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83103A1 -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83103A1
WO2023083103A1 PCT/CN2022/129780 CN2022129780W WO2023083103A1 WO 2023083103 A1 WO2023083103 A1 WO 2023083103A1 CN 2022129780 W CN2022129780 W CN 2022129780W WO 2023083103 A1 WO2023083103 A1 WO 202308310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devic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network
target data
neighb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297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陈哲
李洪峰
王闯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08310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83103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0Hop count for routing purposes, e.g. TT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2Route cache; Opera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76Update or notification mechanisms, e.g. Dyn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Definitions

  • Large and medium-sized campus networks mainly include access layer, aggregation layer, and core layer, where each 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multiple different nodes.
  • the data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etween each node is rapidly improving,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information can be shared and coordinated anywhere in the park.
  •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 a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 related device, which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processing.
  • FIG. 3 is a schematic flow diagram of a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terminal layer in FIG. 1 refers to various terminal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campus network, such as computers, printers, Internet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IP)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cameras.
  • the campus network such as computers, printers, Internet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IP)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cameras.
  • IP Internet protocol
  •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may be carried in the Locator of the IP address of the network device.
  •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preparation metho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original IPv6 address.
  • FIG. 5 is an example diagram of addressing information carried in IPv6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ID Num is the number of all Devices in the address, and each Device occupies 12 bits, including 8 bits DeviceID, 4 bits remaining hops,
  • the final host ID occupies 16 bi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number of occupied bits can be adjuste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If not all devices can be included, it can be extended by means of segment routing header (segment routing header, SRH).
  • segment routing header segment routing header
  • a corresponding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may be established for each network device, and each network device independently manages and maintains its own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of each network devic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of the neighbor network device, the outgoing port of the network devic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neighbor network device, and the hop count between the neighbor network device and the root node (core layer network device).
  • Table 1 is an example of a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stored by a network device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7C is a schematic diagram after the update of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of each network device is completed. As shown in FIG. 7C , each network device will update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and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thod, until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table and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no longer change, then convergence can be achieved.
  •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After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receives the target data from the first network device, since the target data includes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can send a message to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Pass target data.
  •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is the first network device
  • the neighbor network device of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is also the neighbor network device of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Then the first network device can transmit the target data to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and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can transmit the target data to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as a neighboring network device.
  •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After the third network device receives the target data, it can continue to pass the target data to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at the core layer, and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will pass the target data to the second network again according to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in the target data equipment. At this time, if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finds that there is a common neighbor between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and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matching result of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of the device and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then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can transfer the target data to each other's common neighbors, and the common neighbors deliver the target data to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If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finds that there is still no common neighbor between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and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matching result of the neighbor relationship of the device and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the fourth network device continu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downlink. Neighboring network devices of the four neighboring network devices transmit the target data until the target data is finally transmitted to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 the No. 7 node transmits the target data to the No. 4 node. If the next hop of the No. 4 node does not find the identifier in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the No. 4 node transmits the target data to the network device at the core layer.
  • the addressing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is carried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 of the second network device.
  • the device embodiments described above are only illustrative, and the units described as separate components may or may not be physically separated, and the components shown as units may or may not be It is not a physical unit, that is, it can be located in one place, or it can be distributed to multiple network units. Part or all of the modules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solution of this embodiment.
