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4103419A1 -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4103419A1
WO2024103419A1 PCT/CN2022/133029 CN2022133029W WO2024103419A1 WO 2024103419 A1 WO2024103419 A1 WO 2024103419A1 CN 2022133029 W CN2022133029 W CN 2022133029W WO 2024103419 A1 WO2024103419 A1 WO 202410341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resistor
isolator
current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330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万蕾
袁书田
单娜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22/13302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4103419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410341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4103419A1/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该电流分路装置至少包括两个电阻、两个交流隔断器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两个电阻、两个交流隔断器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呈现T型结构,两个电阻串联,每个电阻并联一个交流隔断器,一个电阻的一端分别与另一个电阻的一端以及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直流,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该装置可以应用于传输线上传输有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的场景。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在基于传输线进行多节点的组网时,可以节省线束,降低布线难度以及提高组网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有线通信为经实体介质或线缆传输实现的通信,线缆例如可以是波导、光纤等。有线通信尽管具有传输稳定、抗干扰等优点,但有线通信存在布线复杂、扩展性差等缺点,在需要线束连接的器件多且布线区域狭小、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该缺点尤为明显。在进行通信时,如何节省线束、降低布线复杂度以满足未来通信的应用需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能够节省线束,降低布线难度,有利于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流分路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交流隔断器、第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交流隔断器并联,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二交流隔断器并联,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直流,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与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这里,交流隔断器AC Block也称为隔交器,具有阻交流电流通直流电流的作用。交流隔断器例如可以是电感或磁珠。故第一交流隔断器和第二交流隔断器可以阻止交流电流通过,允许直流电流通过。
可选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也可用于输入电流,则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出电流。
基于上述连接关系的叙述,可知电流分路装置呈现“T”形结构,信号在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在的主路(即“T”形结构“一”)上传输时的损耗相较于在信号在支路(即“T”形结构的一半)上传输时的损耗更小,如此使得传输线上可以通过电流分路装置连接更多的节点,节省了线束的长度。
例如,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上述方法中,通过上述电流分路装置可以解决交流和直流在传输线路与节点之间的分路,适用于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传输的场景,不仅有利于减少节点有线组网时需部署的线束的长度,还降低了布线难度。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和 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和/或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
这里,直流隔断器DC Block也称为隔直器,具有阻直流电流通交流电流的作用。直流隔断器例如可以是电容或二极管。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通过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和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实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中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的分路。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包括第三交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包括第一直流隔断器,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第一直流隔断器可以阻止直流电流通过,第三交流隔断器可以阻止交流电流通过,从而实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中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的分路。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包括第三交流隔断器和第四交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包括第一直流隔断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交流隔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交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第三电阻的阻值大于第一电阻的阻值,能够保证信号在电流分路装置中主路上的传输损耗小于支路上的传输损耗。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还包括第二直流隔断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直流隔断器与所述第四电阻构成串联电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串联电路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串联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流承载电源信号,所述交流承载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电流分路装置可以实现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双工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双工器连接,所述双工器用于把所述交流分离为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或者把所述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所述第二频率交流信号合并为所述交流。
这里,双工器可以隔离不同频段的信号。双工器一般由两组不同频率的带通滤波器组成,避免本机的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相互干扰。
所述第一频率交流信号为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所述第二频率交流信号为时钟信号。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电流分路装置配置双工器,可以解决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以及电流分路装置连接的节点与同一传输线上工作在其他频率的节点之间的同步,例如收发时序同步且载波正交化。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或者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之间导通,所述功分器用于把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的信号功率分配到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或者把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上的信号功率和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上的信号功率合并到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
这里,功分器也称为功率分配器(power divider),是一种将一路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以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可也称为合路器。
示例性地,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天线、天线发射器、无线电发射器等。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通过开关元件可以选择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种通信方式,通过功分器可以实现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的链路传输。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所述无线收发装置。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无线收发装置可以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
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总线连接。
这里,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是指用于传输电磁能的线缆,也可以理解为用于传输电能量和信号的电缆。传输线用于传输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时,传输线例如可以是同轴电缆或射频电缆,也可以是双线传输线、微带传输线等;传输线仅用于传输交流电流时,传输线例如可以是波导管传输线、光纤、双线传输线、微带传输线等。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采用有线介质来传输信号,能减少对频谱资源的占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无线收发装置,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与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示例性地,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天线、天线发射器、无线电发射器等。
可选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也可用于输入电流,则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出电流。
这里,基于上述电阻的阻值大小关系可知,信号在第一设备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之间的主路上传输时的损耗相较于信号传输至无线收发装置时的损耗更小,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能降低传输线上信号的损耗。
例如,当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 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无线收发装置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包括两个电阻和一个无线收发装置,该通信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仅传输交流电流的场景,有利于提高基于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组网的灵活性,以及减少部署的线束的长度。
