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5767C -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5767C
CN100405767C CNB2006100030746A CN200610003074A CN100405767C CN 100405767 C CN100405767 C CN 100405767C CN B2006100030746 A CNB2006100030746 A CN B2006100030746A CN 200610003074 A CN200610003074 A CN 200610003074A CN 100405767 C CN100405767 C CN 1004057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mentioned
load
simulation
traff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030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9003A (zh
Inventor
孙元宁
王志勤
许慕鸿
黄先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of Mini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of Mini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of Mini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to CNB2006100030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5767C/zh
Publication of CN1809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9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57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576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和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抗过负荷冲击性能的测试方法。该测试系统中被测对象是MSCServer和MGW,采用仿真仪器模拟所有外部设备,及外部设备与移动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的接口,采用本发明的测试系统可以避免传统测试系统由真实外部设备造成的失败等信息错误地记入被测对象的测量结果。本发明同时提出一种多次过负荷冲击的测试方法,可以对MSC Server和MGW进行测试,根据测试需要可以有较多的负荷加载形式,与传统过负荷冲击测试相比能够考察被测对象抵抗多次过负荷冲击的性能,能更全面地对被测对象进行测试。

Description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抗过负荷冲击性能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软交换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在核心网领域的新技术。移动软交换系统的网络架构较传统移动交换系统已经发生变化,由移动交换服务器(Mobile Switching Center Server)(以下简称MSC Server)构建的信令网络、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以下简称MGW)构建的数据承载网络组成,MGW完全听从MSC Server的控制。同时MSC Server和MGW设备在软硬件上与传统移动交换机(即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MSC,简称2G MSC)有较大差别。移动软交换设备的性能是影响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关键,这方面测试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属于全新的课题。
对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测试方法既可以参考传统移动交换机的测试方法,又要考虑差异。传统移动交换机性能测试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抗过负荷能力的测试,抗过负荷能力是指2G MSC在突发情况下抵抗过负荷冲击的检验。
但是,传统的测试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是被测设备没有完全被隔离,传统的性能测试方法采用仿真仪器模拟部分接口和外部设备,其他接口由真实设备作为外部辅助设备提供支持,这往往导致将有真实设备造成的失败等信息错误地计入被测对象的测量结果。因此模拟单一或部分接口的测试方法不能够准确地评估被测设备的性能。
另一方面,传统测试中移动交换机是被测设备,其他设备包括无线设备、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以下简称HLR)、短消息业务中心(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SMSC)等都属于辅助设备。考虑到新业务和新的网络架构,传统移动交换机的测试方法不能满足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测试的要求。在移动软交换系统里,MSC Server和MGW都是被测设备。这是传统性能测试方法所没有涉及的内容。
第二是在过负荷测试中,传统的性能测试方法通过增大业务量,设置新增业务量的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长,形成过负荷冲击。但在实际网络中,大呼叫量可能发生在比较密集的时间段内,移动交换机在第一次冲击后也许工作正常,但在紧接着的冲击下会产生累积错误,最终导致工作异常。因此,传统的性能测试方法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抵抗多次过负荷冲击的测试方法。
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MSC Server和MGW的测试系统和抗过负荷冲击的测试方法,以克服现有测试系统和方法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上述这种新业务和新网络架构的过负荷测试方法,且能克服传统测试技术的缺点,并针对软交换系统中的MSC Server和MGW进行多次过负荷冲击测试的系统和方法。
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包括仿真仪器;MSCServer,其被该仿真仪器测试,其特征是该系统还包括:
至少一套MGW,且其中一套上述MGW被上述仿真仪器测试;
其中,仿真仪器用于模拟所有外部设备,及其与上述MSC Server和MGW连接的所有接口。
