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9932B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9932B
CN102059932B CN201010553522.6A CN201010553522A CN102059932B CN 102059932 B CN102059932 B CN 102059932B CN 201010553522 A CN201010553522 A CN 201010553522A CN 102059932 B CN102059932 B CN 102059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ing medium
air
refrigerant
hea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35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9932A (zh
Inventor
关谷祯夫
尾坂忠史
泽田逸郎
今西裕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9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9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9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9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B60H1/00907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wher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changes and an evaporator becomes condens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8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B60H1/32281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comprising a single secondary circuit, e.g. at evaporator or condenser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03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auxiliary motors, e.g. for pumps, compres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2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electric heating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2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secondary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four way valves for controlling the fluid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6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efrosting outside heat excha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12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4Cabin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60Navigation input
    • B60L2240/66Ambient conditions
    • B60L2240/662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由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器、在制冷剂与车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将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在制冷剂与车内导入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环状地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和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并联连接,在制冷剂和车载设备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用热交换回路,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具有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不同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在该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具有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与用于将车载设备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使冷却用载热体在车载设备和冷却用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冷却用循环泵。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车辆用冷却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备:使载热体在室内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和车载设备中循环来进行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的二次循环通路,和在该二次循环通路中设置中间热交换器来与二次循环通路的载热体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循环的一次循环通路,通过制冷循环的一次循环通路进行车内的制冷和电池以及DC/DC变换器等车载发热体的冷却。
此外,已知有车辆用空调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其具备:使载热体在加热器芯循环的二次循环通路,和在该二次循环通路中设置中间热交换器来与二次循环通路的载热体进行热交换的热泵(制冷循环)的一次循环通路,在制暖时,利用热泵的一次循环通路产生的热通过中间热交换器对二次循环通路的载热体进行加热,之后进而利用加热器对二次循环通路的载热体进行加热,即使外部气温为极低温状态,也能够进行充分的车内制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9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05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冷却系统中,因为在二次循环通路中用于进行冷却的载热体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流向车载发热体,所以无法将载热体分别设定为对于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发热体的冷却来说最佳的温度。例如,当为了进行车内的制冷而需要使载热体冷却到10℃左右时,流向车载发热体的载热体的温度也被冷却至10℃左右。当车载发热体的温度比外部空气温度低时,热量从外部空气流入车载发热体,需要额外通过制冷循环来相应地冷却侵入的热量,增大了制冷循环的耗电。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空调系统中,对二次循环通路的载热体同时使用中间热交换器和加热器进行加热,因此中间热交换器的冷凝温度会受到载热体的温度的影响。因为使用加热器时载热体的温度会上升,所以中间热交换器的冷凝温度也会上升,用于确保相同制暖能力的热泵一次循环通路的耗电增大。即,除了加热器的耗电之外,热泵一次循环通路的耗电也增大。
(1)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由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器、在制冷剂与车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将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在制冷剂与车内导入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环状地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和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并联地连接,在制冷剂与车载设备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其中,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具有不同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在该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具有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与用于将车载设备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使冷却用载热体在车载设备与冷却用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冷却用循环泵。
(2)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具有不同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在该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具有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与用于进行车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和在车内导入空气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循环泵。
(3)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具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使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作为用于进行车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中循环。
(4)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至三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经由将制冷剂减压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与膨胀阀连接,并使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将制冷剂减压的冷却用膨胀阀与膨胀阀连接。
(5)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至四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室外热交换器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与压缩机连接,利用该第一流路切换阀,能够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室外热交换器中的一者切换至压缩机的喷出配管,并将另一者切换至压缩机的吸入配管。
(6)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二至五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具备在车内导入空气与冷却用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下游一侧配置第二室内热交换器,以使通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后的车内导入空气通过第二室内热交换器。
(7)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使第二室内热交换器旁通的旁路;和对流通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和旁路的冷却用载热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
(8)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五至七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可切换地与压缩机的喷出配管或吸入配管连接。
(9)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一至八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膨胀阀喷出的制冷剂分支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分支点具备接收容器(receivertank,接收槽)。
(10)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二至九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和对空气调节用载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控制装置,在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对压缩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11)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四至九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对车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和对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控制装置,在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将冷却用载热体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比车外空气的温度更高的温度,并对冷却用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12)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和对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控制装置,在制冷运转时对冷却用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比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更高。
(13)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七至九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在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进行以下运转:利用流量控制阀使冷却用载热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第二室内热交换器流动,并利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对被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冷却的车内导入空气进行加热。
(14)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八或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在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回路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利用第二流路切换阀进行切换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利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对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的冷却用载热体进行加热。
(15)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七至九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切换至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且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暖运转,利用冷却用膨胀阀遮断制冷剂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流动,并且利用流量控制阀使冷却用载热体向第二室内热交换器流动。
(16)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十五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控制装置,在制暖运转时对压缩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17)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第八或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切换至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且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暖运转,并且,利用第二流路切换阀进行切换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利用流量控制阀使冷却用载热体向旁路流动。
(18)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第十五至十七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吹送车内导入空气的室内风扇,其中,控制装置,在制暖运转开始至空气调节用载热体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期间,停止室内风扇。
(19)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第七至九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冷却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利用空气调节用膨胀阀遮断制冷剂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的流动,并且利用流量控制阀使冷却用载热体向旁路流动,由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
(20)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第十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向室外热交换器吹送车外空气的室外风扇;和对车速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控制装置,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外风扇向与非除霜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车速控制该反向旋转速度。
