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5731C -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 Google Patents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55731C CN100455731C CNB2006101044144A CN200610104414A CN100455731C CN 100455731 C CN100455731 C CN 100455731C CN B2006101044144 A CNB2006101044144 A CN B2006101044144A CN 200610104414 A CN200610104414 A CN 200610104414A CN 100455731 C CN100455731 C CN 10045573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base tunnel
- concrete
- building foundation
- stock mou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既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与托换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竖向及水平导坑,辅以照明、通风、支撑及降水措施,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人工挖孔桩,并将人工挖孔桩与原基础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将建筑物的荷载通过原基础、人工挖孔桩传至地基深部的可靠持力层,以达到对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与托换的目的,并可根据需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纠倾。本方法的主要优点是:①传力直接及传力途径明确;②施工全过程可处于监控状态,工程质量有保证;③通过挖孔可彻底查清产生地基病害的根源,并能使桩端置于可靠持力层;④施工过程基本不影响正常使用,对环境无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定建筑物基础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是对既有建筑物的基础加固、托换与纠倾技术。
背景技术
有些既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不均匀、地基处理不到位、地基中管道或建筑物外围漏水及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基土承载力降低或浸水湿陷、地下洞室坍塌、建筑物内外不均匀堆载或地基受偏心荷载作用、建筑物附近开挖基坑、地基基础设计有缺陷或施工质量欠佳等原因,导致既有建筑物地基土发生不均匀变化或整体稳定性降低,从而使建筑物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局部开裂变形,影响其安全使用。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旋喷桩法和压力注浆法、静力压桩法、石灰桩法等。旋喷桩法和压力注浆法用水量较大,易产生附加变形,且对环境污染较大,质量也难以受控;静力压桩法若遇到地基土中夹碎块石或黄土古土壤中的钙质结核层则难以施工;石灰桩法一般在基础外侧,受力不直接,若地基土中含水量大或不能阻断水的来源时,易吸水软化成灰膏,强度降低,起不到加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既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与托换的有效方法,同时提出一种适宜本发明方法的复合支撑桩,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对于只需加固无需顶升纠偏的基础是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上述加固目的:
(1).在原有建筑物基础旁间隔开挖竖向导坑,在竖向导坑达到预定深度后向建筑物基础内开挖水平导坑,使竖向及水平导坑的底面形成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作面;
(2).根据建筑物基础的位置及尺寸,在导坑底面确定人工挖孔桩的桩位;
(3).在导坑底面进行人工挖孔桩的成孔作业,对成孔中的渣土分级提升到地面;
(4).当桩孔挖到预定持力层后,在水平导坑内的桩孔外侧砌筑砖模,并达到合适的高度;
(5).采用溜槽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面达到砖模高度后停止灌注;
(6)、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对桩顶与基础底面间的空间采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填密实,并保证其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
(7)、对砖模外的导坑,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本发明对于需顶升纠偏的基础是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上述托换目的:
(1)。在原有建筑物基础旁间隔开挖竖向导坑,在竖向导坑达到预定深度后向建筑物基础内开挖水平导坑,使竖向及水平导坑的底面形成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作面;
(2).根据建筑物基础的位置及尺寸,在导坑底面确定人工挖孔桩的桩位;
(3).在导坑底面进行人工挖孔桩的成孔作业,对成孔中的渣士分级提升到地面;
(4).当桩孔挖到预定持力层后,在水平导坑内的桩孔外侧砌筑砖模,并达到合适的高度;
(5).采用溜槽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面达到砖模高度后停止灌注;
(6)、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采用千斤顶及托换钢板、托换钢管进行顶升托换;
(7)、纠偏托换完成后,对砖模外的导坑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至砖模高度,再采用加有膨胀剂的混凝土进行二次灌注,并使导坑内的混凝土面高于原基础底面一定高度;
(8)、对已灌注混凝土面以上的导坑再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上述两个方法中夯实回填所用灰(石灰)土比例为3∶7或2∶8。
上述加固方法中的复合支撑桩包括混凝土构成的挖孔桩桩体、挖孔桩桩体上部侧面的砖模和挖孔桩桩体上端的干硬性混凝土层构成。
上述托换方法中的复合支撑桩包括混凝土构成的挖孔桩桩体、挖孔桩桩体上部侧面的砖模和挖孔桩桩体上端的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构成;且在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中固定有托换钢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加固和托换方法能克服上述加固方法的弊病。它利用竖向及水平导坑,辅以照明、通风、支撑及降水措施,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人工挖孔桩,通过对原基础和人工挖孔桩的有效连接,将建筑物荷载通过人工挖孔桩传至地基深部可靠持力层上,以达到对建筑物基础加固与托换的目的,并可根据需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纠偏。该方法能通过挖孔彻底查清地基病害根源,施工过程易于监控,使基础受力直接,传力途径明确,不破坏既有建筑物基础,不会产生附加沉降,施工过程基本不影响正常使用,对环境无污染,施工工艺简单可靠等优点。同时所特别设计的带有砖模的复合支撑桩结构牢固,容易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桩坑平面图。
