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7673C - 带有裆部的衣服 - Google Patents

带有裆部的衣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7673C
CN100377673C CNB2004800100729A CN200480010072A CN100377673C CN 100377673 C CN100377673 C CN 100377673C CN B2004800100729 A CNB2004800100729 A CN B2004800100729A CN 200480010072 A CN200480010072 A CN 200480010072A CN 100377673 C CN100377673 C CN 1003776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portions
huckle
knee
calf
side fas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00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4185A (zh
Inventor
太田裕二
森井直美
藤井孝子
小山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aco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al Corp filed Critical Waco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7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4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76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76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具有: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其是在对应于大腿部前侧的前侧部分(1a)中,自该前侧部分(1a)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其是在对应于大腿部后侧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2f),其是在对应于小腿部前侧的前侧部分(1b)中,自该前侧部分(1b)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由此,利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自前后支承大腿部。

Description

带有裆部的衣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裆部的衣服,特别适用于运动用的带有裆部的衣服。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动用带有裆部的衣服中,有些衣服在其预定部分设有束紧力较强的支承部,用以支承腿部肌肉的动作。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110306号(专利文献1)揭露一种带有裆部的衣服,其借助支承部将大腿、膝盖及小腿自左右夹住的方式以支承肌肉的动作。当穿用这样带有裆部的衣服时,由于前述支承部抑制腿部朝左右方向的动作,所以能使腿部朝前后方向的动作稳定。同时,前述衣服具有支承髋关节或膝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的效果。
然而,就身体的动作而言,除了弯曲·伸展运动之外,还有内旋·外旋运动,或内转·外转运动等,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带有裆部衣服虽然能支承弯曲·伸展运动,但仍然难以支承其它种类的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裆部的衣服,其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承腿部运动。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覆盖着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所述束紧部至少具有:在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在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大腿下部束紧部,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自至少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的中途,倾斜地形成至大腿部内侧下方或大腿部外侧下方。
由于穿用者的大腿部被束紧力较强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夹住,所以能平衡良好地支承着位于大腿部前后的肌肉,故可使穿用者腿部的内旋·外旋运动,以及内转·外转运动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反方向倾斜者为较佳。另外,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也可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同方向倾斜,此时,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在大腿部的内侧与大腿部的外侧的至少一侧处相连结的情况为较佳,更理想者为在大腿部内侧与大腿部外侧的两侧处相连结。在此,前述内侧指为大腿部内侧的上方或下方,而前述外侧指为大腿部外侧的上方或下方,上述于两侧处相连结指为在大腿部内侧上方和大腿部外侧下方相连结,或在大腿部内侧下方和大腿部外侧上方相连结的情况(以下相同)。另外,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的束紧部的一部分形成于对应大转子的部分者为较佳。
在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上述束紧部还具有大腿下部束紧部为较佳,该大腿下部束紧部至少自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的中途,至大腿部内侧下方或大腿部外侧下方倾斜地形成。由此,能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其中任一方或两方产生张力,故可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支承效果。另外,在此情况下,将大腿下部束紧部的一部分形成于对应膝盖内侧或膝盖外侧的部分者,或借助大腿下部束紧部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与形成于对应膝盖内侧或膝盖外侧的部分的其它束紧部予以连结者为较佳。由此,能提高对膝盖的支承效果。另外,在此情况下的大腿下部束紧部从大腿部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开始形成的为较佳。由此,更容易对各个束紧部彼此施加张力。
在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其覆盖着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所述束紧部至少具有:在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在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备有大腿上部束紧部,所述大腿上部束紧部,自至少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的中途,倾斜地形成至大腿部内侧上方或大腿部外侧上方。由此,能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或令两侧产生张力,所以能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所产生的支承效果。另外,在此情况下的大腿上部束紧部,自大腿部中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开始形成的为较佳。由此,更容易令各个束紧部之间产生张力。
另外,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覆盖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束紧部形成为带状且至少具有: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其在对应小腿部前侧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形成;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其在对应小腿部后侧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形成。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反方向倾斜。
由于穿用者的小腿部由束紧力较强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夹住,所以能将位于小腿部前后的肌肉平衡良好地支承,使穿用者易进行腿部的内旋·外旋运动以及内转·外转运动。
另外,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也可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同方向倾斜,此时,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小腿部内侧或小腿部外侧之中的至少一侧方连结为较佳,更理想者为在小腿部内侧以及小腿部外侧的两侧处相连结。由此,更容易令各个束紧部彼此产生张力。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将前述束紧部的一部分形成在对应膝盖内侧与膝盖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的部分上者为较佳。这样,由于膝盖的内侧与膝盖的外侧中的至少一侧能受到束紧部的一部分的支承,所以抑制膝盖朝左右方向的动作,使腿部朝前后方向的动作稳定。因此,能令穿用者易进行膝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在此,膝盖上侧、膝盖下侧、膝盖内侧、膝盖外侧所示的范围指膝关节内的位置,或自膝盖骨外周数cm以内的位置,即是接近由束紧部直接使膝关节稳定的程度的位置(以下相同)。因此,只要令束紧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于此位置地形成即可。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束紧部还具有膝下束紧部,该膝下束紧部自对应膝盖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膝盖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膝盖下侧的部分,膝下束紧部的上边缘朝小腿部之下部方向形成为凹状者为较佳。这样,可借助束紧力较强的膝下束紧部,使穿用者的膝盖内侧、外侧以及下侧能受到牢固的支承而使膝盖稳定,从而抑制膝盖多余的动作。另外,束紧部不会接触于膝上或膝下,所以能确保膝盖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束紧部还具有膝上束紧部,该膝上束紧部自对应膝盖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膝盖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膝盖上侧的部分,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形成为凹状者为较佳,由此能提高膝盖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束紧部还具有:腰部束紧部,其形成于对应腰部左右两侧部的部分,和腹部束紧部,其形成于对应腹部的部分,其中,前述腹部束紧部将位于左右的腰部束紧部连结者为较佳。这样,能使接触于腰部的左右两侧部的腰部束紧部朝身体中心方向拉伸,而使髋关节以及骨盘稳定。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大腿部前侧束紧部自大腿部的内侧下方经由大腿部前面的上方形成至大转子处,同时,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以凹状弯曲地形成者为较佳,由此,能支承大腿前面的肌肉收缩。
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具有形成在对应膝上的部分上之下摆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之下端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下端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此下摆部者为较佳,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上方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上方于对应腰部侧部的部分相连结,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之下方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下方于对应大腿部内侧下方的部分相连结者为较佳。通过这样的连结使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相互产生张力,增加对于大腿部肌肉的支承效果,同时,也可支承髋关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自前侧观察的人体下肢部的肌肉以及骨骼的前视图。
