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063484A1 -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063484A1
WO2020063484A1 PCT/CN2019/107067 CN2019107067W WO2020063484A1 WO 2020063484 A1 WO2020063484 A1 WO 2020063484A1 CN 2019107067 W CN2019107067 W CN 2019107067W WO 2020063484 A1 WO2020063484 A1 WO 202006348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link
terminal device
threshold
access network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70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郑娟
李超君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986408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852426A4/en
Publication of WO202006348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063484A1/zh
Priority to US17/215,406 priority patent/US20210219369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5Handover due to radio link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Definitions

  • terminal equipment may have multiple bandwidth capabilities. Even if one wireless link fails, the terminal equipment can continue to work with other bandwidth capabiliti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ethod, if a wireless link fails, the terminal device will perform RRC reconstruction, resulting in unnecessary RRC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even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fall back to the RRC idle state, which may cause the terminal device to fail to work normally.
  • a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a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K time units, And / or,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n P time units; K and P are both positive integers, and K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P .
  • the method before determining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fails,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sending trigger information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is used to request detec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or used to request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whe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entering an RRC idle state; or, when determining the first In the case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perform RRC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sending capability information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where the capability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struct a terminal device to detect the first The capability of the wireless link and 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or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can configure a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in advance, s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needs to know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terminal device. Therefore,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send the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so that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can configure the terminal device to detect the wireless link according to the capability of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if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obtaining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ccording to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 the terminal devic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t may need to repeat the transmission multiple times to improve coverage, which is more resource-intensive than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erefor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t can continue to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Once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determined, If the link does not fail,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switch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gain, thereby sav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s as much as possible.
  • a bandwidth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a bandwidth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receiving confirm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terminal device, where the confirmation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struct the terminal device to be sent by the first wireless chain Way to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sending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o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downlink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e information is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to detect a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 the terminal devic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t may need to repeat the transmission multiple times to improve coverage, which is more resource-intensive than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erefor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t can also continue to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so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include a processing unit and a transceiver unit.
  • the processing unit and the transceiver unit may perform corresponding functions in the first aspect or the method provided by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first aspect.
  •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include a processor and a transceiver.
  • the processor and the transceiver may perform corresponding functions in the first aspect or the method provided by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first aspect.
  • the transceiver is implemented as, for example,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here can be understood as a radio frequency transceiver component in a terminal device.
  • a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provided.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the above method design, such as a terminal device, or a chip provided in the terminal device.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es: a memory for storing computer executable program code; and a processor, the processor being coupled to the memory.
  • the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includes instructions.
  • the processor executes the instructions, the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caused to execute the foregoing first aspect or the method in any one of th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s of the first aspect.
  • the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further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If the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terminal device,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 transceiver in the terminal device, such as a radio frequency transceiver component in the terminal device. This type of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chip provided in a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n input / output interface of the chip, such as an input / output pin.
  • the sixth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further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 transceiver in the network device, such as a radio frequency transceiver component in the network device, or, if the sixth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network device, This type of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chip provided in a network device,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ay be an input / output interface of the chip, such as an input / output pin.
  • a first communication system may includ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third aspect, the third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fth aspect, or the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aspect.
  • a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ourth aspect, a four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sixth aspect, or a six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ighth aspect may includ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third aspect, the third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fth aspect, or the fif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aspect.
  • a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ourth aspect, a four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sixth aspect, or a sixth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ighth aspect.
  • a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has instructions stored therein, which when run on a computer, cause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first aspect or any one of the possible designs of the first aspect. The method described.
  • a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has instructions stored thereon, which when run on a computer, causes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second aspect or any possible design of the second aspect As described in the method.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ntaining instructions.
  •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stores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runs on the computer, causes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foregoing first aspect or any one of the first aspect.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design.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ntaining instructions.
  •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stores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runs on the computer, causes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second aspect or any one of the second aspect.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design.
  • FIG. 2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n RLF mechanism
  • 3A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of a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a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of a second wireless link;
  • 3B is another schematic diagram of a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of a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a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of a second wireless link;
  • FIG. 5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implementing functions of a terminal de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6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apable of implementing functions of a network de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S. 7A-7B are two schematic diagrams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erminal devices including devices that provide voice and / or data connectivity to users, may include, for example, a handheld device with a wireless connection function, or a processing device connected to a wireless modem.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core network via a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and exchange voice and / or data with the RAN.
  • the terminal equipment may include user equipment (UE), wireless terminal equipment, mobile terminal equipment, subscriber unit, subscriber station, mobil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remote Station (remote station), access point (access point (AP)), remote terminal device (remote terminal), access terminal device (access terminal), user terminal device (user terminal), user agent (user agent), or user Equipment (user device) and so on.
  • a mobile phone or a "cellular" phone
  • a computer with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 portable, pocket, handheld, computer-built or vehicle-mounted mobile device, a smart wearable device, and the like.
  • PCS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
  •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 restricted devices such as devices with lower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s with limited storage capabilities, or devices with limite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 it includes bar cod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enso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laser scanner, and other information sensing equipment.
  •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laser scanner and other information sensing equipment.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be a wearable device.
  • Wearable devices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wearable smart devices. They are the general name for applying wearable technology to intelligently design daily wear and develop wearable devices, such as glasses, gloves, watches, clothing and shoes.
  • a wearable device is a device that is worn directly on the body or is integrated into the user's clothing or accessories. Wearable devices are not only a hardware device, but also powerful functions through software support, data interaction, and cloud interaction.
  • Broad-spectrum wearable smart devices include full-featured, large-sized, full or partial functions that do not rely on smart phones, such as smart watches or smart glasses, and only focus on certain types of application functions, and need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devices such as smart phones Use, such as smart bracelets, smart helmets, smart jewelry, etc. for physical signs monitoring.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further include a relay. Understandably, those who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base st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erminal equipment.
  • the network device may include an evolved base station (NodeB or eNB or e-NodeB, evolutional NodeB) in a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ystem or an evolved LTE system (LTE-Advanced, LTE-A), or It may also include a next generation node B (gNB) in a 5G new radio (NR) system, or it may also include a centralized unit in a cloud access network (CloudRAN) system ( centralized unit (CU) and distributed unit (DU), which are not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NodeB or eNB or e-NodeB, evolutional NodeB in a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ystem or an evolved LTE system (LTE-Advanced, LTE-A), or It may also include a next generation node B (gNB) in a 5G new radio (NR) system, or it may also include a centralized unit in a cloud access network (CloudRAN) system ( centralized unit (CU) and distributed unit (DU), which are not limited
  • the cell mentioned may be a cell corresponding to a base station, the cell may belong to a macro base station, or may belong to a base station corresponding to a small cell.
  • the small cells here may include: urban cells, micro cells, pico cells, femto cells, etc. These small cel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overage and low transmission power. , Suitable for providing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 ordinal numbers such as “first” and “second”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multiple objects, and are not used to limit the order, timing, priority, or importance of multiple objects.
  • 5G new radio new radio
  • NR new radio
  •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 5G technology services are very diverse, and can be used for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 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URLLC), and mass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 URLLC 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 mMTC mass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does not require high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but generally requires deep Coverage can generally be accessed through narrowband; on the other hand, such as surveillance video backhaul,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is relatively high, so it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erminal equipment with high-end capabilities, generally through broadband access.
  • the terminal devic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e terminal device needs to constantly monitor the quality of the wireless link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urrent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can guarantee normal data communication, or whether it can still Keep the connection status under the current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rmine whether the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fail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wnlink quality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a preset threshold. Specifically, it is assumed that Qin and Qout are the two thresholds used to determine RLF.
  • the terminal device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at an event with a downlink quality lower than Qout occurs N310 times in succession, it starts a first timer (for example, T310), and at T310 During the timing process,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higher than Qin for N311 consecutive times, the terminal device stops the timing of T310 and determines that no RLF event is detected; otherwise, if the T310 timer reaches the set timing At time, no event with a downlink quality higher than Qin has occurred consecutively N311 time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an RLF event has been detected.
  • T310 a first timer
  • a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may be started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Then,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can continu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without performing RRC reconstruction on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hich reduces unnecessary RRC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does not need to fall back to the RRC idle state, so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Continue to work normally.