图2、4、5是沿基础横向剖面图。
图3是沿基础纵向剖面图。
图3-1是图3中节点A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图1是平面图,图2、4、5是沿基础横向剖面图,图3是沿基础纵向剖面图,图3-1是图3中节点A放大图)。图中各标号分别为:1.原基础、2.竖向导坑、3.水平导坑、4.桩孔、5.砖模、6.挖孔桩桩体、7.托换钢板(下)、8.托换千斤顶、9.托换钢板(上)10.托换钢管、11.第一次回填的灰土、12.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13.第二次回填的灰土、14.干硬性混凝土层、15.恢复的原地面。
在建筑物原基础1(柱基、条基、筏基等)旁间隔开挖竖向导坑2至基础底面下约1.8~2.0m处,接着向建筑物基础方向开挖水平导坑3至预定位置,使竖向导坑2和水平导坑3的底面形成人工挖孔桩桩孔4的施工工作面,利用原基础1的尺寸在水平导坑3底面确定挖孔桩桩孔4位置,进行人工挖孔桩桩孔4的成孔作业,对成孔中的渣土分级提升到地面,根据地层情况辅以照明、通风、支撑及降水等措施,将桩端置于预定持力层,形成桩孔4,再在桩孔4外侧的水平导坑3内砌筑砖模5,并达到合适的高度,采用溜槽向桩孔4内灌注混凝土至砖模5顶面,充分振捣混凝土后并使之初凝,等待下一步顶升纠偏或加固。
对于需顶升纠偏的原基础1,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在原基础1与桩体6之间的空间内先放置托换钢板(下)7,然后在桩体6中心两侧放置托换千斤顶8,再在其上放托换钢板(上)9,顶升托换千斤顶8通过托换钢板(上)9将顶升力传至基础1,顶升至预定位置,在托换钢板(下)7和托换钢板(上)9之间的桩体6中心位置放托换钢管10,回落托换千斤顶8并取出,完成顶升纠偏托换。纠偏托换完成后,对砖模5外的竖向导坑2分层夯实第一次回填的灰土11至砖模5顶面高度,再采用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12进行二次灌注,并使竖向导坑2内的混凝土面高于原基础1底面以上20cm。对已灌注的混凝土12顶面以上的导坑再用第二次回填的灰土13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对于只需加固无需顶升纠偏的基础1,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对原基础1与桩体6之间的空间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层14塞填密实,并保证其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对砖模5外的竖向导坑2用第一次回填的灰土11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Claims (5)
1、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加固目的:
(1).在原有建筑物基础旁间隔开挖竖向导坑,在竖向导坑达到预定深度后向建筑物基础内开挖水平导坑,使竖向及水平导坑的底面形成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作面;
(2).根据建筑物基础的位置及尺寸,在导坑底面确定人工挖孔桩的桩位;
(3).在导坑底面进行人工挖孔桩的成孔作业,对成孔中的渣土分级提升到地面;
(4).当桩孔挖到预定持力层后,在水平导坑内的桩孔外侧砌筑砖模,并达到合适的高度;
(5).采用溜槽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面达到砖模高度后停止灌注;
(6)、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对桩顶与基础底面间的空间采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填密实,并保证其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
(7)、对砖模外的导坑,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2、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托换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托换纠偏目的:
(1).在原有建筑物基础旁间隔开挖竖向导坑,在竖向导坑达到预定深度后向建筑物基础内开挖水平导坑,使竖向及水平导坑的底面形成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作面;
(2).根据建筑物基础的位置及尺寸,在导坑底面确定人工挖孔桩的桩位;
(3).在导坑底面进行人工挖孔桩的成孔作业,对成孔中的渣土分级提升到地面;
(4).当桩孔挖到预定持力层后,在水平导坑内的桩孔外侧砌筑砖模,并达到合适的高度;
(5).采用溜槽向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当混凝土面达到砖模高度后停止灌注;
(6)、在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采用千斤顶及托换钢管进行顶升托换;
(7)、纠偏托换完成后,对砖模外的导坑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至砖模高度,再采用加有膨胀剂的混凝土进行二次灌注,并使导坑内的混凝土面高于原基础底面一定高度;
(8)、对已灌注混凝土面以上的导坑再用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并恢复原地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上述两个方法中夯实回填所用灰土比例为3∶7或2∶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方法所采用的复合支撑桩,其特征是它由混凝土构成的挖孔桩桩体(6)、挖孔桩桩体(6)上部侧面的砖模(5)和挖孔桩桩体(6)上端的干硬性混凝土层(14)构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托换方法所采用的复合支撑桩,其特征是包括混凝土构成的挖孔桩桩体(6)、挖孔桩桩体(6)上部侧面的砖模(5)和挖孔桩桩体(6)上端的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12)构成;且在加膨胀剂的混凝土层(12)中固定有托换钢管(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044144A CN100455731C (zh) | 2006-07-28 | 2006-07-28 |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044144A CN100455731C (zh) | 2006-07-28 | 2006-07-28 |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8331A CN1888331A (zh) | 2007-01-03 |
CN100455731C true CN100455731C (zh) | 2009-01-28 |
Family
ID=3757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0441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5731C (zh) | 2006-07-28 | 2006-07-28 |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5573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8569B (zh) * | 2007-07-03 | 2010-08-18 | 罗安 | 一种预应力式建筑物基础加固的方法 |