图2是表示自后侧观察的人体下肢部的肌肉以及骨骼的前视图。
图3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スパツツ)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6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9A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9B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0A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0B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1A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1B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2A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2B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14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15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16是表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
图17A是表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7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8A是表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8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19A是表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19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20A是表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20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图21A是表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图21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相同部材赋予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在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参照图1以及图2详细说明用以说明本发明功能的肌肉以及骨骼的位置。图1为表示自前侧观察的人体下肢部的肌肉以及骨骼的图,图2为表示自后侧观察的人体下肢部的肌肉以及骨骼的图。如图1所示,于大腿部的前侧有内收长肌102、耻骨肌103以及缝匠肌104,而于小腿部的前侧有腓骨长肌108、胫骨前肌109、屈指长肌110、腓腹肌111以及比目鱼肌112。另外,如图2所示,于大腿部后侧有内收大肌101、半腱肌105、股二头肌106以及半膜肌107,而于小腿部后侧有腓腹肌111以及比目鱼肌112。另外,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大转子113。这些图示仅表示具有代表性的肌肉以及骨骼,并非将本发明中所要支承的肌肉以及骨骼限定于此。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运动用紧身裤(即运动用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图3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前视图,图4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后视图。
如图示,运动用紧身裤1为覆盖着自腰部至小腿部的紧身裤,并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2。此运动用紧身裤1的本体以及束紧部2是由具紧身性的材料所构成的。作为具紧身性的材料,可使用例如弹力网眼经编织物、缎纹网眼织物、特里科网眼经编织物、双向特里科经编织物或双向拉舍尔经编织物等。以下,举具体例以说明有关本体以及束紧部2所使用的材料。例如,作为本体布料使用双向特里科经编织物(56dtex聚酯纱的混合率82%,55dtex聚氨酯纱混合率为18%),于束紧部使用弹力网眼经编织物(55dtex尼龙纱的混合率为82%,310dtex聚氨酯纱的混合率为18%)。这样,束紧部2如同于运动用紧身裤1的本体部分,是使用具有紧身性的材料所构成的,但就布料的束紧力而言,束紧部2相比本体较强,此点为本发明的特征。另外,用于本体布料的材料朝二方向具有紧身性者为较佳。
就束紧部的宽度而言,由于依据形成的部位或衣服的尺寸而异,所以,难以一概以数据规定,但是,一般而言,平均形成为2cm以上的较佳,更理想者为平均形成为3cm以上。另外,尤其是与重点支承的部位对应的束紧部的宽度,形成为5cm以上者为较佳。具体而言,例如令接触于小腿部的束紧部的宽度为2至6cm左右,而令接触于内膝盖或外膝盖部位的束紧部为3cm以上的宽度者为较佳(更佳为5至10cm左右)。再者,令接触于大腿的束紧部的宽度为3至8cm左右,而令接触于大转子以及腰部的束紧部的宽度为4cm以上(可依需作为8至15cm左右)者为较佳。另外,可一部分形成为20cm左右的宽大部分。在此,这些数据是以日本人男性的M尺寸为基准时的例子(以下也相同)。以下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其宽度也如同上述束紧部的宽度。
束紧部2可使用连续的布料形成,也可使用多张布料形成。并且,就束紧部2的形成方法,在朝二方向具有紧身性的本体布料的外侧上,重叠束紧力较强的布料者为较佳,但也可以重叠于前述本体布料的内侧。有关这些束紧部2的形成方法,在以下所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若以如下的方法形成上述束紧部2的话,则更容易对接触于此束紧部2的肌肉赋予张力,即是,例如以将大转子与膝盖的内侧侧面之间、大腿内侧上方与膝盖外侧侧面之间或膝盖一侧面与其另一侧的脚踝侧面之间以更短的距离连结的方式形成束紧部2。另外,例如,前述束紧部若为直线或接近直线的形状的话,则能以更短的距离连结,但未必以直线形成,例如,可以两点为支点,而形成从作为其最短距离的直线朝上侧膨胀的曲线,或形成为朝下侧膨胀的曲线也可。另外,于以下所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同样采用将上述束紧部2以更短距离连结的方式。
如图3所示,束紧部2于对应大腿部前侧的部分1a处具有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而于对应小腿部前侧的部分1b处具有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2f。另外,如图4所示,束紧部2于对应大腿部后侧的部分1c处具有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2d。以下详细说明各束紧部的特征。
图3所示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在对应大腿部前侧的部分1a处,自该部分1a的外侧上方至内侧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上部位于运动用紧身裤1上对应大转子113的部分,而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之下部则位于对应膝盖关节的内侧的部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自上部的对应大转子113的部分至下部的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以大致直线状形成而接触于大腿前侧。借助这样的接触,将位于大腿部前侧的肌肉束缚在该上部和下部之间。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若在大腿部前面,接触在由大腿部的内侧下方至外侧上方,较佳为自内侧膝盖至大转子的部分上的话,不论是直线状或稍微朝上下弯曲的形状均可。另外,自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大转子113处以上的部分,从大转子113沿着腰的侧部朝上方延伸形成。
图3所示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在对应小腿部前侧的部分1b处,自该部分1b的内侧上方至外侧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部位于与膝关节内侧对应的部分,而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之下部则位于对应脚踝外侧之下摆部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在其上部与下部之间能够支承腓骨长肌108地形成。借助这样设置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从而支承腓骨长肌108的动作(活动)。在此,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部未必位于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只要至少达到靠小腿部前侧表面上的中央附近的内侧(股侧)且上侧即可。另外,形成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的带状部分之下部,未必仅于小腿部前侧上处形成,只要束紧部的大部分能位于小腿部前侧,可令其一部分连续形成至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请参照图4)。
图3所示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在对应小腿部前侧的部分1b处,自该部分1b的外侧上方至内侧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的上部位于对应膝盖关节外侧的部分,而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之下部则位于对应脚踝内侧之下摆部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于其上部与下部之间,能支承腓骨前肌109、屈拇趾长肌(未图示)、屈趾长肌110以及腓骨长肌108。借助设置这样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从而支承前腓骨肌109、屈拇趾长肌(未图示)、屈趾长肌110以及腓骨长肌108的动作(活动)。在此,形成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的带状部分之下部,未必仅于小腿部前侧形成,而可令其一部分形成在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请参照图4)。
如图3所示,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于膝盖下侧交叉,而其上边缘呈V字型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于对应膝盖周边的部分,在膝盖内侧部分形成有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而在膝盖外侧部分形成有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请参照图4),但在膝盖上方部分并没有形成束紧部。这样,通过从左右两侧面以及下方的三方向支承膝盖,使得膝盖韧带能得到确实的支承,可使穿用者容易进行膝盖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另外,由于在膝盖上方部分并没有形成束紧部,所以能确保膝盖运动的跟随性。
另外,形成在对应膝盖周边的部分上的各束紧部的宽度是3~10cm者为较佳。只要为范围内的宽度,则能以固定宽度或不同宽度形成各束紧部。在以不同宽度形成前述束紧部时,将与韧带较弱的内膝盖接触的部分的宽度作成相比其它部分,特别是比外膝盖或膝盖下的宽度更宽大的为较佳。另外,就形成于对应膝盖周围的部分的各束紧部的宽度而言,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除上述图3所示的束紧部之外,也可再多形成如下所记载的两个束紧部。第一束紧部形成自图3所示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内膝盖部分,经由腿肚子的内侧面,跨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的腿肚子内侧接触处的上部。第二束紧部形成自图3所示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之外膝盖部分,经由腿肚子外侧面,跨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腿肚子外侧接触处的上部。这两个束紧部,两者都形成或仅形成其中任一个皆可。借助形成这样的束紧部,能容易地对接触于膝盖内侧、外侧以及下侧的束紧部予以张力,并提高对膝盖的支承效果。另外,由于这些束紧部接触于腿肚子的侧面,所以能支承腿肚子。再者,这两个束紧部在形成为直线时最容易产生张力,为较佳,但也可有若干弯曲。另外,这两个束紧部,只要能在与连结于这些各束紧部的其它束紧部之间产生张力即可,所以可相比其它束紧部作成较窄。