  •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applied to a 5G system, or an LTE system, or may be applied to a next-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r other simi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hich are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 FIG. 1 includes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a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is connected to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number of terminal devices in FIG. 1 is only an example.
  • one access network device can provide services for multiple terminal devices, and all or part of the multiple terminal devices can each serve.
  • the link is detected through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n FIG. 1 is, for example, a base station.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n different system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evices for example, in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4 th generation, 4G) system
  • the eNB may correspond, a corresponding access network device 5G 5G in the system, For example gNB.
  • Normal oper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maintain normal data communic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quality of the down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determines the quality according to preset rules. Whether a wireless link failure was detected.
  • the terminal device When a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at an event with a downlink quality lower than Qout occurs N310 times in succession, and determines that a wireless link failure is detected, the terminal device presets Within the time window T1,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he wireless link can be restored according to a preset rule.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starts a timer (for example, T310), and the timing duration of T310 is, for example, T1, that is, the timing period of T310 is the length of the time window T1 in FIG. 2.
  • the terminal device stops the timing of T310 and determines that no RLF event is detected, that is, the wireless link can be restored, otherwise, If, until the end of time window T1, no events with a downlink quality higher than Qin have occurred N311 consecutive time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wireless link has not recovered within time window T1, and thus determines that an RLF event has been detected. If it is determined that an RLF event is detected, the opera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enters a second phase shown in FIG. 2. Within time window T2,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determine whether it can recover the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RRC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oes not recover the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within T2, it can Fall back to the RRC idle state and restart the cell search.
  •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are both links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be different wireless links.
  • road For example, the bandwidth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bandwidth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a broadband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a narrowband link; or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a URLLC service counterpart.
  • Wireless link,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the wireless link corresponding to the eMBB service, and so on.
  •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are not limited.
  •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nclude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bandwidth of the two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may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and the two wireless The link may be located in a bandwidth part (BWP); in another way,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be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As shown in FIG. 3B, the two wireless link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BWPs.
  • FIG. 4 is a flowchart of the method.
  •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shown in FIG. 1 as an example.
  • the method may be executed by two communication devices, such as a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her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a network device or capable of supporting the functions required by the network devic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or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a terminal device 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upporting the functions requir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and of course, it may also be an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 such as a chip system.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a network device 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upporting functions required by the network devic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or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a terminal device or capable of supporting the terminal devic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the required functions can of course also be 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s, such as a chip system.
  •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may be a network device,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terminal device, or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re both networks.
  • the device, or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re both terminal devices, or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network device,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upporting the terminal device to implement the functions required by the method, and so on.
  • the network device is, for example, a base station.
  • the method is performed by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a terminal device as an example, that is, a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a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terminal device.
  • a first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 a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a terminal device.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described below may be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i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shown in FIG. 1.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be a terminal device i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shown in FIG. 1.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determines a manner in which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wireless link.
  •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wireless link may include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 the terminal device automatically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only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does not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s detected; for details about the trigger, see the explanation below.
  • the terminal device automatically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first method as described above may be adopted, and only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detected,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not detected.
  • the first method, the second method, or the third method described above may be adopted.
  • the first method it is explained that even for a CE-capable terminal device, only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can be detected. This is because if the terminal device also needs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access The network device may need to pre-configure resources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to report the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may determin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wireless link as the first method, which can ensure the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mong them, if the above second method is adopted, the terminal device triggers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then detects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decide for itself whether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so that for the The detec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For example, after triggering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hen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notify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so that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releases a pre-configured resource, and the pre-configured resource is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to repor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association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nform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utomatically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or example,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may be detected first, and when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determined to fail or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determined, When the wireless link is about to fail,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can be automatically detected without the need for the network device to instruct the terminal device to perform the detection. The available wireless link can be detected in a more timely manner, which helps to ensur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connection are as far as possible. Continu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tworked devices.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trigger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The networked device sends a trigger message.
  • the trigger message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at is being communicated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s deteriorated, and a specific expression form may be expressed by a measurement result, for example, the measurement result may be reflected by receiving energy, or It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that can reflect the channel quality.
  • the measurement result can be expressed by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RSRP), or can be expressed by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RSRQ), or can be indicated by channel state indicator (CSI)
  • RSRP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 RSRQ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 CSI channel state indicator
  • the tigger message may be a specific value of the measurement result, such as a measured RSRP, RSRQ, or CSI value
  • the trigger message may also be a comparison result between the measurement result and a certain threshold value
  • the comparison result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whether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has deteriorated
  • the trigger message can also be the percentage of the comparison result between a measurement result and a threshold within a certain time range.
  • the terminal device also needs to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 the second method can also be understood as the detec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terminal device first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f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about to deteriorate,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it is about to enter or is entering a poorly covered area such as a basement,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trigger the access network.
  • a device, such as a terminal device can send a trigger message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may not be the capability of the default terminal device, so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indicate to the network device whether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report to the network The device indicates whether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the capability to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 or the capability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also indicate to the network devic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the capability of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rough the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for example, the terminal device It may be indicated to the network device whether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the capability to detec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 or the capability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may also determin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wireless link according to other factors, which is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 the terminal device needs to detec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at is, to implemen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quality assessment mechanism, it needs to obtain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ncludes, for example,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At least one of a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signal or a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of course include other inform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obtain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rom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or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be configured.
  • the terminal device obtains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rom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s an example. Therefore,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needs to determine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broadcasts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downlink through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hich can ensure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also pass the first obtained first link even i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s lost.
  •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downlink is used to detec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o avoid unnecessary RRC re-establishment process or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the RRC idle state.
  • S43 and S44 may occur before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for example, it may occur before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or it may occur at the moment when the terminal device starts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or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there is no specific limit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fails, during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first tim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number of events whose downlink quality is less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evaluate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first timer is greater than the first ratio threshold. It may be determined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 the terminal device evaluate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first timer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first timer. event.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during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threshold event occurs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N1, an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1,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where the second The threshold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first threshold.
  • M1 is a positive integer.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start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time range between the start time and the end time of the second timer forms a time window, such as the time window T4. Within time window T4, the terminal device continues to detec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compares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with a second threshold. Once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determine that a radio link synchronization (in-sync) has occurred.
  • a radio link synchronization in-sync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umber of times an event with a downlink quality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occurs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M1, the terminal device stops the timing of the fourth timer and determines that no RLF event is detected That i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can be restored; otherwise, if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exceeds the second threshold occurs less than M1 until the fourth timer expire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in the first If the four timers do not recover within the time perio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 N1 events occur continuously, M1 events occur continuously, or N1 events occur continuously, M1 events do not occur continuously, or N1 events do not occur continuously. M1 events occur continuously, or N1 events do not occur continuously, and M1 events do not occur continuously.
  • a fifth way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to determine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s that, during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the threshold event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N1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umber of events of which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cted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fourth timer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fourth event.
  •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detected within the time duration of the timer,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m is less than the third ratio threshold, an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 a sixth way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to determine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s that, during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cted within the time length of the third timer
  • the ratio between the number of events whose downlink quality is less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third timer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first Two ratio thresholds, and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cted during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fourth timer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and detecting the first event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fourth timer If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wireless link is smaller than the third ratio threshol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mean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rmin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or That i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determin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fails.
  •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herein may include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during the evaluation process.
  •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cludes, for example,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What kind of downlink information the terminal device uses to evaluate the first wireless chain (Including evalua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ure and / or evalua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synchronization), the first threshold, the second threshold, the first proportional threshold, the second proportional threshold, the third proportional threshold, the first threshold u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The duration of a timer, the duration of a second timer, the duration of a third timer, the duration of a fourth timer, the value of N1, the value of M1, or the terminal device calculating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Parameters of the downlink quality.
  • terminal device adopts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t may be specified by a protocol or configured by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there is no specific limitation.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a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 the terminal device if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first method, or there is no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perform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the first method, the terminal device only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Link, then S46 is not performed. If the terminal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second case or the third method of the second method, or there is no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he method of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perform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the second method. In the second case or the third manner, the terminal device first detects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starts the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after determining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first case of the second method, or there is no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perform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the first case of the second method
  • S45 is an optional step. If S45 is performed, it indicates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has performed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fails and then starts the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as an example. If S45 is not performed, it indicates that The terminal device does not perform the first detection process, but directly performs the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first case or the second case of the second method, or there is no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th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wireless link perform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s the second method
  •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a trigger to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 Information, such as a trigger message,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may be used to request detec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or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is used to request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methods:
  •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 the second wireless device may be determined The link failed.
