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164547A1 -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164547A1
WO2020164547A1 PCT/CN2020/075102 CN2020075102W WO2020164547A1 WO 2020164547 A1 WO2020164547 A1 WO 2020164547A1 CN 2020075102 W CN2020075102 W CN 2020075102W WO 2020164547 A1 WO2020164547 A1 WO 202016454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evel
qos
service
termina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751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张博源
Original Assigne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016454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16454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存储介质,所述通信方法包括: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要求在2019年02月1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0115195.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例如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需求的丰富,以及第五代通信技术的标准制定日趋完善,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也逐渐渗透到垂直行业中,其中,车联网的应用场景是比较典型的。R15版本的基于eLTE(Enhanced LTE,增强型长期演进系统)的车联网标准已经制定完成,R16版本的基于新无线电(New Radio,NR)的车联网技术(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宣布立项研究。基于NR的车联网技术在满足已有基础安全类业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许多高级业务的支持,如遥控驾驶和编队行驶。
对于V2X终端,如何进行接入控制,怎么确定终端是否进入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态,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存储介质,解决了如何控制终端是否进入RRC连接态进行通信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业务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能够进入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配置方法,包括:
为终端配置业务QoS特征参数,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终端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配置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为终端配置服务质量业务QoS特征参数,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终端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终端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及第二通信总线;
第二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上述通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基站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存储器及第一通信总线;
第一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上述通信配置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基站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至少存储有通信配置程序和/或通信程序,其中,通信配置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通信配置方法;通信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通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存储介质,通过基站为终端配置业务QoS特征参数,终端可以通过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基于基站为终端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可以让终端实现接入控制,保证在满足要求的时候控制自身进入RRC连接态,获取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实现通信;在终端自己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不满足要求时,暂时不进入RRC连接态,这样有利于对通信资源的利用,实现通信资源的优化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通信方案中基站与终端的一种交互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终端判断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V2X蜂窝网络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通信方案中基站与终端的一种交互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通信配置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与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通信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示例5中提供的终端进行接入的一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实施例一:
为了实现对V2X终端的接入控制,保证通信资源的优化配置,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案,该通信方案包括在基站侧实现的通信配置方法及在终端侧实现的通信方法,请参见图1示出的基站与终端的交互示意图:
S102:基站为终端配置业务QoS特征参数。
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让终端确定其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本实施例中的业务QoS特征参数至少可以包括等级划分指示和接入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业务QoS特征参数除了包括等级划分指示和/或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终端的接入标识。例如,基站可以为终端配置接入标识,并且与终端约定接入标识为预定标识的终端可以直接进行RRC连接态。所以,对于终端而言,其可以通过判断自己的接入标识是否是预定标识来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通常,基站会为普通的通信终端配置接入标识,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为V2X终端增配接入标识。
等级划分指示能够让终端确定哪些业务属性特征是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哪些业务属性特征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这里所谓的业务属性特征包括以下几种中的任意一种:QoS等级;QoS索引;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Default Priority Level,DPL)。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中,QoS索引可以为5G QoS索引,也即5QI,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5G以外的其他通信系统当中,QoS索引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指示信息。
“QoS等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QoS需求的高低,例如,“QoS  hierarchy1(QoS等级1)”、“QoS hierarchy2(QoS等级2)”……,其中,QoS等级1所表征的QoS需求最高,QoS等级2所对应的QoS需求次之……以此类推,QoS等级数值越大,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低,反之,QoS等级数值越小,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高低。该映射关系可以体现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QoS等级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参数。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映射关系当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同时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当然,在一些示例的基站所配置的映射关系当中,各QoS等级均同时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参数。
上述第一参数可以是指QoS索引与QoS参数组映射关系中的某一种参数,例如,第一参数可以是QoS索引或者是QoS参数组中的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也即基站配置的映射关系可以是QoS等级与QoS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QoS等级与数据包默认优先级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基站为终端配置的等级划分指示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中的至少意一种: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第一等级阈值;第二等级阈值。
