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0975B - 拍摄设备 - Google Patents

拍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0975B
CN111970975B CN201980022746.3A CN201980022746A CN111970975B CN 111970975 B CN111970975 B CN 111970975B CN 201980022746 A CN201980022746 A CN 201980022746A CN 111970975 B CN111970975 B CN 1119709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ner sheath
gap
drive shaft
she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27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0975A (zh
Inventor
清水克彦
坂本泰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70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0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08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 A61B8/0883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for diagnosis of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04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onic signal processing
    • A61B1/00009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onic signal processing of image signals during a use of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A61B1/12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in-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31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introducing through surgical openings, e.g. lapar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12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in body cavities or body tracts, e.g. by us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2Details of probe positioning or probe attachment to the patient
    • A61B8/4272Details of probe positioning or probe attachment to the patient involving the acoustic interface between the transducer and the tissue
    • A61B8/4281Details of probe positioning or probe attachment to the patient involving the acoustic interface between the transducer and the tissue characterised by sound-transmitting media or devices for coupling the transducer to the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 A61B8/44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related to the probe
    • A61B8/445Details of catheter constru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2Catheter tip comprising a t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 A61B8/44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related to the probe
    • A61B8/4461Features of the scanning mechanism, e.g. for moving the transducer within the housing of the prob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8Diagnostic techniques
    • A61B8/483Diagnostic techniques involving the acquisition of a 3D volume of dat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09Assemblies therefor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e.g. contrast or saline injection, suction or irrigation