  • the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ules indicates that they have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which can be specifically implemented as one or more communication buses or signal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所述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之间所传递的目标数据中都包括了目的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而网络设备可以依据该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因此,目标数据的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简化了网路协议栈,降低了网络设备的规格要求和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1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CN202111353941.X、发明名称为“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园区内的各类主体正在无缝连接起来。大中型园区网络主要包括接入层、汇聚层以及核心层,其中,每个层级都可以划分多个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正在飞速提升,共同创造了在园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环境。
传统园区网络中,接入层的网络设备通常是简单的二层交换机,因此汇聚层和接入层间使用二层组网,不同业务间使用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隔离。而网络设备之间的路由策略需要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s,ACL)来实现。
传统园区使用VLAN等物理隔离,对园区的每个网络设备全部都要进行规划配置,独立建网方式成本很高,并且VLAN数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数量不够的情况。随着园区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ACL策略配置日益复杂化,难以灵活调整和维护。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多个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网络设备作为发起数据通信的源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数据通信的目的设备。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属于同一园区网络,或者,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来自不同的园区网络,即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即适用于园区网络内部的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适用于来自不同园区网络的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网络设备可以依据目的网络设备(即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下一跳的传递路径。因此,第一网络设备在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之前,需要先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应当包括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其中,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当前目标数据的传递的最终目的地为第二网络设备,而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则用于指示其他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邻居网络设备来将目标数据中转给到第二网络设备。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数量可以由实际的网络架构来配置,例如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者更多的其他数量,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表示的是其他网络设备将数据传递给第二网 络设备的能力。具体的,若某个网络设备属于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则表示该网络设备具备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其他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该网络设备,由该网络设备进一步将目标数据中转给到第二网络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源网络设备和目的网络设备之间往往是不具备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其他网络设备(即第三网络设备)来进行中转。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后,需要将寻址信息中所包括的标识与其自身(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路设备的标识进行匹配。第一网络设备根据匹配的不同结果,来选择不同的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
由于第一网络设备是可以感知本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所以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后,便可以根据本设备的邻居关系来与该寻址信息进行匹配。然后根据匹配的结果,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由第三网络设备再负责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是承载于目标数据中一同进行发送的。因此,无论该目标数据被中转多少次,每个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目标数据之后,都可以从目标数据中获得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从而根据寻址信息中的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得知,该目标数据的最终目的网络设备是第二网络设备,从寻址信息中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得知可以通过哪些网络设备来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
进一步的,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目标数据之后,由于目标数据中包括了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因此第三网络设备便可以根据寻址信息的指示来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之间所传递的目标数据中都包括了目的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而网络设备可以依据该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因此,目标数据的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简化了网路协议栈,降低了网络设备的规格要求和维护成本。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后,根据该寻址信息确定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的路径。若寻址信息指示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中并不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那么说明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不具备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第一网络设备无法直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则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目标数据后,根据目标数据中的寻址信息来确定下一步的传递路径。
进一步的,若第一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共同邻居,即第三网络设备即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又是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那么第一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便可以以邻居网络设备的身份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第一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并不存在共同邻居,即第一 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与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没有交集,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以靠近第四网络设备的方向来传递目标数据,其中,第四网络设备为核心层的网络设备。即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即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又是第四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因此,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的这个过程,便属于以靠近第四网络设备的方向来传递目标数据。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目标数据之后,可以继续将目标数据传递给核心层的第四网络设备,由第四网络设备再次根据目标数据中的寻址信息,来将目标数据进行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此时,若第四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四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共同邻居,那么第四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彼此的共同邻居,由该共同邻居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若第四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四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仍然不存在共同邻居,则第四网络设备通过下行链路继续向第四邻居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直至目标数据最终传递到第二网络设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后,根据该寻址信息确定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的路径。