该通信装置通过自身的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空中辐射的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传输至装置的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即先使用无线通信再使用有线通信;该装置还可以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或者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获取射频信号,并通过自身的无线收发装置向空中辐射该射频信号,即先使用有线通信再使用无线通信。可以看出,该装置可以实现与其他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节点或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传输线上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该装置基于连接的传输线和自身的无线收发装置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
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包括交流电流,所述交流电流承载射频信号。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通信装置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无线收发装置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传输射频信号的场景。
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交流隔断器、第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其中,第一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所述第二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包括: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直流隔断器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
这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可参考第一方面相应内容的叙述。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第一交流隔断器和第二交流隔断器可用于通信装置中主路上直流电流的传输,直流隔断器可以防止通信装置中主路上的直流电流损坏无线收发装置。
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流还包括直流电流,所述直流电流承载电源信号。
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通信装置还包括上述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时,该通信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
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还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
示例性地,直流隔断器例如可以是电容,也可以是包括电容和第四电阻的器件,其中,该电容与第四电阻构成串联电路,在此情况下,第四电阻的阻值大于第一电阻的阻值且第四电阻的阻值小于第三电阻的阻值。可选地,第四电阻也可以集成于无线收发装置中。
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总线相连接。实施上述实现方式,通信装置可以采用有线介质来传输信号,能减少对频谱资源的占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基于第一传输线连接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和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至少一项。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基于第二传输线连接的第二多个节 点装置,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和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至少一项。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一节点装置,所述第一节点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二节点装置,所述第二节点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一节点装置和所述第二节点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与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三节点装置,所述第三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的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四节点装置,所述第四节点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四节点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三节点装置与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五节点装置,所述第五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的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六节点装置,所述第六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的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五节点装置与所述第六节点装置之间的通信为无线通信。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中的首节点装置和/或末节点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中的首节点装置和/或末节点装置包括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所述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所述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和/或,将接收到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至所述第一传输线。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一组节点装置,所述第一组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包括双工器的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一组节点装置中的所述时钟信号为第一频率。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二组节点装置,所述第二组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包括双工器的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第二组节点装置中的所述时钟信号为第二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不同。
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一个主节点和至少一个从节点,所述主节点包括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从节点包括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和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项,所述主节点用于分配所述至少一个从节点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装置和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的装置中的至少一项,或者包括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线组网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组网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融合组网的示意图;
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
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多通信域同步的有线组网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组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采用诸如“第一”、“第二”的前缀词,仅仅为了区分不同的描述对象,对被描述对象的位置、顺序、优先级、数量或内容等没有任何限定作用。例如,被描述对象为“字段”,则“第一字段”和“第二字段”中“字段”之前的序数词并不限制“字段”之间的位置或顺序,“第一”和“第二”并不限制其修饰的“字段”是否在同一个消息中,也不限制“第一字段”和“第二字段”的先后顺序。再如,被描述对象为“等级”,则“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等级”之前的序数词并不限制“等级”之间的优先级。再如,被描述对象的数量并不受前缀词的限制,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以“第一设备”为例,其中“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此外,不同前缀词修饰的对象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被描述对象为“设备”,则“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是同一个设备、相同类型的设备或者不同类型的设备;再如,被描述对象为“信息”,则“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是相同内容的信息或者不同内容的信息。总之,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用于区分描述对象的前缀词的使用不构成对所描述对象的限制,对所描述对象的陈述参见权利要求或实施例中上下文的描述,不应因为使用这种前缀词而构成多余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诸如“a1、a2、……和an中的至少一项(或至少一个)”等的描述方式,包括了a1、a2、……和an中任意一个单独存在的情况,也包括了a1、a2、……和an中任意多个的任意组合情况,每种情况可以单独存在。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的描述方式,包括了单独a、单独b、单独c、a和b组合、a和c组合、b和c组合,或abc三者组合的情况。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的相关术语等进行介绍。
(1)交流隔断器
交流隔断器(AC Block)也称为隔交器。
交流隔断器是指能够导通直流电流当阻断交流电流传输的元器件。示例性地,交流隔断器可以是电感、磁珠等电子元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流电流也可以简称为直流,交流电流也可以简称为交流。
(2)直流隔断器
直流隔断器(DC Block)也称为隔直器。
直流隔断器是指能够导通交流电流阻断直流电流的元器件。示例性地,直流隔断器可以是电容、二极管等电子元件。
(3)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传输射频范围内电磁能量的电缆,也称为射频电缆。同轴电缆由互相同轴的内导体、外导体以及支撑内外导体的介质组成。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该节点包括电源管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电源管理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连接。
示例性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射频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其中,电源管理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连接。电源管理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连接包括:电源管理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连接。
这里,信号处理单元配置有信号编译码,信道编译码支持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和/或有线通信。示例性地,信号处理单元配置有信号编译码具体为基带处理单元配置有信道编译码。
电源管理单元(power management unit,PMU)是一种用于控制数字平台供电功能的单片机,可以实现将传统分离的若干类电源管理器件,如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linear regulator,LDO)集成到一个封装里,缩小了组建数量和板级空间之余,同时实现更高的电源转换效率,其功耗更低。
基带处理单元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基带信号的调制解调、信道均衡、信道编解码、加扰解扰、数据校验等。
