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2683C -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82683C
CN100382683C CNB2004100209598A CN200410020959A CN100382683C CN 100382683 C CN100382683 C CN 100382683C CN B2004100209598 A CNB2004100209598 A CN B2004100209598A CN 200410020959 A CN200410020959 A CN 200410020959A CN 100382683 C CN100382683 C CN 10038268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lamys farreri
shell
color
female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209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0789A (zh
Inventor
刘晓
张国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B20041002095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82683C/zh
Publication of CN1720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0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26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268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贝类的遗传育种及制种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判性系为色彩判性系,判性系中子代的性别可以通过栉孔扇贝体表的一个外观特征,即贝壳的颜色特征进行判断,其中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个体为雌性,贝壳颜色为褐色的个体为雄性。制备包括如下步骤:不同贝壳颜色的亲本选择;不同贝壳颜色的亲本之间的定向交配;子代的繁殖和培育,在操作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判性系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专用的设备,容易在生产中推广。本发明技术可应用于栉孔扇贝的性别判断,并应用于栉孔扇贝的生产性留种、选择性制种,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

Description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贝类的遗传育种及制种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and Preston,1904)为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扇贝科、栉孔扇贝属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等近海水域,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海域。其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干制品干贝为名贵海珍品。在我国北方沿海,生物量大,为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其贝壳美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可做贝雕等工艺品的原料。野生状态的栉孔扇贝贝壳颜色以褐色为主,间或亦有黄色、红色、灰白色等其他颜色,其中红色和黄色的个体比例很低。在自然海区,贝壳颜色与性别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即各种颜色的栉孔扇贝中均有雌雄两种性别的个体。
栉孔扇贝为雌雄异体型动物,除性腺外,无其他性别特征。仅在生殖腺发育到生长期或成熟期后方可通过雌雄生殖腺的颜色不同而辨别栉孔扇贝的性别,繁殖后性腺迅速退化。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桔红色,雄性呈乳白色,精卵分别排入海水中受精、生长和发育。孵化后的次年可达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后每年有1个繁殖期共2次繁殖高峰,第1个始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次在9月中旬至10月初,不同海区繁殖时间稍有差异。第1次繁殖高峰的繁殖强度大于第2次繁殖高峰。