(21)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在第八或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从室外热交换器经由膨胀阀和冷却用膨胀阀与冷却用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冷却用热交换器与冷却用膨胀阀的连接口配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与膨胀阀的连接口更低的位置,并且,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和第一流路切换阀与室外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室外热交换器与第一流路切换阀的连接口配置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第二流路切换阀的连接口更高的位置,另外,将从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和第一流路切换阀与室外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大致水平地配置。
(22)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在第二十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包括: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对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和对车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控制装置,在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高于车外空气的温度时,利用第一流路切换阀和第二流路切换阀使冷却用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直接连通,并且,利用空气调节用膨胀阀遮断制冷剂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的流动,并停止压缩机,利用热虹吸来进行车载设备的冷却运转。
(23)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在第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冷却用膨胀阀与接收容器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接收容器的下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经由膨胀阀与接收容器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接收容器的上部。
(24)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在第一至二十三中任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车载设备存在多个时,从流通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的冷却用载热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以允许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或者热时间常数从小到大的顺序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设备用热交换回路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对于车内空气调节和发热体冷却分别设定为最佳温度,能够抑制制冷循环的耗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路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暖除湿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暖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发热体加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冷虹吸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暖虹吸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路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风扇,4A: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B:冷却用热交换器,5A:空气调节用循环泵,5B:冷却用循环泵,7A:室内热交换器,7B:室内热交换器,8:室内风扇,9、9a、9b:发热体,10:喷出配管,11:吸入配管,12:液体配管:20:四通阀:21:三通阀:22A: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B:冷却用膨胀阀,24:接收容器,25、26:二通阀,30:旁路,31:主回路,41A: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B:冷却用载热体,60:控制装置,61:车内温度设定器,62:外部气温传感器,63: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4:冷却用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5:车速传感器,66:空气调节用载热体温度传感器,67:冷却用载热体温度传感器,90: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1A: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此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路的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三个载热体循环通路:进行制冷剂(制冷介质)40的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一次循环通路)90;经由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该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连接,使载热体41A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室内热交换器7A之间循环来进行车内的制冷或者制暖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二次循环通路A)91A;以及经由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连接,使载热体41B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发热体9、室内热交换器7B和储液容器(reservoir tank)34循环来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或者加热和车内的制冷或者制暖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二次循环通路B)91B。
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包括:压缩制冷剂40的压缩机1,在制冷剂40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2,液体配管12,作为制冷剂40的减压单元和流量控制单元起作用的膨胀阀23、22A、22B,接收容器24,与流通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流通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用于切换制冷剂流路的四通阀20与三通阀21。此外,室外热交换器2具备将车外空气(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2吹送的室外风扇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中并联连接。即,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中并联连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一端35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一端42各自经由膨胀阀22A、22B与液体配管12的接收容器24连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另一端39与四通阀20连接,通过四通阀20的切换,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另一端39与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和吸入配管11中的某一个连接。此外,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另一端37与三通阀21连接,通过三通阀21的切换,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另一端37与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和吸入配管11的某一个连接。
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具有在与流通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在与通过室内风扇8送风而向车内吹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7A,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在循环泵5A的作用下按照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室内热交换器7A的顺序循环。其中,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例如使用水或防冻液等。
此外,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具有在与流通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逆变换器等车载发热体9,在与通过室内风扇8送风而向车内吹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7B,和储液容器34,冷却用载热体41B在循环泵5B的作用下按照冷却用热交换器4B→发热体9→室内热交换器7B→储液容器34的顺序循环。其中,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设置有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B的主回路31和旁通室内热交换器7B的旁路30,在主回路31设置有作为流量控制单元起作用的二通阀26,在旁路30设置有作为流量控制单元起作用的二通阀25,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0~100%)由两个二通阀25、26调节。冷却用载热体41B例如使用水或防冻液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室内热交换器7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室内热交换器7B直列地两层重叠地配置,沿着由室内风扇8吹送的风的流动在上游一侧配置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室内热交换器7A,在下游一侧配置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室内热交换器7B。由室内风扇8吹送的风首先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A,接着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B对车内吹出。另外,本说明书中,将由室内风扇8吹送,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A、7B并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41B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称为“车内导入空气”。该车内导入空气存在两种空气,在内部空气循环空气调节模式下车内导入空气为从车内导入的空气,在外部空气导入空气调节模式下车内导入空气为从车外导入的空气。
另外,在图1所示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按照冷却用热交换器4B→发热体9→室内热交换器7B→储液容器34→循环泵5B→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顺序流动。由此,能够使被发热体9加热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由室内热交换器7B立刻散热(放热),能够减少从发热体9到室内热交换器7B的配管通路中的散热。之后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进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调节。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按照发热体9→冷却用热交换器4B→室内热交换器7B的顺序流动,则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在由冷却用热交换器4B降低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B进行散热,对车内的散热量会减少。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发热体9以逆变换器作为示例,但发热体9并不限于逆变换器,只要是变换器、电动机或者电池等发热的车载设备就可以为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9。此外,发热体9还可以有多个。例如在发热体9包含电池、逆变换器、电动机等多个车载设备的情况下,优选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按照允许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或者热时间常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例如按照电池、逆变换器、电动机的顺序排列。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路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设备相同的设备附加同样的符号进行说明。车内温度设定器61是用于乘客将车内的温度设定为任意温度的操作部件,所设定的温度为目标车内温度。外部气温传感器62对车外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空气调节用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3对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制冷剂出入口39流动的制冷剂40的温度进行检测,冷却用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4对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流动的制冷剂40的温度进行检测。车速传感器65用于检测车辆的行驶速度。空气调节用载热体温度传感器66用于检测室内热交换器7A的载热体入口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冷却用载热体温度传感器67用于检测发热体9的载热体入口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控制装置60具备CPU60a和存储器60b等,基于来自设定器和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控制图1所示的各种设备20、21、22A……的驱动电路20d、21d、22Ad……执行车内的空气调节控制和设备的冷却(或者加热)控制。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因为通常需要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所以使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循环泵5B总是工作。而因为其他设备的动作随着空气调节负载和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的不同而变化,所以以下分为制冷、制冷除湿、制暖除湿、制暖等各运转模式来说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
(制冷运转模式)
图1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参照该图1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制冷运转模式下,切换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成为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均用作蒸发器,利用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进行车内的制冷,并且利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其中,打开二通阀25关闭二通阀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通过旁路30进行循环。
被压缩机1压缩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向外部空气散热并液化,在接收容器24分支为流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制冷剂40和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40。流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制冷剂40被膨胀阀22A减压而变得低温、低压,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吸热并蒸发,通过四通阀20后返回压缩机1。另一方面,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40被膨胀阀22B减压而变得低温、低压,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从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吸热并蒸发,通过三通阀21后返回压缩机1。
在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中,使循环泵5A和室内风扇8启动,将被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冷却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向室内热交换器7A供给,进行由室内风扇8吹送而向车内吹出的空气的冷却。另一方面,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使循环泵5B启动,将由冷却用热交换器4B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向发热体9供给,将发热体9冷却。其中,在制冷运转模式下,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二通阀25全开,二通阀26全闭,对发热体9进行了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41B通过旁路30被导向储液容器34。
这样,由于能够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均用作蒸发器,所以能够同时进行车内的制冷和发热体9的冷却。进而,由于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在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和接收容器24之间并联连接,并在各并联回路设置膨胀阀22A和22B,所以能够任意改变分别流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能够将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分别任意地控制为希望的温度,即使在为了进行制冷而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充分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抑制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流量来将流向发热体9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得较高。