其中,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包括基站所指定的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不包含在该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的业务属性特征自然就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包括基站所指定的各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如果终端确定某业务属性特征在该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不存在,则说明该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的是,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仅包括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或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和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为第一等级阈值,第一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当中,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为第二等级阈值,第二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等级阈值和第二等级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第一等级阈值和第二等级阈值相同,则等级低于该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就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等级高于该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就是高等级业 务属性特征。
应当明白的是,对于QoS等级和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这两个业务属性特征,其等级数值越大,对应的等级越低,等级数值越小,对应的等级越高。以数据包默认优先级为例:数值为“1”的优先级高于数值为“2”的优先级。所以,对于QoS等级和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这两个业务属性特征,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实际上是指等级数值大于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实际上是指等级数值小于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向终端发送等级划分指示。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该等级划分指示通过QoS索引指示。当然,基站也可以通过信令消息等向终端发送等级划分指示。当基站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发送等级划分指示时,终端也会通过系统广播消息获取等级划分指示。
S104:终端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终端在确定基站为自身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之后,可以根据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自己当前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假定基站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是等级划分指示,则终端可以参照图2示出的流程图来判断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S202:终端根据等级划分指示确定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和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S204:终端根据当前业务的业务特征属性确定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终端先根据等级划分指示确定出自己当前业务的业务属性是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还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随后再基于当前业务的业务属性特征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如果终端确定自己当前各业务的业务属性均属于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则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如果终端当前至少一个业务的业务属性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则确定当前能够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终端也可以根据其他判断原则来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例如,终端在确定自己当前的所有业务的业务属性均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时,才确定可以进入RRC连接态;若终端确定自己当前的业务中存在至少一个的业务属性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时,则确定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上面对基站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是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基站为终端配置的接入类型是与业务的QoS特性对应的。针对这种情况,本实施例提供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基站为终端配置各业务QoS特性对应的接入类型,并且为各接入类型配置对应的特征因子,该特征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接入类型对应的接入概率。终端则可以基于其当前业务的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来判断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的大小可以由基站根据接入类型所对应的QoS特性(也即业务的QoS需求)来进行配置,例如,对于QoS需求比较高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小,反之,对于QoS需求比较低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大。在本实施例中,特征因子的取值为(0,1]。
对于终端,其在确定出基站为各业务配置的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之后,可以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大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允许进入RRC连接状态;如果当前生成的随机数小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基站在进行业务QoS特征参数配置的时候,是根据QoS需求与特征因子值呈负相关的原则来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则QoS需求低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高的特征因子值,QoS需求高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小的特征因子值,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在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只有在保证随机数大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时,才能允许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就不能进入RRC连接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QoS需求高的业务具有更大的接入概率,而QoS需求低的业务具有相对较小的接入概率。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在为业务接入类型配置特征因子值的时候,对于QoS需求比较高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大,反之,对于QoS需求比较低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小。
对于终端,其在确定出基站为各业务配置的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之后,可以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小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允许进入RRC连接状态;如果当前生成的随机数大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基站在进行业务QoS特征参数配置的时候,是根据QoS 需求与特征因子值呈正相关的原则来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则QoS需求低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小的特征因子值,QoS需求高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大的特征因子值,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在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只有在保证随机数小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时,才能允许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就不能进入RRC连接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QoS需求高的业务具有更大的接入概率,而QoS需求低的业务具有相对较小的接入概率。
