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0368C -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0368C
CN100420368C CNB2006100426298A CN200610042629A CN100420368C CN 100420368 C CN100420368 C CN 100420368C CN B2006100426298 A CNB2006100426298 A CN B2006100426298A CN 200610042629 A CN200610042629 A CN 200610042629A CN 100420368 C CN100420368 C CN 1004203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sterile
strain
seed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426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6875A (zh
Inventor
李中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6100426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20368C/zh
Publication of CN1826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6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03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036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该方法首先创建原始两用系,然后建立新两用系的选育方法,最后配制杂交组合,以筛选强优势组合应用于生产。本发明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可有效地降低杂交种选育和制种成本,是一套很有竞争力的杂交小麦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本发明生产杂交种,不育系选育不会滞后于常规品种的选育,且方法简单;两用系自交结实正常,不育系繁殖系数大,风险小;不育系与任意小麦优良品系杂交均能正常结实,易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可将有益的外源细胞质转育到不育系中来增强杂种优势;不育基因和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体均未发现不良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遗传、染色体工程、生物化学、麦类遗传育种、隐性核不育基因在小麦杂种优势中的利用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提高小麦单产势在必行。杂种优势的利用则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小麦品种杂交化是种子工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早已杂交化,相继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使申请入把小麦育种的突破寄托在杂种优势利用上,不断地探索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系统的缺陷或不足而无法形成规模生产,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建立切实可行的杂交小麦系统是关键。根据不育系生产方式,杂种小麦系统可分为四大类,核质互作型(三系)、光温敏(两系)、核不育型(两系)和化学杀雄。各类系统的优缺点阐述如下:
三系不育系选育始终落后于常规种选育3-5年,难于超越常规育种;两次异交,风险大、制种成本高(桑伟、韩新年等,2005;柳迅生,2005)。此外,外源细胞质还有许多不良影响:①T型不育系种子瘪瘦、易穗发芽、发芽率较低,恢复源少且恢复系农艺性状较差,恢复度稳定性差,培育恢复系难度较大等;②V型和K型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杂种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单倍体,以至无法利用;③V型和K型不育系尽管较易筛选恢复系,但恢复度高而稳的恢复系较少,特别是综合性状好、恢复度能稳定在80%(国际法)以上的恢复系极少。这些缺陷制约着三系杂种小麦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光温敏两用系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当其表现出雄性不育时,可用来制种;当其自交结实时,可繁殖不育系。很显然,两系杂交小麦优于三系杂交小麦,其繁殖过程简单、配组自由、易选出强优势组合、制种成本低,但由于自然界气温的变化无常,导致两用系在生产上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只能在特殊的地区、特定的播种时期内进行制种,仍存在潜在的风险(桑伟、韩新年等,2005;柳迅生,2005),而且两用系的选育需在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同时进行,自交结实率不高,在选育过程中必须套袋,也给两用系的选育造成许多麻烦。主要的光温敏不育系统有重庆作物所选育的C49S系列(庞启华、黄光永等,1999)、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ES系列(王丰青、何觉民等,2004)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A3314(宋喜悦、何蓓如等,2005)等,所制小麦杂交种在湖南等地已有一定面积推广应用。