图4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在对应大腿部后侧的部分1c处,自该部分1c的外侧上方至内侧下方倾斜地形成。具体而言,前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上部位于对应大转子113的部分,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部则位于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在其上部与下部之间可支承半腱肌105地形成。借助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可以支承半腱肌105的动作。在此,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上部未必位于对应大转子113的部分,只要超越至少大腿部上部的后侧表面上的中央附近即可。另外,自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大转子113以上的部分,自大转子113与腰部的侧面接触,并朝后中央的上部而成,同时,也接触于臀部凸处的上部(腰部上部),并且位于其左右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端部在腰围(腰部上部)的后中央附近相连结而成。在此,前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也可在腰部的侧部与图3所示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这样,由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于腰部侧面相连结,从而可互相赋予张力,增加对大腿部肌肉的支承效果,同时能支承髋骨节。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包括大转子113的腰部的侧部接触,从而能够支承髋关节。另外,令左右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于腰部的后中央处连结,或令左右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于腹部的前中央处连结,从而进一步增加对髋关节的支承效果。在将左右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于腰部的后中央处连结时,将连结处设置于腰部上方者为较佳。
图4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在对应大腿部后侧的部分1c处,自该部分1c的内侧上方至外侧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部位于对应坐骨结合点附近(臀裂下方部位)的部分,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部位于对应膝盖关节外侧的部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在其上部与下部之间能支承股二头肌106、半膜肌107以及半腱肌105。借助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可支承股二头肌106、半膜肌107以及半腱肌105的动作。另外,位于左右大腿部上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端于坐骨结合点附近处连结。由此,能使位于左右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彼此赋予张力。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部,也可位于大腿部后侧的内侧上部(股下)。另外,可令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部与臀裂接触而达到腰围,或与臀裂接触而于腰部上方的后中央处与其它束紧部连结也可。由此,可对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赋予更大的张力,并提高对肌肉的支承效果。
如图4所示,由于在臀裂上方处没有形成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所以能确保腰部的伸长。因此,例如即使穿用者在进行前屈动作的情况下,衣服仍可容易地跟随该动作。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在各自的上部,从大腿外侧上方在包括大转子的部分连结,而在各自之下部,从大腿内侧下方在膝盖内侧连结。在此情况下,分别于大腿外侧上方的髋关节侧部、及大腿内侧下方的内膝盖处连结着与大腿部前后接触的束紧部。也即,于大腿部的内侧与外侧的两处,连结着与大腿部前后接触的束紧部。由此,能对膝盖关节与髋关节的两者赋予束紧力而使膝盖关节以及髋关节两者稳定并对其进行支承。另外,在该膝盖内侧,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部和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相连结。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部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部在膝盖外侧相连结。在此,未必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两者都形成,仅形成其中一个的束紧部也可。另外,关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中的任一束紧部而言,可从两束紧部的交叉部分仅形成下侧部分。另外,可仅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于内膝盖和大转子处相连结,由此能使内膝盖与腰侧部稳定。另外,仅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也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另外形成后述的膝下束紧部,可将膝下束紧部以及接触于外膝盖、内膝盖的部分于大腿前后部分彼此朝倒向拉伸,使膝盖稳定。再者,使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避开与膝盖正上方的部分接触而形成,由此能确保膝盖的自由度。
如上述,借助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对大腿部自前后进行支承,可使髋关节或膝盖关节的内旋/外旋运动,或内转/外转运动容易进行。另外,利用束紧部的一部分对膝盖自左右及下方进行支承而使膝盖稳定,膝盖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容易进行。故,依本发明能提供适于对使用腿部做运动时的肌肉动作进行支承的运动用紧身裤。
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以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在腰部、大腿、膝盖以及小腿的任何一个部位彼此连结(即为连续),在腰部后中央的上方以及下方处将左右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连结。由此,各个束紧部变成以腰部的后中央(脊椎和骨盘接触的部位)为支点而施加张力的构造,所以能以身体的芯为中心对下半身施加张力。因此,能对腰部、大腿、膝盖以及小腿的肌肉和关节进行平衡良好的支承。
在图3及图4所示的运动用紧身裤1中,于大腿部的前侧设有一条束紧部2b,于大腿部后侧设有二条束紧部2c、2d。这样,相较于大腿部的前侧的束紧部,将大腿部后侧的束紧部设置更多,由此提高令大腿部朝前后动作时的支承效果。这样的效果也可同样地在下面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得到。
接着,参照图5至图8详细说明依本实施方式的运动用紧身裤的束紧部2的变更例。
图5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前视图,表示形成于对应大腿部前侧的部分1a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图5所示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在对应大腿部前侧的部分1a处,自该部分1a的内侧上方至外侧之下方以倾斜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的上部位于对应股下大腿内侧(大腿内侧上方)的部分,而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之下部位于对应膝盖关节的外侧的部分。在此,将大腿部的肌肉由其上部至下部倾斜地予以束缚,可支承位于其间的肌肉的收缩运动。因此,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自大腿部的上部至下部以倾斜方式形成,可支承耻骨肌103、内收短肌(未图示)、内收长肌102以及内收大肌101地形成,由此能支承耻骨肌103、内收短肌、内收长肌102以及内收大肌101的动作。在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之下部未必位于对应膝盖关节外侧的部分,而只要至少达到大腿部前侧的上下方向中央线的外侧(旁侧),即是达到大腿外侧下部即可。
图6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后视图,表示形成于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图6所示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在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中,自该部分1d的外侧的上方至内侧之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的上部,位于与膝盖关节的外侧或膝盖关节外侧之下方对应的部分,而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之下部,位于对应脚踝内侧之下摆部分。前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在其上部和下部之间,可支承腓腹肌111、胫骨后肌(未图示)以及比目鱼肌112地形成。借助设置这样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以支承腓腹肌111、胫骨后肌(未图示)以及比目鱼肌112的动作。在此,形成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带状部分,未必仅形成于小腿部的后侧,也可将其一部分形成于对应小腿部前侧的部分。
图7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后视图,表示形成于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图7所示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在对应小腿部后侧的部分1d中,自该部分1d的内侧的上方至外侧之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的上部,位于与膝盖关节的内侧或膝盖关节内侧之下方对应的部分,而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之下部,位于对应脚踝外侧之下摆部分。前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在其上部和下部之间,可支承腓腹肌111及比目鱼肌112地形成。借助设置这样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以支承腓腹肌111以及比目鱼肌112的动作。另外,形成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带状部分,未必仅形成于小腿部的后侧,也可将其一部分形成于对应小腿部前侧的部分。
图8为运动用紧身裤1的前视图,表示形成于对应小腿部的前侧的部分1b的膝下束紧部2v。图8所示的膝下束紧部2v(即实线部分),自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膝盖关节的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膝盖关节之下侧的部分,且此膝下束紧部2v的上边缘呈V字形。由此,能将穿用者的膝盖从膝盖的内侧、外侧以及下侧牢固地支承,故能抑制膝盖的多余的动作,使穿用者容易进行膝盖的伸展运动。另外,借助形成前述膝下束紧部2v而抑制膝盖的弯曲运动,从而能够保护位于膝下的膝盖骨韧带。另外,膝下束紧部2v的上边缘形状未必形成为V字形,例如呈U字形或月牙形也可。也即,只要将膝下束紧部2v的上边缘的形状朝小腿部之下部方向形成为凹状即可。另外,将二条束紧部于膝下交叉而形成膝下束紧部2v也可。另外,如图8所示,对应于膝盖上侧的部分,由于由束紧力相较束紧部2弱的弱束紧部H形成,所以能抑制膝盖的运动跟随性的降低。另外,运动用紧身裤的本体部(束紧部2除外)以及弱束紧部H,只要是由束紧力相较束紧部2弱的布料形成即可,而本体部(束紧部2除外)与弱束紧部H,由完全相同的布料一体形成也可。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束紧部2,即使按以下所述方式对上述各部分加以组合,也能获得与如图3及图4所示那样组合得到的束紧部2相同的效果。
