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20297A1 -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20297A1
WO2023020297A1 PCT/CN2022/110436 CN2022110436W WO2023020297A1 WO 2023020297 A1 WO2023020297 A1 WO 2023020297A1 CN 2022110436 W CN2022110436 W CN 2022110436W WO 2023020297 A1 WO2023020297 A1 WO 202302029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relay device
priority
terminal device
relay sel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1043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邢玮俊
李文正
吴问付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02029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2029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o a relay 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troduces proximity-based services (ProSe) communication.
  • ProSe proximity-based services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perform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relay device. That is, th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relay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so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ccess the network and obtain corresponding services.
  • the selected relay device may not be suitable, resulting in that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cannot achieve an expected effect, affecting user experience. Therefore, how to select a suitable relay device for a terminal device when performing ProSe communic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 the terminal device before judging whether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ccess the network through a certain relay device, it first determines the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pplicable to the relay device.
  •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relay device, even if a side link connection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be The expected effect cannot be achieved. On the one hand, it will affect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lso cause a certain waste of signaling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need to be re-established).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first information, where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dicates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and N application scopes, the N application scopes correspond to the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one-to-one, and N is a positive integer.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second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relay device, where the second information includes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relay device.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a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mong the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information, where the location of the first relay device is within an applicable range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pplicable to the first relay device, including: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a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 the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relay device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include:
  •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further includes a first priority
  •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policy further includes a second priority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When the received power of the first discovery message is greater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received power of the second discovery message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when the first priority is higher than the second priority,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relay device. When the first priority is lower than the second priority,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 a suitable relay device when a suitable relay device cannot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second threshold, a suitable relay device may continue to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riority and the second priority.
  • a relay selection method including: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first information, where the first information indicates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and N application scopes, the N application scopes correspond to the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one-to-one, and N is a positive integer.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second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relay device, where the second information includes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relay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information,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relay device is applicable to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mong the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where the location of the first relay device is at the lo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withi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 the N relay selection policies may be relay selection policies of the cell where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is located and neighboring cells.
  • the cell where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is located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N areas, and the N relay selection policies correspond to the N areas one by one.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obtain multiple relay selection policie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each relay selection policy.
  • a terminal device when a terminal device receives a discovery message from a relay device, it can select a relay device applicable to the relay device from multipl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relay device included in the discovery message.
  • the selection strategy In contrast, if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relay device, even if a side link connection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be The expected effect cannot be achieved. On the one hand, it will affect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lso cause a certain waste of signaling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need to be re-established).
  •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can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thereby enabling the user to have a better experi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signaling overhead can also be saved.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third information from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where the third information includes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third information,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is applicable to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mong the N relay selection strategies, where the location of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is at the lo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withi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includes a first threshold
  • the second information is carried in the first discovery message
  •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includes a second gate limit value
  • the third information is carried in the second discovery message.
  • the method also includes:
  •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further includes a first priority
  •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policy further includes a second priority.
  • the first prior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ad of the first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second prior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ad of the seco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first relay device is within the service range of the first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is within the service range of the seco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first discovery message further includes third priority information
  • the second discovery message further includes fourth priority information
  • the received power of the first discovery message greater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receiving power of the second discovery message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 the third priority is higher than the fourth priority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o establish Side link connection.
  • the third priority is lower than the fourth priority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 the third prior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ad of the first relay device
  • the fourth prior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ad of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 a relay selection method including: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cquires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relay device, where the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a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where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is a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pplicable to the first relay device.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whether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relay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policy.
  • the discovery message sent by the relay device may carry the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pplicable to the relay device.
  • the terminal device receives the discovery message sent by the relay device, it can determine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pplicable to the relay device.
  •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relay device, even if a side link connection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be The expected effect cannot be achieved. On the one hand, it will affect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lso cause a certain waste of signaling (the side link connection may need to be re-established).
  •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can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so that the user can have a better experience.
  • signaling overhead can also be saved.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relay device.
  • the first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o establish a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relay device.
  • the first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further includes a first priority
  • the second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further includes a second priority.
  • a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at least one processor.
  • the memory is used to store computer programs.
  • the processor executes the computer programs or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memory,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executes the method in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first aspect to the fifth aspect.
