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1878C -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1878C
CN100401878C CNB200510096301XA CN200510096301A CN100401878C CN 100401878 C CN100401878 C CN 100401878C CN B200510096301X A CNB200510096301X A CN B200510096301XA CN 200510096301 A CN200510096301 A CN 200510096301A CN 100401878 C CN100401878 C CN 10040187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rf
wheat
ovarys
many
ov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963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1791A (zh
Inventor
张改生
马守才
牛娜
杜伟莉
赵惠燕
梅拥军
郭艳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5100963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1878C/zh
Publication of CN1771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1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18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187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先以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为母本,多子房小麦为父本,将携有多子房性状基因通过杂交和随后以保持系为轮回亲本的置换回交导入到保持系细胞核中,创制出同类型的多子房保持系。再以这种具有多子房性状保持系为父本,与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连续回交置换,最终选育出具有粘、易、偏型不育细胞质的对应多子房不育系。采用这种粘、易、偏型多子房不育系组配与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或再现原有的强优势组合,可在母本繁殖、杂交种生产制种中表现多子房性状,明显提高不育系繁殖系数和制种效益。杂交种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为单子房性状,既不影响小麦品质,又可保障高产。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杂种优势利用已在实际生产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研究亦表明,小麦也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深人研究与开发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主要有4种:即CMS(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HA(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GMS(核型雄性不育)和PCMS(光温敏雄性不育)。其中,CMS途径主要是通过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因此又称为三系法,这一途径是当前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中,真正获得初步成功,并已小面积种植或较大面积中试与生产示范的主要途径之一。
CMS小麦雄性不育系分为两类,即提类和粘类。提类,是以提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为代表的一类不育系的总称,突出的特点是极易保持,不育性稳定,但缺点是恢复源窄,收获前穗易发芽,杂交种发芽率低等已成为生产障碍。粘类,即粘型(K型)、易型(V型)、偏型(Ven型)等一类不育系的总称,其突出特点是既易保持又易恢复,且种子饱满;保持系与恢复系资源都分布在普通小麦的推广品种(系)内,农艺性状优良。
从目前研究,粘类不育系又分为粘类1B/1R不育系和粘类非1B/1R不育系,粘类1B/1R不育系的缺点是由于异源细胞质与特定核型互作产生一定的细胞质负效应,如不育系及F1均产生一定频率的单倍体、恢复度变异较大、育性不稳定及生长势弱等。虽然已培育出不少达标强优势组合,但仍难以走向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多年筛选与选育,目前已培育出粘类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较好地克服了粘类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上述不良细胞质效应。特别是这批不育系主效育性基因单一,而且易恢复性高,恢复度大多都在85-100%之间。在此基础上已组配出部分超标15-20%以上的强优势组合。尽快开发利用这些强优势组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走向生产,进一步提高杂交小麦制种效益已成为杂交小麦推广的技术关键。事实上,大量实践证明杂交小麦制种效益,或者制种中的繁殖系数能否提高已经成为杂交小麦能否大面积推广的瓶颈。
小麦属小株大群体作物,繁殖系数小,种子生产成本高,现制种产量,虽已由50kg-60kg/667m2提高到150kg-250kg/667m2(小面积实验),但与水稻、玉米的制种产量可达250-400kg/667m2相比仍较低,而且水稻、玉米667m2的用种量仅为1-1.5kg/667m2和2.5kg/667m2,杂交小麦则要6-7kg/667m2。因而在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过程,亟需考虑繁制种效益问题,即要研制解决如何提高繁殖系数,降低种子生产成本的问题。
多子房小麦,一个小花内具有2-3个雌蕊,三个雄蕊,结实正常,遗传性稳定,使正常每一小花内的籽粒数量可增加到2-3粒,将其应用到杂交小麦制种,从而可使杂交小麦繁殖系数大大提高,进而带来杂交小麦制种效益的大大提高。研究证明,粘类小麦不育系之不育细胞质对杂合显性多子房基因的性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不影响纯合显性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将其这一特性应用于三系杂交小麦的繁制种中,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杂交小麦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的实际问题,而且更加快了真正在生产上突破杂交小麦生产应用关的步伐,可使杂交小麦更快地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小麦三系杂种组合在母本繁殖和杂交制种中所存在的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的瓶颈,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研究证明:利用粘类小麦不育系之不育细胞质对杂合显性多子房基因的性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又不影响纯合显性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将其这一特性应用于三系杂交小麦的繁制种中,不仅可以将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现有强优势杂交组合转育成具有多子房性状的新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并通过和原有恢复系杂交仍可保持原有杂种组合的杂种优势,而且也可以利用该方法选育新的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用以配制与筛选强优势组合。无论那一种方法,选育或转育的三系杂种组合在母本繁殖、作为制种的母本用以杂交种生产均表现多子房性状,可明显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的繁殖系数、降低繁制种成本。同时杂交种用以生产又能表现单子房性状,既不影响小麦优质品质,又可保障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