若该寻址信息指示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中包括了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那么说明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具备了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第一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即这种情况下,本申请中的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即是指代同一设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有的接入层网络设备都进行编制寻址信息,并将所有的寻址信息保存于独立的控制设备当中。当第一网络设备(源网络设备)需要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目的网络设备)时,由于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已经保存于控制设备中,则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发送给控制设备,由控制设备根据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查找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并将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从而,第一网络设备便从控制设备中获取了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本实施例中,将寻址信息保存于控制设备,可以由控制设备进行统一调度、分配以及管理。当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起数据传递请求时,这个过程可以由控制设备进行统一授权管理,若控制设备发现第一网络设备并不具备与第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权限,则可以不将寻址信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则第一网络设备便无法与第二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递。进一步的,由于所有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都集中于控制设备进行保存,提高了网络维护的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法,每个网络设备都保存有园区网络中所有接入层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当第一网络设备(源网络设备)需要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目的网络设备)时,便可以直接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在该示例中,寻址信息可以直接从本地获取,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实现,可以将该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当中,即在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字段中,添加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进一步的,寻址信息中还可以添加这些邻居网络设备距离该网络设备的跳数,当某个中转的网络设备面对多个邻居网络设备时,便可以将数据优先转发给距离第二网络设备的跳数最短的邻居网络设备。本实施例中,将寻址信息承载于IP地址的方案,无需对原有的IP协议进行修改,兼容性较高,提高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可以将该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当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寻址信息包括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传递单元,用于根据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目标数据包括寻址信息,寻址信息用于指示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递单元具体用于:
当寻址信息中不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网络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第四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所在的园区网络中核心层的网络设备。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递单元具体用于:
当寻址信息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控制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通信接口及与所述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各个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服务器或通信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所述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之间所传递的目标数据中都包括了目的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而网络设备可以依据该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因此,目标数据的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简化了网路协议栈,降低了网络设备的规格要求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大中型园区网络的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园区网络中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之间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网络设备确定其邻居网络设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寻址信息承载于IP v6的一种示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从控制设备获取寻址信息的一种交互示例图;
图7A为各个网络设备初始状态下的邻居关系表和所发出的通告消息的示意图;
图7B为各个网络设备互相传递通告消息的示意图;
图7C为各个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表更新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同一个园区网络内的目标数据的一种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跨园区网络的目标数据的一种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随着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园区内的各类主体正在无缝连接起来。请参阅图1,图1为大中型园区网络通常所采用的以核心层为“根”的树形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大中型园区网络主要包括接入层、汇聚层以及核心层,这种拓扑结构比较稳定,内部调整涉及范围小,易于扩展和维护。
具体的,图1中的终端层,是指接入园区网络的各种终端设备,例如电脑、打印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话机、手机或摄像头等。
接入层为用户提供各种接入方式,是终端接入网络的第一层。接入层通常由接入交换机组成,接入层交换机在网络中数量众多,安装位置分散。如果终端层存在无线终端设备,接入层需要无线接入点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设备,AP设备通过接入交换机接入网络。
汇聚层是接入层与园区核心骨干网之间的网络分界线,主要用于转发用户间的“横向”流量,同时转发到核心层的“纵向”流量。汇聚层可作为部门或区域内部的交换核心,实现与区域或部门专用服务器区的连接。另外汇聚层还可以扩展接入终端的数量。
核心层是园区数据交换的核心,连接园区网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数据中心、汇聚层以及出口区等,核心层负责整个园区网络的高速互联。网络需要实现带宽的高利用率和网络故障的快速收敛,通常需要部署高性能的核心交换机,通常三个以上部门规模的园区网建议规划核心层。针对无线网络,核心层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点控制(control and provisioning of wireless access points,CAPWAP)协议对AP设备进行管理。
上述各个层级中,都可以划分多个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正在飞速提升,共同创造了在园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环境。
请参阅图2,图2为传统的园区网络中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之间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传统园区网络中,接入层的网络设备通常是简单的二层交换机,因此汇聚层和接入层间使用二层组网,不同业务间使用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隔离,汇聚层到和核心层间跑三层路由协议,例如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中的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协议。报文在 网络设备间通过IP转发,而详细的路由策略则需要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s,ACL)来实现。
传统园区使用VLAN等物理隔离,对园区的每个网络设备全部都要进行规划配置,独立建网方式成本很高,并且VLAN数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数量不够的情况。随着园区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ACL策略配置日益复杂化,难以灵活调整和维护。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用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
