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0198C -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0198C
CN100440198C CNB2005100923953A CN200510092395A CN100440198C CN 100440198 C CN100440198 C CN 100440198C CN B2005100923953 A CNB2005100923953 A CN B2005100923953A CN 200510092395 A CN200510092395 A CN 200510092395A CN 100440198 C CN100440198 C CN 1004401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user
data processing
messaging device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923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8126A (zh
Inventor
荒木佑一
石居俊之
三桥孝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8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8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01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019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14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sed use of memory or access to memo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0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G06F9/5061Partitioning or combining of resources
    • G06F9/5072Grid compu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5/00Digital computers in gener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general
    • G06F1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gital computers each having at least an arithmetic unit, a program unit and a register, e.g. for a simultaneous processing of several progra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1Server components or server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07/00Data processing: database and file management or data structures
    • Y10S707/99941Database schema or data structure
    • Y10S707/99943Generating database or data structure, e.g. via user inte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07/00Data processing: database and file management or data structures
    • Y10S707/99941Database schema or data structure
    • Y10S707/99944Object-oriented database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707/00Data processing: database and file management or data structures
    • Y10S707/99941Database schema or data structure
    • Y10S707/99944Object-oriented database structure
    • Y10S707/99945Object-oriented database structur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对内容使用数据处理的信息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偏好数据管理器,用于管理关于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偏好,内容产生器,用于通过对所述内容使用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类型来产生内容,内容存储部件,用于把所述内容存储为原始内容以及由所述内容产生装置产生的内容,和资源管理器,用于管理系统资源并且响应于所述资源的可用性,请求所述内容产生器处理所述内容。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链接两个或更多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并且涉及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特别地是,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其中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协同操作来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并且还涉及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掌握包括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并且用于对功能执行分布式处理,其中由一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来命令所述功能的实现,并且还涉及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特别地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所述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使用包括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来匹配用户的偏好,并且涉及一种用于所述系统的信息处理方法以及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通过使用把多个计算机彼此连接的网络以便在多个用户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硬件资源的共享以及合作,这是已知的。就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介质而言,存在各种类型,诸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因特网。
特别地是,最近,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即便是在普通的家庭中也得到广泛的普及。由家庭网络把信息设备彼此连接,所述信息设备诸如是室内个人计算机和个人数字助理(PDA)、音频/视频(AV)设备、各种类型的家庭信息电器、消费电子(CE)设备等,其中所述音频/视频(AV)设备诸如是电视机和放像机。多数情况下,经由路由器把此家庭网络连接到诸如因特网之类的外部广域网。
尽管如上所述那样,假定了把多个AV(音频视频)装置连接到家庭网络的利用形式,然而此形式具有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在AV装置之间没有足够的链接。
就此问题,最近已经推动了关于网格计算的研究和开发,所述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用于实现高计算性能以便链接网络上的装置(例如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2002-342165、2002-351850、2002-358289、2002-366533和2002-366534)。
依照网格计算技术,网络上的多个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协同操作来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它们可以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为用户操作。
例如,当把具有记录保留功能的多个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时,它们可以实现协同操作以便记录保留。特别地是,当信息处理设备经由家庭网络互相链接所述记录保留操作时,它们作为家庭网络上的虚拟记录器来操作。另外,通过使用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的用户接口,用户可以使用连接到所述家庭网络的任意设备来执行记录保留。例如,信息处理设备交换诸如它们的记录保留之类的调度信息,并且它们中所有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以合并形式来显示所有节目的信息,所述节目被保留以用于记录,借此当用户设置记录保留时改进了可操作性。
此外,通过链接它们的记录保留功能,可以同时记录具有相同时间的节目(所谓的“对抗节目(counterprogram)”),在所述时间保留记录。例如,当需要保留多个节目以便同时记录时,通过使用特定信息处理设备的GUI,可以确认另一信息处理设备的记录保留状态和外部记录装置的空闲区域,并且可以设置又一信息处理设备的记录保留。
类似地,通过链接多个设备的记录内容播放操作,可以实现内容的同时并且同步播放。通过使用记录内容播放操作与由不同设备记录的内容段的同时并且同步地高级播放链接,可以把频道切换概念引入内容播放。
依照这种虚拟信息处理设备,即便单个信息处理设备的硬件资源和处理能力很难符合来自用户的请求,但是通过利用另一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所述另一信息处理设备在网络上被链接以便协同操作,由此所述虚拟信息处理设备也可以满足用户的请求。此外,可以实现用正常信息处理设备无法实现的服务。
据认为,当用户通过使用信息处理设备来执行数据处理时,对于每个用户而言,关于请求的数据处理和使用参数的类型、偏好是不同的。例如,尽管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可以用于原始内容,该数据处理诸如图像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在图像质量改进中用户编辑内容以获得更好的质量,所述重新编码用于采用一种编码系统编码的内容重新编码为采用另一编码系统的内容,但是由每个用户使用的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反映了用户偏好。
然而,用于执行内容的图像质量改进的过滤和重新编码是需要高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的。据此,有必要确认系统资源的可用性,并且有必要设置使用的参数,以便获得具有更好质量的内容。这种数据处理是费时的。
此外,如果对于诸如用户想要对多个内容段执行类似的数据处理的情况,那么显然对于每个内容段而言,用户需要的操作量都是巨大的。
另外通常,对内容段的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算术运算,以便使较大的负载作用于资源。因此,响应于来自用户的请求而开始数据处理可能对整个系统带来不利影响,诸如在数据处理期间延迟了对其它处理的响应。
例如,提出了内容推荐系统(参见,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号2003-233622),其中算术运算负载较小并且其用于依照用户偏好极化的概率来推荐内容。此系统包括内容特征值数据库,用于存储包括与内容段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属性值的特征值,属性突出因素(emphasis factor)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属性的突出因素,和属性值突出因素数据库,用于存储用户属性的多个属性值的突出因素,并且在此系统中,根据每个属性的突出因素和每个属性值的突出因素来确定关于特征值的搜索条件,并且根据所述搜索条件来选择要推荐的一段内容。
然而,可能最初不存在反映用户详细偏好的内容。
发明内容
希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其中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协同操作以便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它们适当地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并且还涉及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还希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掌握包括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或执行由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来命令实现的分布式处理功能,以及还希望提供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希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通过使用包括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来执行匹配用户偏好的自动数据处理,以及还希望提供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还希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根据由用户使用的内容和由用户请求的处理类型来得知用户偏好,并且通过利用资源空闲的时间来自动执行诸如图像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内容的高负载数据处理,以及还希望提供一种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对内容使用数据处理的信息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偏好数据管理装置,用于管理关于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偏好;内容产生装置,用于通过对所述内容使用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类型来产生内容;内容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作为原始内容的内容以及由所述内容产生装置产生的内容;以及资源管理装置,用于管理系统资源,并且请求所述内容产生装置响应于所述系统资源的可用性来处理所述内容。
上述术语“系统”意味着多个设备(或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功能模块)的逻辑集,并且尤其与所述设备和功能模块位于单个壳体的状态没有关系。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协同操作以便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它们可以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
在上述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对于用作原始内容的多媒体内容而言,用户可以执行各种数据处理类型,诸如图像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在图像质量改进中用户编辑内容以便使其具有优选的质量,所述重新编码把采用一种编码系统编码的内容重新编码为采用另一编码系统的内容。
然而,由于上述数据处理类型需要高处理能力,所以有必要确认系统资源的可用性,并且有必要设置使用的参数,以便获得具有优选质量的内容。这种数据处理是费时的。
据此,在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中,使用以下机制,其中利用所述资源为空闲的时间自动执行高负载的数据处理,诸如内容图片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此外,根据用户使用的内容来得知用户偏好,并且自动执行适合于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
换句话说,所述资源管理装置可以管理系统资源,并且可以请求内容产生装置依照所述资源的可用性来处理内容。响应于此,所述内容产生装置可以通过使用多种类型(pattem)的参数来为一个原始内容段自动产生多个内容段。向所述用户显示这些内容段,并且根据用户优选的内容和所述用户请求的数据处理类型来得知关于所述用户数据处理的偏好信息。据此,可以由当产生内容时使用的数据处理和为此使用的参数来反映用户偏好。
依照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选择内容的用户操作装置。根据用于由所述用户操作装置选择的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可以得知用户偏好信息。
依照用户选择每种数据处理类型的次数,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可以为每个用户计算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根据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所述内容产生装置可以选择用于所述内容的一个数据处理类型。
