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7177788A1 -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7177788A1
WO2017177788A1 PCT/CN2017/076945 CN2017076945W WO2017177788A1 WO 2017177788 A1 WO2017177788 A1 WO 2017177788A1 CN 2017076945 W CN2017076945 W CN 2017076945W WO 2017177788 A1 WO2017177788 A1 WO 201717778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target
protection
transition
n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7694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梁霜
刘金洋
孙瑶
施芳
Original Assigne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1717778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7177788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41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im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on and deployment of a service
    • H04L41/5054Automatic deployment of services triggered by the service manager, e.g. service implementation by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network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Definitions

  • DNI 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
  •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 DNI double node interconnection
  • the user Whe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landing device selected by the user does not support DNI protection, the user is prompted not to support, and the landing device needs to be re-selected; until the reselected landing device supports DNI protection.
  • the embodiment can also support the navigation service manager to manage in the above manner.
  • TDM multi-segment pseudo-line closed protection to change DNI double return only need the A to Z1 direction to protect the last SPE point of the multi-segment pseudo-line to the Z2 point to protect the pseudo-line protection tunnel, call the command channel server to query the available tunnel. Each line supports the user to choose individually.
  • the TNP parameter selects the DNI tunnel, and other protection parameters are initialized according to the dual-homing protection parameter.
  • the MC-PW configuration mode needs to be initialized according to the device family: dual DNI is initialized for 90002.2 and 15K devices; 65, POTN, 60002.2 are initialized to single DNI. Here, you can judge whether to support the DNI protection return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judgment.
  • Embodiment 2 is a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Embodiment 1:
  • This embodiment provides a service automatic change device, which is shown in FIG. 4, and includes:
  • the service automatic transition device in this embodiment further includes a verification module 46, which is configured to be configured before the transition processing module 45 delivers the configured target services to the corresponding network topology device.
  • Each target service performs the bandwidth check of the connection permission control, and the verification passes, and the configured target service is delive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network topology device. Otherwi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new topology network cannot carry these target services, prompting the user to reselect the target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获取用户选择的当前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自动根据该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然后从协议池中选择出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后,再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并完成业务变模型的改变。至此完成了业务的整个迁移过程。在该过程中,用户只需要选择业务变迁场景、落地设备,对于业务的计算选择、参数的配置、协议的选择等则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时间和人力消耗,并同时降低了业务迁移成本,提升了业务迁移效率。

Description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换机端口隔离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业务也要随之进行迁移,而原有的业务类型又无法满足新的网络拓扑改变后的业务形式,因此将业务迁移后,还要将迁移后的业务调整到新的业务模式,这才完成业务的整个迁移过程。目前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业务的迁移都是由操作人员手动完成的。而工程现网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且业务类型繁多,且每种业务类型的调整的方法都不同,因此目前依靠人工单条的业务迁移和业务修改,时间和人力消耗都基本难以满足工程网络改造的进度要求,且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如何自动完成业务的迁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解决现有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完成整个业务的迁移,时间和人力消耗大,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
