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021409A1 -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021409A1
WO2022021409A1 PCT/CN2020/106384 CN2020106384W WO2022021409A1 WO 2022021409 A1 WO2022021409 A1 WO 2022021409A1 CN 2020106384 W CN2020106384 W CN 2020106384W WO 2022021409 A1 WO2022021409 A1 WO 202202140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interface
overhead
phy
read
code block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063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孙洪亮
林涛
朱澍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0801023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786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6384 priority patent/WO2022021409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202140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021409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04J3/1658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carrying packets or ATM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2Synchronisation of signals having the same nominal but fluctuating bit rates, e.g. using buff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8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ode; Intra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97Synchronisation in a packet n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2203/00Aspects of 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H04J14/05 and H04J14/07
    • H04J2203/0001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i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ing frames of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or using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TM], e.g. SONET, SDH
    • H04J2203/0073Services, e.g. multimedia, GOS, QOS
    • H04J2203/0082Interaction of SDH with non-ATM protocols
    • H04J2203/0085Support of Ethernet

Definitions

  • the receiving device after performing overhead alignment on the sending side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and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the receiving device is notified to add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to the first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so as to facilitate receiving side overhead alignment.
  • the sending device can instruct the receiving device to add a physical interface to the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by changing the content in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 determining the magnitu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and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include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time period of receiving the overhead header 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A moment and a second moment of receiving the overhead header transmitted by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and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first time period is to receive the fourth overhead The moment of the i-th overhead code block of the frame, and the end point is the moment of receiving the j-th overhead code block of the fifth overhead frame; the fourth overhead frame and the fifth overhead frame are two adjacent overhead frames 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 and the fifth overhead frame is located after the fourth overhead frame; wherein, when the first time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ime,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is greater than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when the first time is less than the second time At the second time,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is smaller than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 the magnitu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delays of the two physical interfaces can b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moment when the overhead headers transmitted by the two physical interfaces reach the receiving side.
  • the first indication message is a message sent by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 first indication messag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adjusting a physical interface in a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which is used for sending data services through a first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 the method includes: determining that a first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needs to be added to the first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 Two physical interfaces according to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set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so as to realize the overhead alignment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and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on the sending side;
  • the device sends a first indication message, where the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struct to add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to the first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so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performs overhead alignment of the first physical interface and the second physical interface on the receiving side.
  •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program codes included in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re executed by a processor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first aspect or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third aspect is implemented. or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fifth aspect.
  • 1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flexible Ethernet structure
  • Fig. 2 is a kind of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 equipment based on flexible Ethernet protocol
  • 5A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n alignment window on the side of a receiving device
  • 5B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buffer queue of a receiving device
  • 6B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buffer queue of a receiving device
  • FIG. 8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chip system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rst and second are only used for descriptive purposes, and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indicating or implying relative importance or implying the number of indicated technical features. Thus, a feature defined as “first” or “second” may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include one or more of that feature.
  • the terms “including”, “including”, “having” and their variants mean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unless specifically emphasized otherwise.
  • Figure 1 shows a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
  • four PHY interfaces can be bundled into a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FlexE group).
  • the data of each client in the multiple flexible Ethernet protocol clients (FlexEclient) can be transmitted on a designated time slot (one time slot or multiple time slots) of the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 a flexible Ethernet protocol client corresponds to a user traffic data stream (eg, a media access control client (MAC client)).
  • the FlexE mezzanine (shim) the adaptation layer between the MAC layer and the PCS layer, is used to map the data of the flexible Ethernet protocol client to the PHY interface in the flexible Ethernet group.
  • the data code block and the overhead code block may b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ode blocks. That is, a data code block is a code block, and an overhead code block is also a code block. When a code block is mentioned below, it may refer to a data code block or an overhead code block.
  • the bandwidth of the PHYs in the FlexE group does not meet the bandwidth requirement of the customer service, and one or more PHYs need to be added to meet the transmission rate requirement of the customer service.
  • a FlexE group is bound with two 100G PHYs.
  • the bandwidth requirement of customer services exceeds 200G. Therefore, a physical PHY needs to be added to the FlexE group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xpanding the FlexE group.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a solution that can add PHYs to a FlexE group without interrupting service transmission.
  • the PHY adjustment method in the FlexE group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is specifically introduced.
  • a PHY that is intended or to be added to FlexE group #1 may be referred to as a PHY to be added.
  • the transmitting device may determine that a PHY needs to be added in FlexE group #1 in response to the PHY addition indication.
  • the sending device can receive the control of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can display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and the network administrator can perform related operations on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to trigger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to send a PHY addition instruction to the sending device to instruct the sending device to add a PHY to FlexE group #1.
  • the transmitting device can determine to add a PHY in FlexE group #1.
  • the PHY addition indication may include a PHY identification (eg, instance number) to indicate which PHY is the PHY to be added.
  • the overhead alignment on the sending side means that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PHY to be adde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existing PHY in FlexE group #1.
  • the overhead alignment operation on the transmitting side refers to align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PHY to be added and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existing PHY in the FlexE group #1.
  • the overhead alignment on the transmit side has been implemented among the PHYs in the existing PHYs in FlexE group #1. For example, when FlexE group #1 is formed, the transmit-side overhead among the PHYs in the existing PHYs can be implemented.
  • the overhead alignment reference may be mad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ior art, and details are not repeated here.
  • PHY#2 may be set as the PHY to be added.
  • the transmitting device may fill the group number of FlexE group #1 in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in the first overhead code block (ie,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overhead frame of PHY #2. That is to say, the content of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of PHY#2 can be set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of the existing PHY in FlexE group #1.
  • the receiving device When the receiving device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2, it can detect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in the overhead header, and then can determine that PHY#2 is FlexE group #1 according to the group number of FlexE group #1 in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PHY to be added. Specifically, the receiving device may generate an alarm when detecting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in the overhead header changes.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before the PHY#2 is added to the FlexE group #1,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the FlexE group number field in the overhead header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group number of the FlexE group #1.
  • the receiving device may determine that a PHY needs to be added in FlexE group #1 in response to the PHY addition indication.
  •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receive the control of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 the sending device may send a notification message to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where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is used to notify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that the overhead alignment on the sending side has been completed.
  •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may display a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for managing the receiving device. The network administrator can perform related operations on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to trigger the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to send a PHY addition instruction to the receiving device, so as to instruct the receiving device to add a PHY to the FlexE group #1.
  • each PHY of FlexE group #1 has implemented overhead alignment on the transmit side, but after the code block sent by the transmitting device is transmitted through each PHY of FlexE group #1, delay skew (skew) may occur.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rrectly recover the FlexE client data from the code blocks, the receiving device performs a delay offset compensation (deskew) operation on the different PHYs when the code blocks transmitted by different PHYs have delay deviations.
  • skew delay offset compensation
  • the receiving device may determine the reception time t1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2 received in the time period T1, and the reception time t2 of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1 received in the time period T1 . Thereby,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determine whether the reception time t1 is later than the reception time t2. If the receiving time t1 is later than the receiving time t2, it means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determine that the time when it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2 is later than the time when it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1. If the receiving time t1 is earlier than the receiving time t2, it means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determine that the time when it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2 is earlier than the time when it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1.
  • the overhead header read alignment operation in the scenario that the receiving device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2 is later than the timing of receiving the overhead header of PHY#1 (that is, the scenario where the overhead header of the PHY to be added arrives late) is introduced.
  • PHY#2 as the PHY to be added
  • PHY#1 as an existing PHY in the FlexE group #1 as an example for introduction.
  • each PHY corresponds to a buffer queue on the receiving device side.