每种数据处理类型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参数,当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用于所述内容时,将设置所述参数;在这种情况下,依照在数据处理类型中选择一个参数的次数,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可以为每个用户计算所述一个参数的权重。当对所述内容使用所述数据处理类型时,所述内容产生装置根据所述一个参数的权重来确定使用的至少一个参数。
所述内容存储装置可以管理原始内容和由所述数据处理类型产生的内容,以便使它们彼此相关联。当用户请求擦除一段内容时,可以擦除该段内容和根据该段内容产生的内容段。换句话说,当用户擦除确定的原始内容时,自动地擦除根据所述原始内容自动产生的大量内容段。从而,用户不必逐个擦除所述内容段。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以计算机可读形式提供了一种用于使计算机系统能对内容使用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如下步骤:管理关于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偏好,通过对所述内容使用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类型来产生内容,存储作为原始内容的内容以及在产生内容的步骤中产生的内容,并且管理系统资源,并且响应于所述资源的可用性,通过激活产生内容步骤来请求对所述内容进行数据处理。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是以计算机可读形式描述的计算机程序的定义,以便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预定的处理。换句话说,通过把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安装到所述计算机系统中,所述计算机系统可以协同操作,并且可以获得与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处理系统中类似的操作和优点。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其中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协同操作以便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它们适当地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并且还提供了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另外,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于通过使用包括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来执行匹配用户偏好的自动数据处理,并且还提供与所述系统和方法一起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确认资源可用时,可以自动执行对基于确定内容的多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从而,用户不必执行人工数据处理。
另外,当用户擦除确定的内容时,与此同时可以自动地擦除根据所述内容而自动产生的大量内容段。从而,用户不必逐个擦除所述内容段。
另外,在根据某些内容来产生多种类型内容的情况下,通过用用户优选的参数来执行匹配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提高了当用户请求优选内容时已经产生所述内容的可能性,从而改进了对用户请求的响应。
此外,当识别内容的种类并且根据所述内容的种类识别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时,希望通过预先加权(weighting)数据处理,可以使自动产生用户优选的内容便于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和附图,通过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系统配置的框图;
图2A、2B和2C是由子处理器23访问主存储器24的例图;
图3是软件单元配置示例的例图;
图4是当DMA(直接存储存取)命令是状态响应命令时、软件单元的数据区域的例图;
图5是示出其中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的状态的框图;
图6A、6B和6C是信息处理控制器的软件配置的例子的例图;
图7是示出其中四个信息处理设备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的状态的框图;
图8是示出在图7示出的系统中分布式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信息处理设备和系统的特定例子的框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示出的硬盘记录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1A、11B和11C是图9中示出的硬盘记录器的软件配置的例图;
图12是示出在图9中示出的PDA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图13A、13B和13C是在图9中示出的PDA的软件配置的例图;
图14是示出在图9中示出的便携式CD播放器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图15A、15B和15C是在图9中示出的便携式CD播放器的软件配置的例图;
图16是示出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所述信息处理系统知道用户偏好并且自动地执行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
图17是数据处理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18是功能程序完成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19是功能程序终止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0是用户通知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1是内容列表请求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2是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3是所选择的内容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4是偏好参数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5是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6是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7是内容擦除终止报告命令的配置的例图;
图28是在数据处理中主设备自动产生多种类型内容以便改进质量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用于产生偏好参数列表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在自动产生内容的情况下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用于在内容处理系统中得知用户偏好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2是示出主设备用于得知用户偏好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在内容处理系统中用户选择要擦除的原始内容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4是示出响应于选择要擦除的内容、所述主设备擦除所述内容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5是示出用于在内容处理系统中执行所选择内容的擦除过程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6是示出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执行自动数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7是示出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执行用户偏好得知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8是示出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擦除将要被擦除的原始内容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39是示出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响应于用户选择要擦除的内容来擦除内容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0是在内容处理系统中搜索由用户所请求的内容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在用户之间执行的操作步骤、由用户操作的从设备以及用于搜索由用户请求的内容的主设备的流程图;和
图42是示出在用户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用于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搜索由所述用户请求的内容而执行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下面描述本发明的详细实施例。
A.系统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经由家庭网络适当地链接至少两个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使每个设备中的记录保留操作便于进行且更为有效,其中所述每个设备安装在不同的地方。为了链接网络上的设备,利用了网格计算技术,所述网格计算技术用于借助设备的协同操作来实现高计算性能。
图1示出了通过应用网格计算而形成的网络系统的示意性配置。
所示出的网络是因特网或广域网。广域网由专用网络或家庭网络形成,所述专用网络诸如是经由网关连接的LAN。家庭网络在物理上可以由诸如10BASE-T、100BASE-TX或千兆以太网之类的标准网络接口形成。另外,作为用于一个设备检测另一设备的机制,可以使用UPnP(通用即插即用)。依照UPnP,网络连接的设备交换以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形式描述的定义文件,并且在执行编址过程、发现过程和服务请求过程之后执行相互认证。作为选择,还通过广播描述在相同段(segment)中预定设备信息的分组,来实现上述过程。
把多个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信息处理设备的例子包括诸如DVD记录器和HD记录器之类的AV设备,具有装载其中的记录介质和记录保留功能,还包括诸如光盘播放器之类的没有记录功能的单独播放的AV设备,或者其它类型的信息处理设备。另外,信息处理设备的其它例子包括计算处理系统,诸如PDA和个人计算机。在图1示出的情况中,由网络9把多个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彼此连接。
A-1.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控制器
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例如是各种类型的AV设备和便携式设备(稍后描述)。
如图1所示,信息处理设备1包括作为计算机功能部件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信息处理控制器11包括主处理器21-1、子处理器23-1、23-2和23-3、直接存储存取控制器(DMAC)25-1和盘片控制器(DC,disc controller)27-1。优选地是,信息处理控制器11形成为单片集成电路(IC)。
主处理器21-1借助子处理器23-1、23-2和23-3执行程序执行(数据处理)的调度管理,以及信息处理控制器11(信息处理设备1)的全面管理。然而,可以形成主处理器21-1以便其中可以操作除用于管理的程序之外的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21-1还作为子处理器起作用。主处理器21-1包括局部存储器(LS)22-1。
尽管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子处理器的数目可以是一个,然而优选地是多个。在图1中示出了子处理器的数目为多个的情况。在主处理器21-1的控制下,子处理器23-1、23-2和23-3并行并且独立地执行程序以处理数据。另外,主处理器21-1中的程序可以取决于环境来操作,所述程序与每个子处理器23-1、23-2和23-3中的程序相链接。子处理器23-1、23-2和23-3还包括LS 24-1、24-2、24-3。
DMAC 25-1在不使用任何处理器的情况下,可以访问存储在主存储器26-1中的程序和数据,所述主存储器26-1包括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11的动态RAM(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C 27-1控制访问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11的外部记录部件28-1和28-2的操作。
外部记录部件28-1和28-2可以具有固定盘(硬盘)形式和可移动盘的形式中任何一种形式。另外,作为可移动盘,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诸如磁光盘片、光盘(诸如CD±RW和DVD±RW)、存储磁盘、静态RAM(SRAM)和ROM。DC 27-1是磁盘控制器,并且简言之是外部记录部件控制器。如图1所示,可以形成信息处理控制器11以便连接到多个外部记录部件28。
由总线29-1把主处理器21-1、子处理器23-1、23-2和23-3、DMAC 25-1和DC 27-1彼此连接。
把标识符作为信息处理设备ID分配给信息处理控制器11,所述标识符可以在整个网络中唯一地识别包括信息处理控制器11的一个信息记录设备1。另外,类似地把用于标识的标识符作为主处理器ID和子处理器ID分配给主处理器21-1和子处理器23-1、23-2和23-3。
由于有类似的配置,所以这里不描述其它信息处理设备2、3和4。这里,除非另作说明,否则由主要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件等同地起作用,即便附图标记的子部分不同。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省略附图标记的子部分时,子部分的差异不产生任何差异。
A-2.由每个子处理器对主存储器的访问
如上所述,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每个子处理器23通过独立执行程序来处理数据。当不同的子处理器同时读取或写入主存储器26的相同区域中的数据时,可能出现数据的不一致性。据此,在下面过程中执行从子处理器23到主存储器26的访问。
图2A示出了主存储器26中的单元。如图2A所示,主存储器26包括用于指定多个地址的存储单元(memory location)。把用于存储数据状态信息的附加段分配给存储单元。每个附加段包括F/E位、子处理器ID和LS(局部存储器)地址。另外,把存取关键字(access key)(稍后描述)分配给每个存储单元。如下所述定义F/E位。
当F/E位=0时,此值表明由于数据在处理中并且正在被读取,或者所述数据是由于空闲状态而并非最近数据的无效数据,所以很难读取所存储的数据。另外,当F/E位=0时,表明可以把数据写入存储单元。在写入数据之后,把F/E位设置为1。
当F/E位=1时,此值表明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还没有被子处理器23读取,并且是未处理的最近数据。存储单元中的数据是可读的并且在由子处理器23读取之后被设置为零。另外,当F/E位=1时,所述值表明不允许把数据写入存储单元。
另外,在上述状态中,其中F/E位=0(不能读取数据/能够写入数据),可以设置从存储单元读取的保留。当为存储单元设置读取保留时,其中F/E位=0,子处理器23在为读取保留的存储单元的附加段中写入子处理器ID和子处理器23的LS地址,作为读取保留信息。
然后,当读取数据的一个子处理器23在保留读取的存储单元中写入数据,并且设置存储单元以便使F/E位=1(能够读取数据/不能写入数据)时,相应于作为读取保留信息而被预先写入附加段中的子处理器ID和LS地址来读取数据。
如上所述,当有必要通过使用多个子处理器来通过控制读取/写入每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进行多级处理数据时,在执行预处理的子处理器23把处理过的数据写入主存储器26中的预定地址之后,执行后续处理的另一子处理器23可以立即读取预处理的数据。
另外,图2B示出了每个子处理器23中的LS 24中的存储单元。如图2B所示,子处理器23中的LS 24包括可以指定多个地址的存储单元。类似地,把附加段分配给所述存储单元。每个附加段包括忙碌位。
当子处理器23把主存储器26中的数据加载到自身的LS 24的存储单元中时,所述子处理器23把相应的忙碌位(busy bit)设置为一以便保留。在具有忙碌位为一的存储单元中,不允许存储其它数据。在把数据载入LS 24的存储单元之后,把忙碌位设置为零,以便存储单元可以用于任意目的。
如图2A所示,连接到每个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主存储器26包括主存储器26中的多个沙箱(sandbox)定义区域。主存储器26包括多个存储单元并且沙箱是存储单元集。为每个子处理器23分配每个沙箱,并且相应的子处理器可以仅仅使用所述沙箱。换句话说,尽管每个子处理器23可以使用分配给自身的沙箱,然而不能访问超出此区域的数据。
此外,为了实现主存储器26的互斥控制(exclusive control),使用在图2C中示出的密钥管理表。把密钥管理表存储在诸如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SRAM之类的相对高速的存储器中,并且与DMAC 25相关联。密钥管理表的每个条目包括子处理器密钥和密钥掩码。