射频单元用于射频信号的变换。例如,射频单元将接收的射频信号从较高的频段变频到较低的频段以便基带处理单元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及将基带处理单元输出的射频信号从较低的频段变频到较高的频段并向外输出。示例性地,射频单元可以通过自身连接的天线输出射频信号或者通过自身挂接的电缆(或称为传输线)输出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通信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只是一种示例。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节点在通信时的需求不同,图1所示的节点还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功能实体,例如,为了防止直流输入损坏节点,图1中的射频单元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直流隔断器(DC Block)与输出接口连接。又例如,为了实现节点的无线通信,图1所示的节点还可以包括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节点(例如图1所示的节点)之间采用有线通信时,为了节省需要部署的线束的长度,可以将这多个节点挂接在传输线上,且该传输线可以是总线。为了使该传输线上可以挂接尽可能多的节点以进一步地节省线束长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些电流分路装置,节点可以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
这里,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是指用于传输电磁能(例如,射频信号、电源信号等) 的线缆,也可以理解为用于传输电能量和信号的电缆。传输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时,传输线例如可以是同轴电缆或射频电缆,也可以是双线传输线、微带传输线等;传输线仅用于传输射频信号时,传输线例如可以是波导管传输线、光纤、双线传输线、微带传输线等。
电流分路装置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交流隔断器、第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第一电阻与第一交流隔断器并联,第二电阻与第二交流隔断器并联,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直流,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优选地,第一电阻的阻值与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可选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也可用于输入电流,则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出电流。
进一步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和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和/或将来自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
其中,直流承载电源信号,交流承载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总线连接。
下面分别基于图2A和图2B具体说明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
在介绍电路结构之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先定义电路中的各种器件的方向,对于电路中的电阻、交流隔断器、直流隔断器等器件,若其两端的连接方向为上下连接,则位于器件上侧的那端称之为该器件的第一端,位于器件下侧的那端称之为该器件的第二端;若其两端的连接方向为左右连接,则位于器件左侧的那端称之为该器件的第一端,位于器件右侧的那端称之为该器件的第二端。
参见图2A,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在图2A中,电流分路装置包括电阻R1、电阻R2、交流隔断器ACBlock1、交流隔断器ACBlock2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R1即为上述第一电阻,R2即为上述第二电阻,ACBlock1即为上述第一交流隔断器,ACBlock2即为上述第二交流隔断器,电阻R1、电阻R2、交流隔断器ACBlock1和交流隔断器ACBlock2四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在图2A中,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具体包括交流隔断器ACBlock3、交流隔断器ACBlock4、电阻R3和直流隔断器DCBlock1,其中,ACBlock3与R3并联,R3的第一端与R1的第二端相连接,R3的第二端分别与ACBlock4的第一端、DCBlock1的第一端相连接,ACBlock4的第二端为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DCBlock1的第二端为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R3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
进一步地,在图2A中,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直流隔断器DCBlock2和电阻R4,其中,DCBlock2和R4构成串联电路,DCBlock1的第一端与该串联电路的第一端相连接,该串联电路的第二端接地,R4的阻值大于R3的阻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流包括交流电流,交流电流承载射频信号,基于上述电阻R1、R2、R3和R4之间的大小关系,射频信号在电流分路装置中的传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射频 信号在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等于射频信号在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2)射频信号在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小于射频信号在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同理,射频信号在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也小于射频信号在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之间传输时的损耗。
示例性地,可以根据系统阻抗匹配需求确定电阻R1、R2、R3和R4的阻值。在电阻R1、R2、R3和R4的阻值确定后,可以根据传输线上传输的电源信号和射频信号的频段,进一步确定交流隔断器AC Block1、AC Block2、AC Block3和AC Block4以及直流隔断器DC Block1、DC Block2的种类和取值。示例性地,交流隔断器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电感、磁珠等,直流隔断器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电容、二极管等。
图2A中的交流隔断器需要有较好的直流通流能力(即直流电阻尽量小),使得在预设的电流范围内交流隔断器不饱和或者不会烧坏,交流隔断器的交流阻抗要足够大(例如,交流阻抗大于预设阻抗阈值)以阻止交流信号通过。图2A中的直流隔断器需对交流信号的阻抗足够小,甚至忽略不计。
示例性地,基于图2A中各电阻的大小关系可知,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在图2A中,交流隔断器具有隔交流通直流的作用,直流隔断器具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以图2A中的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输入端为例说明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电流分路装置内的分路,射频信号通过电阻R1后分为两路射频信号,一路射频信号通过R2传输至R2的第二端,另一路射频信号通过R3和DC Block1传输至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1分为两路电源信号,一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2传输至R2的第二端,另一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3和AC Block4传输至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可以看出,AC Block4可以防止交流信号损坏节点的电源管理单元。DC Block1可以防止直流输入损坏信号处理单元,DC Block2可以防止电源信号经过R4产生直流损耗。如此,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可以解决信号源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信号源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功分器的第一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功分器的第二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功分器的第三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或者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之间导通,功分器用于把功分器的第一端上的信号功率分配到功分器的第二端和功分器的第三端,或者把功分器的第二端上的信号功率和功分器的第三端上的信号功率合并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
示例性地,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与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连接的节点提供,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可以是天线。
这里,功分器也称为功率分配器(power divider),是一种将一路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 或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以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可也称为合路器。如此,通过功分器可以实现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的链路传输。
这里,开关元件具有闭合和断开两种状态,每种状态对应一种通信方式。通过开关元件可以选择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种通信方式。
进一步地,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也可以包括无线收发装置,其中,无线收发装置与功分器或开关元件连接。
其中,无线收发装置与开关元件连接时,开关元件处于闭合状态时,无线收发装置处于不可使用状态,即选择了有线通信;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状态时,无线收发装置处于可使用状态,即选择了无线通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双工器,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与双工器连接,双工器用于把所述交流分离为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或者把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合并为所述交流。其中,第一频率交流信号为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第二频率交流信号为时钟信号。
可以看出,电流分路装置配置双工器,可以解决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节省图2A中器件的消耗,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参见图2B。相较于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节省了一个交流隔断器和一个直流隔断器。
在图2B中,电流分路装置包括电阻R1、电阻R2、交流隔断器ACBlock1、交流隔断器ACBlock2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R1即为上述第一电阻,R2即为上述第二电阻,ACBlock1即为上述第一交流隔断器,ACBlock2即为上述第二交流隔断器,电阻R1、电阻R2、交流隔断器ACBlock1和交流隔断器ACBlock2四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在图2B中,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具体包括交流隔断器ACBlock3和直流隔断器DCBlock1,其中,ACBlock3的第一端、DCBlock1的第一端分别与R1的第二端相连接,ACBlock3的第二端为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DCBlock1的第二端为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
进一步地,在图2B中,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电阻R3,其中,DCBlock1的第二端通过R3接地,R3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
可选地,在图2B中,DCBlock1例如可以是电容,DCBlock1也可以是包括电容和电阻R4的器件,其中,该电容与电阻R4串联,在此情况下,R4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且R4的阻值小于R3的阻值。示例性地,DCBlock1中,电容与电阻R4串联时,电阻R4可以位于该电容的下方。