  • Fig. 5 shows another schematic block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this application.
  • the core network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data storage management network elements, mobility management network elements, network open network elements, user plane function network elements, and session management network elements.
  • the terminal device in this application supports proximity-based services (Proximity-based services, ProSe) communication. That is,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establish a side link (side link) connection with the relay device, and access the network through the relay devic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lay device is through the PC5 interface.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lso be called a remote UE (remote UE).
  • the solution proposed in this application will be described in detail below with reference to FIG. 2 .
  • the solution shown in FIG. 2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wn in FIG. 1 .
  •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ncludes the range of cells to which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pplies.
  •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ncludes identification (cell ID) information of cells to which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applies.
  •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ncludes tracking area identity (TAI) information of a tracking area (tracking area, TA) to which the relay selection policy applies.
  • TAI tracking area identity
  • Access network device #1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2 have a common management device.
  • Access network device #1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2 have a common management device.
  • the management device pre-configures or generates the relay selection policy #1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1 corresponding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1, and the relay selection policy #2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2 corresponding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2.
  • the management device may generate a relay selection policy corresponding to each access network device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location or coverage of each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second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e identifier of the area #1 where the relay device #1 is locate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1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1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of the area #1, and the applicable domai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2 The identity of area #1 is not included in scope #2.
  • Terminal device #1 determines that relay device #1 is applicable to relay selection policy #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在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某一中继设备接入网络之前,首先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

Description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8月1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935416.2、申请名称为“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蜂窝通信网络引入了临近业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信。当终端设备处于网络覆盖之外或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较差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中继设备进行辅助通信。即,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进行通信,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通信,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接入网络,获得相应的服务。然而,终端设备在选择中继设备的时候,选择的中继设备可能并不合适,导致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进行ProSe通信时,终端设备如何选取到合适的中继设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在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某一中继设备接入网络之前,首先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方面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令浪费(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侧链路连接)。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指示N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N个适用范围,N个适用范围与N个中继选择策略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在N个中继选择策略中确定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其中, 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在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之内。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多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每个中继选择策略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当终端设备接收到某一中继设备的发现消息时,可以根据发现消息包括的该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从多个中继选择策略中选择适用于该中继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中继选择策略。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中继设备发送的发现消息中可以携带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在此基础上,当终端设备接收到该中继设备发送的发现消息时,可以从中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二中继设备的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一发现消息,并且从第二中继设备接收第二发现消息。
该确定是否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以及该确定是否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包括:
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一优先级,第二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二优先级。
在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且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当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优先级低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当根据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无法确定合适的中继设备时,可以继续根据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优先级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第二优先级与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
其中,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第二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