但是,当发热体9的表面温度比外部气温低时,热量会从外部空气进入发热体9,对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要求的冷却能力会相应增加该进入的热量份,引起耗电的增加。由于这会增加车载电池的使用量,引起续航距离减少等缺陷。此外,在发热体9的温度比外部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的情况下,在发热体9的表面可能会产生结露,需要解决因结露引起的缺陷。该问题在配管通路中同样存在,因此优选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为比外部温度高的温度。
因此,该实施方式中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比外部温度高的温度。由此,能够切实避免发热体9的结露。其中,为了控制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只需控制膨胀阀22B的开度即可。简单而言,以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增大膨胀阀22B的开度,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减小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可。
不过,若只着眼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变化进行膨胀阀22B的控制,则存在开度打开过大,制冷剂无法蒸发,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可能性,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膨胀阀22B的开度,以使发热体冷却运转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成为要求的温度。若降低制冷剂出入口37的制冷剂温度的目标值,则制冷剂流量增加,冷却能力增大,所以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降低。相反,若提高制冷剂出入口37的制冷剂温度的目标值,则制冷剂流量减少,冷却能力降低,所以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上升。通过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的制冷剂温度成为目标温度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调节为要求的温度。
在发热体冷却运转时,通过将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流出的制冷剂温度的目标值设定得比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制冷剂出入口39流出的制冷剂温度的目标值高,能够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为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高的温度。
为了调节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冷却能力,可以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即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以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成为要求的温度。在判断为制冷负载较大的情况下降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控制目标温度,在判断为制冷负载较小的情况下提高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控制目标温度,由此能够进行与制冷负载相应的空气调节能力的控制。
另外,当不存在制冷负载,只需要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的情况下,停止循环泵5A和室内风扇8,并且关闭膨胀阀22A,调整膨胀阀22B的开度,只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即可。由此,能够进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冷却,因此能够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该情况下,对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此时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比外部空气温度更高的温度。此外,也可以通过控制循环泵5B的旋转速度来使热交换量变化。
另外,在启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压缩机1时,优选首先启动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循环泵5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循环泵5B,经过规定时间后再启动压缩机1。启动压缩机1时,与吸入配管11连接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内的制冷剂40容易变得低温,可能会暂时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凝固温度低。在循环泵5A和5B不工作时,可能会由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或冷却用载热体4B的温度降低发生凝固,引起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流路闭塞和破损等问题。因此,通过在启动压缩机1前启动循环泵5A、5B,能够避免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41B发生凝固而导致的缺陷。
(制冷除湿运转模式)
接着,说明制冷除湿运转模式的动作。在制冷除湿运转时,在图1所示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中关闭二通阀25,打开二通阀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通过主回路31的室内热交换器7B进行循环。在该制冷除湿运转模式下,能够通过打开二通阀26来将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温度高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导入室内热交换器7B,因此能够使被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除湿的空气在由室内热交换器7B加热向对车内吹出,即进行所谓再热除湿运转。此时,对车内供给的空气相对湿度变低,提高了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另外,作为再热器利用的室内热交换器7B的热源是从发热体9产生的所谓废热,与使用加热器等进行再热的情况不同,由于不需要新的能量,所以能够在不增大耗电的前提下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由于再热量随着流向主回路31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和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交换热量和流向主回路31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来控制再热量。为了改变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交换热量,可以控制膨胀阀22B的开度,调节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流量,在不需要冷却的情况下使膨胀阀22B的开度为全闭即可。此外,为了改变流向主回路31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调节二通阀25、26的开度即可。
其中,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为了调节流向主回路31和旁路30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比例,在各回路分别设置二通阀25、26的示例,但也可以例如使用三通阀等来调节流向主回路31和旁路30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比例。
(制暖除湿运转模式)
接着,说明制暖除湿运转模式的动作。图3表示制暖除湿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在再热量不足的情况下,如图3的实线所示地切换三通阀21,进行制暖除湿运转。在该制暖除湿运转中,仍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用作蒸发器,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则用作冷凝器,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进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加热。该情况下,由压缩机1压缩了的制冷剂40通过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分支,被导向室外热交换器2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在室外热交换器2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冷凝液化后,在接收容器24内合流。之后,由膨胀阀22A减压,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蒸发、汽化之后,返回压缩机1。像这样,因为能够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对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加热,所以即使在再热量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路90增大再热量。
此时,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进入的热也是向室外空气散出的热的一部分,能够不使用新的热源实现再热量的增大,不会增大耗电。此外,由于将来自压缩机1的喷出制冷剂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室外热交换器2两者冷凝,能够通过控制流通于两者的制冷剂流量来任意地改变再热量。具体而言,若降低室外风扇3的旋转速度,则来自室外热交换器2的散热量受到抑制,制冷剂流量也受到抑制。此外,通过限制膨胀阀23的开度也能够抑制制冷剂流量,因此能够增加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热交换量,增大再热量。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和行驶风接触室外热交换器2致使热交换性能变高等条件下,由于来自室外热交换器2的散热量易于增大,所以能够使用外部空气温度或车速等传感器信息来降低室外风扇3的旋转速度,或者限制膨胀阀23的开度,增大再热量。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下能够进行除湿量和再热量的控制。具体而言,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为能够除湿的温度,在确保要求的除湿量的同时,通过控制室外风扇3的旋转速度和膨胀阀23、22B的开度来控制流通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流量,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为适当的温度,确保再热量。另外,通过增加再热量,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为较高的温度,能够进行使向车内的吹出温度比吸入温度高的制暖运转,因此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特别有效。此外,实际设备中难以正确地检测出再热量,因此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和到主回路31的流量变化,以使对车内吹出的空气温度成为要求的温度的方式控制再热量。
(散热运转(放热运转)模式)
接着,说明散热运转模式的动作。图4表示制暖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制暖运转时如图4中实线所示地切换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在制暖负载较小情况下的制暖运转中,停止压缩机1,不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将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用于制暖,进行散热运转。在该散热运转模式下,启动循环泵5B和室内风扇8,并且打开二通阀26,将冷却用载热体41B导入室内热交换器7B。由于冷却用载热体41B被发热体9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7B向室内吹出空气散热并被冷却,室内吹出空气被加热,能够实现室内空间的制暖运转。像这样,能够将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用于制暖,能够实现耗能低的空气调节装置。
(制暖散热运转模式)
在仅靠发热体9的发热量不满足制暖负载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暖放热协同运转。使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为与图4中实线所示的散热运转同样的状态,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中形成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冷凝器、以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蒸发器的循环,并且使膨胀阀22A全开,使膨胀阀22B全闭,不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被压缩机1压缩的制冷剂40由于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向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散热而冷凝、液化,在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中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汽化,然后返回压缩机1。
通过启动循环泵5A,使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获得制冷剂40的冷凝热而升温的冷却用载热体41A流向室内热交换器7A,向室内吹出空气散热,进行制暖。在室内热交换器7A被加热的空气,在配置于空气流的下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7B从由发热体9加热的冷却用载热体41B获得热量,进一步升温,向室内空间吹出。这样,室内吹出空气在被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加热后,由发热体9的废热进一步加热,能够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7A的吹出空气温度保持为比来自室内热交换器7B的室内吹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
不过,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室内热交换器7A和7B直列排列的示例,但在将室内热交换器7A和7B并列配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相当于发热体9的发热量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暖能力,耗电的降低比例也大致与制暖能力的降低比例相同。这是因为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没有较大地变化。此外,在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通过发热体9和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对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降低相当于制暖能力的降低量的耗电。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使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通过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将室内热交换器7A加热,与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进行的加热串联连接。因此,能够使配置在空气流的上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7A的出口空气温度比将室内热交换器7A和7B并列配置的情况下的出口空气温度低。即,与将室内热交换器7A和7B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在室内热交换器7A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因此能够将冷凝温度抑制得较低,能够降低与此相应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耗电。因此,可以将耗电抑制为制暖能力的降低比例以上,提供耗电较少的空调装置。
另外,若将三通阀21切换到图4中虚线所示的回路,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冷凝器,则冷凝温度必须为能够与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高温的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热交换的温度,因此无法抑制冷凝温度。所以,即使三通阀21为虚线所示的回路的情况下,也需要使膨胀阀22B全闭,使制冷剂不流通冷却用热交换器4B。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控制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暖能力,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在制暖负载和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产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能力。即,在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增大的情况下,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上升,因此抑制了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暖能力。结果,由于抑制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7A的散热量,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B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因此来自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散热量增大,抑制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上升。相反,在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降低,通过增大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暖能力,提高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B的空气温度,抑制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降低。