可以理解,图2B中,各电阻的阻值以及交流隔断器、直流隔断器的种类和取值的确定可参考图2A中相应内容的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基于图2B中各电阻的大小关系可知,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信号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在图2B中,基于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的功能,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也适用于 传输线上同时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以图2B中的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输入端为例说明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电流分路装置内的分路,其中,射频信号通过电阻R1后分为两路射频信号,一路射频信号通过R2传输至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另一路射频信号通过DC Block1传输至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而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1分为两路电源信号,一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2传输至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另一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3传输至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可以看出,DC Block1可以防止直流输入损坏信号处理单元以及防止电源信号经过R3产生直流损耗。如此,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可以以较低的硬件成本解决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功分器的第一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功分器的第二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功分器的第三端或开关元件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或者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之间导通,功分器用于把功分器的第一端上的信号功率分配到功分器的第二端和功分器的第三端,或者把功分器的第二端上的信号功率和功分器的第三端上的信号功率合并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
一种实现方式中,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不包括无线收发装置,在此情况下,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与图2B所示电流分路装置连接的节点的无线收发装置,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可以是天线。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无线收发装置。
有关功分器和开关元件的说明具体参考图2A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通过功分器可以实现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的链路传输,通过开关元件可以选择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种通信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双工器,则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与双工器连接,双工器用于把所述交流分离为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或者把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合并为所述交流。其中,第一频率交流信号为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第二频率交流信号为时钟信号。
电流分路装置配置双工器,可以解决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射频信号、时钟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基于传输线进行多个节点的有线组网时,同一传输线上的节点除了可以基于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外,还可以通过该通信装置实现与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或者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传输线上的节点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装置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无线收发装置,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优选地,第一电阻的阻值与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可选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流,则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出电流。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同一传输线连接。该传输线例如可以是总线。
基于电流包括的内容的不同,通信装置可以有不同的电路结构。
一种实现方式中,电流包括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其中,直流电流承载电源信号,交流电流承载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可参见图3A所示。
参见图3A,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在图3A中,通信装置除了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无线收发装置外,通信装置还包括两个交流隔断器,分别为ACBlock1和ACBlock2以及一个直流隔断器DC Block。其中,电阻R1即为上述通信装置内的第一电阻,电阻R2即为上述通信装置内的第二电阻。电阻R1和R2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3A中,ACBlock1与R1并联,ACBlock2与R2并联,在通信装置包括DC Block的情况下,上述R1的第二端还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包括:R1的第二端与还通过DC Block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图3A中,通信装置还包括电阻R3,则通信装置内的无线收发装置还通过R3接地,R3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
可选地,在图3A中,DCBlock例如可以是电容,DCBlock也可以是包括电容和电阻R4的器件,其中,该电容与电阻R4构成串联电路,在此情况下,R4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且R4的阻值小于R3的阻值。示例性地,DCBlock中,电容与电阻R4构成串联电路时,R1的第二端与串联电路的一端连接,传输电路的另一端通过R3接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R4也可以集成于无线收发装置中。
示例性地,基于图3A中各电阻之间的大小关系,当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无线收发装置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在图3A中,基于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的功能,图3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也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以图3A中的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输入端为例说明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电流分路装置内的分路,其中,射频信号通过R1后分为两路射频信号,一路射频信号通过R2传输至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另一路射频信号通过DC Block传输至无线收发装置;而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1分为两路电源信号,一路电源信号通过AC Block2传输至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另一路电源信号被DC Block隔断,以防止直流电源损坏无线收发装置。可以看出,DC Block可以在无线收发装置内信号与地之间有直流通路(即无线收发装置内的振子接地)的情况下防止直流输入损坏无线收发装置,也能保护电源不被损坏。
示例性地,在图3A中,无线收发装置可以从空中接收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沿着传输线分别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出;无线收发装置也可以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或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获取射频信号并向外辐射该射频信号。如此,图3A所示的通信装置不仅可以解决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分路,实现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还可以实现基于连接的传输线和自身的无线收发装置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若无线收发装置内振子不接地,即说明无线收发装置内的信号与地之间没有直流通路,图3B所示的通信装置也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可以看出,图3B和图3A中,通信装置包含的器件的种类和数量相同,但图3B 相较于图3A,区别在于,DCBlock的连接位置不同,在图3B中,R1的第二端与DCBlock的第一端相连接,DCBlock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3接地。
可选地,在图3B中,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连接还可以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与无线收发装置连接,在此情况下,R4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且R4的阻值小于R3的阻值。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R4也可以集成于无线收发装置中。
在图3B中,由于无线收发装置中振子不接地,即使无线收发装置直接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传输线上的电源信号也不会损坏无线收发装置。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电流仅包括交流电流,交流电流承载射频信号,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可参见图4所示。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在图4中,图4所示的通信装置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无线收发装置,其中,电阻R1即为上述通信装置内的第一电阻,电阻R2即为上述通信装置内的第二电阻,电阻R1、电阻R2和无线收发装置三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图4中,通信装置还包括电阻R3,则通信装置内的无线收发装置还通过R3接地,R3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
可选地,在图4中,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电阻R4,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连接还可以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与无线收发装置连接,在此情况下,R4的阻值大于R1的阻值且R4的阻值小于R3的阻值。
示例性地,基于图4中各电阻之间的大小关系,当信号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时,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大于无线收发装置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当信号从无线收发装置输入时,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等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收的信号的功率。