自XYZ体系(Driscoll,1972)设计出后,我国西北植物研究所创制出与XYZ体系相似的蓝标型核不育体系(黄寿松、李万隆等,1991),解决了核不育缺乏稳定保持系的困难。但其浅蓝粒两用系自交结实不理想,小于60%。随后又建立了与此相类似的VE型核不育体系(王鹏科、黄寿松等,1998)。周宽基、周文麟(1998)也报道了与蓝标型相似的4E·ms小麦核型不育杂交小麦系统,浅蓝粒两用系自交结实率(30-80%)有所提高,但出现白化苗、黄化苗等不良影响(刘忠祥、周宽基等,2004)。两用系自交结实率不高,各代需套袋,这样大大地增加了两用系选育难度,使两用系选育无法规模化。
相对遗传雄性不育,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直接可利用常规品种或品系选配出强优势组合。但也存在缺陷,例如化杀的效果与用药量、处理时间及小麦的生长发育时期关系密切,如果用药工具不够精密,用药不当会造成杀雄不彻底或雌蕊活性降低,从而影响杂交种纯度和制种产量。现有化学杀雄剂的成本较高,杂交种药剂使用费在0.70元/kg左右,且效果不十分理想,仍然影响了杂种小麦的利用。理想的化学杀雄剂应具备以下特点(张爱民、刘冬成等,2002):(1)能导致大多数品种完全或接近完全雄性不育,而不影响雌蕊的育性;(2)药剂使用量及使用时限不严格;(3)与基因型和(或)环境的互作效应小,且效果稳定;(4)无残毒、不污染环境和对人畜无毒害;(5)成本低而使用方法简便。只有当化学杀雄剂上述条件时,化杀杂种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小麦4B染色体上的隐性不育基因在杂种优势上的利用问题,建立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杂交种生产流程见图1),以便降低不育系选育和杂交种制种成本,提高杂交小麦的竞争力。该方法首先创建该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即创建外源恢复基因与蓝粒基因连锁的4thS.4AgL外源易位染色体并将其附加到4B染色体短臂上的隐性核不育基因(ms1b)的纯合体中,然后建立新两用系的选育方法,最后筛选强优势组合。在该方法中浅蓝粒两用系自交产生白粒(或红粒)不育系种子(占66%)、浅蓝粒种子(占30%)、深蓝粒种子(占4%),其中,白粒(或红粒)不育系种子用于生产杂交种,浅蓝粒种子用于不育系的再生产。由于该系统中的不育系可与任意普通小麦品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因此浅蓝粒两用系的建立就标志着该杂交小麦选育方法的成功构建。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1)创建本系统中的原始浅蓝粒两用系,
①4thS.4AgL外源附加易位染色体的创建
通过染色体分带方法及酒精脱氢酶电泳分析技术鉴定4BS.4AgL易位染色体和来源于一粒小麦Triticum thaoudar的4th染色体的小麦4B代换系4th″(N4B)(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polyploid wheats:introduction ofDiploid wheat chromosome 4《美国科学院杂志》(PNAS)1986年第83卷第11期,第3870至3874页),同时将位于小麦4B染色体短臂上的不育基因ms1b和矮秆基因Rht3通过基因重组连锁在一起;再将不育基因ms1b与矮秆基因Rht3同时重组到4BS.4AgL易位染色体上,获得蓝粒矮秆不育株;
蓝粒矮秆不育株与4th染色体的小麦4B代换系4th″(N4B)杂交,获得小麦的4th和携带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体双单体植株即F1代,经自交得到F2代白粒或红粒、浅蓝粒和深蓝粒三种种子,只点播F2代深蓝粒种子,由于不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的频率极低,群体必须大,约10000株左右;对该F2代群体中所有高秆可育株编号并作为父本,分别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杂交,只收获具有浅蓝粒种子杂交穗,种植杂种F1代浅蓝粒种子,抽穗后套袋,入选全部单株可育的杂交组合,选留较好的单株,分拣出浅蓝粒、白粒或红粒种子继续种植,观察育性;选留白粒或红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对应的浅蓝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浅蓝粒株系,收获浅蓝粒株系,其中浅蓝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复基因和蓝粒基因为一体的4thS.4AgL易位染色体;
或者直接以4th和携带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体双单体植株(小麦易位染色体4BS.4AgL的筛选与鉴定《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4卷第2期,第16至20页)为父本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秆基因的不育株杂交,需要1000株左右的大群体,选留蓝粒种子种植,对高秆可育株编号,再分别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秆基因的不育株杂交,同样选留蓝粒种子种植,观察育性,筛选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组合,即获得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株系;
②原始两用系的筛选与鉴定
将上述含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株系自交或继续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含Rht3矮秆基因不育株杂交后自交,从后代群体中入选蓝粒比白粒或红粒为1∶2的单株,初步筛选出两用系,再通过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镜检进行确认,从而获得该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即21II(二价体)+I4thS.4AgL(单价体);
2)杂交小麦系统新两用系选育方法(见图2)