首先,关于对应大腿部的部分的组合而言,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予以组合。借助这样的组合,可支承膝盖的内转动作及外膝盖。特别是具有在穿用者着落地时能避免其膝盖朝向外侧的支承效果。另外,也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予以组合。借助这样的组合,能支承大转子以及内膝盖。借助支承大转子以支承髋关节,使穿用者容易进行髋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这样组合后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从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任一侧观察时,成为各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朝同一方向倾斜的关系。另外,这样组合后的束紧部的大腿外侧、大腿内侧上的连结部分其上下宽度,是5cm以上者为较佳。更理想者为,令于大腿外侧上的连结部分的上下宽度为5至15cm左右,而令大腿内侧上的连结部分的上下宽度为5至10cm左右。有关这些宽度的记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相同。另外,当在该束紧部的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支承臀中肌(即为臀部上部的肌肉)的束紧部时,则能支承髋关节的外旋动作。
另外,也可组合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内转运动以及髋关节的内转动作。另外,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予以组合也可。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外转·外旋动作。这样组合后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从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成为各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朝反方向倾斜的关系。
这样,利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对大腿部从前后方向予以支承,由此使髋关节或膝盖关节处的内旋·外旋运动,或内转·外转运动容易进行。另外,利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一部分,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一部分对膝盖从左右予以支承,由此使膝盖关节处的弯曲·伸展运动容易进行。
接着,关于对应小腿部的部分的组合,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予以组合也可。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内转动作以及内膝盖。另外,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予以组合也可。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外转动作以及外膝盖。这样组合后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从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成为各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
另外,也可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予以组合。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外旋动作以及小腿的外旋。这样,可支承如足球的脚内侧踢球的动作等。另外,也可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予以组合。借助这样的组合,以支承膝盖的外旋动作。这样组合后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从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成为各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朝反方向倾斜的关系。
这样,利用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小腿部从前后方向予以支承,由此使膝盖关节或脚踝处的内旋·外旋运动或内转·外转运动容易进行。另外,利用小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一部分,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一部分,对膝盖从左右予以支承,使得膝盖关节处的弯曲·伸展运动容易进行。
再者,可对上述对应大腿部的部分的各个组合与上述对应小腿部的部分的各个组合分别予以组合。以下参照图9及图10以说明此种情况的具体例。图9(a)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予以组合的情况。图9(b)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后侧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予以组合的情况。图9(a)、(b)中所示的紧身裤,在大腿部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而在小腿部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通过这样地形成各个束紧部,从而使穿用者的大腿部和小腿部能从前后获得牢固的支承。另外,各个束紧部于对应膝盖外侧的部分相连结。因此,由于与膝盖外侧接触的束紧部被各个束紧部朝四方向拉伸,所以能对穿用者的膝盖外侧予以牢固的支承。在此情况下,可另外形成与膝盖内侧接触的其它束紧部,以便能支承膝盖内侧。由此,能使穿用者的膝盖从内侧及外侧受到牢固的支承。另外,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通过于小腿内侧下方使两束紧部相连结,从而可对各个束紧部施加更大的张力。另外,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之下端最好到达紧身裤之下摆。
图10(a)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前侧处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予以组合的状态。图10(b)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后侧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予以组合的状态。图10(a)、(b)所示的紧身裤,于大腿部处,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而在小腿部处,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上部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上部与大转子接触并彼此相连结。通过这样地形成各个束紧部,从而使穿用者的大腿部以及小腿部从前后受到牢固的支承。另外,接触于膝盖内侧的束紧部被各个束紧部朝四方向拉伸,因此,使穿用者的膝盖内侧受到牢固的支承。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另外形成另一束紧部以能够支承膝盖外侧。由此,能使穿用者的膝盖从内侧和外侧受到牢固的支承。另外,于小腿外侧下方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这两束紧部相连结,从而可对各个束紧部施加更大的张力。另外,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之下端达到紧身裤之下摆者为较佳。
另外,对上述对应大腿部的部分的各组合与上述膝下束紧部2v分别予以组合也可。以下参照图11及图12以说明上述情况的具体例。图11(a)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前侧处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膝下束紧部2v予以组合的状态。图11(b)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后侧处形成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状态。如图11(a)、(b)所示的紧身裤,于大腿部,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之下部、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外膝侧上部,于外膝盖部分相连结。通过这样形成各束紧部,能将穿用者的大腿部从前后牢固地支承。另外,由于膝下束紧部2v接触于膝盖内侧、外侧以及下侧,且由形成于大腿部前后的束紧部向斜上方拉伸,因此,能将穿用者的膝盖从三方向牢固地支承。这样,当在膝盖上无束紧部接触时,则可确保膝盖的自由度而能提高运动跟随性。与此相对地,当膝盖上有束紧部接触时,虽然能提高其膝盖的稳定性,但运动跟随性降低。在此,在图11(a)、(b)所示的紧身裤上再形成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也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于内膝部分相连结。这样,膝下束紧部2v的与内膝接触的部分,由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c朝大腿部的外侧上方拉伸,同时,膝下束紧部2v的与外膝接触的部分,由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朝大腿部的内侧上方拉伸。也即,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接触部与外膝侧接触部,于大腿部前后处分别被朝反向拉伸,因此,更能增加对膝盖的支承力。另外,可与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连结地另外形成束紧部,将该束紧部的上部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或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连结。或者,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及膝下束紧部2v予以组合也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之下部、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于内膝盖部分相连结。在此,再加以设置将膝下束紧部2v之下部与运动用紧身裤之下摆连结的束紧部,由此对位于膝下以及膝盖内外的束紧部予以更大的张力,所以能提高其支承效果。另外,将膝下束紧部2v之下部与运动用紧身裤之下摆连结的束紧部,虽可为一条,但若形成二条以便将膝下束紧部2v朝左右下方拉伸,则能容易产生更大张力。另外,即使不形成膝下束紧部2v而仅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也可。
图12(a)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膝下束紧部2v予以组合的状态。图12(b)为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腿部的后侧形成有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状态。图12(a)、(b)所示的紧身裤,在大腿部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朝反向倾斜的关系形成。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外膝侧上部,于外膝部分相连结。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上部接触于大转子。通过这样形成各个束紧部,能将穿用者的大腿部从前后牢固地支承。另外,由于膝下束紧部2v与膝盖内侧、外侧以及下侧接触,且由形成于大腿部前后的束紧部向上方拉伸,故从三方向将穿用者的膝盖牢固地支承。这样,当膝上无束紧部接触时,则可确保膝盖的自由度并提高运动跟随性。相对于此,当膝上有束紧部接触时,虽膝盖的稳定性会提高,但会使运动跟随性降低。另外,在图12(a)、(b)所示的紧身裤上,另外形成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也可。此时,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于内膝部分相连结。另外,可再形成一束紧部并将其与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连结,将此束紧部的上部连结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另外,也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d以及膝下束紧部2v予以组合。这样的情况下,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内膝侧上部,于内膝部分处连结,而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d之下部以及膝下束紧部2v的外膝侧上部,于外膝部分处连结。另外,再设置将膝下束紧部2v之下部与运动用紧身裤之下摆予以连结的束紧部,由此对位于膝下以及膝盖内外的束紧部能产生更大的张力,所以能提高其支承效果。另外,上述将膝下束紧部2v之下部及运动用紧身裤之下摆连结的束紧部,虽可为一条,但若形成两条以便将膝下束紧部2v朝左右下方拉伸,则更容易地赋予张力。另外,不形成膝下束紧部2v而仅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也可。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6所示的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以详细说明大腿部前侧的束紧部的变更例。图13表示于大腿部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u(即是大腿上部束紧部)予以组合的状态。如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由大腿部前面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u,自大腿部内侧的上方形成至位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中途的两个束紧部2b、2au的连结部分。通过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u,能够对自大腿部前侧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赋予张力,所以能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支承效果。另外,可以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u的宽度设得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宽度窄。具体而言,可设定为2至4cm左右。