101.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该寻址信息包括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处理的方法适用于多个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网络设备作为发起数据通信的源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数据通信的目的设备。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属于同一园区网络,或者,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来自不同的园区网络,即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即适用于园区网络内部的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适用于来自不同园区网络的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网络设备可以依据目的网络设备(即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下一跳的传递路径。因此,第一网络设备在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之前,需要先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应当包括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其中,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当前目标数据的传递的最终目的地为第二网络设备,而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则用于指示其他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邻居网络设备来将目标数据中转给到第二网络设备。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数量可以由实际的网络架构来配置,例如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者更多的其他数量,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表示的是其他网络设备将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具体的,若某个网络设备属于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则表示该网络设备具备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其他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该网络设备,由该网络设备进一步将目标数据中转给到第二网络设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前,还需要先确定出园区中的哪些网络设备属于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在确定出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之后,便可以将该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承载于寻址信息当中。对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为网络设备确定其邻居网络设备的方法,下面对该方法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网络设备确定其邻居网络设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网络设备确定其邻居网络设备的方法包括:
201.以接入层网络设备作为目的节点,其他网络设备为源节点,计算最短路径树。
在园区网络中,核心层的网络设备是园区网络的数据交换的核心,核心层的网络设备连接园区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数据中心、汇聚层以及出口区等,核心层的网络设备负责整个园区网络的高速互联。因此,可以以核心层的网络设备为根节点,来进行园区网络的数据交换。
以为图4所示的单个园区网络内的数据传递为例,为一个接入层网络设备(图4中的正方形节点)进行配置邻居网络设备,该接入层网络设备作为目的节点,而其他的网络设备(包括根节点)作为源节点,计算所有的能够将数据转发到该目的节点的最短路径。
应理解,每个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与其所在的网络部署是相关的,园区网络架构不同,其邻居关系也会不同。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适用于单个园区网络内的数据传递,也可以适用于多个园区之间的跨园区的数据传递,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202.删除所有以根节点为传递方向的上行链路。
由于在传统网络架构中,网络设备本身就具备向核心层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从而请求核心层网络设备对该数据进行转发的能力。因此,为了简化该目的节点的邻居架构,对于源网络设备传递给核心层网络设备的链路(即上行链路),可以进行删除。
203.删除只有出链路而没有入链路的节点,将余下的节点作为该目的节点的邻居网络设备。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该目的节点与邻居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矢量,可以将所得到的邻居网络设备进一步记录其转发数据到该目的节点所需要的跳数。
在确定出目的节点的邻居网络设备之后,需要生成该目的节点的寻址信息,该寻址信息包括第了该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该目的节点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实现,可以将该寻址信息承载于该目的节点(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当中,即在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字段中,添加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在一种示例中,寻址信息中还可以添加这些邻居网络设备距离该网络设备的跳数,当某个中转的网络设备面对多个邻居网络设备时,便可以将数据优先转发给距离第二网络设备的跳数最短的邻居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寻址信息承载于IP地址的方案,无需对原有的IP协议进行修改,兼容性较高,提高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进一步的,具体可以将该寻址信息承载于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当中。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寻址信息的编制方案进行介绍。
A:将寻址信息承载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 v6)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寻址信息的编制方法,能够兼容原有的IPv6地址。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寻址信息承载于IP v6的一种示例图。如图5所示,可以取出IPv6地址中一部分或全部按照本申请的要求进行编址,其中ID Num为地址中的全部的Device数量,每个Device占12bit,包括8bit DeviceID,4bit剩余跳数,最后的主机ID占用16bit,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合理调整占用比特数。如果不能包含全部的设备,可以通过分段路由报文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等方式进行扩展。
B:将寻址信息承载于Network 2030and the Future of IP(New IP)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寻址信息的编制方法,适用于New IP。采用灵活编制,IP地址长度可变的方案,每个Device ID段通过Type-length-value(TLV)的方式进行编址,从而适应不同长度ID段的需求。
在完成寻址信息的编制之后,需要对寻址信息进行保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以多种形式对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进行保存。一方面,可以将所有的接入层网络设备都进行编制寻址信息,并将所有的寻址信息保存于独立的控制设备当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从控制设备获取寻址信息的一种交互示例图。如图6所示,当第一网络设备(源网络设备)需要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目的网络设备)时,由于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已经保存于控制设备中,则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发送给控制设备,由控制设备根据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查找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并将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从而,第一网络设备便从控制设备中获取了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在上述示例中,将寻址信息保存于控制设备,可以由控制设备进行统一调度、分配以及管理。当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起数据传递请求时,这个过程可以由控制设备进行统一授权管理,若控制设备发现第一网络设备并不具备与第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权限,则可以不将寻址信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则第一网络设备便无法与第二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递。进一步的,由于所有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都集中于控制设备进行保存,提高了网络维护的效率。