方法一:原始两用系与优良品系配制杂交组合,在F1代只选留蓝粒种子种植,根据各组合的表现情况,决选优良组合,从入选组合F2代籽粒中分拣出浅蓝粒种子种植,选择优良单株。将F3代各株系中白粒或红粒和浅蓝粒种子分别种植,各50株左右,入选并收获白粒或红粒群体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农艺性状好的浅蓝粒株系,后者稳定后即为两用系。以此类推,直到株系稳定、分离出的白粒或红粒群体全部不育为止;测试两用系的产量并对其分离出的白粒或红粒种子进行品质分析、抗病性鉴定,以便获得高产、优质、多抗的新两用系;
方法二:选取不育系与常规优良品系杂交的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为母本与原始两用系杂交,与方法一相同,F1及F2代选留优良组合和优良单株,F3以上筛选优良的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种植浅蓝粒种子直到需要不育系之时为止;该方法做杂交时不用去雄,适用于对强优势组合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的利用。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基因及外源染色体的来源:
1)ms1b不育基因来自“Probus”突变体;
2)Rht3矮秆基因来自Nainari Rht3;
3)带有外源恢复基因的4th染色体来自一粒小麦Triticum thaoudar(=Triticum boeoticum,2n=2x=14);
4)带有蓝粒基因的4AgL-4Ag染色体的长臂来自Agropyron elongatum(2n=10x=70)。
与现有的其它杂交小麦系统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不育系是由隐性单基因(ms1b)控制的,来源于“Probus”突变体,其纯合体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都表现100%不育,对农艺性状等没有不良影响;
2)两用系的选育方法简单,不滞后于常规品种选育,自交结实正常,通过自交可生产约66%的白粒不育系、30%的浅蓝粒两用系和4%深蓝粒种子(可做粮食等),故不育系繁殖系数大,成本低,风险小,其中具有蓝粒基因和外源恢复基因的4thS.4AgL附加染色体未发现不良影响;
3)不育系与所有普通小麦品种、品系所配杂交种均正常结实,不存在找恢复系难的问题,杂交种中不含外源成分(除非有意导入)可避免不良基因的影响,而且还可将有益的外源细胞质转育到不育系中来增强杂种优势;
4)本系统适用于各种不同小麦生态区。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杂交种生产流程图;其中白粒或红粒不育系、优良品种(系)和杂交种的染色体构型均为21对小麦染色体(21II),浅蓝粒两用系为21对小麦染色体+1条外源易位染色体(21II+I 4thS.4AgL),深蓝粒种子为21对小麦染色体+1对外源易位染色体(21II+II 4thS.4AgL);
图2是两用系的2种选育方法流程图;
图3是强优势组合(杂交种)的选育流程图。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
ms-Rht3基因连锁的建立:
对94.18.26【(基因型为ms-rht3/Ms-Rht3,其中ms不育基因即ms1b来自“Probus”突变体,Rht3矮秆基因来自Nainari Rht3;“Probus”突变体演生的4B顶端缺失染色体的遗传研究,《西北农业学报》1999年第8卷第4期(第25至29页)】自交后代的116个单株盆栽于温室,由于Rht3基因对赤霉酸不敏感,故在苗期用10ppm赤霉酸(GA3)处理,然后将幼苗按高矮分类并移栽到大田,抽穗后株高调查结果与苗期分类一致。在29株高秆(80~95cm)群体中,不育株率为93.1%,60株半矮秆(60~65cm)群体中,不育株率为1.7%即2株不育,27株矮秆(40~45cm)群体中,不育株率为0%。以这2株中秆不育株为母本与澳大利亚小麦品种Cunningham(“Probus”突变体演生的4B顶端缺失染色体的遗传研究;《西北农业学报》1999年第8卷第4期,第25至29页)杂交,F1代将出现两种基因型,即ms-Rht3/Ms-rht3(半矮秆)和ms-rht3/Ms-rht3(高秆)。可从以后各代始终选择半矮秆植株(ms-Rht3/Ms-rht3),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矮秆不育株(ms-Rht3/ms-Rht3),出现几率为25%。同理,94.18.26后代群体中半矮秆植株(ms-rht3/Ms-Rht3)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高秆不育株(ms-rht3/ms-rht3)。这两种不同连锁类型的不育株为该系统创建的基础材料。并将不育基因转育到植9030、周88114、9697、陕213、陕354、陕167、陕253等中国优良品系中去。
4BS.4AgL(ms-Rht3)易位染色体的建立:
利用所获得的矮秆不育株(ms-Rht3/ms-Rht3)与带蓝粒基因的4BS.4AgL(Ms-rht3)易位系94.6.14和94.7.9杂交,后代始终种植浅蓝粒种子,入选矮秆不育株,即不育基因与矮秆基因连锁的4BS.4AgL易位染色体。为保留携带不育基因与矮秆基因连锁的4BS.4AgL易位染色体(ms-Rht3),以这些不育株为母本,与4BS.4AgL(Ms-rht3)易位系94.6.14和94.7.9杂交,组合编号分别为22和32。从F2代分离群体中可获得深蓝粒矮秆不育株,几率为25%。各代入选半矮秆可育株,可不断获得深蓝粒矮秆不育株(ms-Rht3/ms-Rht3)。其中4AgL染色体臂带有蓝粒基因,来源于Agropyronelongatum(2n=70),是第4条染色体的长臂。
本系统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体及原始浅蓝粒两用系的建立:
