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9129B -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19129B CN104719129B CN201510140236.XA CN201510140236A CN104719129B CN 104719129 B CN104719129 B CN 104719129B CN 201510140236 A CN201510140236 A CN 201510140236A CN 104719129 B CN104719129 B CN 1047191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at
- strain
- rht3
- stalk
- msl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本发明利用含有mslb‑Rht3基因的连锁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其他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连续3‑5代回交建立优良品种矮秆不育的近等基因系,选育出稳定的含有mslb‑Rht3的矮秆优良小麦品系,然后用中秆可育品系自交,让染色体重组交换,解除mslb‑Rht3的连锁,获得含有Rht3矮秆基因的小麦优良品系,再利用建立的小麦不育近等基因系与含有育种所需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杂交、回交,连续3‑5代用含有育种所需目标性状株系与同品种(系)进行回交、自交,在回交、自交后代中选择具有所需目标性状的优良中秆植株或高秆植株进行育种选育。本发明提供的育种方法不仅育种效率高,而且省时省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选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耕地面积的限制,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全世界有30%~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小麦单产是提高粮食产量重要途经之一,因而快速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是最为高效、经济的增产措施。
在生产上常用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主要分为2大类:一类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另一类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主要是实现三系配套,用于生产杂交种;细胞核雄性不育又分为2种,一种是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如位于4D短臂上太谷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符号命名为Ms2),利用Ms2基因与显性矮秆基因连锁,可以建立完整的育种体系,即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刘秉华等;1999,申请专利号CN99122347.0;2000,申请专利号CN00102735.2;2005,申请专利号CN200510002391.1和CN200510053484.7)。另一种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符号命名为ms1,位于4B短臂上,前人已经报道的msl位点上有六个等位位点突变体(Pugsley's(msla),Probus(mslb),Cornerstone(mslc),FS2(msld),FS3(msle)and FS24(mslf)基因)。周宽基等(2007)亦报道发现自然突变体材料——“兰州核不育小麦”,将其基因符号命名为mslg,该基因与前人已经报道的msl位点等位,并利用mslg基因建立了一套杂交小麦的培育方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80225.2)。李中安(2006)利用Probus(mslb)基因建立了另外一套杂交小麦的培育方法(申请专利号,200610042629.8),实现了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在杂交小麦生产中的应用。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在常规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报道则比较少。
矮秆基因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上世纪60年代及其后引起一场“绿色革命”,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地提高。在这“绿色革命”中,小麦的矮化育种起到关键性作用。小麦已报道并定位命名的有21个,近年又陆续报道有新的矮秆基因被发现,在这二十多个矮秆基因中,以Rht1、Rht2、Rht8、Rht9等少数隐性矮秆基因在生产中应用最广,选育的新品种最多,而具有一定降矮作用的显性或半显性矮秆基因(Rht3、Rht10、Rht12、Rht21等)还未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刘秉华等(2005)利用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Ms2连锁培育出矮败小麦(申请专利号CN200510002391.1),根据矮败小麦的遗传特性,建立了一套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CN200510053484.7);赵寅愧等(1995)报道利用Rht3矮秆基因选育出矮苏3,主要是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但未在生产广泛应用,因此加强开发利用这些显性或半显性矮秆基因显得特别重要。
小麦新品种选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常规育种;另一类为杂种优势利用。目前在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常规育成的小麦品种。其主要方法有:小麦系统育种、品种间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在诸多育种方法中,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小麦系统育种和诱变育种,育种年限较短,但有利的变异较少;回交育种能较好地缩短育种年限且能定向选育新品种,但回交的工作量较大;品种间杂交育种是当前应用最多,选育成新品种多,成就最显著的方法,但育种年限相对较长。随着小麦常规育种水平不断深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区域性越来越明显,在本地生态区域内选择新品种,主要是选择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克服不利的生态因子;在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影响小麦生长除不可控的温光生态外,还有一部分生态因子如倒春寒(降低小麦结实率)、刮风下雨(加重小麦倒伏)等因子,是可以通过遗传改良加以克服,最快速的育种方法就是回交育种。为了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工作成本,新的育种方法也不断出现,在诸多小麦育种新方法中,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生产上应用最广。