方案二,基站可以为各业务配置对应的接入类型,并向终端指示各接入类型对应的QoS等级。终端在确定当前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后,可以基于当前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判断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中,QoS需求越高的业务,其QoS等级的等级数值越小,QoS需求越低的业务,其对应的QoS等级的等级数值越大。为了保证终端处理QoS需求高的业务时,能够有较大的接入概略,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当前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可以先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小于或等于QoS等级的倒数,也即小于或等于1/QoS等级,则确定当前可以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则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如果基站所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包括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或接入类型对应的QoS等级,则基站还会为终端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阻拦时长,该阻拦时长用于终端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确定总阻拦时长。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终端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总阻拦时长:
T=(0.7+0.6*a)*T 0
其中,T为总阻拦时长,T 0为基站为当前业务所属接入类型配置的阻拦时长,a为特征因子,或者为QoS等级的倒数(即1/QoS等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终端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总阻拦时长:
T=(0.7+0.6*随机数*a)*T 0
这里的a同样可以为特征因子,或者为QoS等级的倒数(即1/QoS等级)。
确定出总阻拦时长T之后,终端按照T进行计时,在计时完成之前,暂时都不能进入RRC连接态,通常,在计时完成之前,终端也不需要再做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的判断。在计时完成之后,终端可以重新再判断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为V2X(vehicle to X,即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联网)终端,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终端。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配置方法和通信方法,除了可以应用于车联网领域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配置方法和通信方法,让终端基于基站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进行接入控制,保证在业务QoS特征参数满足要求的时候控制自身进入RRC连接态,获取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实现通信;在业务QoS特征参数不满足要求时,暂时不进入RRC连接态,实现对通信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优化配置。
实施例二:
随着第五代通信技术行业标准的日益完善,R15版本的基于eLTE的车联网标准已经指定完成,R16版本的基于NR的车联网技术宣布立项研究。
所谓车联网是指车联可以参与到无线通信中,请参见图3示出的V2X蜂窝网络架构:通过无线蜂窝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以及车与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比如告知彼此目前的状态(包括车辆的位置,速度,行驶路径),以及道路环境信息(比如道路拥堵状况,突发交通事故),协作感知交互,以达到提供多种预警信息减小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五代通信技术中,在这些已有的基础安全类业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许多高级业务的支持,如遥控驾驶和编队行驶。由车头带领编队组内成员行驶,以达到节省油耗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QoS需求,对于高QoS需求的业务,终端应优先进行发送,并且保证业务传输的质量(例如,可靠性,速率,最大时延要求等等)。
V2X终端存在两种模式,基于基站控制的模式(mode 1)和基于自行资源调度的模式(mode 2)。当终端基于基站调度时,每当终端需要进行通讯时,需要向基站进行资源请求,上报待传输数据包对应的业务类型,所需频点信息,数据包优先级信息以及数据包缓存大小。基站根据所述信息为终端分配合适的资源,用于终端的数据传输。而当终端处于自行资源调度的模式下,终端可在资源池内进行感知,判断资源池的拥塞程度并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数据发送。
在LTE V2X技术中,在终端处于自行资源调度的模式下进行载波选择时,每个载波上的资源池都有对应的资源池忙闲程度的指示(Channel Busy Rate,CBR),对于每个终端来说,其不同的数据包优先级(ProSe Per-Packet Priority,PPPP),都会配置不同的PPPP-CBR门限值。因此终端会比较当前资源池的忙闲程度与不同数据包优先级对应的PPPP-CBR门限值,判断当前数据包能否使 用此资源池进行发送,如果不行,则终端需要进行载波重选。
在NR(New Radio,新无线)Uu(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口引入了5QI(5G QoS Indicator,5G服务质量指示),5QI用于定量地描述5G QoS的特征,一个5QI值对应一组5G QoS参数,5G QoS参数组中的各参数表征的是对应5QI值对通信质量的要求。5G QoS参数组中可以包括默认优先级(Default Priority Level),数据包延时预估(PDB,Packet Delay Budget),数据包错误率(PER,Packet Error Rate),最大数据容量(MDBV,Default Maximum Data Burst Volume),以及默认平均传输窗口(Default Averaging Window)。基站可以向终端配置5QI与5G QoS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下简称“5QI-5G QoS映射关系”),并向终端指示各5QI对应的通信资源,这样,当终端存在需要发送的数据包时,就可以根据数据包对应的5QI值确定采用何种通信资源来对该数据包进行发送。基站配置的5QI-5G QoS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PCTCN2020075102-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20075102-appb-000002
Figure PCTCN2020075102-appb-000003
Figure PCTCN2020075102-appb-000004
从上面的表1“5QI Value”(5QI值)一列可以看出,5QI-5G QoS映射关系中5QI值并不是连续的,且5QI值的大小与5G QoS参数组中参数所表征的QoS需求高低也没有关系,没有规律可循,这就导致基站向终端指示5QI值所对应的通信资源时,只能以单个5QI值为单位进行指定,信令开销大的问题。同样地,在其他通信系统当中,QoS索引与QoS参数组间的映射关系(以下简称“第一映射关系”)中也会存在QoS索引数值不连贯,QoS索引数值与QoS参数组所表征的QoS高低无关的情况,从而导致基站进行通信资源指示时,必须要针对每一个QoS索引进行通信资源指示,信令交互开销大,占用通信资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方案,请参见图4:
S402:基站为终端配置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QoS等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QoS需求的高低,例如,“QoS hierarchy1(QoS等级1)”、“QoS hierarchy2(QoS等级2)”……,其中,QoS等级1所表征的QoS需求最高,QoS等级2所对应的QoS需求次之……以此类推,QoS等级数值越大,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低,反之,QoS 等级数值越小,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高低。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为终端配置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了同前述第一映射关系进行区分,下面介绍中将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简称“第二映射关系”)。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映射关系可以体现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QoS等级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参数。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第二映射关系当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同时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当然,在一些示例的基站所配置的第二映射关系当中,各有QoS等级均同时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参数是指QoS索引与QoS参数组映射关系中的某一种参数,例如,第一参数可以是QoS索引或者是QoS参数组中的默认优先级。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参数也可以是QoS参数组中的其他参数,例如数据包延时预估、数据包错误率、最大数据容量以及默认平均传输窗口中的任意一种。下面以QoS索引(5QI)作为第一参数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见表2示出的一种第二映射关系:
表2
QoS等级 5QI Value
QoS等级1 {5QI1,5QI3,5QI7,5QI10}
QoS等级2 {5QI2,5QI4,5QI12}
QoS等级3 {5QI5,5QI6,5QI8}