  • PHY#2 corresponds to buffer queue #1
  • PHY#1 corresponds to buffer queue #2.
  •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write the received code block of PHY#1 to the cache queue #2, and then use the read speed V1 to read the code blocks in the cache queue #2 for subsequent data extraction.
  • the reading speed V1 is equal to the writing speed of writing code blocks into the buffer queue #2, so a fixed number of code blocks to be read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buffer queue #2.
  • the number of code blocks to be read in buffer queue #2 can be set as n.
  • FlexE group #1 is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 the speed difference (V1-V2) between the read speed V2 and the read speed V1 should be smaller than the Ethernet clock jitter requirement.
  • Ethernet clock jitter is required to be 100ppm. Therefore, the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ding speed V2 and the reading speed V1 may be less than 100 ppm.
  • the receiving device can monitor the number of code blocks to be read in buffer queue #2.
  • the receiving device may record the time when the number of code blocks to be read in the buffer queue #2 reaches m, and set this time as time t3.
  • m n+k
  •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ception moment of the first code block in the k consecutive code blocks and the reception moment of the kth code block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delay between the two PHYs of the receiving device deviation.
  • k' delay difference ⁇ rate of PHY ⁇ bit length of code block.
  • PHY A1 and PHY A2 are formed into a FlexE group A, and the specific formation method can refe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xisting FlexE protocol,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PHY A3 is the PHY to be added in FlexE group A.
  • the receiving device when the receiving device receives the overhead header A11 and the overhead header A21 and writes the overhead header A11 and the overhead header A21 into the buffer, the receiving device may not have received the overhead header A31.
  • the code block transmitted by PHY A3 reaches the receiving device before the overhead header A31, it is not written into the buffer by the receiving device, but is directly discarded.
  • the receiving device When the receiving device realizes the overhead header read alignment, it can confirm that the PHY to be added is added to the FlexE group, and notify the sending device so that the subsequent send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can perform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updated FlexE group (with the PHY to be added added) .
  •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chip system 800 .
  • the chip system 800 includes: a processor 810 and an interface circuit 820 .
  • the processor 810 is connected to the interface circuit 820, and is configured to perform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the receiving device or the sending device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for example,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the receiving device in FIGS. 5A-5C or 6A-6C.
  • processor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a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and may also be other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s,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DSP),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 or other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transistor logic devices, hardware components or any combination thereof.
  •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 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 a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may be a microprocessor or any conventional processor.
  • the above-mentioned embodiments it may be implemented in whole or in part by software, hardware, firmware or any combination thereof.
  • software it can be implemented in whole or in part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instructions.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on a computer, all or part of the processes or functions describ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re generated.
  • the computer may be a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special purpose computer, computer network, or other programmable device.
  • the computer instructions may be stored in or transmitted over a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将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写入第一缓存队列;按照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接收用于指示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来传输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的业务数据的信息;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减慢读取将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恢复正常读取速度;自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第一开销帧的特定开销码块起,将随后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当从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帧的开销头时,开始以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

Description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以太网发展历史上,经常需要解决以太网接口速率增长和业务流量带宽增长不匹配的矛盾。接口速率增长依次为10吉比特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GE),40GE,100GE等。业务流量带宽的增长,则从100GE到400GE、1太比特以太网((Terabit Ethernet,TE)等。由于业界在以太网接口标准制定和产品开发中是阶梯型的,必然会存在业务数据传送需求和实际设备接口能力之间的差距。并且,当前以太网接口标准都是固定速率,必然存在与光接口设备对接时,不能有效利用光纤带宽资源。
为了解决业务流量带宽和接口的匹配问题,光互联网论坛(optical internet forum,OIF)灵活以太网(flexible ethernet,FlexE)标准技术创建了一个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PCS)的适配层,将多个低速率(例如100GE)的物理接口(physical,PHY)捆绑为灵活以太网组(FlexE group),实现设备的更大传输性能,使得多个业务数据流可以汇聚到一个或者多个PHY进行传输,使得以太网接口速率和业务流量带宽可以灵活匹配。
在需要在已建立FlexE组中增加或删除PHY时,需要将该已建立FlexE组删除,然后,组建新的FlexE组。新的FlexE组中增加或删除了相应的PHY。如此,通过删除已建立FlexE组,重新组建新的FlexE组来增加或删除PHY的方案,会影响已建立FlexE组正在进行的数据传输业务;并且,FlexE组的删除再重建,耗费时间较长(50ms量级),影响用户通信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及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灵活以太网组业务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调整灵活以太网组中的物理接口。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接收数据业务,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码块,并将第一物理接口的码块按照第一写入速度写入第一缓存队列,其中,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包括第一物理接口;按照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第一读取速度和第一写入速度相等;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来传输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的业务数据;将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丢弃;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第一读取速度,K为正整数;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自通过第 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第一开销帧的特定开销码块起,将随后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其中,第一开销帧是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一个开销帧;当从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帧的开销头时,开始以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其中,第二开销帧是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二个开销帧。