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参考专利号CN200510053484.7的方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则是利用与特定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作为辅助手段进行的育种,在选育分子标记的特定性状时,需要大量的回交工作。因此,找到一种降低回交育种的工作量、缩短杂交育种年限的小麦育种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申请号为20051005348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其首先利用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Ms2连锁培育出矮败小麦,然后用矮败小麦建立的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虽然该方法能够选育得到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品种,但是,其公开的方法中优良株系的重组选择是一个随机过程,选育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能够提高育种效率,缩短新品种的育成时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已创造建立的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筛选有利于育种性状(如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等性状)的小麦品系。
步骤2、以步骤1获得的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Rht3基因的中秆F1代;
步骤3、以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作为母本分别与所述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进行回交,得到F1BC1代;对F1BC1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如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等性状)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4、以步骤3获得的F1BC1代中株高与步骤2获得的F1代株高相近的小麦株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进行回交,得到F1BC2代;对F1BC2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5、重复步骤4的操作1~3次,获得F1BC3-5;对F1BC3-5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6、将步骤5获得的F1BC3-5代中与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株高相近的小麦株系进行自交,获得F1BC3-5F2代;
步骤7、将步骤6获得的F1BC3-5F2代中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矮秆不育小麦株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mslb-Rht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作为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基础群体。并且在F1BC3-5F2代群体中,利用染色体重组交换(交换值6%左右),将优良品种(系)转育成携带Rht3矮秆基因的矮秆可育品种(系),矮秆可育品系用于育种选择。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8、以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与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获得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矮秆不育小麦品系;
步骤9、以步骤8获得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自交,获得高秆可育品系、中秆可育品系和矮秆不育品系,同时还可获得解除mslb-Rht3的连锁(6%左右)的高秆不育品系和矮秆可育品系,矮秆可育品系可用于育种选择;
步骤10、以步骤8或步骤9获得的中秆可育品系与矮秆不育品系在隔离的地方种植、制种杂交,将矮秆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进行保存,建立基础群体库。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11、将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
步骤12、将步骤11获得的F1代中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3、将步骤12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4、重复步骤13的操作1-3次,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5、将步骤14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优选的,还包括:
步骤16、将步骤12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7、将步骤16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品系进行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可育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18、将步骤17获得的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性状优良的中秆可育品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Rht3-ms1b基因新的小麦近等基因系,作为基础群体应用于育种。
优选的,所述含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的高秆小麦品种为Probus;
