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7143C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Google Patents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97143C CN100397143C CNB2005100905207A CN200510090520A CN100397143C CN 100397143 C CN100397143 C CN 100397143C CN B2005100905207 A CNB2005100905207 A CN B2005100905207A CN 200510090520 A CN200510090520 A CN 200510090520A CN 100397143 C CN100397143 C CN 10039714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group
- projection lens
- reflecting
- reflecting element
- viscosity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该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包括一托持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且托持元件与反射元件间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本发明解决了反射元件表面因外力压迫而造成变形的问题,使反射元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提升成像品质,而且,反射元件表面并不会因外力的压迫而造成变形,因此反射元件的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能提升反射元件的成像品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影像投影系统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背景技术
由于投影光源与显示技术不断的提升,对于投影机、家庭式电影院、背投电视甚至是电视墙及数字电影院等投影设备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来,业界更将重心放在家庭式电影院和背投电视上,因此对于影像投影系统的提升和发展更不能轻忽。
其中又以数字光源处理器投影系统(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除了兼具有大显示面积、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优点外,也因为具有高亮度、正确的色调重现性、快速的反应时间、无杂讯及轻薄短小而特别受到业界的重视。
现有习知DLP投影系统为一数字反射式投影机,如图1所示,利用反射原理,当光源11经由集光后再藉由透镜12聚焦,使光通过具有三色(RGB)彩色滤光片的色轮(Color Wheel)13后,投射到数字微型晶片(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DMD)14上,数字微型晶片14由CMOS SRAM记忆晶胞所制成,其上具有许多微型可动式镜片,一个镜片相当于一个画素(Pixel),故每个画素的记忆体会记录该画素的信号数字值,并将数字信号送给驱动电极来控制微型可动式镜片的正负角度偏转与偏转时间。
数字微型晶片14是由一百三十多万个微型可动式镜片组成,每个微型可动式镜片尺寸约17μm,且之间的间隙约1.0μm,藉由各底层的记忆晶胞控制各镜片在2个状态之间倾斜,而记忆晶胞为“ON”则倾斜至+12度,记忆晶胞为“OFF”则倾斜至-12度,利用镜片倾斜的状态使光线反射进入投影镜头组15的入光孔。
投影镜头组15是由复数片透镜,搭配使用一反射镜151来使光线转折,藉由反射镜151改变光路径后让光线经过透镜放大而投射至荧幕成像16。于投影镜头组15内的反射镜151设置一振动单元,使反射镜151产生微小振动来消除由微型可动式镜片所产生且被放大的纵向条纹以及横向条纹,而影像能平滑顺畅,提升整个画面的品质。由于投影系统为极精密的光学系统,因此投影镜头组15内的反射镜151的平整度要求在1/2λ内,倘若反射镜151的平整度不佳时,投射出的影像可能会产生扭曲变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个成像品质。
如图2所示,现有习知反射镜151藉由一框架2被固定在基座上,框架2形态为三个凸点21与锁合元件22配合。另外,请参阅图3,框架3也可具有第一压合部31、第二压合部32,而与锁合元件33配合,以固定反射镜151。但是不论框架为何种形态,这些框架为了固定反射镜151,所以皆会有部份与反射镜151的一面相抵触。由于目前为了降低成本及方便加工,所以生产的镜片厚度都很薄,故耐压的力量变差,又加上若框架对反射镜151的压力不平均、锁合时压过头、框架于生产时变形、框架材料品质不好及尺寸有误差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使得组装框架时,反射镜151受到外力压迫,造成反射镜151表面状态变形,因而平整度变差,无法达到1/2λ范围内,严重影响整个成像品质。
如何以一种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来解决反射镜受到外力压迫因而平整度无法达到1/2λ以内,更进而影响成像的扭曲变形,使品质下降等问题,为目前业界首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于反射单元组装后,能获得较佳的平整度达到1/2λ内,使成像品质提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包括:一托持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其是设置于该托持元件上,该托持元件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表面,该表面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填满。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孔洞或至少一凹部,该粘性材质是由该孔洞或该凹部填入该托持元件与该反射元件之间。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作连结。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中所述的粘性材质是为一双面胶、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中所述的反射元件是为一镜片、或一金属。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投影镜头组,其包括:一镜头筒,其是具有一通孔;以及一反射单元,其是设置于该通孔内,该反射单元是具有一托持元件、及一反射元件,其中该反射元件是设置于该托持元件上,该反射元件与该托持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更包括:一振动单元,其是设置于该通孔内,该振动单元具有一振动元件以及一基座,该振动元件与该托持元件是设置于该基座内,以固定于该镜头筒。