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7854C -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7854C
CN100407854C CN2004100548578A CN200410054857A CN100407854C CN 100407854 C CN100407854 C CN 100407854C CN 2004100548578 A CN2004100548578 A CN 2004100548578A CN 200410054857 A CN200410054857 A CN 200410054857A CN 100407854 C CN100407854 C CN 1004078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ints
media gateway
playback
sends
soft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100548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8868A (zh
Inventor
任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41005485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7854C/zh
Publication of CN1728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8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78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785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使得能够避免处于被放音状态下的移动用户在切换到与新的MGW相连的RNC上时,由于无法将放音状态参数传递到新的MGW而发生放音不连续的问题。在这种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中,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在第一媒体网关中创建用于放音的第一端点,第一端点与真正需要放音的第二端点处于同一个上下文中,并且,当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和第一媒体网关交互时,使用第一端点对第二端点进行放音;在放音过程中,当与第二端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从第一媒体网关切换到第二媒体网关时,使用第一媒体网关中的第一端点,对第二媒体网关中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三端点进行放音。

Description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处理R4版本的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通信系统中移动用户在不同的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简称“MGW”)对应的无线链路之间切换时放音异常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移动用户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大范围以及频繁运动的移动用户数目的不断增长,使得移动通信技术中切换问题越来越严峻。切换技术是实现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漫游而通话不中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切换包括局内切换,局间切换以及系统间切换。
在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放音也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功能。其中,放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呼叫接通前给主叫用户的放振铃音;(2)最后一分钟情况下对呼叫一方或者双方放音;(3)给被HOLD住的一方放音;(4)用户拨打117等等号码时,对用户放音告知时间信息,天气信息;(5)由于接续失败,给用户放失败通知音,比如“用户不在服务区”;(6)用户拨打到总机,给用户放音提示拨分机号,等等。
目前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协议中对放音的实现是通过对某个端点在Mc接口上用修改命令(modify)下发发送话音(send tone),并携带一个字符串,该字符串指示需要播放的音,而该端点不一定是接入侧的端点。普通呼叫过程中,在被叫振铃后,要向主叫放回铃音,表示被叫已经振铃。回铃音是从被叫侧播放的,用于验证全程话路,包括中继话路都是通的。
下面根据3GPP的相关协议来具体描述现有技术处理移动终端从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RNC”)A向RNC B切换的过程。
首先,RNC A向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简称“MSC”)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消息;随后,该MSC服务器向MGW发起申请加入端点的请求消息,该消息中含有上下文(Context)C1;
其中,RNC A和RNC B的作用是控制其辖域内的无线资源。而MSC是对位于它管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交换的功能实体,它是针对处理电路交换业务的。MGW则是负责承载、交换语音业务,并提供相应的话务处理功能。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MGW向MSC服务器返回加入端点的请求响应消息,端点T3被返回;接着,MSC服务器向MGW发修改(modify)命令,端点T2指向端点T3,端点T3朝向端点T2的方向断开;然后,MGW向MSC服务器返回操作结果;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应该可以理解,这里的所涉及的端点是MGW分配的系统内部资源,它和外部功能实体进行通信以完成对用户的放音功能。
在随后的步骤中,MSC服务器向MGW发修改(modify)命令,端点T1和端点T2断开;此后,MGW便向MSC服务器返回操作结果;
接下来,MSC服务器向RNC B发切换请求消息;随后,在RNC B和MGW之间建立承载;
在此后的步骤中,RNC B向MSC服务器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接着,MSC服务器便向RNC A发送切换命令;于是,接下来RNC B就接入切换的移动终端;
然后,RNC B向MSC服务器发送切换检测;接着,MSC服务器向MGW发送修改(modify)命令,指示将端点T2和端点T3改成双向连通;随后,MGW回响应;
接下来,MSC服务器向MGW发送修改(modify)命令,指示端点T1、端点T2断开;然后,MGW回响应;于是,RNC B便在此后的步骤中向MSC服务器发送声明切换完成消息。
在随后的步骤中,MSC服务器向RNC A发送释放命令;接着,RNC A和MGW之间承载释放;
然后,MSC服务器向MGW发送释放(SUB)命令,要求释放端点T1;接下来,MGW返回响应消息。
下面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来具体描述现有技术处理移动用户在切换到与一个新的MGW相连的RNC的前后系统对其进行放音的情形。
如图1所示,端点T1、端点T2是用于实现RNC A 20和RNC B 40辖区内的两个终端相互通话的系统资源,端点T1、端点T2之间交互媒体语音信息。在切换初始,两个终端用户通过端点T1和端点T2进行通信。MGW a和MSC服务器10之间通过规范的Mc接口相连。
随后,端点T1所对应的用户移动到RNC C 50的辖区内,如图2所示。由于端点T2和端点T3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因此利用端点T4、端点T5来完成MGW b 60和MGW a 30之间的承载连接,实现端点T2和端点T3之间的通信。其中,端点T4和端点T5分别是MGW b 60和MGW a 30内部的传输资源,可以是实现电路交换的通信电路,也可以是实现分组交换的IP资源。