利用组合22和32的后代深蓝粒矮秆不育株与来源于Triticum thaoudar的第4条4th染色体的小麦4B代换系4th″(N4B)杂交,组合编号为x9904、x9905、......、x9911,获得500粒左右的杂种F1代种子,全部种植并收获,点播其F2代深蓝粒种子,群体大小为10033株,淘汰含有4BS.4AgL的矮秆不育或半矮秆可育株或含有4AgL片断的高秆不育株,将该群体中所有F2代高秆可育株编号(共398株)并作为父本,分别与含中国品种血缘的“Probus”突变体的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秆基因)杂交配制出398个组合,根据杂种粒色表现,选留58个组合并收获其父本,分拣出浅蓝粒杂种F1种子种植、套袋并观察其育性,选留植株全部可育的杂交组合,收获较好的单株,分拣出蓝粒、白粒种子继续种植,观察育性。选留白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对应的浅蓝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浅蓝粒株系。经过筛选,仅获得1个组合,编号为T0010,该组合及其对应的父本310-1T中蓝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复基因和蓝粒基因为一体的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根据蓝白粒(或红粒)分离比例(1∶2),从后代中初步筛选出两用系,再通过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镜检进行确认,获得该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21II+I 4thS.4AgL)。这些两用系是T0010-5B-1LB-1和T0010-5B-1LB-2。它们性状相似,春性,中抗条锈病、叶枯病,抗赤霉病,株高85cm,中熟,成熟黄亮。
为了确保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体的成功创建,同时采用另一种方法,即直接以4th和4BS.4AgL(含ms1b和Rht3)染色体双单体植株(即x9904、x9905、......x9911等组合F1植株)为父本与含植9030、周88114、9697、陕213、陕354、陕167、陕253等中国品种血缘的“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秆基因)杂交,选留浅蓝粒F1代杂种种植,共获得899个单株,淘汰含有4BS.4AgL的半矮秆植株(大部分不育)或含有4AgL片断的高秆不育株,对高秆可育株编号,再分别与含中国品种血缘的“Probus”突变体的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秆基因)杂交配制20个组合,同样选留蓝粒种子种植,观察育性,筛选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组合。经过筛选,也获得1个组合,编号为T0065,该组合及其对应的父本126-6T中蓝粒株系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根据蓝白粒(或红粒)分离比例(1∶2),从后代中初步筛选出两用系,再通过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镜检进行确认,获得该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21II+I 4thS.4AgL)。这些两用系是T0065-2B-1LB-1、T0065-2B-6LB-1、T0065-2B-6LB-2、T0065-10B-2LB-1、T0065-10B-2LB-2、T0065-10B-2LB-3、T0065-10B-2LB-4和T0065-11B-1LB-1。性状相似,春性,中感条锈病,叶枯病重,中抗赤霉病,株高75-95cm,中熟,熟相较差。
新浅蓝粒两用系的选育:
1)实施例1(方法一):
原始两用系T0010-5B-1LB-1与优良品系949-14配制杂交组合,组合编号为x02163,在F1代只选留蓝粒种子种植,从F2代籽粒中分拣出浅蓝粒种子种植,选择优良的单株。将F3代各株系中的白粒和浅蓝粒种子分别种植,各50株左右,入选并收获白粒群体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农艺性状好的浅蓝粒株系。以此类推,直到株系稳定、分离出的白粒群体全部不育为止。已选育出X02163-8-1-8、X02163-8-1-12、X02163-8-7-1、X02163-8-7-2、X02163-8-7-4、X02163-8-7-10等若干新浅蓝粒两用系。这些两用系为弱冬性,分蘖力强,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株高60-75cm,中早熟,成熟黄亮,白粒,千粒重35-45g。
2)实施例2(方法二):
选取不育系X9701-1-1与优良品系JYP97-1-1杂交的F2代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为母本与两用系T0010-5B-1LB-1杂交,组合编号为X01098,与第一种方法一样F1代种植浅蓝粒种子,F2代种植浅蓝粒种子,选留优良单株,F3以上筛选优良的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种植浅蓝粒种子,直到株系稳定及需要分离出白粒不育系为止。已选育出X01098-1-2-4-3-2、X01098-1-2-4-3-3、X01098-1-2-4-4-1、X01098-1-2-4-4-2、X01098-1-2-4-4-11、X01098-1-2-4-4-13、X01098-1-2-4-4-15等若干新浅蓝粒两用系。这些两用系为弱春性,分蘖力强,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株高60-70cm,中熟,成熟黄亮,白粒,千粒重35-45g。
5、强优势组合的筛选
现已利用选育出的数个两用系所产生的白粒不育系分别与西农291、西农889、西农9848、陕167、陕512、陕981、陕农258、远丰175、99514-2-5-12、99039-35-4、93302-26-9-9、9766-3-2-1-1、小偃166、新乡9408、郑9023、郑麦3666、抗69、8901优面小麦、徐0101等20多个优良品系配制杂交组合,正在对各组合进行杂种优势测试,与对照相比,根据增产情况划分组合类型(见图3),以筛选出强优势组合应用于生产。

Claims (3)

1.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首先创建以蓝粒为标记性状来分离、保持不育系的核型不育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然后建立新两用系的选育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1)创建本系统中的原始浅蓝粒两用系
①4thS.4AgL外源附加易位染色体的创建