    • A61M2039/0018Assemblies therefor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e.g. contrast or saline injection, suction or irrigation designed for flushing a line, e.g. by a by-pas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大范围内高精度地获得生物体内部构造的图像的拍摄设备。拍摄设备(10)具有:第1外壳(60),其固定有外护套(20)的近位部,并且供驱动振荡器单元(40)的驱动轴(50)以及内护套(30)贯穿;和第2外壳(70),其固定有内护套(30)的近位部,并且将驱动轴(50)能够旋转地保持,第1外壳(60)具有与外护套(20)的内腔连通的第1端口(62),第2外壳(70)能够对于第1外壳(60)接近及远离,并且具有内护套(30)与外护套(20)之间的第1间隙(G1)、和内护套(30)与驱动轴(50)之间的第2间隙(G2),第1间隙(G1)和第2间隙(G2)在内护套(30)的远位侧连通。

Description

拍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拍摄设备,尤其涉及插入至血管以及脉管等管腔内来获取图像的拍摄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诊断血管或脉管等生物体管腔内的患部的情况下,使用了插入至生物体管腔内并利用超声波或光来获取图像的拍摄设备。例如利用超声波的拍摄设备具有:用于授受超声波的振荡器;使该振荡器旋转的驱动轴;和将振荡器以及驱动轴能够旋转地收容的护套。振荡器在护套内由驱动轴旋转驱动并授受超声波,获得生物体内的三维图像。尤其,对于冠动脉等血管的观察用,使用了能够使振荡器在外侧护套内沿着轴心移动的拍摄设备。
然而,在建构治疗策略的意义上,立体把握心脏的内部构造是重要的。但是,心腔与冠动脉等相比较更宽阔。因此,当将使用于冠动脉等的拍摄设备插入心腔内时,由于振荡器小,所以具有超声波的深达距离不足的可能性。因此,当在如心腔那样的大空间内获得图像时,希望增大振荡器的面积。通过增大振荡器的面积,能够增长超声波的深达距离。
但是,拍摄设备当插入至如心腔那样的大空间时,容易自由运动。尤其,在增大振荡器的情况下,若在护套内驱动振荡器,则拍摄设备的远位部的位置会变得不稳定。因此,难以通过拍摄设备,高精度且稳定地获得如心脏那样的宽阔的内部构造的三维图像。
另外,利用超声波的拍摄设备通常需要从振荡器所处的护套内去除空气。通过使护套内由生理盐水充满,而能够使由振荡器生成或检测的超声波高效地传播。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设备,其在位于配置有振荡器的护套的近位侧的外壳上设有主端口和副端口。从主端口供给的流体流过护套而到达振荡器。然后,流体流过护套而向外壳返回,从副端口排出。由此,专利文献1所述的设备无需使流体从护套的远位部向生物体内放出,能够去除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7329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设备的振荡器无法在护套内沿着轴心移动。因此,难以立体地在大范围内高精度地获得生物体内部构造的图像。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为,提供能够在大范围内高精度地获得生物体内部构造的图像的拍摄设备。
实现上述目的的拍摄设备具有:长尺寸的外护套;配置于所述外护套内的振荡器或拍摄元件;驱动轴,其在远位部固定有所述振荡器或拍摄元件,并在所述外护套内将驱动力向所述振荡器或拍摄元件传递;内护套,其能够在所述外护套的内部沿着该外护套的轴心移动,并且供所述驱动轴贯穿;第1外壳,其固定有所述外护套的近位部,并且供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内护套贯穿;和第2外壳,其配置于所述第1外壳的近位侧,固定有所述内护套的近位部,并且将所述驱动轴能够旋转地保持,所述拍摄设备具有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内护套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第2间隙,所述第1间隙和所述第2间隙在所述内护套的远位侧连通,所述第1外壳具有与所述第1间隙连通的第1端口,所述第2外壳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外壳接近以及远离、并与所述第2间隙连通的第2端口。
发明效果
上述那样构成的拍摄设备能够使振荡器或拍摄元件和内护套在保持固定距离的状态下在外护套的内部沿着轴心移动。因此,振荡器或拍摄元件能够稳定地移动,因此能够获得大范围的图像,并且能够获得高精度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的拍摄系统的概略图。
图3是将拍摄设备的振荡器单元拉回(pull back)之前的剖视图,(A)表示远位部,(B)表示近位部。
图4是沿着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正在将拍摄设备的振荡器单元拉回的状态的剖视图,(A)表示远位部,(B)表示近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尺寸比例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被夸大,具有与现实比例不同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10是主要插入至心腔或血管内来获取心脏和血管的三维图像的设备。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向生物体管腔插入的一侧称为“远位侧”,将进行操作的手边侧称为“近位侧”。
如图1、3所示,拍摄设备10具有外护套20、内护套30、振荡器单元40(图像获得部)、和驱动轴50。拍摄设备10还具有第1外壳60和第2外壳70。