所述含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的矮秆小麦品种为Nainari。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已创造建立的含有mslb和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筛选有利于育种性状(如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等性状)的小麦品系。步骤2、以步骤1获得的含有mslb和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步骤3、以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作为母本分别与所述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进行回交,得到F1BC1代;对F1BC1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如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等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在F1BC1代中株高与F1代相近、其他性状与父本相近的株系进行连续回交至3-5代,选择中秆植株自交,建立优良品种中秆可育与矮秆不育的近等基因系。并且在F1BC3-5F2代群体中,利用染色体重组交换(交换值6%左右),将优良品种(系)转育成携带Rht3矮秆基因的矮秆可育品种(系),矮秆可育品系用于育种选择。
用优良品种矮秆不育的小麦品系与携带育种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杂交,然后用携带有育种目标性状的小麦株系与原品种(系)的矮秆不育品系进行连续回交至3-5代后自交,选育出携带育种目标性状的小麦新品种。小麦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是小麦品种Probus诱发产生的突变,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短臂上;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3是来源于中国西藏的大拇指小麦,同样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短臂上,本发明利用已经公开的含有mslb-Rht3基因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其他优良品种(系)进行杂交、回交,连续回交3-5代后自交,在回交后代中选择具有优良品种性状的优良中秆植株,选育出稳定的含有mslb-Rht3基因的优良矮秆不育小麦品系,建立优良品种的矮秆不育近等基因系;同时还可获得解除mslb-Rht3的连锁(6%左右)的高秆不育品系和矮秆可育品系,矮秆可育品系可用于育种选择。利用该近等基因系与携带目标性状(如抗倒春寒、抗穗萌、抗病、抗倒伏、中秆、矮秆、优质等其它性状)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杂交、回交,选用含有目标性状的株系与优良品种矮秆不育近等基因系进行连续回交至3-5代后自交,选育新品种。还可利用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性状优良的中秆可育品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Rht3-ms1b基因新的小麦近等基因系,作为基础群体应用于育种。本发明田间易观察,回交简单,提供的育种方法不仅育种效率高,而且省时省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矮秆不育以及新矮秆品种选育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近等基因系基础群体的建立过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近等基因系基础群体的保存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选育的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筛选有利于育种性状的小麦品系;
步骤2、以步骤1筛选获得的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
步骤3、以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作为母本分别与所述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进行回交,得到F1BC1代;对F1BC1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本发明利用已创造建立的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进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其中,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可以直接采用市售产品,也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选育。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矮秆不育选育的方法流程图。
小麦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是小麦品种Probus诱发产生的突变,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短臂上;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3是来源于中国西藏的大拇指小麦,同样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短臂上,本发明以含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的高秆小麦品种和含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的矮秆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其中,所述含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的高秆小麦品种为Probus;所述含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的矮秆小麦品种为Nainari。
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后,将其进行自交,获得F2代小麦品系。F2代小麦品系包括只含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含mslb和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秆小麦品系、不含mslb基因的高秆小麦品系和含mslb基因的高秆小麦品系,其中,含mslb和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即为雄性不育品系。
筛选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有利于育种性状的小麦品系,有利于育种的性状包括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等性状。
利用筛选的含有mslb-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在本发明中,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种或品系的性状包括但不限于大穗、多穗、叶片挺直、穗粒数多、高千粒重、高穗重、可育结实好、抗病、抗倒伏、抗逆性等。F2代小麦品系中含mslb-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与父本杂交得到的中秆F1代能够降低父本株高,获得父本的优良性状。