  • the terminal device starts a timer, such as a fifth timer, when it detects the event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fifth timer constitutes a time.
  • the window is, for example, a time window T7.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ure.
  • the detected events of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at are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may or may not occur continuously. This detection method is stricter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link and can ensure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data.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events in which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detected to be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within the time length of the fifth timer. Wheth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and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fourth proportional threshold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fifth tim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failure. Wherein,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fifth timer,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number of events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fifth timer.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two wireless links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a fourth ratio threshold,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otherwis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form of the fourth threshold method During the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whether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occurs less than M2 to determine the second Whether the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Wherein, if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exceeds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2,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otherwis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at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occurrences of the event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2, it may be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be determined to fail if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at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occurs less than M2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sixth timer.
  • the terminal device starts a timer, such as a sixth timer, when it detects the event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sixth timer constitutes a time.
  • the window is, for example, a time window T8.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No failure, otherwise, if it is detected that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occurs less than M2,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 the detected events of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at are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may or may not occur continuously. This detection method is stricter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link and can ensure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data.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umber of events in which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detected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sixth timer,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number of events within the time period of the sixth timer If the number of downlink quality events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fth ratio threshol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otherwise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event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N2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within the timing duration of the seventh timer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and the number of events where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seventh tim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two values is greater than the sixth ratio threshold value ".
  • a third implementation form of the third threshold and the fourth threshold During the second detection proces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detect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seventh timer is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Wheth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number of events and the number of events for which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ct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seventh timer is greater than the sixth proportional threshold, and is greater than the sixth proportional threshold , Determine whether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etected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exceeds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2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and if the detected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If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link exceeds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2,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failed; otherwise,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has not failed.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occurrences of the event tha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ess than M2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eighth timer, it is determined
  •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steps:" If the number of events in which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detect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eighth timer is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and The number of events that detect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thin the timing period of the eighth timer,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m is less than the seventh proportional threshold, the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fails, "instead.
  • the detected events of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at are less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may or may not occur continuously.
  • the detected events of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at are greater than the fourth threshold may occur continuously or may not occur continuously.
  • This detection method is stricter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link and can ensure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data.
  • This detection method is stricter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link and can ensure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data.
  • the first radio link quality assessment mechanism includes a first threshold
  • the second radio link quality assessment mechanism includes a third threshold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threshold.
  •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third threshold may be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first threshold It can be greater than the third threshold (that is, the third threshold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first threshold), or the first threshold can be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third threshold, and the siz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third threshol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ownlink Parameters related to road quality.
  • the third threshold is larger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 or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arg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that is, the third threshold is larger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or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larg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Or the third threshold is greater than the first threshold and the fourth threshold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threshold.
  • the first threshold value, the second threshold value, the third threshold value, and the fourth threshold value are all BLER or BER values. This size judgment method may be adopted.
  • the terminal device determine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downlink according to the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s sent by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within K time units, t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radio link.
  •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n K time units, for example,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expressed by SINR, and K is a positive integer;
  • the terminal device is based on The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sent by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in P time units determine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downlink, that is,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the second radio link is that the second radio link is in P time units
  • the downlink quality of, for example,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represented by SINR, and P is a positive integer, for example, the downlink quality is represented by SINR.
  • non-CE capability and CE capability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t repetition times used for data transmission.
  • non-CE capability can indicate that data transmiss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repetit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 CE capability can indicate Data transmission requires the use of repetit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or, for example, non-CE capability can mean that data transmission does not use repetit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or even if it uses repetit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petitions used is K1, and CE capability means that data transmission uses repetitiv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The minimum number of repetitions used is K2, where K1 is not greater than K2.
  •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broadcast by the wireless link also receives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sent by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o the terminal device after receiving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from the terminal devic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is type
  • the terminal device will receive two copies of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because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broadcasts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through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and receives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from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After some time has passed, the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may have changed.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sends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to the terminal device after receiving the trigger information from the terminal device. Downstream information to send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will be more accurate.
  • a bandwidth of the first wireless link is greater than a bandwidth of the second wireless link.
  •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e function program of these network devices is stored in a memory external to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and other content of the function program of these network devices is stored in a memory 702 inside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
  • part of the content of the function program of these terminal devices is stored in a memory external to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and other content of the function program of these terminal devices is stored in the memory 702 inside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 the available medium may be a magnetic medium (for example,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a magnetic tape), an optical medium (for example, a digital versatile disc (DVD)), or a semiconductor medium (for example, a solid state disk (SSD) ))Wait.
  • a magnetic medium for example,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a magnetic tape
  • an optical medium for example, a digital versatile disc (DVD)
  • 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
  • SSD solid state dis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的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包括: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还可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则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继续与接入网设备通信,而无需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减少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也无需回退到RRC空闲状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要求在2018年9月28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1811142644.9、申请名称为“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通信的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时时监控无线链路的质量,以判断当前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是否可以保证正常的数据通信,或者是否还能保持在当前接入网设备下的连接状态。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检测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railure,RLF)事件,如果未检测到RLF事件,则终端设备保持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而如果检测到RLF事件,则说明终端设备和当前建立连接的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较差,终端设备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重建,如果RRC重建失败,则终端设备回退到RRC空闲(idle)状态。
而未来的终端设备可能具有多种带宽能力,即使一个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其他带宽能力下继续工作。然而按照现在的方式,如果一个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就会进行RRC重建,导致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甚至终端设备还可能回退到RRC空闲状态,可能导致终端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用于减少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简化终端设备的实现。
第一方面,提供第一种链路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该方法可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还可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则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继续与接入网设备通信,而无需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减少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也无需回退到RRC空闲状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包括: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例小于第一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或,
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例阈值,且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三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例阈值,且,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三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是否失败,至于终端设备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来确定,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或者通过协议规定等,具体的不做限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包括: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或,