这样,通过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控制为规定的温度,能够进行与发热体9的发热量变动对应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能力控制。从而,不仅能够抑制因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变动而产生的向车内的吹出空气温度的变动,还能够防止过剩的加热导致的耗电的增大,能够提高节能性。另外,作为用于控制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能力的具体示例,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即可。此外,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控制,对于避免发热体9的温度偏离能够使用的温度范围等缺陷也有效。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制暖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得较高,制暖负载较小的情况下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得较低。由此,由于室内吹出空气温度会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控制制暖能力。
另外,在制暖运转启动时,流通作为冷凝器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较低(与外部空气相同水平),因此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冷凝压力降低,产生无法确保压缩机1的压力差的问题。对此,在制暖运转开始时直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上升之前停止室内风扇8。或者,抑制由空气调节用循环泵5A控制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流量。由此,能够抑制对车内的散热,促进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上升。
(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模式)
接着,说明制暖负载增大的情况下的动作。在制暖负载较大的情况下,虽然如上所述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得较高即可,但是在因发热体9的规格等导致难以提高温度的情况下,无法增大制暖能力。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同时进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冷却和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加热,进行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图5表示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参照图5说明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模式的动作。
在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模式中,与图4所示的制暖散热运转时同样,切换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构成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用作冷凝器,以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蒸发器的循环。进而,在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模式下,打开膨胀阀22B,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冷凝、液化的制冷剂在接收容器24内分支,一部分在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蒸发,返回压缩机1,另一部分用膨胀阀22B减压,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通过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1B冷却而蒸发、汽化,然后经由三通阀21返回压缩机1。
在该循环中,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B被回收作为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热源,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被导向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从室内热交换器7A对车内散热。这样,能够在抑制发热体9的温度的同时,回收发热体9的废热用于制暖。进而,还能够使用室外热交换器2从外部空气吸热,因此能够增大制暖能力。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液体配管12和室外热交换器2之间配置膨胀阀23,所以能够通过分别控制膨胀阀22B和膨胀阀23的开度,来分别控制来自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吸热量和来自外部空气的吸热量。
另外,当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低时,由室内热交换器7A加热了的空气会被室内热交换器7B冷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闭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二通阀26,打开二通阀25,使冷却用载热体41B通过旁路30,由此能够防止被冷却用热交换器4B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将室内吹出空气冷却。但是,在对车内的吹出风的温度比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低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向车内散热,所以关闭二通阀25,打开二通阀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通过主回路31,利用室内热交换器7B对吹出空气散热。
但是,当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中制暖负载降低,需要转移至上述制暖散热协同运转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在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较低时吹出风的温度降低等缺陷,因此优选在模式转移之前提高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由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能够通过改变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热交换量来控制,因此只要控制膨胀阀22B的开度即可。另外,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中也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得较高,在检测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比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制暖负载降低,因此从室内制暖发热体冷却运转转移至制暖散热协同运转。
(发热体加热运转模式)
在外部气温较低的冬季启动时等情况下,由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较低,不能在运转开始后立即用于制暖,需要等待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使温度上升。这样的情况下,在图5所示的循环中关闭膨胀阀22B,利用室内热交换器7A进行制暖运转。此外,关闭二通阀26,打开二通阀25,以温度较低的冷却用载热体41B不会在室内热交换器7B与向室内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构成循环。
当发热体9的发热量较小,想要迅速提高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的情况下,如图6中实线所示地切换三通阀21。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压缩机1喷出的制冷剂40同时流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能够利用流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40的冷凝热来加热冷却用载热体41B。在该循环中,使膨胀阀22A、22B均为全开,通过控制膨胀阀23的开度来对制冷剂40减压,在室外热交换器2从外部空气吸热。此外,关闭二通阀26打开二通阀25,通过旁路30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动。
这样,由于能够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进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加热,所以能够进行使发热体9的温度迅速上升到要求的温度的发热体加热运转。与此同时,也可以抑制或者停止循环泵5B的流量,由此能够抑制与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热交换量,能够使发热体9的温度迅速上升。
(除霜)
若持续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蒸发器运转,可能会在热交换器的表面结霜,因此需要进行使霜融化的除霜运转。在除霜运转时,如图7中实线所示地切换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使膨胀阀22A全闭,形成以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以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的循环,另一方面,关闭二通阀26,阻断冷却用载热体41B向主回路31的流动,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向旁路30。
若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用作蒸发器,则向车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容易降低。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作为热源使用,以防止车内的温度降低。此外,虽然在以向车内吹出的空气温度作为热源的情况下,存在热量不足除霜时间增长的可能性,但是因为连接有发热体9,能够进一步使用将温度保持得较高的冷却用载热体41B作为除霜用的热源,所以能够确保除霜用的热源,缩短除霜时间。另外,除霜运转中通过抑制或者停止室内风扇8的风量,可以抑制吹出空气温度的降低。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能够提供使用一个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来同时实现空气调节温度控制和设备温度控制,并且耗电较少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在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的霜融化的除霜运转时,若行驶风接触室外热交换器2,则室外热交换器2的温度难以上升,除霜能力降低。因此,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外风扇3反向旋转,抑制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的行驶风。该情况下,若使车速越高时室外风扇3的反向旋转速度越高,则即使车速变化也能够将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的风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在停车时则停止室外风扇3。此外,还可以在室外热交换器2的与行驶风接触的面设置能够开关的闸门,除霜时停止室外风扇3并且关闭闸门,遮挡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的行驶风。
(接收容器(receiver tank))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室外热交换器2、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这三个热交换器,适当地切换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组合,构成与各运转模式对应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各循环中的适宜的制冷剂40的量按照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的个数和容积等变化,根据条件的不同可能产生过剩制冷剂,增大冷凝压力。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连接到三个热交换器的液体配管12在接收容器24合流。若在制冷剂不流动的配管系统中配置接收容器,会产生调整制冷剂量的功能无法良好地作用、制冷剂积留等缺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连接到三个热交换器的液体配管12的合流部配置接收容器24,即使存在停止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与接收容器24连接的其他热交换器必然会工作,使制冷剂40在内部流动,因此在任何运转模式下都能够可靠地获得调整制冷剂量的作用。
(虹吸)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比外部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构成基于热虹吸的循环,可以在不启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冷却发热体9,参照图8和图9说明该情况下的动作。
在基于热虹吸的冷却运转中,由发热体9加热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对制冷剂40加热并使之蒸发。由于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与低温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冷凝、液化,因液体制冷剂自身的重力而通过液体导管再次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这样,因为在基于热虹吸的冷却运转中会利用液体制冷剂自身的重力,所以以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热虹吸动作时为制冷剂入口)35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出入口(热虹吸动作时为制冷剂出口)36的下方的方式用液体导管连接配置,以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冷凝的液体制冷剂能够因重力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B。此外,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热虹吸动作时为制冷剂出口)37的上方配置室外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出入口(热虹吸动作时为制冷剂入口)38,以使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被冷却用载热体41B加热蒸发的制冷剂40能够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
此外,为了使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汽化的制冷剂40能够上升并容易地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使设置在该制冷剂配管通路中的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以和与其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不产生在垂直方向下降的配管。
可知,为了使用制冷循环构成热虹吸,需要设置将压缩机旁通的配管。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若仅设置压缩机1的旁路则无法构成热虹吸。这是因为,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和喷出配管10之中的一个与不使用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连接,无法形成循环。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四通阀20、三通阀21和膨胀阀22A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热虹吸的循环不连通。具体而言,使膨胀阀22A全闭,并进而切换四通阀20,以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喷出配管10和吸入配管11之中没有通过三通阀连接有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一个连接。即,利用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和室外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出入口38不通过压缩机1直接连通,并使膨胀阀22A全闭,由此阻断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制冷剂流动,停止压缩机1,通过热虹吸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运转。
在实施制冷运转后等情况下,四通阀20如图8的实线所示地连接,即为制冷虹吸模式。该情况下,使用四通阀20将喷出配管10与室外热交换器2连接,将吸入配管11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连接,另一方面,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使用三通阀21连接到喷出配管10。此外,通过使膨胀阀22A全闭,能够将经由压缩机1和膨胀阀22A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屏蔽在形成热虹吸的循环之外。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使用三通阀21将连接的配管从吸入配管11切换到喷出配管10,因此能够屏蔽吸入配管11。
为了使用二通阀使制冷剂40流向将压缩机1旁通的回路,需要使用用于打开将压缩机1旁通的回路的二通阀,和用于阻断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吸入配管11的二通阀,回路变得复杂。此外,若在低压配管内设置多个阀,会引起压力损失的增大和成本增大,因此不优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三通阀21,能够将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连接的配管从吸入配管11切换到喷出配管10,并且能够阻断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吸入配管11,流路的形成和阻断变得容易,抑制了成本增加。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三通阀21的示例,但也可以使用一部分关闭的四通阀。
在制冷运转中,因为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用作蒸发器,所以在制冷运转后等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温度较低,若采纳入热虹吸的循环内,则原本应该在室外热交换器2冷凝的制冷剂会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内冷凝,发生制冷剂积留,由此可能导致循环中的制冷剂不足,无法形成热虹吸等缺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从热虹吸的循环中分离,能够解决这种具有多个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所特有的问题,能够进行在不启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利用热虹吸的发热体9的冷却运转。