QoS等级4 {5QI9,5QI11,5QI1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参数为QoS索引实际上也就是指基站所配置的第二映射关系是QoS等级与QoS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一个QoS等级都同时对应多个5QI值,例如,5QI1,5QI3,5QI7,5QI10这四个QoS索引同属于QoS等级1;而5QI2,5QI4,5QI12这三个QoS索引则同属于QoS等级2……QoS等级4同时对应5QI9,5QI11,5QI13三个QoS索引。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之所以将5QI1,5QI3,5QI7,5QI10划分至QoS等级1是因为5QI1,5QI3,5QI7,5QI10这几个5QI所对应的QoS需求比较高,这从表1中各5QI对应QoS需求的高低可以体现;同样地,对表1中其他5QI的划分也是类似,均是基于各5QI对应QoS需求的高低进行划分的。
由于QoS需求高的各5QI所对应的数据在传输的时候需要使用QoS高的通信资源,QoS需求低的各5QI所对应的数据在传输的时候可以使用QoS低的通 信资源。所以,基站基于对应QoS需求的高低对表1中的各5QI进行对应的QoS等级划分,并基于QoS等级来进行通信资源指示,依旧可以保证QoS需求高的各5QI所对应的数据在传输的时候能够使用QoS高的通信资源,QoS需求低的各5QI所对应的数据在传输的时候能够使用QoS低的通信资源。
同时,因为基站以QoS等级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指示,因此,在基站为某一个QoS等级指示了通信资源之后,终端就可以确定出该QoS等级下的多个5QI所对应的通信资源。例如,基站指定QoS等级3对应的通信资源是A,则终端可以确定5QI5,5QI6,5QI8这三个QoS索引对应的数据均应该采用通信资源A进行传输。这就避免基站在进行通信资源指示的时候,需要向终端指示每一个5QI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不得不与终端进行大量的信令交互,占用通信资源的问题。
虽然表2中第一参数是5QI,表2是应用于5G通信系统的,但毫无疑义的是,第一参数也可以是其他通信系统中适用的QoS索引,例如未来某一通信系统当中的QoS索引,所以,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基站所配置的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通信系统中。
下面以第一参数为默认优先级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见表3示出的基站配置的另一种第二映射关系:
表3
QoS等级 默认优先级
QoS等级1 [0-20)
QoS等级2 [20-40)
QoS等级3 [40-60)
QoS等级4 [60-80)
QoS等级5 [80-100)
通常,待传输数据的默认优先级越高,则传输该数据所采用的通信资源对应的QoS也就越高,而如果待传输数据的默认优先级较低,则在对该数据进行传输的时候,可以采用QoS较低的通信资源。所以,在表2当中,基站将默认优先级较高(即数值较小的默认优先级)与等级较高的QoS等级(即数值较小的QoS等级)对应起来,将默认优先级较低(即数值较大的默认优先级)与等级较低的QoS等级(即数值较大的QoS等级)对应起来,这样可以在进行资源 指示的时候,只需要为等级较高的QoS等级分配QoS高的通信资源,即可保证默认优先级较高的数据能够采用QoS高的通信资源进行传输;只需要为等级较低的QoS等级分配QoS低的通信资源,即可保证默认优先级低的数据够采用QoS低的通信资源进行传输,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因为基站将默认优先级进行区间划分,同时,建立各区间同QoS等级之间的映射关系,这样,当基站以QoS等级向终端指定通信资源的时候,基站指定一个QoS等级所对应的通信资源后,终端即可确定多个默认优先级所对应的通信资源,这也能够显著减少基站进行通信资源指示的信令交互。
表2和表3分别以第一参数为QoS索引和默认优先级为例对基站配置的第二映射关系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的是,基站也可以参照前述介绍创建其他第一参数与QoS等级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S404:基站向终端发送资源指示消息。
在基站为终端配置了QoS等级同第一参数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之后,基站可以向终端发送资源指示消息,该资源指示消息以QoS等级为单位向终端指示通信资源,也即终端接收到该资源指示消息之后,至少可以确定某一QoS等级所对应的通信资源。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通过一个资源指示消息向终端指定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QoS等级所对应的通信资源。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基站通过发送的一个通信资源指示消息可以同时向终端指定所有QoS等级所对应的通信资源。
终端接收到资源指示消息后,结合该资源指示消息以及第二映射关系就可以确定第一参数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确定第一参数对应的数据应当采用何种通信资源进行发送。可选地,终端先确定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终端确定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即第二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是基站通过信令向终端配置的,也可以是基站与终端两端默认配置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将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配置好之后,通过关系指示消息发送给终端,终端接收到该关系指示消息之后,通过对该消息进行解析,从而确定出基站配置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进行存储,以便后续使用。
确定出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之后,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资源指示消息。
终端确定出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即第二映射关系之后,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资源指示消息。根据该资源指示消息终端可以确定至少一个QoS等级对应的通信资源,因为在第二映射关系中,一个QoS等级同时对应 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第一参数。
最后,终端根据资源指示消息确定资源并通信。
基站通过为终端配置服务质量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在向终端进行通信资源指示的时候,以QoS等级为单位向终端指示通信资源。第一参数是指QoS索引与QoS参数组映射关系中的某一种参数,由于基站配置的映射关系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同时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也即在以QoS等级向终端指示通信资源时,一个通信资源同时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基站可以通过一个资源指示信息向终端指示至少两个第一参数对应的通信资源,这相对于相关技术中一个消息仅能指示一个第一参数所对应的通信资源的情况,能够极大地减少资源指示中的信令交互,降低基站的信令开销。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配置装置,请参见图5,通信配置装置50可以部署在基站侧,其包括配置模块502,配置模块502用于为终端配置服务质量业务QoS特征参数,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图6示出了该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60包括连接模块602,用于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让连接模块602确定其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本实施例中的业务QoS特征参数至少可以包括等级划分指示和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业务QoS特征参数除了包括等级划分指示和/或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终端的接入标识。例如,配置模块502可以为终端配置接入标识,并且与连接模块602约定接入标识为预定标识的终端可以直接进行RRC连接态。所以,对于连接模块602而言,其可以通过判断终端的接入标识是否是预定标识来确定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通常,配置模块502会为普通的通信终端配置接入标识,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模块502可以为V2X终端增配接入标识。
等级划分指示能够让连接模块602确定哪些业务属性特征是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哪些业务属性特征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这里所谓的业务属性特征包括以下几种中的任意一种:QoS等级;QoS索引;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
在5G通信系统中,QoS索引可以为5G QoS索引,也即5QI,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5G通信系统以外的其他通信系统当中,QoS索引 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指示信息。
“QoS等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QoS需求的高低,例如,“QoS hierarchy1”、“QoS hierarchy2”……,其中,QoS等级1所表征的QoS需求最高,QoS等级2所对应的QoS需求次之……以此类推,QoS等级数值越大,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低,反之,QoS等级数值越小,则QoS等级所对应的QoS需求越高低。该映射关系可以体现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QoS等级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参数。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映射关系当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同时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当然,在一些示例的配置模块502所配置的映射关系当中,各有QoS等级均同时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参数。
上述第一参数可以是指QoS索引与QoS参数组映射关系中的某一种参数,例如,第一参数可以是QoS索引或者是QoS参数组中的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也即配置模块502配置的映射关系可以是QoS等级与QoS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可以是QoS等级与数据包默认优先级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配置模块502为终端配置的等级划分指示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中的至少意一种: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第一等级阈值;第二等级阈值。