进一步地,根据话务模型及测试需要,
仿真仪器模拟的外部设备包括:HLR,SMSC,传统移动交换机,固定网络设备(即公共交换电话网络,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network)(以下简称PSTN),智能控制点(Service Control Point)(以下简称SCP)设备,以及无线接入网系统(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以下简称UTRAN)中的任意组合;以及
仿真仪器模拟及配置上述模拟外部设备与上述MSC Server和MGW连接的接口。
进一步地,上述外部设备与上述MSC Server和MGW连接的接口,包括:
上述MSC Server及MGW与UTRAN之间为依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以下简称3GPP)协议采用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以下简称ATM)承载的Iu CS接口协议;
MSC Server及MGW与HLR、MSC之间是移动应用部分(MobileApplocation Part)(以下简称MAP)信令接口,且在采用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al)(以下简称IP)及ATM承载时支持信令传输协议(Signal Transport)(以下简称SIGTRAN);
MSC Server及MGW与SCP设备之间是智能网应用部分协议(CAMEL Application part)(以下简称CAP),且在采用IP及ATM承载时支持SIGTRAN;
MSC Server及MGW与传统移动交换机、PSTN之间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以下简称TDM)承载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DN User Part)(以下简称ISUP)协议。
进一步地,上述模拟外部设备组合中每种设备各自的数量根据话务模型、测试需要及仿真仪器的性能设定。
进一步地,上述MGW为两套。
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适于对MSC Server或MGW的抗过负荷冲击性能进行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测试需要选择并配置话务模型,并配置使用上述话务模型的模拟用户;
步骤2:检查模拟外部设备是否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若否则由仿真仪器添加模拟外部设备,并进行步骤1,若是则进行步骤3;
步骤3:配置测试过程的相关参数,其至少包括:负荷冲击的次数N’,系统负荷初始值L0,负荷保持时间ti,过负荷门限值LT
步骤4:令N=0,根据步骤3中配置的测试过程相关参数加载话务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设置负荷冲击的总负荷量L’,从系统负荷初始值L0开始,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i
步骤402:令n=1,系统负荷L=L0
步骤403:根据测试需要,设置话务模型中各个话务业务及操作的增量pn,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
按照递增步长Ln增加负荷,即L=L+Ln,并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n,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令n=n+1;
步骤404:判断系统负荷L是否等于或大于总负荷量L’,若否则进行步骤403,若是则进行步骤405;
步骤405:降低系统负荷至系统负荷初始值L0,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e,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令N=N+1;
步骤5:判断N是否小于N’,若否则进行步骤402,若是则统计并输出测试结果。
进一步地,在上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步骤0:启动测试系统;以及
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步骤6:测试系统状态复位。
进一步地,步骤2中根据预计用到的话务模型和预计的过负荷总量计算将要触发的话务量,并根据该话务量检查外部设备是否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
进一步地,上述冲击负荷次数N’为2-4次;
上述过负荷门限值LT根据经验值,或通过测试系统预先测试取得;
上述系统负荷初始值L0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100%;
上述过负荷总量L’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0-200%;
上述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相同或不相同,且Ln≤负荷总量L’;
上述的负荷保持时间ti、tn、te相同或不相同,其范围是0-60分钟;
上述话务业务和操作的增量pn为各个话务业务及操作的相对于各自初始值的增量,上述pn相同或不相同,且所有业务和操作的增量pn的总和等于递增步长Ln
进一步地,上述的话务模型包括话务业务和操作,且至少为以下话务业务和操作其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签约用户的语音业务,智能用户的语音业务,短消息业务,视频电话业务,位置更新及切换。
采用本发明的测试系统可以避免传统测试系统由于有较多的外部设备为真实设备而带来的缺陷。而且采用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可以实现多次过负荷冲击测试,能够更全面地对被测对象进行测试。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测试系统连接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过负荷冲击测试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过负荷冲击加载波形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代签约用户与固定用户及第二代用户间语音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代智能用户与固定用户及二代用户间语音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代签约用户与第三代签约用户间语音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视频电话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短消息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位置更新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切换过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测试系统连接图,由一套MSCServer、两套MGW组成。其他外部设备和外部设备与MSC Server及MGW的接口由仿真仪器模拟,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HLR(简称3G HLR)一套、SMSC一套、传统移动交换机一套、PSTN一套、SCP设备一套、UTRAN系统三套。移动软交换设备被模拟设备完全包围。被测设备与模拟设备的接口可以根据对被测设备的支持情况灵活配置。