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振动元件为一音圈马达或一音圈模组。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表面,该表面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填满。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孔洞或至少一凹部,该粘性材质是由该孔洞或该凹部填入该托持元件与反射元件之间。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作连结。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粘性材质是为一双面胶、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前述的投影镜头组,其中所述的反射元件是为一镜片、或一金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包括一托持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托持元件及反射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
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投影镜头组,包括一镜头筒以及一反射单元,其中,镜头筒内具有一通孔,而反射单元则装置于通孔内。反射单元具有一托持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而反射元件与托持元件之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
再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包括有一托持元件、一反射元件以及一限制元件,其中,该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限制元件与托持元件连结,且限制元件与反射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相连结,以限制该反射元件于该托持元件与该限制元件之间。
此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投影镜头组,包括一镜头筒以及一反射单元,其中,镜头筒内具有一通孔,而反射单元则装置于通孔内。反射单元具有一托持元件、一反射元件以及一限制元件,其中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限制元件与托持元件连结,且限制元件与反射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相连结,以限制反射元件于托持元件与限制元件之间。
承上所述,因依本发明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于反射单元组装过程时,与习知技术相比,并不需要使用框架,只要在反射元件与托持元件间以粘性材质作连结,即可将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因此,解决了反射元件表面因外力压迫而造成变形的问题,使反射元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另外,若使用限制元件时,则将反射元件与限制元件之间以一粘性材质相连结,再使限制元件与托持元件连结,即可限制反射元件于限制元件及托持元件之间。藉由粘性材质及限制元件的配合,则可在组装反射单元时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而且,反射元件表面并不会因外力的压迫而造成变形,因此反射元件的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能提升反射元件的成像品质。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于反射单元组装后,能获得较佳的平整度达到1/2λ内,使成像品质提升。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习知数字光源处理器投影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习知具有三凸点的框架的一示意图;
图3为显示习知具有压合部的框架的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单元的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元件与托持元件间填满粘性材质的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元件的一示意图,其中反射元件是具有孔洞;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元件的一示意图,其中反射元件是具有凹槽;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元件与托持元件之间以双面胶连结的一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投影镜头组的一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反射元件与固定元件之间以粘性材质连结的一示意图;以及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投影镜头组的一示意图。
1:数字光源处理器投影系统 11:光源
12:透镜 13:色轮
14:数字微型晶片 15:投影镜头组
151:反射元件 16:荧幕
2:框架 21:凸点
22:锁合元件 3:框架
31:第一压合部 32:第二压合部
33:锁合元件 4:反射单元
41:托持元件 411:表面
412:孔洞 413:凹槽
42:反射元件 43:粘性材质
43’:双面胶 5:投影镜头组
51:镜头筒 511:通孔
52:振动单元 521:振动元件
522:基座 6:反射单元
61:托持元件 62:反射元件
63:固定元件 64:粘性材质
7:投影镜头组 71:镜头筒
711:通孔 72:振动单元
721:振动元件 722: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4,是包括一托持元件41及一反射元件42。
请参照图5所示,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4,其中,反射元件42与托持元件41之间以一粘性材质43作连结,其连结过程与方式并不受限定,故请再参照图5,托持元件41具有至少一表面411,其表面411与反射元件42间以粘性材质43填满,以连结固定反射元件42。