其中,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包括配置模块502所指定的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不包含在该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的业务属性特征自然就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包括配置模块502所指定的各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如果连接模块602确定某业务属性特征在该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中不存在,则说明该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的是,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仅包括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或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和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为第一等级阈值,第一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当中,等级划分指示可以为第二等级阈值,第二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等级阈值和第二等级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 果第一等级阈值和第二等级阈值相同,则等级低于该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就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等级高于该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就是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应当明白的是,对于QoS等级和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这两个业务属性特征,其等级数值越大,对应的等级越低,等级数值越小,对应的等级越高。以数据包默认优先级为例:数值为“1”的优先级高于数值为“2”的优先级。所以,对于QoS等级和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这两个业务属性特征,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实际上是指等级数值大于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实际上是指等级数值小于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配置模块502可以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向连接模块602发送等级划分指示。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该等级划分指示通过QoS索引指示。当然,配置模块502也可以通过信令消息等向连接模块602发送等级划分指示。当配置模块502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发送等级划分指示时,连接模块602也会通过系统广播消息获取等级划分指示。
连接模块602在确定配置模块502为自身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之后,可以根据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自己当前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假定配置模块502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是等级划分指示,则连接模块602可以先根据等级划分指示确定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和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然后根据当前业务的业务特征属性确定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连接模块602先根据等级划分指示确定出终端当前业务的业务属性是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还是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随后再基于当前业务的业务属性特征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如果连接模块602确定终端当前各业务的业务属性均属于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则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如果终端当前至少一个业务的业务属性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则连接模块602确定当前能够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连接模块602也可以根据其他判断原则来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例如,连接模块602在确定终端当前的所有业务的业务属性均属于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时,才确定可以进入RRC连接态;若连接模块602确定终端己当前的业务中存在至少一个的业务属性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时,则确定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上面对配置模块502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配置模块502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是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配置模块502配置的接入类型是与业务的QoS特性对应的。针对这种情况,本实施例提供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配置模块502为终端配置各业务QoS特性对应的接入类型,并且为各接入类型配置对应的特征因子,该特征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接入类型对应的接入概率。连接模块602则可以基于其当前业务的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来判断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的大小可以由配置模块502根据接入类型所对应的QoS特性(也即业务的QoS需求)来进行配置,例如,对于QoS需求比较高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小,反之,对于QoS需求比较低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大。
对于连接模块602,其在确定出配置模块502为各业务配置的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之后,可以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大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允许进入RRC连接状态;如果当前生成的随机数小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配置模块502在进行业务QoS特征参数配置的时候,是根据QoS需求与特征因子值呈负相关的原则来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则QoS需求低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高的特征因子值,QoS需求高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小的特征因子值,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模块602在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只有在保证随机数大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时,才能允许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就不能进入RRC连接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QoS需求高的业务具有更大的接入概率,而QoS需求低的业务具有相对较小的接入概率。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配置模块502在为业务接入类型配置特征因子值的时候,对于QoS需求比较高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大,反之,对于QoS需求比较低的业务,其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小。
对于连接模块602,其在确定出配置模块502为各业务配置的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之后,可以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小于或等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允许进入RRC连接状态;如果当前生成的随机数大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所对应的特征因子,则表征当前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配置模块502在进行业务QoS特征参数配置的时候,是根据QoS需求与特征因子值呈正相关的原则来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则QoS需求低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小的特征因子值,QoS需求高的业务所对应的接入类型具有更大的特征因子值,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模块602在确定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只有在保证随机数小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时,才能允许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就不能进入RRC连接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QoS需求高的业务具有更大的接入概率,而QoS需求低的业务具有相对较小的接入概率。
