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2598C - 音频信号传导线 - Google Patents
音频信号传导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62598C CN100362598C CNB2004100742582A CN200410074258A CN100362598C CN 100362598 C CN100362598 C CN 100362598C CN B2004100742582 A CNB2004100742582 A CN B2004100742582A CN 200410074258 A CN200410074258 A CN 200410074258A CN 100362598 C CN100362598 C CN 10036259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dio
- frequency signal
- wire
- signal conduction
- conduction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音频信号传导线包括:第一组编织线以及缠绕于该第一组编织线周围的第二组编织线,该第一组以及第二组编织线分别包括至少一条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构成的第一编织线以及第二编织线,其中该第一编织线的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互交错,至少一条第二编织线的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则相同,借此编织结构提高该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结构硬度与阻尼常数,避免高频振动下的跳绳现象,并且制作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音频信号传导线,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扬声器音频信号传导的音频信号传导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扬声器1如图1所示,由喇叭壳体10(speaker frame)、鼓纸15(diaphragm)、弹波20(damper)、音频信号传导线30、磁盘组(magnetic circuit)、音圈轴(voice coil bobbin)及绕设于该音圈轴的音圈35构成;其中,音频信号传导线30主要是将音频信号以电流的形式由喇叭壳体10外的信号输入端传送至音圈35,并在音圈35周围产生磁场,利用该磁场与该磁盘组的吸斥作用,使鼓纸15振动而发出声音。
此外,该扬声器1中一般包括两条音频信号传导线30,各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0是通过编织或卷绕(winding)数条编织线所构成。如图2A至图2C所示,各该编织线是由芯体301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301周围的两层传导层303、305构成,且相邻两层传导层303、305间的缠绕方向相同。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0的一端固定在喇叭壳体10上,并穿过鼓纸15连接至音圈35;另一端则与喇叭壳体10外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进行音频信号的传输,发挥扬声器1的功能。
然而,对音频信号传导线30而言,其最大缺点在于,扬声器1是借由鼓纸15的振动发出声音,因此,当扬声器1发出声音时,其中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0也会随鼓纸15的振动产生上下的振动,当音频信号升高至某一频率时,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0除了上下振动外,也会在水平方向产生横向振动或产生圆圈状的振动,即形成如图3所示的跳绳(roping)现象R;当扬声器1中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0产生跳绳现象时,不但容易打到鼓纸15或弹波20上产生杂音,也会使音频信号传导线30因相互碰触形成音频信号的短路;若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0的抗张强度不足,也容易因振动发生断裂。
同时,由于扬声器中传导音频信号的音频信号传导线中每一股编织线的芯体301是由缠绕方向相同的传导层303、305所围绕,在将上述编织线编织或卷绕成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0后,令所形成的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结构硬度不足。这样,便极易在振动时产生跳绳现象而碰触扬声器的鼓纸或弹波。
此外,虽然可采用由芯体301以及方向相反地分层缠绕在该芯体301周围的两层传导层303、305构成编织线(未标出),令利用该编织线形成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具有较佳的硬度,但是由于这种编织线的挠性不足,使形成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在高频振动下仍容易产生跳绳现象。
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125,473号案,揭示一种改良的扬声器弹波,将用于传导音频信号的音频传导构件固定在弹波上,避免音频传导构件因抗张强度不足发生断裂的现象;或者,如台湾专利公告第408897号案,直接舍弃音频信号传导线的设置,采用真空电镀的方式,将金属导电层镀覆至弹波的上端面或下端面,并使该金属导电层电性连接至音圈,代替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借此避免跳绳现象的产生,从而消除杂音。
但是,上述各方法中,不论是将金属导电层镀覆于弹波或将音频传导构件固定在弹波上,均需增加许多繁杂的步骤。而且,若控制不当更会降低音频信号的传导效果,因而增加制造的难度。同时,由于应用该方法的成本极高,也不利于业界使用。因此,仍应该从改善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结构着手,才能确实符合本领域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音频信号传导线,以有效增加该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结构硬度或阻尼(Damping)常数,避免其产生跳绳现象,实已成为提高扬声器品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领域致力发展的目标。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在高频振动下产生跳绳现象的音频信号传导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结构硬度的音频信号传导线。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阻尼常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简易的音频信号传导线。