为确保基础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染色体分带方法及酒精脱氢酶电泳分析技术鉴定4BS.4AgL易位染色体和来源于一粒小麦Triticumthaoudar的4th染色体的小麦4B代换系4th″,同时将位于小麦4B染色体短臂上的不育基因ms1b和矮秆基因Rht3通过基因重组连锁在一起;再将不育基因ms1b与矮秆基因Rht3同时重组到4BS.4AgL易位染色体上,获得蓝粒矮秆不育株;
蓝粒矮秆不育株与4th染色体的小麦4B代换系4th″杂交,获得小麦的4th和携带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体双单体植株即F1代,经自交得到足够的F2代白粒或红粒、浅蓝粒和深蓝粒三种种子,只点播F2代深蓝粒种子;对该F2代群体中所有高秆可育株编号并作为父本,分别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杂交,只收获具有浅蓝粒种子的杂交穗,种植杂种F1代浅蓝粒种子,抽穗后套袋,入选全部单株可育的杂交组合,选留较好的单株,分拣出浅蓝粒、白粒或红粒种子继续种植,观察育性;选留白粒或红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对应的浅蓝粒种子长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浅蓝粒株系,收获浅蓝粒株系,其中浅蓝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复基因和蓝粒基因为一体的4thS.4AgL易位染色体;
或者直接以4th和携带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体双单体植株为父本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秆基因的不育株杂交,获得足够的F1代蓝粒种子种植,对高秆可育株编号,再分别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秆基因的不育株杂交,同样选留蓝粒种子种植,观察育性,筛选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组合,即获得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株系;
②原始两用系的筛选与鉴定
将上述含4thS.4AgL易位染色体株系自交或继续与含“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含Rht3矮秆基因不育株杂交后自交,从后代群体中入选蓝粒比白粒或红粒为1∶2的单株,初步筛选出两用系,再通过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镜检进行确认,从而获得该杂交小麦系统的原始两用系21II+I4thS.4AgL
2)新两用系选育方法
方法一:原始两用系与优良品系配制杂交组合,在F1代只选留蓝粒种子种植,根据各组合的表现情况,决选优良组合,从入选组合F2代籽粒中分拣出浅蓝粒种子种植,选择优良单株;将F3代各株系中白粒或红粒和浅蓝粒种子分别种植,各50株,入选并收获白粒或红粒群体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农艺性状好的相对应的浅蓝粒株系,后者稳定后即为两用系;以此类推,直到株系稳定、分离出的白粒或红粒群体全部不育为止;测试两用系的产量并对其分离出的白粒或红粒种子进行品质分析、抗病性鉴定,以便获得高产、优质、多抗的新两用系;
方法二:选取不育系与常规优良品系杂交的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为母本与原始两用系杂交,与方法一相同,F1及F2代选留优良组合和优良单株,F3代以上筛选优良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种植浅蓝粒种子直到需要不育系之时为止;该方法做杂交时不用去雄,适用于对强优势组合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的利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始两用系自交产生白粒或红粒不育系种子占66%、浅蓝粒种子占30%、深蓝粒种子占4%,其中,白粒或红粒不育系种子用于生产杂交种,浅蓝粒种子即两用系用于不育系的再生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原始两用系自交所得白粒或红粒不育系,与任意普通小麦品种/系配制杂交组合,所得杂交种结实正常,易筛选出强优势组合应用于生产。
CNB2006100426298A 2006-04-06 2006-04-06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036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426298A CN100420368C (zh) 2006-04-06 2006-04-06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426298A CN100420368C (zh) 2006-04-06 2006-04-06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6875A CN1826875A (zh) 2006-09-06
CN100420368C true CN100420368C (zh) 2008-09-24

Family

ID=3694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4262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0368C (zh) 2006-04-06 2006-04-06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20368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64085A1 (zh) * 2011-11-02 2013-05-10 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方法
WO2023005883A1 (zh) 2021-07-28 2023-02-02 西南大学 一种蓝标型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0935A (zh) * 2013-02-07 2013-09-04 马士芳 一种培育蓝色矮败小麦的方法