获得含有mslb-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后,将其与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进行回交,得到F1BC1代;将F1BC1代稀植点播,在群体中主要出现2种类型株高的小麦品系,一种类型的株高与父本相近,在此类型中筛选小穗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抗病、抗倒伏、抗逆性以及可育结实好等性状比原品种或品系表现优良的单株,可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另一种类型的株高与F1代相近,在此类型的品系中,选择与父本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相似的优良株系,即含有Rht3-mslb基因矮秆小麦品系,用于下一步回交。
获得F1BC1代后,以其中株高与步骤2获得的F1代株高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系为母本,与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进行回交,得到F1BC2代。在F1BC2代群体中株高类型与F1BC1代的表现一样:一种类型的株高与父本相近,在此类型中筛选小穗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抗病、抗倒伏、抗逆性以及可育结实好等性状比原品种或品系表现优良的单株,可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另一种类型的株高与F1代相近,在此类型的品系中,选择与父本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相似的优良株系,即含有Rht3-mslb基因矮秆小麦品系,用于下一步回交。
重复上述操作1~3次,即连续进行回交,获得F1BC3-5;在F1BC3-5代群体中株高类型与F1BC1代的表现一样:一种类型的株高与父本相近,在此类型中筛选小穗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抗病、抗倒伏、抗逆性以及可育结实好等性状比原品种或品系表现优良的单株,可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另一种类型的株高与F1代相近,在此类型的品系中,选择与父本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相似的优良株系,即含有Rht3-mslb基因矮秆小麦品系,用于下一步自交。
将上述过程中得到的含有Rht3-mslb基因矮秆小麦品系进行自交,获得F1BC3-5F2代;F1BC3-5F2代群体中,株高有高秆、中秆和矮秆3种类型,这3种类型的品系只有株高和育性的差异;高秆的株高以及其它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与原品种一样;中秆的株高与F1代相近,是含有母本提供Rht3-mslb基因可育的,其它性状如小穗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抗病、抗倒伏、抗逆性以及穗重等性状与原品种或品系一致,可作为保持系;矮秆是含有母本提供含有Rht3-mslb基因的不育新品种或品系,其它性状如小穗数、有效穗数、抗病性、抗逆性等性状与原品种或品系一致,由于矮秆品系是不育的,只能依靠异交授粉结实,在穗粒数、千粒重、穗重以及结实率等性状小于原品种,即为不育系;在F1BC3-5F2代群体中,同时还可获得解除mslb-Rht3的连锁(6%左右)的高秆不育品系和矮秆可育品系,矮秆可育品系可用于育种选择。
将F1BC3-5F2代中的保持系(即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不育系(即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mslb-Rht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保持矮秆不育,可以作为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基础群体。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近等基因系基础群体的建立过程。
获得进等基因系基础群体后,按照以下方法保存:
以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与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获得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矮秆不育小麦品系;
步骤9、以步骤8获得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自交,获得高秆可育品系、中秆可育品系和矮秆不育品系,同时还可获得解除mslb-Rht3的连锁(6%左右)的高秆不育品系和矮秆可育品系,矮秆可育品系可用于育种选择;
步骤10、以步骤8或步骤9获得的中秆可育品系与矮秆不育品系在隔离的地方种植、制种杂交,将矮秆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进行保存,建立基础群体库。
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近等基因系基础群体的保存方法流程图。
将中秆可育小麦品系与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获得50%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50%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将中秆可育小麦品系自交,获得25%高秆可育品系(由于mslb-Rht3连锁交换,包含1.5%左右的不育株)、50%中秆可育品系和25%矮秆不育品系(由于mslb-Rht3连锁交换,包含1.5%左右的可育株);以中秆可育品系与矮秆不育品系在隔离的地方种植、制种杂交,将矮秆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进行保存,建立基础群体库,需要时直接取出来种植即可。
选育得到矮秆不育小麦品系后,还可以继续对所述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选育,方法如下:
步骤11、将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
步骤12、将步骤11获得的F1代中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3、将步骤12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4、重复步骤13的操作1-3次,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5、将步骤14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育种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16、将步骤15获得的自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矮秆不育小麦品系杂交,新的近等基因系,获得新的基础群体,用于育种。
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选育的过程流程图。
首先将上述技术方案中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其中,所述目标性状可以是抗病、大粒等。
然后以获得的F1代总含目标性状的小麦中秆品系与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所述回交后代中包括含目标性状的小麦中秆品系和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