其中子处理器23使用主存储器26的过程如下。最初,子处理器23把读取或写入命令输出到DMAC 25。此命令包括子处理器23的子处理器ID和请求使用的主存储器26中的地址。
DMAC 25在执行此命令之前查阅密钥管理表,并且检查子处理器23的子处理器密钥,所述子处理器23请求使用DMAC 25。接下来,DMAC 25把所检查的子处理器23的子处理器密钥与分配给请求使用的主存储器26中的存储单元(在图2A中)的访问密钥相比较,其中所述子处理器23请求使用DMAC 25。只有当两个密钥相互匹配时,DMAC 25才执行上述命令。
关于在图2C中示出的密钥管理表上的每个密钥掩码,把密钥掩码的任意位设置为一,借此可以把与密钥掩码相关联的子处理器的相应位设置为零或一。
例如,假定子处理器密钥是1010。通常,通过使用此子处理器密钥,可以只访问具有访问密钥1010的沙箱。然而,当把与此子处理器密钥相关联的密钥掩码设置为0001时,只对于其中密钥掩码位被设置为一的数字而言,掩盖在子处理器密钥和访问密钥之间一致性的确定,并且通过使用此子处理器密钥1010,可以访问具有访问密钥1010或1011的沙箱。
如上所述,实现了主存储器26中的沙箱的独占(exclusivity)。换句话说,当有必要通过使用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多个子处理器来多级处理数据时,只有执行预处理的一个子处理器和执行后续处理的一个子处理器可以访问主存储器26中的预定地址,借此可以保护数据。
例如可以如下使用此独占存储器控制。开始,在信息处理设备开始之后,密钥掩码值就都是零。执行主处理器21中的程序以便以与子处理器23中的程序链接的形式来操作。当有必要执行在主存储器26中临时存储从第一子处理器输出的处理过的数据、并且把所述处理过的数据输入到第二子处理器时,相应的主存储器区域自然需要能够被这两个子处理器访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密钥掩码值改变为适当的值,并且提供能够被多个子处理器26访问的主存储器区域,主存储器26中的程序能够进行多级子处理器处理。
更具体地说,当在下述过程中执行多级处理时,所述过程用于执行从另一信息处理设备接收数据,由第一子处理器来处理,使用第一主存储器区域,由第二子处理器来处理,并且使用第二主存储器区域,在以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子处理器很难访问第一主存储器区域:
第一子处理器的子处理器密钥:0100;第一主存储器区域的访问密钥:0100;第二子处理器的子处理器密钥:0101;并且第二主存储器区域的访问密钥:0101。
据此,通过把第二子处理器的密钥掩码设置为0001,所述第二子处理器能够访问第一主存储器区域。
A-3.软件单元的产生和配置
在图1中示出的网络系统中,对于由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进行的分布式处理而言,在它们之间发送软件单元。换句话说,包括在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主处理器21可以通过产生包括命令、程序和数据的软件单元、并且经由网络把所述单元发送到其它信息处理设备,来进行分布处理。
图3示出了软件单元配置的例子。示出的软件单元包括发送器ID、接收器ID、响应接收器ID、单元接口、DMA命令、程序和数据。
发送器ID包括信息处理设备的网络地址,其用于发送软件单元,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ID,和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处理器和每个子处理器23的标识符(主处理器ID和子处理器ID)。
每个接收器ID和响应接收器ID均包括涉及用于接收软件单元的信息处理设备和用于接收执行软件单元的结果的响应的信息处理设备的类似信息。
单元接口是为使用软件单元所必需的信息,并且包括全局ID、必要的子处理器信息、沙箱大小和先前软件单元ID。
全局ID唯一地识别在整个网络中的软件单元,并且根据发送器ID和软件单元的创建或传输的日期和时间来创建。
在必要的子处理器信息中,设置为执行软件单元所必需的子处理器的数目。在沙箱大小中,设置主存储器26和子处理器23中的LS 24的存储器大小,这些是执行软件单元所必需的。
先前软件单元ID是在请求顺序执行流送数据等的软件单元组中的先前软件单元的标识符。
软件单元的执行段包括DMA命令、程序和数据。DMA命令包括为开始程序所必需的一系列DMA命令。所述程序包括将由子处理器23执行的子处理器程序。上述数据将由包括子处理器程序的程序来处理。
另外,DMA命令包括载入命令、踢除命令、功能程序执行命令、状态请求命令和状态响应命令。
载入命令用来把主存储器26中的信息加载到子处理器23中的LS 24中,并且所述载入命令具有主存储器地址、子处理器ID和LS地址。主存储器地址表示主存储器26中预定区域的地址,从所述预定区域加载信息。子处理器ID和LS地址分别表示子处理器23的标识符和LS 24中的地址,根据标识符来加载信息。
踢除命令用来启动程序执行,并且具有子处理器ID和程序计数器。子处理器ID识别要踢除的子处理器23,并且程序计数器给出执行程序的程序计数器的地址。
功能程序执行指令是这样的命令(稍后描述),借此命令,信息处理设备请求另一信息处理设备执行功能程序。根据功能程序ID(稍后描述),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识别要开始的功能程序,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接收所述功能程序执行指令。
状态响应命令用来请求把关于由发送器ID指定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当前状况(状态)的设备信息传送到由响应接收器ID指定的信息处理设备。稍后描述所述功能程序。依照存储在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主存储器26中的软件配置(图6A、6B和6C中示出),将其分类为功能程序。功能程序被载入主存储器26并且由主处理器21执行。
状态响应命令是这样的命令,借此命令,接收状态请求命令的信息处理设备利用其设备信息来响应由包括在状态请求命令内的响应接收器ID指定的信息处理设备。状态响应命令用来把设备信息存储在执行部分的数据区域中。
图4示出了当DMA命令是状态响应命令时、软件单元中数据区域的结构。
信息处理设备ID是用于识别包括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标识符,并且表示信息处理设备的ID,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发送状态响应命令。在供电模式中,由包括在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主处理器21根据供电模式的日期和时间、信息处理设备的网络地址和包括在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子处理器23的数目,来产生信息处理设备ID。
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包括表示信息处理设备特征的值。信息处理设备的所述特征例如是硬盘记录器(稍后描述)、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CD(光盘)播放器等。另外,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可以是表示信息处理设备功能的ID,所述功能诸如音频/视频记录、音频/视频播放等。用于表示信息处理设备的特征或功能的值被预先确定。通过调用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可以掌握信息处理设备的特征和功能。
如上所述,MS(主/从)状态表明信息处理设备依照主和从设备模式操作。当把MS状态设置为零时,表明信息处理设备作为主设备操作。当把MS状态设置为一时,表明信息处理设备作为从设备操作。
主处理器操作频率表示信息处理控制器中主处理器21的操作频率。主处理器利用因子表示主处理器21中使用所有当前操作程序的速率。主处理器利用因子是表示使用的处理能力与相应主处理器的整个处理能力比例的值。以MIPS(百万次指令每秒)来计算主处理器利用因子,所述主处理器利用因子是用于计算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单位,或者根据每单位时间处理器使用时间来计算。这还适用于子处理器利用因子(稍后描述)。
子处理器的数目表示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子处理器23的数目。子处理器ID是用于识别信息处理控制器中每个子处理器23的标识符。
子处理器状态表示每个子处理器23的状态,并且子处理器23具有未使用的、保留和忙碌的状态等。未使用的状态表明子处理器当前没有被使用并且不用于保留。保留状态表明子处理器当前未被使用并且用于保留。忙碌的状态表明子处理器当前被使用。
子处理器利用因子表示当前用于子处理器的程序的速率,或者使用为在子处理器中执行而保留的程序的速率。换句话说,子处理器利用因子表示当子处理器状态为忙碌时当前的利用因子,并且表示当保留子处理器状态时(子处理器稍后使用)所估计的利用因子。
对于一个子处理器23而言,设置了子处理器ID集、子处理器状态和子处理器利用因子,并且把其数目设置为与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子处理器23的数目一样多。
整个主存储器大小和存储器利用大小分别表示主存储器26的总大小和目前使用的主存储器26大小,其中所述主存储器26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
外部记录部件数量表示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的外部记录部件28的数目。外部记录部件ID是唯一识别一个外部记录部件28的信息,其中所述外部记录部件28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外部记录部件类型ID表示外部记录部件28的类型(例如,硬盘、CD±RW、DVD±RW、存储磁盘、SRAM、ROM等)。
整个外部记录部件大小和外部记录部件利用大小分别表示由外部记录部件ID识别的外部记录部件28的总大小和目前使用的外部记录部件28的大小。
对于一个外部记录部件28而言,设置了外部记录部件ID集、外部记录部件类型ID、整个外部记录部件大小和外部记录部件利用大小,并且把其数目设置为与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的外部记录部件28的数目一样多。换句话说,当把外部记录部件28连接到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时,把不同的外部记录部件ID分配给它们,并且还分别管理外部记录部件类型ID、整个外部记录部件大小和外部记录部件利用大小。
A-4.软件单元的执行
包括在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主处理器21产生具有上述配置的软件单元,并且经由网络把所述软件单元发送到另一信息处理控制器和所述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分别根据上述发送器ID、接收器ID和响应接收器ID来识别用于发送软件单元的信息处理设备、用于接收软件单元的信息处理设备、用于接收响应的信息处理设备以及每个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
包括在用于接收软件单元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主处理器21把软件单元存储在主存储器26中。另外,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主处理器21读取软件单元,并且处理包括在所述软件单元内的DMA命令。
特别地是,最初,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主处理器21执行加载命令。其把信息从由加载命令指定的主存储器地址加载到LS 24中的预定区域中,所述预定区域由包括在加载命令内的子处理器ID和LS地址来指定。这里加载的信息是包括在接收软件单元内的子处理器程序或数据,或指定的其它数据。
接下来,连同类似包括在踢除命令内的程序计数器一起,主处理器21向由包括在踢除命令内的子处理器ID指定的子处理器输出所述踢除命令。
所指定的子处理器依照踢除命令和程序计数器来执行子处理器程序。在把执行结果存储在主存储器26中之后,所述子处理器通知主处理器21完成了执行。
用于执行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软件单元的处理器不局限于子处理器23,但是可以命令主处理器21执行诸如包括在软件单元内的功能程序之类的主存储器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向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发送软件单元,所述软件单元包括主存储器程序和将要由主存储器程序而不是子处理器程序处理的数据,并且其中DMA命令是加载命令。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在主存储器26中存储主存储器程序以及借此要处理的数据。
接下来,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向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发送软件单元,所述软件单元包括关于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主处理器ID、主存储器地址、诸如用于识别主存储器程序的功能程序ID(稍后描述)之类的标识符、以及程序计数器,并且其中DMA命令是踢除命令或功能程序执行指令,并且控制主处理器21执行主存储器程序。
如上所述,在依照此实施例的网络系统中,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以软件单元的形式向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发送子处理器程序或主存储器程序,并且控制包括在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子处理器23来加载子处理器程序,借此,可以由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来执行子处理器程序或主存储器程序。
当包括在所接收的软件单元内的程序是子处理器程序时,作为发送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控制子处理器来加载子处理器程序。另外,它控制子处理器来执行包括在软件单元内的子处理器程序或主存储器程序。
据此,在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在不由用户操作作为接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执行子处理器程序或主存储器程序。
如上所述,当在信息处理设备中信息处理控制器不包括诸如子处理器程序或功能程序之类的主存储器程序时,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获得所述主存储器程序。另外,DMA数据转送是在子处理器之间执行的并且使用上述沙箱,借此,即便一个信息处理控制器有必要多级处理数据,也可以高速并高度安全地执行所述处理。
A-5.呈网络系统形式的分布式处理
图5示出了其中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作为一个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的状态。因为通过使用软件单元来进行分布式处理,如图5的上半部所示,连接到网络9的多个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作为一个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操作,如图5的下半部所示。然而,为了实现上述虚拟操作,以下处理需要在以下配置中执行。
A-6.系统的软件配置和程序的加载
图6A、6B和6C示出了存储在每个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存储器26中的软件配置。在向信息处理设备供电之前,把软件(程序)记录在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的外部记录部件28中。按照功能或特征把程序分类为控制程序、功能程序和设备程序。
信息处理设备具有相同的控制程序,而所述控制程序由每个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处理器21执行,并且包括主/从(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稍后将进行描述。
由主处理器21执行所述功能程序。每个信息处理控制器具有功能程序,所述功能程序用于匹配信息处理控制器并且用于记录、播放、素材搜索等。
设备驱动器用于信息处理控制器(信息处理设备)的输入/输出(发送/接收)。每个信息处理控制器都包括设备驱动器,用于广播接收、监控器输出、位流输入/输出、以及网络输入/输出等,所述设备驱动器与信息处理设备相匹配。
在信息处理设备通过电缆插头等物理连接到网络9的状态中,通过向信息处理设备提供主电源并且在电学上和功能上把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信息处理设备中信息处理控制器内的主处理器21把属于控制程序的程序和属于设备驱动器的程序加载到主存储器26中。
在程序加载过程中,最初,主处理器21通过控制DC 27执行读取命令来从外部记录部件28读取程序,并且接下来通过控制DMAC 25执行写入命令来把所述程序写入主存储器26中。
就属于功能程序的程序而言,可以在必要时只把必要的程序载入主存储器26。作为选择,与属于其它分类的程序类似,在提供主电源之后可以立即加载每个程序。
不必把属于功能程序的每个程序都记录在连接到网络9的所有信息处理设备1到4中的外部记录部件28内。如果把所述程序记录在信息处理设备1到4的任何一个中的外部记录部件28中,那么可以从另一信息处理设备加载所述程序。由此,如图5的下半部所示,信息处理设备1到4可以以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的形式来执行功能程序。
如上所述,由主处理器21处理的功能程序可以以链接到由子处理器23处理的子处理器的形式来操作。据此,主处理器21从外部记录部件28读取功能程序,并且当存在以与功能程序链接的形式来操作的子处理器程序时,其中将把所述子处理器程序写入主存储器26,还把子处理器程序写入主存储器26。在这种情况下,以链接形式操作的子处理器程序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子处理器程序的数目是多个时,把以链接形式操作的所有子处理器程序写入主存储器26中。然后,把写入主存储器26的子处理器程序写入子处理器23中的LS 24,并且所述子处理器程序以与由主处理器21处理的功能程序链接的形式来操作。