也就是说,可以在不删除已建立的FlexE组的情况下,向FlexE组中增加PHY,并且实现要增加PHY和FlexE组中已有PHY在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其中,该方法中的将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丢弃,具体可以是指将码块不写入缓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判断是先接收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还是先接收到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而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若先接收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则可以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若先接收到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则可以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简单判断两个物理接口传输中哪一个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先达到接收侧,确定这两个物理接口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时延差;根据时延差、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确定K的值;其中,K的值与时延差成正比,与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成正比,且与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成反比。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传输时延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晚到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需要在用于缓存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中堆积的码块个数,以便后续实现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的读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第一读取速度包括: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且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第一读取速度。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在确定第二物理接口和第一物理接口之间的时延差满足同一个FlexE组的中不同物理接口间时延要求时,再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以便后续实现读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读取速度减去第二读取速度的差值小于时钟抖动要求。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读取速度的降低幅度小于时钟抖动要求,从而可以 避免第一灵活以太网组正在传输数据传输业务断流,改善了用户通信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所述第二缓存队列;当从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头时,开始以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第二开销头在接收到第一开销头之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为在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发送侧开销对齐后产生的消息。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在进行了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后,通知接收设备向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增加第二物理接口,从而便于实现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发送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为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帧中的FlexE组号字段中的信息。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可以通过更改FlexE组号字段中的内容,来指示接收设备向灵活以太网组中增加物理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发送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为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帧中的PHY map字段中的信息。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可以通过更改PHY map字段中的内容,来指示接收设备向灵活以太网组中增加物理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网管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包括第二物理接口的标识。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管设备可以指示接收设备向灵活以太网组中增加物理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包括:根据在第一时间段内接收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的第一时刻和接收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的第二时刻,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第一时间段的起点是接收第四开销帧的第i个开销码块的时刻,终点是接收第五开销帧的第j个开销码块的时刻;第四开销帧和第五开销帧为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两个相邻开销帧,且第五开销帧位于第四开销帧之后;其中,当第一时刻大于第二时刻时,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当第一时刻小于第二时刻时,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达到接收侧的时刻,确定这两个物理接口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接收数据业务,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通信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码块,并将第一物理接口的码块按照第一写入速度写入第一缓存队列,其中,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包括第一物理接口;用于按照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 第一读取速度和第一写入速度相等;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来传输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的业务数据;将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丢弃;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第一读取速度,K为正整数;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自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第一开销帧的特定开销码块起,将随后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其中,第一开销帧是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一个开销帧;当从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帧的开销头时,开始以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其中,第二开销帧是在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二个开销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还执行: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时延差;根据时延差、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确定K的值;其中,K的值与时延差成正比,与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成正比,且与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成反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还执行: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且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第一读取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读取速度减去第二读取速度的差值小于时钟抖动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还执行:当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通过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当从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头时,开始以第一读取速度读取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第二开销头为在接收到第一开销头之后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为在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后产生的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发送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为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帧中的FlexE组号字段中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发送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为第二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帧中的PHY map字段中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为网管设备发送的消息,且第一指示消息包括第二物理接口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还执行:根据在第一时间段内接收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开销头的第一时刻和接收第二物理接口传输 的开销头的第二时刻,确定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第一时间段的起点是接收第四开销帧的第i个开销码块的时刻,终点是接收第五开销帧的第j个开销码块的时刻;第四开销帧和第五开销帧为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两个相邻开销帧,且第五开销帧位于第四开销帧之后;其中,当第一时刻大于第二时刻时,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当第一时刻小于第二时刻时,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