图14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大腿下部束紧部)予以组合的状态。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自大腿部外侧之下方形成至位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中途的两个束紧部2b、2aw的连结部分。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之下方部,与形成于膝盖部外侧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的上方部连结。通过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能够对自大腿部前侧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赋予张力,所以能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支承效果。另外,也可对形成于膝盖部外侧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施以张力,所以能提高对膝盖的支承效果。另外,前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的宽度,可设得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的宽度窄。具体而言,可设定为2至4cm左右。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为于大腿前面朝大腿部之下部方向呈凹状地弯曲的曲线状,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在膝盖关节的正上方处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的情况下,借助前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和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w形成膝上束紧部。即是,膝上束紧部自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膝盖关节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膝盖关节上侧的部分。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呈倒V字形状形成。另外,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的形状,未必形成为倒V字形状,例如形成倒U字形状或月牙形也可。也即,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的形状,只要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形成为凹状者即可。通过形成这样的膝上束紧部,从而可提高膝盖的稳定性。
图15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u(大腿上部束紧部)予以组合的状态。如上述,大腿前侧束紧部2a,由大腿部前面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其中,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u,由大腿部外侧的上方形成至位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中途的两个束紧部2a、2bu的连结部分。通过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u,从而可对自大腿部前侧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施以张力,所以能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的支承效果。另外,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u的宽度设得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的宽度窄。具体而言,可设定为2至4cm左右。
图16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大腿下部束紧部)予以组合的状态。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由大腿部内侧之下方形成至位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中途的两个束紧部2a、2bw的连结部分。另外,前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之下方部,与形成于膝盖部内侧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上方部相连结。通过设置这样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可对自大腿部前侧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地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施以张力,所以能提高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的支承效果。另外,对形成于膝盖部外侧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也可施以张力,所以能提高对膝盖的支承效果。另外,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的宽度设得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以及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的宽度窄。具体而言,可设定为2至4cm左右。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为于大腿部前面朝大腿部之下部方向呈凹状地弯曲的曲线状,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在于膝盖关节的正上方处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连结的情况下,借助前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和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w,从而形成膝上束紧部。即是,膝上束紧部自对应膝盖关节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膝盖关节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膝盖关节上侧的部分。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形成为倒V字形状。另外,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的形状,未必形成为倒V字形状,例如形成倒U字形状或月牙形也可。也即,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的形状,只要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形成为凹状者即可。
如图13至16所示,于大腿部前侧设置束紧部2au、2aw、2bu、2bw者为较佳,前述束紧部2au、2aw、2bu、2bw自大腿部的侧部上方或侧部下方形成至该大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中途,并具有可与自大腿部前面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形成交叉的斜度。另外,这些束紧部2au、2aw、2bu、2bw与形成于膝盖外侧或内侧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上方部连结者为较佳。另外,上述形成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2b中途的与其它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u、2aw、2bu、2bw的连结部分,最好是形成于大腿部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2b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由此,能容易对各个束紧部之间施以张力。
另外,上述图13至16所示的束紧部2au、2aw、2bu、2bw示出了设置于大腿部的前侧的情况,而于大腿部后侧也可设置与它们相同的束紧部。即是,也可于大腿部的后侧设置束紧部,此束紧部自大腿部的侧部上方或侧部下方形成至该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中途处,并具有一可与自大腿部后面的上方至下方以倾斜方式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形成交叉的斜度。另外,此束紧部也可与形成于膝盖部外侧或内侧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上方部连结。
另外,图14至16所示的膝上束紧部,也可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组合地形成。在此情况下,将此膝上束紧部在与膝盖的内侧或外侧接触的部分,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或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相连结。另外,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在小腿部从小腿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相对上下方向彼此朝反方向倾斜地形成。也即,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e自内膝盖与小腿前侧接触,并形成至小腿下方的外脚踝处。另一方面,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g自外膝盖与小腿后侧接触,并形成至小腿下方的内脚踝处。另外,图14以及图16所示的膝上束紧部,也可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组合地形成。在这样情况下,膝上束紧部在与膝盖内侧或外侧接触的部分,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或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连结。另外,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在小腿部从小腿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相对于上下方向彼此朝反方向倾斜地形成。也即,小腿部前侧束紧部2f自外膝盖与小腿部前侧接触,而形成至小腿下方的内脚踝处。另一方面,小腿部后侧束紧部2h自内膝盖与小腿后侧接触,而形成至小腿下方的外脚踝处。这样在小腿部的前后处,将强束紧部以彼此朝反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以与膝上束紧部连结,由此可对与膝上、膝盖内侧以及膝盖外侧这三方接触的各个束紧部施以张力地支承膝盖。另外,在此情况之下,在膝下不设置束紧部时,可确保膝盖的自由度。相对于此,在膝下设有束紧部的情况下,则能提高膝盖的稳定性。