还把子处理器程序ID分配给子处理器程序。这能够唯一标识子处理器程序。分配的子处理器程序ID可以是与功能程序的功能程序ID相关的标识符,其中子处理器程序在操作中与功能程序链接,例如,是把功能程序ID用作主要数字而把子数字添加到主要数字末端的标识符。作为选择,所分配的数字可以是不与功能程序的功能程序ID相关的标识符,所述子处理器程序在操作中与所述功能程序链接。在任何情况下,当功能程序和子处理器程序彼此链接操作时,都需要存储程序ID作为每个程序的标识符。此外,当功能程序以与多个子处理器程序链接的形式操作时,所述功能程序存储所有子处理器程序的子处理器程序ID。
如图3中的软件单元所表明的那样,把能够唯一识别每个程序的标识符作为功能程序ID分配到功能程序。在功能程序创建阶段中,根据创建的数据和时间以及信息处理设备ID来确定功能程序ID。
主处理器21在主存储器26中保留用于存储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操作状态信息)的区域,主处理器21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中操作,并且所述主处理器21记录操作状态信息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表。上述操作状态信息是在图4中示出的状态响应命令的数据区域中的信息,诸如信息处理设备ID。
A-7.系统中主/从的确定
在上述网络系统中,当向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主电源时,信息处理设备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处理器21把主/从(MS)管理程序加载到主存储器26中并且执行所加载的管理程序。
当检测到信息处理设备建立与网络9的连接时,其中MS管理程序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中操作,所述MS管理程序确认存在连接到相同网络9的其它信息处理设备。在此环境下,术语“连接”或“存在”表明:如上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不只在物理上连接到网络9,而且是在电学上以及功能上连接到网络9。
另外,把其中MS管理程序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称为“MS管理程序设备”,而把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称为“其它设备”。所述设备表示信息处理设备。
下面将要描述其中MS管理程序确认存在连接到相同网络9的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方法。
就MS管理程序而言,DMA命令是状态请求命令,而发送器ID和响应接收器ID表示信息处理设备。MS管理程序产生其中不指定接收器ID的软件单元,向网络9发送所述软件单元,并且设置用于确认网络连接的计时器,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所述网络9。计时器的有效时间例如可以是十分钟。
当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系统时,不同的设备接收上述状态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并且向用于发布由响应接收器ID指定的状态请求命令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发送软件单元,在所述软件单元中,DMA命令是状态请求命令并且所述软件单元作为数据包括其设备信息。状态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至少包括用于指定不同设备的信息(诸如信息处理设备ID、主处理器信息和子处理器信息)和不同设备的MS状态。
直到用于确认网络连接存在的时间到了,用于发布状态请求命令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MS管理程序才监视状态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的接收,其中所述状态请求命令发自网络9上的不同设备。当监视的结果表明接收了其中MS状态=0(主)的状态请求命令时,把MS管理程序设备的设备信息表中的MS状态设置为一。这使上述设备充当从设备。
另外,当用于确认网络连接存在的时间到了才接收状态请求命令时,或者没有接收到其中MS状态=0(主)的状态请求命令时,把MS管理程序设备的设备信息表中的MS状态设置为零。这使所述设备充当主设备。
换句话说,在不把任何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或者网络9上不存在主设备的状态中,当把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时,把所述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设置为充当主设备。反之,在网络9上已经存在主设备的状态中,当把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时,把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设置为充当从设备。
在作为主或从设备中,MS管理程序通过定期向网络9上的不同信息处理设备发送状态请求命令,通过参照状态信息来监视不同信息处理设备的状态。据此,当网络9的连接状态改变时,诸如没有在预先确定的预定周期内从特定的不同信息处理设备发送回状态请求命令、以致切断连接到网络9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主电源或者信息处理设备与网络9分离的情况下,以及把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的情况下,向能力交换程序(稍后描述)报告信息改变。
A-8.由主和从获取设备信息
当被通知连接到网络9的不同信息处理设备的参考检查并且MS状态设置完成时,主处理器21执行能力交换程序。
当其中MS管理程序操作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充当主设备时,能力交换程序获得设备信息,所述信息涉及连接到网络9的所有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即获得每个从设备的设备信息。
如上所述可以执行获取不同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以致DMA命令产生并向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发送状态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并且随后从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接收软件单元,在所述软件单元中DMA命令是状态请求命令,并且所述软件单元包括不同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并作为数据。
类似于作为主设备的MS管理程序设备的设备信息表,能力交换程序在MS管理程序设备的主存储器26中保留用于存储设备信息的区域,并且把所述信息记录为不同设备(从设备)的设备信息表,所述设备信息涉及所有连接到网络9的不同信息处理设备。换句话说,在主设备的主存储器26中,记录包括MS管理程序设备的所有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
另外,当MS管理程序设备充当从设备时,能力交换程序获得关于所有连接到网络9的不同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即除主设备和MS管理程序设备以外的从设备的设备信息,并且在MS管理程序设备的主存储器26中记录信息处理设备ID和包括在设备信息内的MS状态。换句话说,在从设备中的主存储器26中,以设备信息表形式记录MS管理程序设备的设备信息,并且以另一设备信息表的形式记录信息处理设备ID和连接到网络9的主和从设备的MS状态。
当如上所述那样由MS管理程序通知把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到网络9时,对于主或从设备而言,能力交换程序获得新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并且在主存储器26中记录所获得的信息,如上所述。
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的执行不局限于由主处理器21来执行,而是可以由一个子处理器23来执行。另外优选地是,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是驻留程序,所述驻留程序当信息处理设备的主电源通电时就不断地操作。
A-9.当信息处理设备从网络断开时
当如上所述那样由MS管理程序通知关闭连接到网络9的信息处理设备的主电源时,或从网络9断开信息处理设备时,在主设备或从设备中,能力交换程序从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的主存储器26中删除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表,其中能力交换程序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中操作。
此外,当如上所述那样从网络9断开的信息处理设备充当主设备时,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新的主设备。
例如,没有从网络9断开的每个信息处理设备用数值来代替它和其它信息处理设备ID,并且把它的ID值与其它ID值相比较。当它的ID值在信息处理设备的ID值之中最小时,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没有从网络9断开,充当从设备的设备转变为充当主设备,并且把MS状态设置为零。充当主设备的设备获得连接到网络9的所有其它信息处理设备(从设备)的设备信息,把所述设备信息记录在主存储器26中。
A-10.基于设备信息的分布式处理
如图5的下半部所示,为了连接到网络9的信息处理设备1到4可以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来操作,所述主设备需要掌握用户操作和从设备的操作状态。
图7示出了其中四个信息处理设备11、12、13和14作为一个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来操作的状态。在图7示出的例子中,信息处理设备1作为主设备来操作,而信息处理设备2、3和4分别作为从设备A、B和C来操作。
当用户操作连接到网络9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时,如果所操作的设备是主设备1,那么操作的信息由主设备1直接掌握。如果所操作的设备是从设备之一,那么把操作信息从所操作的从设备发送到主设备1。换句话说,不管由用户操作的设备是主设备1还是从设备,操作信息不断地由主设备1掌握。由软件单元来执行操作信息的传送,所述软件单元的DMA命令例如是操作信息发送命令。
包括在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内的主处理器21-1依照操作信息来选择将执行的功能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必要的话,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使用上述方法来把功能程序从主设备1中的外部记录部件28-1和28-2加载到主存储器26-1。然而,其它信息处理设备(从设备)之一可以向主设备1发送功能程序。
在功能程序中,定义了设备要求说明(参见图4),诸如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主处理器或子处理器程序的处理能力、存储器利用大小和外部记录部件条件,这些在功能程序的每个可执行单元中都是必要的。
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读取为每个功能程序所必需的要求说明。另外,通过参照预先由能力交换程序记录在主存储器26-1中的设备信息表,所述主处理器21-1读取每个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读取的信息表示在图4中示出的信息,诸如信息处理设备ID,并且是主处理器21、子处理器23、主存储器26和外部记录部件28的信息。
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把连接到网络9的每个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与为执行功能程序所必需的上述要求说明顺序比较。
例如,当功能程序需要视频记录功能时,根据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只指定并提取具有视频记录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此外,把从设备指定为执行请求候选设备,在所述从设备中,可以确保为执行功能程序所必需的关于主处理器或子处理器处理能力、主存储器利用大小和外部记录装置的条件。如果指定多个执行请求候选设备,那么从它们当中有选择地指定一个。
在指定其中请求执行的从设备之后,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对于所指定的从设备更新所述从设备的设备信息表,所述设备信息表记录在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存储器26-1中。
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产生软件单元,在软件单元的单元接口中设置关于功能程序的必要子处理器和沙箱大小(参见图3)的信息,并且向从设备发送软件单元,其中所述软件单元的DMA命令是功能程序执行指令。
其中请求执行功能程序的从设备执行功能程序并且更新所述从设备的设备信息表。在这个时候,从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处理器21使用上述方法来把功能程序和子处理器程序从外部记录部件28加载到主存储器26中,所述子处理器程序以与其链接的形式操作。
当在请求执行功能程序的从设备中的外部记录部件28的过程中,没有记录功能程序和子处理器程序时,所述子处理器程序以与其链接的形式操作,由此可以形成所述网络系统以便使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向其中请求执行功能程序的从设备发送功能程序或子处理器程序。
还可以由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上述加载命令和踢除命令来执行子处理器程序。
在结束执行功能程序之后,执行功能程序的从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主处理器21,向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发送终止报告,并且更新所述从设备的设备信息表。当接收所述终止报告时,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更新所述从设备的设备信息表,所述从设备执行所述功能程序。
根据参考主设备1和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表的结果,主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可以把主设备1本身选择为能够执行功能程序的信息处理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主设备1执行功能程序。
参考图8,下面描述了分布式处理,其中在图7示出的例子中,用户操作从设备A(信息处理设备2)并且由不同的从设备B(信息处理设备3)执行对应于操作的功能程序。
在图8示出的例子中,启动在包括从设备A的整个网络系统中的分布式处理以致使用户操作从设备A。最初在步骤S821,从设备A向主设备1发送操作信息。
在步骤S811,主设备1接收所述操作信息。在步骤S812,主设备1检查来自主设备1和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表的每个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状态,并且选择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执行对应于所接收的操作信息的功能程序,其中所述设备信息表记录在主设备1中的主存储器26-1中。在图8示出的例子中,从设备B被选择。
接下来,在步骤S813,主设备1请求所选择的从设备B执行功能程序。
在步骤S831,从设备B接收所述执行请求。在步骤S832,从设备B执行所请求执行的功能程序。
如上所述,通过在不操作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情况下只操作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用户可以允许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来操作。
A-11.每个信息处理设备和系统的特定例子
如果在所述配置中,由上述信息处理控制器11、12、13和14来执行信息处理,那么由网络9彼此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可以具有任何配置。图9示出了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的配置的例子。
包括信息处理控制器11的信息处理设备1的例子是硬盘记录器。图10和11分别示出了图9中的硬盘记录器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就硬盘记录器的硬件配置而言,所述硬盘记录器让嵌入式硬盘作为图1中示出的外部记录部件28-1,并且被设计以便可以装载诸如DVD±R/RW、CD±R/RW或蓝光盘片之类的光盘。连接到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总线29-1的总线31-1连接广播接收部件32-1、视频输入部件33-1、音频输入部件34-1、视频输出部件35-1、音频输出部件36-1、操作面板部件37-1、遥控光接收部件38-1和网络连接部件39-1。
广播接收部件32-1接收广播信号,或视频输入部件33-1和音频输入部件34-1分别接收从外部输入的视频、音频信号。每个部件均把所接收的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并且向总线31-1发送所述数据以便在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处理。视频输出部件35-1和音频输出部件36-1分别处理从信息处理控制器11发送到总线31-1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并且以不变的数字数据形式或模拟信号形式向外部信息处理设备1发送所处理的数据。遥控光接收部件38-1接收来自遥控发送/接收部件43-1的遥控红外信号。