应理解,当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较高时,第一优先级较低。当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 载较低时,第一优先级较高。类似地,当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较高时,第二优先级较低。当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较低时,第二优先级较高。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指示N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N个适用范围,N个适用范围与N个中继选择策略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中继设备适用于N个中继选择策略中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其中,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在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中继选择策略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所处小区以及相邻小区的中继选择策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第一终端设备所处的小区进一步划分为N个区域,该N个中继选择策略与该N个区域一一对应。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多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每个中继选择策略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当终端设备接收到某一中继设备的发现消息时,可以根据发现消息包括的该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从多个中继选择策略中选择适用于该中继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方面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令浪费(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侧链路连接)。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中继设备获取第三信息,第三信息包括第二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确定第二中继设备适用于N个中继选择策略中的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其中,第二中继设备的位置在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之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第二信息承载于第一发现消息中,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第三信息承载于第二发现消息中。该方法还包括:
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一优先级,第二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二优先级。在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且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当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优先级低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优先级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第二优先级与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其中,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 备的服务范围之内,第二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发现消息中还包括第三优先级信息,第二发现消息中还包括第四优先级信息,在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且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当第三优先级高于第四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三优先级低于第四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其中,第三优先级与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相关联,第四优先级与第二中继设备的负载相关联。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第一中继选择策略为第一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中继设备发送的发现消息中可以携带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在此基础上,当终端设备接收到该中继设备发送的发现消息时,可以从中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方面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令浪费(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侧链路连接)。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从第二中继设备获取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包括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第二中继选择策略为第二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发现消息中,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第二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二发现消息中。
该确定是否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以及该确定是否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包括:
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一优先级,第二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二优先级。在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且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当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优先级低于第二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优先级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 相关联,第二优先级与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其中,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第二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选择策略中还包括第三优先级信息,第二中继选择策略中还包括第四优先级信息,在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一门限值、且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当第三优先级高于第四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三优先级低于第四优先级时,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其中,第三优先级与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相关联,第四优先级与第二中继设备的负载相关联。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以及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
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指示N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N个适用范围,N个适用范围与N个中继选择策略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其中,N个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以及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包括:
第一中继设备确定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第一中继选择策略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
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该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或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该通信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上设置有处理电路,处理电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系统的架构。
图2示出了本申请所提出的方法的一例示意性交互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所提出的方法的一例示意性交互图。
图4示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5示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的另一种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的架构。
下面结合图1对本申请中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说明。
1、核心网
核心网中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存储管理网元、移动性管理网元、网络开放网元、用户面功能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等。
其中,数据存储管理网元是一种用于对终端设备的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的网元,例如,在5G网络中,可以是统一数据管理功能网元(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统一数据管理功能网元仍可以是UDM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移动性管理网元,是一种用于对终端设备的移动性进行管理的网元,例如,在4G网络中,可以是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在5G网络中,可以是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在未来通信系统中,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仍可以是AM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网络开放网元,负责将网络的功能提供给第三方应用,例如,在5G网络中,可以是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网元。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网络开放功能网元仍可以是NE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用户面功能网元负责用户数据的转发和接收,例如,在5G网络中,可以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用户面功能网元仍可以是UP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会话管理网元,负责用户面网元的选择、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会话的建立、修改、释放等。例如,在5G网络中,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在未来通信系统中,会话管理功能网元仍可以是SMF网元,或者,还可以有其它的名称,本申请不做限定。
2、接入网设备
接入网设备是一种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可以是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或者是新型无线系统(new radio,NR)系统中的g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在5G网络中,还可以是无线接入网设备(radio access network,RAN)。
3、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 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中的终端设备支持临近业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信。即,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side link)连接,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是通过PC5接口通信的。当终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时,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为远端UE(remote UE)。
4、中继设备