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音频信号传导线,该音频信号传导线包括第一组编织线以及缠绕于该第一组编织线周围的第二组编织线。该第一组编织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编织线,该第一编织线是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构成,且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互交错。该第二组编织线缠绕在该第一组编织线的周围,且包括至少一条第二编织线。
上述编织结构中,该第一编织线同一层的传导层的缠绕方向都相同,且相邻两层传导层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该芯体呈相同的固定夹角。其中,该夹角较佳为约45度夹角。在较佳实施例中,该传导层完全包覆在该芯体的周围;同时,每公分的芯体外缠绕有20圈的传导层,以达到最佳的结构密度。
此外,在较佳实施例中,该芯体可选择为纤维,该纤维的纺织原料是棉纤维、螺萦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该传导层则可选择为金属,该金属则是例如为铜、镉、锡、银及其合金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在较佳实施例中,至少一条该第二编织线的结构与该第一编织线的结构不同。该第二编织线可选择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构成,且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同。这样,应用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时,可由该第一组编织线提供较佳的硬度,该第二组编织线则提供较佳的挠性,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兼顾硬度以及挠性的问题,且也无现有技术中制程步骤复杂、传导效果不佳、制造难度大以及成本极高等缺点。
因此,由于本发明满足对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硬度以及挠性的需求,在高频振动下不会产生跳绳现象,且本发明提出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具有较高的抗张强度、结构硬度与阻尼常数,不会在高频振动下出现跳绳现象。同时,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兼具有制作简易的功效,充分解决了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C是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编织示意图,其中,图2A显示将一层传导层卷绕至芯层的动作,图2B显示一层传导层已卷绕至芯层,图2C则显示已卷绕另一层传导层至芯层;
图3是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发生跳绳现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第一组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跳绳测试仪器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与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在进行跳绳测试前的配置示意图;以及
图7B是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与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在进行跳绳测试时的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4至图7B是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绘制。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扬声器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包括第一组编织线31以及缠绕于该第一组编织线31周围的第二组编织线33。该第一组编织线31是由至少一个呈直线排列的第一编织线311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一条第一编织线311为例说明,但并非以此为限。
如图5所示,该第一编织线311是由芯体3111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3111周围的两层传导层3112、3113构成,且该相邻两层传导层3112、3113间的缠绕方向相互交错。同时,该相邻两层传导层3112、3113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该芯体3111呈相同的固定夹角。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编织线311虽以该两层传导层3112、3113为例说明,但该第一编织线311也可选择包括两层以上的传导层,只要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是相互交错,同时相邻两层的传导层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该芯体3111呈相同的固定夹角即可。其中,该夹角较佳为约45度。
该传导层3112、3113的缠绕原则在于:同一层的传导层的缠绕方向均相同,且该传导层完全包覆在该芯体3111的周围,将该芯体3111完全包覆;但是,该传导层缠绕该芯体3111的角度并非仅限于上述45度角,且所设计的传导层也非仅限于两层,也可为多层的缠绕设计,仅需令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互交错,即可提高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的结构硬度。
此外,为提高本发明的功效,各该传导层3112、3113的缠绕密度的较佳实施例为:令每公分的芯体3111外缠绕20圈的传导层3112、3113,也就是,令每公分的芯体3111外均具有20个传导层3112、3113的缠绕间隙d,如图5所示。此时,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可达到更佳的结构密度与结构硬度。
上述芯体3111可选择由纤维构成,各该传导层3113则可选择由金属构成。其中,该纤维的纺织原料选自棉纤维、螺萦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所构成的组群,该金属则例如选自铜、镉、锡、银及其合金所构成的组群,一般是以铜箔较佳。