在非繁殖季节,栉孔扇贝的性腺退化,外观呈透明的薄膜状,在雌雄个体间用肉眼无法判别。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育成饱满、柔软的牛角状,性腺的重量可达到软体部总重量的10-20%左右,雌雄2种性别个体的角状部颜色不同,雌性为桔红色,雄性为乳白色,由此可分辨每个个体的性别,当繁殖完成后,2种性别个体的生殖腺颜色消退并迅速萎缩,尤其雌性个体生殖腺的颜色退化速度较快,由艳丽的桔红色经浅粉红色很快消退至淡黄色,至此雌雄两性间不可经过肉眼辨认,最后生殖腺萎缩后形成透明的薄膜状。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每区重要的养殖贝类,在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是山东、辽宁两省沿海最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我国养殖栉孔扇贝的苗种主要由采捕2-3龄的野生种贝通过人工育苗获得,目前也有少量苗种是通过海区半人工采苗获得。在人工育苗过程中,需要将亲本在人工条件下培育,这个过程中通过提升水温、投喂饵料等方式进行人工培育使亲本的生殖腺发育至成熟期后方可使用,在常规生产性的人工育苗中,需要大量的卵子和少量的精液,需要性腺成熟的雌:雄两性亲本个体的比例大概是50-200:1;而由于亲本的性别在人工促熟到生殖腺发育至生长期前完全不可辨别,并且在人工促熟过程中亲本的死亡量较大,因此一般都需要对远远多于实际使用的母本数的亲本进行人工促熟。一般一个常规规模的育苗室(500立方米水体计)每年需要雌贝数千个,这样需要对上万个亲贝进行人工促熟。由于促熟后有大约50%的亲本表现为雄性,而实际需要的雄性亲本不超过50个,这样大量多余的雄性个体在人工促熟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饵料和人工。除上述问题以外,由于栉孔扇贝的性腺被贝壳所包裹,只能在其双壳张开后才可能观察性腺的颜色,故而逐个检查其性别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工并可能增加栉孔扇贝的死亡量。
综上所述,自然情况下,栉孔扇贝的性别仅在培育至1周龄后在每年的繁殖季节方可通过生殖腺的颜色进行分辨,并且每年中性别可分辨的时间较短暂,同时性别鉴定的方法比较麻烦并可能导致扇贝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贝壳外观性状为性别判断依据的栉孔扇贝判性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并由此提供一种判断栉孔扇贝性别的简单、便捷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建立一种栉孔扇贝判性系:该判性系为一种色彩判性系,判性系中子代的性别可以通过栉孔扇贝体表的一个外观特征,即贝壳的颜色特征进行判断,其中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个体为雌性,贝壳颜色为褐色的个体为雄性。
其制备方法如下:
交配策略:以红壳色或黄壳色的雌性栉孔扇贝为母本、以褐壳色的雄性栉孔扇贝为父本,进行不同贝壳颜色栉孔扇贝之间的定向交配。
在按常规方法进行催产、授精、孵化、培育和养殖的操作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在父本或母本性腺未发育或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人工促熟。
所述亲本:引进、搜集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雌性栉孔扇贝备用;取贝壳颜色为褐色的雄性栉孔扇贝备用。其中雌雄2种性别的栉孔扇贝可以是海区野生的栉孔扇贝,也可以是人工繁殖的栉孔扇贝;如果是海区野生的栉孔扇贝,则可以从中国、日本、韩国等所有自然分布栉孔扇贝的海区采捕。并且所用的所有个体均必须是雌雄异体型的栉孔扇贝。
所述定向交配:是以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母本与褐色的父本之间的定向交配。其中母本只能是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雌性栉孔扇贝;父本则必须是贝壳颜色为褐色的雄性栉孔扇贝。父、母双亲均既可以是单个的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如果是群体,则母本中可以是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等某一相同颜色的雌性个体组成的群体,同时也可以是红色和黄色雌性个体相混合的群体,但不可有褐色个体。父本则只能是褐色的个体或群体,不可有褐色以外的任何个体。
任何其他交配方式,比如(A)双亲的贝壳颜色均为褐色、(B)双亲的贝壳颜色均为红色、(C)双亲的贝壳颜色均为黄色、(D)双亲中一方的贝壳颜色为红色另一方为黄色、(E)或母本的贝壳颜色为褐色、父本的贝壳颜色为红或黄色等各种交配方式都不可能获得本发明所涉及的性别与贝壳颜色相关联的子代。比如,以贝壳颜色为褐色的栉孔扇贝做母本、以贝壳颜色为红色的栉孔扇贝做父本进行交配,则子代中褐壳色的栉孔扇贝同时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同样红壳色的栉孔扇贝中也同时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
繁殖和培育:催产、授精、孵化、培育和养殖等的操作方法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他个体混入。
隔离措施:不同贝壳颜色的雌雄种贝在不同的容器中单独培育和催产,每个判性系均在单独的容器中培育和养殖;从种贝催产到幼虫培育阶段,所用一切器具、设施均需经过淡水浸泡处理。