如图9和10所示,信息处理设备1(硬盘记录器)中的视频输出部件35-1和音频输出部件36-1分别连接监视显示设备41和扬声器42。
此外,包括信息处理控制器12的信息处理设备2(在图2中示出)与信息处理设备1的配置是相同的,如由图10中示出的括号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然而如图9所示,没有监视显示设备和扬声器连接到信息处理设备2(硬盘记录器)。
就信息处理设备1和2(硬盘记录器)的软件配置而言,即信息处理控制器11和12,如图11A、11B和11C所示,它们具有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作为控制程序,以及作为功能程序,用于音频/视频记录、音频/视频播放、材料搜索和节目记录保留的程序。另外,作为设备驱动器,它们具有用于广播接收、视频输出、音频输出、外部记录部件输入/输出和网络输入/输出的程序。
包括盘片控制部件13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另一例子是PDA(个人数字助理)。图12示出了信息处理设备3的硬件配置,把所述信息处理设备3形成为PDA。在图12示出的例子中,设计信息处理设备3以便可以把存储盘作为图1中示出的信息处理设备3中的外部记录部件来装载。连接到信息处理设备3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总线29-3的总线51连接液晶显示部件52、音频输出部件53、照像机部件54、音频输入部件55、键盘部件56和网络连接部件57。
信息处理设备3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在图1中没有示出其内部)包括主处理器21-3、子处理器23-7、23-8和23-9、DMAC 25-3、DC 27-3和总线29-3。主处理器21-3包括LS 22-3。子处理器23-7、23-8和23-9分别包括LS24-4、24-8和24-9。
另外,图13A、13B和13C示出了信息处理设备3(PDA)的软件配置,即信息处理设备3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如图13A、13B和13C所示,信息处理设备3具有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作为控制程序,并且作为功能程序,用于音频/视频记录、音频/视频播放、电话、字处理、电子数据表和网络浏览器的程序。信息处理设备3使用于视频输出、音频输出、照像机视频输入、麦克风音频输入和网络输入/输出作为设备驱动器。
另外,包括用户操作输入部件14的信息处理设备4是便携式CD播放器。图14示出了便携式CD播放器的配置。在图14示出的例子中,设计所述便携式CD播放器以便可以把CD(光盘)作为在图1中示出的外部记录部件28-6来加载。连接到用户操作输入部件14中的总线29-4的总线61连接液晶显示部件62、音频输出部件63、操作按钮部件64和网络连接部件65。
信息处理控制器14(在图1中没有示出其内部)包括主处理器21-4、子处理器23-10、23-11和23-12、DMAC 25-4、DC 27-4和总线29-4。主处理器21-4包括LS 22-4。子处理器23-10、23-11和23-12分别包括LS 24-10、24-11和24-12。
图15A、15B和15C示出了信息处理设备4(便携式CD播放器)的软件配置,即信息处理控制器14。如图15A、15B和15C所示,信息处理设备4使MS管理程序和能力交换程序作为控制程序,音乐播放程序作为功能程序,并且作为设备驱动器的音频输出、CD控制和网络输入/输出。
在图9示出的网络系统中,把信息处理设备1、3和4连接到网络9,并且把信息处理设备1设置为充当主设备(MS状态=0),而把信息处理设备3和4设置为充当从设备(MS状态=1)。
当在此状态中,把信息处理设备2新连接到网络9时,在信息处理设备2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2中的主处理器21-2中执行的MS管理程序使用上述方法、通过参照其它信息处理设备1、3和4中的MS状态来识别已经作为主设备存在的信息处理设备1,并且设置信息处理设备2充当从设备(MS状态=1)。另外,被设置为充当主设备的主设备1收集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设备信息,并且更新主存储器26-1中的设备信息表,所述其它信息处理设备包括新添加的信息处理设备2。
下面描述了这种情况,其中在此状态中,由用户操作作为从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3(PDA),以便保留两个小时的广播节目的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从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3(PDA)从用户接收输入记录保留信息,包括诸如记录开始时间、记录结束时间、要记录的广播频道和记录质量之类的信息,并且产生并向作为主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1发送软件单元,所述软件单元包括记录保留信息和记录保留命令,如DMA命令。
信息处理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读取记录保留命令,并且通过查阅主存储器26-1中的设备信息表来指定可以执行记录保留命令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所述信息处理设备1接收软件单元,所述软件单元的DMA命令是记录保留命令。
最初,主处理器21-1读取包括在每个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的设备信息表内的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提取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执行对应于记录保留命令的功能程序。这里,指定信息处理设备1和2,所述信息处理设备1和2具有表示记录功能的信息处理设备类型ID,而信息处理设备3和4被从候选设备中排除。
接下来,通过查阅设备信息表,作为主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读取设备信息(诸如信息处理设备1和2的主处理器或子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和主存储器信息,并且确定信息处理设备1和2是否满足为执行对应于记录保留命令的功能程序所必需的要求说明。这里,信息处理设备1和2都满足为执行对应于记录保留命令的功能程序所必需的要求说明。
此外,通过查阅设备信息表,主处理器21-1读取信息处理设备1和2的外部记录部件信息,并且确定外部记录部件的空闲区域大小是否满足为执行记录保留命令所必需的区域大小。由于信息处理设备1和2是硬盘记录器,所以在每个硬盘28-1和28-3的总大小和利用大小之间的差异对应于每个设备的空闲区域大小。
在这种情况下,假定信息处理设备1中的硬盘28-1的空闲区域大小就记录时间而言是十分钟,而信息处理设备2中的硬盘大小28-3的空闲区域大小就记录时间而言是二十个小时。
此时,作为主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指定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来作为其中请求执行命令的从设备,所指定的信息处理设备可以保留为执行记录保留命令所必需的两个小时的空闲区域大小。
结果,只把信息处理设备2选择为其中请求执行命令的从设备,并且通过由用户来操作以便发送发自信息处理设备3的记录保留命令(包括记录保留信息),作为主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1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1中的主处理器21-1请求执行保留记录两个小时的广播节目。
信息处理设备2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12中的主处理器21-2分析记录保留命令,把为从硬盘28-3记录所必需的功能程序加载到主存储器26-2中,并且依照记录保留信息来执行记录。结果,在硬盘28-3上记录音频/视频数据的两个小时的广播节目,其记录保留为红色。
如上所述,此外在图9示出的网络系统中,在不操作其它信息处理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只操作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用户可以允许信息处理设备1、2、3和4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7来操作。
B.根据用户偏好的自动内容处理
如上所述,在网格计算系统中,多个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可协同操作来执行分布式处理,借此它们作为一个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
例如,信息处理设备用来对原始内容执行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诸如图片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在图片质量改进中用户编辑多媒体内容以便使其具有与用户偏好匹配的质量,在重新编码中把在编码系统中编码的内容重新编码为另一编码系统中的内容。
由于对内容的图片质量改进的过滤和重新编码是需要高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所以有必要确认系统资源的空闲状态,并且有必要设置使用参数以便获得具有与用户偏好匹配的质量的内容,因此所述过滤和重新编码是复杂的。
在上述部分A描述的系统中,其中设备根据构成所述系统的设备的剩余处理能力以链接形式来操作,动态地选择用于执行命令功能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以便能够分布式处理。不同于此,在此部分B中,通过采用此分布式处理技术,把这样的机制引入上述系统,依照所述机制,使用其中资源为空闲的时间来自动执行高负载的数据处理,诸如内容图片质量改进和重新编码。此外,根据用户使用的内容来得知用户偏好,并且自动执行适合于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
B-1.系统配置
图16示出了内容处理系统100的功能结构,所述内容处理系统100知道用户偏好并且自动执行适合于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通过把多个信息处理设备实际上当作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处理设备,在所述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形成主-从关系,并且通过使用充当从设备的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控制器中的子处理器来执行用户指定的功能程序,由此来实现在图16中示出的系统。
如图16所示,内容处理系统100包括资源管理部件101、内容处理控制部件102、内容数据存储部件103、内容生成部件104、内容处理部件105、偏好数据存储部件106、偏好参数计算部件107、偏好参数列表存储部件108、偏好数据更新部件109和用户接口部件110。
资源管理部件101从用户接口部件110接收用户请求,并且请求内容处理控制部件102对每段内容执行数据处理。另外,通过管理偏好数据存储部件106和内容数据存储部件103,资源管理部件101管理所存储的数据。
响应于来自资源管理部件101的请求,内容处理控制部件102控制由内容生成部件104和内容处理部件105进行的处理。
内容数据存储部件103存储在对内容段执行数据处理之前的状态的内容段(以下简称“原始内容”),以及通过使用各种参数来对内容段执行数据处理所获得的内容。
响应于来自内容处理控制部件102的请求,内容生成部件104从内容数据存储部件103获得将要处理的原始内容。内容生成部件104还允许偏好参数计算部件107列出参数(偏好参数)列表(偏好参数列表)以便进行内容数据处理,获得来自偏好参数列表存储部件108的列表,并且产生内容。
响应于来自内容处理控制部件102的请求,内容处理部件105从内容数据存储部件103获得内容并且向用户接口部件110发送所获得的内容以便把它提供给用户。
偏好数据存储部件106按照用户存储偏好数据处理表,以及按照每个用户的数据处理类型存储偏好参数表。
每个偏好数据处理表为每个用户管理选择每种类型数据处理的次数,以及根据选择的数据处理类型的次数所计算的权重。当执行数据处理时,需要设置某些参数。例如,所述参数包括在图像质量改进模式中的画面尺寸和在重新编码模式中的比特率。每个偏好参数表管理用户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选择参数的次数,以及根据所述次数所计算的权重。稍后描述所述表的细节。
响应于来自内容生成部件104的请求,偏好参数计算部件107从偏好数据存储部件106中的偏好数据处理表和偏好参数表获得偏好数据,产生并在偏好参数列表存储部件108中存储用于内容处理的偏好参数列表。
偏好参数列表存储部件108存储由偏好参数计算部件107产生的偏好参数。
在从用户接口部件110获得用户偏好信息之后,偏好数据更新部件109更新用户的偏好数据处理表和偏好参数表,把所述表存储在偏好数据存储部件106中。
用户接口部件110向用户提供发自内容处理部件105的内容,并且把偏好信息从所述用户发送到偏好数据更新部件109。另外,用户接口部件110向资源管理部件101报告由用户请求的数据处理。
下列表1示出了用于以下描述的字符及其定义。
表1
  字母数字字符   含义
  C   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的数目
  U   处理确定的原始内容的用户的数目
  L   对于确定的原始内容所产生的新的内容段的数目
  D   数据处理类型的数目
  DN   选择每种类型数据处理的次数
  Dw   每种类型数据处理的权重
  DL   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所产生的内容段的数目
  P   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参数的数目
  M   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参数的类型的数目
  PN   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选择每个类型参数的次数
  Pw   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每个类型参数的权重
  x   指定未处理的原始内容的索引
  y   指定数据处理类型的索引
  z   指定处理确定原始内容的用户的索引
i   指定参数的索引
  j   指定每个参数采取的数值类型的索引
  k   指定在偏好参数列表中偏好参数的索引
另外,下面将要描述用于此说明书的术语。
原始内容
原始内容最初存储在系统中的内容,并且用于区别于通过依照此实施例使用关于自动数据处理机制所自动产生的内容。
数据处理
在此说明书中的数据处理指的是图片质量改进数据处理,诸如从MPEG-2到MPEG-4,交错顺序的转换或降噪过滤。这些类型的数据处理需要在执行过程中的参数。取决于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参数的数目不同。在本说明书中,如下列表所示,在第y种数据处理中参数数目的上限被定义为Py。
表2
  数据处理的类型   参数的数目
  数据处理1   P<sub>1</sub>
  数据处理2   P<sub>2</sub>
  数据处理3   P<sub>3</sub>
  数据处理4   P<sub>4</sub>
  ...
  数据处理D   P<sub>D</sub>
偏好数据处理表
偏好数据处理表为每个用户管理选择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的次数,以及根据所述次数所计算的每个权重。偏好数据处理表的例子如下:
表3
  数据处理的类型(y)   选择次数的数   权重Dw<sub>y</sub>
  数据处理1   1   1/D
  数据处理2   1   1/D
  数据处理3   1   1/D
  数据处理4   1   1/D
  ···   ···   ···
  数据处理(D-1)   1   1/D
  数据处理D   1   1/D
为每个用户提供偏好数据处理表,并且所述偏好数据处理表存储由所述用户选择的第y种数据处理的次数(DNy),以及所述数据处理的权重Dwy。选择次数的数目DN的处理值为一。这里,选择次数的数目DNy的变化根据下列表达式更新权重Dwy
Dw y = DN y &Sigma; y = 1 y = D DN y - - - ( 1 )
例如,当用户按照表3所示选择偏好数据处理表中的数据处理2时,如下列表4所示为所述用户更新偏好数据处理表。
表4
  数据处理的类型(y)   选择次数的数   权重Dw<sub>y</sub>
  数据处理1   1   1/D
  数据处理2   2   2/D
  数据处理3   1   1/D
  数据处理4   1   1/D
  ···   ···   ···
  数据处理(D-1)   1   1/D
  数据处理D   1   1/D
偏好参数表
偏好参数表为每个用户管理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选择每个参数的次数,以及根据所选择的次数所计算的每个权重。为每个用户提供与数据处理类型的数目一样多的偏好参数表。在下列表5中示出了偏好参数表的例子。
表5
  参数(i)   数值(j)   选择次   权重Pw<sub>ij</sub>
  参数1   数值1   1   1/3
  参数1   数值2   1   1/3
  参数1   数值3   1   1/3
  参数2   数值1   1   1/5
  参数2   数值2   1   1/5
  参数2   数值3   1   1/5
  参数2   数值4   1   1/5
  参数2   数值5   1   1/5
   ...   ...   ...   ...
  参数P   数值1   1   1/4
  参数P   数值2   1   1/4
  参数P   数值3   1   1/4
  参数P   数值4   1   1/4
在表5中,第一列中的参数表示参数类型。如上所述,取决于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参数的数目P的值不同。
第二列中的数值表示第一列中的参数可以具有的数值。如下列表6示出,定义了每个参数可以具有的类型的数目Mi
表6
  参数   类型的数目
  参数1   M<sub>1</sub>
  参数2   M<sub>2</sub>
  参数3   M<sub>3</sub>
  参数4   M<sub>4</sub>
  ...   ...