图3示出了切换完成后放音的网络模型。由于切换初始是直接在端点T1上放音的,而由于切换后,是改为通过MGW b 60内的端点T3接入用户,因此在切换完成后,端点T1不再有用,将被释放掉,这样就导致了在放音过程中因为切换而放音中断。即便由MSC服务器再次对该用户进行放音,但是,这个放音将不得不从头开始,造成放音的不连续,而给用户产生很奇怪的感觉。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方案存在以下问题:即当一个移动用户处在被放音的状态下,如果该移动用户切换到了与另一个MGW相连的RNC上,就会发生放音中断或则放音不连续的问题。
在现有3GPP的相关协议中,并没有考虑到直接在接入的端点T上放音的情况。比如,当主叫M呼叫被叫N时,系统应该向被叫N放音。而在这个放音的过程中,如果被叫N由于移动切换到了和另一个MGW相连的RNC上,此时因为放音资源在被叫N切换前所对应的MGW上,而关于放音的持续时间以及放音的方式等参数也都在服务器或者切换前的MGW上有记录,故而无法将这些参数传给切换后所对应的MGW上。这样就使得被叫N在切换到了与另一个MGW相连的RNC上后,导致放音中断。而即便在被叫N切换后,由服务器再次对该被叫N进行放音,但是,放音将不得不从头开始,而产生不连续放音的现象。
由此可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为移动用户放音的端点T在原先的MGW上,而当该移动用户切换的时候无法将放音状态参数传递到新的MGW中,由此造成放音中断或放音不连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使得能够避免处于被放音状态下的移动用户在切换到与新的MGW相连的RNC上时,由于无法将放音状态参数传递到新的MGW而发生放音不连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在第一媒体网关中创建用于放音的第一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不与媒体网关外部的功能实体进行通信,所述第一端点与真正需要放音的第二端点处于同一个上下文中,并且,当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和所述第一媒体网关交互时,使用所述第一端点对所述第二端点进行放音;
B在放音过程中,当与所述第二端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切换到第二媒体网关时,使用所述第一媒体网关中的所述第一端点,对所述第二媒体网关中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三端点进行放音。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C切换完成后,删除所述第二端点。
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D放音完成后,删除所述第一端点。
所述步骤A还包含以下步骤:
A1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二端点,和与其交互媒体流的第四端点断开,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预留电路″命令,指示加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断开,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4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所述第一端点的媒体流指向所述第二端点,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5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将发送语音命令发送至所述第一媒体网关,指示所述第一端点开始放音,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所述步骤B还包含以下步骤:
B1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发送加入请求命令,指示加入所述第三端点,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媒体网关的第六端点,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回响应;
B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加入请求命令,指示加入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媒体网关的第五端点,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五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断开,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4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五端点的媒体流设置为单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5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五端点的远端地址指向所述第六端点,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6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发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六端点的远端地址指向所述第五端点,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回响应。
所述步骤D还包含以下步骤:
D1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向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发送放音完成提示;
D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删除命令,删除所述第一端点;
D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五端点双向连接起来,通话继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在现有3GPP的协议中,没有考虑到直接在接入的端点T上放音的情况。如果用户发生切换,并且是切换到了和另一个MGW相连的RNC上,因为放音资源在原先的MGW上,而且放音放了多长时间以及放音的方式等参数都在MSC服务器或者MGW上有记录,但是无法将这些参数传给用户切换后所对应的MGW,这样便使得用户切换到了一个新的MGW后,将导致放音中断。即便由MSC服务器再次对该用户进行放音,但是,这个放音将不得不从头开始,造成放音的不连续,而给用户产生很奇怪的感觉。
而本发明方案通过在系统中额外申请一个端点T1′来对真正需要放音的端点进行放音。该端点T1′不会移动,即使用户从一个RNC切换到另一个RNC。
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在放音过程中,由于移动而导致切换时,系统便要释放原有的端点T1。而需要另外在切换后所对应的MGW中建立一个端点T3来传输用户的承载信息时,这个放音仍然可以继续由额外申请的端点T1′发送到端点T3,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处理时出现的放音中断或是放音不连续的问题。