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用于栉孔扇贝的性别判别,并用于生产性留种、选择性制种、栉孔扇贝的遗传学研究、栉孔扇贝的新品种培育。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提供的判性系及依据栉孔扇贝的贝壳颜色判断其性别的方法,仅通过肉眼观察贝壳的颜色这一外部特征即可分辨其性别,在栉孔扇贝的性别判断中不再需要逐一检查每个个体的性腺,解决了在性腺未发育和不发育的情况下判断栉孔扇贝性别的方法。从栉孔扇贝稚贝阶段后的生活史所有阶段都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扇贝的贝壳颜色判断其性别。在完成变态后2周左右的稚贝阶段开始,即可借助于显微镜或解剖镜等工具观察贝壳的颜色而判断出栉孔扇贝的性别;在幼贝以后的所有阶段则可通过肉眼观察贝壳的颜色而判断栉孔扇贝的性别。本发明的实施将栉孔扇贝的性别分辨由原来的1龄提前至变态后2周左右,可周年应用并且不受栉孔扇贝性腺发育情况的限制。
2.本发明所提供的判性系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专用的设备,容易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3.本发明的应用:本发明适用于栉孔扇贝属中的栉孔扇贝这一物种,本发明技术可应用于栉孔扇贝的生产性留种、选择性制种,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所建立的2种类型的判性系可通过进一步的遗传改良培育成判性品种。
本发明所涉及的内容在国内外所有海水贝类中都没有报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以贝壳颜色为红色的栉孔扇贝做母本、贝壳颜色为褐色的栉孔扇贝做父本,进行红壳色(雌)与褐壳色(雄)之间的定向交配。经过人工促熟、催产、受精、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海区养殖等步骤培育成红壳色的色彩判性系。该判性系的母本是采捕自大连付家庄海区的野生栉孔扇贝,具有鲜艳的红颜色贝壳,被命名为Ca;父本也采自大连付家庄海区,亦为野生的栉孔扇贝,但其贝壳颜色为褐色,命名为Cf。以Ca的卵子和Cf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建立了栉孔扇贝的CaCf家系。该家系子代中有红色和褐色两种贝壳颜色的栉孔扇贝,其性别和贝壳颜色相关,其中红壳色栉孔扇贝为雌性、褐壳色栉孔扇贝为雄性。
该判性系的培育方法如下:
1)亲本培育和选择:
某年2-3月,通过潜水员从大连付家庄海区采捕9960个野生扇贝。平均壳高6.97±0.92厘米,平均体重41克,性腺完全不发育,不能分辨性别。将采集到的扇贝洗刷干净后置于室内3个培养池中进行人工培育,总培育水体56.4立方米,每天更换1次海水。在5℃的海水中培育一周后,开始升温促熟:每天利用换水的机会将水温提高0.5℃并增加饵料的投喂量,当水温提高到14℃后在该温度下维持培育10天,然后在14-16℃之间培育11天。在促熟期间,每天投喂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四至六次,并辅助投喂螺旋藻粉、鸡蛋黄、黄豆粉等代用饵料。经过此促熟培育后存活的种贝共2165个,其中雌雄各半。从其中的雌性个体中发现1个具有艳丽的红颜色贝壳的栉孔扇贝,命名为Ca,将Ca置于一个60升的水桶中单独培育;从雄性的扇贝中取出1个褐色的个体,命名为Cf,于另外一个60升的水桶中单独培育。对Ca和Cf继续促熟直至性腺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采取简单的隔离措施,时常观察防止流产。
2)人工催产、受精和孵化
当年5月4日,将Ca和Cf取出在20℃阴干半小时,然后分别单独置于20升的洁净容器中,加入23℃、经紫外线照射的升温海水,30分钟后更换1次升温海水。在入水40~50分钟后,2个扇贝分别排放精子和卵子。当卵子数量足够时,将Ca取出并将卵子分为2份,其中的一份加入用20℃海水稀释30倍的精液10毫升。小心搅拌使精子和卵子混合均匀,10分钟后再加入稀释精液20毫升并小心搅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每卵子周围有3-5个精子,这样就完成了以红壳色个体为母本、褐壳色个体为父本的定向交配过程。
将受精卵转入含80升预热到20℃的新鲜海水中进行孵化,孵化期间每2-3小时搅拌1次使受精卵或胚胎始终处于悬浮状态。在担轮幼虫大量上浮后,停止搅拌。将担轮幼虫小心转移到另外一个洁净的聚乙烯桶中进行进一步孵化,同时弃除桶底部的卵膜、未孵出的胚胎及死卵等。
在人工催产、受精、孵化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所有器具均每家系专用一套,在使用前均需淡水浸泡处理,用干净的海水冲洗后再使用,以防止其他的配子和幼虫带入到该家系中。催产时,每个扇贝单独置于一个容器中、每个催产的容器之间需有一定的距离,间距需在50厘米以上,防止扇贝排卵或排精子时将性产物喷射到另外的催产容器中。孵化过程中,搅拌时需小心防止桶中的液体溅出。
3)幼虫培育
当发育到D形幼虫阶段后,将D形幼虫选出,定量后,以10个/ml的密度进行培育,在3个水桶中以20℃的水温培育。此后每天全量换水1次,每天2次投喂金藻,4天后开始辅助投喂少量扁藻,投喂量通过观察水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以胃部饱满为度。培育过程中仍然需要采取与孵化过程中相同严格的隔离措施。
4)采苗、稚贝培育