此外,进行制暖运转后等四通阀20按图9中实线所示的回路连接的情况下,为制暖虹吸模式。该情况下,由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通过四通阀20与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连接,因此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吸入配管11连通的方式切换三通阀21,并使膨胀阀22A全闭。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被加热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三方阀21流入吸入配管11后,经由四通阀20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在室外热交换器2冷凝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配管12流入设置在下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由冷却用载热体41B再次加热。
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液体配管12设置接收容器24的示例,但在连接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接收容器24的配管为在接收容器24的内部从上表面朝向底面设置的垂直配管的情况下,从室外热交换器2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在上升不到该垂直配管时无法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B。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连接的配管与接收容器24的底面(下部)连接,使与膨胀阀23连接的配管与接收容器24的上表面(上部)连接,成为从接收容器24的底面(下部)向上表面(上部)连通的垂直配管。结果,从室外热交换器2流向接收容器24的上表面(上部)的液体制冷剂因重力的作用下落到接收容器24的底面(下部),容易地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B。
此外,二通阀25和26根据制暖空气调节负载切换开闭。在没有制暖负载的情况下,打开二通阀25,关闭二通阀26,使用旁路30。相反,在具有制暖负载的情况下,则只需关闭二通阀25,打开二通阀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向室内热交换器7B即可。此时,控制膨胀阀22B的开度来控制基于热虹吸的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用于进行制暖运转的规定的温度。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表示了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其中,对于与图1~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同样的设备附加相同的符号,以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此外,制冷运转模式以外的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各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动的图示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图1~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三通阀21,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制冷剂出入口37与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连接。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仅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中省略了三通阀21及其驱动电路21d,因此省略图示和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功能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发热体加热运转模式,即,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连接并用作冷凝器,对冷却用载热体41B加热以使发热体9的温度上升到适当的温度的功能。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发热体加热运转之外,还无法进行基于热虹吸的运转。但是,在不需要这些功能的环境下使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省略三通阀21能够削减成本。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图1~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废除独立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和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将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导向室内热交换器7A,在室内热交换器7A中在制冷剂40和车内导入空气之间直接进行热交换。此外,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废除三通阀21,采用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连接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一部分用作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中并联连接。即,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通路90并联连接。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路的框图。在图12中,对于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设备附加相同的符号,以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废除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三通阀21及其驱动电路21d、循环泵5A及其驱动电路5Ad,并追加二通阀27~29及其驱动电路27d~29d、散热用风扇51及其驱动电路51d。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或者用于将发热体9冷却的运转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运转方法相同。由于第三实施方式采用不使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结构,能够避免一次制冷剂循环通路即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和二次载热体循环通路即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之间的中间热交换器造成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和循环泵造成的耗电的增大,能够进一步抑制耗电。此外,通过废除中间热交换器、循环泵和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能够抑制空调装置的重量。另外,虽然因废除了三通阀而无法进行制暖除湿和基于热虹吸的运转,但是能够获得简化循环系统,通过省略三通阀实现轻量化的优点。
在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例,表示了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设置两种发热体9a和9b,并且设置发热体9b的旁路33、用于进行该旁路33的流量控制的二通阀27、28。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使冷却用载热体41B不流向发热体9b的运转。例如,在想要迅速提高发热体9b的温度的情况下和在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过低的情况下,通过关闭二通阀27,打开二通阀28,能够阻断冷却用载热体41B向发热体9b的流动,等待发热体9b的温度因自身发热而上升。此外,在来自发热体9b的发热量较小,不需要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旁路33。进而,通过将二通阀27、28均打开,抑制流向发热体9b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能够抑制对发热体9b的冷却能力。从而,能够将发热体9b的温度相对于发热体9a来说保持得较高,能够将两种发热体9a、9b的温度分别保持为要求的温度。
此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设置了在冷却用载热体41B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50,用于向散热器50吹送室外空气的散热用风扇51,和对流向散热器50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进行控制的二通阀29。由此,能够不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利用散热器50来在冷却用载热体41B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外部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能够不使用压缩机1,仅通过使循环泵5B和散热用风扇51工作来向外部空气散热(放热)。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与室内热交换器7B并联地设置散热器50的示例,还可以如图13所示与室内热交换器7B串联地配置散热器50。通过追加散热器50,能够在不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情况下向外部空气散热。例如,在进行制暖散热运转时,若车内的制暖负载降低,则向车内的散热量减少,无法完全散热。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散热器50向外部空气散热来消除散热不足。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设置向外部空气散热的散热器50,如图13所示使冷却用载热体41B以发热体9→室内热交换器7B→散热器50→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通路流动,进行向车内的散热和向外部空气的散热,在结果还存在散热不足的情况下,最终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进行冷却。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其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同样的设备附加相同的符号,以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串联连接,在热交换器4A和4B之间设置膨胀阀(减压阀)55。
在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的情况下,将四通阀20如图14中实线所示地切换,形成以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均用作蒸发器的制冷循环。此时,使膨胀阀55全开,用膨胀阀23进行减压幅度的控制。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中,使循环泵5B启动,进行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向旁路30的运转,将被冷却用热交换器4B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向发热体9供给,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在存在制冷负载的情况下,使循环泵5A和室内风扇8运转,向室内热交换器7A供给被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冷却的低温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进行车内的制冷。此时,通过变化循环泵5A和5B的流量,能够改变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
具体而言,在想要提高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的情况下,降低循环泵5B的流量,抑制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中的热交换量即可,相反在想要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增加循环泵5B的流量即可。同样,通过利用循环泵5A改变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流量,能够控制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中的热交换量,因此通过分别调节循环泵5A和循环泵5B的流量,能够将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分别控制为任意的温度。另外,还可以缩小膨胀阀23开度,提高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抑制配置在下游一侧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交换热量。
像这样,因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分别在不同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进行冷却,所以能够通过控制各热交换器4A和4B中的交换热量来个别控制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和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
此外,因为将较高温一侧的冷却用载热体41B导入室内热交换器7B,所以还能够进行所谓再热除湿运转,即,对由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除湿的空气进行再热。进而,在存在制暖空气调节负载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循环泵5B运转,将冷却用载热体41B导入室内热交换器7B,能够进行将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向室内空间供给的散热运转,与使用加热器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耗电较少的制暖运转。
在同时使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进行制暖运转的情况下,将四通阀21切换到图14中虚线所示的回路。该情况下,使膨胀阀55全开,形成以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冷凝器,使由膨胀阀23减压的制冷剂40在室外热交换器2蒸发的制冷循环。该情况下,当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相对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较高时,从压缩机1喷出的高温的制冷剂40不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中冷凝液化,而是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冷凝,因此能够将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冷凝温度抑制为与较低温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对应的温度。
这样,由于具备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连接的二次回路即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和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能够获得可以任意地控制各循环通路中的载热体的温度的优点。
此外,因为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之间设置膨胀阀55,通过限制该膨胀阀55的开度,能够形成以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冷凝器,以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室外热交换器2均用作蒸发器的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一面对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加热,一面对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在室内热交换器7A进行车内导入空气的冷却、除湿,能够进行对由室内热交换器7B冷却的空气的加热的再热运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彼此进行各种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首先,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构,包括:由压缩制冷剂40的压缩器1、在制冷剂40与车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2、将制冷剂40减压的膨胀阀23、在制冷剂40与车内导入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环状地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和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并联连接,在制冷剂40与发热体9(9a、9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其中,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具有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不同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在该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具有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与用于将发热体9冷却的冷却用载热体41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和使冷却用载热体41B在发热体9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B之间循环的冷却用循环泵5B。即,将在制冷剂40与车内导入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在制冷剂40与发热体9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用热交换回路并联连接,将该并联体与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2和膨胀阀23环状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因此能够将流通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设备用热交换回路的制冷剂40的温度,设定为对于车内空气调节和发热体冷却来说各自最佳的温度,能够抑制制冷循环的耗电。此外,因为能够防止发热体的温度比车外空气的温度低,所以不需要防止发热体结露的应对方法。