将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重复1~3次后,获得回交后代。此时,回交后代中包括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和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
将上述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自交,获得自交后代,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单株可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将上述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所述回交后代为含目标性状的中秆株系,将其进行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在上述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含目标性状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建立新的近等基因系作为育种的基础群体。
本发明利用含有mslb-Rht3基因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其他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连续3-5代在自交后代中选择具有优良品种性状的优良中秆植株,选育出稳定的含有mslb-Rht3的矮秆优良小麦品系。本发明提供的育种方法不仅育种效率高,而且省时省工。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绵26D矮秆选育为例:绵26D以绵阳26号为回交父本转育的矮秆小麦品系。
绵阳26号品种来源:系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绵阳20与川育9号杂交选育品种。全生育期190天;株高85-90厘米;穗长方形,穗长10-15厘米;长芒、白壳、籽粒白色,千粒重45-55克,出粉率70.9-74.3%,粗蛋白质14.43-14.73%,湿面筋33.5-34.9%容重763-765克/升;抗条锈、中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能力优于对照绵阳11、80-8,抗倒。深受加工、销售、粮食、种植部门的欢迎。适宜在我省土壤肥力高的田土种植。
1995-1997年利用含有ms1b基因的高秆品系“Probus”和含有Rht3基因的矮秆品系“Nainari”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1b和Rht3的中秆小麦F1代,F1代自交让染色体重组交换,将2个基因重组连锁在一起,培育出含有mslb-Rht3基因矮秆小麦品系。
2000年用含有mslb-Rht3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优育品种陕354杂交,连续5代在自交后代中选择优良植株,2006年选育出稳定的含有mslb-Rht3的矮秆优良小麦品系,命名为12CQ0026,12CQ0026的株高50cm左右,小穗20个左右,穗长9cm,叶片直立,高抗条锈病。
2009年春用12CQ0026与绵阳26号进行杂交,在12CQ0026的麦穗抽出来时,为便于授粉,将麦穗上的小花用小剪刀剪去三分之一,可见小花内的雌蕊,用绵阳26号的花粉授粉,昆明夏繁种植F1代,去雄后与绵阳26号回交,得到F1BC1;2010年春,在F1BC1群体中选用与绵阳26号性状相似的矮秆株系去雄与绵阳26号回交,得到F1BC2,昆明夏繁种植F1BC2代,去雄后继续与绵阳26号回交,得到F1BC3;2011年种植F1BC3代,选择与绵阳26号性状相似的中秆株系(株高65cm左右)自交,2012年种植的自交种子,群体株高出现高秆(株高85cm左右)、中秆(株高65cm左右)和矮秆(株高50cm左右)分离;高秆可育,株高等其它性状与绵阳26号相同,约占25%;中秆可育,株高65cm左右,其它性状与绵阳26号相似,约占50%;矮秆不育(含Rht3-ms1b基因),株高50cm左右,其它性状与绵阳26号相相似,约占25%;建立了绵阳26号的近等基因系。
2013年扩大种植中秆可育品系,获得解除mslb-Rht3的连锁(6%左右)的高杆不育品系和矮杆可育品系,矮杆可育品系可用于育种选择。定名为绵26D。
绵26D全生育期190天左右;株高50cm左右;穗长方形,穗长10cm左右;长芒、白壳、籽粒白色,千粒重45g左右,抗倒伏。
实施例2
川麦42M品种选育为例:川麦42M是以川麦42为回交父本,川农16为矮秆供体转育的矮秆小麦品系。
川麦4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Syn-CD768/SW89-3243//川6415,经五年七代选育而成。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19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90厘米,植株整齐,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长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7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和条锈病免疫,高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四川省区试对“川麦42”品质性状测试结果为:容重776.5克/升,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1.3%,沉降值28.1毫升,吸水率54.9%,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是一个高抗条锈并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且综合性状好的超高产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川农16号品种来源:川育12×87-429,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同对照品种绵阳26号。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株高77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0克。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5.4%,沉淀值17.7毫升,吸水率55.1%,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4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2.9平方厘米。
2009年春选用实施例1获得的矮秆不育的小麦品系12CQ0026,在12CQ0026的麦穗抽出来时,为便于授粉,将麦穗上的小花用小剪刀剪去三分之一,可见小花内的雌蕊,用川麦42的花粉授粉,昆明夏繁种植F1代,去雄后与川麦42回交,得到F1BC1;2010年春,在F1BC1群体中选用与川麦42性状相似的矮秆株系去雄与川麦42回交,得到F1BC2,昆明夏繁种植F1BC2代,去雄后继续与川麦42回交,得到F1BC3;2011年种植F1BC3代,选择与川麦42性状相似的中秆株系(株高75cm左右)自交,2012年种植的自交种子,群体株高出现高秆、中秆和矮秆分离;高秆可育,株高等其它性状与川麦42相同,约占25%;中秆可育,株高75cm左右,其它性状与川麦42相似,约占50%;矮秆不育(含Rht3-ms1b基因),株高50cm左右,其它性状与川麦42相相似,约占25%;建立了川麦42的近等基因系。