在幼虫的壳长达到180-190微米,40%的幼虫出现眼点,此时每桶投2片聚乙烯网帘附着基进行采苗,3天后大部分幼虫完成变态长出次生壳、达到稚贝阶段。此后仍每天全量换水并在各组之间进行严格隔离,依幼虫的发育情况逐日增加投饵量。当稚贝壳高达到500-600微米时,将稚贝连同附着基一起装入到60目的网袋中,网袋内外分别挂上防海水腐蚀的标签。此期间的采苗、培育和装袋过程中需要严格隔离,避免外源幼虫和稚贝的污染,同时逐步延长器具在淡水中的浸泡时间。
5)海区养殖
将网袋挂到海区的浮筏上,1根吊绳上缚15只网袋,采取平挂方式,水深4~5m。培育45天后更换20目的网袋。期间,每周洗刷网袋1次,防止网眼堵塞。当贝苗达到1厘米时,分成2个组,各装入暂养笼(网眼0.5cm)中,分别在大连、威海等海区培育至次年4月,然后将扇贝移至养成笼中养殖。此后,每年春秋2次更换1次养殖笼。海区养殖期间经常洗刷网笼,清除淤泥和附着生物。
结果:2001年7月31对CaCf家系进行统计,共有3-5毫米的幼贝1.46万个个体,其中红壳色与褐壳色的个体数分别为51.1%和48.9%。2002年6月、2003年6月、2004年5月分别对大连、威海等海区养殖的判性系中的扇贝进行了随机抽测,结果贝壳颜色不随培育时间和海区而改变,从繁殖后次年开始,在每年的5-6月对其性别和贝壳颜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发现两者之间一直紧密相关,即贝壳颜色为红色的个体是雌性,贝壳颜色为褐色的个体为雄性。
实施例2
也是红壳色的色彩判性系,交配策略和操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即以贝壳颜色为红色的栉孔扇贝为母本、贝壳颜色为褐色的栉孔扇贝为父本进行定向交配,经过人工促熟、催产、受精、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海区养殖等步骤培育成红色的色彩判性系。其中母本Ca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父本不同,父本Jf是2001年春从日本宫城县海区采捕的野生栉孔扇贝,贝壳颜色为褐色。以Ca为母本、Jf为父本建立的栉孔扇贝CaJf判性家系,在幼贝阶段共获得2.68万个个体,其中红壳色与褐壳色的个体数分别为51.0%和49.0%。在2周龄的5~6月对青岛、威海等不同海区养殖的成年扇贝进行性别检查,在抽测的个体中,红壳色个体为雌性、褐壳色个体为雄性。
实施例3
提供了一种黄壳色的色彩判性系JbCg,其交配策略是:以贝壳颜色为黄色的栉孔扇贝Jb做母本,以贝壳颜色为褐色的栉孔扇贝Cg做父本,进行黄壳色(雌)-褐壳色(雄)之间的定向交配。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不同的主要特点在于判性系子代的两种贝壳颜色分别是黄色和褐色,其中贝壳颜色黄色的是雌性,贝壳颜色褐色的是雄性。种贝的来源如下:母本Jb是从日本宫城县海区采捕的野生栉孔扇贝,贝壳颜色为黄色;父本Cg是从大连付家庄海区采捕的褐色野生栉孔扇贝。判性系的建立和培育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亲贝经过人工促熟,经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海区养殖等步骤。JbCg判性系在幼贝阶段共获得1.58万个个体。至1-3龄的5-6月份对养殖在不同海区的JbCg判性系成体分别进行随机抽查,其中贝壳颜色为黄色的是雌性,贝壳颜色褐色的是雄性。
实施例4
同样提供一种黄壳色的色彩判性系JbJg,即其子代中黄颜色贝壳的是雌性、褐颜色贝壳的是雄性。其交配策略与实施例3相同,判性系的母本也与实施例3相同,但是父本的来源不同,判性系JbJg的父本Jg是2001年春天从日本宫城县采捕的野生栉孔扇贝,贝壳颜色为褐色。JbJg判性系在幼贝阶段共获得1.35万个个体。至成体阶段对JbJg判性系进行统计,其中贝壳颜色为黄色的是雌性,贝壳颜色褐色的是雄性。
实施例5
以实施例3所培育的JbCg判性系中两周龄的栉孔扇贝作亲本,进行黄壳色(雌)与褐壳色(雄)之间的定向交配,获得了具有判性特征的子二代。本实施例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亲本是实施例3所培育的JbCg判性系的子一代;
2)亲本不经过人工促熟,JbCg子一代在青岛海区的浮筏上养殖,在某年5月初性腺发育成熟时取回室内,将贝壳冲刷干净后直接用于催产;
3)采用群体交配方式,其中黄壳色(雌性)的栉孔扇贝203个,进行群体催产;褐壳色(雄性)的栉孔扇贝180个,进行群体催产;
4)用群体催产得到的混合精子经过稀释后对混合的卵子进行人工授精;
5)按照实施例1的方案进行孵化、幼虫培育及养殖;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6)在成体阶段随机抽查其性别,结果黄壳色栉孔扇贝为雌性,褐壳色栉孔扇贝为雄性。
本实施例说明,以判性系的子代为亲本,通过不同壳色之间的定向交配技术获得了与第一代相同的结果。同时群体交配方式与单个个体间交配的结果相同。
实施例6
以实施例2所培育的CaJf判性系中的52个红壳色(雌性)栉孔扇贝作母本,以高存活率的JdCg家系子代的10个褐壳色(雄性)栉孔扇贝为父本,进行红壳色(雌)与褐壳色(雄)之间的群体定向交配。在壳长达到5mm左右时,按贝壳的颜色将红壳色和褐壳色的幼贝分到不同的笼子中进行养殖,其他培育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在成体阶段达到性成熟时,分别对红壳色和褐壳色的栉孔扇贝进行检测,结果,红壳色的栉孔扇贝为雌性,褐壳色的栉孔扇贝为雄性。