  参数D   M<sub>p</sub>
表5的第三列中的数目PNij是当用户选择偏好的参数值时每个参数增加一的数值,并且其初始值是一。
第四列中的权重Pwij是根据下列表达式计算的每个参数的权重值:
Pw ij = PN ij &Sigma; j = 1 j = M i PN ij - - - ( 2 )
例如,当对于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的偏好参数表具有在表5中示出的内容,并且用户通过使用下列参数来选择所获得的内容以便执行数据处理时,如下表7所示那样来更新用户的偏好参数表,并且由用户选择的数值权重增加。
参数1=数值2
参数2=数值4
.
.
参数3=数值1
表7
  参数(i)   数值(j)   选择次   权重Pw<sub>ij</sub>
  参数1   数值1   1   1/4
  参数1   数值2   2   2/4
  参数1   数值3   1   1/4
  参数2   数值1   1   1/6
  参数2   数值2   1   1/6
  参数2   数值3   1   1/6
  参数2   数值4   3   2/6
  参数2   数值5   1   1/6
  ...   ...   ...   ...
  参数P   数值1   2   2/5
  参数P   数值2   1   1/5
  参数P   数值3   1   1/5
  参数P   数值4   1   1/5
偏好数据
偏好数据是包括构成偏好数据处理表的项和构成偏好参数表的项的数据。
偏好参数
偏好参数是一组参数和数值(参数1=数值α,参数2=数值β,而参数P=数值γ)。由于在数据处理类型中,参数的数目是Py,并且每个参数可以具有的数值类型的数目是Mi,所以偏好参数的数目是M1×M2×...×Mpy
偏好参数列表
如上所述,可能的偏好参数的数目是巨大的。据此,只列出了预先设置的L个偏好参数。最初,通过使用下列表达式来计算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内容段的数目DLy。因此,用户选择的次数越大,自动地产生的内容段的数目越大。
DLy=L×Dwy(3)
接下来,关于用于列出偏好参数的计算值,所述偏好参数根据DLy值为最大时的数据处理类型来反映用户偏好,通过使用下列表达式来执行偏好参数的计算:
v=PW1ji×PW2j2×...×PWpjp    (4)
其中:
Pw1ji表示参数1的第j1个数值的权重;
Pw2j2表示参数2的第j2个数值的权重;...,和
PwPjP表示参数P的第jP个数值的权重。
通过为每个数值的每个值计算偏好参数的估计值v,并且按照计算值的大小列出上面的DLy偏好参数,可获得所述偏好参数列表。为每个用户提供以原始内容段为单位的偏好参数列表。下面示出了所述偏好参数列表的例子。
表8
Figure C20051009239500391
在上述偏好参数列表中,第一列中的内容ID是分配给每段内容的唯一ID。第二列中的内容类型ID是用于区别数据处理类型的ID。第三列中的目的地(存储内容)表示用于存储通过执行数据处理所产生的内容段的位置,由第四列中的数据处理ID通过使用在第五和第六列中定义的偏好参数来指定所述数据处理。第四列中的数据处理ID是用于指定数据处理的唯一ID。第五列中的参数是参数类型。第六列中的值是参数的数值。
如上所述,内容类型ID越小,偏好参数的估计值v越大。
软件单元
在其中网络连接的信息处理设备以被链接以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操作的形式来操作的系统中,如上所述,其特征是在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发送包括命令、程序和数据的软件单元。下面将要描述当在依照此实施例的内容处理系统中自动执行根据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时所使用的软件单元。
图17示出了数据处理报告命令的配置。使用此软件单元以便主设备向从设备报告下列信息。
所述信息包括对应于用于功能程序的数据处理和偏好参数的功能程序集,存储所要处理的内容的位置,和使用所述内容来执行数据处理的目的地。
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数据处理报告命令。软件单元的程序区域具有功能程序ID和偏好参数,所述功能程序ID用于指定对应于将执行的数据处理的功能程序。软件单元的数据部分具有存储要处理的内容的位置,以及存储通过处理所产生的内容的位置的信息。
图18示出了功能程序加载完成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完成加载功能程序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功能程序加载完成报告命令和功能程序ID。
图19示出了功能程序终止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完成由主设备请求的功能程序处理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所述功能程序终止报告命令和功能程序ID。
图20示出了用户通知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通知主设备哪个用户操作所述从设备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用户通知命令和用户ID。
图21示出了内容列表请求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用户请求显示为确定的内容而自动产生内容段列表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内容列表请求报告命令和内容ID。
图22示出了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主设备用于响应于在图21中示出的内容列表请求报告命令、而向由用户操作的从设备报告用于存储内容段的目的地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和内容存储目的地数量。此软件单元的数据部分具有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内容ID、内容类型ID、数据处理ID、数据处理ID、偏好参数和内容存储目的地信息。
图23示出了选择的内容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报告由操作所述从设备的用户选择的内容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选择的内容报告命令、用户ID、内容ID和所选择内容的内容类型ID。
图24示出了偏好参数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和用于所述数据处理的参数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偏好参数报告命令、用户ID、内容ID和一组数据处理ID以及一同使用的作为用户优选的处理细节的偏好参数。
图25示出了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完成由用户请求擦除内容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用户ID、内容ID和所选择内容的内容ID。
图26示出了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配置。这是主设备用于请求从设备存储用于擦除原始内容的内容以及根据所述原始内容自动产生的内容的软件单元,其中由用户请求擦除。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用户ID、内容ID和所选择内容的内容ID。
图27示出了内容擦除终止报告命令的配置。这是从设备用于向主设备报告终止由主设备请求的内容擦除的软件单元。此软件单元的DMA命令部分具有内容擦除终止报告命令、用户ID、内容ID和内容ID。
B-2.实施例
依照本发明每个实施例的内容处理系统根据由用户使用的内容以及由用户请求的处理细节来得知用户偏好,并且执行与用户偏好相匹配的自动数据处理。可以通过使用在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信息处理设备来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所述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以链接形式作为虚拟信息处理设备来操作。作为选择,可以在包括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所述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子处理器和主处理器,所述主处理器用于命令子处理器执行程序,一个子处理器具有剩余的处理能力。
B-2-1.第一实施例
最初,下面描述了使用情况,其中当互相链接的多个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时,通过使用信息处理设备资源的空闲时间来自动地对存储在信息处理设备中的原始内容执行数据处理,为一段原始内容最新产生多种类型的内容。另外,下面描述了用于显示所产生内容的类型并且得知用户偏好的机制,和当用户擦除原始内容时用于擦除所述原始内容和根据所述原始内容产生的内容的机制。
在下面的描述中,要处理的内容是静止图像,还可以是诸如音频或视频之类的内容。另外,质量改进过滤被用作由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然而特别地是,本发明中的数据处理不局限于这种过滤。
图28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主设备的处理过程,其中在自动产生内容的使用情况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自动产生多种类型的内容以便质量改进。
在步骤S2811,主设备搜索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并且获得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
在步骤S2812,确定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是一还是更多。如果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不是一或更多(即,零),那么由于有必要自动产生内容,所以所述过程结束。如果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是一或更大,那么所述过程继续至下一步骤。
在步骤S2813,关于第x个(x=1到C)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所述主设备获得用户的数目U,所述用户处理第x个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
在步骤S2814,所述主设备获得第z个(z=1到U)用户的偏好数据。
在步骤S2815,根据所述偏好数据,通过执行偏好参数列表产生过程(分别定义)来产生总共L个偏好参数,并且产生偏好参数列表(参见表8)。稍后描述所述偏好参数列表产生过程的细节。
在步骤S2816,主设备从偏好参数列表提取第k个(k=1到L)偏好参数,并且使用所述偏好参数来搜索可以处理原始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以及存储目的地。
如果在步骤S2817确定服务器已经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目的地,那么所述服务器发送数据处理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17)以便请求信息处理设备(以下简单称为“从设备”)加载质量改进功能程序。如果在步骤S2817确定服务器没有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目的地,那么所述过程返回到步骤S2816,并且搜索可以处理原始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和关于下一偏好参数的存储目的地。
在步骤S2819,在从从设备接收功能程序完成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18)并且确认完成把质量改进功能程序载入所述从设备之后,主设备发送功能程序执行指令的软件单元以便命令所述从设备执行所述质量改进功能程序。
在步骤S2820,主设备通过接收功能程序终止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19)来确认从设备终止质量改进过程。然后,所述主设备把所产生内容的存储目的地添加到偏好参数的内容存储目的地段。
然后,执行通过使用偏好参数来产生新的内容的过程L次,所述L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循环3)。
另外,执行为每个用户产生偏好参数列表并且通过使用偏好参数来产生新的内容的过程U次,所述U是用户的数目(循环2)。
此外,执行对于原始内容为每个用户产生新的内容段的过程C次,所述内容段的数目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所述C是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的数目(循环1)。
如果在步骤S2817,确定服务器没有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目的地,那么不执行数据处理,以便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存储目的地是空白的。对于其中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存储目的地是空白的数据处理,一旦稍后发现可以执行数据处理的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目的地,通过顺次执行所述数据处理,在确认资源可用时,就可以执行自动产生内容。
图29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步骤S2815执行的偏好参数列表产生过程。
在步骤S2910,主设备获得将要处理的用户偏好数据。
在步骤S2920,对于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表达式(3)用来计算在数据处理类型中产生的内容段的数目DLy,并且依照DLy值的递减序列排序数据处理的类型。
在步骤S2930,顺序地根据其中DLy值最大的数据处理类型,对于在每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中具有每个参数的所有可能的数值类型的偏好参数的组合,根据上述偏好参数计算表达式(4)来计算每个偏好参数的估计值v。
在步骤S2940,按照值v的递减次序把偏好参数顺次存储在偏好参数列表中。
图30示出了在自动产生内容的情况下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操作步骤。在图30中,信息处理设备a作为主设备来操作,而信息处理设备b作为从设备来操作。
在步骤S3011,主设备搜索未处理的内容,在步骤S3012,指定处理内容的用户,并且在步骤S3013,获得所述用户的偏好数据。在步骤S3014,所述主设备计算根据用户偏好数据所发现的偏好参数,并且搜索可以产生内容的信息处理设备以及可以存储所述内容的目的地。
这里,假定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b被发现作为可以产生信息处理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据此,在步骤S3015,主设备请求此从设备加载质量改进功能程序,所述质量改进功能程序执行由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
当在步骤S3021接收来自主设备的功能程序加载请求时,从设备加载所述功能程序(在步骤S3022),并且报告完成了向所述主设备的加载(在步骤S3023)。
在步骤S3016,当接收完成功能程序的加载时,主设备命令从设备执行质量改进功能程序。
响应于此命令,在步骤S3024,从设备执行所述质量改进功能程序,并且当终止执行所述程序时,在步骤S3025,所述从设备向主设备报告该终止。在步骤S3017,所述主设备确认所述程序改进功能程序终止。
依照这种机制,通过使用系统的空闲资源来自动执行由用户优选的数据处理,借此在用户请求之前产生内容。
在用户请求内容列表之后,所述用户可以从所述内容列表中选择优选的内容。当选择所述内容时,内容处理系统知道用户的偏好。短语“选择内容”指的是选择所述内容并且请求某些处理,诸如用户请求显示所述内容,以及用户请求把所述内容拷贝到另一存储目的地。
图31示出了用于在内容处理系统中知道用户偏好的操作步骤。在图31示出的例子中,内容处理系统包括作为主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a和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b。当用户A对所述从设备执行操作时,用户A的偏好被得知。
在步骤S3131,用户A向信息处理设备b报告用户A是谁。在步骤S3121,由所述用户操作的从设备获得所述用户的用户ID并且向主设备发送用户通知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0)。
对于确定的原始内容,当在步骤S3132用户请求自动产生的内容段列表时,在步骤S3122,从设备获得所述内容的内容ID,并且通过发送内容列表请求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1)来向主设备报告所述内容列表。
所述主设备使用用户ID和内容ID来指定用户的偏好参数列表(参见表8),并且以存储在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中的形式来向从设备发送内容段的存储目的地(在步骤S3113)。
在步骤S3123接收来自所接收的软件单元的内容信息之后,在步骤S3124从设备把所有内容段从存储目的地加载到其主存储器中。在步骤S3125,所述从设备为用户显示内容列表。
据此,观看所显示的内容列表,在步骤S3133用户可以选择想要的内容段。在选择某些内容段之后,在步骤S3126从设备把所述内容段的内容类型ID存储在所选择内容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中(参见图23),并且把所述软件单元发送到主设备。
在步骤S3133,所述主设备响应于来自从设备的所选内容报告来执行用户偏好得知过程。
图32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所述用户的用户偏好得知过程。
在接收所选内容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之后,主设备获得数据处理类型,所述数据处理用于根据由用户选择的内容段的内容类型ID来产生内容段,并且根据偏好参数列表产生偏好参数(步骤S3210)。
在步骤S3220,在所述偏好数据处理表中,由用户选择数据处理的次数DNy被加一。在步骤S3230,通过使用上述权重更新表达式(1),更新每种类型数据处理的权重。
在步骤S3240,在所述偏好参数表中,选择偏好参数的次数PNij被加一。在步骤S3250,通过使用上述权重更新表达式(2),更新每个值的权重Pwij
通过得知用户偏好,甚至在执行相同数据处理的情况下,按照偏好参数表达式(4)计算的估计值v也是较大的,其取决于用户偏好参数和数值。因此,在偏好参数列表中、在较高等级列出了用户偏好参数。因此,当通过使用资源的空闲部分来自动执行数据处理时,用于产生用户优选内容的时间更快了。从而,当用户请求优选的内容时,已经产生所述内容的可能性较高。换句话说,可以预计对系统响应的改进。
接下来,下文描述在依照此实施例的内容处理系统中用户擦除原始内容的机制。
当用户擦除原始内容时,自动地擦除根据所述内容自动产生的大量内容段。从而,用户不必逐个擦除所述内容段。
图33示出了在内容处理系统中由用户选择要擦除的原始内容的操作步骤。
在步骤S3331,用户A向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b报告用户A的标识。在步骤S3321,由用户A操作的从设备通过向主设备发送用户通知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0),由此获得用户A的用户ID,并且向所述主设备报告用户A。
在步骤S3332,用户A选择要擦除的内容。在步骤S3322,从设备把用户ID和所述内容的内容ID存储在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中(参见图25),并且向主设备发送所述软件单元。
在步骤S3312,在接收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之后、主设备执行所选择的内容擦除过程。