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即,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具有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不同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在该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具有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与用于进行车内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在车内导入空气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7A,以及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室内热交换器7A之间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循环泵5A,或者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即,具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制冷剂40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7A,使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作为用于进行车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在室内热交换器7A中循环。根据以上任一种的结构,都能够将流通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设备用热交换回路的制冷剂40的温度设定为对于车内空气调节和发热体冷却来说各自最佳的温度。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经由将制冷剂减压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A与膨胀阀23连接,并且使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将制冷剂40减压的冷却用膨胀阀22B与膨胀阀23连接,所以,能够分别任意设定流通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设备用热交换回路的制冷剂40的流量,能够将流通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设备用热交换回路的制冷剂40的温度分别设定为对于车内空气调节和发热体冷却(或者加热)来说最佳的温度。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使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室外热交换器2经由四通阀20与压缩机1连接,利用四通阀20,能够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与室外热交换器2中的一者切换至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并将另一者切换至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因此能够进行车内的制冷和制暖运转,以及发热体9的冷却或者加热运转。
根据实施方式一及其变形例,在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具备在车内导入空气与冷却用载热体41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7B,在室内热交换器7A的空气流的下游一侧配置室内热交换器7B,以使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A后的车内导入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B,因此能够将来自发热体9的废热用于车内的制暖,节约制冷循环用于制暖的电力消耗。此外,能够将由上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的空气在下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7B进行再热,能够通过该再热除湿运转来进行舒适的车内空气调节。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设置了使室内热交换器7B旁通的旁通通路30,和对流通室内热交换器7B和旁通通路30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进行控制的二通阀25、26,所以能够根据对于车内空气调节的设备用热交换回路的必要性来控制流通室内热交换器7B和旁通通路30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使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三通阀21可切换地与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或者吸入配管11连接,因此能够进行车内的除湿运转,并且能够实现在不运转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发热体9冷却的热虹吸。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从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膨胀阀23喷出的制冷剂40分支为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分支点具备接收容器24,因此在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这三个热交换器的分支点设置有接收容器24,三个热交换器中必然有一个会工作,制冷剂40流动,所以能够防止制冷剂40积留等缺陷,能够可靠地调整制冷剂量。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具有检测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的传感器66,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用作蒸发器的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0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以使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因此能够根据制冷负载来控制制冷能力。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具有检测车外空气温度的传感器62、检测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的传感器67,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的制冷运转时,将比车外空气的温度更高的温度设定为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并通过控制装置60来控制冷却用膨胀阀22B,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当发热体9的温度比车外空气的温度低时,发热体9由车外空气制暖,对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要求的冷却能力增加与车外空气制暖的热量相应的份,制冷循环的耗电增大。进而当发热体9的温度比车外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由于在发热体9产生结露,需要对发热体9及其配管通路的结露的应对方法,通过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比车外空气温度高的温度,能够防止这些缺陷。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设置了对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63,和对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64,在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0控制冷却用膨胀阀22B,以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比从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流出的制冷剂温度高,因此能够将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保持得比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高,能够进行所谓再热除湿运转,即,将由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除湿的车内导入空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7B加热,然后对车内吹出。此外,向车内吹出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较低,能够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的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0进行下述运转:利用二通阀25、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B,并利用室内热交换器7B对被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的车内导入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够进行所谓再热除湿运转,即,将由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除湿的车内导入空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7B加热,然后对车内吹出。此外,向车内吹出的空气相对湿度较低,能够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用作蒸发器的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通过三通阀21进行切换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A作为冷凝器动作,并利用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制冷剂40对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载热体4B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室内热交换器7B导致车内导入空气的再热量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制冷循环来增大再热量。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利用控制装置60,通过四通阀20切换至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用作冷凝器并且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蒸发器的制暖运转,利用冷却用膨胀阀22B阻断制冷剂40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流动,并且通过二通阀25、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向室内热交换器7B流动,因此能够将在室内热交换器7A中被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加热的车内导入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7B中利用发热体9的废热来进一步加热,能够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7A的吹出空气温度保持为比来自室内热交换器7B的吹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因此,能够将制冷循环的冷凝温度抑制得较低,能够降低制冷循环的耗电。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制暖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0来控制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以使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所以能够进行与来自发热体9的发热量变动和制暖负载的变动相对应的制冷循环的制暖能力控制,能够抑制因该变动导致的吹出空气温度的变动。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通过控制装置60,利用四通阀20切换至将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用作冷凝器并且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蒸发器的制暖运转,并且,利用三通阀21进行切换以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利用二通阀25、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向旁通通路30,因此能够在将发热体9冷却同时进行车内的制暖。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具备向室内热交换器7A和室内热交换器7B吹送车内导入空气的室内风扇8,通过控制装置60,在制暖运转开始时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期间,停止室内风扇8,所以能够防止在制暖运转开始时温度较低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将对车内吹出的空气冷却,向车内吹出较冷的空气。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通过控制装置60将室外热交换器2用作冷凝器,并且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用作蒸发器,通过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A遮断制冷剂40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的流动,并且利用二通阀25、26使冷却用载热体41B向旁通通路30流动,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的除霜运转,因此能够利用发热体9的废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的除霜。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具备向室外热交换器2吹送车外空气的室外风扇3和检测车速的传感器65,利用控制装置60,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外风扇3向与非除霜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车速控制该反向旋转速度,所以能够防止行驶风接触室外热交换器2导致其除霜能力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经由膨胀阀23和冷却用膨胀阀22B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冷却用膨胀阀22B的连接口配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2与膨胀阀23的连接口低的位置,并且,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三通阀21和四通阀20与室外热交换器2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室外热交换器2与四通阀20的连接口配置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三通阀21的连接口高的位置,另外,将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三通阀21和四通阀20与室外热交换器2连通的制冷剂配管大致水平地配设。进而,具备检测冷却用载热体41B的传感器67和检测车外空气的温度的传感器62,在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比车外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60,利用四通阀20和三通阀21使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与室外热交换器2直接连通,并且利用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A遮断制冷剂40向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流动,并停止压缩机1,利用热虹吸进行发热体9的冷却运转,因此能够形成基于热虹吸的循环,能够在不启动压缩机1的情况下将发热体9冷却。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冷却用膨胀阀22B与接收容器24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接收容器24的下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经由膨胀阀23与接收容器24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接收容器24的上部,能够使流入接收容器24的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地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B。
根据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发热体9存在多个时,从流通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按照允许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或者热时间常数从小到大的顺序配置,所以能够防止被其他发热体加热而温度上升的冷却用载热体41B流向允许温度较低或者热时间常数较小的发热体,能够进行与发热体的允许温度或者热时间常数相应的适当的冷却。

Claims (22)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压缩制冷剂(40)的压缩机(1)、在所述制冷剂(40)与车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2)、将所述制冷剂(40)减压的膨胀阀(23)、在所述制冷剂(40)与车内导入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在所述制冷剂(40)与车载设备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B)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
连接有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且不同于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和
连接有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且不同于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
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在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中并联连接,
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还连接有使冷却用载热体(41B)在所述车载设备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之间循环的冷却用循环泵(5B),
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经由将所述制冷剂(40)减压的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A)与所述膨胀阀(23)连接,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将所述制冷剂(40)减压的冷却用膨胀阀(22B)与所述膨胀阀(23)连接,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包括:
对车内的空气调节和所述车载设备的冷却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60);
对车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2);和
对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7),