图4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仅传输数据信号/控制信号的场景。以图4中的R2的第二端作为输入端为例说明射频信号在该电流分路装置内的分路,射频信号通过电阻R2后分为两路射频信号,一路射频信号通过R1传输至R1的第一端,另一路射频信号传输至无线收发装置。
示例性地,在图4中,无线收发装置可以从空中接收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沿着传输线分别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输出;无线收发装置也可以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或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获取射频信号并向外辐射该射频信号。如此,图4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基于连接的传输线和自身的无线收发装置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
下面可以基于上述所述的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中的至少一项以及多个图1所示的节点进行组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的信号处理单元配置有信道编译码,信号编译码用于支持节点进行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节点的通信方式相应地配置信道编译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组网后的系统包括基于第一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多个节点装置包括上述图2A、图2B、图3A、图3B和图4实施例中至少一种装置。
示例性地,第一传输线可以是总线,多个节点装置采用总线式的连接方式可以节省线束 的长度。示例性地,节点装置可以是一个节点(例如,图1所示的节点)或者上述通信装置,节点装置也可以包括一个节点和该节点连接的电流分路装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节点装置中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之间仅通过第一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参见图5A,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线组网示意图。在图5A中,多个节点与同一传输线(即第一传输线)连接,这里多个节点包括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n,n为正整数,节点1为该传输线上的首节点,节点n为该传输线上的末节点,多个节点中除节点1和节点n以外的节点为传输线上的中间节点。
在传输线上,由于首节点(例如图5A中的节点1)或末节点(例如图5A中的节点n)只需要一个接口收发信号,不需要考虑信号的向前或前后传输,故首节点和末节点可以直接与传输线连接。而传输线上的中间节点由于需要考虑信号的向前传输和向后传输,中间节点需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例如,在图5A中,节点2通过电流分路装置1与传输线连接,节点3通过电流分路装置2与传输线连接。
在图5A中,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或末个节点装置可以是节点,例如,首个节点装置为节点1,末个节点装置为节点n。可以看出,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或末个节点装置包括一个交流隔断器和一个直流隔断器,其中,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至该节点装置内的节点,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至该节点装置内的节点,和/或将从该节点装置内的节点接收到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至传输线。传输线上首、尾节点装置之间的每个节点装置包括对应的节点和该节点连接的电流分路装置,例如传输线上的第二个节点装置包括节点2和电流分路装置1。
在图5A中,电流分路装置1和电流分路装置2为图2A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电流分路装置与节点的连接方式、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以及原理可参考图2A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叙述。传输线上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之间均可通过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
以电流分路装置1为例,电流分路装置1可用于实现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节点2和节点2的下一节点之间的分路。这里,节点2的下一节点是依据信号源的传输方向确定的。例如,若信号源是从左向右传输,则节点2的下一节点为节点3;若信号源是从右向左传输,则节点2的下一节点为节点1。可以理解,该传输线上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节点通过该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
以电流分路装置1为例,可以看出,电流分路装置1中的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与节点2内的电源管理单元连接,电流分路装置1中的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与节点2内的射频单元连接。
示例性地,电流分路装置1可以独立于节点2,也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节省器件的消耗,图2A中的电流分路装置也可以采用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参见图5B,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组网示意图。在图5B中,多个节点装置与同一传输线连接,多个节点装置中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通过该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相较于图5A所示的有线组网示意图,图5B中采用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更简洁,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图5B中的电流分路装置比图5A中的电流分路装置至少可以节省一个交流隔断器和一个直流隔断器的消耗。以图5B中电流分 路装置1和节点2为例,电流分路装置1和节点2组成一个节点装置,其中,电流分路装置1可以独立于节点2,也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图5B中,电流分路装置的电路结构、原理以及电流分路装置与节点的连接方式具体可参考图2B的相关叙述。另外,图5B中各节点装置以及各节点装置与传输线的连接可参考图5A实施例中的相关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5A或图5B所示的有线组网系统,由同一传输线挂接的多个节点装置可以视作一个节点组或设备群,在该设备群内的节点装置间仅能通过该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可以理解,由于上述图2A或图2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故图5A或图5B所示的有线组网系统也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
进一步地,在上述图5A或图5B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组网,组网后的系统还可以包括与传输线连接的无线收发装置,该无线收发装置可视作一个节点装置,如此,同一设备群内的节点装置之间通过该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且同一设备群内的任一节点装置可以通过该传输线以及与该传输线连接的无线收发装置,实现与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或者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设备群内的节点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以图5B为例,一种实现方式中,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可以替换传输线上除首、尾节点装置以外的任一节点装置,其中,图3A或图3B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使用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替换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或末个节点装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无线收发装置也可以不是执行上述替换操作获得,而是在传输线上新挂接一个无线收发装置。示例性地,无线收发装置可以直接挂接在图5B中传输线的前端或末端,当无线收发装置直接挂接在图5B中传输线的前端时,则节点1不再是首个节点装置,节点1需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当无线收发装置挂接在图5B中传输线的末端时,则节点n不再是末个节点装置,节点n需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当无线收发装置连接在图5B中传输线的中部时,直接将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在此情况下,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可视作与传输线连接的一个节点装置。
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融合组网的示意图。
在图6中,该通信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设备群和第二设备群,其中,第一设备群包括基于第一传输线连接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第二设备群包括基于第二传输线连接的第二多个节点装置,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不是同一传输线。第一设备群内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第二设备群内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可以通过第二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
另外,在图6中,第一设备群内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图3A所示的装置,第二设备群内的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天线2,由于天线2位于第二传输线的末端,故可以直接与第二传输线连接,其中,图3A所示的装置位于图6中第一传输线的中部,天线2位于第二传输线的末端,则天线1和天线2可以实现第一设备群内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与第二设备群内的第二多个节点装置之间的跨设备群的通信。
示例性地,在图6中,第一设备群内的节点1与第二设备群内的节点5之间通信的具体 过程可以是:节点1内的射频单元输出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沿着第一传输线传输至天线1,天线1接收该射频信号后向空中辐射该射频信号,第二传输线上的天线2接收天线1辐射的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沿着第二传输线和电流分路装置4传输至节点5,如此,完成了第一设备群内的节点1至第二设备群内的节点5的单向通信。相应地,若第二设备群内的节点5至第一设备群内的节点1的单向通信可以参考上述节点1至节点5的单向通信的相关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5A或图5B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同一设备群内的节点装置之间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
一种实现方式中,与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还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且在同一节点装置内无线收发装置与开关元件连接。这里,开关元件具有两种状态,即闭合和断开,具体地,当开关元件处于闭合状态时,意味着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无线收发装置处于不可使用状态,相当于采用了有线通信;当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状态时,意味着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无线收发装置处于可使用状态,相当于采用了无线通信。
示例性地,节点装置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节点装置内的电流分路装置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即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可参见图2B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叙述;或者,节点装置内的节点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即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节点中;或者,开关元件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节点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见图7A,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图7A相较于图5B,可以看出,与传输线连接的每个节点装置内新增了天线和开关元件,例如节点1内新增天线1和开关元件1,电流分路装置1内新增天线2和开关元件2,电流分路装置2内新增天线3和开关元件3,…,节点n内新增天线n和开关元件n。