确定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五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N2,在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 N2的情况下,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大于第六比例阈值,在大于第六比例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大于第六比例阈值,在大于第六比例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其中,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也可以理解为,是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在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所述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至于终端设备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来确定,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或者通过协议规定等,具体的不做限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或,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与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是不同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不同,可以理解为,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中,有对应的H项的取值是不同的。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第一阈值,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与第一阈值对应的第三阈值,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可以是不同的。关于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与用于衡量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有关,或者说与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的取值对应的参数有关。例如,如果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均为SINR的值,则第三阈值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而如果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均为BLER的值,则第三阈值可以大于第一阈值。对于第二阈值和第四阈值来说也是类似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做限制。同样的,对于第二阈值和第四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也不做限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在K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在P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K和P均为正整数,且K小于或等于P。
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中,有对应的H项的取值是不同的,H可以等于1,也可以大于1。在上一种情况中,H项中包括第一阈值对应的项(或第三阈值对应的项),在这种情况中,H项中包括时间单元的数量这一项。具体的H项究竟包括哪些,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当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因为已经通过广播方式获取了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因此可以不需要再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消息来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有助于节省传输资源。而且此时由于第一无线链路已经失败,所以即使终端设备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消息,接入网设备也可能无法通过已经失败的第一无线链路将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因此,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可以保证终端设备在失去与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无线链路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事先获得的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避免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或者进入RRC空闲态的流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还包括: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可以包括多种,其中一种方式为,在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终端设备需要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之后才能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即将失败时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这样可以较为及时地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尽量能够在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能够及时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而且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触发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从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使得对于第二无线链路的检测更符合终端设备的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通信。
终端设备如果要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则可以通知接入网设备,以使得接入网设备后续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避免接入网设备还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向终端设备发送信息而导致的信息丢失。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进入RRC空闲态;或,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直接进入RRC空闲态,或者也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此时可以重建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第二无线链路重建不成功,终端设备可以再进入RRC空闲态等。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可以有多种方式,接入网设备可以事先为终端设备配置相应的方式,那么接入网设备就需要知道终端设备的能力。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能力来为终端设备配置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通信时,可能需要靠多次重复传输来提高覆盖,相对于第一无线链路来说是较为耗费资源的。因此,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除了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维持通信之外,还可以继续检测第一无线链路,一旦确定第一无线链路未失败,则终端设备可以再次切换到第一无线链路,从而尽量节省传输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例如第一无线链路为宽带链路,第二无线链路为窄带链路。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第二方面,提供第二种链路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通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所述终端设备广播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该方法可由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通信时,可能需要靠多次重复传输来提高覆盖,相对于第一无线链路来说是较为耗费资源的。因此,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除了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维持通信之外,还可以继续检测第一无线链路,那么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从而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其中,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只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以及在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和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第三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例如为前文中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例如为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中的相应功能。
第四方面,提供第二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例如为前文中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例如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可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中的相应功能。
第五方面,提供第三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例如为前文中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例如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中的相应功能。其中,收发器例如实现为通信接口,这里的通信接口可以理解为是终端设备中的射频收发组件。
第六方面,提供第四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例如为前文中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例如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可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中的相应功能。其中,收发器例如实现为通信接口,这里的通信接口可以理解为是网络设备中的射频收发组件。
第七方面,提供第五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第一通信装置,例如终端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以及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第五种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其中,第五种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如果第五种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收发器,例如为终端设备中的射频收发组件,或者,如果第五种通信装置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例如输入/输出管脚等。
第八方面,提供第六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第二通信装置,例如网络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以及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其中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第六种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其中,第六种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如果第六种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收发器,例如为网络设备中的射频收发组件,或者,如果第六种通信装置为设置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例如输入/输出管脚等。
第九方面,提供第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第一种通信装置、第五方面所述的第三种通信装置或第七方面所述的第五种通信装置,以及包括第四方面所述的第二种通信装置、第六方面所述的第四种通信装置或第八方面所述的第六种通信装置。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减少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也无需回退到RRC空闲状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RLF机制的示意图;
图3A为第一无线链路的频域资源和第二无线链路的频域资源的一种示意图;
图3B为第一无线链路的频域资源和第二无线链路的频域资源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图7A~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两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智能穿戴式设备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另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继(relay)。可以理解的,能够跟基站进行数据通信的都可以看做是终端设备。
2)网络设备,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用 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小区可以是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LTE系统或NR系统中的载波上可以同时有多个小区同频工作,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可以认为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例如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场景下,当为终端设备配置辅载波时,会同时携带辅载波的载波索引和工作在该辅载波的辅小区的小区标识(cell indentify,Cell I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比如终端设备接入一个载波和接入一个小区,这两种描述是等同的。而对于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场景,也有类似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以小区的概念来介绍。另外在NR系统中,如果一个小区或一个载波上只有一个激活的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则也可以认为小区与BWP的概念等同。
4)覆盖增强(coverage enhancement,CE)能力,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相对于不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来说,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信时可以工作在更低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或者更低的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下,或者说,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相对于不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最大连接损耗(maximum coupling loss,MCL)更大。能够实现CE能力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重复机制,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发送来提高覆盖。可以理解的是,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除了通过CE技术,和接入网设备保持数据通信之外,还可以不依赖于CE技术保持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就是,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也具有非CE能力,而具有非CE能力的终端设备,不一定具有CE能力。
5)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例如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至少一个”,可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理解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是指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不限制包括的是哪几个,例如,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那么包括的可以是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技术特征。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 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全新空口设计的全球性5G标准,也是下一代非常重要的蜂窝移动技术基础。5G技术的业务非常多样,可以面向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MTC)。
NR系统业务的多样化,使得NR系统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带宽能力的终端设备的接入需求。例如,eMBB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获取NR系统的宽带信息,接入NR系统,而部分mMTC终端由于设计成本、低功耗等方面的考虑,可以通过获取NR系统的窄带信息,接入NR系统。又例如,即使针对同一种业务类型,例如mMTC,也有不同的业务速率要求,例如,对于抄电表、跟踪追查、按需支付等用例,终端设备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但一般要求具有深覆盖,一般可以通过窄带接入;另一方面,例如监控视频回传等,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具有中高端能力的终端设备实现,一般可以通过宽带接入。
另一方面,随着NR系统业务的多样化,NR终端设备的能力也呈现多样化,可以在不同系统带宽下工作。
在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通信的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时时监控无线链路的质量,以判断当前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是否可以保证正常的数据通信,或者是否还能保持在当前接入网设备下的连接状态。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质量与预设的门限值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与接入网设备的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具体的,假设Qin和Qout为用于判断RLF的两个门限,当终端设备检测到下行链路质量低于Qout的事件连续发生N310次时,开启第一定时器(例如为T310),在T310计时过程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下行链路质量高于Qin的事件连续发生N311次,则终端设备停止T310的计时,且确定未检测到RLF事件,否则,如果直到T310计时器到达设定的计时时间时,下行链路质量高于Qin的事件都未连续发生N311次,则终端设备确定检测到了RLF事件。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RLF事件,则说明终端设备和当前建立连接的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较差,终端设备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或者终端设备会重新进行小区选择,并且与选择的小区进行RRC重建,如果RRC重建失败,则终端设备回退到RRC空闲状态。可以看到,当检测到RLF事件时,终端设备需要重新启动RRC重建,甚至会回退到RRC空闲状态。
未来的终端设备可以具有多种带宽能力,即使一个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也可以在其他带宽能力支持的其他的无线链路下继续工作。然而按照现在的方式,如果一个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就会进行RRC重建,导致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甚至终端设备还可能回退到RRC空闲状态,可能导致终端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鉴于此,提供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通过第一检测过程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还可以启动第二检测过程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则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继续与接入网设备通信,而无需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减少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也无需回退到RRC空闲状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5G系统中,或者应用于LTE系统中,或者还可以应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或其他类似的通信系统,具体的不做限制。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一种网络架构,请参考图1。
图1中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终端设备与一个接入网设备连接。当然图1中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只是举例,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多个终端设备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终端设备中的每个终端设备都可以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来检测链路。
图1中的接入网设备例如为基站。其中,接入网设备在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 th generation,4G)系统中可以对应eNB,在5G系统中对应5G中的接入网设备,例如gNB。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首先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RLF机制。
请参考图2,为RLF机制的示意图。正常运行(normal operation)表示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保持正常的数据通信,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质量,并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是否检测到无线链路失败。
例如,假设Qin和Qout为用于判断RLF的两个门限,当终端设备检测到下行链路质量低于Qout的事件连续发生N310次时,确定检测到无线链路失败,则终端设备在预设时间窗T1内,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是否可以恢复无线链路。例如终端设备开启定时器(例如为T310),T310的计时时长例如就是T1,也就是,T310的计时时间段就是图2中的时间窗T1的长度。在T310计时过程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下行链路质量高于Qin的事件连续发生N311次,则终端设备停止T310的计时,且确定未检测到RLF事件,也就是可以恢复无线链路,否则,如果直到时间窗T1结束时,下行链路质量高于Qin的事件都未连续发生N311次,则终端设备确定无线链路在时间窗T1内没有恢复,也就确定检测到了RLF事件。如果确定检测到了RLF事件,则终端设备的操作进入到图2所示的第二阶段。在时间窗T2内,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C重建过程来确定是否能与接入网设备恢复无线链路,如果在T2内,终端设备没有恢复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则可以回退到RRC空闲态,重新进行小区搜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都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链路,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可以是不同的无线链路。例如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可理解为第一无线链路为宽带链路,第二无线链路为窄带链路;或者第一无线链路为URLLC业务对应的无线链路,第二无线链路为eMBB业务对应的无线链路,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不做限制。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频域资源和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频域资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一种方式下,如图3A所示,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频域资源包含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频域资源,两个频域资源的带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个无线链路可以位于一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中;另外一种方式下,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频域资源可以是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的方式,如图3B所示,两个无线链路位于不同的BWP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检测方法,请参见图4,为该方法的流程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 终端设备或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对于第二通信装置也是同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芯片系统。且对于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实现方式均不做限制,例如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都是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都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方法所需的功能的通信装置,等等。其中,网络设备例如为基站。