上述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下列方法得以实现: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子房保持系的选育或转育;
2、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3、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繁殖与杂交种生产。
1)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子房保持系的选育或转育,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以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用N(mm rfrf)]为母本,其中N表示保持系可育细胞质,m表示保持系细胞核内单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隐性基因,与多子房小麦[用A(MM RfRf)]杂交,其中A表示普通小麦细胞质,M表示普通小麦细胞核内多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显性可育基因,获得F1[N(Mm Rfrf)],表现多子房;
②多子房F1[N(Mm Rfrf)]为母本,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BC1,子房性状发生分离,表现单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淘汰,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保留,选择与轮回亲本(保持系)性状相似的多子房单株以便继续进行测交与回交;
③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继续作母本与轮回亲本[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得到两类BC2,一类是育性和子房性状均发生分离[N(Mm Rfrf)+N(mm rfrf)](淘汰),另一类是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N(Mm rfrf)+N(mm rfrf)](保留)。
④进行③的同时,利用BC1中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rfrf)]与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之一进行测交,如:粘型不育系[K(mm rfrf)],亦得到两类测交后代,一类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 rfrf)+K(mm rfrf)](保留测交父本后代),另一类则表现为单子房育性分离[K(Mm Rfrf)+K(mm rfrf)](淘汰测交父本后代)。
⑤根据③和④中的定株回交和测交结果,在测交后代表现单子房全不育的定株回交父本后代,即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后代[N(Mm rfrf)+N(mm rfrf)]中选留多子房单株[N(Mm rfrf)]继续作为母本与轮回亲本[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
⑥重复③、④、⑤的工作,直到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保持系)性状相似,然后选用表现多子房的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分离纯合基因型。
⑦从⑥中选留的多子房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纯化,得到子房性状分离的自交后代[纯合多子房,N(MM rfrf)+杂和多子房,N(Mm rfrf)+纯合单子房,N(mm rfrf)]。
⑧对⑦中的多子房自交后代继续定株自交,选留自交后代中多子房性状不分离群体便是要选育或者转育的纯合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
⑨以⑧中的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以④中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 rfrf)+K(mm rfrf)]测交后代为母本,或者直接采用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定株回交置换4-5代,直至在一定回交后代选出多子房新不育系,并且不育系其它农艺性状同多子房新保持系。此时,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选育成功。
2)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转育,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以单子房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单子房全不育F1[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
②单子房全不育F1[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以原父本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轮回亲本继续进行回交置换4-5代,直至回交后代稳定出现多子房全不育,农艺性状同轮回亲本多子房新保持系,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即转育成功;
3)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繁殖与杂交种生产,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多子房小麦不育系繁殖区,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通过代代杂交或者回交繁殖,持续不断获得具有粘、易、偏型不育细胞质源的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
②多子房小麦杂交制种区,以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与普通小麦恢复系[A(mm RfRf)]杂交或测交,进行强优势组合的制种或筛选;或直接与原三系强优势组合的父本[A(mm RfRf)]组配进行杂交制种,提高原制种繁殖系数,降低原制种成本,再现出原三系组合杂种优势提供生产应用;制种获得的杂交种[[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均表现单子房。
本发明的方法带来的技术效果和进步在于:
1、本发明是针对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与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即杂交小麦要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提高小麦繁殖系数,创造高效益制种技术至关重要而提出的。
2、应用本发明选育或转育的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在其作为亲本繁殖和作为杂交小麦制种中的母本表现多子房性状,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种子繁殖系数、降低繁制种成本,进而大幅度提高杂交小麦的制种效益。
3、采用多子房小麦制种后生产出的杂交种,提供到生产应用又表现为单子房性状,既不影响小麦优良品质,又可保障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很有利于推广应用。
4、将本发明完全应用于杂交小麦,不仅使杂交小麦亲本繁殖系数大大提高,带来杂交小麦制种效益的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从杂交小麦利用的技术关键上解决了杂交小麦应用的瓶颈,即高效益制种技术的获得。
5.本发明完全有别于其它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完全将杂交小麦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不仅杂交小麦可建立在常规育种的最新成果之上,使杂交小麦育种在常规育种基础之上进而能达到“水涨船高”式的技术变革。而且获得了高于常规育种的繁殖系数,更加快了真正在生产上突破杂交小麦生产应用关的步伐,可使杂交小麦更快地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附图说明
图1为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选育示意图;
图2为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转育示意图;
图3为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三系途径不育系繁殖与杂交种生产示意图。
以下对照附图并结合发明人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严谨科学的细胞质置换技术和遗传分析技术,首先以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为母本,多子房小麦为父本,将携有多子房性状基因通过杂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导入到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之细胞质中,从中选择带有多子房基因的个体及其自交后代,以获得具有纯合多子房性状的新保持系。然后,再以这种具有多子房性状的新保持系为父本,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进行杂交和随后的置换回交,最终选育出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对应多子房保持系。将这种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用以三系途径组配或筛选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或再现原有的强优势组合,可在母本繁殖、杂交种生产制种中表现多子房性状,明显提高繁殖系数、降低繁制种成本;杂交种提供到生产应用又表现为单子房性状,既不影响小麦优良品质,又可保障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这为实现超级小麦育种目标开辟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
实施范例:
附图1给出了创制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图2为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转育的技术路线;图3则给出的是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三系途径不育系繁殖与杂交种生产的技术路线。
以下是发明人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现有单子房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单子房保持系[N(mm rfrf)]为例,欲将其转育为多子房不育系和多子房保持系,依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步骤是:
①以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用N(mm rfrf)]为母本,其中N表示保持系可育细胞质,m表示保持系细胞核内单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隐性基因,与多子房小麦[用A(MM RfRf)]杂交,其中A表示普通小麦细胞质,M表示普通小麦细胞核内多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显性可育基因,获得F1[N(Mm Rfrf)],表现多子房;
②多子房F1[N(Mm Rfrf)]为母本,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BC1,子房性状发生分离,将表现单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淘汰,将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保留,选择与轮回亲本(保持系)性状相似的多子房单株以便继续进行测交与回交;
③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继续作母本与轮回亲本[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得到两类BC2,一类是育性和子房性状均发生分离[N(Mm Rfrf)+N(mm rfrf)](淘汰),另一类是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N(Mm rfrf)+N(mm rfrf)](保留)。
④进行步骤③的同时,利用BC1中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与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之一进行测交,如:粘型不育系[K(mm rfrf)],亦得到两类测交后代,一类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rfrf)+K(mm rfrf)](保留测交父本后代),另一类则表现为单子房育性分离[K(Mm Rfrf)+K(mm rfrf)](淘汰测交父本后代)。
⑤根据步骤③和步骤④中的定株回交和测交结果,在测交后代表现单子房全不育的定株回交父本后代,即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后代[N(Mmrfrf)+N(mm rfrf)]中选留多子房单株[N(Mm rfrf)]继续作为母本与轮回亲本[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
⑥重复步骤③、④、⑤,直到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保持系)性状相似,然后选用表现多子房的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分离纯合基因型。