CN101787718B (zh) * | 2010-02-10 | 2011-08-17 | 上海智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地下建构筑物基础加固的套管施工方法 |
CN102071679B (zh) * | 2010-12-29 | 2012-07-04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一种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 |
CN102444147A (zh) * | 2011-11-08 | 2012-05-09 | 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
CN102561721B (zh) * | 2012-02-29 | 2015-03-25 | 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物顶升纠偏方法 |
CN102817381A (zh) * | 2012-08-05 | 2012-12-12 |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后植入桩基础施工方法 |
CN102864788A (zh) * | 2012-10-19 | 2013-01-09 | 江苏华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顶承式静压群桩托换加固桥梁桩基的方法 |
CN105625420B (zh) * | 2016-03-10 | 2018-02-02 |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一种可伸缩式人工挖孔桩支护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CN106121271A (zh) * | 2016-07-02 | 2016-11-16 | 杭州固特建筑加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旋喷桩基础上的接桩结构 |
CN107700521B (zh) * | 2017-10-27 | 2023-06-3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一种建筑物地基加固托换墩及其施工方法 |
CN111549784A (zh) * | 2020-05-26 | 2020-08-18 | 武汉金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相邻有建筑物的基坑的施工工艺 |
CN111636470A (zh) * | 2020-06-23 | 2020-09-08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托换筏板基础的结构及方法 |
CN113833012B (zh) * | 2021-10-13 | 2023-02-03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 一种桩式可调风机基础及施工方法 |
CN115305908A (zh) * | 2022-07-25 | 2022-11-08 |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坑式静压注浆钢管桩导坑回填施工工艺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353A (zh) * | 1994-11-19 | 1996-05-29 | 唐殿峰 | 房屋倾斜纠偏加固的方法 |
CN1260424A (zh) * | 1999-11-25 | 2000-07-19 | 孟宪民 | 振动沉管挖孔桩 |
SG103365A1 (en) * | 2002-10-08 | 2004-04-29 | Abv Engineering Pte Ltd | Repairing or reinforcing building foundations |
-
2006
- 2006-07-28 CN CNB2006101044144A patent/CN10045573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353A (zh) * | 1994-11-19 | 1996-05-29 | 唐殿峰 | 房屋倾斜纠偏加固的方法 |
CN1260424A (zh) * | 1999-11-25 | 2000-07-19 | 孟宪民 | 振动沉管挖孔桩 |
SG103365A1 (en) * | 2002-10-08 | 2004-04-29 | Abv Engineering Pte Ltd | Repairing or reinforcing building foundations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建筑物基础纠偏加固的方法. 刘维威等.施工技术,第33卷第6期. 2004 |
建筑物基础纠偏加固的方法. 刘维威等.施工技术,第33卷第6期. 2004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8331A (zh) | 2007-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55731C (zh) | 导坑式人工挖孔桩对建筑物基础的加固与托换方法及复合支撑桩 | |
CN102226336B (zh) | 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 |
CN103821139B (zh) | 一种夯扩载体劲芯多元复合桩及软土地基加固施工方法 | |
CN103422510B (zh) | 钢管框架式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0004991B (zh) | 基于外凸式翼脚板的地下结构抗浮体系及构建方法 | |
CN104895055A (zh) | 一种建筑灌注桩桩基施工方法 | |
CN107642041A (zh) | 超大直径空心群桩锚碇 | |
CN110761264A (zh) |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 |
CN104563148A (zh) | 建筑桩基施工方法 | |
CN102877865A (zh) | 一种治理地下采空区或空洞的施工方法 | |
CN103526781B (zh) | 一种古建筑基础整体托盘隔震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153355B (zh) | 混凝土桩的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243740A (zh) | 旋挖、长螺旋组合钻孔压灌混凝土咬合桩连续墙施工方法 | |
CN107642040A (zh) | 超大直径空心群桩锚碇的施工方法碇 | |
CN207484290U (zh) | 超大直径空心群桩锚碇 | |
CN204225100U (zh) | 混凝土桩的施工装置 | |
CN212336070U (zh) | 一种岩溶地基变刚度子母桩 | |
CN213448541U (zh) | 深厚圆砾层下伏灰岩地基拱桥基础 | |
CN106049413B (zh) | 一种应用于深层饱和软土地基的复合动力排水固结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2124863U (zh) | 螺旋锚掏挖复合基础 | |
CN101691765B (zh) | 复杂地基双灰井柱应力解除协调纠倾法 | |
CN112523253A (zh) |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挡土墙施工方法 | |
CN207846409U (zh) | 一种固结砂层钢筋混凝土管节碎石桩 | |
CN203603176U (zh) | 一种古建筑基础整体托盘隔震加固结构 | |
CN110172988A (zh) | 一种打桩式复合浇筑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