这种技术方案上的区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方案在原MGW中额外申请的一个端点T1′来对需要进行放音的端点进行放音,当用户在放音过程中由于移动而切换到一个新的RNC时,通信系统即便释放掉了原有的端点,也能够正常而且连续的对用户进行跟踪放音。从而,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直接在端点T1上放音,而在释放原由放音端点后就导致放音中断的问题,也同时避免了由MSC服务器重新进行放音而引起的放音不连续的异常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处理切换前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现有技术处理切换过程中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现有技术处理切换完成后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前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前放音的消息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中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中的消息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完成后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后放音完毕的通话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后放音完毕的消息交互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总的来说,本发明方案是通过引入一个放音端点T1′来有效地解决了放音过程中因为移动用户切换而导致的放音异常的问题。这个端点T1′是和需要真正放音的端点处于一个上下文(CONTEXT)中的,当MSC服务器和MGW交互时,系统使用该端点T1′放音,而该端点T1′的媒体流指向真正需要放音的端点。
这个新增加的放音端点T1′是通过在MGW和MSC服务器之间事先约定的特定编码方式来设定的。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可以通过与普通端点资源不一样的编码方式来确定是否生成这样的放音端点T1′。而且,MGW中普通的端点都是与MGW外部的功能实体进行通信的,而本发明所增加的这个放音端点T1′则只是MGW内部资源的扩展,它并不与外部实体进行通信,而只为MGW内部的端点提供放音功能。
具体的说,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在于,由MSC服务器在第一MGW中创建用于放音的第一端点,第一端点与真正需要放音的第二端点处于同一个上下文中,并且,当MSC服务器和第一MGW交互时,使用第一端点对第二端点进行放音。此后,当与第二端点对应的移动终端在放音过程中从第一MGW切换到第二MGW时,使用上述第一端点,对第二MGW中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三端点进行放音。切换完成后,删除第二端点。放音完成后,删除第一端点。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前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RNC A 80和RNC B 100完成两个用户(设RNC A 80区域内对应用户为A,RNC B 100区域内对应用户为B)进行通话的无线接入控制功能,MGW a 90则实现两个通话的用户A和用户B所对应的端点之间进行话音资源交互的作用。MGW a 90和MSC服务器70之间通过规范的Mc接口相连。
本发明方案通过在MGW a 90中额外申请一个端点T1′来完成给端点T1放音的功能,以使得当用户A切换出RNC A 80的辖区而导致端点T1消亡时端点T1′可以继续实现通信系统对用户A进行连续跟踪放音的功能。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前放音的消息流程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5来具体描述切换前放音的消息流程。
首先,在步骤50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一个修改请求消息(Modify Req(T1,T2,isogte)),指示将端点T1和端点T2断开。随后,在步骤510,MGW a 90返回修改回应(Modify Reply(C1,T1′))。接着,进入步骤520。
在步骤52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预留电路请求消息(Reserve circuits  Req(C1,$))命令,指示加入端点T1′,该端点用于放音。
在接下来的步骤530中,MGW a 90向MSC服务器70返回一个预留电路回应(Reserve circuits Reply(C1,T1′))消息,此后,进入步骤540。
在步骤54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修改请求消息(ModifyReq(T1′,T2,isolate)),指示将端点T1′和端点T2断开。在随后的步骤550中,MGW a 90返回修改回应(Modify Reply)消息。
接下来,在步骤56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修改请求消息(Modify Req(T1′,T1,oneway)),指示端点T1′的媒体流指向端点T2。然后,在步骤570中,MGW a 90返回修改回应(Modify Reply)消息,并进入步骤580。
在步骤58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修改请求消息(ModifyReq(T1′,sendtone)),指示端点T1′开始放音。随后,在步骤590,MGW a 90返回修改回应(Modify Reply)消息。
至此,切换前放音的消息流程结束。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中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在放音过程中,用户A切需换到和另一个MGW,即图中得MGW b 120,相连的RNC C 110上。此时,RNC A 80向MSC服务器70发送切换需求命令(Ho required),并携带目标小区,该目标小区处于RNC C 110的控制辖区范围。在收到切换需求命令(Ho required)后,MSC服务器70再向RNC C110发出切换请求命令(HO Request),而在此之间MSC服务器70需要完成图7所示的流程操作。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中消息交互流程示意图。下面参照该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方案针对切换过程中消息交互的流程步骤。
首先,在步骤700,MSC服务器70向MGW b 120发送加入请求消息(AddReq(M2,$)),指示加入端点T3和端点T4。随后,在步骤710中,MGW b120向MSC服务器70返回加入请求回应消息(Add Reply(T3,T4))。其中,端点T3是用户移动到RNC C 110的辖区后为之分配的系统资源,它与MGWb 120外部的RNC C 110进行通信。而端点T4是系统分配的传输资源,它可以是实现电路交换的通信电路,也可以是实现分组交换的IP资源。
接下来,在步骤72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加入请求消息(dd Req(M1,C1,$))指示加入端点T5。端点T5与端点T4一类的,均是由系统分配的传输资源,用以实现电路交换或分组交换。
然后,在步骤730,MGW a 90向MSC服务器70返回加入请求回应消息(Add Reply(T5)),并进入步骤740。
在步骤740中,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修改请求(ModifyReq(T5,T2,isolate,T5,T1,isolate)),指示将端点T5和端点T2、端点T1断开。随后,在步骤750,MGW a 90向MSC服务器70返回修改请求回应消息(Modify Reply)。然后,进入步骤760。
在步骤76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修改请求(Modify Req(T1′,T5,oneway)),指示将端点T1′和端点T5的媒体流改为单向。在接下来的步骤770中,MGW a 90便向MSC服务器70返回修改请求回应消息(ModifyReply)。