外护套20是插入至生物体管腔内的管体。外护套20具有外护套主体21、远位导管22、和连结导管23。
远位导管22是形成有导丝腔室221的筒体。导丝腔室221供预先插入至生物体管腔的导丝100通过。拍摄设备10是仅在远位部设有导丝腔室221的“快速交换型”。导丝腔室221的近位侧的开口部与振荡器单元40相比位于远位侧。因此,在基于振荡器单元40实现的拍摄范围内不存在导丝腔室221。因此,拍摄不会被导丝腔室221阻碍。拍摄设备10由于为“快速交换型”,所以能够设为将外护套主体21的内部密封的状态。
外护套主体21将振荡器单元40(振荡器)、内护套30以及驱动轴50收容。外护套主体21内的振荡器单元40、内护套30以及驱动轴50能够沿着外护套主体21的轴心移动。而且,外护套主体21内的振荡器单元40以及驱动轴50能够在外护套主体21的内部旋转。外护套主体21是仅近位端开口且远位端没有开口而被封闭的筒体。此外,外护套主体21的远位端也可以由其他部件封闭。外护套主体21的近位部固定于第1外壳60。
连结导管23是将远位导管22相对于外护套主体21连结的筒体。连结导管23的远位部将远位导管22包围。连结导管23的近位部将外护套主体21的远位部包围。远位导管22的轴心与外护套主体21的轴心不一致,但也可以一致。
内护套30是远位侧的一部分插入至外护套20内的筒体。内护套30具有内护套主体31和内护套加强体32。如图3、5所示,内护套30的远位部能够沿着外护套主体21的轴心移动地收容于外护套主体21的内部。内护套30的近位部从外护套主体21以及第1外壳60向近位侧导出,并固定于第2外壳70。
内护套主体31将驱动轴50能够旋转地收容。内护套主体31的远位部与振荡器单元40接近而位于振荡器单元40的近位侧。内护套加强体32是对内护套主体31的近位部的外周面进行加强的圆管。内护套加强体32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内护套主体31的轴向上的长度短。内护套加强体32设于与第1外壳60相比向近位侧露出的可能性高的规定范围。内护套加强体32使内护套30的弯曲刚度增加。因此,内护套30的近位部具有比远位部大的弯曲刚度。因此,如图5所示,内护套30即使处于与第1外壳60相比在近位侧露出的状态也难以挠曲。因此,内护套30相对于外护套20能够沿着外护套20的轴心稳定地往返移动。因此,能够将内护套30向第1外壳60良好地推入。另外,内护套加强体32与第1密封部64顺滑地接触。此外,内护套加强体也可以不是圆管。内护套加强体例如可以为埋设于内护套主体31的线材。线材优选为编织,但也可以不是编织。
若适用超声波深达距离长的大型振荡器单元40,以能够在如心腔那样的大空间内获得图像,则与此对应地,外护套主体21的内径也变大。与此相伴地,驱动轴50的外径变大由于会增加驱动轴50的近位部的负担、必要的旋转驱动力以及发热量等,所以并不希望。但是,若驱动轴50的外径与振荡器单元40相比过小,则会在外护套主体21的内周面与驱动轴50的外周面之间产生大空间。该大空间会成为使驱动轴50在旋转方向以及轴向上的移动不稳定的要因。内护套30配置于该大空间,使驱动轴50在旋转方向以及轴向上的移动稳定。此外,内护套30不与驱动轴50一起旋转。因此,对于驱动轴50必要的旋转驱动力以及发热量不会增加。
振荡器单元40朝向管腔组织授受超声波。如图3、5所示,振荡器单元40具有:授受超声波的超声波振荡器41;和供超声波振荡器41配置且固定于驱动轴50的保持部42。与驱动轴5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的振荡器单元40的最大外径比远位侧驱动轴51的最大外径大。振荡器单元40的最大外径与内护套30的最大外径为相同程度,但并不限定于此。
外护套主体21、远位导管22、连结导管23以及内护套主体31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挠性,并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度,则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优选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PTFE(聚四氟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氟类混合物、PEEK(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
内护套加强体32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优选使用不锈钢、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
驱动轴50将从外部驱动装置80(参照图2)作用来的旋转动力向振荡器单元40传递。驱动轴50具有将内护套30贯穿的柔软的远位侧驱动轴51、和固定于远位侧驱动轴51的近位部的连接管52。远位侧驱动轴51的远位端固定于保持部42。远位侧驱动轴51例如由使卷绕方向以右左右的方式交替的三层线圈等的多层线圈状的管体构成。连接管52例如为金属制的圆管。连接管52的近位部固定于在第2外壳70的内部旋转的转子77。在连接管52的内部穿过信号线53。连接管52的内部的信号线53由粘结剂等密封剂55固定。因此,流体不能在连接管52的内部流通。
通过驱动轴50传递旋转的动力而使振荡器单元40旋转,能够从血管和心腔中以360度观察组织的内部构造。另外,驱动轴50能够在外护套主体21的内部沿着外护套主体21的轴心移动。
信号线53以将驱动轴50的内部贯穿的方式配置。信号线53将从转子77传来的信号向振荡器单元40传递。另外,信号线53将由振荡器单元40检测到的信号经由转子77向外部驱动装置80传递。
如图4所示,在外护套20的内周面与内护套3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G1。在内护套30的内周面与驱动轴5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G2。在与内护套30、外护套20以及驱动轴5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优选为,第1间隙G1的截面面积比第2间隙G2的截面面积大,但不限定于此。另外优选为,第1间隙G1的径向上的长度r1比第2间隙G2的径向上的长度r2大,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3、5所示,第1外壳60液密地固定有外护套20的近位部。第1外壳60具有与外护套20的内腔连通的第1中空部61、第1端口62、第1外壳近位部63、和第1密封部64。