中继设备同样支持ProSe通信,中继设备与远端UE通过PC5接口通信,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通过Uu接口通信。中继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无线接入设备(例如运营商部署的接入设备)。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提出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图2所示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
S201,接入网设备#1(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一例)获取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以及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信息。
下面分情况对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信息进行说明。
情况1:
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接入网设备范围。
例如,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
情况2:
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小区范围。
例如,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小区的标识(cell ID)信息。
情况3:
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范围。
例如,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PLMN的标识(PLMN ID)信息。
情况4:
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地理位置范围。
例如,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由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坐标确定的绝对位置范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适用范围可以为由多个GPS坐标组成的GPS坐标范围。
又例如,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TA)的跟踪区域标识(tracking area identity,TAI)信息。
又例如,该适用范围包括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区域的标识(zone ID)信息。
应理解,适用范围信息可以为上述情况1-情况4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可以为上述情况1-情况4的不同组合,例如情况1和情况2的组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叙述简便,下面以接入网设备#1的邻区接入网设备为接入网设备#2(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一例)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下文中将接入网设备#1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记为中继选择策略#1,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信息记为适用范围#1,接入网设备#2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记为中继选择策略#2,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信息记为适用范围#2。
下面介绍接入网设备#1获取中继选择策略#2、以及适用范围#2的方式。
方式1:
接入网设备#2向接入网设备#1发送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相应地,接入网设备#1接收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
应理解,接入网设备#1和接入网设备#2之间可以直接通信,例如,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
方式2:
接入网设备#1和接入网设备#2有共同的管理设备。
接入网设备#2可以将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发送给管理设备,管理设备再将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发送给接入网设备#1。相应地,接入网设备#1接收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
方式3:
接入网设备#1和接入网设备#2有共同的管理设备。管理设备中预配置或者生成了接入网设备#1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1和适用范围#1,以及接入网设备#2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管理设备可以根据每个接入网设备的位置或覆盖范围等信息生成每个接入网设备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
管理设备向接入网设备#1发送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
方式4:
在接入网设备#1中预配置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安装接入网设备#1或者在接入网设备#1出厂配置的时候由运营商进行预配置。
应理解,当接入网设备#1的邻区接入网设备还包括其他接入网设备时,可以采用与上述方式1-4类似的方式获取其他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及对应的适用范围信息。
S202,接入网设备#1向其服务范围内的终端设备#1(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例)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中继选择策略#1和适用范围#1、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第一阈值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网设备#1可以通过管理设备获取上述中继选择策略#1、适用范围#1以及第一阈值的信息。或者,可以在接入网设备#1中预配置上述中继选择策略#1、适用范围#1以及第一阈值的信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第一阈值的作用为:当接入网设备#1服务范围内的某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接入网设备#1发送的第三参考信号的功率小于该第一阈值时,该终端设备可以发起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
下面介绍接入网设备#1发送第一信息的方式:
方式1:
接入网设备#1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向终端设备#1发送第一信息。
方式2:
当终端设备#1与接入网设备#1之间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 连接态时,接入网设备#1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1发送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S203,接入网设备#1服务范围内的中继设备#1(第一中继设备的一例)获取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的位置。接入网设备#2服务范围内的中继设备#2(第二中继设备的一例)获取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的位置。
该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
与S201中的情况1对应,第二信息指示接入网设备#1的标识。第三信息指示接入网设备#2的标识。
情况2:
与S201中的情况2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小区的标识。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小区的标识。
情况3:
与S201中的情况3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PLMN的标识。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PLMN的标识。
情况4:
与S201中的情况4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地理位置。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地理位置。
例如,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GPS坐标,或者,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跟踪区域的标识,或者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区域的标识。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GPS坐标,或者,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跟踪区域的标识,或者第三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所处的区域的标识。
应理解,上述情况1-情况3中的接入网设备的标识、小区的标识、PLMN的标识,以及情况4中的跟踪区域的标识、区域的标识所指示的中继设备#1和中继设备#2的位置可以是不精确的;情况4中的GPS坐标指示的中继设备#1和中继设备#2的位置可以是精确的。
下面介绍中继设备#1获取第二信息、以及中继设备#2获取第三信息的方式:
方式1:
中继设备#1从接入网设备#1获取第二信息,中继设备#2从接入网设备#2获取第三信息。具体地,接入网设备#1可以向中继设备#1发送第二信息。接入网设备#2可以向中继设备#2发送第三信息。
方式2:
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为预配置的。即,在中继设备#1中预配置第二信息,在中继设备#2中预配置第三信息。
S204,中继设备#1发送第一发现消息,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信息。中继设备#2发送第二发现消息,该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三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二发现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二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发现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三优先级信息,该第三优 先级信息与中继设备#1的负载相关联。当中继设备#1的负载较高时,第三优先级较低;当中继设备#1的负载较低时,第三优先级较高。
类似地,该第二发现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四优先级信息,该第四优先级信息与中继设备#2的负载相关联。当中继设备#2的负载较高时,第四优先级较低;当中继设备#2的负载较低时,第四优先级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设备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发现消息。即,中继设备#1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一发现消息。中继设备#2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二发现消息。
S205,当终端设备#1接收到接入网设备#1发送的第三参考信号的功率小于第一阈值时,终端设备#1可以发起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
下面介绍终端设备#1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
在S202中,终端设备#1已经获取了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中继选择策略#1和适用范围#1、中继选择策略#2和适用范围#2的信息。
其中,中继选择策略#1中包括第一门限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选择策略#1中还包括第一优先级信息,该第一优先级信息与接入网设备#1的负载情况相关联。即,当接入网设备#1的负载比较高时,第一优先级可以比较低。当接入网设备#1的负载比较低时,第一优先级可以比较高。
中继选择策略#2中包括第二门限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选择策略#2中还包括第二优先级信息,该第二优先级信息与接入网设备#2的负载情况相关联。即,当接入网设备#2的负载比较高时,第二优先级可以比较低。当接入网设备#2的负载比较低时,第二优先级可以比较高。