另一方面,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也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法,每个网络设备都保存有园区网络中所有接入层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当第一网络设备(源网络设备)需要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目的网络设备)时,便可以直接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在该示例中,寻址信息可以直接从本地获取,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102.第一网络设备根据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源网络设备和目的网络设备之间往往是不具备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其他网络设备(即第三网络设备)来进行中转。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后,需要将寻址信息中所包括的标识与其自身(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路设备的标识进行匹配。第一网络设备根据匹配的不同结果,来选择不同的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
为了使得各个网络设备可以对所获取到的寻址信息进行匹配,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每个网络设备建立相对应的邻居关系表,每个网络设备独自管理维护自身的邻居关系表。具体的,每个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表包括: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本网络设备向邻居网络设备通信的出端口以及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核心层的网络设备)的跳数。表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保存的邻居关系表的一种示例。
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出端口 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
2 0 1
3 1 1
表1
其中,由于第一网络设备需要先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进行中转,当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不存在共同邻居时,为了提高数据传递的效率,应当将该目标数据往靠近根节点的方向进行传递,由根节点(核心层的网络设备)来进行数据交换。本申请中,以“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来作为网络设备的分辨数据传递方向的依据。具体的,若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不存在共同邻居,则第一网络设备准备传递目标数据时,可以以“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为标准。由于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越少,则说明该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越近,因此第一网络设备可以选择距离根节点的跳数最少的邻居网络设备进行传递。
对于“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由用户进行手动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设备自动学习的方式,来确定“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下面,对网络设备自动学习“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的方式进行介绍。
网络设备可以定期向邻居网络设备发送通告消息,用于更新完善邻居关系表,该通告消息中包括本设备的标识以及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在初始状态下,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表尚未更新完成,因此,对于根节点所发出的通告消息中,“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的值为0,而其他网络设备所发出的通告消息中,“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默认为任意值,例如无穷大(∞)。表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根节点所发出的通告消息的一种示例。
本设备的标识 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
1 0
表2
请参阅图7A,图7A为各个网络设备初始状态下的邻居关系表和所发出的通告消息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对于根节点(1号节点)来说,其邻居关系表中的邻居网络设备为2号节点和3号节点,且其邻居关系表中2号节点和3号节点的距离根节点的跳数为∞。而对于以根节点为邻居网络设备的2号节点和3号节点,其邻居关系表中指示了1号节点距离根节点的距离为0。而图7A中的1号节点、2号节点、3号节点和4号节点都会向自身的邻居网络设备发送通告消息,将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告知其邻居网络设备。
请参阅图7B,图7B为各个网络设备互相传递通告消息的示意图。如图7B所示,每个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其邻居网络设备的通告消息后,都可以利用该通告消息更新其邻居关系表中的“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这一参数。具体的,网络设备(例如4号节点)接收到来自邻居网络设备(2号节点和3号节点)的通告消息后,将2号节点的标识、2号节点距离根节点的跳数、3号节点的标识和3号节点距离根节点的跳数写入邻居关系表。进一步的,由于4号节点为2号节点和3号节点的下一跳,那么4号节点对“2号节点距离根节点的跳数+1”、“3号节点距离根节点的跳数+1”与4号节点的“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小值,来作为最新的“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然后将更新后的“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来作为4号节点的通告消息,来向2号节点和3号 节点传递。
因此,网络设备更新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的原则为: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min{本设备距离根节点的跳数,min(邻居A距离根节点的跳数,……,邻居C距离根节点的跳数)+1}。
请参阅图7C,图7C为各个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表更新完成后的示意图。如图7C所示,每个网络设备都会按照上述方法来更新邻居关系表以及通告消息,直至邻居关系表和通告消息不再发生变化,则可以收敛。
由于第一网络设备是可以感知本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所以第一网络设备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后,便可以根据本设备的邻居关系来与该寻址信息进行匹配。然后根据匹配的结果,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由第三网络设备再负责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是承载于目标数据中一同进行发送的。因此,无论该目标数据被中转多少次,每个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目标数据之后,都可以从目标数据中获得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从而根据寻址信息中的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得知,该目标数据的最终目的网络设备是第二网络设备,从寻址信息中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得知可以通过哪些网络设备来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
103.第三网络设备根据寻址信息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目标数据之后,由于目标数据中包括了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因此第三网络设备便可以根据寻址信息的指示来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之间所传递的目标数据中都包括了目的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而网络设备可以依据该寻址信息来确定目标数据的传递路径,因此,目标数据的传递不再需要通过查询路由表来进行路由,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简化了网路协议栈,降低了网络设备的规格要求和维护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来为目标数据选择不同的传递路径。一方面,获取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之后,若寻址信息指示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中包括了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那么说明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具备了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第一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即这种情况下,本申请中的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即是指代同一设备。
另一方面,若寻址信息指示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中并不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那么说明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不具备横向链路联通的能力,第一网络设备无法直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则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目标数据后,根据目标数据中的寻址信息来确定下一步的传递路径。
进一步的,若第一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共同邻居,即第三网络设备即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 网络设备,又是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那么第一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便可以以邻居网络设备的身份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