第二方面所提供的通信设备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其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文对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技术效果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发送数据业务,该方法包括:确定需要在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根据第一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设置第二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以实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在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第二物理接口增加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以使接收设备进行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也就是说,在该方法中,可以根据FlexE组中已有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确定要增加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从而实现了已有PHY和待增加PHY在发送侧的开销对齐。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发送数据业务,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通信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确定需要在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根据第一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设置第二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以实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在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第二物理接口增加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以使接收设备进行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在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发送数据业务,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对应预设的基准开销相位;该方法包括:确定需要在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增加第一物理接口;根据基准开销相位,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第一物理接口增加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以使接收设备进行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已有物理接口在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也就是说,在该方法中,可以根据基准开销相位,设置FlexE组中已有PHY和要增加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从而实现了已有PHY和待增加PHY在发送侧的开销对齐。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发送数据业务,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对应预设的基准开销相位;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通信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确定需要在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增加第一物理接口;根据基准开销相位,确定第一物理接口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将第一物理接口增加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以使接收设备进行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已有物理接口在接收侧的开销对齐。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连接,用于执行指令以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三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三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的程序代码被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三方面所提供的方法或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及设备,可以在不影响FlexE组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调整FlexE组中PHY,实现了FlexE组中PHY的无损调整,提高了用户通信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灵活以太网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灵活以太网协议的发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于灵活以太网协议的接收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4A为一种基于灵活以太网协议的发送设备发送的码块示意图;
图4B为一种基于灵活以太网协议的开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一种接收设备侧的对齐窗口示意图;
图5B为一种接收设备的缓存队列示意图;
图5C为一种接收设备的缓存队列示意图;
图6A为一种接收设备侧的对齐窗口示意图;
图6B为一种接收设备的缓存队列示意图;
图6C为一种接收设备的缓存队列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其中,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 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图1示出了一种灵活以太网系统。其中,四个PHY接口可以捆绑为一个灵活以太网组(FlexE group)。多个灵活以太网协议客户(FlexEclient)中的每一个客户的数据可以在灵活以太网组的指定时隙(一个时隙或多个时隙)上进行传输。一个灵活以太网协议客户端对应一个用户业务数据流(例如,媒体访问控制客户(MAC client))。FlexE夹层(shim),即MAC层和PCS层间的适配层,用于将灵活以太网协议客户的数据映射到灵活以太网组中PHY接口上。
图2为一种FlexE发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发送设备可以发送多个FlexE客户(例如FlexE客户#1、FlexE客户#2、FlexE客户#M等)的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对每一个FlexE客户的数据进行客户处理(client processing),例如可以进行64B/66B编码,得到码块流。发送设备可以在码块流中进行空闲码块增/删(idle insert/delete),进行FlexE客户和FlexE组的速率适配。发送设备可以将进行速率适配后的码块流映射到FlexE夹层的时隙(slot),之后,根据时隙和FlexE组中各PHY的对应关系,将时隙分配至各个PHY,以进行传输。其中,如图2所示,在将时隙分配至各个PHY时,可以在各个PHY对应的时隙间插入开销(overhead,OH)码块,得到开销帧(overhead frame)。然后,传输该开销帧。也就是说,PHY传输的是承载了FlexE客户的数据的开销帧。开销帧将在下文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图3为一种FlexE接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接收设备可以接收FlexE组中各PHY传输的开销帧,在根据开销帧中开销边界进行时延偏差补充,实现数据对齐后,可以根据映射表,从开销帧承载的数据中抽取FlexE客户的数据。将抽取的FlexE客户的数据进行空闲码块增/删,以适配FlexE客户的速率,从而使得上层模块(例如MAC模块)可以对FlexE客户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图4A为一种PHY传输的码块结构示意图。PHY的时域资源划分为20个时隙,以20个时隙为一个周期,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这20个时隙中的每个时隙中,PHY的发送和接收速率为5Gbps。可以在一个时隙中发送或接收一个数据码块。每1023×20个时隙可以插入一个开销码块。示例性的,在PHY的带宽为100G时,相邻开销码块出现的时间间隔约为13.1微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码块和开销码块可以为统称为码块。也就是说,一个数据码块为一个码块,一个开销码块也为一个码块。当下文提到码块时,其可能是指数据码块,也可能是指开销码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前”是指时间顺序上或者说传输顺序上的“前”。相应地,“后”是指时间顺序上或者说传输顺序上的“后”。
八个相邻的开销码块以及各开销码块后的数据码块构成一个开销帧(overhead frame),该开销帧也可以称为基本开销帧。
图4B为一个开销帧中的八个开销码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开销帧的第一个开销码块,即开销码块1,可以称为该开销帧的开销头或者开销边界。开销头为两个开销帧之间的界限,该开销头属于该两个开销帧中的后一个开销帧,该开销头的前一个码块属于该两个开销帧中的前一个开销帧。
参阅图4B,开销帧中的开销码块1可以包括FlexE组号(FlexE group number)字段。FlexE组号字段用于指示FlexE组,不同的FlexE组具有不同的FlexE组号。开销码块1还可以包括C字段、开销多帧指示符(overhead multiframeindicator,OMF)字段等。其中,C字段用于指示当前使用的时隙分配表(calendar configuration in use)。
继续参阅图4B,开销帧中的开销码块2可以包括C字段、PHY图(PHY map)字段、FlexE实例号(FlexE instance number)字段等字段。
PHY map字段用于指示FlexE组中的成员,也就是说PHY map字段用于指示哪些PHY属于FlexE组。具体而言,PHY map字段具有多个比特位,FlexE组中的每一个PHY可以映射为该多个比特位中的一个比特(bit),其中,该比特在PHY map字段中位置和相应PHY的FlexE实例号的位置相一致。举例而言,FlexE实例号为0的PHY和FlexE实例号为4的PHY,则PHY map字段中第一个比特位的比特值和第二比特位的比特值设置为1。
FlexE实例号用于指示PHY,不同的PHY具有不同的FlexE实例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FlexE组中的PHY可以为一个独立的PHY,也可以为一个PHY的切片(slice)。切片也可以称为网络切片(network slice)。根据FlexE2.0协议,可将一个PHY切割为逻辑上相互独立或者说相互绝缘的两个或更多个网络资源。其中,每一个网络资源可以称为该PHY的一个切片。
示例性的,对于速率为100Gbps及以下的PHY,其可以作为FlexE组中的一个PHY。对于速率为N×100Gbps的PHY,其可以被划分为N个切片,其中,一个切片的速率为100Gbps。
当FlexE组中的一个PHY A1具体为一个PHY A的切片时,PHY A1的PHY号(PHY number)由PHY A的实例号和PHY A的切片号(slice number)组成。当FlexE组中的一个PHY为一个独立PHY时,其PHY号等同于其实例号。
继续参阅图4B,开销帧中的开销码块3可以包括C字段、客户时隙分配表A(client calendar A)字段、客户时隙分配表B(client calendar B)字段、时隙分配表切换请求(calendar switch request,CR)字段、时隙分配表切换确认(calendar switch acknowledge,CA)字段。
如上所述,C字段用于指示当前使用的客户时隙分配表。示例性的,当C字段中的比特值为0时,可以表示当前使用客户时隙分配表A。当C字段中的比特值为1时,可以表示当前使用客户时隙分配表B。
当FlexE发送设备和FlexE接收设备需要切换客户时隙分配表时,其可以通过CR、CA字段完成协商。举例而言,在确定了将要切换到的FlexE组后,发送设备可以根据将要切换到的FlexE组,设置或更新时隙分配表B。然后,发送设备可以将CR字段中 的比特值设置为1,接收设备接收到CR字段中的比特值为1的开销码块后,可以进行切换准备(例如进行读对齐等)。接收设备做好切换准备后,可以向发送设备发送CA字段的比特值为1的开销码块。发送设备在接收到CA字段的比特值为1的开销码块后,可以将后续发送的开销帧的开销码块中的C字段的比特值设置为1。比特值设置为1的C字段发送之后,在下一个开销帧的帧头开始,根据时隙分配表B发送数据流。。
通过以上设置,可以通过FlexE组传输速率大于单个PHY带宽的MAC业务,例如,绑定了4个的PHY(每个PHY的带宽为100Gbps)的FlexE组可以传输速率为400Gbps的MAC业务。也可以通过FlexE组同时传输速率小于FlexE组带宽或单个PHY带宽的多个MAC业务,例如,绑定了2个的PHY(每个PHY的带宽为100Gbps)的FlexE组,可以同时传输一个速率为150Gbps的MAC业务和一个速率为50Gbps的MAC业务。
如此,可能存在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1,客户业务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FlexE组中的PHY的带宽不满足客户业务的带宽诉求,需要增加一个或多个PHY达到客户业务的传输速率的诉求。例如,FlexE组绑定了2个100G PHY,在业务数据量增加的场景下,客户业务的带宽要求超过了200G,那么,需要在FlexE组中增加一个物理PHY,达到FlexE组扩容的目的。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不断开业务传输的情况下,往FlexE组中增加PHY的方案。
情况2,客户业务需要的传输速率降低,不需要较大带宽或者某些时段不需要较大带宽。例如,FlexE组绑定了2个100G PHY,在业务数据量减少的场景下,客户业务的带宽要求不超过100G。若继续使用带宽200G的FlexE组进行数据传输,则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在FlexE组中减少一个PHY。因为,需要一种能够在不断开业务传输的情况下,从FlexE组中删除PHY的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FlexE组中PHY调整方法,可以在不删除已建立的FlexE组的情况下,调整FlexE组中PHY。
接下来,在不同实施例中,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FlexE组中PHY调整方法进行具体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可以确定需要在正在执行数据传输业务的FlexE组#1中增加PHY。正在执行数据传输业务的FlexE组#1也可以理解为,FlexE组#1中的已有PHY正在执行数据传输业务,或者说处于工作状态。