请参照图6所示,于托持元件41上具有至少一个孔洞412,孔洞412是贯穿托持元件41,而当组装时,将反射元件42设置于托持元件41上,再以粘性材质43自托持元件41的孔洞412中灌入,使反射元件42可连结固定于托持元件41上,而本实施例的托持元件除了具有孔洞412外,亦可具有至少一凹部,其实施方式与孔洞412相同,故于此不再加以赘述,在此则以孔洞412为例。
又,请参照图7所示,托持元件41上具有至少一凹槽413,凹槽413是位于表面411上,粘性材质43是填入于凹槽413中,再使反射元件42连结于托持元件41的凹槽413上。
请参照图8所示,粘性材质43除了可为树脂之外,还可以是一双面胶43,。反射元件42与将托持元件41之间以双面胶43’作连结,以固定反射元件42,本实施例中的粘性材质并不限制,亦可为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42是为一镜片,或一具有高反射性的金属。
由于反射元件42与托持元件41间为以粘性材质43做不同方式的连结与固定,故反射元件42不需利用框架来固定反射元件42,因此反射元件42并不会受到框架的外力压迫而造成变形,故能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提升了成像的品质。
请参照图9所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投影镜头组5包括一镜头筒51与一反射单元4,其中,镜头筒51具有一通孔511,而反射单元4则具有一托持元件41与一反射元件42,托持元件41与一反射元件42间以粘性材质43相连结。于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4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4具有相同特征、功效,故于此不再加以赘述。
又,投影镜头组5亦包括一振动单元52,而此振动单元52设置于通孔511内;振动单元52则包括一振动元件521与一基座522,其中振动元件521与托持元件41设置于基座522内,固定于镜头筒5内。
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投影镜头组5,其中的振动元件521为一音圈马达或一音圈模组,与反射单元42相互配合动作。由于振动元件521可带动反射单元42产生微小振动,故可消除习知的数字微镜晶片14所产生的纵向条纹以及横向条纹,使得影像平滑顺畅,提升整个画面的成像品质。
请参照图10所示,于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6,是包括一托持元件61、一反射元件62及一限制元件63。
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62设置于托持元件61上,而反射元件62可为一镜片或一金属。
请再参照图10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6,其中,限制元件63具有一扣合部631,可与托持元件61相扣合,使组装反射单元6时能更加固定;而限制元件63是以一框架为例。
于本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6,限制元件63设置于反射元件62上,两者之间以一粘性材质64作连结。
又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其粘性材质64在此并无限制,可以为一双面胶、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由于反射元件62与限制元件63间以粘性材质相连结,再进行组装,除了可使反射元件62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外,而且反射元件62并未受到任何外力压迫,因此可知,即使加上了限制元件亦不会影响反射元件的平整度,亦可提升成像品质。
请参照图11所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投影镜头组7包括一镜头筒71与一反射单元6。其中,镜头筒71具有一通孔711,而反射单元6则具有一托持元件61、一反射元件62以及一限制元件63,而限制元件63与反射元件62间以一粘性材质64相连结。
于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投影镜头组7,其中的镜头筒71与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镜头筒51,皆具有相同特征、功效,故于此亦不再加以赘述。
又,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6与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反射单元6具有相同特征、功效,故于此不再加以赘述。
承上所述,因依本发明的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于反射单元组装过程时,与习知技术相比,并不需要使用框架,只要在反射元件与托持元件间以粘性材质作连结,即可将反射元件设置于托持元件上。因此,解决了反射元件表面因外力压迫而造成变形的问题,使反射元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另外,若使用限制元件时,则将反射元件与限制元件之间以一粘性材质相连结,再使限制元件与托持元件连结,即可限制反射元件于限制元件及托持元件之间。藉由粘性材质及限制元件的配合,则可在组装反射单元时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而且,反射元件表面并不会因外力的压迫而造成变形,因此反射元件的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进而能提升反射元件的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孔洞或至少一凹部;以及
一反射元件,其是设置于该托持元件上,该托持元件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该粘性材质是由该孔洞或该凹部填入该托持元件与该反射元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表面,该表面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填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作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粘性材质是为一双面胶、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组的反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反射元件是为一镜片、或一金属。
6.一种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镜头筒,其是具有一通孔;以及