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接入网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因为本实施例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因此,下文中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接入网设备,下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设备。
S41、接入网设备确定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可以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
第一种方式,终端设备自动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并且只检测第一无线链路,而不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
第二种方式,在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关于触发的阐述,具体参见下文中的解释。
第三种方式,终端设备自动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
例如,对于不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则可以采用如上的第一种方式,只检测第一无线链路,而不检测第二无线链路。而对于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如上的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其中,如果采用如上的第一种方式,说明即使对于具有CE能力的终端设备,也可以只检测第一无线链路,这是因为,如果终端设备还需要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则接入网设备可能需要为该终端设备预先配置资源,用于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上报第二无线链路相关联的信息,例如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当接入网设备无法预先配置上述资源时,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一种方式,这样可以保证接入网设备的资源使用效率。其中,如果采用以上的第二种方式,是由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之后再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从而使得对于第二无线链路的检测更为符合终端设备的需求。例如,终端设备在触发接入网设备之后,可以在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再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终端设备在触发接入网设备之后,第一无线链路并没有失败,则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知接入网设备,以使得接入网设备对预先配置的资源进行释放,该预先配置的资源用于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上报第二无线链路相关联的信息。如果采用如上的第三种方式,终端设备可以自动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例如可以先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或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即将失败时,可以自动检测第二无线链路,无需网络设备再额外指示终端设备进行检测,也能更为及时地检测到可用的无线链路,有助于尽量保证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的连续性。
第一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都较容易理解,下面解释一下第二种方式。
终端设备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质量即将变差,例如终端设备确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地下室或隧道等覆盖较差的区域,则终端设备可以触发接入网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trigger)消息。该trigger消息可以用来指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在通信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变差,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结果表示,该测量结果例如可以通过接收能量来体现,或者可以通过能够反映信道质量的测量结果来体现。例如,测量结果可以通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表示,或者可以通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表示,或者可以通过信道状态指示(channel state indicator,CSI)表示,更进一步的,该tigger消息可以是测量结果的具体值,例如测量得到的RSRP、RSRQ、或者CSI的值;该trigger消息也可以是测量结果与某一门限值之间的比较结果,该比较结果可以用来表示第一无线链路是否变差;该trigger消息还可以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测量结果与某一门限比较结果的百分比,例如假设测量结果用RSRP表示,一定时间范围用T0表示,假设在T0内终端设备确定了M个RSRP结果,将这M个结果分别与某一门限值比较,得到大于(或大于等于)该门限的百分比为X%,则可以确定小于等于(或小于)该门限的百分比为1-X%。或者用来指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在通信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变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另一方面,该trigger消息还可以用来向接入网设备请求对第二无线链路的检测,或者也可以用来指示其他事件,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该trigger消息的具体指示内容是哪种,或者具体承载了哪些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表示当前第一无线链路质量变差的消息,都可以认为是trigger消息。
接入网设备接收trigger消息后,就可以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指示后,就可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或者,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真正失败之后,再开始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例如,如果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质量变差的连续时长不超过某一阈值,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链路没有真正失败,此时终端设备仍然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进一步可选的,可以通知接入网设备第一无线链路的工作状态,这样可以避免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误警对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第一无线链路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要高于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第二无线链路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以覆盖增强场景为例,第二无线链路通常可以通过数据重复机制来实现更大的MCL,因此第一无线链路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要高于第二无线链路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如果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真正失败之后,再开始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可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或者,接入网设备接收trigger消息后,可以无需向终端设备发送专门的指示,而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后,就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或者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真正失败之后,再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同样也可以避免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误警对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其中,终端设备发送trigger消息的资源,可以由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
可以理解为,在第二种方式下的第一种情况,对于终端设备是否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可以不做限制,例如在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之前,终端设备可以没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在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时,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无线链路已检测完毕,并确认第一无线链路未失败,或者也可能终端设备对第一无线 链路还未检测完毕等,总之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指示后,或者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后,可以直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
或者,在第二种方式下的第二种情况,终端设备也需要检测第一无线链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种方式理解为,终端设备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以及在终端设备触发接入网设备、且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后,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例如终端设备是先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质量即将变差,例如终端设备确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地下室等覆盖较差的区域,则终端设备可以触发接入网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trigger消息。接入网设备接收trigger消息后,就可以指示终端设备检测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或者,接入网设备接收trigger消息后,可以无需向终端设备发送专门的指示,而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那么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指示后,或者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后,如果第一无线链路还未检测完毕,则继续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直到第一无线链路检测完毕,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则终端设备开始检测第二无线链路,而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未失败,则终端设备无需检测第二无线链路。或者,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指示后,或者终端设备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后,如果第一无线链路已检测完毕,则,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开始检测第二无线链路,而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未失败,终端设备就无需检测第二无线链路。
或者,除了以上三种方式之外,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检测无线链路,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来确定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那么终端设备可以事先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例如,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或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也就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或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其中,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可以认为是终端设备默认的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只需要通过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来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即可,无需通过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就表明该终端设备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而如果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指示终端设备不具有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就表明该终端设备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而不具有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也可以不是默认的终端设备所具有的能力,那么终端设备也可以向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或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者,虽然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是默认的终端设备具有的能力,但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向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或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或者,如果将终端设备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过程认为是第一检测过程,将终端设备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过程认为是第二检测过程,那么也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可 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进行第一检测过程的能力,和/或是否具有进行第二检测过程的能力,也就是,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进行第一检测过程的能力,或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进行第二检测过程的能力,或指示终端设备是否具有进行第一检测过程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进行第二检测过程的能力。
或者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根据其他因素来确定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具体的不做限制。
S42、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接入网设备确定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以指示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从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来检测无线链路。
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好处在于,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当前资源的使用效率来确定是否使能终端设备对第二无线链路的检测。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对第二无线链路的检测来保证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但可能需要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预留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之后的上行资源,因此通过接入网设备的使能,可以保证资源使用的效率。
其中,S41和S42是可选的步骤,不是必须执行的。
S43、接入网设备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终端设备要对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也就是实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需要获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包括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参考信号或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下行控制信道中的至少一种,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信息。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从接入网设备获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或者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也可以是配置的。本实施例以终端设备从接入网设备获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为例,因此接入网设备需要确定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接入网设备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生成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当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为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参考信号时,接入网设备可以先生成该参考信号,然后发送给终端设备,该参考信号可以是终端设备特定的,也可以是对多个终端设备有效的。或者,由于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数据通信,当终端设备需要对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进行评估时,接入网设备需要将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下行信息通知给终端设备,在通知之前,接入网设备需要确定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信息的具体形式,因此,接入网设备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还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确定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信息的具体形式。接入网设备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实现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S44、接入网设备通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终端设备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如果由接入网设备将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通知给终端设备,那么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广播信道将第 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通知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后,可以利用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对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广播信道,可以包括承载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的信道,还可以包括承载系统消息(system information,SI)的信道,例如可以是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或者用系统消息专用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RNTI)加扰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l,PDCCH),系统消息专用的RNTI例如可以为SI-RNTI。更为一般地,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广播信道还可以包括承载至少2个终端设备的信息的信道。
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的好处在于,当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因为已经通过广播方式获取了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因此可以不需要再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消息来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有助于节省传输资源。而且此时由于第一无线链路已经失败,所以即使终端设备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消息,接入网设备也可能无法通过已经失败的第一无线链路将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因此,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可以保证终端设备在失去与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无线链路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事先获得的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信息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避免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或者进入RRC空闲态的流程。
S45、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检测过程,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其中,S43和S44可以发生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例如可以发生在终端设备检测第一无线链路之前,或者发生在终端设备开始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时刻,或者发生在终端设备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过程中,具体的不做限制。
终端设备可以周期性地检测第一无线链路,也就是周期性地进行第一检测过程,或者也可以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触发后检测第一无线链路,也就是在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触发后进行第一检测过程,具体的不做限制。如果执行了S42,那么本实施例以S42中的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包括第一检测过程为例。例如,如果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一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或第二种方式的第二种情况,则自然包括第一检测过程,而如果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一种情况,则本实施例是以终端设备进行了第一检测过程为例。
作为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一种方式,在第一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如果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其中,第一阈值例如为Qout,或者也可以是其他取值,N1为正整数,例如N1等于N310,或者也可以是其他取值。
作为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时, 启动定时器,例如称为第一定时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3,在时间窗T3内,如果检测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在这种示例中,检测到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可能是连续发生的,也可能不是连续发生的。这种检测方式对链路的检测比较严格,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可选的,在这种方式下,假设终端设备分别在时刻t1和时刻t2检测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时刻t2在时刻t1之后,则终端设备可以将时刻t1作为时间窗T3的起始位置,继续评估在时间窗T3内,是否有满足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事件发生;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将时刻t2作为时间窗T3的起始位置,继续评估在时间窗T3内,是否有满足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时间发生,也就是说,时间窗T3的起始时刻是可变的,即使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时间窗T3对应的计时时长。