若第一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并不存在共同邻居,即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与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没有交集,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以靠近第四网络设备的方向来传递目标数据,其中,第四网络设备为核心层的网络设备。即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即是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又是第四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因此,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三网络设备的这个过程,便属于以靠近第四网络设备的方向来传递目标数据。并且,由于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关系表中,已经保存了其每个邻居网络设备距离根节点(即核心层的第四网络设备)的跳数,则第一网络设备从中选出能够使得距离第四网络设备的跳数递减的方向,来向传递目标数据。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目标数据之后,可以继续将目标数据传递给核心层的第四网络设备,由第四网络设备再次根据目标数据中的寻址信息,来将目标数据进行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此时,若第四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四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共同邻居,那么第四网络设备便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彼此的共同邻居,由该共同邻居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第二网络设备。若第四网络设备经过本设备的邻居关系与该寻址信息的匹配结果,发现第四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仍然不存在共同邻居,则第四网络设备通过下行链路继续向第四邻居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直至目标数据最终传递到第二网络设备。
具体的,在整个目标数据的传递流程中,若网络设备匹配到目的网络设备的多个邻居网络设备,则可以从其中跳数最短的路径进行传递。进一步的,若存在多个最短跳数的邻居网络设备,则可以进行分摊负载,即轮流将目标数据传递给不同的最短跳数的邻居网络设备。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同一个园区网络内的目标数据的一种传递路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同一个园区网络中,网络设备A为源网络设备,网络设备B为目的网络设备。
301.网络设备A将目标数据传递给7号节点,7号节点的下一跳未查询到寻址信息中的标识,则7号节点向距离根节点靠近的节点转发目标数据。
如图8中所示,网络设备B的寻址信息为{5(2),6(2),10(1)},而7号节点中的邻居网络设备为3号节点和4号节点,因此,7号节点的下一跳中并未查询到目的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中的节点标识。此时7号节点可以向距离根节点靠近的节点(3号节点或4号节点)转发目标数据。由于3号节点和4号节点两者距离根节点(1号节点和2号节点)都是1跳,因此7号节点所传递出的数据可以平衡地分摊在3号节点和4号节点。
302.7号节点将目标数据传递给4号节点,4号节点的下一跳未查询到寻址信息中的标识,则4号节点将目标数据传递给核心层的网络设备。
步骤302与步骤301的内容类似,具体请参阅步骤301的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303.2号节点发现下一跳的邻居节点(5号节点和6号节点)出现在寻址信息{5(2),6(2),10(1)}中。因此,2号节点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5号节点或6号节点。
304.6号节点发现下一跳的邻居节点(10号节点)出现再寻址信息{5(2),6(2),10(1)}中。因此,6号节点可以将目标数据传递给10号节点。
305.10号节点的下一跳即为目的网络设备,因此,10号节点将目标数据传递给网络设备B既可。至此,目标数据便经过层层转发,由网络设备A传递到网络设备B。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跨园区网络的目标数据的一种传递路径示意图。如图9所示,网络设备A为源网络设备,网络设备B为目的网络设备,而网络设备A和网络设备B分别来自不同的园区网络。具体的,目标数据的转发逻辑与图8所示的步骤301至步骤305相类似,具体可以参阅上述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图9中,由于网络设备A与网络设备B分别来自不同的园区网络,因此,网络设备A所传递的目标数据,需要经过网络设备A所在的核心层的网络设备(1号节点)进行转发,由1号节点传递给网络设备B所在的核心层的网络设备(2号节点)。2号节点接收到来自不同园区的目标数据之后,再将该目标数据依照其寻址信息的指示,传递给本园区中的目的网络设备(网络设备B)。
在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实施上述方案的相关设备。具体的,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寻址信息包括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传递单元402,用于根据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目标数据包括寻址信息,寻址信息用于指示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传递单元402具体用于:
当寻址信息中不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网络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第四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所在的园区网络中核心层的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传递单元402具体用于:
当寻址信息中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第三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单元401具体用于:
从控制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单元401具体用于:
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中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与本申请中图3对应的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一种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500用于实现图3对应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的功能,具体的,网络设备500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实现,网络设备5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5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5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542或数据544的存储介质5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532和存储介质5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5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网络设备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5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530通信,在网络设备500上执行存储介质5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网络设备5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5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5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5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541,例如Windows Server TM,Mac OS X TM,Unix TM,Linux TM,FreeBSD TM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用于进行信号处理的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电时长管理装置具体可以为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通信单元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芯片执行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基站备电时长的管理方法。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无线接入设备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所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 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训练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训练设备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训练设备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训练设备、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20)

  1.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所述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包括:
    若所述寻址信息中不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所述第四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所在的园区网络中核心层的网络设备。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包括:
    若所述寻址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从控制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
  9. 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的标识;