在图7A中,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即节点1)或末个节点装置(即节点n)中,以节点1为例说明天线1、开关元件1与节点1其他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在节点1中,天线1仅与开关元件1连接,开关元件1还分别与节点1内的射频单元和直流隔断器DC Block连接。对于传输线上处于中部的节点装置,以节点2和电流分路装置1(可参考图2B)组成的节点装置为例说明天线2、开关元件2与节点2的连接方式:在电流分路装置1内,开关元件2的第一端与DC Block的第二端连接,开关元件2的第二端与节点2内的射频单元连接,天线2仅与开关元件2连接(例如,天线2与开关元件2的第三端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天线2和开关元件2也可以不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1中,例如天线2和开关元件2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或者,开关元件2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1中而天线2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在图7A中,在存在环境干扰或无线信道传输条件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该传输线上的每个节点装置内的开关元件被配置为闭合状态,即统一切换以采用有线通信,如此,该传输线上任意两个节点装置之间可以通过该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当检测到传输线损坏或者该传输线上存在一个节点装置内的电流分路装置故障时,该传输线上每个节点装置内的开关元件被配置为断开状态,即统一切换以采用无线通信,如此,该传输线上任意两个节点装置之间可以通过对应的天线进行无线通信。也就是说,图7A所示的组网系统实现了有线通 信和无线通信的双备份的链路传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图7A中,传输线上的各节点装置内的开关元件也可以不执行统一控制,可以根据节点间的实际通信需求确定相应节点对应的开关元件。例如,假设图7A中各开关元件均处于断开状态,当节点2与节点3之间需进行有线通信时,节点2对应的开关元件2和节点3对应的开关元件3处于闭合状态,而传输线上其他没有有线通信需求的节点对应的开关元件可以继续保持断开状态。同理,对于有无线通信需求的节点,该节点对应的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状态,但并不限定传输线上其他节点对应的开关元件的状态。
在图7A中,电流分路装置与节点可以相互独立设置,电流分路装置也可以集成于节点中。例如,电流分路装置1可以独立于节点2,也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与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还包括功分器和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且在同一节点装置内无线收发装置与功分器连接,在此情况下,传输线上的任一节点装置可以通过功分器选择通信方式为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功分器的说明具体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功分器的叙述。
示例性地,节点装置包括功分器和无线收发装置可以是:节点装置内的电流分路装置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即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可参见图2B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叙述;或者,节点装置内的节点包括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即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节点中;或者,功分器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而无线收发装置集成于节点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见图7B,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图7B相较于图5B,每个节点装置内新增了天线和功分器,例如节点1内新增天线1和功分器1,电流分路装置1内新增天线2和功分器2,电流分路装置2内新增天线3和功分器3,…,节点n内新增天线n和功分器n。
在图7B中,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即节点1)或末个节点装置(即节点n)中,以节点1为例说明天线1、功分器1与节点1其他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在节点1中,天线1仅与功分器1连接,功分器1还分别与节点1内的射频单元和直流隔断器DC Block连接。对于传输线上处于中部的节点装置,以节点2和电流分路装置1(可参考图2B)组成的节点装置为例,天线2、功分器2与节点2的连接方式可参见图2B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叙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天线2和功分器2也可以不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1中,例如天线2和功分器2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或者,功分器2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1中而天线2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这里,由于功分器的特性,相较于图7A中的开关元件,功分器没有状态(闭合或断开)的切换。以图7B中节点3的通信为例,节点3需要发射射频信号时,节点3通过功分器将待发射的射频信号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射频信号通过传输线传输,另一路射频信号通过自身的天线(即天线3)传输;节点3需要接收射频信号时,节点3通过功分器同时从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接收其他节点发射的射频信号。示例性地,节点3在需要发射射频信号时,若检测到传输线损坏或者传输线上有电流分路装置故障,则节点3可以基于功分器将待发射的射频信号全部以无线通信的方式通过天线3传输。在存在环境干扰或者无线信道传输条件不满足预设条件时,节点3可以基于功分器将待发射的射频信号全部以有线通信的方式通过传输线传输。也就是说,基于图7B所示的组网系统,节点可以通过对应的功分器从有线信道和/ 或无线信号接收和发射信号,从而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双备份的链路传输。
可以看出,上述图7A中传输线上的多个节点装置全部采用开关元件实现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互为备份,图7B中传输线上的多个节点装置全部采用功分器实现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组网时,传输线上的多个节点装置也可以一部分节点装置包括开关元件、另一部分节点装置包括功分器,在此情况下,传输线上的节点装置若全部采用有线通信,则将各开关元件统一配置为闭合状态;传输线上的节点装置若全部采用无线通信,则将各个开关元件统一配置为断开状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图7A的基础上,基于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还包括与传输线连接的无线收发装置,该无线收发装置可视作一个节点装置,如此,相较于图7A所示的组网方式,传输线上的节点装置可以根据选择的通信方式独立控制对应的开关元件的状态。
以图7A为例,一种实现方式中,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可以替换传输线上除首、尾节点装置以外的任一节点装置,其中,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适用于传输线上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场景。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使用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替换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即节点1)或末个节点装置(即节点n),直接与传输线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无线收发装置也可以不是执行上述替换操作获得,而是在传输线上新挂接一个无线收发装置。示例性地,无线收发装置可以直接挂接在图7A中传输线的前端或末端,当无线收发装置直接挂接在图7A中传输线的前端时,则节点1不再是首个节点装置,节点1需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当无线收发装置挂接在图7A中传输线的末端时,例如像上述图6中第二设备群内天线2挂接在传输线的末端,则节点n不再是末个节点装置,节点n需通过电流分路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当无线收发装置连接在图7A中传输线的中部时,直接将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与传输线连接,在此情况下,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即为与传输线连接的一个节点装置。
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互为备份的组网示意图。图8相较于图7A所示的组网图,可以看出,图8所示的传输线的中部连接有图3A所示的装置,其中,图3A中的无线收发装置为天线T。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天线T也可以直接与传输线的首端或末端连接,无需在图8中的传输线上连接上述图3A或图3B所示的装置。
在图8中,传输线上连接的任一节点可以独立检测对应的开关元件处于闭合或者断开状态时信号源的发射情况和/或接收情况,并基于信号源的发射情况和接收情况中的至少一项以及通信性能最优的原则独立配置对应的开关元件的状态。
下面以图8中节点2对应的开关元件2的状态控制进行示例性阐述。
情况1:节点2控制开关元件2闭合
节点2检测到有线信道通信性能优于无线信道通信性能时,节点2控制开关元件2闭合,则节点2通过传输线进行通信。在此基础上,假设图8中,节点1的开关元件1处于闭合状态以及节点n的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状态,节点2与节点1、节点n之间的通信包括:
(1)节点2与节点1之间通过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
(2)通过天线T、传输线和天线n实现节点2与节点n之间的通信。
这里,以节点2至节点n的单向通信为例,节点2的射频单元输出射频信号1,射频信号1依次通过电流分路装置2、传输线和电流分路装置1传输至天线T,天线T接收到射频信号1后向空中辐射射频信号1,节点n通过天线n接收天线T辐射的射频信号1,如此完成了节点2至节点n的通信。相应地,节点n通过天线n向外辐射射频信号2,天线T接收天线n辐射的射频信号2,射频信号2依次通过电流分路装置1、传输线和电流分路装置2传输至节点2,如此完成了节点n至节点2的通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开关元件2处于闭合状态时,节点2也可以通过传输线和天线T与非同一设备群内的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或者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设备群内的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情况2:节点2控制开关元件2断开
节点2检测到无线信道通信性能优于有线信道通信性能时,节点2控制开关元件2断开,则节点2通过天线2进行通信。在此基础上,假设图8中,节点1的开关元件1处于闭合状态以及节点n的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状态,节点2与节点1、节点n之间的通信包括:
(1)通过天线2和天线n实现节点2与节点n之间的无线通信。
这里,节点2通过天线2发射射频信号1而节点n通过天线n接收射频信号1,或者,节点n通过天线n发射射频信号2而节点2通过天线2接收射频信号2。
(2)通过天线2、传输线和天线T实现节点2与节点1之间的通信。
这里,节点2与节点1之间的通信可参考上述情况1下节点2与节点n之间的通信过程的相应叙述,其中,节点2相当于上述情况1中的节点n,节点1相当于上述情况1中的节点2,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开关元件2处于断开状态时,节点2也可以通过天线2与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或者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设备群内的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图8中传输线上挂接的多个节点装置中,也可以部分节点装置包括开关元件以及另一部分节点装置配置功分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图7A、图7B和图8的介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组网图除了可以是上述图6所示的融合组网图外,还可以是其他形式。