⑦从步骤⑥中选留的多子房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纯化,得到子房性状分离的自交后代[纯合多子房,N(MM rfrf)+杂和多子房,N(Mm rfrf)+纯合单子房,N(mm rfrf)]。
⑧对步骤⑦中的多子房自交后代继续定株自交,选留自交后代中多子房性状不分离群体便是要选育或者转育的纯合多子房新保持系[N(MMrfrf)]。
⑨以步骤⑧中的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以④中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 rfrf)+K(mm rfrf)]测交后代为母本,或者直接采用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定株回交置换4-5代,直至在一定回交后代选出多子房新不育系,并且不育系其它农艺性状同多子房新保持系。此时,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即选育成功。
2、转育后的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繁殖及其杂交制种,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多子房小麦不育系繁殖区,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通过代代杂交或者回交繁殖,可持续不断获得具有粘、易、偏型不育细胞质源的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
②多子房小麦杂交制种区,以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与普通小麦恢复系[A(mm RfRf)]杂交或测交,便可进行强优势组合的制种或筛选;或直接与原三系强优势组合的父本[A(mm RfRf)]组配进行杂交制种,可大大提高原制种繁殖系数,降低原制种成本,再现出原三系组合杂种优势提供生产应用。无论采用何途径,制种获得的杂交种[[K(Mm Rfrf)、V(Mm Rfrf)、Ven(MmRfrf)]均表现单子房,既不影响小麦优良品质,又可保障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
经实践证明,采用本发明中创制的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用以三系途径组配或筛选小麦超强优势杂交组合,或再现原有的强优势组合,可在母本繁殖、杂交种生产制种中表现多子房性状,明显提高繁殖系数、降低繁制种成本;杂交种提供到生产应用又表现为单子房性状,既不影响小麦优良品质,又可保障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这对促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实际作用、加快杂交小麦真正突破生产应用关的步伐,以及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

Claims (1)

1.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子房保持系的选育或转育
①以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N(mm rfrf)]为母本,其中N表示保持系可育细胞质,m表示保持系细胞核内单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隐性基因,与多子房小麦[A(MM RfRf)]杂交,其中A表示普通小麦细胞质,M表示普通小麦细胞核内多子房基因,Rf代表细胞核内雄性不育显性可育基因,获得表现多子房F1[N(Mm Rfrf)];
②多子房F1[N(Mm Rfrf)]为母本,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子房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BC1,子房性状发生分离,将表现单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淘汰,将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保留,选择与轮回亲本即保持系性状相似的多子房单株以进行测交与回交;
③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继续作母本与轮回亲本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得到两类BC2,一类是育性和子房性状均发生分离[N(Mm Rfrf)+N(mm rfrf)],淘汰;另一类是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N(Mm rfrf)+N(mm rfrf)],保留;
④进行步骤③的同时,利用BC1中表现多子房的植株[N(Mm Rfrf)+N(Mm rfrf)]与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之一粘型不育系[K(mm rfrf)]进行测交,亦得到两类测交后代,一类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 rfrf)+K(mm rfrf)],保留测交父本后代,另一类则表现为单子房育性分离[K(MmRfrf)+K(mm rfrf)],淘汰测交父本后代;
⑤根据步骤③和步骤④中的定株回交和测交结果,在测交后代表现单子房全不育的定株回交父本后代,即子房性状分离、育性不分离后代[N(Mmrfrf)+N(mm rfrf)]中选留多子房单株[N(Mm rfrf)]继续作为母本与轮回亲本即保持系[N(mm rfrf)]定株回交;
⑥重复步骤③、步骤④、步骤⑤,直到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保持系性状相似,然后选用表现多子房的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分离纯合基因型;
⑦从步骤⑥中选留的多子房单株[N(Mm rfrf)]进行自交纯化,得到子房性状分离的自交后代纯合多子房[N(MM rfrf)]+杂和多子房[N(Mm rfrf)]+纯合单子房[N(mm rfrf)];
⑧对步骤⑦中的多子房自交后代继续定株自交,选留自交后代中多子房性状不分离群体便是要选育或者转育的纯合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
⑨以步骤⑧中的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以步骤④中表现为单子房全不育[K(Mm rfrf)+K(mm rfrf)]测交后代为母本,或者直接采用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定株回交置换4-5代,直至在一定回交后代选出多子房新不育系,并且不育系其它农艺性状同多子房新保持系;此时,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即选育成功;
2)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①以单子房粘、易、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单子房全不育F1[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
②单子房全不育F1[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以原父本多子房新保持系[N(MM rfrf)]为轮回亲本继续进行回交置换4-5代,直至回交后代稳定出现多子房全不育,农艺性状同轮回亲本多子房新保持系,粘、易、偏型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即转育成功;
3)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繁殖与杂交种生产