    传递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寻址信息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目标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所述寻址信息,所述寻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寻址信息中不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邻居网络设备。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第四网络设 备的邻居网络设备,所述第四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所在的园区网络中核心层的网络设备。
  12. 根据权利要求9、10或1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寻址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时,向第三网络设备传递所述目标数据,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13.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控制设备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14.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本地获取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
  15. 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16. 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寻址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IP地址的定位器Locator。
  17. 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 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PCT/CN2022/129780 2021-11-11 2022-11-04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083103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53941.X 2021-11-11
CN202111353941.XA CN116112417A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3103A1 true WO2023083103A1 (zh) 2023-05-19

Family

ID=86264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29780 WO2023083103A1 (zh) 2021-11-11 2022-11-04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2417A (zh)
WO (1) WO202308310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96909A1 (en) * 2007-02-04 2008-08-14 Ki-Hyung Kim Method for routing a path setting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US20140105211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Cisco Technology, Inc. Eliminating ipv6 neighbor solicitations in constrained computer networks
US20180131532A1 (en) * 2016-11-09 2018-05-10 Cisco Technology, Inc. Area-specific broadcasting using 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
US20180316520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Cisco Technology, Inc. Bridging of non-capable subnetworks in 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
US20200287834A1 (en) * 2019-03-08 2020-09-10 GoTenna, Inc. Method for Utilization-based Traffic Throttling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CN113612646A (zh) * 2021-08-30 2021-11-05 复旦大学 一种基于邻居发现的园区网络拓扑可视化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33921B1 (en) * 2015-07-22 2021-07-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link layer-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10164836B2 (en) * 2015-12-22 2018-12-2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hifting network traffic from a network device
US10498606B1 (en) * 2016-06-07 2019-12-0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neighbor-acknowledged graceful insertion/removal protoco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96909A1 (en) * 2007-02-04 2008-08-14 Ki-Hyung Kim Method for routing a path setting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US20140105211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Cisco Technology, Inc. Eliminating ipv6 neighbor solicitations in constrained computer networks
US20180131532A1 (en) * 2016-11-09 2018-05-10 Cisco Technology, Inc. Area-specific broadcasting using 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
US20180316520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Cisco Technology, Inc. Bridging of non-capable subnetworks in 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
US20200287834A1 (en) * 2019-03-08 2020-09-10 GoTenna, Inc. Method for Utilization-based Traffic Throttling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CN113612646A (zh) * 2021-08-30 2021-11-05 复旦大学 一种基于邻居发现的园区网络拓扑可视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417A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4616B (zh) 一种处理路由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574639B (zh) Evp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789667B (zh)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8574630B (zh) Evp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382226B2 (en) Integrated services processing for mobile networks
WO2022001669A1 (zh) 建立vxlan隧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10289436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ontroller, and Forwarding Device
WO2021057962A1 (zh) 隧道配置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85002B2 (en)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PIM) designated router (DR) election
JP2011160363A (ja)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コントローラ、スイッチ、及び通信方法
WO2018068588A1 (zh) 提供组播业务的方法和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
WO2021139304A1 (zh) 一种多云互联的方法及设备
US11929851B2 (en) Gateway selec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3037883A (zh) 一种mac地址表项的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08259205B (zh) 一种路由发布方法及网络设备
JP7298606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083103A1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JP7127537B2 (ja) トランスポート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転送ノード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8259292B (zh) 建立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12953832A (zh) 一种mac地址表项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595915A (zh) 转发报文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902099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utomatically building an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
WO2022242661A1 (zh) 通信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4016869A1 (zh) 一种组播配置方法及装置
JP2022044029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8918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