作为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二种方式,在第一检测过程中,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评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例大于第一比例阈值,则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者可以理解为,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例大于第一比例阈值,则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其中,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评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的事件,可以理解为是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质量的事件。
作为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三种方式,在第一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如果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其中,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M1为正整数。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如果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其中,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M1为正整数。
例如,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确定检测到无线链路失败,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启动第二定时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定时器的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之间的时间范围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4。在时间窗T4内,终端设备对该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继续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下行链路质量与第二阈值比较,如果检测到一次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发生一次无线链路同步(in-sync)。为了便于描述,在本文中,将终端设备在时间窗T4内对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下行链路质量与第二阈值比较的过程,称为终端设备判断无线链路同步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与对无线链路失败的判断方式类似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其中,终端设备判断无线链路同步的过程所依据的下行信息,与终端设备判断 无线链路失败的过程所依据的下行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不作具体限定。如果在时间窗T4内,终端设备确定无线链路同步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1,也就是在时间窗T4内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1,则可以确定第一无线链路恢复连接,否则,如果在时间窗T4内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且在时间窗T4内没有恢复第一无线链路。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确定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其中,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M1为正整数。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时,启动定时器,例如称为第三定时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5,在时间窗T5内,如果检测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则终端设备在时间窗T6内,根据预设规则确定是否可以恢复第一无线链路。例如终端设备开启定时器,例如为第四定时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就构成时间窗T6。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过程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1,则终端设备停止第四定时器的计时,且确定未检测到RLF事件,也就是可以恢复第一无线链路,否则,如果直到第四定时器超时时,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都小于M1,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没有恢复,也就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在这种示例中,N1次事件是连续发生的,M1次事件是连续发生的,或者,N1次事件是连续发生的,M1次事件不是连续发生的,或者,N1次事件不是连续发生的,M1次事件是连续发生的,或者,N1次事件不是连续发生的,M1次事件不是连续发生的。
其中,N1的取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M1的取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一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二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一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二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接入网设备配置的方式包括通过高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物理层信令通知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如上的示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确定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这里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包括第一无线链路的参考信号或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道中的至少一种,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信息。其中,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例如通过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来体现,那么第一阈值也可以对应一个SINR,从而二者可以进行比较。当然,第二阈值也可以对应一个SINR。一般而言,第二阈值对应的SINR的取值可以高于第一阈值对应的SINR的取值,也就是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或者,第二阈值对应的SINR的取值也可以等于第一阈值对应的SINR的取值,也就是第二阈值等于第一阈值。
可选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还可以通过比特出错概率(bit error ratio,BER) 或者块误码率(block error ratio,BLER)来表示。
在如上的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三种方式中,“确定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可以用如下步骤来替换:确定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例阈值。另外,在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三种方式中,“确定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可以用如下步骤来替换:确定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三比例阈值。其中,第二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三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那么,如上的两个步骤可以均替换,或者也可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步骤被替换,这样可以得到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另外的三种方式。
也就是,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四种方式为,在第一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例阈值,且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五种方式为,在第一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如果确定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终端设备确定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三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的第六种方式为,在第一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例阈值,且,确定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三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是指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出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者说,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检测过程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出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这里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在评估过程中终端设备所使用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例如包括如下的至少一项:终端设备通过何种下行信息来评估第一无线链路(包括评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和/或评估第一无线链路同步)、终端设备使用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一比例阈值、第二比例阈值、第三比例阈值、第一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二 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三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四定时器的计时时长、N1的取值、M1的取值、或终端设备计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等。
至于终端设备究竟采用如上的哪种方式来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可以由协议规定,或者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等,具体的不做限制。
S46、终端设备对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在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例如终端设备启动第二检测过程,对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其中,如果配置信息指示的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一种方式,或者没有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执行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一种方式,则终端设备只检测第一无线链路,那么就不会执行S46。如果配置信息指示的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二种情况或第三种方式,或者没有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执行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二种情况或第三种方式,终端设备都是先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在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启动第二检测过程。如果配置信息指示的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一种情况,或者没有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执行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一种情况,那么S45是可选的步骤,如果执行了S45,表明终端设备进行了第一检测过程,且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再启动第二检测过程为例,如果不执行S45,表明终端设备未执行第一检测过程,而直接执行了第二检测过程。另外,如果配置信息指示的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一种情况或第二种情况,或者没有配置信息,终端设备执行的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为第二种方式的第一种情况或第二种情况,那么在S46之前,或者说是在终端设备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终端设备会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例如trigger消息,该触发信息可以用于请求检测第二无线链路,或者该触发信息是用于请求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终端设备对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方式:
1、第三阈值方式。
第三阈值方式的第一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N2,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其中,若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作为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可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可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时,启动定时器,例如称为第五定时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7,在时间窗T7内,如果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在这种示例中,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可能是连续发生的,也可能不是连续发生 的。这种检测方式对链路的检测比较严格,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第三阈值方式的第二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四比例阈值,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其中,若终端设备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比例阈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第四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
2、第四阈值方式。
第四阈值方式的第一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其中,若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作为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2,可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可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时,启动定时器,例如称为第六定时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8,在时间窗T8内,如果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否则,如果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在这种示例中,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可能是连续发生的,也可能不是连续发生的。这种检测方式对链路的检测比较严格,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第四阈值方式的第二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小于第五比例阈值,以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其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该终端设备在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五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第五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
3、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这种方式相当于结合了前文所述的第三阈值方式和第四阈值方式。
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的第一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N2,在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 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其中,若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其中,“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替换:“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第六比例阈值”,来替换。另外,“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替换:“终端设备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第六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第七比例阈值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接入网设备配置的。
在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中,这两个步骤可以同时被替换,或者也可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步骤被替换,根据是否有步骤被替换,可以作为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的不同的实现形式。
也就是,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的第二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N2,在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的情况下,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其中,如果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的第三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大于第六比例阈值,在大于第六比例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其中,若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方式的第四种实现形式,在第二检测过程中,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大于第六比例阈值,在大于第六比例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是否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其中,如果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 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作为第一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继续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作为第二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继续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如果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如果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例如,在第二种示例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替换:“如果终端设备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在第八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小于第七比例阈值,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来替换。
作为第三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继续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如果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例如,在第三种示例中,“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替换:“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的数量,与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检测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事件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大于第六比例阈值”,来替换。
作为第四种示例,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继续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如果终端设备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否则,如果终端设备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
在第四种示例中,“如果终端设备确定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到第二无线链 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以及,“终端设备在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内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这两个步骤都可以被相应替换,具体可参考对于第二种示例和第三种示例的介绍。
例如,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时,启动第七定时器,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9,在时间窗T9内,如果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终端设备继续确定检测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连续发生的次数是否小于M2。具体的,终端设备在第一次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时,启动第八定时器,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构成一个时间窗,例如为时间窗T10,在时间窗T10内,如果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否则,如果检测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在这种示例中,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可能是连续发生的,也可能不是连续发生的。同理,检测到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可能是连续发生的,也可能不是连续发生的。这种检测方式对链路的检测比较严格,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这种检测方式对链路的检测比较严格,能够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终端设备在对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时究竟会采用如上的哪种方式,可以通过协议规定,或者由网络设备配置,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配置,具体的不做限制。
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是指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出的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者说,是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检测过程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出的第二无线链路失败。这里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在评估过程中终端设备所使用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例如包括如下的至少一项:终端设备通过何种下行信息来评估第二无线链路(包括评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和/或评估第二无线链路同步)、终端设备使用的第三阈值、第四阈值、第五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六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七定时器的计时时长、第八定时器的计时时长、N2的取值M2的取值、或终端设备计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等。
其中,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与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是不同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不同,可以理解为,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所包括的至少一项中,有对应的K项的取值是不同的,K为正整数。
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第一阈值,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与第一阈值对应的第三阈值,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第一阈值可以大于第三阈值(也就是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或者第一阈值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第一阈值和第三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与用于衡量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有关。