为方便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打算或将要增加到FlexE组#1中的PHY称为待增加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发送设备可以响应于PHY增加指示,确定需要在FlexE组#1中增加PHY。发送设备可以接收网管设备控制。其中,网管设备可以显示网管界面,网络管理员可以在网管界面进行相关操作,以触发网管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PHY增加指示,以指示发送设备在FlexE组#1中增加PHY。由此,发送设备可以确定在FlexE组#1中增加PHY。在一个例子中,PHY增加指示可以包括PHY标识(例如实例号(instance number)),以指示哪个PHY为待增加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发送设备可以根据FlexE客户业务数据量的变化,确定是否在FlexE组#1中增加PHY。具体而言,发送设备可以判断MAC层待传输数据量的 多少,当MAC层待传输数据量高于或等于阈值C1(阈值C1可以由FlexE组#1的带宽确定,例如,阈值C1可以等于FlexE组#1的带宽加上100G)时,可以确定FlexE组#1的带宽不能满足FlexE客户业务数据的传输要求,需要在FlexE组#1中增加PHY。发送设备还可以从一个或多个PHY中,确定将要增加到FlexE组#1中的PHY,即确定待增加PHY。该一个或多个PHY为FlexE组#1之外的能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PHY。在一个例子中,发生设备可以从该一个或多个PHY中随机确定一个PHY为待增加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FlexE组#1中的一个PHY因光纤故障而从FlexE组#1中移除。当发送设备通过本地故障(local fault,LF)或远端PHY故障(remote phy fault,RPF),确定该PHY的光纤故障解除时,可以确定在FlexE组#1中增加该PHY,即确定该PHY为待增加PHY。
当发送设备可以确定需要在FlexE组#1中增加PHY,以及具体增加哪个PHY时或之后,可以进行发送侧开销对齐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侧的开销对齐是指待增加的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一致。相应地,发送侧的开销对齐操作是指将待增加的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进行对齐。另外,可以理解的是,FlexE组#1中已有PHY中各PHY间已实现了发送侧的开销对齐,例如,可以在FlexE组#1组建时,实现已有PHY中各PHY间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PHY#2为待增加PHY,PHY#1属于FlexE组#1中的已有PHY。可以理解,发送设备按照固定周期向PHY对应的时隙(数据码块)中插入开销码块,并进行发送,因此,发送设备可以预测PHY#1的一个未发送开销帧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可以根据预测的发送时刻,向PHY#2对应的时隙中插入开销头,使得该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和预存的发送时刻相同。然后,按照每1023×20个时隙插入开销码块。由此,实现了PHY#2和PHY#1的开销对齐。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FlexE组#1可以对应预设的基准PHY,FlexE组#1中已有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与基准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是相同的。发送设备可以进行待增加PHY和基准PHY的开销对齐操作,以将待增加的PHY的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和基准PHY的发送时刻进行对齐,实现待增加PHY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开销对齐。待增加PHY和基准PHY的开销对齐操作,可以参考上文对PHY#2和PHY#1的对齐操作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基准PHY为预设的一种虚拟的并不用于数据传输的PHY,其采用了预设的基准开销相位。基准开销相位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开销控制规则,其规定了开销头的发送时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为不同速率的PHY,产生或者预先设置不同的基准开销相位。也就是说,不同速率的PHY对应不同的基准开销相位,或者说,不同速率的PHY对应不同的基准PHY。可以理解,通常一个FlexE组中的PHY的速率是相同的,因此,FlexE组中的PHY对应的基准PHY或者说基准相位开销,可以称为FlexE组对应的基准PHY或者说基准相位开销。
由此,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实现发送侧的开销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发送设备可以完成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后时或之后,可以通知接收设备需在FlexE组#1中增加PHY,以及增加哪个PHY为待增加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PHY#2为待增加PHY。发送设备可以在PHY#2的开销帧的第一个开销码块(即,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中填充FlexE组#1的组号。也就是说,可以设置PHY#2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与FlexE组#1中已有PHY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一致。
当接收设备接收到PHY#2的开销头时,可以检测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进而可以根据FlexE组号字段中的FlexE组#1的组号,确定PHY#2为FlexE组#1的待增加PHY。具体而言,接收设备在检测到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可以产生告警。可以理解,PHY#2在增加到FlexE组#1之前,其开销头中FlexE组号字段中的原有内容和FlexE组#1的组号是不一致的。当接收设备检测到PHY#2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已被修改为FlexE组#1的组号)和原有内容不同时,可以产生告警。接收设备可以响应该告警,查看PHY#2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可以得到PHY#2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为FlexE组#1的组号。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还可以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增加通知,以通知接收设备PHY#2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变化是为了进行PHY增加操作,而非发生了异常,从而避免接收设备因告警而进行的异常修复操作。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PHY#2为待增加PHY。发送设备可以根据PHY#2实例号(instance number)以及FlexE组#1的已有PHY实例号,设置PHY#2的开销帧的第二个开销码块中的PHY map字段中的比特值。具体而言,可以设置PHY map字段中对应于PHY#2实例号的比特位的比特值,以及设置PHY map字段中对应于已有PHY实例号的比特位的比特值。例如,可以将PHY map字段中对应于PHY#2实例号的比特位的比特值设置为1,将PHY map字段中对应于已有PHY实例号的比特位的比特值设置为1,而将PHY map字段中其他比特位设置为0。为方便描述,可以将经过设置后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称为比特指示信息B1。
当接收设备接收到PHY#2的开销帧的第二个开销码块时,可以检测第二个开销码块中的PHY map字段,进而可以根据PHY map字段中的各比特位的比特值,确定PHY#2为FlexE组#1的待增加PHY。
具体而言,接收设备在检测到第二个开销码块中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可以产生告警。可以理解,PHY#2在增加到FlexE组#1之前,其开销帧的第二个开销码块中PHY map字段中的原有内容和比特指示信息B1是不同的。当接收设备检测到PHY#2的开销帧中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已被修改为比特指示信息B1)和原有内容不同时,可以产生告警。接收设备可以响应该告警,查看PHY#2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可以得到PHY map字段的内容为比特指示信息B1。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还可以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增加通知,以通知接收设备PHY#2的开销帧中PHY map字段的内容变化是为了进行PHY增加操作,而非发生了异常,从而避免接收设备因告警而进行的异常修复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设备可以响应于PHY增加指示,确定需要在FlexE组#1中增加PHY。接收设备可以接收网管设备控制。示例性的,当发送设备完成发送侧的 开销对齐时或之后,可以向网管设备发送通知消息,该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网管设备发送侧的开销对齐已完成。网管设备在接收到该通知消息时或之后,可以显示用于管理接收设备的网管界面。网络管理员可以在该网管界面进行相关操作,以触发网管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增加指示,以指示接收设备在FlexE组#1中增加PHY。由此,接收设备可以确定在FlexE组#1中增加PHY。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向网管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可以包括PHY标识(例如实例号(instance number)),该PHY标识对应的PHY为待增加PHY,且发送设备已完成了该待增加PHY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开销对齐。网管设备可以将该PHY标识携带在增加指示中,以指示接收设备具体将哪个PHY增加到FlexE组#1中。
由此,通过上述方式,接收设备可以确定需要在FlexE组#1中增加PHY,以及增加哪一个PHY。
可以理解,FlexE组#1的各PHY已经实现了发送侧开销对齐,但发送设备发送的码块通过FlexE组#1的各PHY传输后,可能会产生时延偏差(skew)。因此,接收设备为了能够正确地从码块中恢复FlexE客户数据,在不同PHY传输的码块出现时延偏差时,对不同PHY进行时延偏差补偿(deskew)操作。
接收设备进行的时延偏差补偿操作也可以称为接收侧开销对齐操作。可以理解,在网络传输中,码块到达接收设备时,可以先写入接收设备的缓存中,然后,接收设备按照先入先出的顺序从缓存中读取码块,以进行数据提取。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侧开销对齐操作可以理解为码块的读对齐操作。更具体地,接收侧开销对齐操作可以理解为开销帧的开销头读对齐操作。
接下来,在不同实施例中,介绍开销头读对齐操作的实现过程。在下文中,为方便表述,可以将PHY对应的开销帧的开销头,简称为PHY的开销头。PHY对应的开销帧是指通过该PHY进行传输的开销帧。可以设定PHY#2为待增加PHY,PHY#1为FlexE组#1中的一个已有PHY。
接收设备在进行开销头读对齐操作之前,需要先判断PHY#2的时延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是否大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时延偏差补偿能力通常由FlexE标准规定,比如可以为10微秒。
示例性的,接收设备可以确定接收设备在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2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t1,以及确定接收设备在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1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t2。时间段T1是以接收设备接收PHY#1的开销帧O1中第i个开销码块的接收时刻为起点,以接收设备接收PHY#1的开销帧O2中第j个开销码块的接收时刻为终点的时间段。其中,开销帧O1和开销帧O2相邻,则开销帧O2处于开销帧O1之后。1<i≤8,1<j≤8,且i,j均为自然数。在一个例子中,i可以为5,j可以为2。
可以理解,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0万千米/秒,而FlexE协议规定了,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光纤长度一般不长于10千米。若两个开销头的发送时刻相同,则这两个开销头的传输时延之间的时延差最多不会超过相邻两个码块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3微秒)。因此,PHY#2的一个开销头和PHY#1的一个开销头均在时间段T1内收到,可说明这两个开销头的发送时刻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根据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2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和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2的开 销头的PHY#1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来确定PHY#2和PHY#1的时延大小关系。