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
从协议池中选择出所述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 发给网络拓扑设备;
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之前,还包括:
对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的带宽校验,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所述目标业务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择当前能进行变迁的所有业务加入备选业务清单;
接收用户下发的选择指令,所述选择指令中包含此次需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清单;
根据所述目标业务清单从所述备选业务清单中选择出目标业务。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完成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还包括:
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变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中的任意一种:
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 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不变,修改保护组的自动保护倒换协议,若自动保护倒换协议处于暂停则改成恢复;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和保护落地点设备,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若工作伪线没有配置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增加双向转发检测;并新增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落地点设备,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删除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删除封闭式保护组,删除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落地点设备,新增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源节点设备-落地点设备方向最后一个SPE处理:修改伪线的下一跳IP和VCID。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之前,还包括:
判断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是否支持双节点互联保护,如否,提示用户重新选择。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之前,还包括获取用户选择的网关IP;
和/或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和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后,还包括从所述目标业务中排除源节点设备端点、落地点设备端点都在落地设备的业务。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协议包括OAM协议、QOS协议、TNP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业务自动变迁装置,包括:
变迁信息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
业务选择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参数配置模块,设置为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
协议选择模块,设置为从协议池中选择出所述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
变迁处理模块,设置为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校验模块,设置为在所述变迁处理模块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网络拓扑设备之前,对 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的带宽校验,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
目标子网获取模块,设置为在所述变迁处理模块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子网清理模块,设置为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业务变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中的任意一种:
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的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获取用户选择的当前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自动根据该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然后从协议池中选择出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后,再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至此完成了业务的整个迁移过程。在该过程中,用户只需要选择业务变迁场景、落地设备,对于业务的计算选择、参数的配置、协议的选择等则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时间和人力消耗,并同时降低了业务迁移成本,提升了业务迁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选择目标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楚冗余保护子网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结构示意图四;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网络拓扑变化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TDM无保护改DNI双归场景的整个变迁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可直接获取用户选择的当前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并据此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完成业务变迁参数配置以及对应目标协议的筛选下发给,然后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在该过程中,对需变迁的业务的计算选择、参数的配置、协议的选择等则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时间和人力消耗,同时降低了业务迁移成本,提升了业务迁移效率。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包括:
S101: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 设备;
S102:根据用户指定的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S103: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
S104:从协议池中选择出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本步骤中所筛选出的目标协议包括但不限于OAM协议、QOS协议、TNP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S105: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上述S101中,用户具体可根据变迁前后的设备类型指定业务变迁场景;比如该业务变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中的任意一种:
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DNI)双归;
时分复用(TDM)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DNI)双归;
时分复用(TDM)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DNI)双归。
用户选择了业务变迁场景就限定了速率、保护类型、业务类型。
本实施例中,选择落地设备时,系统可自动过滤全网网元的设备类型,给出用户需要选择的新设备类型.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非此设备类型的网元系统会给出错误提示。另外,本实施例中,如果用户不选择,系统也可根据源节点设备进行光纤遍历搜索,自动确定和源节点设备相连接的匹配类型的网元。用户选定落地设备后,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业务变迁场景,给出需要输入落地设备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网元标签信息、端口信息。
本实施例中,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之前,还包括:
判断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是否支持双节点互联保护,如否,提示用户 重新选择。例如,假设用户分别选择Zw(工作点设备)和Zp(保护点设备)设备作为落地设备,用户选好落地设备后,系统会自动判断这些设备是否支持DNI保护,判断的结果又以下几种:
(1)不支持DNI;
(2)支持单DNI;
(3)支持双DNI;
(4)支持单DNI和双DNI;
(5)支持零DNI和双DNI。
当判断用户选择的落地设备不支持DNI保护时,提示用户不支持,需要重新选择落地设备;直到重新选择的落地设备支持DNI保护。
对于S102的具体过程请参见图2所示,包括:
S201:根据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择当前能进行变迁的所有业务加入备选业务清单;
S202:接收用户下发的选择指令,该选择指令中包含此次需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清单;用户可以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需要变迁的目标业务以及需要变迁的业务数量;
S203:根据用户下发的目标业务清单从备选业务清单中选择出目标业务。
具体的,得到备选业务清单后,可以用用表格对各业务进行展现,展现时可只展现用户标签,A(源节点设备)、Z(无保护的落地点设备)端点(分成设备+端口信息),支持排序(界面排序)。以供用户进行选择。
通过该表格提供选择时,可以提供默认全选,全选,去选,反选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批量选择或单个选择。且本实施例还可支持导航业务管理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管理。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指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在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还需要获取用户选择的网 关IP(三层接口);在获取到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和网管IP后,再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和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从服务器查回业务后,也即选择出当前能进行迁移的所有业务后,还需要做二次过滤,需要排除掉A、Z端点都在落地设备(Zw和Zp)的业务。也可以在之前不做二次过滤,而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后,从目标业务中直接排除源节点设备端点、落地点设备端点都在落地设备的业务。
本实施例中,对于选好待变迁的目标业务后还可进一步查询业务的完备信息,对于TDM无保护的场景需要判断一下所选择的目标业务是否全是PTN业务,判断规则可根据路由中服务层业务的速率,对于PTN的业务速率只有伪线和多段伪线两种,若不是这两种表示非PTN的。对于判定为非PTN业务的目标业务,进行滤除,具体滤除方式可以将其直接过滤不显示。
对于S103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具体可以根据预设好的参数变化对应关系进行配置,配置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参数和保护参数。下面举例说明: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源节点设备)端点不变,修改保护组的自动保护倒换(APS)协议,若自动保护倒换协议处于暂停则改成恢复;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落地点设备)端点和保护Z(落地点设备)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DNI)伪线保护组。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 检测;若工作伪线没有配置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增加双向转发检测;并新增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MEG),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Z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BFD),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端点,删除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端点,删除封闭式保护组,删除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Z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源节点设备-落地点设备方向最后一个SPE处理:修改伪线的下一跳IP和VCID。
以上对应关系表请参见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PCTCN2017076945-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17076945-appb-000002
基于上述对应关系表,下面以几种的具体的情况作为示例对本发明做说明。
对于TDM无保护改DNI双归和TDM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DN双归这两个场景,Z2STM端口按照设备调用查询命令去查询,然后从查询结果中抽取STM端口。用户选好端口后,需要判断Z1端口下时隙后在 Z2端口是否都可用,不可用需要提示用户哪个时隙号不可用。若都可用对于Z2需要自动匹配上时隙号。
对于TDM无保护改DNI双归:需要下发命名到服务器查询可用隧道,根据查询结果自动初始化,没有置空。每行支持用户选择。
对于TDM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DNI双归:只需A到Z1方向原保护多段伪线的最后一个SPE点到Z2点对于保护伪线的保护隧道,调用命令道服务器查询可用隧道。每行支持用户单独选择。
TNP参数选择DNI隧道,其他保护参数按照双归保护参数初始化,MC-PW配置模式需要根据设备族做初步初始化:对于90002.2和15K设备初始化双DNI;65、POTN、60002.2初始化为单DNI。这里可以根据前面判断是否支持DNI保护返回结果判断。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S105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之前,还包括:
对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CAC)的带宽校验,判断新的拓扑网络能否承载这些目标业务,若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否则,表明当前新的拓扑网络不能承载这些目标业务,提示用户重新选择目标业务。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是路由迭代和动态隧道不需要下发CAC校验。若只是增加DNI伪线的,不下发保护隧道,对于CAC校验失败需要返回失败,可进一步根据CAC校验的全局开关和设备是否强校验开关做进一步的判断是否允许下发。本实施例中,系统进行CAC验证通过后,可以自动算出下发给对应设备的操作序列,配置数据入库。再从协议池中,获取业务改配需要的协议,包括OAM,QOS,TNP等下发设备。进入S105数据下发。