或者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第二阈值,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与第二阈值对应的第四阈值,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第二阈值可以大于第四阈值(也就是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或者第二阈值可以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第二阈值和第四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与用于衡量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有关。
或者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N1,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与N1对应的N2,N1的取值与N2的取值可以是不同的,再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第二阈值和M1,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与第二阈值对应的第四阈值和与M1对应的M2,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可以是不同的,M1的取值和M2的取值可以是不同的。
就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和/或,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也就是,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或,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以及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例如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均为SINR的值,则可以采用这种大小评判方式。
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和/或,第四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也就是,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或,第四阈值大于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以及第四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例如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均为BLER或者BER的值,则可以采用这种大小评判方式。
以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的第一阈值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的第三阈值不同为例。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包括的第一阈值具体为第一SINR,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包括的第三阈值具体为第二SINR,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阈值大于第三阈值,也就是第一SINR的取值大于第二SINR的取值。此时,当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状态,因为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对应的第二SINR的取值小于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对应的第一SINR的取值,所以终端设备很可能可以根据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能够正常工作。这比较适用于如下场景:例如第一无线链路为URLLC业务对应的无线链路,第二无线链路为eMBB对应的无线链路。终端设备同时具有URLLC业务需求和eMBB业务需求,由于URLLC业务对于可靠性的要求要远高于eMBB业务,因此URLLC业务对应的工作点如用SINR值表示,则会大于eMBB业务对应的工作点(如也用SINR值表示),当该终端设备的URLLC业务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回退到eMBB工作模式,因为在eMBB工作模式下对SINR要求较低。因此,即使针对URLLC业务,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不能保证正常服务,那么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也在较大概率上可以保证终端设备的eMBB业务。即使当前该终端设备没有eMBB业务的需求,但是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终端设备可以通过eMBB业务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保持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无需进行RRC重建过程或进入RRC空闲态。
又例如,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包括的第一阈值具体为第一BLER,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包括的第三阈值具体为第二BLER,则一般而言,SINR值越大,BLER值越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也就是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对应的第一BLER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对应的第二BLER。
再以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的终端设备计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的终端设备计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不同为例,这里的终端设备计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例如为终端 设备计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时所考虑的时间单元的数量,同理,终端设备计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参数,例如为终端设备计算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时所考虑的时间单元的数量。例如在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终端设备根据K个时间单元内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一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也就是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第一无线链路在K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例如下行链路质量以SINR表示,K为正整数;在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中,终端设备根据P个时间单元内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确定第二下行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也就是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第二无线链路在P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例如下行链路质量以SINR表示,P为正整数,例如下行链路质量以SINR表示。例如,K小于或等于P。可以理解的是,与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类似,通过对相同数据的重复传输可以提升终端设备在数据传输上经历的信道状态,因此,通过对多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信息例如下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状态监测,相对于对多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参考信号的能量进行了累加,进而提升终端设备的覆盖。例如第一无线链路为非CE链路,或者说为宽带链路,第二无线链路为CE链路,或者说为窄带链路,对于同时具有非CE能力和CE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虽然可以通过CE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覆盖范围,但多次重复传输会增加终端设备的耗电,所以对于同时具有非CE能力和CE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先通过非CE能力对应的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来判断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是否可以支撑数据传输,当终端设备根据非CE对应的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后,无需进行RRC重建或者进入RRC空闲态,而可以根据CE对应的下行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例如在NR系统中,如果一个终端设备同时具有接收宽带数据服务和窄带数据重复服务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该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非CE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当该终端设备进入覆盖差的区域时,例如地下停车场或隧道时,终端设备在检测到非CE能力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时,可以启动CE能力对应的链路质量评估机制(可以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进而尽量避免终端设备进行RRC重建或者进入RRC空闲态,简化了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保持数据传输的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在如上示例中,由于K小于或等于P,所以当终端设备在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评估的信道状态对应相同的SINR时,K个时间单元中至少有一个时间单元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信道状态对应的SINR大于P个时间单元中至少一个时间单元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信道状态对应的SINR,这是因为P个时间单元可以累积更多的下行信息能量,该下行信息是用来评估无线链路质量的下行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非CE能力和CE能力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所使用的重复次数不同来区分,例如非CE能力可以表示数据传输不需要使用重复传输技术,CE能力可以表示数据传输需要使用重复传输技术;或者,又例如,非CE能力可以表示数据传输不使用重复传输技术或者即使使用重复传输技术,使用的最大重复次数为K1,CE能力表示数据传输使用重复传输技术且使用的最小重复次数为K2,其中K1不大于K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时隙,也可以为传输时长小于一个时隙的非时隙(non-slot),或者,为具有其他传输时长的时间单元。其中一个时隙对应的持续时间 (时隙时长slot duration)可以与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相关。或者,一个时间单元也可以为一个子帧(subframe),或者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其中一个子帧的持续时间可以为1ms,一个无线帧的持续时间可以为10ms。时间单元也可以为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nultiplexing)符号,时间单元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S47、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如果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那么终端设备就可以从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继续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了触发信息,那么接入网设备接收该触发信息后,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专用的消息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例如该专用的消息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专用(dedicated)消息。在S44中介绍了,接入网设备可能会事先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那么对于不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的终端设备来说,就只会收到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而对于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的终端设备来说,可能既会收到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也会收到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相当于此类终端设备会收到两份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因为从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到接入网设备接收触发信息,这期间可能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显然,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会更为准确。因此对于会接收两份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的终端设备来说,可以以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为准,利用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通信之后,或者终端设备在从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之后,还可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后续将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保持通信,或者该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从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第二无线链路。发送该确认信息的好处在于,接入网设备后续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数据传输技术与终端设备保持数据服务,并且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例如,如果终端设备同时具有非CE能力(对应第一无线链路)和CE能力(对应第二无线链路),接入网设备在接收该确认信息之后,可以通过CE传输技术(例如重复传输)和终端设备保持通信。该确认信息的实现形式可以为序列,也可以为信息,例如确认信息可以为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或者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中使用的导频(preamble)序列,该确认信息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不作具体限定。承载该确认信息的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可以由接入网设备事先通知给终端设备。
以第一无线链路对应于非CE能力、第二无线链路对应于CE能力为例,那么第二无线链路是通过多次重复发送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覆盖,那么相较于第一无线链路来说,通 过第二无线链路进行通信是较为耗费资源的,因此还是尽量希望终端设备能够工作在第一无线链路。那么,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还可以获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以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其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得存储的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或者,虽然在S45中,终端设备要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自然要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因此终端设备是获得了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的。但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时,已经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可能又发生了改变,因此终端设备也可以再次从接入网设备获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如果终端设备要从接入网设备获得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那么终端设备可以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或用于请求检测第一无线链路,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消息后,就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无需发送请求消息,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来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可以再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接入网设备保持通信。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例如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RSRQ、RSRP、CSI等信息来表示。如果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了由第一无线链路转换到第二无线链路工作的确认信息,那么接入网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后,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而无需终端设备请求,从而节省传输资源。
前文介绍的是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如果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那么终端设备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例如可以重建第二无线链路,如果对于第二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成功,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与接入网设备通信,而如果对于第二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不成功,终端设备可以进入RRC空闲态。或者,如果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也可以直接进入RRC空闲态。对于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无线链路失败后的具体行为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确定第一无线链路失败,终端设备还可以检测第二无线链路,如果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链路继续与接入网设备通信,而无需对第一无线链路进行RRC重建,减少了不必要的RRC重建过程,也无需回退到RRC空闲状态,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因此,上文中的内容均可以用于后续实施例中,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图5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50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500可以是上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或者可以是设置在上文中所述的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处理器501和收发器502。其中,处理器5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5、S46和S47,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收发器502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2和S44,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例如,处理器501,用于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处理器501,还用于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收发器502,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501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501用于通过如下方式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在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所述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的情况下,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在K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在P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K和P均为正整数,且K小于或等于P。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502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502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501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进入RRC空闲态;或,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502还用于: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501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600可以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600可以是上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或者可以是设置在上文中所述的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2。其中,处理器6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1和S43,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收发器602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2和S44,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例如,处理器601,用于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收发器602,用于通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所述终端设备广播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602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602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602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收发器602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
处理器601,还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收发器602,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其中,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只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以及在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和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还可以将通信装置500或通信装置600通过如图7A所示的通信装置700的结构实现。该通信装置700可以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该通信装置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01。