该第二组编织线33则包括至少一条第二编织线,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两条第二编织线331、333为例说明。各该第二编织线331、333可选择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构成,且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同;换言之,至少一条第二编织线331、333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如图2C所示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0相同。
由于该第二组编织线33中的第二编织线331、333是传导层缠绕方向相同的结构,所以该第二组编织线33具有较佳的挠性,即较高的阻尼常数。因此,由该第一组编织线31以及该第二组编织线33构成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具有较高结构硬度以及阻尼常数,可兼顾对音频信号传导线硬度以及挠性的需求,避免在高频振动下产生跳绳现象。
同时,由于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制作简单,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制程步骤复杂、传导效果不佳、制造难度大以及成本极高等缺点,更具产业利用性。
该第一组编织线31与该第二组编织线33是按照编织机的编织方式有8股、12股、16股、20股或24股编织线;换言之,该第一组编织线31可以是8股、12股、16股、20股与24股的第一编织线所构成的组群之一,该第二组编织线33也可以是8股、12股、16股、20股与24股的第二编织线所构成的组群之一,并非局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具有8股编织线的音频信号传导线是利用具有8个管卷的编织机进行旋转编织而形成,该管卷排列成圆形,且各个管卷均有一股编织线随该管卷绕圆形轨道进行旋转编织,形成具有8股编织线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同样地,具有12股、16股、20股或24股编织线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则分别利用具有12个、16个、20个或24个管卷的编织机以旋转编织的方式形成。由于编织方法均为现有技术,故省略针对不同股数的方式进行说明。
因此,借由图4所示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的编织结构,即可提高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的结构硬度与阻尼常数,避免其在高频振动下出现跳绳现象。以下,如图6所示,本发明是利用跳绳测试仪器40说明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3的功效。其中,该跳绳测试仪器40是用于固定待测音频信号传导线3的两端,并激活而振动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以仿真该音频信号传导线3在扬声器中受到高频振动的振动波形与振幅。
图7A以及图7B的照片即是跳绳测试的结果,首先,如图7A所示,将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与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分别固定在该跳绳测试仪器40上,其中,图7A上方是现有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图7A下方是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可通过此跳绳测试仪器40仿真音频信号传导线在扬声器中进行高频振动的情况。
图7B是激活该跳绳测试仪器40进行仿真的结果。如图所示,在测试时,该两个音频信号传导线已开始进行高频振动,上方的现有音频信号传导线由于硬度与阻尼常数不足,会产生圆圈状的不规则振动,也就是跳绳现象;此时,其振幅会远大于下方本发明的音频信号传导线,会撞击到扬声器内部的鼓纸或弹波,产生杂音;反之,本发明所设计的音频信号传导线由于其结构硬度与阻尼常数均已被有效地提高,所以其振动现象与振幅都十分稳定,不会出现跳绳现象,还可有效提高音频信号的传输品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再者,本发明的设计在于改变音频信号传导线的编织结构,不需复杂的加工程序,也不需改变音频信号传导线的材料,同时,更不需如现有技术般,改变扬声器的设计原理,因而兼具有制作简易与成本低廉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出的音频信号传导线确具有比现有传导线高的抗张强度、结构硬度与阻尼常数,不会在高频振动下出现跳绳现象,同时,更兼具制作简易的功效,充分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Claims (17)
1.一种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传导线至少包括:
第一组编织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编织线,该第一编织线是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构成,且该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互交错,同一层的传导层的缠绕方向均相同,该相邻两层的传导层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该芯体呈相同的固定夹角;以及
第二组编织线,缠绕在该第一组编织线的周围,且包括至少一条第二编织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芯体是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纤维的纺织原料是棉纤维、螺萦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传导层为金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是铜、镉、锡、银及其合金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夹角为45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传导层完全包覆在该芯体的周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每公分的芯体外缠绕有20圈的传导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编织线是8股、12股、16股、20股与24股的第一编织线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组编织线是8股、12股、16股、20股与24股的第二编织线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该第二编织线的结构与该第一编织线的结构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编织线是由芯体以及分层缠绕在该芯体周围的至少两层传导层所构成,且相邻两层传导层间的缠绕方向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芯体为纤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纤维的纺织原料是棉纤维、螺萦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传导层为金属。