2012年春用川麦42的近等基因系自交群体中分离出来株高为50cm左右的矮秆不育株与川农16进行杂交,得到F1代,同年在昆明夏繁用F1代与川麦42的矮秆不育株杂交,得到含有川农16矮秆基因的F1BC1种子,2013年种植F1BC1群体,群体中分离株高为65cm左右的中株可育和株高为50cm左右的矮株不育,选择株高为65cm左右其它性状与川麦42相似的优良株系自交,进入品种选育程序,同时用优良株系与川麦42的矮秆不育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得到F1BC2,昆明夏繁种植自交优良株系和F1BC2,2014年种植昆明夏繁种子,从昆明夏繁种植群体中,筛选出含有川农16矮秆基因的中秆小麦品系川麦42——川麦42M品系。
川麦42M品系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同川麦42。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穗粒数37粒,千粒重43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筛选有利于育种性状的小麦品系;
步骤2、以步骤1筛选获得的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Rht3基因的中秆F1代;
步骤3、以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作为母本分别与所述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进行回交,得到F1BC1代;对F1BC1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4、以步骤3获得的F1BC1代中株高与步骤2获得的F1代株高相近的小麦株系为母本,以10~20个在本地综合表现好的品系或品种为父本进行回交,得到F1BC2代;对F1BC2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5、重复步骤4中有关回交的操作1~3次,获得F1BC3-5;对F1BC3-5代中株高与父本相近、其他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6、将步骤5获得的F1BC3-5代中与步骤2获得的中秆F1代株高相近的小麦株系进行自交,获得F1BC3-5F2代;
步骤7、将步骤6获得的F1BC3-5F2代中的中秆可育小麦株系和矮秆不育小麦株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mslb-Rht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作为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基础群体;
在F1BC3-5F2代群体中,利用染色体重组交换解除mslb-Rht3的连锁,获得携带Rht3矮秆基因的矮秆可育品种或品系;
步骤1筛选含有ms1b-Rht3基因连锁的矮杆小麦品系中有利于育种性状的小麦品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以含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的高秆小麦品种和含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的矮秆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其中,所述含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lb的高秆小麦品种为Probus;所述含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的矮秆小麦品种为Nainari;
b、得到含有mslb和Rht3基因的中秆F1代后,使其进行染色体自交重组交换,获得F2代小麦品系;在F2代小麦品系包括只含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含mslb和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中秆小麦品系、不含mslb基因的高秆小麦品系和含mslb基因的高秆小麦品系,其中,含mslb和Rht3基因的矮秆小麦品系即为雄性不育品系;
c、筛选含有mslb-Rht3基因连锁的矮秆小麦品系中有利于育种性状的小麦品系,有利于育种的性状包括大穗、大粒、多穗、多粒、抗病、抗倒伏、抗倒春寒、抗穗萌性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8、以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与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杂交,获得中秆可育小麦品系和矮秆不育小麦品系;
步骤9、以步骤8获得的中秆可育小麦品系自交,获得高秆可育品系、中秆可育品系和矮秆不育品系;
步骤10、以步骤8或步骤9获得的中秆可育品系与矮秆不育品系在隔离的地方种植、制种杂交,将矮秆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进行保存,建立基础群体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11、将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
步骤12、将步骤11获得的F1代中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3、将步骤12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与步骤7获得的基础群体中矮秆不育小麦品系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4、重复步骤13的操作1-3次,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5、将步骤14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小麦品系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系统选育,培育新品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16、将步骤12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含有目标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回交,获得回交后代;
步骤17、将步骤16获得的回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中秆品系进行自交,获得自交后代;对所述自交后代中性状优良的可育单株进行育种选育,培育新品种;
步骤18、将步骤17获得的自交后代中含目标性状的矮秆小麦品系与性状优良的中秆可育品系进行杂交,建立含有Rht3-ms1b基因新的小麦近等基因系,作为基础群体应用于育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40236.XA CN104719129B (zh) | 2015-03-27 | 2015-03-27 |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40236.XA CN104719129B (zh) | 2015-03-27 | 2015-03-27 |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9129A CN104719129A (zh) | 2015-06-24 |