第1中空部61将第1端口62与外护套20的内腔连通。在第1中空部61,贯穿有从外护套20向近位侧导出的内护套30以及驱动轴50。第1外壳近位部63具有与第1中空部61连通的贯穿孔,位于第1中空部61的近位侧。在该第1外壳近位部63的贯穿孔,配置有第1密封部64。在第1密封部64贯穿有内护套30以及驱动轴50。第1密封部64相对于内护套30的外周面,沿着内护套30的轴心能够滑动地接触。第1密封部64将第1外壳近位部63与内护套30之间能够滑动地密封。第1密封部64只要能够与内护套30的外周面滑动,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为O型环或十字切口阀体。十字切口阀体是指使柔软的材料的一个面上的切口与另一个面上的切口交叉并使两个切口在中央部连通的阀体。第1端口62是能够连结将生理盐水等流体注入或排出的导管等的开口部。
第2外壳70配置于第1外壳60的近位侧。第2外壳70液密地固定有从第1外壳60向近位侧导出的内护套30的近位部。第2外壳70相对于第1外壳60,能够沿着内护套30的轴心接近以及远离。
第2外壳70具有与内护套30的内腔连通的第2中空部71、第2端口72、第2外壳近位部73、和第2密封部74。第2外壳70还具有接头75、连接器76、和转子77。
第2中空部71使第2端口72与内护套30的内腔连通。在第2中空部71贯穿有从内护套30向近位侧导出的驱动轴50。第2外壳近位部73具有与第2中空部71连通的贯穿孔,位于第2中空部71的近位侧。在该第2外壳近位部73的贯穿孔配置有第2密封部74。在第2密封部74贯穿有驱动轴50的连接管52。第2密封部74相对于连接管52的外周面,能够在连接管52的旋转方向上滑动地接触。第2密封部74将第2外壳近位部73与驱动轴50之间能够滑动地密封。第2密封部74只要能与驱动轴50的外周面滑动,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为O型环。第2端口72是能够连结将生理盐水等流体注入或排出的导管等的开口部。
接头75固定于第2外壳近位部73的近位侧。接头75在近位侧具有接头开口部751,将连接器76以及转子77配置于内部。连接器76能够与从接头开口部751进入的、外部驱动装置80(参照图2)所具有的驱动侧连接器811连结。连接器76与驱动侧连接器811机械连结以及电气连结。在连接器76上连接有从连接管52的内部通过的信号线53。因此,连接器76经由信号线53与振荡器单元40连接。
转子77固定有连接管52。转子77在接头75的内部与连接器76一体地旋转。若转子77旋转,则固定于转子77的驱动轴50也旋转。另外,转子77被接头75和第2外壳近位部73夹着,轴向上的运动被限制。转子77能够在第2外壳70的内部旋转,且能够与第2外壳70一同沿着轴心移动。振荡器单元40通过经由连接器76以及信号线53收到的信号而输出超声波。另外,振荡器单元40接收反射波并转换为信号,将该信号经由信号线53以及连接器76向外部驱动装置80发送。外部驱动装置80对收到的信号实施适当的处理,作为图像来显示。
第1外壳60以及第2外壳70的构成材料只要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度,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优选使用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酯、聚芳酯、丙烯酸-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
如图2所示,上述的拍摄设备10与外部驱动装置80连接而被驱动。外部驱动装置80在基台85上具有:将电机等驱动源内置并对驱动轴5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81;使驱动部81在轴向上移动的移动部82;和将拍摄设备10的一部分位置固定地支承的支承部83。外部驱动装置80与对驱动部81以及移动部82进行控制的控制部89连接。通过振荡器单元40获得的图像显示于与控制部89连接的显示部88。
移动部82能够将驱动部81把持而固定。移动部82例如是由电机等驱动源驱动的进给机构。移动部82使固定的驱动部81沿着基台85上的槽轨86前进后退。
驱动部81具有:能够与拍摄设备10的连接器76连接的驱动用连接器811;和能够与拍摄设备10的接头75连接的接头连接部812。连接器76与驱动用连接器811连接,由此驱动部81能够在与振荡器单元40之间进行信号的授受。另外,接头75与接头连接部812连接,由此能够使驱动轴50旋转。
拍摄设备10中的超声波扫描(扫描仪)是通过将驱动部81的旋转运动向驱动轴50传递、并使固定于驱动轴50的远位端的振荡器单元40旋转而进行的。由此,能够在大致径向上扫描由超声波振荡器41授受的超声波。并且,能够通过移动部52将驱动轴50向近位侧牵引。由此,能够使超声波振荡器41旋转,同时向近位侧移动。因此,能够沿着外护套20的轴心在任意位置上扫描式地获得血管或心腔的包围组织的360°的剖视图像。
拍摄设备10与泵装置90连接。泵装置90能够使流体循环。泵装置90具有供给流体的供给管91、和回收流体的回收管92。供给管91与第2端口72连接。回收管92与第1端口62连接。泵装置90的泵机构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为蠕动泵、离心泵、隔膜泵等。此外,泵装置90可以为非循环式。在该情况下,第1端口62连接至与废弃容器相连的导管。
接下来,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10从生物体管腔观察生物体组织的方法。
首先,在将拍摄设备10插入至生物体管腔内之前,将泵装置90的供给管91与第2端口72连接,将回收管92与第1端口62连接。