另外,将图14以及图16所示的膝上束紧部,与图8所示的膝下束紧部2v予以组合也可。由此能将膝盖周边牢固地支承。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膝上束紧部的上部至与大腿部内侧或外侧的至少一侧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束紧部,且自膝下束紧部之下部至与脚踝的内侧或外侧的至少一侧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束紧部者为较佳。在此,这些束紧部自膝上束紧部的上部形成至大腿部内侧以及外侧的上方,自膝下束紧部之下部形成至脚踝内侧以及外侧之下方(若为脚踝长度时,即是下摆)者为更佳。借助这些束紧部,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另一方面,形成于大腿部后侧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从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朝反方向倾斜地形成的为较佳。另外,形成于小腿部后侧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自紧身裤1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以与小腿部前侧束紧部朝反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的为较佳。通过这样将前后束紧部朝反方向倾斜地形成,从而可更平衡良好地支承大腿、膝盖及小腿部分。
如上述,利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大腿部从前后予以支承,同时,利用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小腿部从前后予以支承,由此使髋关节、膝盖关节以及脚踝的内旋·外旋运动或内转·外转运动更容易地进行。另外,由各束紧部的一部分从左右支承膝盖,所以能使膝盖关节的弯曲·伸展运动也容易进行。
另外,位于大腿部前侧与小腿部前侧的,或位于大腿部后侧与小腿部后侧的各束紧部的倾斜关系,大腿部的束紧部的斜度与小腿部的束紧部的斜度彼此朝反方向者为较佳。这样,在包括大腿以及小腿的整体腿部中,可更加平衡良好地支承内旋·外旋运动以及内转·外转运动所需的肌肉。
另外,形成于大腿部及小腿部的束紧部,只要其形成在大腿部或小腿部的任一方上的束紧部以前后夹住的状态形成即可。此时,形成于另一方的束紧部,可以以将大腿部或小腿部从左右夹住的状态予以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于大腿部处以从前后夹住的状态形成束紧部,并接触于膝盖内侧以及外侧,而在小腿部处,以从左右方向夹住的状态形成束紧部,使其达到下摆处。另外,也可于大腿部以从左右夹住的状态形成束紧部,并与膝盖的内侧以及外侧接触,于小腿部处以从前后夹住的状态形成束紧部而使其达到下摆处。通过这样形成束紧部,能将大腿部或小腿部从前后牢固地支承,另外将膝盖从左右牢固地支承,因此能平衡良好地支承内旋·外旋运动、内转·外转运动以及屈弯、伸展运动的各动作所需的肌肉。
另外,在借助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大腿部从前后予以支承时,只要设有上述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或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的至少任一方即可。
另外,在借助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大腿部从前后予以支承时,在对应大腿部的前侧或后侧的部分,从大腿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观察时,可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彼此以位于大致相同位置的方式形成,或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以在上下方向错开的方式形成也可。在此,具体说明将上述两个束紧部以上下方向错开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例如,有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部分的上方,而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部分之下方的情况,或者,也有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部分之下方,而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部分的上方的情况。
另外,在利用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将小腿部从前后予以支承时,于对应小腿部的前侧或后侧的部分,从小腿的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可令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各自以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或者,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小腿部后侧束紧部以相对于上下方向错开的方式予以形成也可。在此,具体说明将上述两个束紧部以上下方向错开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例如,有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小腿部的前侧对应的部分的上方,而将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小腿部的后侧对应的部分之下方的情况,或者,也有将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小腿部的前侧对应的部分之下方,而将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形成于与小腿部的后侧对应的部分的上方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束紧部2分为大腿部分与小腿部分地进行说明,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并非表示前述束紧部2分成大腿部分与小腿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适用于覆盖从腰部至小腿部的脚踝型运动用紧身裤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覆盖从腰部至大腿部的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或覆盖从腰部至膝下部分的膝下型运动用紧身裤。另外,可为具有从腰围向上覆盖着上半身的部分的运动用紧身衣,也可为具有从脚踝向下覆盖脚底的部分的运动用紧身裤或紧身袜裤也可。另外,也可为在裆部具有护垫的运动用紧身裤。
这里,参照图17至图21以说明膝上型的运动用紧身裤的具体例。图17(a)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形成有上述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状态。图17(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后侧形成有上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状态。图17(a)、(b)所示的紧身裤,于大腿部处,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朝同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而将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以朝反方向倾斜的关系形成。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包括大转子113的腰部的侧部接触,并形成为沿着腰部的侧部朝上延伸至腰围的部分。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于腰部的侧部处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并且也与腰部上部接触,使左右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于腰部上部的后中央处连结。通过这样连结,使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相互施加张力,可使对大腿部肌肉的支承效果增加,同时,也可支承髋关节。另外,位于左右大腿部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端,于坐骨结合点附近(即是臀裂下方部位)连结。这样,位于左右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彼此赋予张力。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部,也可位于大腿部后侧的内侧上部(即是股下)。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之下端、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端,位于大腿部内侧之下摆部S,而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端位于大腿部外侧下摆部S处。此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之下端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端,于大腿部内侧相连结。此连结处的上下宽度,为5至10cm左右为较佳。通过这样形成各个束紧部,能从前后将穿用者的大腿部牢固地支承。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a之下端、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端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端,未必使前述所有下端皆位于运动用紧身裤之下摆部S处,只要至少其中一个下端位于下摆部S即可。另外,关于上述束紧部2之下端位置,在以下说明的图18至图21所示的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情况中也相同。
图18(a)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形成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而在腹部处形成有腹部束紧部2x的状态。图18(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后侧形成有作为上述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下方部分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w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状态。图18(a)所示的腹部束紧部2x于腰部的侧部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位于左右的腹部束紧部2x于腰部中央处彼此相连结。这样,能将接触于腰部两侧部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朝身体中心方向拉伸,使髋关节稳定。也即,借助形成上述腹部束紧部2x,能施加将腰部的两侧部朝内侧拉伸的力,能够使骨盘稳定。腹部束紧部2x,以接触于下腹部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较佳。由此能防止压迫到邻近大腿之下腹部。另外,腹部束紧部2x的材料,可为比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束紧力弱的另一种材料,也可为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相同的材料。将腹部束紧部2x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以相同材料连续构成也可。另外,腹部束紧部2x的宽度,形成为2cm以上者为较佳,更好为5至15cm左右。前述腹部束紧部2x的宽度为等宽度,或自腰部的侧部侧向身体中心变狭窄,或自腰部侧部侧向身体中心变宽皆可。另外,可将腹部束紧部2x与本体布的内侧缝合,也可与外侧缝合。腹部束紧部2x的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连结部分,与本体布缝合,但腹部束紧部2x的上缘与下缘,可为不与本体布缝合地悬浮的状态。另外,图18(b)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w,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大腿部后侧的中央附近处连结,而仅于大腿部内侧之下方处形成。另外,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w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于大腿内侧下方处连结。