CN104719129B true CN104719129B (zh) | 2018-03-02 |
Family
ID=53444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40236.XA Active CN104719129B (zh) | 2015-03-27 | 2015-03-27 |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191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06133B (zh) * | 2016-07-07 | 2018-11-27 | 河南省亚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广抗彩色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 |
CN108342502A (zh) * | 2018-02-05 | 2018-07-31 | 西南大学 | 鉴定小麦ms1b隐性不育基因的PCR引物对和引物对组合及其检测方法 |
CN108496791A (zh) * | 2018-03-20 | 2018-09-07 | 西南大学 | Rht3显性矮秆基因在杂种优势上的利用方法 |
CN108377906B (zh) * | 2018-03-22 | 2021-06-25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 一种极早熟节水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方法 |
CN109644865A (zh) * | 2019-01-29 | 2019-04-19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一种可实现恢复基因累加的杂交小麦选育方法 |
CN110199870A (zh) * | 2019-06-27 | 2019-09-06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提高糯小麦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 |
CN112385538A (zh) * | 2020-11-18 | 2021-02-23 |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利用矮败小麦定向改良小麦茎秆强度的方法 |
CN113557957B (zh) * | 2021-07-28 | 2023-03-14 | 西南大学 | 一种蓝标型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
CN116868886A (zh) * | 2023-08-10 | 2023-10-13 |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烟台市分院) | 一种基于矮败小麦的多父本动态育种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93341C (zh) * | 2005-03-11 | 2009-06-03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 一种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 |
CN100420368C (zh) * | 2006-04-06 | 2008-09-2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一种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 |
CN103563737A (zh) * | 2013-11-04 | 2014-02-12 | 邓世雄 | 一种矮杆冬小麦杂交选育方法 |
-
2015
- 2015-03-27 CN CN201510140236.XA patent/CN10471912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9129A (zh) | 2015-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19129B (zh) | 一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 |
CN102696474B (zh) | 一种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 |
CN105075848B (zh) | 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 | |
CN103237441B (zh) | 一种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方法 | |
CN111771716B (zh) | 一种杂种优势高效利用的作物遗传育种方法 | |
CN103975845A (zh) | 一种选育高产、超高产多抗小麦的方法 | |
CN107549006B (zh) | 一种洋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培育方法 | |
CN103875462A (zh) | 一种三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方法 | |
CN104719126A (zh) | 一种改良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的方法 | |
CN105638446A (zh) | 一种选育优良制种特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方法 | |
CN105104168B (zh) | 亲本播始历期相近的杂交水稻选育方法 | |
CN104719123B (zh) | 一种创制冬性蓝矮败小麦的方法 | |
CN104221844A (zh) | 低温敏二系雄性不育系核心种子的培育方法 | |
CN101011023B (zh) | 一种同步改良杂交油菜双亲的方法 | |
CN111955341A (zh) | 一种耐热性水稻的高效选育方法 | |
CN104054571B (zh) | 一种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的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 |
CN112616651B (zh) | 一种抗草甘膦棉花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1268756A (zh) | 普通荞麦两系杂交种生产技术 | |
CN108419670A (zh) | 一种长穗颈新型水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8990794B (zh) | 一种杂交水稻选育方法 | |
CN1064812C (zh) | 一种杂交小麦选育方法 | |
CN106035069A (zh) | 一种穗部颖壳白化的杂交水稻两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 |
US11365422B2 (en) | Maple-leaf-type cucumber plant | |
CN103688845A (zh) | 一种选育50%燕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 |
CN111903502B (zh) | 一种双杂种优势利用的小麦杂交种的选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