接下来,如图1、3所示,将第2外壳70设为离第1外壳60最近的状态。此时,振荡器单元40位于外护套主体21的远位端附近。内护套30的远位端与振荡器单元40接近而位于振荡器单元40的近位侧。内护套30的远位端与驱动轴50的远位端接近。由此,内护套30几乎在全长范围内覆盖驱动轴50,由此驱动时的驱动轴50稳定地旋转,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图像的获得。另外,外护套20的远位端与内护套30的远位端之间的距离是能够配置振荡器单元40的程度的距离。若在该距离中注入生理盐水等流体,则易于去除外护套20的远位部的空气。
接下来,驱动泵装置90,从第2外壳70的第2端口72向第2中空部71注入例如生理盐水。由此,生理盐水如图3中单点划线所示,流入至驱动轴50与内护套30之间的第2间隙G2。此外,在第2外壳70中,能够旋转地贯穿有驱动轴50。但是,第2外壳70与驱动轴50之间由第2密封部74密封。因此,生理盐水不会从第2外壳70与驱动轴50之间向外部泄漏。因此,生理盐水高效地导入内护套30内。注入至内护套30与驱动轴50之间的第2间隙G2的生理盐水在第2间隙G2内向远位侧移动,到达至与内护套30相比的远位侧。由此,外护套20与振荡器单元40之间充满生理盐水。外护套主体21的远位部没有形成开口,是封闭的。因此,生理盐水不会从外护套主体21的远位部排出。
接下来,生理盐水从内护套30的远位侧流入至外护套20与内护套30之间的第1间隙G1,向近位侧移动。然后,生理盐水流入至第1外壳60的第1中空部61。此外,在第1外壳60中,沿着轴心能够移动地贯穿有内护套30。但是,第1外壳60与内护套30之间由第1密封部64密封。因此,生理盐水不会从第1外壳60与内护套30之间向外部泄漏。因此,生理盐水高效地从第1端口62排出。由此,拍摄设备10的内部的空气被去除,振荡器单元40的周围由生理盐水充满。
接下来,由泵装置90使生理盐水的循环继续或停止,将拍摄设备10插入至生物体管腔内。然后,如图2所示,将拍摄设备10与外部驱动装置80连结。也就是说,将拍摄设备10的接头75(参照图3)与驱动部81的接头连接部812连接。由此,能够在振荡器单元40与外部驱动装置80之间进行信号的授受。而且,驱动轴50通过驱动部81以及移动部82能够旋转以及移动。并且,使第1外壳60与支承部83嵌合。
接下来,例如经皮地向大腿动脉或大腿静脉等插入导丝100。并且,将插入至血管内的导丝100从拍摄设备10的导丝腔室221通过,沿着导丝100推进拍摄设备10。并且,使导丝100先行,同时使拍摄设备10到达至例如心腔内为止。
接下来,如图5所示,通过外部驱动装置80,从振荡器单元40获得图像数据,同时一边使驱动轴50旋转一边进行拉回操作。拉回操作是通过将与拍摄设备10的近位部连接的移动部82由控制部89操作而进行的。获得的数据在由控制部89进行数字处理之后,作为图像数据而显示于显示部88(参照图2)。显示部88能够大致实时地显示图像数据。
并且,在将拍摄设备10插入至生物体内之后,根据需要或继续地,驱动泵装置90,向第2外壳70的第2端口72注入生理盐水。由此,供给的生理盐水从第2间隙G2以及第1间隙G1通过,并从第1端口62排出。因此,例如能够将附着于振荡器单元40的空气等异物不向生物体内排出地从第1端口62去除。由此,振荡器单元40经由外护套主体21内充满的生理盐水而能够高效地授受超声波。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10具有:长尺寸的外护套20;配置于外护套20内的振荡器单位40(振荡器);驱动轴50,其在外护套20内将驱动力向振荡器单位40传递;内护套30,其能够在外护套20的内部沿着该外护套20的轴心移动,并且供驱动轴50贯穿;第1外壳60,其固定有外护套20的近位部,并且供驱动轴50以及内护套30贯穿;和第2外壳70,其配置于第1外壳60的近位侧,固定有内护套30的近位部,并且将驱动轴50能够旋转地保持,拍摄设备10具有内护套30与外护套20之间的第1间隙G1、和内护套30与驱动轴50之间的第2间隙G2,第1间隙G1和第2间隙G2在内护套30的远位侧连通,第1外壳60具有与第1间隙G1连通的第1端口62,第2外壳70具有能够相对于第1外壳60接近以及远离、并与第2间隙G2连通的第2端口72。
上述那样构成的拍摄设备10使用第1间隙G1以及第2间隙G2,能够使流体在相对移动的第1端口62与第2端口72之间流通。流体在从第2间隙G2通过到达至内护套30的远位侧之后,从第1间隙G1通过而排出。因此,拍摄设备10能够使振荡器单元40在外护套20的内部沿着轴心移动,通过能够在任意时间、高效地将流体供给直到位于内护套30的远位侧的振荡器单元40为止。因此,拍摄设备10能够通过在外护套20内移动的振荡器单元40稳定地获得大范围的图像,并且能够将流体高效地供给直到振荡器单元40为止,能够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图像。另外,内护套30配置于外护套20与驱动轴50之间,使驱动轴50在恰当的间距内驱动。因此,内护套30能够使驱动轴50在旋转方向以及轴向上的移动稳定。因此,即使例如适用超声波深达距离长的大型振荡器单元40,随之外护套20的内径变大,也能够使内护套30恰当地减少在外护套20以及驱动轴50之间产生的大空间。
另外,第1外壳60具有相对于内护套30的外周面能够沿着该内护套30的轴心滑动地接触且将第1外壳60与内护套30之间密封的第1密封部64,第2外壳70具有能够在驱动轴50的周向上滑动地与该驱动轴50的外周面接触、且将第2外壳70与驱动轴50之间密封的第2密封部74。由此,能够抑制流体从第1外壳60以及第2外壳70漏出。因此,能够向拍摄设备10的内部高效地供给流体。
另外,内护套30的远位端与驱动轴50的远位端接近。由此,内护套30将驱动轴50的直到远位端附近包围。因此,能够将流体良好地供给直到外护套20与振荡器单元40之间的间隙为止。另外,驱动轴50由内护套30支承,能够在内护套30的内部稳定地旋转。因此,拍摄设备10能够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图像。
另外,内护套30的直径比振荡器单元40(振荡器)的最大外径短。因此,能够由振荡器单元40推动流体,产生向第1间隙G1的流体流动。因此,容易去除外护套20内滞留的空气。
另外,在与内护套3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第2间隙G2的截面面积比第1间隙G1的截面面积大。由此,离第1端口62近的第1间隙G1的截面面积比离第2端口72近的第2间隙G2的截面面积大。因此,流体通过向第2端口72供给并从第1端口62排出,而在从流路阻力大的第2间隙G2通过之后从流路阻力小的第1间隙G1通过。因此,下游侧的流路阻力变低,能够减小为了使流体流通而对流体所必要的压力。因此,流体的流通性提高。