所述控制装置(60),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将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目标温度设定为比所述车外空气的温度更高的温度,并对所述冷却用膨胀阀(22B)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所述目标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还连接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以及使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在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之间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循环泵(5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的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回路,使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所述制冷剂作为用于进行车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在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中循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0)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
利用该第一流路切换阀(20),能够将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中的一者切换至所述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并将另一者切换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连接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
在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的空气流的下游一侧配置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以使通过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后的车内导入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旁通的旁路(30);和
对流通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和所述旁路(30)的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25)。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经由第二流路切换阀(21)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
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21)可切换至所述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或吸入配管(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所述膨胀阀(23)喷出的所述制冷剂分支到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和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分支点具备接收容器(24)。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6),
所述控制装置(60),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对所述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从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3);和
对从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流出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4),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60),在所述制冷运转时对所述冷却用膨胀阀(22B)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比从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更高。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60),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进行以下运转:利用所述流量控制阀(25)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流动,并利用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对被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冷却的车内导入空气进行加热。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60),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冷运转时,利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21)进行切换以使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冷凝器动作,并利用所述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通路(90)的所述制冷剂对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进行加热。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0)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利用该第一流路切换阀(20),能够将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中的一者切换至所述压缩机(1)的喷出配管(10),并将另一者切换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入配管(11),
所述控制装置(60),通过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20)切换至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且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暖运转,利用所述冷却用膨胀阀(22B)遮断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的流动,并且利用所述流量控制阀(25)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向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流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60),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对所述压缩机(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A),还连接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以及使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在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与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之间循环的空气调节用循环泵(5A),
在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连接有在车内导入空气与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
在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的空气流的下游一侧配置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以使通过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7A)后的车内导入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包括:
使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旁通的旁路(30);和
对流通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7B)和所述旁路(30)的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25),
所述控制装置(60),通过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20)切换至使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且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蒸发器动作的制暖运转,并且,利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21)进行切换以使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蒸发器动作,利用所述流量控制阀(25)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向所述旁路(30)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所述第一室内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室内热交换器吹送车内导入空气的室内风扇,
所述控制装置,在制暖运转开始至所述空气调节用载热体(41A)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期间,停止所述室内风扇。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60),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B)作为蒸发器动作,利用所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22A)遮断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4A)的流动,并且利用所述流量控制阀(25)使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向所述旁路(30)流动,由此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的除霜运转。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吹送车外空气的室外风扇(3);和
对车速进行检测的检测器(65),
所述控制装置(60),在所述除霜运转时使所述室外风扇(3)向与非除霜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所述车速控制该反向旋转速度。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经由所述膨胀阀和所述冷却用膨胀阀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用膨胀阀的连接口配置在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膨胀阀的连接口更低的位置,并且
在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和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中,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的连接口配置在比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的连接口更高的位置,
另外,将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和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通的制冷剂配管大致水平地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冷却用载热体的温度高于所述车外空气的温度时,利用所述第一流路切换阀和所述第二流路切换阀使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直接连通,并且,利用所述空气调节用膨胀阀遮断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空气调节用热交换器的流动,并停止所述压缩机,利用热虹吸来进行所述车载设备的冷却运转。
2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经由所述冷却用膨胀阀与所述接收容器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所述接收容器的下部,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经由所述膨胀阀与所述接收容器连接的液体配管连接到所述接收容器的上部。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载设备存在多个时,从流通所述冷却用载热体循环通路(91B)的所述冷却用载热体(41B)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以允许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或者热时间常数从小到大的顺序配置。
CN201010553522.6A 2009-11-18 2010-11-18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059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2528 2009-11-18
JP2009262528A JP5396246B2 (ja) 2009-11-18 2009-11-18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9932A CN102059932A (zh) 2011-05-18
CN102059932B true CN102059932B (zh) 2014-07-23

Family

ID=43558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3522.6A Active CN102059932B (zh) 2009-11-18 2010-11-18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33126B2 (zh)
EP (1) EP2327575B1 (zh)
JP (1) JP5396246B2 (zh)
CN (1) CN1020599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3614B2 (en) 2005-04-08 2010-06-29 Bsst Llc Thermoelectric-base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4990301B (zh) 2007-05-25 2019-04-16 詹思姆公司 分配式热电加热和冷却的系统和方法
CN102576232B (zh) 2009-05-18 2015-05-06 Bsst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热电装置的温度控制系统
JP5581886B2 (ja) 2010-08-11 2014-09-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AU2011357097B2 (en) * 2011-01-26 2015-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2114422A1 (ja) 2011-02-21 2012-08-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FR2974328B1 (fr) * 2011-04-20 2013-04-2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Procede de controle d'un systeme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d'un habitacle d'un vehicule
US20120291478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Kia Motors Corporation Condenser for vehicl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2245857A (ja) * 2011-05-26 2012-12-13 Nippon Soken Inc 冷却装置、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JP5786476B2 (ja) 2011-06-14 2015-09-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1108729A1 (de) * 2011-07-28 2013-01-3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limatisierung zum Temperieren von Komponenten sowie eines Innenraums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798402B2 (ja) * 2011-08-01 2015-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EP2746110B1 (en) 2011-08-17 2016-04-20 Hitachi, Ltd. Vehicle equipment temperature adjusting system
JP5852368B2 (ja) * 2011-08-31 2016-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13088031A (ja) * 2011-10-18 2013-05-13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冷却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03890495B (zh) * 2011-10-28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US8677779B2 (en) * 2011-10-31 2014-03-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conditioner with series/parallel secondary evaporator and single expansion valve
CN103091994B (zh) * 2011-11-02 2016-02-03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温度控制装置
CN103158487B (zh) * 2011-12-19 2016-05-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103192681B (zh) * 2012-01-05 2016-05-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103204044B (zh) * 2012-01-16 2016-12-1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JP5880863B2 (ja) * 2012-02-02 2016-03-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FR2987315B1 (fr) * 2012-02-24 2014-03-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d'un habitacle et d'une chaine de traction d'un vehicule.
JP5669778B2 (ja) 2012-03-16 2015-02-1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
WO2013144996A1 (ja) * 2012-03-27 2013-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148034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Magna E-Car Systems Of America, Inc. Vehicle cooling with adjustable flow expansion valve
FR2991435B1 (fr) * 2012-05-31 2019-04-1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mise en œuvre d'une telle installation.