终端设备#1接收到了中继设备#1发送的第一发现消息,以及中继设备#2发送的第二发现消息。其中,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信息,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三信息。
终端设备#1根据第二信息,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其中,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的位置,中继设备#1的位置在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之内。
下面介绍终端设备#1根据第二信息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的几种情况:
情况1:
与S203中的情况1对应,第二信息指示接入网设备#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中包括接入网设备#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中不包括接入网设备#1的标识。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情况2:
与S203中的情况2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小区#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中包括小区#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中不包括小区#1的标识。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情况3:
与S203中的情况3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PLMN#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中包括PLMN#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中不包括PLMN#1的标识。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情况4:
与S203中的情况4对应,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地理位置。
例如,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第一GPS坐标,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为多个GPS坐标组成的GPS坐标范围#1,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为多个GPS坐标组成的GPS坐标范围#2。该第一GPS坐标位于GPS坐标范围#1之内,位于GPS坐标范围#2之外,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又例如,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跟踪区域#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中包括跟踪区域#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中不包括跟踪区域#1的标识。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又例如,第二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所处的区域#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1对应的适用范围#1中包括区域#1的标识,中继选择策略#2对应的适用范围#2中不包括区域#1的标识。终端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
终端设备#1根据第三信息,确定中继设备#2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2。该过程与终端设备#1根据第二信息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于中继选择策略#1类似,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终端设备#1测量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1,并且测量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2。应理解,当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一参考信号,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参考信号时,接收功率#1可以为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接收功率#2可以为第二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
终端设备#1判断接收功率#1是否大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是否大于第二门限值。
当接收功率#1大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接收功率#1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在接收功率#1大于第一门限值、并且接收功率#2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优先级至第四优先级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具体地,当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优先级低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或者,当第三优先级高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三优先级低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或者,当第一优先级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根据第三优先级和第四优先级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或者,当第三优先级等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根据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1可以获取第一优先级信息至第四优先级信息。当终端设备#1确定降低接入网设备的负载时,终端设备#1可以优先根据第一优先级信息和第二优先级信息选择中继设备,在根据第一优先级信息和第二优先级信息无法选择出合适的中继设备的情况下,根据第三优先级信息和第四优先级信息进行选择;当终端设备#1确定降低中继设备的负载时,终端设备#1可以优先根据第三优先级信息和第四优先级信息选择中继设备,在根据第三优先级信息和第四优先级信息无法选择出合适的中继设备的情况下,根据第一优先级信息和第二优先级信息进行选择。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在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某一中继设备接入网络之前,首先 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方面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令浪费(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侧链路连接)。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此外,当根据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无法确定合适的中继设备时,可以继续根据第一优先级至第四优先级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提出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图3所示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
S301,接入网设备#1向其服务范围内的中继设备#1发送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指示接入网设备#1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1。相应地,中继设备#1接收第四信息。
接入网设备#2向其服务范围内的中继设备#2发送第五信息,该第五信息指示接入网设备#2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2。相应地,中继设备#2接收第五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网设备#1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向中继设备#1发送第四信息。接入网设备#2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向中继设备#2发送第五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中继设备#1与接入网设备#1之间处于RRC连接态时,接入网设备#1可以通过RRC信令向中继设备#1发送第四信息。当中继设备#2与接入网设备#2之间处于RRC连接态时,接入网设备#2可以通过RRC信令向中继设备#2发送第五信息。
下面对中继选择策略#1和中继选择策略#2进行说明。
情况1:
中继选择策略#1适用于接入网设备#1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中继设备。中继选择策略#2适用于接入网设备#2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中继设备。
情况2:
中继选择策略#1包括M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每个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地理位置范围信息。应理解,可以将接入网设备#1服务的区域划分为M个地理位置范围,每个地理位置范围有其对应的中继选择策略,M大于或等于2。
例如,中继选择策略#1包括表1中的信息。
表1
中继选择策略#11 地理位置范围#11
中继选择策略#12 地理位置范围#12
中继选择策略#13 地理位置范围#13
类似地,中继选择策略#2包括M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每个中继选择策略适用的地理位置范围信息。
例如,中继选择策略#2包括表2中的信息。
表2
中继选择策略#21 地理位置范围#21
中继选择策略#22 地理位置范围#22
中继选择策略#23 地理位置范围#23
情况3:
接入网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的地理位置,向中继设备#1发送中继设备#1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
例如,如表1所示,接入网设备#1确定中继设备#1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范围#11,则接入网设备#1向中继设备#1发送中继选择策略#11。
类似地,接入网设备#2确定中继设备#2的地理位置,向中继设备#2发送中继设备#2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
例如,如表2所示,接入网设备#2确定中继设备#2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范围#21,则接入网设备#2向中继设备#2发送中继选择策略#21。
S302,接入网设备#1向其服务范围内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阈值信息。相应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阈值信息。
应理解,第一阈值的作用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S301中按照情况2进行时,该方法还包括:S303,中继设备#1根据中继设备#1的地理位置,确定中继设备#1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
中继设备#2根据中继设备#2的地理位置,确定中继设备#2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
S304,中继设备#1发送第一发现消息,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中继设备#1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该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选择策略还可以包括第一优先级和/或第三优先级。
中继设备#2发送第二发现消息,该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中继设备#2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该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选择策略还可以包括第二优先级和/或第四优先级。