结合上述实施例可以说明,以不同贝壳颜色的栉孔扇贝进行定向交配(母本可为红色、黄色等显著区别于褐色的栉孔扇贝;父本则必须为褐色栉孔扇贝),所培育子代的贝壳颜色和性别相关:其中与母本的贝壳颜色相同的栉孔扇贝是雌性、而贝壳颜色为褐色的栉孔扇贝是雄性。以红壳色栉孔扇贝为母本、褐壳色栉孔扇贝为父本的定向交配方式所培育的栉孔扇贝是一种红色的判性系,其子代的贝壳颜色有红色和褐色两种,其中红壳色个体是雌性,褐壳色个体是雄性;以黄壳色栉孔扇贝为母本、褐壳色栉孔扇贝为父本的定向交配方式所培育的栉孔扇贝是黄色的判性系,子代的贝壳颜色有黄色和褐色两种,其中黄壳色个体是雌性、褐壳色个体是雄性。这种以扇贝的贝壳颜色特征为标记进行的定向交配,所培育子代的贝壳颜色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判性特征)仅与亲本的贝壳颜色相关,与亲本来源(原产地)等其他因素无关。说明应用本发明中使用的定向交配策略制备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本发明通过不同贝壳颜色亲本之间的定向交配技术,将栉孔扇贝子代的性别与其贝壳的颜色相关联,以贝壳颜色这一外部表型性状对栉孔扇贝的性别进行标记,培育以贝壳的色彩为依据判定其性别的判性系。由于编码色素的基因在其生活史达到稚贝阶段即开始表达,如此在栉孔扇贝发育到稚贝阶段后即可通过贝壳颜色分辨每个个体的性别。通过本发明技术的实施,栉孔扇贝的性别鉴定不再受其发育阶段的限制,解决了在性腺未发育和不发育的情况下判断栉孔扇贝性别的方法。
实施例7
栉孔扇贝判性系的应用: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可应用于栉孔扇贝的性别判别,并用于生产性留种、选择性制种;栉孔扇贝的遗传学研究;栉孔扇贝的新品种培育。
近年以来,在每年的高水温季节,我国栉孔扇贝主养区均发生大规模死亡,渡夏存活率很低,病情最严重的年份有些养殖区甚至绝产。为减少经济损失,目前国内栉孔扇贝养殖普遍采用“反季节养殖”模式,即在栉孔扇贝采苗的次年(一龄)7月前进行收获,这样就避开了死亡高峰期,然而,次年生产所需的种贝仍然需要渡夏。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留种,至次年春天促熟后,将可能发生雌性种贝数量不够、雄性种贝数量过多的局面。在留种过程中使用本发明判性系:在培育的早期阶段,依照贝壳的颜色特征,选择性保留其中足够数量的雌性(红色或黄色)扇贝进行养殖并保留较少量的雄性个体,大量的雄性扇贝则按常规养殖规程适时销售处理,如此既可保证生产上有足够的种贝又可减少因大规模死亡导致的损失。
在育苗厂家购买种贝的过程中,依判性系的贝壳颜色以10∶1(雌性∶雄性)的比例选购种贝,可降低购买种贝的成本,减少近一半的费用。
在栉孔扇贝苗种培育的生产中,依判性系的贝壳颜色按20∶1(雌性∶雄性)的比例选取栉孔扇贝进行人工促熟,可节约近一半的种贝促熟费用。
判性系在栉孔扇贝的选择性制种过程中的重要用途是:选择贝壳颜色特别均一、艳丽的雌性栉孔扇贝做母本,以具有抗逆或高产等特征的、贝壳颜色为褐色的雄性栉孔扇贝为父本进行定向交配,可以获得具有较高抗逆性的子代及具有美丽贝壳颜色的雌性子代。
在栉孔扇贝的新品种培育中,取具有美丽贝壳形态和漂亮颜色的雌性栉孔扇贝做母本,以具有抗逆或高产等特征的、贝壳颜色为褐色的雄性栉孔扇贝为轮回亲本,进行3轮的回交(侧交),则可以培育出具有美丽贝壳外形和高产特性的判性品系,经过进一步的遗传改良可以培育成外形特征和经济性状均稳定的高产判性品种。
在遗传学研究中,通过对实施例1-4及相关研究中所得的表型遗传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栉孔扇贝的性别决定形式为ZW型;用CaJf(实施例2)、JbCg(实施例3)等2个家系的子代及其亲本,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获得了栉孔扇贝性别决定相关的的分子标记。

Claims (4)

1.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红色或黄色的雌性栉孔扇贝为母本,以褐色的雄性栉孔扇贝为父本,通过不同壳色之间的定向交配而获得;获得的子代中,贝壳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个体为雌性,贝壳颜色为褐色的个体为雄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按常规方法进行催产、授精、孵化、培育和养殖的操作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即:采用专用的容器对不同贝壳颜色的雌雄种贝进行单独培育和催产,同时采用淡水浸泡对从种贝催产到培育阶段所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进行清洗。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栉孔扇贝的判性系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父本或母本性腺未发育或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对种贝进行人工促熟。
4.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栉孔扇贝的性别判别,并用于生产性留种、选择性制种;栉孔扇贝的遗传学研究;栉孔扇贝的新品种培育。