图34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其中主设备响应于要擦除的内容的选择来擦除所述内容的过程。
所述主设备分析所述要擦除内容选择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5)并且确认用户ID和内容ID(在步骤S3410和S3420)。根据所述用户的偏好参数列表(参见表8),主设备提取请求擦除的内容的偏好参数列表,并且获得每种内容类型的存储目的地。
在步骤S3430,主设备向每个信息处理设备发送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6),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存储每个内容段。
接下来在步骤S3440,主设备从信息处理设备接收所述内容擦除终止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7),其中所述主设备向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发送所述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6)。在步骤S3450,主设备从偏好参数列表擦除被确认擦除的内容类型项。
由主设备执行上述过程L次,所述L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所述过程向根据原始内容产生的内容的存储目的地发送内容擦除请求命令并且确认内容擦除。
图35示出了用于在内容处理系统中执行所选择内容擦除过程的操作步骤。
尽管图35例示了把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两个信息处理设备b和c用作存储目的地来存储根据所选择原始内容而产生的内容段的情况,然而即使在具有更多存储目的地的情况中,也可以由类似的操作步骤来实现所选择内容的擦除过程。另外,同样在把请求擦除的多个内容存储在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的情况中,从主设备接收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6)多次,所述次数是所存储内容段的数目。
通过确认所选择的内容ID(在步骤S3511)并且查阅偏好参数列表,作为主设备操作(在步骤S3512)的信息处理设备指定每个信息处理设备,所述每个信息处理设备充当根据所选择内容在数据处理中产生的每个内容段的存储目的地。在图35示出的例子中,指定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b和c。信息处理设备向每个信息处理设备b和c发送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6)。
当每个信息处理设备b和c接收内容擦除请求命令的软件单元时(在步骤S3521,S3531),它擦除由所述命令指定的内容(在步骤S3522,S3532),并且向信息处理设备a发送内容擦除完成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在步骤S3523,S3533)。
在从发送内容擦除完成报告命令的每个信息处理设备通知完成内容擦除之后,信息处理设备擦除被确认擦除的内容的信息条目。
如上所述,当用户擦除确定的原始内容时,自动地擦除根据所述原始内容自动产生的大量原始内容段。因此,用户不必逐个擦除所述内容段。
B-2-2.第二实施例
下面描述一种使用情况,其中在包括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所述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子处理器和用于命令子处理器执行程序的主处理器,使用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执行自动数据处理,为一个原始内容产生多种类型的内容。
图36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执行自动数据处理的过程。
在步骤S3611,主处理器搜索未处理的原始内容段并且获得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
当在步骤S3612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不是一个或更多(即,零)时,那么由于不必自动产生内容所以所述过程结束。当在步骤S3612,原始内容段的数目C是一个或更大时,执行随后的步骤。
在步骤S3613,主处理器获得处理第x个(x=1到C)原始内容段的用户的数目U。
在步骤S3614,所述主处理器获得第z个(z=1到U)用户的偏好数据。
在步骤S3615,通过执行分别根据偏好数据定义的偏好参数列表产生过程,主处理器产生总共L个偏好参数并且产生偏好参数列表(参见表8)。
在步骤S3616,主处理器从所述偏好参数提取第k个偏好参数(k=1到L),并且使用所述偏好参数来搜索子处理器,所述子处理器可以处理原始内容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包括空闲空间。
如果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包括空闲空间的子处理器(在步骤S3617),那么把质量改进功能程序载入子处理器的局部存储器(在步骤S3618)。作为选择,如果没有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包括空闲空间的子处理器,那么所述过程返回到步骤S3616,并且对于下一偏好参数,主处理器搜索可以处理原始内容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包括空闲空间的子处理器。
在步骤S3619,在加载质量改进功能程序之后,所述子处理器执行所加载的功能程序。在步骤S3620,主处理器确认由子处理器终止功能程序之后,所述主处理器把所产生内容的存储目的地添加到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内容存储目的地段。
然后,执行通过使用偏好参数来产生新的内容L次,L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在循环3中)。
另外,执行通过使用偏好参数来为每个用户产生偏好参数列表以及产生新的内容U次(在循环2中)。
此外,执行根据原始内容产生新的内容段C次,所述内容段的数目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所述C是未处理的内容段的数目(在循环1中)。
如果在步骤S3617,发现可以处理原始内容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包括空闲空间的子处理器,那么不执行对应于此的数据处理,以便使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存储目的地具有空白空间。关于其中偏好参数列表中的存储目的地具有空白空间的数据处理,一旦发现可以执行数据处理并且在其存储区域具有空闲空间的子处理器,就顺序地执行所述数据处理,借此当确认资源可用时,就可以执行自动产生内容。
图37示出了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执行用户偏好得知的操作步骤。
在步骤S3721,用户A向信息处理设备报告用户A是谁。
当在步骤S3722用户A从信息处理设备请求自动产生的内容段列表时,在步骤S3712,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向用户A显示内容列表。
据此,观看所述内容列表,用户可以选择想要的内容段。在步骤S3723选择某些内容段使信息处理设备根据由用户A选择的内容段来为用户A执行偏好得知过程。
图38示出了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来擦除将被擦除的原始内容的操作步骤。
在步骤S3821,用户A向信息处理设备报告用户A是谁。在步骤S3811,信息处理设备掌握用户A。
当在步骤S3822用户A选择要擦除的内容时,在步骤S3812,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所选择内容的擦除处理。
图39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其中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信息处理控制器中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子处理器、响应于用户选择要擦除的内容来擦除内容的过程。
在步骤S3910,主处理器确认用户ID并且在步骤S3920确认所选择的内容ID。另外,根据所述用户的偏好参数列表(参见表8),主处理器提取请求擦除的内容的偏好参数列表,并且获得每种内容类型的存储目的地。
在步骤S3930,主处理器命令子处理器擦除每个内容段。
在由存储所述内容段的子处理器执行内容擦除之后,主处理器从偏好参数列表中擦除所确认擦除的内容类型项。
执行上述过程L次,所述L是偏好参数列表的数目,所述过程命令存储根据原始内容产生的每个内容段的子处理器,并且根据偏好参数列表擦除内容段的信息。
B-2-3.由用户请求的内容的规定
此部分描述了一种使用情况,其中当用户请求已经对其执行确定的数据处理的内容时,信息处理设备在检查是否已经产生所述内容之后向用户提供所述内容。
尽管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内容是视频,然而也可以是诸如音频和静止图像之类的内容。另外,假定此内容具有另外添加的元数据,所述元数据表明内容种类是“英语会话”。此外,数据处理是其中把由MPEG-2编码的视频数据重新编码为MPEG-4数据的处理类型。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数据处理。
最初,描述了以下处理,其中当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互相链接来操作时,提供由用户请求的内容。
对于存储在信息处理设备中的内容而言,当用户请求已经对其执行确定的数据处理的内容时,信息处理设备在检查是否已经产生所述内容之后向用户提供所述内容。如果还没有产生已经对其执行确定数据处理的内容(由用户请求的),那么确认资源的可用性并且通过使用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信息处理设备来产生所述内容。向所述用户提供所产生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假定通过执行自动内容产生(参见图30)以及用户偏好得知(参见图31和32)已经产生了用户优选的内容。当表明内容种类是“英语会话”,并且用户预先设置“从MPEG-2到MPEG-4的重新编码(这里称为数据处理3)”的权重为较大时,如下列表9所示的偏好数据处理表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把较大值设置为所选择的数据处理3的次数的初始值、与所选择的其它数据处理次数的初始值相比较,可以把数据处理3的权重设置为较大。
表9
 数据处理的类型(y)   选择次数的数目   权重Dw<sub>y</sub>
 数据处理1   1   1/(D+9)
 数据处理2   1   1/(D+9)
 数据处理3   10   1/(D+9)
 ···   ···   ···
 数据处理(D-1)   1   1/(D+9)
 数据处理D   1   1/(D+9)
图40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内容处理系统中搜索由用户所请求的内容的过程。在图40中,假定对于“按照MPEG-2”编码的“英语会话”内容,用户请求按照MPEG-4编码的“英语会话”内容。
在步骤S4010,主设备确认用户ID以便识别请求所述内容的用户。
在步骤S4020,所述主设备确认内容ID以便识别用户所请求数据处理的内容是什么。
在步骤S4030,主设备根据由用户请求的数据处理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从MPEG-2到MPEG-4重新编码)发现(discovery)数据处理ID,并且获得偏好参数(以下简称“偏好参数R”)。
在步骤S4040,主设备从在步骤S4020所确认的内容的偏好参数列表中提取第k个(k=1到L)数据处理ID和偏好参数,并且检查所提取的第k个数据处理ID和偏好参数是否与在步骤S4040提取的相同。
这里,如果由用户请求的数据处理的类型包括在偏好参数列表中,那么在步骤S4070,主设备检查所述内容是否已经作为执行所述数据处理的结果而产生。
如果在步骤S4070确定已经产生所述内容,那么在步骤S4080,主设备从所述偏好参数列表获得所述内容的存储目的地。然后,所请求内容的搜素过程结束。
作为选择,如果在步骤S4070,确定尚未产生所述内容,那么在步骤S4050,通过搜索可以根据偏好参数R和存储目的地来执行这种数据处理(如从MPEG-2到MPEG-4的重新编码)的信息处理设备,顺序地发送数据处理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17)和功能程序执行指令的软件单元,并且命令执行功能程序,所述主设备产生内容。在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接收功能程序终止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19)之后,在步骤S4060,所述主设备获得所产生内容的存储目的地。然后,所请求内容的搜索过程结束。
作为选择,如果在步骤S4040确定由用户请求的数据处理的类型不包括在偏好参数列表内,类似于上述情况,那么主设备通过请求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来产生内容,并且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执行由用户请求的从MPEG-2到MPEG-4的重新编码(在步骤S4050)。主设备获得所述内容的存储目的地并且结束搜索过程(在步骤S4060)。
图41示出了在用户之间执行的操作步骤、由用户操作的从设备以及用于搜索由用户请求的内容的主设备。
在步骤S4131,用户A向作为从设备操作的信息处理设备b报告用户A的标识。从设备获得用户ID,并且通过发送用户通知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0)来向用户A报告。
在步骤S4132,用户A请求对按照MPEG-2编码的内容进行MPEG-4重新编码,并且向所述从设备报告用于重新编码的参数。
在步骤S4122,从设备产生偏好参数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参见图24),并且向主设备报告由用户A请求的数据处理和内容以及参数类型。
在步骤S4112,通过执行所请求的内容的搜索过程(参见图40),所述主设备获得所请求的内容的存储目的地。
在步骤S4113,主设备把所请求内容的存储目的地存储在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中(参见图22)(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存储目的地的数目L是一),并且向从设备发送所获得的软件单元。
在步骤S4123从所述主设备接收内容存储目的地报告命令的软件单元之后,在步骤S4124,从设备从所述软件单元提取所述内容的存储目的地并且加载所述内容。在步骤S4125,所述从设备向用户A提供所述内容。
在报告所述内容的存储目的地之后,所述主设备执行由用户A请求的数据处理(从MPEG-2到MPEG-4的重新编码),并且根据所述参数执行用户偏好得知过程(参见图32)。
接下来,下面描述了这样一种处理,其中在包括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中,所述多处理器信息处理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子处理器和用于命令所述子处理器执行程序的主处理器,通过使用具有剩余处理能力的每个子处理器来提供由用户所请求的内容。
图42示出了在用户和信息处理设备之间执行的、用于搜索由所述用户请求的内容的操作步骤。
在步骤S4221,用户A向信息处理设备报告他的标识。在步骤S4211,信息处理设备掌握用户A。
在步骤S4222,用户A请求对按照MPEG-2编码的内容进行MPEG-4重新编码,并且向信息处理设备报告用于重新编码的参数。
在步骤S4212,通过执行所请求内容的搜索过程(参见图40),所述信息处理设备获得所请求内容的存储目的地,并且在步骤S4213向用户A提供所述存储目的地。
在提供所述内容之后,在步骤S4214,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根据由用户A请求的数据处理(从MPEG-2到MPEG-4的重新编码)和参数来执行用户基准得知过程(参见图32)。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及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化。
本发明包含了与2004年7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4-212330相关的主题,将该篇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在此,以供参考。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对内容使用数据处理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偏好数据管理装置,用于管理关于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偏好;
内容产生装置,用于通过对所述内容使用用户偏好数据处理类型来产生内容;
内容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作为原始内容的内容以及由所述内容产生装置产生的内容;和
资源管理装置,用于管理系统资源,并且响应于所述系统资源的可用性请求所述内容产生装置来处理所述内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选择内容的用户操作装置,
其中,基于由所述用户操作装置选择的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得知用户偏好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
依照用户选择每种数据处理类型的次数,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为每个用户计算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并且
基于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所述内容产生装置选择用于所述内容的一个数据处理类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
每种数据处理类型具有至少一个参数,当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用于所述内容时,将设置所述参数;
依照在所述数据处理类型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参数的次数,所述偏好数据管理装置为每个用户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权重;并且
当对所述内容使用所述数据处理类型时,所述内容产生装置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权重来确定使用的至少一个参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内容存储装置管理原始内容以及由数据处理类型产生的内容,以便使所述原始内容和所产生的内容彼此相关联;并且
所述内容存储装置包括
用户操作装置,用于选择将被用户擦除的一段内容;和
内容擦除装置,用于擦除由用户请求擦除的一段内容,以及基于所述内容段产生的内容段。
6.一种用于对内容使用数据处理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步骤:
管理关于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的用户偏好;
通过对所述内容使用用户偏好的数据处理类型来产生内容;
存储作为原始内容的内容以及在所述产生内容的步骤中产生的内容;并且
管理系统资源,并且响应于所述系统资源的可用性,通过激活产生内容步骤来请求对所述内容进行数据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由用户选择内容的步骤,