方案二,配置模块502可以为各业务配置对应的接入类型,并向连接模块602指示各接入类型对应的QoS等级。连接模块602在确定当前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后,可以基于当前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判断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中,QoS需求越高的业务,其QoS等级的等级数值越小,QoS需求越低的业务,其对应的QoS等级的等级数值越大。为了保证终端处理QoS需求高的业务时,能够有较大的接入概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模块602在确定当前是否可以进入RRC连接态时,可以先生成随机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小于或等于QoS等级的倒数,也即小于或等于1/QoS等级,则确定当前可以进入RRC连接态,反之,则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如果配置模块502所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包括接入类型以及特征因子或接入类型对应的QoS等级,则配置模块502还会为终端配置接入类型对应的阻拦时长,该阻拦时长用于连接模块602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确定总阻拦时长。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连接模块602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总阻拦时长:
T=(0.7+0.6*a)*T 0
其中,T为总阻拦时长,T 0为配置模块502为当前业务所属接入类型配置的阻拦时长,a为特征因子,或者为QoS等级的倒数(即1/QoS等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连接模块602在确定当前不能进入RRC连接态时,也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总阻拦时长:
T=(0.7+0.6*随机数*a)*T 0
这里的a同样可以为特征因子,或者为QoS等级的倒数(即1/QoS等级)。
确定出总阻拦时长T之后,连接模块602按照T进行计时,在计时完成之前,暂时都不能进入RRC连接态,通常,在计时完成之前,连接模块602也不需要再做当前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的判断。在计时完成之后,连接模块602 可以重新再判断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为V2X终端,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终端。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配置方法和通信方法,除了可以应用于车联网领域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本实施例中,通信配置装置50可以部署在基站侧,而通信装60则可以部署在终端侧,其中配置模块502的功能可以通过基站的处理器与通信单元共同实现,连接模块602的功能可以通过终端的处理器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配置装置和通信装置,让终端基于基站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进行接入控制,保证在业务QoS特征参数满足要求的时候控制自身进入RRC连接态,获取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实现通信;在业务QoS特征参数不满足要求时,暂时不进入RRC连接态,实现对通信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优化配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可以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编译并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本实施例中,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通信配置程序和通信程序中的一个,其中,通信配置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任意一种通信配置方法。通信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任意一种通信方法。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站,如图7所示:基站70包括第一处理器71、第一存储器7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处理器71与第一存储器72的第一通信总线73,其中第一存储器7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通信配置程序的存储介质,第一处理器71可以读取通信配置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通信配置方法的步骤。该基站70实现通信配置方法的细节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终端,如图8所示:终端80包括第二处理器81、第二存储器82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处理器81与第二存储器82的第二通信总线83,其中第二存储器8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通信程序的存储介质,第二处理器81可以读取通信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通信方法的步骤。该终端80实现通信方法的细节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请参见图9,该通信系统9包括基站70和终端80,在本一些示例当中,通信系统9中包括一个基站70和多个终端80,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通信系统9中可以不包括不只一个基站80。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通过基站为终端配置业务QoS特征参数,终端可以通过该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进入RRC连接态。基于基站为终端配置的业务QoS特征参数,可以让终端实现接入控制,保证在满足要求的时候控制自身进入RRC连接态,获取对应的通信资源,从而实现通信;在终端自己的业务QoS特征参数不满足要求时,暂时不进入RRC连接态,这样有利于对通信资源的利用,实现通信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将结合一些示例继续对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配置方法以及通信方法进行阐述:
示例1:
基站通过配置QoS等级的第二等级阈值,第二等级阈值用于指示QoS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的QoS等级为高QoS等级。根据前述介绍可知,由于QoS等级的等级数值与QoS等级的等级高低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实际上QoS等级高于该第二等级阈值是指QoS等级的等级数值小于第二等级阈值。
如,假定基站配置的第二等级阈值为“2”,即当UE当前业务中存在QoS hierarchy的等级数值小于或等于2时,UE确定可以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示例2:
基站通过配置QoS等级的第一等级阈值,第一等级阈值用于指示QoS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的QoS等级为低QoS等级。根据前述介绍可知,由于QoS等级的等级数值与QoS等级的等级高低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实际上QoS等级低于该第一等级阈值是指QoS等级的等级数值大于第一等级阈值。
例如,基站配置的第一等级阈值为“4”,则如果UE当前所有业务的QoS hierarchy均大于或等于4,如终端当前两个业务的QoS等级分别为QoS hierarchy4和QoS hierarchy5时,则UE暂时不能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示例3:
基站为access category1(接入类型1)和access category2(接入类型2)配值的特征因子分别为0.6和0.7。UE1对应的业务特征属于access category1,UE2对应的业务属于access category2。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为各接入类型配置对应 的特征因子时,接入类型对应的业务对QoS需求越高,则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小,反之,接入类型对应的业务对QoS需求越低,则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值越大。
在进行接入控制时,UE1产生的随机数为0.7,UE2产生的随机数为0.6。UE1产生的随机数大于access category1对应的特征因子0.6,因此UE1可以进行接入;UE2产生的随机数小于access category2对应的特征因子,因此UE2不可以接入。
基站可以按照业务的QoS需求,配置特征因子的大小,QoS需求越高,特征因子数值越小,则UE接入的可能性越大。这样可以保证QoS需求高的业务具有更高的接入概率。
示例4:
假定基站为access category1配置的特征因子为0.6。而UE1当前的业务属于access category1。在进行接入控制时,UE1产生的随机数为0.7,因为随机数大于access category1对应的特征因子,因此UE1无法进行接入。同时,基站为access category1配置的阻拦时长为3个时间单位,因此最后计算出UE1被阻拦的总阻拦时长为:
T390=(0.7+0.6*0.6)*3个时间单位=3.18个时间单位
在示例4当中,基站为终端配置各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以及阻拦时长,在配置特征因子时,基站可以按照业务的QoS需求,配置特征因子的大小,QoS需求越高,特征因子数值越小,因子UE被阻拦的总阻拦时长也会更短,也即QoS需求越高的业务,被阻拦的总阻拦时长越短。
示例5:
在本示例当中,基站可以为V2X终端增配接入标识、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以及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以及阻拦时长T 0。基站为接入类型配置特征因子时,遵循业务QoS需求越高,特征因子越小的原则。V2X终端在进行接入判断时,可以参照图10示出的流程图进行:
S1002:V2X终端判断自身的接入标识是否基站预先配置的特定接入标识。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进入S1004,否则,进入S1012。
S1004:V2X终端生成随机数。
S1006:V2X终端判断随机数是否大于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进入S1008,否则进入S1012。
S1008:V2X终端根据当前业务接入类型对应的阻拦时长计算总阻拦时长。
S1010:V2X终端按照计算出的总阻拦时长进行计时。
计时结束后,重新进行接入判断,也即进入S1002。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个V2X终端而言,其接入标识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终端在计时结束后,也可以进入S1004进行判断。
S1012:V2X终端进入RRC连接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配置方法、通信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通信系统、存储介质,不仅可以应用于通信系统、当前正在部署的5G通信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未来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中。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数字多功能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 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所以,本申请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Claims (30)

  1. 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业务服务质量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和接入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等级划分指示用于确定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和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所述接入类型与业务的QoS特性对应。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的情况下,所述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包括:
    根据所述等级划分指示确定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和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根据业务的业务特征属性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根据当前业务的业务特征属性确定当前是否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包括:
    在多个业务的业务属性均属于所述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的情况下,确定不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在至少一个业务的业务属性属于所述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的情况下,确定进入RRC连接态获取专用资源。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等级划分指示包括以下几种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所述第一业务属性列表中包括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所述第二业务属性列表中包括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一等级阈值,所述第一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低于所述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等级阈值,所述第二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高于所述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的情况下,在所述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之前,还包括:
    通过系统广播消息接收基站发送的等级划分指示,所述等级划分指示通过QoS索引指示。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业务属性特征为以下之一: QoS等级、QoS索引、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所述等级划分指示为用于确定低等级QoS等级和高等级QoS等级的指示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确定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一参数为QoS索引或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的情况下,所述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包括:
    确定基站配置的多个接入类型以及与所述多个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并基于业务的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判断是否进入RRC连接态;
    或,
    确定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基于所述业务对应的QoS等级判断是否进入RRC连接态。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不能进入RRC连接态的情况下,根据以下两个公式中的一个确定总阻拦时长:
    公式一:T=(0.7+0.6*a)*T 0
    公式二:T=(0.7+0.6*随机数*a)*T 0
    其中,T为总阻拦时长,T 0为所述基站为所述业务所属接入类型配置的阻拦时长,a为所述特征因子,或a为所述QoS等级的倒数。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基站为本终端配置的接入标识;
    根据所述接入标识判断是否进入RRC连接态。
  13. 一种通信配置方法,包括:
    为终端配置业务服务质量QoS特征参数,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是否进入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包括等级划分指示和接入类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等级划分指示用于所述终端 确定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和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所述接入类型与业务的QoS特性对应。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等级划分指示包括以下几种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所述第一业务属性列表中包括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业务属性特征列表,所述第二业务属性列表中包括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一等级阈值,所述第一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低于所述第一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低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第二等级阈值,所述第二等级阈值用于指示等级高于所述第二等级阈值的业务属性特征为高等级业务属性特征。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在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等级划分指示的情况下,所述为终端配置业务QoS特征参数包括:
    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向所述终端发送等级划分指示,所述等级划分指示通过QoS索引指示。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业务属性特征为以下之一:QoS等级、QoS索引、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在所述等级划分指示为用于所述终端确定低等级QoS等级和高等级QoS等级的指示的情况下,所述通信配置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终端配置QoS等级与第一参数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一参数为QoS索引或数据包默认优先等级。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中存在至少一个QoS等级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参数。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在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为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的情况下,所述为终端配置服务质量业务QoS特征参数包括:
    为所述终端配置多个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以及与所述多个接入类型对应的特征因子,所述特征因子用于所述终端基于业务所属的接入类型判断是否接入网络;
    或,
    为所述终端配置多个业务对应的接入类型,并向所述终端指示所述多个接入类型对应的QoS等级。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指示所述多个接入类型对应的阻拦时长,所述阻拦时长用于所述终端在基于所述特征因子或所述QoS等级确定不进入RRC连接态的情况下确定总阻拦时长。
  22.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还包括所述终端的接入标识。
  23. 如权利要求13-2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终端为车联网V2X终端。