KR102206199B1 (ko) * 2012-07-03 2021-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진단 제어 방법
EP3705800A3 (en) 2012-07-03 2020-1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agnosis control method for an air conditioner
JP6155907B2 (ja) * 2012-08-28 2017-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5983187B2 (ja) * 2012-08-28 2016-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6098121B2 (ja) * 2012-11-07 2017-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装置
US20140144160A1 (en) * 2012-11-25 2014-05-29 Kenneth J. Jackson Hv battery therma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WO2014083652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23002B (zh) * 2012-11-30 2017-08-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743109B2 (ja) * 2012-12-18 2015-07-0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循環装置
EP2963353B1 (en) * 2013-03-01 2020-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6112039B2 (ja) * 2013-04-08 2017-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2014228190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4196138A1 (ja) * 2013-06-04 2014-12-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6167892B2 (ja) * 2013-06-06 2017-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052222B2 (ja) * 2013-06-18 2016-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US10183550B2 (en) * 2013-08-26 2019-01-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heating a vehicle
US10131205B2 (en) 2013-08-26 2018-11-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limate control system
DE102013112825A1 (de) * 2013-11-20 2015-05-21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Frontmodul eines Fahrzeugs
US10190812B2 (en) * 2014-02-20 2019-01-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vehicle heat exchanger freezing
CN109386886B (zh) * 2014-02-21 2020-12-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6303615B2 (ja) * 2014-03-05 2018-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US20150291002A1 (en) * 2014-04-15 2015-10-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ooling system
JP6402424B2 (ja) * 2014-09-29 2018-10-10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415943B2 (ja) * 2014-11-21 2018-10-31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6605928B2 (ja) * 2014-11-27 2019-11-13 マレリ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644247A (zh) 2014-12-19 2021-04-13 詹思姆公司 用于车辆区域的热调节系统和方法
US10514191B2 (en) * 2015-01-15 2019-1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icing control in a vapor compression heat pump system
WO2016170861A1 (ja) * 2015-04-24 2016-10-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防曇装置
DE102016111599A1 (de) * 2015-07-06 2017-0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Heizen eines Fahrzeugs
DE112016003070T5 (de) * 2015-07-08 2018-03-22 Denso Corporation Kühlsystem und Kühlsystem im Fahrzeug
US10625566B2 (en) 2015-10-14 2020-04-21 Genther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hermal conditioning of vehicle regions
JP6692678B2 (ja) * 2016-04-14 2020-05-13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10208988B2 (en) * 2016-05-02 2019-02-19 Lee Wa Wong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nd heat pump system with energy efficient arrangement
DE112017003010T5 (de) * 2016-06-16 2019-02-28 Denso Corporation Kältekreislaufvorrichtung
EP3472537B1 (en) * 2016-06-17 2023-03-29 Carrier Corporation Hot gas bypass for battery pack cold start
CN106288484B (zh) * 2016-08-16 2019-01-04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6288562B (zh) * 2016-08-16 2019-01-04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除霜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KR102214259B1 (ko) * 2016-08-22 2021-02-09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냉장 시스템을 제어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8035951A (ja) * 2016-08-29 2018-03-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8571834B (zh) * 2017-03-08 2021-09-2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JP6948146B2 (ja) * 2017-04-18 2021-10-13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884028B2 (ja) * 2017-04-26 2021-06-09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10274213B2 (en) * 2017-05-01 2019-04-30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a hybrid reheat loop
US10451297B2 (en) * 2017-05-01 2019-10-22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a reheat loop
DE102017109309A1 (de) * 2017-05-02 2018-11-08 Hanon Systems Klimatisierungs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s Klimatisierungssystems
CN107101286B (zh) * 2017-06-01 2022-09-30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却除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FR3069911B1 (fr) * 2017-08-04 2019-08-0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Procede de gestion d'un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inversible indirec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11358438B2 (en) 2017-08-08 2022-06-1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6870570B2 (ja) * 2017-10-26 2021-05-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US20190176578A1 (en) * 2017-12-08 2019-06-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compressor speed control for battery chiller in electrified vehicles
JP2019104349A (ja) * 2017-12-12 2019-06-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廃熱利用装置
US20210368648A1 (en) * 2018-01-25 2021-11-25 Nec Corporation Cool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7185412B2 (ja) * 2018-03-23 2022-12-0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7153174B2 (ja) * 2018-05-28 2022-10-14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58043B (zh) * 2018-07-25 2023-07-28 蔚来控股有限公司 车用热管理系统、车用热管理方法及车辆
CN110966792B (zh) * 2018-09-30 2021-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温度管理系统
JP7443718B2 (ja) * 2018-11-29 2024-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冷却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車載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195293B (zh) * 2018-12-21 2024-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JP2020111193A (ja) * 2019-01-11 2020-07-27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19203295B4 (de) * 2019-03-12 2021-04-22 Audi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älte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mit einem eine Wärmepumpenfunktion aufweisen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CN110160180A (zh) * 2019-05-24 2019-08-23 清华大学 一种复合能源空气处理机组
JP2021014201A (ja) * 2019-07-12 2021-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温調装置
CN112498046B (zh) * 2019-09-16 2022-06-1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
US11885524B2 (en) * 2019-10-17 2024-01-30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HVAC system using reheat from alternative heat source
CN111114246A (zh) * 2020-01-09 2020-05-08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111251832B (zh) * 2020-03-12 2022-08-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2283114A (zh) * 2020-11-30 2021-01-29 南京恒天领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冷却系统及方法
JP2022148755A (ja) * 2021-03-24 2022-10-06 サンデン・アドバンスト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959872B (zh) * 2021-04-01 2022-11-08 青岛朗进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及其空调系统
CN113370752B (zh) * 2021-07-26 2022-07-12 上海柯诺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除霜功能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3415211B (zh) * 2021-08-24 2021-10-26 烟台盈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与空调热泵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865162B (zh) * 2021-08-27 2023-04-07 冰河冷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冷能循环系统
CN114211933B (zh) * 2021-12-24 2023-11-10 协众国际热管理系统(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US20240001734A1 (en) * 2022-06-29 2024-01-04 Garrett Transportation I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High Capacity Centrifugal Refrigerant Compress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5879A1 (de) * 2004-07-23 2006-02-16 Daimlerchrysler Ag Kühl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r Wärmequelle
CN100395127C (zh) * 2003-10-02 2008-06-1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326A (ja) * 1993-06-17 1995-01-10 Zexel Corp 燃料冷却装置
JP2005263200A (ja) * 2004-02-18 2005-09-2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5292B2 (ja) 2004-03-24 2009-06-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JP4505510B2 (ja) 2007-02-20 2010-07-2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US7789176B2 (en) * 2007-04-11 2010-09-07 Tesla Motors, Inc.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JP2009062528A (ja) 2007-08-10 2009-03-26 Toyo Ink Mf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キ、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5127C (zh) * 2003-10-02 2008-06-1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DE102004035879A1 (de) * 2004-07-23 2006-02-16 Daimlerchrysler Ag Kühl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r Wärmequel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05150A (ja) 2011-06-02
JP5396246B2 (ja) 2014-01-22
US8733126B2 (en) 2014-05-27
CN102059932A (zh) 2011-05-18
EP2327575A1 (en) 2011-06-01
US20110113800A1 (en) 2011-05-19
EP2327575B1 (en)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9932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9656535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ir condition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130319029A1 (en) Vehicle thermal system
CN104884285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11358436B2 (en) Vehicle-mounted temperature controller
CN105473358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764727A (zh) 热泵系统
CN106608157B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控制方法
JP2017030724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4284789A (zh) 车辆用热泵空调系统
JP2011240725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9140816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204586420U (zh) 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CN206664198U (zh) 一种带有冷却液回路的新能源汽车用空调热泵系统
US11981183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5758061A (zh) 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US11828507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5617596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EP3798536A1 (en) Heat pump system
CN208993449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CN218257630U (zh) 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KR102478225B1 (ko) 전기 자동차의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20923755U (zh) 一种车辆和车用空调系统
CN117124799A (zh) 热管理系统
CN117124798A (zh) 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