①多子房小麦不育系繁殖区,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和对应保持系[N(MM rfrf)]通过代代杂交或者回交繁殖,持续不断获得具有粘、易、偏型不育细胞质源的小麦多子房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
②多子房小麦杂交制种区,以粘、易、偏型多子房小麦雄性不育系[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为母本,与普通小麦恢复系[A(mm RfRf)]杂交或测交,进行强优势组合的制种或筛选;或直接与原三系强优势组合的父本[A(mm RfRf)]组配进行杂交制种,提高原制种繁殖系数,降低原制种成本,再现出原三系组合杂种优势提供生产应用;制种获得的杂交种[[K(Mm Rfrf)、V(Mm Rfrf)、Ven(Mm Rfrf)]均表现单子房。
CNB200510096301XA 2005-11-07 2005-11-07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187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96301XA CN100401878C (zh) 2005-11-07 2005-11-07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96301XA CN100401878C (zh) 2005-11-07 2005-11-07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791A CN1771791A (zh) 2006-05-17
CN100401878C true CN100401878C (zh) 2008-07-16

Family

ID=36759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630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1878C (zh) 2005-11-07 2005-11-07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187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462B (zh) * 2014-03-18 2015-03-11 新疆农垦科学院 一种三系杂交小麦育种方法
CN110195100A (zh) * 2018-02-27 2019-09-03 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 F型三系杂交小麦雄性不育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CN109644865A (zh) * 2019-01-29 2019-04-19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一种可实现恢复基因累加的杂交小麦选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三粒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武军等.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第28卷第6期. 2000
三粒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武军等.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第28卷第6期. 2000 *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 II.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马守才等.西北植物学报,第22卷第6期. 2002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 II.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马守才等.西北植物学报,第22卷第6期. 20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791A (zh) 200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oehlman Breeding field crops
CN102876711B (zh) 水稻工程保持系的培育方法及其在水稻普通核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
CN101889544B (zh) 一种优质多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快速培育方法
CN102657077B (zh) 一种长粒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方法
CN103237441B (zh) 一种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方法
CN107549006B (zh) 一种洋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培育方法
CN101743902B (zh)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近等基因系的构建与单交种生产技术
CN105409762A (zh) 一种棉花品种的轮回选育方法
CN108391588A (zh) 一种三系籼粳杂交糯稻的选育方法
CN100401878C (zh)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Ortiz et al. Ploidy manipulation of the gametophyte, endosperm and sporophyte in nature and for crop improvement: a tribute to Professor Stanley J. Peloquin (1921–2008)
CN110313397B (zh) 节水优质冬小麦选拔育种的方法
CN102726285B (zh) 基于水稻的osms4突变体的制种、繁种及两系杂交育种方法
CN108770678B (zh) 一种海稻与粳稻恢复系的杂交育种选育方法
CN110178724A (zh) 一种远缘杂交c4高光效农作物的选育方法及其应用
CN101326897B (zh) 大白菜温度敏感不育系和温度钝感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1243770A (zh) 一种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小麦的培育方法
CN100334944C (zh) 一种提高化杀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CN101268756A (zh) 普通荞麦两系杂交种生产技术
CN1806518A (zh) 一种培育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方法
CN102550394A (zh) 寒地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5613257A (zh) 一种棉花不育系的轮回选育方法
CN110951906A (zh) 高代回交分子轮回选择(mrsab)育种方法i--一种显性早穗不降产材料的培育及利用方法
CN101049082B (zh) 利用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次要恢复基因进行杂交作物育种的方法
CN1141017C (zh) 一种选育适应中国黄淮麦区的小麦温敏不育系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