可以判断t1和t2之间的时间差是否小于时延偏差补偿能力。若FlexE组#1中只要一个已有PHY(即PHY#1)时,当t1和t2之间的时间差小于或等于时延偏差补偿能力时,可以确定PHY#2的时延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不大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当FlexE组#1中已有PHY为多个时,PHY#2的时延和PHY#1之外的其他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PHY#2的时延和PHY#1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的确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当PHY#2的时延和FlexE组#1中每一个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小于或等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时,可以确定PHY#2的时延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不大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
若PHY#2的时延和FlexE组#1中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大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则可以确定PHY#2不能增加到FlexE组#1中,本次往FlexE组#1中增加PHY失败。
若PHY#2的时延和FlexE组中已有PHY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小于接收设备的时延偏差补偿能力,则可以确定PHY#2可以增加到FlexE组#1中。
在确定PHY#2可以增加到FlexE组#1中时或之后,接收设备可以确定PHY#2的开销头达到接收设备的时刻是否晚于PHY#1的开销头达到接收设备的时刻。也就是说,接收设备可以确定其接收PHY#2的开销头的时刻是否晚于接收PHY#1的开销头的时刻。
示例性的,如上所述,接收设备可以确定在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2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t1,以及在时间段T1内接收到的PHY#1的开销头的接收时刻t2。由此,接收设备可以确定接收时刻t1是否晚于接收时刻t2。若接收时刻t1晚于接收时刻t2,则说明接收设备可以确定其接收PHY#2的开销头的时刻晚于接收PHY#1的开销头的时刻。若接收时刻t1早于接收时刻t2,则说明接收设备可以确定其接收PHY#2的开销头的时刻早于接收PHY#1的开销头的时刻。
接下来,介绍接收设备接收PHY#2的开销头的时刻晚于接收PHY#1的开销头的时刻这一场景(即待增加PHY的开销头晚到场景)下的开销头读对齐操作。仍以PHY#2为待增加PHY,PHY#1为FlexE组#1中的一个已有PHY为例进行示例介绍。
可以理解,每一个PHY在接收设备侧对应一个缓存队列。例如,可以设定PHY#2对应缓存队列#1,PHY#1对应缓存队列#2。在FlexE组正常工作的状态(即FlexE没有处于PHY调整的状态,或者说,在接收设备没有进行开销头的对齐操作时)下,接收设备可以将其接收到的PHY#1的码块写入到缓存队列#2,然后,使用读取速度V1读取缓存队列#2中的码块,以进行后续的数据提取。读取速度V1等于往缓存队列#2写入码块的写入速度,因此,缓存队列#2中可以维持固定数目的待读取的码块。可以设定缓存队列#2中待读取的码块的数目为n。
在接收设备在对齐窗口内接收到PHY#2的开销头之前,接收设备接收的PHY#2的码块不写入缓存队列#1,而是直接丢掉。对齐窗口将在下文进行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当接收设备确定出其接收PHY#2的开销头的时刻晚于接收PHY#1的开销头的时 刻时或之后,接收设备以读取速度V2读取缓存队列#2中的码块。其中,读取速度V2慢于读取速度V1,而缓存队列#2的写入速度不变,由此,缓存队列#2中待读取的码块逐渐增加,即增加缓存队列#2的缓存深度。
可以理解,对于PHY#1,通常接收设备接收到一个码块,将该码块写入缓存队列。码块是通过光信号或电信号传输的,光信号或电信号的传播速率固定,因此,接收设备接收相邻两个码块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接收设备接收码块的速率通常是固定的。相应地,缓存队列#2的写入速度也是固定的。
可以理解,FlexE组#1正在执行数据传输业务,为了避免数据传输业务断流,读取速度V2和读取速度V1之间的速度差(V1-V2)要小于以太网时钟抖动要求。通常,以太网时钟抖动要求为100ppm。因此,读取速度V2和读取速度V1之间的速度差可以小于100ppm。在一个例子中,可以设置读取速度V2=读取速度V1-50ppm。
接收设备可以监控缓存队列#2中待读取码块的数目。接收设备可以记录缓存队列#2待读取码块的数目达到m的时刻,设定该时刻为时刻t3。其中,m=n+k,k个连续码块中的第一个码块的接收时刻和第k个码块的接收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接收设备的两个PHY之间的时延偏差。
k的值可以由PHY#2的时延和PHY#1的时延之间的时延差(即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时间差值)、PHY#1的速率(或者说PHY#2的速率。可以理解,PHY#1的速率=PHY#2的速率)的速率、PHY#1(或者说PHY#2)传输的码块的比特(bit)长度确定。其中,PHY#1可以为速率为100GGbps的PHY,也可以为速率为50GGbps的PHY,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码块的长度可以为66bit。在一个例子中,可以理解,传输相邻码块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因此,时延差可以通过码块的个数来表征。
示例性的,通过公式(1)确定k’。
k’=时延差×PHY的速率÷码块的比特长度。其中,当k’为整数时,设定k=k’;当k’不为整数时,将k’向上取整得到的值设置为k。
示例性的,通常PHY的速率和码块的比特长度为固定值,因此,可以预设不同时延差和不同的k之间的对应关系表。在具体应用时,当确定出时延差时,可以从不同时延差和不同的k之间的对应关系表中,确定出相应的k。
在时刻t3,接收设备将读取缓存队列#2的读取速度从读取速度V2恢复到读取速度V1。
接收设备根据时刻t3,开启一个满足PHY对齐要求的对齐窗口。该对齐窗口是以开销帧O3中第i个开销码块的接收时刻为起点,以开销帧O4的第j个开销码块的接收时刻为终点的时间段。其中,开销帧O3为接收设备在时刻t3之后接收到的PHY#1的第一个开销帧,或者说,开销帧O3的开销头为接收设备在时刻t3之后接收到的PHY#1的第一个开销头。开销帧O3和开销帧O4相邻,且开销帧O4处于开销帧O3之后。1<i≤8,1<j≤8,且i,j均为自然数。开销帧O4为PHY#1的开销帧。在一个例子中,i可以为5,j可以为2。
当接收设备在对齐窗口内接收到PHY#2的开销头时,将该开销头写入到缓存队列#1,并且从该开销头开始,将该开销头后续的码块写入到缓存队列#1。此外,接收设备并不读取缓存队列#1中待读取的码块。何时开始读取缓存队列#1中待读取的码块将 在下文进行介绍。
在接收设备以读取速度V1读到开销帧O4的开销头的同时,接收设备以读取速度V1开始读取缓存队列#1中的待读取码块。由上述内容可知,缓存队列#1中处于队列最前面的是在对齐窗口内接收到PHY#2的开销头。也就是说,接收设备在以读取速度V1开始读取开销帧O4的开销头及后续码块时,也以读取速度V1开始读取在对齐窗口内接收到PHY#2的开销头及后续码块。
当FlexE组#1中已有PHY还包括PHY#1之外的其他PHY时,该其他PHY对于的缓存队列中待读取码块的读取方式可以参考上文对缓存队列#2中待读取码块的读取方式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实现了待增加PHY的开销头晚到场景下的开销头读对齐。
接下来,结合图5A、图5B、图5C,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对待增加PHY的开销头晚到场景下的开销头读对齐进行举例说明。
参阅图5A,可以设定PHY A1和PHY A2被组建成为一个FlexE组A,具体组建方式可以参考现有FlexE协议介绍,在此不再赘述。PHY A3为FlexE组A的待增加PHY。
在接收设备进行开销头对齐操作时,可以开启一个对齐窗口,对齐窗口可以参考上文介绍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A所示,PHY A1的开销头A11、PHY A2的开销头A21、PHY A3的开销头A31可以出现在对齐窗口中在对齐窗口内。换言之,在对齐窗口内,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到PHY A1的开销头A11、PHY A2的开销头A21、PHY A3的开销头A31。其中,接收设备接收开销头A31的接收时刻,晚于接收设备接收开销头A11的接收时刻和接收开销头A21的接收时刻。
参阅图5B,当接收设备接收到开销头A11、开销头A21,并将开销头A11、开销头A21写入到缓存时,接收设备可能还没有接收到开销头A31。当PHY A3传输的在开销头A31之前码块达到接收设备时,并没有被接收设备写入缓存,而是直接丢弃。
参阅图5C,当接收设备接收到开销头A31时,开始将PHY A3传输的码块写入缓存。也就是说,接收设备将开销头A31及之后的码块写入缓存,而开销头A31之前的码块不写入缓存。
当接收设备按照缓存中先入先出的读取顺序读取到开销头A11和开销头A21时(在将PHY A1和PHY A2组建为FlexE组A时,已对PHY A1和PHY A2进行了接收端的开销对齐,因此,接收设备读取开销头A11的时刻和读取开销头A21的时刻是一致的),接收设备开始读取开销头A31。由此,实现了待增加PHY和FlexE组中已有PHY间的读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设备可以比较慢的速度读取(为了避免业务数据断流,所以使用较慢读取速度,而非不读取。而PHY A1和PHY A2传输的码块仍持续写入(不丢弃),从而使得用于缓存PHY A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和用于缓存PHY A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更多的码块或者说深度加深。当PHY A1和PHY A2对应的缓存队列达到足够深度或者说缓存的码块足够多时,可以恢复到正常速度读取。具体可以上文对时刻t3的介绍。相对而言,用于缓存PHY A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的 码块较少。可以理解,接收设备是对不同的缓存队列进行并行读取。用于缓存PHY A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的码块较少,使得PHY A3传输的码块可以在缓存中停留较短时间,就可以被读取。而用于缓存PHY A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较长,PHY A1传输的码块需要在缓存中停留较长时间,才能被读取。由此,虽然PHY A1传输的码块比PHY A3传输的码块先达到接收设备,但读取时刻可以保持一致。PHY A2同理。
接下来,结合图6A、图6B、图6C,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对待增加PHY的开销头早到场景下的开销头读对齐进行举例说明。
参阅图6A,可以设定PHY B1和PHY B2被组建成为一个FlexE组B,具体组建方式可以参考现有FlexE协议介绍,在此不再赘述。PHY B2为FlexE组B的待增加PHY。
在接收设备进行开销头对齐操作时,可以开启一个对齐窗口,对齐窗口可以参考上文介绍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A所示,PHY B1的开销头B11、PHY B2的开销头B21、PHY B3的开销头B31可以出现在对齐窗口中在对齐窗口内。换言之,在对齐窗口内,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到PHY B1的开销头B11、PHY B2的开销头B21、PHY B3的开销头B31。其中,接收设备接收开销头B31的接收时刻,早于接收设备接收开销头B11的接收时刻和接收开销头B21的接收时刻。
参阅图6B,当接收设备接收到开销头B31时,开始将PHY B3传输的码块写入缓存。也就是说,接收设备将开销头B31及之后的码块写入缓存,而开销头B31之前的码块不写入缓存。在将开销头B31写入缓存后,接收设备并非马上启动对开销头B31的读取,而是等待开销头B11和开销头B21的读取时刻。当接收设备读取到开销头B11和开销头B21时(在将PHY B1和PHY B2组建为FlexE组B时,已对PHY B1和PHY B2进行了接收端的开销对齐,因此,接收设备读取开销头B11的时刻和读取开销头B21的时刻是一致的),可以开始读取开销头B31。换言之,接收设备对不同的缓存队列可以并行读取,当接收设备在用于缓存PHY B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中读取到开销头B11时,接收设备开销按照先入先出的顺序读取用于缓存PHY B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中的码块,而开销头B31为用于缓存PHY B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中的首个码块。因此,在接收设备读取开销头B11的同时,也读取开销头B31。由此,实现了待增加PHY和FlexE组中已有PHY间的读对齐。
继续参阅图6B和图6C,开销头B31,早于开销头B11和开销头B21先到达接收设备。开销头B31及其后续码块在达到接收设备后,可以被写入缓存。在开销头B11被读取之前,开销头B31不被读取,且后续码块持续写入缓存,从而使得用于缓存PHY B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更多的码块或者说深度较深。相对而言,用于缓存PHY B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的码块较少。接收设备是对不同的缓存队列进行并行读取。用于缓存PHY B3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缓存的码块较多,使得PHY B3传输的码块需要在缓存中停留较长时间,才可以被读取。而用于缓存PHY B1传输的码块的缓存队列较长,PHY B1传输的码块在缓存中停留较短时间,就可被读取。由此,虽然PHY B3传输的码块比PHY B1传输的码块先达到接收设备,但读取时刻可以保持一致。PHY B2同理。
由此,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待增加PHY和FlexE组中已有PHY存在时延偏差的情况下,实现开销头的读对齐。
当接收设备实现了开销头读对齐,可以确认将待增加PHY增加到FlexE组中,并通知发送设备,以便后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更新后的FlexE组(增加了待增加PHY)进行数据传输。
