可以在A1和A2之间的周期内执行接收信道转换所需的处理。
(c)第三实施例的说明
图10表示切换源和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小区)之间存在帧定时不一致(图中的G)的情况下的帧结构。
在切换前后的帧定时中存在不一致G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处理来补偿(消除)该不一致。
在该实施例中,我们考虑以下情况:由移动台7在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首先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6接收的HS-PDSCH的传输开始定时C2不仅从子帧7的头部延迟2个时隙,而且还延迟了量G。
这里,在定时D1和定时D2之间的时间段内对HS-DPCCH的整体进行转换,HS-DPCCH是其上传输响应信号和CQI信息的信道,定时D1是在C1或C2执行的HS-SCCH和HS-PDSCH接收信道转换之前发送的HS-PDSCH的响应信号的发送完成的定时,而定时D2是在发送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发送的HS-PDSCH的响应信号的定时。
例如,如图所示,以在定时D1之前,与切换源无线基站的传输帧一致地进行HS-DPCCH整体(CQI信息和响应信息两者)的传输,并且至少在定时D2开始与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的传输帧一致地发送HS-DPCCH整体(CQI信息和响应信息两者),由此通过形成定时D1和B之间的时间段来补偿不一致时间段G。
在该示例中,在继续使用相同的发送和接收频率、扩频码等的同时,可以在切换前后简单地转换与其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从而减少了移动台的负载。
(d)第四实施例的说明
在以上实施例中,将在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前从切换源无线基站发送的HS-PDSCH的响应信号发送或转发给切换源无线基站。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处理下述情况的方法:最后发送或转发给切换源无线基站的响应信号是NACK信号(接收错误)。
即,当最后发送或转发的响应信号是NACK信号时,切换源无线基站6将该NACK信号所涉及的数据从存储单元17读取到转发单元24中,并将该数据转发给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
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然后将所转发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17中,将其存储为要发送给移动台7的重传数据,并通知重传管理单元21需要向移动台7进行重传。
当转送单元24要执行转发时,优选地还转发重传控制所需的参数。例如,可以通过转发Xnd和用于重传控制的其他信息来表示这是对移动台7的重传的事实。
尽管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还存在与所述实施例相当的其他实施例。因此,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示出的实施例,而是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限定。
本申请与2004年12月1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申请No.2004-366514相关,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内容。

Claims (9)

1.一种移动台,其响应于从无线基站接收的第一数据而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移动台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是否要执行切换;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提供控制,以使得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要执行切换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定时比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定时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至少在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定时之前,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首先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通过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PDSCH传输所述第一数据,而所述第二数据为确认ACK信号或者非确认NACK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在连续执行的公用导频信道CPICH接收信道的转换、信道质量指示CQI传输目的地的转换、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接收信道的转换,以及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PDSCH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由于所述切换而导致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时提供控制,以使得用于传输的频率或扩频码在所述切换前后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由于所述切换而导致所述第二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转换时提供控制,以使得用于传输的频率或扩频码在所述切换前后相同。
7.一种无线基站,其发送第一数据并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从移动台接收第二数据,所述无线基站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获取单元,当所述移动台进行切换时,该获取单元获取由所述移动台响应于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前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而生成的第二数据,并且该第二数据是在第一数据的接收信道的转换之后由所述移动台发送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从形成所述移动台的切换目的地无线区域的另一无线基站来执行获取,或者其自己执行获取,而不通过另一无线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发单元,在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第二数据表示接收错误的情况下,该转发单元将涉及所述接收错误的所述第一数据转发给所述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
CNB2005100853448A 2004-12-17 2005-07-22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Active CN1004619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66514A JP4929590B2 (ja) 2004-12-17 2004-12-17 移動局および移動局の通信方法
JP2004366514 2004-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1249A CN1791249A (zh) 2006-06-21
CN100461912C true CN100461912C (zh) 2009-02-11