  24. 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连接模块,设置为通过业务QoS特征参数确定是否进入RRC连接态。
  25. 一种通信配置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设置为为终端配置业务服务质量QoS特征参数,所述业务QoS特征参数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是否进入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
  26.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及第二通信总线;
    所述第二通信总线设置为实现所述第二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第二处理器设置为执行所述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至少一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为车联网V2X终端。
  28. 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存储器及第一通信总线;
    所述第一通信总线设置为实现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一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第一处理器设置为执行所述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至少一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
  29.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基站以及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终端。
  30. 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通信配置程序和通信程序中的至少之一,其中,所述通信配置程序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配置方法;所述通信程序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PCT/CN2020/075102 2019-02-14 2020-02-13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20164547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5195.7 2019-02-14
CN201910115195.7A CN110536362A (zh) 2019-02-14 2019-02-14 通信配置、通信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4547A1 true WO2020164547A1 (zh) 2020-08-20

Family

ID=68659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75102 WO2020164547A1 (zh) 2019-02-14 2020-02-13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36362A (zh)
WO (1) WO20201645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362A (zh) * 2019-02-14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配置、通信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CN111464358B (zh) * 2020-04-02 2021-08-2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13938904A (zh) * 2020-06-29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2995315B (zh) * 2021-02-24 2022-05-27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一种面向服务的智能汽车车载网络QoS保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614A (zh) * 2013-06-28 2014-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CN104717693A (zh) * 2013-12-12 2015-06-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业务接入控制、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170367116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Convida Wireless, Llc Grant-less Operations
CN110536362A (zh) * 2019-02-14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配置、通信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614A (zh) * 2013-06-28 2014-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CN104717693A (zh) * 2013-12-12 2015-06-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业务接入控制、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170367116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Convida Wireless, Llc Grant-less Operations
CN110536362A (zh) * 2019-02-14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配置、通信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6362A (zh) 201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6454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644486B (zh) 终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侧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KR101212610B1 (ko) 서비스 승인 및 네트워크 혼잡 제어를 위한 우선순위-기반 서비스 요청들, 허가들에 대한 방법들 및 시스템들
WO2020030163A1 (zh)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06535246B (zh)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的上报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10168660A1 (en) Side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7166277A1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15085897A1 (zh) 集群组呼盲检能力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9028846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SHORT INTERVAL OF TRANSMISSION TIME
WO2019095978A1 (zh) 信息上报方法、资源分配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7889161B (zh) 传输控制信令和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6465387B (zh) 多跳能力的发现和每链路基础上的路由
WO2021155517A1 (zh) 资源指示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1057888A1 (zh) 拥塞控制的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终端
WO2021155556A1 (zh) 资源选择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WO2019051654A1 (zh) 一种逻辑信道的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9179105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EP4346303A1 (en) Resource re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228010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82530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192602A1 (zh) 重传数据的发送方法及数据重传资源的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WO2023019589A1 (zh) 载波选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9007197A1 (zh) 一种资源选择方法、装置及终端
US20240134715A1 (en) Resource re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3124928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7551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7551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32PN Ep: public notification in the ep bulletin as address of the adressee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ee format text: NOTING OF LOSS OF RIGHTS PURSUANT TO RULE 112(1) EPC (EPO FORM 1205A DATED 04/02/2022)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75511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