在信令平面,被测设备与模拟UTRAN之间依据3GPP协议采用ATM承载的Iu CS接口协议。被测设备与模拟HLR、模拟MSC中心之间是MAP信令接口,可以支持各种物理连接,包括TDM、IP、ATM承载,而采用IP、ATM等承载时仿真仪器要支持SIGTRAN协议。被测设备与模拟SCP设备之间是CAP协议,支持目前普通采用的CAP2版本,和未来可能采用的CAP3版本;支持各种物理连接,包括TDM、IP、ATM承载,采用IP、ATM等承载时仿真仪器要支持SIGTRAN协议。被测设备与模拟传统移动交换机、模拟PSTN之间沿用现网的配置,为TDM承载的ISUP协议。
在用户平面,被测设备与模拟UTRAN之间依据3GPP协议采用ATM承载的Iu用户面CS接口协议。被测设备与模拟传统移动交换机、模拟PSTN之间没有连接,第三代用户与第二代用户之间、第三代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业务流直接通过被测设备自环。如表1中给出了较详尽的被测设备与模拟外部设备之间的可能用到的接口协议。
表1测试配置图
  被测设备   模拟设备   接口配置
  1   MSC Server   3GHLR   TDM/MAPSIGTRAN/MAP
  2   MSC Server   传统移动交换机   TDM/ISUP
  3   MSC Server   SCP   TDM/CAP2或TDM/CAP3SIGTRAN/CAP2或TDM/CAP3
  4   MSC Server   PSTN   TDM/ISUP
  5   MSC Server   SMSC   TDM/MAPSIGTRAN/MAP
  6   MGW   UTRAN   ATM/Iu CS
  7   MGW2   传统移动交换机   被测设备自环
  8   MGW2   PSTN   被测设备自环
具体而言,传统测试方法存在的缺陷,例如是传统移动交换机采用无线设备的模拟器,在A接口上触发大呼叫量,但是由于HLR是真实设备,HLR的信令处理能力会影响MSC Server呼叫处理能力的测量结果。或者传统移动交换机采用仿真仪器模拟HLR和MSC,在MAP接口上触发大量信令流,但是由于无线侧是真实设备,无线环境导致的呼叫失败和短消息失败也就错误地计入MSC Server的测量结果。另外,传统测试往往针对的只是MSC Server,而在移动软交换系统中,MSC Server和MGW,都是被测对象,两者是控制和被控制,支持和被支持的关系,相互之间既是分离的,又有密切的合作。
本发明采用仿真仪器模拟测试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全部外部设备,及其与MSC server和MGW的接口,MSC server和MGW为被测对象,本实施例中使用两套相同的MGW,其中一套为被测对象,另一套在测试过程中作为辅助设备使用,这里使用真实的MGW作为辅助设备,其目的是为了配合MSC server的处理性能及话务模型的需要,虽然该MGW为真实设备,但两套MGW完全相同,不会因为使用了真实设备而影响测试结果。另外,上述仿真仪器模拟的外部设备中,每种模拟外部设备的数量根据话务模型,测试需要及仿真仪器的性能决定,例如为了配合话务业务需要及MSC Server的处理性能,模拟UTRAN的数量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但是同时也受到仿真仪器本身的性能限制,不能模拟过多的此类设备。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过负荷冲击测试方法流程图。采用该测试方法及上述测试系统,可以对MSC Server和MGW服务器分别进行测试,且测试过程相同。在该本较佳实施例中,过负荷冲击的次数设置为2次,且第一次为缓增的负荷冲击,第二次为陡增的负荷冲击。具体测试过程如下:
步骤0:启动测试系统;
步骤1:根据测试需要选择并配置话务模型,所述的话务模型包括话务业务和操作,且至少为以下话务业务和操作其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签约用户的语音业务,智能用户的语音业务,短消息业务,视频电话业务,位置更新及切换;
配置使用上述话务模型的模拟用户,即完成模拟用户注册的过程;
步骤2:检查模拟外部设备是否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例如是否能满足话务业务和操作的需要,或是否能与MSC Server的处理性能相匹配,如果外部设备处理能力不足或不匹配则由仿真仪器添加相应的外部设备,并进行步骤1,若是则进行步骤3;
步骤3:配置测试过程的相关参数,其至少包括:
过负荷冲击的次数N’,本实施例中为2次;
过负荷门限值LT,即被测试对象满负荷工作的最大负荷量,其为设备判断能够正常工作状态到过负荷工作状态的临界值,该过负荷门限值LT可以根据经验值,或通过测试系统预先测试取得;以及
系统负荷初始值L0,例如为80%LT,负荷保持时间ti,例如为30分钟;
步骤4:根据步骤3中配置的测试过程相关参数加载话务模型,即开始进行过负荷冲击的加载,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设置负荷冲击的总负荷量L’,例如为140%LT,从系统负荷初始值L0开始,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i
步骤402:令n=1,系统负荷L=L0
步骤403:根据测试需要,设置话务模型中各个话务业务及操作的相对于各自初始值的增量pn,例如为均为20%初始值,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例如为20%LT
按照递增步长Ln增加负荷,即L=L+Ln,每次的负荷量增加20LT,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n,例如为30分钟,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令n=n+1;
步骤404:判断系统负荷L是否等于或大于总负荷量L’,即系统负荷是否已经达到140%LT,若尚未达到则重复进行步骤403,按照Ln增加负荷,若已经达到140%LT则进行步骤405;
步骤405:降低系统负荷至系统负荷初始值L0,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e,例如是30分钟,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
步骤401’:再次设置负荷冲击的总负荷量L’,例如为120%LT,从系统负荷初始值L0开始,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i