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是铜、镉、锡、银及其合金所构成组群中的一种。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频信号传导线,其特征在于,该传导层完全包覆在该芯体的周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742582A CN100362598C (zh) | 2004-09-08 | 2004-09-08 | 音频信号传导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742582A CN100362598C (zh) | 2004-09-08 | 2004-09-08 | 音频信号传导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7077A CN1747077A (zh) | 2006-03-15 |
CN100362598C true CN100362598C (zh) | 2008-01-16 |
Family
ID=36166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7425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2598C (zh) | 2004-09-08 | 2004-09-08 | 音频信号传导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362598C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2568A (zh) * | 1997-03-03 | 1998-09-09 | 马明朴 | 导电纤维线芯软电缆及其工艺 |
US5945964A (en) * | 1997-02-19 | 1999-08-31 | Motorola, Inc. | Multi-band antenna structure for a portable radio |
US6072441A (en) * | 1997-11-06 | 2000-06-06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oducing a helical antenna and the helical antenna apparatus |
JP2002515630A (ja) * | 1998-05-11 | 2002-05-28 | ダブリュ.エル.ゴア アンド アソシエーツ,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電気信号ケーブル |
-
2004
- 2004-09-08 CN CNB2004100742582A patent/CN10036259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5964A (en) * | 1997-02-19 | 1999-08-31 | Motorola, Inc. | Multi-band antenna structure for a portable radio |
CN1192568A (zh) * | 1997-03-03 | 1998-09-09 | 马明朴 | 导电纤维线芯软电缆及其工艺 |
US6072441A (en) * | 1997-11-06 | 2000-06-06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oducing a helical antenna and the helical antenna apparatus |
JP2002515630A (ja) * | 1998-05-11 | 2002-05-28 | ダブリュ.エル.ゴア アンド アソシエーツ,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電気信号ケーブ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7077A (zh) | 2006-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71165B2 (ja) | 絡み合った繊維で形成された電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デバイスアクセサリ | |
JP4957458B2 (ja) | ボイスコイル及びスピーカ | |
CN111654792A (zh) | 音圈和发声装置 | |
CN102970641B (zh) | 一种音圈和音膜一体结构、扬声器以及移动终端 | |
JP4790452B2 (ja) | ボイスコイルボビン、およびスピーカ装置 | |
CN100362598C (zh) | 音频信号传导线 | |
CN204244469U (zh) | 线圈和扬声器 | |
CN204598307U (zh) | 定心支片及设有该定心支片的微型扬声器 | |
CN204836553U (zh) | 配合纱线走向的导线弹波 | |
CN110572754A (zh) | 发声装置的振动系统及其成型方法 | |
CN212392994U (zh) | 音圈和发声装置 | |
CN100362597C (zh) | 音频传导线 | |
US20060048967A1 (en) | Sound signal wire | |
CN205491124U (zh) | 扬声器 | |
CN1149898C (zh) | 双面扬声器 | |
CN204598305U (zh) | 振膜及设有该振膜的微型扬声器 | |
CN212344053U (zh) | 一种扬声器的磁性结构 | |
CN214177559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4429708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2992598U (zh) | 音圈和发声装置 | |
JP3751445B2 (ja) | スピーカ用ダンパ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6116092U (zh) | 一种高频传输导线 | |
CN205179289U (zh) | 声音讯号线 | |
CN202435596U (zh) | 音圈 | |
JP2004178838A (ja) | 導線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