图19(a)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形成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且于腹部形成有腹部束紧部2y的状态。图19(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后侧形成有作为上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上方部分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u以及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状态。图19(a)所示的腹部束紧部2y,于腰部的侧部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腹部束紧部2y与上腹部接触地形成。由此,能将与腰部的两侧部接触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朝身体中心方向拉伸,使髋关节稳定。也即,通过形成上述腹部束紧部2x,可施加将腰部的两侧部向内侧拉伸的张力,能够使骨盘稳定。关于腹部束紧部2y,其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连结部分的宽度为最宽,而随着朝向身体的前中央其宽度逐渐变狭窄并延伸至超越过身体前中央的部位。因此,位于左右的腹部束紧部2y,于超过前中央的部分彼此重叠。在此,最宽部分的宽度为10cm左右者为较佳。另外,腹部束紧部2y的材料,可为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不同的材料,也可为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相同的材料。使腹部束紧部2y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续地由相同材料构成也可。另外,腹部束紧部2y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连结部分,与本体布缝合,但腹部束紧部2x的上缘及下缘其中的一方,可为不与本体布缝合地悬浮的状态。另外,图19(b)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u,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大腿部后侧的中央附近相连结,并与大腿部的外侧上方接触,且于大转子附近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连结而形成于腰部上方。
图20(a)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形成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而于腹部形成有腹部束紧部2z的状态。图20(b)为膝上型的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后侧形成有上述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及作为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之下方部分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w的状态。图20(a)所示腹部束紧部2z,由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相连续的材料形成。另外,腹部束紧部2z的材料可为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不同的材料。腹部束紧部2z,其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续的部分的宽度为最宽,而随着朝向身体的前中央其宽度逐渐变狭窄。在此,其最宽部分的宽度为10cm左右者为较佳,而最窄部分的宽度为5cm左右者为较佳。另外,位于左右的腹部束紧部2z于身体的前中央处彼此连结。由此,能将接触于腰部两侧部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朝身体中央方向拉伸,并使髋关节稳定。也即,借助形成上述的腹部束紧部2x,能施加将腰部两侧部朝内侧拉伸的力,可使骨盘稳定。另外,前述腹部束紧部2z的上缘与下缘的任一方,可为不与本体布缝合在一起而悬浮的状态。另外,图20(b)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w,连结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大腿部后侧的中央附近,而仅于大腿部的外侧下方形成。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在大腿内侧下方以及大腿外侧上方的大转子附近相连结。上述三种腹部束紧部2x、2y、2z可与在上述其它实施方式(即是脚踝型的运动用紧身裤)中所说明的各种束紧部进行适当组合。
另外,上述图18(a)、图19(a)、图20(a)所示的腹部束紧部2x、2y、2z,虽与形成在与腰部左右两侧部对应的部分上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连结,但腹部束紧部2x、2y、2z所连结的束紧部不限于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例如,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也可,或形成在对应腰部左右两侧部的部分上的其它束紧部也可。也即,关于上述图18至图20的说明中,以方便起见而使用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作为腹部束紧部2x、2y、2z所连结的束紧部进行说明,但是,腹部束紧部2x、2y、2z所连结的束紧部,只要是形成在对应腰部左右两侧部的部分上的腰部束紧部即可。这样,将腹部束紧部2x、2y、2z和形成在对应腰部左右两侧部的部分上的腰部束紧部连结,由此可对腰部束紧部施加张力。另外,上述这样的腹部束紧部与腰部束紧部,可与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成于大腿部、膝盖部以及小腿部的各个束紧部予以组合地形成。
图21(a)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前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前侧形成有将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加以变更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的状态。图21(b)为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的后视图,表示于大腿部的后侧形成有上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以及作为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的上方部分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u的状态。图21(a)所示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将上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的线,于大腿部的前侧朝上部方向弯曲形成凹状。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与自大转子113附近经由大腿部前面的上方达到大腿部的内侧下方的部位接触地形成。也即,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不经由股直肌的肌腹而达到大转子。因此,相较形成直线状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的情况,以与其束紧部不经过股直肌的肌腹相应的程度,具有在股直肌膨胀时不压迫肌腹的效果。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从大转子113附近于腰部的侧部处与图21(b)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连结。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之下方,于大腿部内侧下方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方连结。另外,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的宽度,其接触于腰部侧部附近的最宽部分为10至15cm左右者为较佳,而接触大腿部的最狭窄部分为4至5cm左右者为较佳。位于大腿内侧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之下方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之下方的连结部分,其上下宽度为8cm左右者为较佳。通过形成这样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2bx,可支承大腿前面的肌肉收缩。另外,图21(b)所示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du,与大腿部后侧束紧部2c的大腿部后侧的中央附近连结,并仅形成于大腿部的内侧上方处。
上述的形成于膝上型运动用紧身裤(图17至图21)的各个束紧部的具体例也可适用于脚踝型运动用紧身裤及膝下型运动用紧身裤等。
另外,在运动用紧身裤中,形成于大腿部以上的腰部的束紧部,也可以如下所说明的方式形成。例如,在大腿部外侧,前述束紧部只要形成于包括大转子的部位即可,也可进一步自大转子与腰侧部接触,直到腰围部地连续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另外,前述束紧部也可自大转子与腰部侧部以及腰部凸处的上方接触,并于腰围上终止,或将此束紧部自腰部凸处的上方朝后中央延伸,并于腰围的后中央附近使左右连结也可。另外,也可自大转子经由腹部凸处的一部分,在腰围后中央附近使左右连结。另外,自大转子经由腹部而使左右于腹部中央处连结也可。另外,将这些束紧部组合形成也可。
另外,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中,束紧部的提供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法,例如,可将预定形状的紧身性布料重叠在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上并将其缝合从而形成,或者将预定形状的紧身性布料重叠在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上并将其黏合从而形成也可。依据这些方法,容易适当地设定衣服本体与束紧部之间的束紧力差,且也能赋予较大的束紧力差。另外,可将束紧部以及其余部分分别形成为预定形状的部件,并将这些部件接合而形成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另外,将预定形状的紧身性布料予以伸展而重叠在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上,以缝合或黏接的方式形成束紧部也可。在此,在将紧身性布料重叠于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时,最好将形成束紧部的紧身性布料的束紧力设得比带有裆部衣服本体的束紧力强。依据这些方法,能对束紧部赋予更强的束紧力。另外,由对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的预定部分进行弹性树脂浸渍或贴附弹性树脂膜的方式形成束紧部。依据这些方法,能获得厚度较薄的束紧部。作为上述弹性树脂可适当使用聚氨酯树脂或聚酯弹性体树脂以及其它弹性树脂等。依据这些方法,由于不必重叠布料,所以能获得厚度较薄的束紧部。另外,由经编或圆形编织提花机变更构成带有裆部的衣服本体的紧身性布料的编织组织,从而设置束紧力的强弱差,并以束紧力较强的编织组织形成束紧部也可。依据上述方法,由于不必重叠布料,所以能获得厚度较薄的束紧部。另外,作为构成带有裆部的衣服的布料而言,在使用圆形织物等时,借助部分地增加纱线的Cut-boss编织方法(カツトボス编手法),从而能够形成其束紧力较强的束紧部。在圆形编织的情况下,可将变更编织组织的方法与部分地增加纱线的Cut-boss编织方法予以组合,设置束紧力的强弱差。
另外,于上述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带有裆部的衣服,以运动用紧身裤为例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运动用紧身裤以外的衣服。例如,可适用于束腹、运动用紧身裤袜、紧身型的泳衣、运动装、长筒袜以及紧身裤袜等带有裆部的衣服。
依本发明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借助带状的束紧部,能支承弯曲·伸展运动,内旋·外旋运动及内转·外转运动所需的肌肉的动作,因此可期待平衡良好地支承腿部运动的优良效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能平衡良好地支承例如腿部运动的运动用的带有裆部的衣服。

Claims (26)

1.一种带有裆部的衣服,其覆盖着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所述束紧部至少具有:在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在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大腿下部束紧部,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自至少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的中途,倾斜地形成至大腿部内侧下方或大腿部外侧下方。
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反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同方向倾斜。
4.如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在大腿部的内侧与大腿部外侧之中的至少一侧相连结。
5.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的宽度比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宽度窄。
6.如权利要求第1项或第5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自大腿部的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开始形成。