Family

ID=35930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53448A Active CN100461912C (zh) 2004-12-17 2005-07-22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80792B2 (zh)
EP (3) EP1672949B1 (zh)
JP (1) JP4929590B2 (zh)
CN (1) CN10046191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45279A1 (en) * 2005-10-17 2007-04-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cell chang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070149132A1 (en) 2005-12-22 2007-06-28 Junyl Li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electing control channel reporting formats
US8743825B2 (en) * 2006-08-17 2014-06-03 Nokia Corporation Handov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663976A1 (en) 2006-10-24 2008-05-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abl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862615B1 (ko) 2006-12-05 2008-10-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Dmb 다중주파수 망에서의 자동 dmb채널 전환 장치 및그 방법
WO2008127165A1 (en) * 2007-04-11 2008-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s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s with variable guard intervals
JP4855996B2 (ja) * 2007-04-17 2012-01-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移動端末及びハンドオーバー処理装置
CN101547513B (zh) * 2008-03-25 201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点系统中控制用户设备接入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US8249643B1 (en) * 2009-04-14 2012-08-2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Dual-mode capacity reallocation
EP2491671B1 (en) 2009-10-19 2021-06-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diversity and multiplexing for harq-ack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5388942B2 (ja) * 2010-05-06 2014-01-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US8612646B2 (en) * 2010-07-14 2013-12-17 William G. Bartholomay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xing one or more services at a customer premises
US8913535B2 (en) 2010-10-01 2014-1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feedback for 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HSPDA)
TW201240501A (en) * 2011-03-24 2012-10-01 Wistron Corp Method of handling cell chan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of
US8948158B2 (en) * 2011-11-04 2015-02-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of multiple point HSDPA transmission in single or different frequencies
CN104221447B (zh) * 2012-12-21 2018-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流传输的信道定时方法及装置
CN104717749A (zh) * 2013-12-11 2015-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共享小区的导频配置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684A (zh) * 1999-04-07 2000-10-11 株式会社东芝 有请求切换的移动终端、切换控制装置和方法、及其存储媒体
WO2003059002A1 (en) * 2002-01-08 2003-07-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of data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to a mobile st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57211A1 (fr) * 1990-01-18 1991-07-19 Cit Alcatel Procede de transfert de communication dans un reseau de radiotelephonie.
CN1105475C (zh) * 1995-05-31 2003-04-09 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 Cdma移动通信方法、系统和移动站设备
JP3370865B2 (ja) * 1996-10-28 2003-01-2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ソフト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及び移動局
US6801512B1 (en) 2000-03-23 2004-10-0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545682B2 (ja) 2000-07-04 2004-07-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速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
JP2002028093A (ja) 2000-07-18 2002-01-29 Nikkei Products Co 加熱調理容器用取手
JP4053227B2 (ja) * 2000-10-18 2008-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フ方法およびエージェント装置
EP1199904B1 (en) * 2000-10-18 2004-03-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handover in uplink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scheme
AU2002255204A1 (en) * 2001-04-25 2002-12-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 link cell switching
JP2003061142A (ja) * 2001-08-09 2003-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dma移動通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4012391B2 (ja) 2001-10-30 2007-11-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ハンドオーバー制御方法、ハンドオーバー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KR100487245B1 (ko) * 2001-11-28 2005-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압축 모드에 따른 전송 불능 구간을 최소화하는장치 및 방법
US20030147370A1 (en) * 2002-02-05 2003-08-07 Chih-Hsiang Wu Inter Node B serving HS-DSCH cell change mechanism in a high 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30128B1 (ko) * 2002-03-23 2006-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파일럿 신호필드 위치정보 결정장치 및 방법
US6717927B2 (en) * 2002-04-05 2004-04-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recovery of node B buffered data following serving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cell change
US7352722B2 (en) * 2002-05-13 2008-04-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link imbala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297115C (zh) 2002-07-05 2007-01-24 西门子公司 在移动无线电系统中传输数据包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移动无线电系统
JP4139647B2 (ja) * 2002-08-07 2008-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JP4014971B2 (ja) * 2002-08-21 2007-1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EP2496016A2 (en) * 2002-09-24 2012-09-05 Fujitsu Limited Packet transferring/transmitting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4282652A (ja) * 2003-03-19 2004-10-07 Nec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データ転送方法
US20040219919A1 (en) * 2003-04-30 2004-11-04 Nicholas Whinnett Management of uplink scheduling m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938914B2 (ja) * 2003-08-08 2007-06-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における回線品質報告値制御方法
US7496048B2 (en) * 2003-09-30 2009-02-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stream propagation path quality information in compressed mode
JP2004140876A (ja) 2004-01-23 2004-05-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7738423B2 (en) * 2004-07-09 2010-06-15 Alcatel-Lucent Usa Inc. Cell switching and packet combin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940548B2 (ja) * 2004-12-17 2012-05-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
JP5348254B2 (ja) 2012-01-10 2013-11-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684A (zh) * 1999-04-07 2000-10-11 株式会社东芝 有请求切换的移动终端、切换控制装置和方法、及其存储媒体
WO2003059002A1 (en) * 2002-01-08 2003-07-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of data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to a mobile st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80792B2 (en) 2014-07-15
CN1791249A (zh) 2006-06-21
JP4929590B2 (ja) 2012-05-09
EP2161870B1 (en) 2015-04-01
EP2262156A1 (en) 2010-12-15
EP2161870A2 (en) 2010-03-10
EP1672949B1 (en) 2015-03-18
EP1672949A1 (en) 2006-06-21
EP2161870A3 (en) 2010-12-08
US20060133323A1 (en) 2006-06-22
EP2262156B1 (en) 2016-10-19
JP2006174286A (ja) 200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1912C (zh) 无线基站和移动台
US765302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AU200431035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reconfigurable architecture for supporting an enhanced uplink soft handover operation
US7272396B2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US7502597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EP1631010A1 (en) Transmitting by a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parameters used in the adaptive modulation control (e.g.CQI) to a higher leve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1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City

Patentee after: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