其中,第一优先级至第四优先级、第一门限值、第二门限值如前所述,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二发现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二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设备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发现消息。即,中继设备#1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一发现消息。中继设备#2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二发现消息。
S305,当终端设备#1接收到接入网设备#1发送的第三参考信号的功率小于第一阈值时,终端设备#1可以发起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
下面介绍终端设备#1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
终端设备#1接收到了中继设备#1发送的第一发现消息,以及中继设备#2发送的第二发现消息。其中,该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
终端设备#1测量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1,并且测量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2。应理解,当第一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一参考信号,第二发现消息中包括第二参考信号时,接收功率#1可以为第一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接收功率#2可以为第二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
终端设备#1判断接收功率#1是否大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是否大于第二门限值。
当接收功率#1大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时,终端设备可 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接收功率#1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接收功率#2大于第二门限值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在接收功率#1大于第一门限值、并且接收功率#2大于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优先级至第四优先级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具体地,当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一优先级低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或者,当第三优先级高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1建立侧链路连接。当第三优先级低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与中继设备#2建立侧链路连接。
或者,当第一优先级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根据第三优先级和第四优先级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或者,当第三优先级等于第四优先级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根据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方案,终端设备在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某一中继设备接入网络之前,首先确定该中继设备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相比而言,如果终端设备使用的中继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该中继设备,即使终端设备与该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侧链路连接,该侧链路连接的通信质量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方面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令浪费(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侧链路连接)。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在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后,可以使得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可以有较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此外,当根据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无法确定合适的中继设备时,可以继续根据第一优先级至第四优先级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
根据前述方法,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单元401和处理单元402。收发单元401可用于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和发送功能。方法实施例中的其他的功能可以通过处理单元402来实现。收发单元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芯片中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来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和接收分别对应芯片中的输出和输入。收发单元401还可以拆分为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可用于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功能,发送单元可用于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功能。接收单元可通过数据处理芯片中的输出接口来实现,发送单元可通过数据处理芯片的输入接口来实现。此外,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可以通过同一芯片来实现,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定。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单元401还可以由收发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单元402还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或者,称为处理电路)实现。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收发单元401和处理单元402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终端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收发单元401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第一信息,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处理单元402可以完成发起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时,收发单元401和处理单元402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接入网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收发单元401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获取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及对应的适用范围,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 的其它过程。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设备为中继设备时,收发单元401和处理单元402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中继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收发单元401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第一发现消息、第二发现消息,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处理单元402可以完成确定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其中,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以及存储器503可以通过总线505相互连接;总线505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上述总线505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处理器5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存储器5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
处理器501用于实现通信装置的数据处理操作。通信接口502用于实现通信装置的收发操作。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和存储器503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终端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通信接口502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第一信息,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处理器501可以完成发起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装置为接入网设备时,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和存储器503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接入网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通信接口502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获取邻区接入网设备的中继选择策略及对应的适用范围,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
示例性地,当该通信装置为中继设备时,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和存储器503能够支持上述方法示例中由中继设备完成的动作。例如,通信接口502可以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第一发现消息、第二发现消息,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处理器501可以完成确定适用的中继选择策略,以及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中的其它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 一种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N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N个适用范围,所述N个适用范围与所述N个中继选择策略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在所述N个中继选择策略中确定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之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适用于第二中继设备的第二中继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一发现消息,并且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接收第二发现消息;