CNB2004100209598A 2004-07-12 2004-07-12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268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209598A CN100382683C (zh) 2004-07-12 2004-07-12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209598A CN100382683C (zh) 2004-07-12 2004-07-12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0789A CN1720789A (zh) 2006-01-18
CN100382683C true CN100382683C (zh) 2008-04-23

Family

ID=35911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2095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2683C (zh) 2004-07-12 2004-07-12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8268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0958A (zh) * 2015-11-24 2016-08-10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一种菲律宾蛤仔亲贝性别甄别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不同贝壳颜色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发育研究. 郑怀平,张国范,刘晓,阙华勇.海洋与湖沼,第34卷第6期. 2003 *
栉孔扇贝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杂种优势. 李红蕾,宋林生,刘保忠,崔朝霞,相建海,刘升平,曲善村,姜广亮.海洋与湖沼,第33卷第2期. 2002 *
海湾扇贝自交家系的建立和自交效应. 张国范,刘述锡,刘晓,郭希明,张福绥.中国水产科学,第10卷第6期. 200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0789A (zh) 200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elson et al. Tardigrada
CN102318571B (zh) 海紫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CN101361468B (zh) 常见滩涂贝类高产抗逆品种选育方法
CN103120140B (zh) 一种扇贝的养殖方法
CN100372510C (zh) 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亲体的方法
CN100405898C (zh) 背瘤丽蚌人工生产方法
CN101796927B (zh) 高白鲑人工繁育方法
Beard et al. The breeding and growth of Penaeus merguiensis de Man in laboratory recirculation systems
CN101836607A (zh) 一种青虾的育种方法
CN110100776A (zh) 一种耐低温耐低盐对虾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00362912C (zh) 一种红壳色品系马氏珠母贝的制种方法
WO2006037263A1 (fr) Procede de creation d'une lignee endogame de coquillages gonochores
CN101341862B (zh) 一种橙黄壳色华贵栉孔扇贝的制种方法
Davis Queen conch (Strombus gigas) culture techniques for research, stock enhancement and growout markets
KR101423301B1 (ko) 참가리비 인공 종묘 부착율과 중간육성 향상을 위한 참가리비 인공 채묘 및 육성 장치
Ky et al. Growth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inctada margaritifera juveniles produced by thermal shock or gonad scarification spawning procedures
CN109362610A (zh) 莱氏拟乌贼苗种培育方法
CN102090357B (zh) 古蚶贝工厂化育苗方法
Tookwinas Larviculture of seabass (Lates calcarifer) and grouper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in Thailand
CN100382683C (zh) 一种栉孔扇贝的判性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15437B (zh) 一种耐高温珍珠贝苗孵化培育方法
CN108293926A (zh) 一种长蛸幼体的生态培育方法
KR100588419B1 (ko) 말쥐치의 조기산란유도 및 종묘 생산방법
JP3013247B2 (ja) アコヤガイの養殖方法
JP2022517782A (ja) トランスジェニックバル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