一反射单元,其是设置于该通孔内,该反射单元是具有一托持元件、及一反射元件,其中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孔洞或至少一凹部,该反射元件是设置于该托持元件上,该反射元件与该托持元件间是以一粘性材质作连结,该粘性材质是由该孔洞或该凹部填入该托持元件与反射元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振动单元,其是设置于该通孔内,该振动单元具有一振动元件以及一基座,该振动元件与该托持元件是设置于该基座内,以固定于该镜头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振动元件为一音圈马达或一音圈模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表面,该表面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填满。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托持元件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与该反射元件间是以该粘性材质作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粘性材质是为一双面胶、一胶体、或一光固性胶体。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反射元件是为一镜片、或一金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905207A CN100397143C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905207A CN100397143C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6690A CN1916690A (zh) | 2007-02-21 |
CN100397143C true CN100397143C (zh) | 2008-06-25 |
Family
ID=37737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9052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7143C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397143C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37755A1 (en) * | 2002-01-18 | 2003-07-24 | Fan-Chieh Chang | Fixture for Reflection Mirror |
JP2003262920A (ja) * | 2002-03-07 | 2003-09-19 | Seiko Epson Corp | 背面投写型表示装置 |
US20040174625A1 (en) * | 2003-03-05 | 2004-09-09 | Chih-Chung Kang | Strengtheened mirror structure |
-
2005
- 2005-08-17 CN CNB2005100905207A patent/CN1003971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37755A1 (en) * | 2002-01-18 | 2003-07-24 | Fan-Chieh Chang | Fixture for Reflection Mirror |
JP2003262920A (ja) * | 2002-03-07 | 2003-09-19 | Seiko Epson Corp | 背面投写型表示装置 |
US20040174625A1 (en) * | 2003-03-05 | 2004-09-09 | Chih-Chung Kang | Strengtheened mirror struct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6690A (zh) | 2007-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92518B2 (ja) | デジタルシネマ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3871209B2 (ja) | 劇場の映像・音響システム構造 | |
US9792666B2 (en) |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for reducing and enlarging an image size | |
CN102472957A (zh) | 具有旋转分段盘的立体投影机 | |
CN102474630A (zh) | 使用分段式圆盘的光学扩展量减小的立体投影 | |
JP2007135005A (ja) | 撮像装置 | |
US11500279B2 (en) | Optical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 |
US20210055539A1 (en) | Optical system | |
JP2000112035A (ja) | 投写型画像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スクリーン | |
US6637891B2 (en) | Optical system of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 |
CN100397143C (zh)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
CN100378485C (zh) | 投影镜头组及其反射单元 | |
US6769775B2 (en) | Motor of color wheel | |
JP2007187846A (ja) | 光学機器 | |
CN110082893B (zh) | 一种适用于4k分辨率3dmd技术投影机的鱼眼投影镜头结构 | |
US20200004124A1 (en) |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ing module thereof | |
KR101976062B1 (ko) | 프로젝션 시스템의 투과형 영상틸팅장치 및 투과형 영상틸팅장치를 구비한 프로젝션 시스템 | |
JP3972701B2 (ja) |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
CN100397239C (zh) | 投影镜头组及其振动装置 | |
JP2009014760A (ja) | 光学機器 | |
JP2007025207A (ja) |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 |
TWI306170B (en) | Projection lens assembly and reflecting unit thereof | |
JP2001228546A (ja) | 背面投射型スクリーン及び背面投射型ディスプレイ | |
TWI265367B (en) | Projection lens assembly and reflecting device thereof | |
CN2684223Y (zh) | 应用于投影机的偏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