步骤402’:一次加载负荷冲击至负荷总量,并经过保持时间t1’,例如为30分钟,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
步骤403’:降低系统负荷至系统负荷初始值L0,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e,例如是30分钟,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
步骤5:统计并输出测试结果;
步骤6:测试系统状态复位。
采用上述方法,经过两次过负荷冲击加载,可以实现对移动软交换系统中的MSC Server和MGW的抗过负荷冲击性能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负荷加载的波形如图3所示。该测试过程经过一次缓增过负荷冲击加载和一次陡增过负荷冲击加载,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考察被测对象的抗过负荷冲击性能,例如过负荷加载过程中还可以考察在过负荷冲击下降时被测对象的工作情况,例如稳定性等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对被测对象进行测试。当然,测试过程中根据测试需要和目的可以记录和统计更多的数据和结果,而不仅限于各话务业和操作的掉话率或成功率,例如还包括:
在过负荷冲击加载至总负荷量之后,统计本次加载过程各话务业务和操作的掉话率和成功率,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是语音呼叫成功率,可视电话呼叫成功率及短消息成功率等,并根据记录的数据考察在测试期间建立的业务或操作是否能够保持,其指标例如为语音呼叫掉话率不大于5%,可视电话呼叫掉话率不大于5%等。
另外,在过负荷冲击下降至系统初始值后,仍然需要统计这一过程中各话务业务和操作的掉话率和成功率,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是语音呼叫成功率,可视电话呼叫成功率及短消息成功率等,并根据记录的数据考察系统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其统计指标例如为语音呼叫掉话率不大于1%,可视电话呼叫掉话率不大于1%等。(上述具体话务业务流程将在后文予以介绍)
本发明提出的过负荷冲击测试方法,较传统方法的优势就是可以采用权力要求6所述的方法可以推广到2次以上过负荷冲击加载,过负荷冲击次数的较佳范围是2-4次。而且每次过负荷加载的具体过程,根据配置的加载参数不同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
系统负荷初始值L0较佳的范围例如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100%;
过负荷总量L’较佳的范围例如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0-200%;
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且Ln≤负荷总量L’,当Ln=L’时,即一次加载过负荷冲击至总负荷量,则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陡增过载和冲击加载过程;
所有步骤中的负荷保持时间ti、tn、te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其较佳的范围例如是0-60分钟;
话务模型包括话务业务和操作,在加载过程中各种业务和操作各自的增量pn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但是所有业务和操作的增量pn的总和等于递增步长Ln
上述话务模型包括各种业务和操作,加载过程中各种话务业务及操作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可能用到的话务业务及操作包括:签约用户的语音业务(包括第三代用户与第三代用户之间的语音业务、第三代用户与二代用户之间的语音业务、第三代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语音业务)、智能用户的语音业务、短消息业务、视频电话、位置更新、切换。以下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1、第三代签约用户与固定用户及第二代用户间语音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在信令平面,第三代签约用户的呼叫由模拟UTRAN3发起,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或者通过被测MGW(以下记为MGW1)转发给被测MSC Server处理,建立到模拟PSTN及第二代传统交换机(2G MSC)的呼叫。在用户平面,数据由模拟UTRAN3发起,经过MGW1,到辅助MGW(以下记为MGW2),自环回到MGW2后再经MGW1返回给模拟UTRAN3。
第三代智能用户与固定用户及第二代用户间语音业务流程如附图5。在信令平面,第三代智能用户的呼叫由模拟UTRAN3发起,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或者通过MGW1转发给被测MSCServer。在模拟SCP做出判断后,被测MSC Server继续呼叫处理,建立到模拟PSTN及2G MSC的呼叫。在用户平面,数据由UTRAN3发起,经过MGW1,到MGW2,自环回到MGW2后再经MGW1返回给模拟UTRAN3。
第三代签约用户与第三代签约用户语音业务流程如附图6。在信令平面,第三代签约用户的呼叫模拟UTRAN1发起,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或者通过MGW1转发给被测MSC Server处理,建立到模拟UTRAN2的呼叫。在用户平面,数据由模拟UTRAN1发出,经过MGW1和MGW2,发送给模拟UTRAN2。
视频电话业务流程如附图7。在信令平面,用户呼叫由模拟UTRAN1发起,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或者通MGW1转发给被测MSC Server处理,建立到模拟UTRAN2的呼叫。在用户平面,数据由模拟UTRAN1发出,经过MGW1和MGW2,发送给模拟UTRAN2。
短消息业务是纯信令层面的业务,业务流程如附图8。由模拟UTRAN1发起短消息,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处理后发给SMSC。反之亦然。
位置更新是纯信令层面的操作,业务流程如附图9。由模拟UTRAN1发起位置更新操作,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处理。
切换过程的业务流程如附图10。首先建立一个第三代签约用户到固定用户的语音业务,然后第三代签约用户从模拟UTRAN1切换到模拟UTRAN2,最后再切换回模拟UTRAN1。对于被测MSC Server和MGW1相当发生了2次MGW间切换。