另外,在与内护套30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第1间隙121的径向上的长度r1比第2间隙G2的径向上的长度r2长。由此,能够易于将与第2间隙G2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的第1间隙121的截面面积增加得比第2间隙G2的截面面积大。另外,通过使内护套30与驱动轴50之间的第2间隙G2变小,能够使驱动轴50在内护套30的内部稳定地旋转。因此,拍摄设备10能够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图像。
另外,外护套20的远位部的内腔是封闭的。由此,能够抑制从第1端口62或第2端口72供给的流体与空气等异物一同向生物体内释放。
另外,内护套30的近位部具有比远位部大的弯曲刚度。由此,内护套30的近位部即使与第1外壳60相比在近位侧露出也难以挠曲。因此,内护套30相对于外护套20,能够沿着外护套20的轴心稳定地往返移动。
另外,第1外壳60固定于位置固定的支承部83,第2外壳70固定于相对于支承部83能够在轴向上往返移动的移动部82,移动部82相对于支承部83往返移动,由此第2外壳70相对于第1外壳60往返移动。因此,第1外壳60以及第2外壳70通过与支承部83以及移动部82固定,能够往返移动。
若振荡器单元40不移动,则难以去除在外护套20的远位端与超声波振荡器41的远位端之间滞留的空气。但是,若振荡器单元40从图5的位置向图3的位置移动,则将外护套20的远位端与超声波振荡器41的远位端之间的远位空间部S(参照图5)充满的生理盐水向近位侧移动。此时,振荡器单元40等的体积量的生理盐水开始向第1间隙G1移动。因此,产生向第1间隙G1的流体流动,易于去除远位空间部S内滞留的空气。由于振荡器单元40的最大外径比内护套30的外径大,所以易于由振荡器单元40将流体推出。此外,从第2端口72适当追加生理盐水。另外,当振荡器单元40从图3的位置向图5的位置移动时,振荡器单元40能够将远位空间部S内滞留并没有向第1间隙G1移动的空气引入至振荡器单元40的近位侧。由此,能够从振荡器单元40上去除空气,能够抑制空气遮挡超声波的授受。而且,通过使第2外壳70往返移动,而使振荡器单元40往返移动。因此,重复上述动作,能够从振荡器单元40上高效地去除空气。
另外,由于振荡器单元40(或拍摄元件)的最大外径比内护套30的直径长,所以从第1间隙G1流来的生理盐水与振荡器单元40的远位端碰撞,易于使生理盐水从第1间隙G1向流动的相反方向流动。因此,易于生成生理盐水从第1间隙G1向第2间隙G2的流动,能够有效去除第2间隙G2内滞留的空气。
当第2端口72向近位侧移动内护套30的长度量的距离时,能够将振荡器单元40和内护套30从外护套20拉出。也就是说,能够替换振荡器单元40和内护套30。由此,能够根据状况将频率不同的振荡器单元40和内护套30插入外护套20。例如,能够将拍摄设备10留置于生物体内,同时保留外护套20,将振荡器单元40和内护套30拉出。另外,也能够在生物体外,不改变振荡器单元40和内护套30,而改变外护套20。也就是说,能够根据使用用途和目的部位来选择恰当的外护套20。例如,在右心房内中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通过复杂折曲的路径,所以使用不具有导丝腔室的外护套(未设有上述实施方式的远位导管22以及连结导管23的外护套)。在左心房内中使用的情况下,由于需要通过复杂折曲的路径,所以使用具有导丝腔室的外护套20。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超声波导管的情况,但也能够适用于光学相干断层诊断装置(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和光学频率区域图像化诊断装置(OFDI: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Imaging)等利用光的设备、和内视镜等。
光学相干断层诊断装置和光学频率区域图像化诊断装置作为拍摄元件而设有影像核心单元,该影像核心单元朝向血管的内腔面射出光,并检测其反射光。
内视镜作为拍摄元件而设有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拍摄元件具有将来自被照射体的光线接收的镜头等受光元件,由受光元件接收外部的光,与光强度配合地转换为电子信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第2端口72供给流体,但也可以从第1端口62供给流体,从第2端口72排出流体。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1间隙G1的截面面积比第2间隙G2的截面面积小,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优选为,第1间隙G1的径向上的长度r1比第2间隙G2的径向上的长度r2小,但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064012号,其公开内容被参照,并作为整体而编入至此。
附图标记说明
10 拍摄设备
20 外护套
30 内护套
40 振荡器单元(振荡器)
41 超声波振荡器
50 驱动轴
60 第1外壳
62 第1端口
64 第1密封部
70 第2外壳
72 第2端口
74 第2密封部
82 移动部
83 支承部
G1 第1间隙
G2 第2间隙
S 远位空间部

Claims (8)

1.一种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长尺寸的外护套;
图像获得部,其包括配置于所述外护套内的振荡器或拍摄元件;
驱动轴,其在远位部固定有所述图像获得部,并在所述外护套内将驱动力向所述振荡器或拍摄元件传递;
内护套,其能够在所述外护套的内部沿着该外护套的轴心移动,并且供所述驱动轴贯穿;
第1外壳,其固定有所述外护套的近位部,并且供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内护套贯穿;和