    所述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以及所述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门限值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门限值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 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二优先级;
    在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且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
    当所述第一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优先级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优先级低于所述第二优先级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优先级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
  8.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N个中继选择策略以及N个适用范围,所述N个适用范围与所述N个中继选择策略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在所述N个中继选择策略中确定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对应的适用范围之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的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适用于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
  11. 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适用于第二中继设备的第二中继选择策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包括第二门限值;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一发现消息,并且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接收第二发现消息;
    所述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以及所述确定是否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门限值时,所述处理单元确定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门限值时,所述处理单元确定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二中继选择策略还包括第二优先级;
    在所述第一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且所述第二发现消息的接收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
    当所述第一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优先级时,所述处理单元确定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优先级低于所述第二优先级时,所述处理单元确定与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建立侧链路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优先级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负载相关联;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服务范围之内。
  15.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7. 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PCT/CN2022/110436 2021-08-16 2022-08-05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WO2023020297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5416.2 2021-08-16
CN202110935416.2A CN115707061A (zh) 2021-08-16 2021-08-16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0297A1 true WO2023020297A1 (zh) 2023-02-23

Family

ID=8518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10436 WO2023020297A1 (zh) 2021-08-16 2022-08-05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07061A (zh)
WO (1) WO202302029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00283A (zh) * 2023-07-19 2023-08-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式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介质及产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2157A (zh) * 2015-02-06 2016-10-05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辅助的d2d中继多播方法
CN106304257A (zh) * 2015-05-15 2017-01-0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ue到网络的中继的方法和用于中继发现的同步方法
US20170086114A1 (en) * 2015-09-22 2017-03-23 Lg Electronics Inc. Relay ue selecting method performed b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e using the same
CN107771410A (zh) * 2015-05-26 2018-03-0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ue实现的解除链接方法和使用所述方法的ue
US20180160287A1 (en) * 2015-08-14 2018-06-07 Fujitsu Limited Relay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2157A (zh) * 2015-02-06 2016-10-05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辅助的d2d中继多播方法
CN106304257A (zh) * 2015-05-15 2017-01-0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ue到网络的中继的方法和用于中继发现的同步方法
CN107771410A (zh) * 2015-05-26 2018-03-0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ue实现的解除链接方法和使用所述方法的ue
US20180160287A1 (en) * 2015-08-14 2018-06-07 Fujitsu Limited Relay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170086114A1 (en) * 2015-09-22 2017-03-23 Lg Electronics Inc. Relay ue selecting method performed b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e us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PPLE (RAPPORTEUR): "Summary Report of [Post111-e][622][Relay] Relay selection and reselection ", 3GPP TSG-RAN WG2 #112-E; E-MEETING, NOVEMBER 2-13 2020; R2-2009523,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no. R2-2009523, 13 November 2020 (2020-11-13),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pages 1 - 43, XP00953778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00283A (zh) * 2023-07-19 2023-08-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式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介质及产品
CN116600283B (zh) * 2023-07-19 2023-10-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式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介质及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7061A (zh)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3988B (zh) 一种测量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WO2019242712A1 (zh) 一种能力交互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87732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20338151A1 (en) Registr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85663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bility of terminal, and terminal
US1058805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oading network traffic
US2022012452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O2023020297A1 (zh) 中继选择方法和装置
US1120661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TW202010353A (zh) 一種參考訊號測量配置方法、終端設備及網路設備
WO2019241969A1 (zh) 配置测量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0034107A1 (zh)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1088007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TW202007199A (zh) 一種核心網選擇方法及裝置、終端設備、網路設備
US20220124610A1 (en) Network selection method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20210057799A (ko) 사이드링크에서 전송 모드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단말 장치와 네트워크 장치
WO2021026842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WO2023011407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210360612A1 (en) Resource pool configu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1028215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generation,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1248336A1 (zh) 一种释放配置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1087779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0103050A1 (zh) 一种数据通道的建立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
CN112438061A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8576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