在信令平面,用户的切换请求由模拟UTRAN1和模拟UTRAN2发出,信令直接送到被测MSC Server,或者通过MGW1转发给被测MSC Server处理,完成呼叫的切换过程。在用户平面,切换前数据由模拟UTRAN1发出,经过MGW1,到MGW2,自环回到MGW2后再经MGW1返回给模拟UTRAN1。切换中间数据由模拟UTRAN2发出到MGW2,自环回到MGW2后返回给模拟UTRAN2。切换完成后,数据平面路径仍然回复到切换前的样子。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改动,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适于对移动交换服务器或媒体网关的抗过负荷冲击性能进行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测试需要选择并配置话务模型,并配置使用上述话务模型的模拟用户;
步骤2:检查模拟外部设备是否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若否则由仿真仪器添加模拟外部设备,并进行步骤1,若是则进行步骤3;
步骤3:配置测试过程的相关参数,其至少包括:负荷冲击的次数N’,系统负荷初始值L0,负荷保持时间ti,过负荷门限值LT
步骤4:令N=0,根据步骤3中配置的测试过程相关参数加载话务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设置负荷冲击的总负荷量L’,从系统负荷初始值L0开始,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i
步骤402:令n=1,系统负荷L=L0
步骤403:根据测试需要,设置话务模型中各个话务业务及操作的增量pn,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
按照递增步长Ln增加负荷,即L=L+Ln,并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n,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令n=n+1;
步骤404:判断系统负荷L是否等于或大于总负荷量L’,若否则进行步骤403,若是则进行步骤405;
步骤405:降低系统负荷至系统负荷初始值L0,经过负荷保持时间te,记录该过程的业务掉话率及成功率,令N=N+1;
步骤5:判断N是否小于N’,若否则进行步骤402,若是则统计并输出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步骤0:启动测试系统;以及
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步骤6:测试系统状态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根据预计用到的话务模型和预计的过负荷总量计算将要触发的话务量,并根据该话务量检查外部设备是否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
上述冲击负荷次数N’为2-4次;
上述过负荷门限值LT根据经验值,或通过测试系统预先测试取得;
上述系统负荷初始值L0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100%;
上述过负荷总量L’为过负荷门限值LT的100%-200%;
上述负荷冲击的递增步长Ln相同或不相同,且Ln≤负荷总量L’;
上述的负荷保持时间ti、tn、te相同或不相同,其范围是0-60分钟;
上述话务业务和操作的增量pn为各个话务业务及操作的相对于各自初始值的增量,上述pn相同或不相同,且所有业务和操作的增量pn的总和等于递增步长Ln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上述的话务模型包括话务业务和操作,且至少为以下话务业务和操作其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签约用户的语音业务,智能用户的语音业务,短消息业务,视频电话业务,位置更新操作及切换操作。
6.一种使用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的测试系统,包括仿真仪器;移动交换服务器,其被该仿真仪器测试,其特征是该系统还包括:
至少一套媒体网关,且其中一套上述媒体网关被上述仿真仪器测试;
其中,仿真仪器用于模拟所有外部设备,及其与上述移动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连接的所有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根据话务模型及测试需要,
仿真仪器模拟的外部设备包括:归属位置寄存器,短消息业务中心,传统移动交换机,固定网络设备,智能控制点设备,以及无线接入网系统中的任意组合;以及
仿真仪器模拟及配置上述模拟外部设备与上述移动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连接的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是上述模拟外部设备与上述移动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连接的接口,包括:
上述移动交换服务器及媒体网关与模拟无线接入系统之间为依据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协议采用异步传输模式的Iu CS接口协议;
移动交换服务器及媒体网关与模拟归属位置寄存器、模拟短消息业务中心之间是移动应用部分信令接口,且在采用网际协议及异步传输模式承载时支持信令传输协议;
移动交换服务器及媒体网关与模拟智能控制点设备之间是智能网应用部分协议,且在采用网际协议及异步传输模式承载时支持信令传输协议;
移动交换服务器及媒体网关与模拟传统移动交换机、模拟固定网络设备之间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承载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协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是上述模拟外部设备组合中,每种设备各自的数量根据话务模型、测试需要及仿真仪器的性能设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是上述媒体网关为两套。
CNB2006100030746A 2006-02-08 2006-02-08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040576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030746A CN100405767C (zh) 2006-02-08 2006-02-08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030746A CN100405767C (zh) 2006-02-08 2006-02-08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9003A CN1809003A (zh) 2006-07-26
CN100405767C true CN100405767C (zh) 2008-07-23

Family