假设融合组网后的系统包括第一设备群和第二设备群,其中,第一设备群包括基于第一传输线连接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第二设备群包括基于第二传输线连接的第二多个节点装置,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不是同一传输线。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群采用上述图6所示的第一设备群的组网方式,第二设备群采用上述图7A、图7B或图8中的任一种组网方式。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群可以采用上述图7A、图7B或图8中的任一种组网方式,第二设备群可以采用上述图7A、图7B或图8中的任一种组网方式。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群的组网方式与第二设备群的组网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图7A、图7B和图8所示的组网系统中,节点可以通过控制对应的开关元件选择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或者,节点可以通过功分器选择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一种,即说明节点需支持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故图7A、图7B和图8中任一项所示的系统 中每个节点内的基带处理单元配置的信道编译码需支持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如此,使得节点进行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时,不仅可以复用节点自身的基带处理单元,还可以复用节点自身的射频单元,无需增加另外的处理单元,有利于降低组网的部署成本。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前述图5A或图5B所示的有线组网的基础上,同一设备群内的节点装置可以同时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且不同的频段之间无重合,为了防止干扰,与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还包括双工器,如此可以实现电源信号、射频信号和时钟信号在同一传输线上的传输,其中,电源信号由直流承载,射频信号和时钟信号由交流承载。
这里,双工器可以隔离不同频段的信号。双工器一般由两组不同频率的带通滤波器组成,避免本机的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相互干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工器用于将射频信号和时钟信号合路或分离,例如,在节点装置内,对于输出时钟信号的节点来说,双工器的作用是合路时钟信号和射频信号,对于接收时钟信号的节点来说,双工器的作用是分离时钟信号和射频信号。
示例性地,节点装置包括双工器可以是:节点装置内的电流分路装置包括双工器,即双工器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中;或者,节点装置内的节点包括双工器,即双工器集成于节点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多通信域同步的有线组网示意图。在图9中,图9相较于图5B,每个节点装置内新增了双工器,例如节点1内新增双工器1,电流分路装置1内新增双工器2,电流分路装置2内新增双工器3,…,节点n内新增双工器n。
在图9中,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即节点1)或末个节点装置(即节点n)中,以节点1为例说明双工器1与节点1其他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在节点1中,双工器1的第一端通过直流隔断器DCBlcok与传输线连接,双工器1的第二端与射频单元连接以及双工器1的第三端与基带处理单元连接。对于传输线上位于中部的节点装置,以节点2和电流分路装置1(可参考图2B)组成的节点装置为例,双工器2与节点2其他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参见图2B实施例中相应内容的叙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双工器2也可以不集成于电流分路装置1中,例如双工器2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图9所示系统可以是基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传输线上连接的节点通过传输线上传输的时钟信号,节点可以根据传输线上传输的时钟信号实现收发时序同步,实现传输线上各节点的载波正交化。
假设图9中,工作在第一频率的节点1和节点2属于通信域1,工作在第二频率的节点3和节点n属于通信域2,其中,通信域1内的节点使用时钟1,通信域2内的节点使用时钟2,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则基于传输线上传输的统一的时钟,使得通信域1内的节点与通信域2内的节点之间收发时序同步且载波相互正交,从而使不同频率上的信号互不干扰,如此,多个工作在不同频率的通信域内的节点可以共用同一传输线,也节省了要部署的线束的长度。
这里,图9仅示出了同一设备群内用于多通信域同步的有线组网示意图。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多设备群进行组网通信时,例如上述图6所示的组网系统,可以为图6中每个 设备群内的每个节点配置一个对应的双工器,在此情况下,若同一设备群(例如第一设备群或第二设备群)内存在不同节点工作在不同的频段,则同一设备群内多通信域同步的方式可参考图9中相应内容的叙述;若第一设备群内的多个节点工作在第一频率,而第二设备群内的多个节点工作在第二频率,则不同设备群之间的多通信域同步可通过无线通信调度算法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看出,上述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和图9中任一项所示的组网系统中的传输线可以同时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连接了多个节点装置的传输线也可以仅传输交流信号(例如,射频信号,或者,射频信号和时钟信号),而电源信号不通过该传输线传输,在此情况下,组网图例如可以参考图10。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组网示意图,在图10中,多个节点装置与同一传输线连接,其中,节点1为该传输线上的首个节点装置,节点n为该传输线上的末个节点装置,由于位于传输线上的首端或末端的节点不用考虑信号源的向前和向后传输,故节点1和节点n可以直接与传输线连接。而位于传输线中部的节点,例如节点2,由于需要考虑信号源的向前和向后传输,需通过如图1所示的电流分路装置1与传输线连接,电流分路装置1为与节点2对应的电流分路装置,节点2通过电流分路装置1与传输线连接,这里,节点2和电流分路装置1组成一个节点装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电流分路装置1可以独立于节点2,也可以集成于节点2中,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图10中,传输线上的任意两个节点装置之间可以通过传输线进行有线通信。另外,由图10可以看出,传输线上的多个节点装置还包括无线收发装置,该无线收发装置为上述图4所示的装置,该传输线上的任一节点装置还可以通过该无线收发装置与其他无线通信节点或者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设备群内的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这里,图10中电流分路装置1中三个电阻在电路中的位置、连接方式以及电阻大小与图4所示的装置中三个电阻在电路中的位置、连接方式以及电阻大小相同,具体可参考图4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图10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图1中的每个节点能够选择通信方式为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例如,为每个节点配置开关元件和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其中,无线收发装置与开关元件连接,或者,为每个节点配置功分器和无线收发装置(例如天线),其中,无线收发装置与功分器连接。在图10中,可以看出,电流分路装置1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节点2内的射频单元连接,若为节点2配置开关元件和天线,则天线仅与开关元件连接,则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节点2内的射频单元连接可以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通过开关元件与节点2内的射频单元连接。这里,若为节点2配置功分器和天线,功分器和天线与节点2、电流分路装置1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为节点2配置开关元件和天线时叙述的连接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中,若同一设备群内存在多个节点工作在不同的频率,还可以在图10的基础上为传输线上的每个节点配置双工器,以实现同一设备群内多通信域之间的同步。双工器的连接方式可参考图9中双工器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图9和图10中任一项 所示的组网系统中,与传输线连接的多个节点装置称作一个设备群,每个设备群包括一个主节点和至少一个从节点,其中,主节点用于分配至少一个从节点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
示例性地,主节点可以是该设备群内具有信号处理单元的第一个节点装置,也可以是该设备群内具有信号处理单元的最后一个节点装置。
这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组网系统,例如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图9和图10,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中,例如以下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MI)、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无人驾驶(self driving)、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智慧城市(smart city)、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等。
在本文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另外,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看到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机器人、单片机、芯片、机器人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Claims (29)

  1.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交流隔断器、第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交流分路单元,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交流隔断器并联,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二交流隔断器并联,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直流,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和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和/或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到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一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包括第三交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包括第一直流隔断器,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交流隔断器包括第三交流隔断器和第四交流隔断器,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包括第一直流隔断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交流隔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交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直流隔断器还包括第二直流隔断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直流隔断器与所述第四电阻构成串联电路,所述第一直流隔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串联电路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串联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承载电源信号,所述交流承载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双工器,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双工器连接,所述双工器用于把所述交流分离为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第二频率交流信号,或者把所述第一频率交流信号和所述第二频率交流信号合并为所述交流。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交流信号为数据信号或控制 信号,所述第二频率交流信号为时钟信号。