第2外壳,其配置于所述第1外壳的近位侧,固定有所述内护套的近位部,并且将所述驱动轴能够旋转地保持,
所述拍摄设备具有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内护套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第2间隙,
所述第1间隙和所述第2间隙在所述内护套的远位侧连通,
所述第1外壳具有与所述第1间隙连通的第1端口,
所述第2外壳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外壳接近以及远离、并与所述第2间隙连通的第2端口,所述内护套具有在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部,
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远位部从所述前端开口部贯穿并与所述前端开口部相比在前端侧固定于所述图像获得部,
所述第1间隙和所述第2间隙经由在所述图像获得部与所述前端开口部之间以及在所述内护套的所述前端开口部的内周面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远位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而连通,
所述第1外壳具有相对于所述内护套的外周面能够沿着该内护套的轴心滑动地接触且将所述第1外壳与所述内护套之间密封的第1密封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能够在所述驱动轴的周向上滑动地与该驱动轴的外周面接触、且将所述第2外壳与所述驱动轴之间密封的第2密封部,
所述内护套以使所述第2间隙从所述第2外壳的远位部形成至所述驱动轴的远位端附近,且所述内护套的所述前端开口部配置于所述图像获得部的近位端附近的方式从所述第2外壳延伸至所述驱动轴的远位部附近,
当所述第2外壳在接近所述第1外壳的接近位置和远离所述第1外壳的远离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第1密封部将在所述第1外壳内沿着所述内护套的所述轴心与所述驱动轴一同移动的所述内护套与所述第1外壳之间能够滑动地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能够与所述内护套一同相对于所述外护套移动,以使所述图像获得部从接近所述外护套的远位端的第1位置位移至远离所述外护套的所述远位端的第2位置,
在所述图像获得部配置于所述第1位置以及所述第2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的状态下,都形成有所述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荡器或拍摄元件的最大外径比所述内护套的直径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内护套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所述第1间隙的截面面积比所述第2间隙的截面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内护套的轴心正交的截面中,所述第1间隙的径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2间隙的径向上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套的远位部的内腔是封闭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护套的近位部具有比远位部大的弯曲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固定于位置固定的支承部,
所述第2外壳固定于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在轴向上往返移动的移动部,
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往返移动,由此所述第2外壳相对于所述第1外壳往返移动。
CN201980022746.3A 2018-03-29 2019-03-20 拍摄设备 Active CN1119709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4012 2018-03-29
JP2018-064012 2018-03-29
PCT/JP2019/011691 WO2019188658A1 (ja) 2018-03-29 2019-03-20 撮像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0975A CN111970975A (zh) 2020-11-20
CN111970975B true CN111970975B (zh) 2024-04-09

Family

ID=68059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2746.3A Active CN111970975B (zh) 2018-03-29 2019-03-20 拍摄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07580A1 (zh)
EP (1) EP3766428B1 (zh)
JP (1) JP7254773B2 (zh)
CN (1) CN111970975B (zh)
WO (1) WO2019188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3622A (zh) * 2020-03-13 2022-10-25 泰尔茂株式会社 超声波导管以及超声波导管系统
CN114557727B (zh) * 2021-12-30 2022-09-20 上海睿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鞘管装置以及超声检测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3551A (ja) * 2001-02-28 2002-09-10 Aloka Co Ltd 媒体注入セット