其中,在该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网络设备的功能时,处理器7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1和S43,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或者,在该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终端设备的功能时,处理器701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5、S46和S47,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通信装置700可以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实现,则通信装置600可被设置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以使得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700可以包括收发组件,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其中,在该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上文中涉及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时,收发组件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2和S44,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例如,一种收发组件为通信接口,如果通信装置700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收发器,例如收发器502或收发器602,收发器例如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射频收发组件,或者,如果通信装置700为设置在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则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例如输入/输出管脚等。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702,可参考图7B,其中,存储器7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701用于译码和执行这些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应理解,这些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包括上述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当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被处理器701译码并执行时,可使得网络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图4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当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被处理器701译码并执行时,可使得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图4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中终端设备的功能。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这些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外部的存储器中。当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被处理器701译码并执行时,存储器702中临时存放上述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当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被处理器701译码并执行时,存储器702中临时存放上述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这些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被设置于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内部的存储器702中。当通信装置700内部的存储器702中存储有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时,通信装置700可被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中。当通信装置700内部的存储器702中存储有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时,通信装置700可被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中。
在又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这些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的部分内容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外部的存储器中,这些网络设备的功能程序的其他部分内容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内部的存储器702中。或,这些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的部分内容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外部的存储器中,这些终端设备的功能程序的其他部分内容存储在通信装置700内部的存储器702 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装置500、通信装置600及通信装置700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或者,可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另外,图5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500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例如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例如处理单元可通过处理器501实现,收发单元可通过收发器502实现。其中,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5、S46和S47,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收发单元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2和S44,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例如,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收发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6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600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例如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例如处理单元可通过处理器601实现,收发单元可通过收发器602实现。其中,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1和S43,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收发单元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42和S44,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例如,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收发单元,用于通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所述终端设备广播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500、通信装置600及通信装置700可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 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41)

  1.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包括: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包括: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在K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在P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K和P均为正整数,且K小于或等于P。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进入RRC空闲态;或,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13.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通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所述终端设备广播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16. 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17. 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18. 根据权利要求13~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其中,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只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以及在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和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19. 根据权利要求13~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20.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收发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链路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或,
    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一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1,且检测的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1,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失败,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如下方式对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是否失败: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或,
    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小于第三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或等于N2,确定检测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大于第四阈值的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M2,则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四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阈值。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在K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为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在P个时间单元内的下行链路质量;K和P均为正整数,且K小于或等于P。
  25. 根据权利要求20~2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广播的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26. 根据权利要求20~25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失败之前,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27. 根据权利要求20~2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28. 根据权利要求20~2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进入RRC空闲态;或,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失败的情况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RRC重建。
  29. 根据权利要求20~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30. 根据权利要求20~29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未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进行检测。
  31. 根据权利要求20~3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32.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收发单元,用于通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向所述终端设备广播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由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下行链路质量进行检测。
  35. 根据权利要求32~3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能力和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或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具有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能力。
  36. 根据权利要求32~35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触发信息,所述触发信息用于请求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用于请求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下行信息。
  37. 根据权利要求32~3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其中,所述检测无线链路的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只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以及在触发接入网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无线链路;或,
    检测所述第一无线链路和所述第二无线链路。
  38. 根据权利要求32~3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链路的带宽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的带宽。
  39.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40.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 的方法,或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41. 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指令,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3~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19/107067 2018-09-28 2019-09-20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20063484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864080.7A EP3852426A4 (en) 2018-09-28 2019-09-20 LINK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7/215,406 US20210219369A1 (en) 2018-09-28 2021-03-29 Link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2644.9 2018-09-28
CN201811142644.9A CN110972177B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215,406 Continuation US20210219369A1 (en) 2018-09-28 2021-03-29 Link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3484A1 true WO2020063484A1 (zh) 2020-04-02

Family

ID=69952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07067 WO2020063484A1 (zh) 2018-09-28 2019-09-20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19369A1 (zh)
EP (1) EP3852426A4 (zh)
CN (1) CN110972177B (zh)
WO (1) WO20200634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94582A1 (en) * 2021-06-04 2022-12-08 Cisco Technology, In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s in multi-link devices
US20230275820A1 (en) * 2022-02-28 2023-08-31 Juniper Networks, Inc. Successful connects metric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wireless or wired network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459A (zh) * 2014-05-13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方法、终端及基站
US20170374705A1 (en) * 2015-01-30 2017-12-28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788913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检测和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377577A (zh) * 2016-11-21 2018-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无线链路失败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WO2018173447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Kddi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4724B2 (en) * 2006-05-05 2011-01-04 Nokia Corporation Enhanced UE out-of-sync behavior with gated uplink DPCCH or gated downlink F-DPCH or DPCCH transmission
EP2533454B1 (en) * 2008-10-31 2019-12-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multiple carriers in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communications
EP2415215A1 (en) * 2009-04-02 2012-02-0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processing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215084A (zh) * 2010-04-02 2011-10-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US8989087B2 (en) * 2010-06-15 2015-03-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aging radio acces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08351B (zh) * 2011-11-14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失败统计方法和相关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3200599A (zh) * 2012-01-06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US9271169B2 (en) * 2012-02-23 2016-02-23 Ace Incorporated Method of reporting link failure
EP2848076A1 (en) * 2012-05-11 2015-03-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porting radio link failures (rlf)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based on communication links enabled on at least two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US9160515B2 (en) * 2013-04-04 2015-10-13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handover enhancement using scaled time-to-trigger and time-of-stay
CN104641683B (zh) * 2013-08-26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故障的处理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3747473B (zh) * 2013-12-31 2017-04-1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链路使用方法及多模基站
US9854478B2 (en) * 2014-01-17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witching bearers between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RATS)
US9553913B2 (en) * 2014-05-30 2017-01-24 Apple Inc. Seamless video pipeline transition between WiFi and cellular connections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on mobile devices
CN105519166A (zh) * 2014-08-04 2016-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160212680A1 (en) * 2015-01-15 2016-07-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pid rerou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072029B (zh) * 2015-08-31 2018-05-04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活双控存储系统的冗余链路设计方法及系统
KR102034401B1 (ko) * 2015-10-05 2019-10-18 텔레폰악티에볼라겟엘엠에릭슨(펍)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디바이스와 서비스 노드 간의 무선 링크 문제 관리
WO2018013110A1 (en) * 2016-07-13 2018-01-18 Intel Corporation Multi-connectivity support and fast cell switching for mmwave cellular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459A (zh) * 2014-05-13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方法、终端及基站
US20170374705A1 (en) * 2015-01-30 2017-12-28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7889133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检测和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377577A (zh) * 2016-11-21 2018-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无线链路失败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WO2018173447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Kddi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852426A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52426A4 (en) 2022-03-16
CN110972177B (zh) 2022-10-11
CN110972177A (zh) 2020-04-07
EP3852426A1 (en) 2021-07-21
US20210219369A1 (en)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0173B2 (en) Radio link monito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334422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iscovery location and ranging within a neighborhood aware network
TWI497932B (zh) 無線連結失效監視方法及裝置
US2019029751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Radio Link Monitoring and Bandwidth Part Switching
KR102587763B1 (ko) Lbt 모니터링 장애를 위한 처리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WO2013163902A1 (zh) 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JP7327463B2 (ja) 無線リンク検出方法、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0039052B2 (en) Anchor assist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hopping
WO2020088565A1 (zh) 检测波束失败的方法和装置
US20160338086A1 (en) Anchor assist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hopping
WO2014139072A1 (zh) D2d发现序列的检测方法、d2d数据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2105136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605353B (zh) 确定竞争窗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210219369A1 (en) Link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998930B2 (en) Anchor assist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hopping
CN117561744A (zh) 针对条件主辅小区添加或改变的报告
CN114073127B (zh) 服务中断测量
WO2020155112A1 (zh) 一种资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4286288B (zh) 信息传输方法、资源选择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490422B2 (en) Methods, terminal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for channel sensing in unlicensed spectrum
CN113497698A (zh) 通信装置
WO2022151110A1 (zh) 波束失败信息的生成和上报方法以及装置
US2024001497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3282353A1 (ja) 通信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011466A1 (zh) 确定持续先听后发失败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8640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98640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