随后,在步骤780中,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修改请求消息(Modify Req(T5.remotesdp=T4.localsdp)),指示将端点T5的远端地址指向端点T4。在此后的步骤790中,MGW a 90便向MSC服务器70返回修改请求回应消息(Modify Reply),并进入步骤800。
在步骤800,MSC服务器70向MGW b 120发送修改请求消息(ModifyReq(T4.remotesdp=T5.localsdp)),指示将端点T4的远端地址指向端点T5。随后,在步骤710中,MGW b 120向MSC服务器70返回修改请求回应消息(Modify Reply)。
至此,在用户切换过程中MSC服务器70与MGW a 90和MGW b 120的消息交互过程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的这个过程中,放音流经过端点T1′、端点T5、端点T4、端点T3而到达用户,因此,尽管用户在放音过程中发生了切换,但是用户仍然能连续听到放音,用户感觉不到切换的发生,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出现的放音异常的这类问题。
图8示出了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完成后放音的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MSC服务器70收到RNC C 110发过来的切换完成消息后,放音仍然没有完成,则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释放请求命令(SUB Req),将端点T1删除掉。而端点T1′则继续通过端点T5、端点T4以及端点T3对用户进行放音,这样就不会造成由于用户的移动而产生的话音异常的情况了。
图9是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后放音完毕的通话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放音完成后,MSC服务器70将为用户放音的端点T1′用释放请求命令(SUB Req)删除掉,并将端点T2和端点T5双向连接起来,使得用户间的通话得以继续。
图10是根据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切换后放音完毕的消息交互流程示意图。
首先,在步骤900,MGW a 90向MSC服务器70发送放音完成提示消息(Nofity Req(T1′,tone complete)),提示MSC服务器70放音完成了。随后,进入步骤910。
在步骤910,MSC服务器70向MGW a 90发送释放请求命令(SUBReq(M1,C1,T1′)),要求将端点T1′删除掉。接下来,在步骤920中,MGWa 90向MSC服务器70返回释放回应消息(SUB Reply)。
随后,在步骤930中,修改请求(Modify Req(T5,T2,bothway)),指示将端点T2,端点T5双向连接起来。使通话继续。
在接下来的步骤940中,MGW a 90向MSC服务器70返回修改请求回应(Modify Reply)。
这样,就使得切换后用户之间的通信得以能够继续进行,而不至产生话音异常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在端点T1所对应的用户在发生切换时,不增加放音端点T1′对端点T1放音,而是直接在端点T2上对端点T1放音,但是此方案有个缺陷,就是在对端点T1放音的时候,端点T2不能发生切换。这样的结果是,如果要保证通话双方可同时发生切换,那么该方案的放音连续性仍然得不到保障。如果要保证放音的连续性,则通话双方不能同时发生切换。
为了使得本说明书更加容易理解,可参见3GPP TS 23.205 Technicalrealization of Circuit Switched multimedia service UDI/RDI fallback and servicemodification,Stage 2。(可译为“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技术标准23.205交换多媒体服务UDI/RDI倒退电路以及服务修订技术的实现部分,第2段”)的相关内容。为文章的简介起见,在此不进行复述。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A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在第一媒体网关中创建用于放音的第一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不与媒体网关外部的功能实体进行通信,所述第一端点与真正需要放音的第二端点处于同一个上下文中,并且,当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和所述第一媒体网关交互时,使用所述第一端点对所述第二端点进行放音;
B在放音过程中,当与所述第二端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切换到第二媒体网关时,使用所述第一媒体网关中的所述第一端点,对所述第二媒体网关中与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三端点进行放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C切换完成后,删除所述第二端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D放音完成后,删除所述第一端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还包含以下步骤:
A1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二端点,和与其交互媒体流的第四端点断开,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预留电路命令,指示加入所述第一端点,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断开,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4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命令,指示所述第一端点的媒体流指向所述第二端点,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A5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将发送语音命令发送至所述第一媒体网关,指示所述第一端点开始放音,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还包含以下步骤:
B1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发送加入请求命令,指示加入所述第三端点,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媒体网关的第六端点,并且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回响应;
B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加入请求命令,指示加入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媒体网关的第五端点,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五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断开,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4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五端点的媒体流设置为单向,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5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五端点的远端地址指向所述第六端点,并且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回响应;
B6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发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六端点的远端地址指向所述第五端点,并且所述第二媒体网关回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还包含以下步骤:
D1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向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发送放音完成提示;
D2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删除命令,删除所述第一端点;
D3所述移动软交换服务器向所述第一媒体网关发送修改请求命令,指示将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五端点双向连接起来,通话继续。
CN2004100548578A 2004-07-31 2004-07-31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785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4100548578A CN100407854C (zh) 2004-07-31 2004-07-31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4100548578A CN100407854C (zh) 2004-07-31 2004-07-31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8868A CN1728868A (zh) 2006-02-01
CN100407854C true CN100407854C (zh) 2008-07-30

Family

ID=35927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5485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7854C (zh) 2004-07-31 2004-07-31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785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750B (zh) * 2006-10-24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私密呼叫业务的方法和移动交换中心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725A1 (en) * 2001-10-01 2003-04-03 Hakan Nisk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H. 248 media gateways within third-generation mobile access networks
JP2004032334A (ja) * 2002-06-26 2004-01-29 Nec Corp メディアゲートウェイ、蓄積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及び蓄積データ配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494288A (zh) * 2002-10-31 2004-05-05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megaco协议在会议中实现多路同时放音的方法
CN1501650A (zh) * 2002-11-14 2004-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呼叫流程的建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4725A1 (en) * 2001-10-01 2003-04-03 Hakan Nisk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H. 248 media gateways within third-generation mobile access networks
JP2004032334A (ja) * 2002-06-26 2004-01-29 Nec Corp メディアゲートウェイ、蓄積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及び蓄積データ配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494288A (zh) * 2002-10-31 2004-05-05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megaco协议在会议中实现多路同时放音的方法
CN1501650A (zh) * 2002-11-14 2004-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呼叫流程的建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8868A (zh) 200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6435B (zh) 呼叫控制的方法和ims的电路交换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JP4494419B2 (ja) コンテンツサーバ及びコンテンツサービスシステム
CN1889756B (zh) 双模终端在分组域和电路域间切换的方法
CN100417288C (zh) 将多媒体呼叫回退为语音呼叫的方法
JP4967475B2 (ja) グループ通信切り替え方法
CN100459811C (zh)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
WO2008003260A1 (fr) Procédé et appareil de connexion de multiples appels multipartie
CN101764802B (zh) 在通话期间播放多媒体铃音的方法、服务器及终端设备
CN101237614B (zh) 一种实现彩铃业务的方法
CN102571758A (zh) 两方呼叫转会议的无缝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1322420A (zh) 用于执行切换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72261A (zh) 实现转移呼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128023B (zh) 一种建立切换承载的方法
CN100407854C (zh) 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放音方法
CN102664863B (zh) 终端实现呼叫等待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553042B (zh) 一种网关选择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083700A (zh) 一种跨域接收视频业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0148810A1 (zh) 语音本地交换中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5430156A (zh) 游戏期间的呼叫方法、呼叫装置及主叫用户终端
CN101325732B (zh) 呼叫控制的方法和ims的电路交换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1588562A (zh) 基于承载无关呼叫控制协议的多媒体彩铃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1247437B (zh) 在多方会话中实现个性化回铃音的方法及装置
CN100450223C (zh) 一种在移动软交换架构下实现集群业务的方法
CN101330640B (zh)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集中业务呼叫保持业务的实现方法
CN201766713U (zh) 实现视频彩铃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