7.如权利要求第1或第5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的一部分形成在与膝盖的内侧或膝盖的外侧对应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第1或第5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下部束紧部将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或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与形成在与膝盖内侧或膝盖外侧对应的部分的其它束紧部相连结。
9.一种带有裆部的衣服,其覆盖着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所述束紧部至少具有:在与大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在与大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大腿部后侧束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备有大腿上部束紧部,所述大腿上部束紧部,自至少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任一方的中途,倾斜地形成至大腿部内侧上方或大腿部外侧上方。
10.如权利要求第9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上部束紧部的宽度比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宽度窄。
11.如权利要求第9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上部束紧部,自大腿部的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开始形成。
12.如权利要求第1、9至11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小腿部前侧束紧部,所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在与小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第1、9至11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小腿部后侧束紧部,所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与小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
14.一种带有裆部的衣服,其覆盖着至少下半身的一部分,
具有形成为带状的束紧部,所述束紧部至少具有在与小腿部的前侧对应的前侧部分中自该前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小腿部前侧束紧部,和在与小腿部的后侧对应的后侧部分中自该后侧部分的上方至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小腿部后侧束紧部;
其特征在于,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所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反方向倾斜。
15.如权利要求第14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自前侧或后侧的任一方观察时,所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与所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分别朝相同方向倾斜。
16.如权利要求第15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所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小腿部的内侧与小腿部的外侧之中的至少一侧相连结。
17.如权利要求第15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部前侧束紧部以及所述小腿部后侧束紧部在小腿部的内侧及小腿部的外侧这两侧相连结。
18.如权利要求第1、9、14至17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的一部分形成在与膝盖的内侧和膝盖的外侧中的至少一侧对应的部分上。
19.如权利要求第1、9、14至17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膝下束紧部,所述膝下束紧部,自对应于膝盖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于膝盖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于膝盖下侧的部分;
所述膝下束紧部的上边缘朝小腿部之下部方向形成为凹状。
20.如权利要求第19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进一步地自所述膝下束紧部之下部形成至与脚踝的内侧和脚踝的外侧之中的至少一侧对应的部分。
21.如权利要求第20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膝盖上侧的部分由束紧力比所述束紧部弱的弱束紧部形成。
22.如权利要求第1、9、14至17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膝上束紧部,所述膝上束紧部,自对应于膝盖内侧的部分以及对应于膝盖外侧的部分形成至对应于膝盖上侧的部分;
所述膝上束紧部之下边缘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形成为凹状。
23.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与膝上对应的部分上之下摆部,
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之下端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下端之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所述下摆部。
24.如权利要求第1、9、14至17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部还具有形成在与腰部的左右两侧部对应的部分上的腰部束紧部,和形成在与腹部对应的部分上的腹部束紧部;
所述腹部束紧部将位于左右的所述腰部束紧部连结。
25.如权利要求第23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的上方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的上方在与腰部侧部对应的部分相连结,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之下方与所述大腿部后侧束紧部之下方在与大腿部内侧之下方对应的部分相连结。
26.如权利要求第1或23项所述的带有裆部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部前侧束紧部,自大腿部的内侧下方经由大腿部前面的上方形成至大转子,同时,朝大腿部的上部方向弯曲成凹状。
CNB2004800100729A 2003-04-15 2004-04-14 带有裆部的衣服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6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10882 2003-04-15
JP110882/2003 2003-04-15
JP371513/2003 2003-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4185A CN1774185A (zh) 2006-05-17
CN100377673C true CN100377673C (zh) 2008-04-02

Family

ID=36760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00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673C (zh) 2003-04-15 2004-04-14 带有裆部的衣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77673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019A (zh) * 2012-04-10 2014-12-10 株式会社华歌尔 运动用带裆的衣服
CN107072324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汉尼斯操作欧洲公司 包括贡献适应于肌肉组织的压缩水平的弹性织物的运动内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80924B (en) * 2011-06-03 2012-07-25 Speedo Int Ltd Sports garment
JP6151478B2 (ja) * 2012-03-23 2017-06-21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下半身衣類
AU2016282202B2 (en) * 2015-06-25 2021-04-01 6 O'clock Enterprises Pty Ltd Resistance garments having integral seamless resistive zones
JP2018519789A (ja) * 2016-04-08 2018-07-26 ジ キム,ミン ペットのための体形補正用衣類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1906A (ja) * 1996-03-04 1997-09-16 Onyone Kk スポーツウェア
CN1232369A (zh) * 1997-04-01 1999-10-20 华歌尔公司 下肢部保护服
JP2002212810A (ja) * 2000-11-10 2002-07-31 Descente Ltd 競泳用水着
US20030028952A1 (en) * 1999-04-21 2003-02-13 Takako Fujii Gar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1906A (ja) * 1996-03-04 1997-09-16 Onyone Kk スポーツウェア
CN1232369A (zh) * 1997-04-01 1999-10-20 华歌尔公司 下肢部保护服
US20030028952A1 (en) * 1999-04-21 2003-02-13 Takako Fujii Garment
JP2002212810A (ja) * 2000-11-10 2002-07-31 Descente Ltd 競泳用水着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019A (zh) * 2012-04-10 2014-12-10 株式会社华歌尔 运动用带裆的衣服
CN104203019B (zh) * 2012-04-10 2016-08-17 株式会社华歌尔 运动用带裆的衣服
US10039330B2 (en) 2012-04-10 2018-08-07 Wacoal Corp. Crotched exercise garment
CN107072324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汉尼斯操作欧洲公司 包括贡献适应于肌肉组织的压缩水平的弹性织物的运动内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4185A (zh) 200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3207C2 (ru) Предмет спортивной одежды
CN101204251B (zh) 衣服
CN100404005C (zh) 腿线矫正用的带裆部的衣服
JP4351422B2 (ja) 股付き矯正衣類
KR101359442B1 (ko) 운동용 가랑이가 있는 의류
WO2004091328A1 (ja) 股付き衣類
JP2021098932A (ja) 水着
US20080268749A1 (en) Crotch-Possessing Corrective Garment
JP2007023466A (ja) 運動用スパッツ
CN100377673C (zh) 带有裆部的衣服
JP2004107844A (ja) 股付き矯正衣類
JP2009114589A (ja) ガードル及び2wayアップガードル
TWI662953B (zh) 內衣
AU2019359454A1 (en) Garment
WO2010050539A1 (ja) 衣類
TWI746040B (zh) 泳裝
CN107242614A (zh) 一种髂胫束加固压缩运动裤及其制造方法
JP3760268B2 (ja) ヒップアップ用スラックス
JP7069440B1 (ja) スポーツ用下衣
JP2012140713A (ja) ボトム衣類
JP5738247B2 (ja) 矯正用ガードル付きズボン
JP4397004B2 (ja) 腹部裏打ち布を有する衣料
JP3666868B2 (ja) 股部を有する下肢部サポート用被服
JP2019039085A (ja) 下半身用衣類
KR19990028784A (ko) 체형보정기능을가지는피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96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96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804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