其中,在管理用户偏好的步骤中,基于由用户所选用于所述内容的数据处理类型,得知用户偏好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在管理用户偏好的步骤中,对于每个用户,依照由用户选择数据处理类型的次数,来计算每种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并且
在产生所述内容的步骤中,根据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的权重,选择用于所述内容的一个数据处理类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每种数据处理类型具有至少一个参数,当所述数据处理类型用于所述内容时,将设置所述参数;
在管理用户偏好的步骤中,对于每个用户,依照在每种数据处理类型中选择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次数,来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权重;并且
在产生所述内容的步骤中,当数据处理类型用于所述内容时,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权重来确定使用的至少一个参数。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在内容存储步骤中,管理原始内容和由数据处理类型所产生的内容,以便使所述原始内容和所产生的内容彼此相关联;并且
所述内容存储步骤包括步骤:
选择将被用户擦除的一段内容,并且
擦除由用户请求擦除的一段内容,以及基于所述内容产生的内容段。
CNB2005100923953A 2004-07-20 2005-07-20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04401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2330A JP2006033646A (ja) 2004-07-20 2004-07-20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12330/04 2004-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8126A CN1728126A (zh) 2006-02-01
CN100440198C true CN100440198C (zh) 2008-12-03

Family

ID=35335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23953A Active CN100440198C (zh) 2004-07-20 2005-07-20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19612B2 (zh)
EP (1) EP1619877B1 (zh)
JP (1) JP2006033646A (zh)
KR (1) KR101210114B1 (zh)
CN (1) CN100440198C (zh)
TW (1) TWI309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7892B2 (ja) * 2007-03-09 2009-09-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8126191A1 (ja) * 2007-03-16 2008-10-23 Fujitsu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 負荷分散方法、負荷分散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負荷分散装置
CN101420354B (zh) * 2008-11-26 2011-08-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面向广域网远程虚拟环境的组播扩展方法
JP2010250657A (ja) * 2009-04-17 2010-11-0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EP2423831A1 (en) * 2010-08-27 2012-02-29 Axel Springer Digital TV Guide GmbH Recommender system with consistent profile application
KR101748318B1 (ko) * 2010-11-22 2017-06-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어플리케이션 실행 방법 및 장치
JPWO2013080866A1 (ja) * 2011-11-30 2015-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USD845978S1 (en) * 2013-01-23 2019-04-16 Yandex Europe Ag Display screen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US9495208B2 (en) * 2014-12-04 2016-11-1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oactive presentation of multitask workflow components to increase user efficiency and interaction performance
CN115510331B (zh) * 2022-11-15 2023-03-14 山东紫菜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闲置量聚合的共享资源匹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01964A1 (en) * 2001-06-29 2003-01-02 Koichi Masukura Method of converting format of encoded video data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030210821A1 (en) * 2001-04-20 2003-11-13 Front Porch Digital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nclud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rchived audio/video data
JP2004054633A (ja) * 2002-07-19 2004-02-19 Sony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rp 情報同期方法とこの方法を利用可能な情報同期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
CN1493024A (zh) * 2000-12-22 2004-04-28 ض� 用于在分布式编程网络中自适应可靠性平衡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83697B1 (en) * 1991-03-20 2004-01-27 Millenium L.P.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ology
JPH10116257A (ja) 1996-10-15 1998-05-06 Nec Corp 分散メディア処理サーバおよび該分散メディア処理サーバを用いた通信ネットワーク
GB2343763B (en) * 1998-09-04 2003-05-21 Shell Services Internat Lt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KR20010041425A (ko) 1998-12-29 2001-05-15 요트.게.아. 롤페즈 분포된 네트워크 장치를 갖는 홈 제어 시스템
US6470319B1 (en) * 1999-06-25 2002-10-22 Community Corrections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case management plan for criminal offender
DE19964198A1 (de) * 1999-07-15 2001-04-12 Erland Wittkoetter Datenverarbeitungsvorrichtung
JP2001084354A (ja) * 1999-09-09 2001-03-3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画像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US6697821B2 (en) * 2000-03-15 2004-02-24 Süccesses.com, Inc. Conten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WO2002021841A1 (en) 2000-09-01 2002-03-14 Moxi Digital Inc. Multimedia and computing system
JP4552296B2 (ja) * 2000-09-08 2010-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02135508A (ja) * 2000-10-24 2002-05-1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処理分散方法、資源取得方法、作業受託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4655384B2 (ja) * 2001-02-28 2011-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093104B2 (en) 2001-03-22 2006-08-15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rocessing modules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networks
US6826662B2 (en) 2001-03-22 2004-11-30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synchronization for a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networks
US7233998B2 (en) 2001-03-22 2007-06-19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software cells for broadband networks
US6526491B2 (en) 2001-03-22 2003-02-25 Sony Corporation Entertainment Inc. Memory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networks
US6809734B2 (en) 2001-03-22 2004-10-26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Resource ded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networks
US20020194596A1 (en) 2001-06-18 2002-12-19 Srivastava Gopal K. Control of multiple AV-devices by a single master controller using infrared transmitted commands and bus transmitted commands
JP4518719B2 (ja) * 2001-12-10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3991196B2 (ja) * 2001-12-18 2007-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サーバ
JP3975768B2 (ja) 2002-02-13 2007-09-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推薦装置、コンテンツ推薦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4387687B2 (ja) * 2002-04-26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3330899A (ja) * 2002-05-15 2003-11-21 Japan Telecom Co Ltd 情報処理方法
JP2004212330A (ja) 2003-01-08 2004-07-29 Olympus Corp レンズの性能評価装置
US7809680B2 (en) * 2003-03-27 2010-10-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ntents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integrated recording rights control
US7636363B2 (en) * 2003-07-28 2009-12-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daptive QoS system and method
JP4568502B2 (ja) * 2004-01-09 2010-10-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管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3024A (zh) * 2000-12-22 2004-04-28 ض� 用于在分布式编程网络中自适应可靠性平衡的系统和方法
US20030210821A1 (en) * 2001-04-20 2003-11-13 Front Porch Digital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nclud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rchived audio/video data
US20030001964A1 (en) * 2001-06-29 2003-01-02 Koichi Masukura Method of converting format of encoded video data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04054633A (ja) * 2002-07-19 2004-02-19 Sony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rp 情報同期方法とこの方法を利用可能な情報同期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8126A (zh) 2006-02-01
US7519612B2 (en) 2009-04-14
KR101210114B1 (ko) 2012-12-07
KR20060053894A (ko) 2006-05-22
TWI309010B (en) 2009-04-21
JP2006033646A (ja) 2006-02-02
US20060020621A1 (en) 2006-01-26
TW200627181A (en) 2006-08-01
EP1619877A1 (en) 2006-01-25
EP1619877B1 (en)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0198C (zh) 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
KR101096406B1 (ko) 정보 처리 시스템 및 정보 처리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기록 매체
CN1312592C (zh) 信息处理系统及信息处理方法
US2012033094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nking affinity degree among functional blocks
JP4599923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060042399A (ko) 콘텐츠 처리 시스템 및 콘텐츠 처리 방법과, 컴퓨터 프로그램
CN101256582B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信息处理程序
CN102053973A (zh) 在支持多角色的网络应用中提供页面导航的装置和方法
TWI307841B (zh)
US5884311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a relational database
Pour Software component technologies: JavaBeans and ActiveX
CN100410918C (zh) 信息处理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5719216A (zh) 电子政务平台信息数据处理方法
Feliciati et al. Archives on the web and users expectations: Towards a convergence with digital libraries
Nordin et al. Using SaaS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for software developer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KR20220054992A (ko) Dcat 기반 메타데이터 변환 시스템
Cenci et al. Facilitating Data Interoper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and a Technical Solution
JP2005267150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Sanati et al. Semantic web for e-government service delivery integration
Krcmar Caution on criteria: On the context dependency of selection criteria for expert systems projects
Bakri et al. Application of Zachman Framework in Design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t PT Bank Central Asia
Sara et al. A web development system for producing an interactive electronic book
Zainol et al. Designing a Residential’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 Case Study of Applying Resource, Event and Agent (REA) Approach
Lopatovska Decision making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Polzonetti et al. Interoperability in Cooperative Environment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Metadata and Intelligent Docu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