接下来,仍以PHY#2为FlexE组#1的待增加PHY为例,对接收设备通知发送设备使用更新后的FlexE组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案进行示例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定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使用客户时隙分配表A,通过FlexE组#1进行数据传输。当发送设备确定待增加PHY为PHY#2时或之后,可以根据PHY#2的时隙以及FlexE组#1中已有PHY的时隙对客户时隙分配表B进行更新。当发送设备完成了发送侧开销对齐操作后,发送设备可以将向接收设备发送的开销帧中的CR字段的比特值设置为1。接收设备在实现了接收侧的开销头读对齐以及其他切换准备后,可以将向发送设备发送的开销帧中的CA字段设置为1。发送设备在接收到CA字段的比特值为1的开销帧后,可以发送设备后续向接收设备发送的开销帧的开销码块中的C字段的比特值设置为1。比特值设置为1的C字段发送之后,在下一个开销帧的帧头开始,根据时隙分配表B发送数据流。由此,可以实现使用更新后的FlexE组#1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客户时隙分配表A和客户时隙分配表B切换的更具体过程可以参考FlexE现有协议的介绍,此处不再进行一一介绍。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在不影响FlexE组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往FlexE组中增加PHY,实现了FlexE组中PHY的无损增加,提高了用户通信体验。
接下来,示例介绍从FlexE组中删除PHY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可以确定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
为方便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打算或将要从FlexE组中删除的PHY称为待删除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发送设备可以响应于PHY删除指示,确定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发送设备可以接收网管设备控制。其中,网管设备可以显示网管界面,网络管理员可以在网管界面进行相关操作,以触发网管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PHY删除指示,以指示发送设备从FlexE组#2中删除PHY。由此,发送设备可以确定从FlexE组#2中删除PHY。在一个例子中,PHY删除指示可以包括PHY标识(例如实例号(instance number)),以指示哪个PHY为待删除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发送设备可以根据FlexE客户业务数据量的变化,确定是否从FlexE组#2中删除PHY。具体而言,发送设备可以判断MAC层待传输数据量的多少,当MAC层待传输数据量低于或等于预设阈值C2(阈值C2可以由FlexE组#2的带宽确定,例如,阈值C2可以等于FlexE组#2的带宽减去100G)时,可以确定FlexE组#2的带宽远高于FlexE客户业务数据的传输要求。为避免网络资源浪费,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发送设备可以从FlexE组#2的已有PFY中确定待删除PHY。例如,发送设备可以从FlexE组#2的已有PHY随机确定一个PHY为待删除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FlexE组#2中的一个PHY因光纤故障而需要从FlexE组#2中移除。发送设备可以通过本地故障(local fault,LF)或远端PHY故障 (remote phy fault,RPF),确定发生光纤故障的PHY,从而将其作为待删除PHY。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发送设备确定出待删除PHY时或之后,可以通知接收设备需在FlexE组#2中删除该待删除PHY。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PHY#3为待删除PHY。发送设备可以将PHY#3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中的内容修改为指示信息B2,指示消息B2不同于FlexE组#2的组号。
当接收设备接收到PHY#3的开销头时,可以检测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可发现FlexE组号字段中的内容不为FlexE组#2的组号,从而可以确定PHY#3为待删除PHY。
具体而言,当接收设备检测到PHY#3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已被修改为指示信息B2)和FlexE组#2的组号时,可以产生告警。接收设备可以响应该告警,查看PHY#3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可以得到PHY#3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已不为FlexE组#2的组号。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还可以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删除通知,以通知接收设备PHY#3的开销头中的FlexE组号字段的内容变化是为了进行PHY删除操作,而非发生了异常,从而避免接收设备因告警而进行的异常修复操作。
在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可以设定PHY#3为待删除PHY。发送设备可以设置PHY#3的PHY map字段中比特值,使得PHY map字段的内容仅指示PHY#3。也就是说,使得PHY map字段仅包括PHY#3的指示信息。例如,可以将PHY#3的PHY map字段中对应于PHY#3实例号的比特位的比特值设置为1,其他比特位的比特值设置为0。
当接收设备接收到PHY#3的开销帧的第二个开销码块时,可以检测第二个开销码块中的PHY map字段,可发现PHY map字段仅包括PHY#3的指示信息,可以确定PHY#3为待删除PHY。
具体而言,接收设备在检测到第二个开销码块中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可以产生告警。可以理解,PHY#3本为FlexE组#2中的已有PHY。在被发送设备修改前,PHY#3字段用于指示FlexE组#2中所有已有PHY。而被发送设备修改后,PHY#3字段仅用于指示PHY#3。因此,接收设备可以检测到PHY#3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告警。接收设备可以响应该告警,查看PHY#3的PHY map字段的内容,可以得到PHY map字段的内容仅指示PHY#3。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还可以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删除通知,以通知接收设备PHY#3的开销帧中PHY map字段的内容变化是为了进行PHY删除操作,而非发生了异常,从而避免接收设备因告警而进行的异常修复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设备可以响应于PHY删除指示,确定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3。接收设备可以接收网管设备控制,网络管理员可以在该网管界面进行相关操作,以触发网管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PHY删除指示,以指示接收设备从FlexE组#2中删除PHY#3。在一个例子中,发送设备向网管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可以包括PHY#3的PHY标识(例如实例号(instance number)),以指示PHY#3为待删除PHY。
由此,通过上述方式,接收设备可以确定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3。
当接收设备确定需要从FlexE组#2中删除PHY#3时或之后,接收设备可以关闭 PHY#3的写入缓存功能,即不将PHY#3传输的码块写入缓存。
当接收设备关闭PHY#3的写入缓存功能时或之后,接收设备可以通知发送设备已将PHY#3从FlexE组#2中删除,以便后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更新后的FlexE组(删除了PHY#3)进行数据传输。
接下来,以PHY#3为FlexE组#3中删除为例,对接收设备通知发送设备使用更新后的FlexE组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案进行示例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定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使用客户时隙分配表A,通过FlexE组#2进行数据传输。当发送设备确定待删除PHY为PHY#3时或之后,可以根据FlexE组#2中除PHY#3之外的已有PHY的时隙对客户时隙分配表B进行更新。发送设备可以将向接收设备发送的开销帧中的CR字段的比特值设置为1。接收设备在关闭了关闭PHY#3的写入缓存功能时或之后,可以将向发送设备发送的开销帧中的CA字段设置为1。发送设备在接收到CA字段的比特值为1的开销帧后,可以发送设备后续向接收设备发送的开销帧的开销码块中的C字段的比特值设置为1。比特值设置为1的C字段发送之后,在下一个开销帧的帧头开始,根据时隙分配表B发送数据流。由此,可以实现使用更新后的FlexE组#2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客户时隙分配表A和客户时隙分配表B切换的更具体过程可以参考FlexE现有协议的介绍,此处不再进行一一介绍。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在不影响FlexE组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从FlexE组中删除PHY,实现了FlexE组中PHY的无损删除,提高了用户通信体验。
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700。通信设备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10、存储器720和收发器730。存储器720中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可被处理器710执行。当该指令在被处理器710执行时,通信设备700可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或发送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例如图5A-图5C或图6A-图6C中接收设备所执行的操作。具体而言,处理器710可以进行数据处理操作,收发器730可以进行数据发送和/或接收的操作。
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800。芯片系统800包括:处理器810和接口电路820。处理器810和接口电路820连接,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或发送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例如图5A-图5C或图6A-图6C中接收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片系统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830。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可被处理器810执行。该指令在被处理器810执行时,芯片系统800可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或发送设备所执行的操作,例如图5A-图5C或图6A-图6C中接收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Claims (14)

  1. 一种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接收数据业务,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码块,并将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码块按照第一写入速度写入第一缓存队列,其中,所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包括所述第一物理接口;
    按照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所述第一读取速度和所述第一写入速度相等;
    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来传输所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的业务数据;
    将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丢弃;
    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所述第一读取速度,K为正整数;
    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自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第一开销帧的特定开销码块起,将随后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其中,所述第一开销帧是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一个开销帧;
    当从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帧的开销头时,开始以所述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其中,所述第二开销帧是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二个开销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时延差;