CN103960120A (zh) * 2014-04-25 2014-08-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种快速转育小麦蓝标不育系并大批量繁种的方法
CN104719129B (zh) * 2015-03-27 2018-03-02 西南大学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5265308B (zh) * 2015-11-25 2018-01-26 滨州市作物研究所 一种小麦蓝粒矮秆种质的选育方法
CN105340730B (zh) * 2015-11-25 2018-06-26 滨州市作物研究所 小麦蓝粒近等基因系的选育方法
CN106258934B (zh) * 2016-08-09 2019-02-15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抗病蓝色籽粒小麦的选育方法
CN108496791A (zh) * 2018-03-20 2018-09-07 西南大学 Rht3显性矮秆基因在杂种优势上的利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robus"突变体演生的4B顶端缺失染色体的遗传研究. 李中安等.西北农业学报,第8卷第4期. 1999
"Probus"突变体演生的4B顶端缺失染色体的遗传研究. 李中安等.西北农业学报,第8卷第4期. 1999 *
2份4E-m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表现. 周强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7卷第6期. 2005
2份4E-m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表现. 周强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7卷第6期. 2005 *
Rht3基因及带有Rht3 基因的4B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特性的影响. 张荣铣等.遗传学报,第22卷第4期. 1995
Rht3基因及带有Rht3 基因的4B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特性的影响. 张荣铣等.遗传学报,第22卷第4期. 1995 *
小麦异易位染色体4BS.4AgL的筛选与鉴定. 李中安等.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第2期. 2001
小麦异易位染色体4BS.4AgL的筛选与鉴定. 李中安等.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第2期. 200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64085A1 (zh) * 2011-11-02 2013-05-10 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方法
WO2023005883A1 (zh) 2021-07-28 2023-02-02 西南大学 一种蓝标型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6875A (zh) 2006-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0368C (zh)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CN101889544B (zh) 一种优质多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快速培育方法
CN105104167B (zh) 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CN104737898B (zh) 一种水稻长粒粳型亲籼两系不育系种质的快速创制方法
CN102884976B (zh) 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CN110122316A (zh) 棉花光敏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01697706B (zh) 高频隐性雌不育水稻恢复系的应用及培育方法
CN1187292A (zh) 提高作物和植物杂种优势的方法
CN1813523A (zh) 一种小麦种间远缘杂交、二次回交、自交的育种方法
CN1075346C (zh) 一种杂交水稻育种方法
CN106171965B (zh) 一种超多穗行数玉米dh系通15d969的选育方法
CN105993922B (zh) 一种冷等离子体处理花粉的棉花育种方法及应用
CN112616651B (zh) 一种抗草甘膦棉花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方法
CN107251834A (zh) 一种早熟中粳稻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6900545A (zh) 一种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6857229A (zh) 一种英国小麦种质的利用方法
CN102919116B (zh) 一种甘蓝型油菜新纯合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1779597A (zh) 一种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制种方法
CN110951906A (zh) 高代回交分子轮回选择(mrsab)育种方法i--一种显性早穗不降产材料的培育及利用方法
CN104839012B (zh) 滇型细胞质育成广亲和籼型不育系的方法
CN112438197B (zh) 一种水稻三交种的育种方法
CN1041988C (zh) 稻类可逆转两用雄性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8990794A (zh) 一种杂交水稻选育方法
CN112586341B (zh) 一种迟花时恢复系粳稻的制备方法
CN1903013A (zh) 一种改良杂交稻直链淀粉含量的育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