  10. 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功分器或开关元件,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分路单元的第三端相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或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三端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交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或者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之间导通,所述功分器用于把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的信号功率分配到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或者把所述功分器的第二端上的信号功率和所述功分器的第三端上的信号功率合并到所述功分器的第一端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分路装置还包括所述无线收发装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总线相连接。
  13.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无线收发装置,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出电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包括交流电流,所述交流电流承载射频信号。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交流隔断器、第二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其中,第一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所述第二交流隔断器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包括: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直流隔断器与所述无线收发装置相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还包括直流电流,所述直流电流承载电源信号。
  17. 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还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
  18. 根据权利要求13-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总线相连接。
  19.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基于第一传输线连接的第一多个节点装置,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2和权利要求13-18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基于第二传输线连接的第二多个节点装置,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2和权利要求13-18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一节点装置,所述第一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二节点装置,所述第二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18中 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一节点装置和所述第二节点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与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三节点装置,所述第三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四节点装置,所述第四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四节点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第三节点装置与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23. 根据权利要求20-2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五节点装置,所述第五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二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六节点装置,所述第六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
    所述第五节点装置与所述第六节点装置之间的通信为无线通信。
  24. 根据权利要求19-2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中的首节点装置和/或末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25. 根据权利要求19-2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中的首节点装置和/或末节点装置包括交流隔断器和直流隔断器,所述交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直流电流输出,所述直流隔断器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传输线上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和/或,将接收到的电流中的至少部分交流电流输出至所述第一传输线。
  26. 根据权利要求19-2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一组节点装置,所述第一组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第一组节点装置中的所述时钟信号为第一频率。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第二组节点装置,所述第二组节点装置中的每个节点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第二组节点装置中的所述时钟信号为第二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与所述第一频率不同。
  28. 根据权利要求19-27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节点装置包括一个主节点和至少一个从节点,所述主节点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所述从节点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所述主节点用于分配所述至少一个从节点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
  29.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9-2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
PCT/CN2022/133029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WO202410341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33029 WO2024103419A1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33029 WO2024103419A1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3419A1 true WO2024103419A1 (zh) 2024-05-23

Family

ID=91083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33029 WO2024103419A1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24103419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8703A (zh) * 2010-07-28 2011-01-26 锐迪科创微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Soi cmos射频开关及包含该射频开关的射频发射前端模块
CN102611861A (zh) * 2012-02-27 2012-07-25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机上带精确电流控制的天线供电装置及其供电方法
US20130088403A1 (en) * 2011-10-05 2013-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 Phase Variation CMOS Digital Attenuator
CN108063627A (zh) * 2017-12-29 2018-05-22 苏州威发半导体有限公司 射频收发开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8703A (zh) * 2010-07-28 2011-01-26 锐迪科创微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Soi cmos射频开关及包含该射频开关的射频发射前端模块
US20130088403A1 (en) * 2011-10-05 2013-04-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 Phase Variation CMOS Digital Attenuator
CN102611861A (zh) * 2012-02-27 2012-07-25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机上带精确电流控制的天线供电装置及其供电方法
CN108063627A (zh) * 2017-12-29 2018-05-22 苏州威发半导体有限公司 射频收发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49902C1 (ru) Контроллер для suda-системы
KR101218938B1 (ko) 전력선 통신망 브리지
US925365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42934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hannel sel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3891160A (zh) 使用时分双工方案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03401531A (zh) 多模射频天线开关
WO2018171123A1 (zh) 多数据模块共用射频天线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12040474B (zh) 射频能力配置方法及装置
WO2015060931A1 (en) Antenna detection with non-volatile memory powered by dc over coaxial cable
CN104753555A (zh) 双通道射频结构
JP3744435B2 (ja) 電力線搬送通信用モデム
CN109151830B (zh) 一种频谱整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和系统
US9119151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1726138A (zh)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WO2024103419A1 (zh) 一种电流分路装置、通信装置及系统
US20220103193A1 (en) Module arranged to bidirectionally pass coupled power signal
US10187172B2 (en) Optical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optical-wavelength defragmenting method
CN210183329U (zh) 智慧室分天线装置和智慧室分系统
US11411646B2 (en) Optical-RF hybri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US9641277B2 (en) Opt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Tahir A novel architecture for 5G ultra dense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
US20220149953A1 (en) Function split structure for mobile convergence 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echnology using the same
US11212004B2 (en) Optical/RF wireless hybri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ntrol method
CN109962712B (zh) 网络联机系统及网络联机方法
CN113163147B (zh) 一种同轴通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