    根据所述时延差、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确定所述K的值;其中,所述K的值与所述时延差成正比,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成正比,且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成反比。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所述第一读取速度包括: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且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所述第一读取速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读取速度减去所述第二读取速度的差值小于时钟抖动要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所述第二缓存队列;
    当从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头时,开始以所述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所述第二开销头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开销头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在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发送侧开销对齐后产生的消息。
  7. 一种通信设备,用于通过第一灵活以太网组接收数据业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
    当所述通信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
    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码块,并将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码块按照第一写入速度写入第一缓存队列,其中,所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包括所述第一物理接口;
    用于按照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所述第一读取速度和所述第一写入速度相等;
    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增加第二物理接口来传输所述第一灵活以太网组中的业务数据;
    将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码块丢弃;
    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大小关系;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所述第一读取速度,K为正整数;
    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自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第一开销帧的特定开销码块起,将随后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第二缓存队列,其中,所述第一开销帧是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一个开销帧;
    当从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帧的开销头时,开始以所述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其中,所述第二开销帧是在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到的第二个开销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 令,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
    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时延差;
    根据所述时延差、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确定所述K的值;其中,所述K的值与所述时延差成正比,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速率成正比,且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传输的码块的比特长度成反比。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且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和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降低至第二读取速度,直至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的码块数增加K个后,将所述第一缓存队列的读取速度恢复至所述第一读取速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读取速度减去所述第二读取速度的差值小于时钟抖动要求。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
    当确定所述第二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的传输时延时,将通过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开销头及随后的码块写入所述第二缓存队列;
    当从所述第一缓存队列中读取到第二开销头时,开始以所述第一读取速度读取所述第二缓存队列中码块,所述第二开销头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开销头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接收的第一个开销头。
  12. 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在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发送侧开销对齐后产生的消息。
  13.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的程序代码被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0/106384 2020-07-31 2020-07-31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WO202202140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80102324.XA CN116057865A (zh) 2020-07-31 2020-07-31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PCT/CN2020/106384 WO2022021409A1 (zh) 2020-07-31 2020-07-31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06384 WO2022021409A1 (zh) 2020-07-31 2020-07-31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21409A1 true WO2022021409A1 (zh) 2022-02-03

Family

ID=80037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06384 WO2022021409A1 (zh) 2020-07-31 2020-07-31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7865A (zh)
WO (1) WO2022021409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13502B1 (en) * 2015-06-30 2018-08-15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CN109981208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传输业务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50002A (zh) * 2018-06-26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lexE组中PHY的调整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19182A (zh) * 2018-07-12 2020-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容量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13502B1 (en) * 2015-06-30 2018-08-15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CN109981208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传输业务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50002A (zh) * 2018-06-26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lexE组中PHY的调整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19182A (zh) * 2018-07-12 2020-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容量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7865A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8169B2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PHY in FlexE group, relate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1836815B1 (en) Dynamic and intelligent buffer management for san extension
WO2019128467A1 (zh) 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传输业务流的方法和装置
US7496700B1 (en) Serial tunneling protocol (STP) flow control in SAS expanders without SATA link state machine
US11843452B2 (en) Clock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784735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emory management in an offload of network protocol processing
US685943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tending the reach of a data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ing a flow control interception device
US900790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head of line blocking in an Ethernet system
JP4732594B2 (ja) 複数ギガビットイーサネット(r)アーキテクチャ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8133402A1 (zh) 业务的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US97294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dit-based link level flow control
US10394469B2 (en) Detecting and handling solicited IO traffic microbursts in a fibre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
WO2019128287A1 (zh) 基于FlexE业务的信元交换方法及系统
US893055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with constant data rate
EP2698944A1 (en) Dynamic link adjustment method and link managing device
WO2022021409A1 (zh) 灵活以太网组中物理接口调整方法和设备
US6622183B1 (en) Data transmission buffer having frame counter feedback for re-transmitting aborted data frames
WO2020087250A1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FlexE交换系统
WO2011026508A1 (en)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data traffic over radio links
CN110719182A (zh) 一种链路容量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WO202108246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42983B (zh) 成员动态处理方法、系统、接收端、管理实体及存储介质
CN117675705B (zh) 一种网络链路层的流控包更新方法和装置
WO2024051511A1 (zh) 一种频偏消除实现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WO2020133218A1 (zh) 一种重传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9475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