ID=36840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30746A Active CN100405767C (zh) 2006-02-08 2006-02-08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576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93922C (zh) * 2007-07-20 2010-03-10 华中科技大学 下一代网交换技术与通信安全实验装置
KR101626446B1 (ko) * 2009-08-21 2016-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부 장치를 연결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11153657A1 (zh) * 2010-06-08 2011-12-1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软交换可用性综合评估系统
CN105338331B (zh) * 2015-12-16 2018-08-24 武汉微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压缩视频监控系统及故障恢复方法
CN106161102B (zh) * 2016-08-12 2019-07-09 李纯雅 一种ip ran网络优化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7508725A (zh) * 2017-08-24 2017-12-22 航天中认软件测评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自动化测试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92170A1 (en) * 2002-04-26 2003-11-06 Kongsberg Defence Communications A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recep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ignals
CN1647470A (zh) * 2002-03-14 2005-07-27 Ut斯达康有限公司 分组移动网络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470A (zh) * 2002-03-14 2005-07-27 Ut斯达康有限公司 分组移动网络
WO2003092170A1 (en) * 2002-04-26 2003-11-06 Kongsberg Defence Communications A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recep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ignal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屈玉贵.计算机应用,第23卷第1期. 2003
赵保华
软交换产品性能测试的研究与实现. 李越鹏
软交换产品性能测试的研究与实现. 李越鹏;赵保华;屈玉贵.计算机应用,第23卷第1期. 20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9003A (zh) 2006-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5882B (zh) 宽带编解码器协商
AU759215B2 (en) Cellular network traffic simulator
CN101569154B (zh) 用于为非登记订户的gsm与ims之间的重叠
CN100405767C (zh) 测试移动软交换设备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2244592B (zh) 测试网络业务质量的系统和方法、测试中心和测试终端
CN101843134A (zh) 用于网络业务量监视的方法和监视组件
CN100525347C (zh) 一种呼叫中心人工座席资源的模拟实现方法及其系统
CN101141753A (zh) 一种大话务自动化测试装置及方法
KR100639239B1 (ko) 미디어 게이트웨이에서의 핸드오버 처리 방법
CN100466561C (zh) 媒体网关控制器确定用于承载的媒体网关的方法
CN100372269C (zh) 一种对无线通信产品进行性能测试的方法
CN1976539B (zh) 一种传送数字用户信令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01313557A (zh) 电路域终端实现业务自助的方法及系统
CN104125552A (zh) 基于网络传输原理实现号码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N101155321B (zh) 呼叫过程中的失败处理的方法
CN101150623B (zh) 模拟呼叫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0417293C (zh) 一种呼叫处理方法
CN102487526B (zh) 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1873238B (zh) 实现呼叫控制协议和媒体控制协议关联的方法
CN101674616A (zh) Iwf业务切换方法和装置
EP1790142B1 (en)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selective access to network node
CN101166121B (zh) 一种大话务量呼叫测试方法和装置
KR100553552B1 (ko) Wcdma r4 분리형 구조 하에서의 호 처리 자원의감사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1420637B (zh) 一种利用会话初始协议呼叫器进行大话务量测试的方法
EP1994680B1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dumps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of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ELECOMMUNICA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before: Tele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Inst.,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4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Address before: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before: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I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