JP2004305334A (ja) * 2003-04-03 2004-11-04 Olympus Corp 超音波プローブ
WO2013133356A1 (ja) * 2012-03-09 2013-09-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2016512708A (ja) * 2013-03-15 2016-05-09 コナヴィ メディカル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内部親水面を有する医療プローブ
CN106102545A (zh) * 2014-06-10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活检系统
JP2017056156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4262B2 (ja) * 2000-12-27 2005-03-30 アロカ株式会社 超音波探触子
CN105920717B (zh) * 2011-05-27 2019-05-21 科纳维医疗有限公司 具有流体旋转接头的医疗探针
JP6779661B2 (ja) * 2016-05-20 2020-11-04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2018064012A (ja) 2016-10-12 2018-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素子
WO2018220867A1 (ja) * 2017-06-01 2018-12-06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3551A (ja) * 2001-02-28 2002-09-10 Aloka Co Ltd 媒体注入セット
JP2004305334A (ja) * 2003-04-03 2004-11-04 Olympus Corp 超音波プローブ
WO2013133356A1 (ja) * 2012-03-09 2013-09-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2016512708A (ja) * 2013-03-15 2016-05-09 コナヴィ メディカル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内部親水面を有する医療プローブ
CN106102545A (zh) * 2014-06-10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活检系统
JP2017056156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テルモ株式会社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6428A1 (en) 2021-01-20
US20210007580A1 (en) 2021-01-14
CN111970975A (zh) 2020-11-20
JP7254773B2 (ja) 2023-04-10
WO2019188658A1 (ja) 2019-10-03
EP3766428A4 (en) 2021-05-05
JPWO2019188658A1 (ja) 2021-03-18
EP3766428B1 (en) 2023-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88509A1 (ja) カテーテル
US20150196309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learing thrombus from a vascular access site
CN107624050B (zh) 具有捕获保持的填充物的血管内设备
AU2013371338B2 (en) Reciprocating ultrasound device
JP2015531305A (ja) 往復型内部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アセンブリ
CN111970975B (zh) 拍摄设备
US20190365413A1 (en) Catheter
JP7414939B2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6779661B2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2017056142A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6779890B2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2006020944A (ja) カテーテル
JP6455885B2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6779799B2 (ja) 医療デバイス
WO2021182317A1 (ja) 超音波カテーテルおよび超音波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WO2014162492A1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JP2018042819A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JP2018033697A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JP2005318944A (ja) 体内観察用カテーテル
JP2018102608A (ja) 医療デバイスおよび処置方法
JP2017158897A (ja) 画像診断用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