步骤105中进行数据下发时,发送的进度条可按照条数展示,进度已迁移的条数/总条数。发送过程中遇到错误停止可根据初始页设置门限(例如N)控制,没有超过门限N可以继续下发,超过了不能下发。应当理解 是,此处的容错机制除了上述示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容错机制。当下发失败时,可以提供显示判断显示界面,提示用户下发失败,数据下发给设备成功后,结束业务变迁流程。
这里说明一下,有可能前一批下发失败,后一批下发也会继续失败。下发完成可自动导出报告,并在界面上提示报告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S105完成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还可进一步对原来的冗余子网进行删除,该过程请参见图3所示,包括:
S301: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S302: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在查询业务变迁可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时,返回可清理的隧道保护子网后,只有全部变迁成功的才能进入清理现场。根据服务器返回的隧道保护子网导航到TNP管理界面由用户进行删除。
至此,业务变迁自动调整的整个过程结束。
本实施例中,用户在执行上述S101的同时,可以根据当前需求制定变迁策略,该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最多变迁的业务条数,数据备份的策略,批量下发的策略(例如批量下发的数量)等。在上述S202中,用户选择目标业务时,其选择的条数需小于等于策略中设定的业务条数。当设置了数据备份策略时,当备份策略是强制备份时,则在上述S105中下发数据时,必须要求进行强制备份,只有数据备份成功才能下发数据。当备份策略是不强制备份时,则在下发数据之前提示用户进行备份即可,如果用户坚持选择不备用仍可进行数据的下发。在下发数据时,批量下发的条数则受批量下发的策略中设置的数量限制。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合理的利用资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自动变迁装置,请参见图4所示,包括:
变迁信息获取模块41,设置为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该业务变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中的任意一种。用户选择了业务变迁场景就限定了速率、保护类型、业务类型。本实施例中,变迁信息获取模块41在接受到用户选择的落地设备后,还可判断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是否支持双节点互联保护,如否,提示用户重新选择。
业务选择模块42,设置为根据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其选择过程如下:
根据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择当前能进行变迁的所有业务加入备选业务清单。接收用户下发的选择指令,该选择指令中包含此次需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清单。根据用户下发的目标业务清单从备选业务清单中选择出目标业务。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指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业务选择模块42需在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并获取用户选择的网关IP(三层接口)后,才执行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和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业务选择模块42从服务器查回业务后,也即选择出当前能进行迁移的所有业务后,还需要做二次过滤,需要排除掉A、Z端点都在落地设备(Zw和Zp)的业务。也可以在之前不做二次过滤,而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后,从目标业务中直接排除源节点设备端点、落地点设备端点都在落地设备的业务。
本实施例中,业务选择模块42对于选好待变迁的目标业务后还可进一步查询业务的完备信息,对于TDM无保护的场景需要判断一下所选择的目标业务是否全是PTN业务,判断规则可根据路由中服务层业务的速率,对于PTN的业务速率只有伪线和多段伪线两种,若不是这两种表示 非PTN的。对于判定为非PTN业务的目标业务,进行滤除,具体滤除方式可以将其直接过滤不显示。
参数配置模块43,设置为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配置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参数和保护参数。例如: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端点不变,修改保护组的自动保护倒换(APS)协议,若自动保护倒换协议处于暂停则改成恢复;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端点和保护Z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DNI)伪线保护组。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若工作伪线没有配置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增加双向转发检测;并新增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MEG),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Z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BFD),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当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A端点,删除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Z端点,删除封闭式保护组,删除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Z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A-Z2方向最后一个SPE处理:修改伪线的下一跳IP和VCID。
协议选择模块44,设置为从协议池中选择出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所筛选出的目标协议包括但不限于OAM协议、QOS协议、TNP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变迁处理模块45,设置为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请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还包括校验模块46,设置为在变迁处理模块45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之前,对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的带宽校验,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否则,表明当前新的拓扑网络不能承载这些目标业务,提示用户重新选择目标业务。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是路由迭代和动态隧道不需要下发CAC校验。若只是增加DNI伪线的,不下发保护隧道,对于CAC校验失败需要返回失败,可进一步根据CAC校验的全局开关和设备是否强校验开关做进一步的判断是否允许下发。系统进行CAC验证通过后,可以自动算出下发给对应设备的操作序列,配置数据入库。协议选择模块44再从协议池中,获取业务改配需要的协议,包括OAM,QOS,TNP等下发设备。
变迁处理模块45进行数据下发时,发送的进度条可按照条数展示,进度已迁移的条数/总条数。发送过程中遇到错误停止可根据初始页设置门限(例如N)控制,没有超过门限N可以继续下发,超过了不能下发。应当理解是,此处的容错机制除了上述示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容错机制。当下发失败时,可以提供显示判断显示界面,提示用户下发失败,数据下发给设备成功后,结束业务变迁流程。
请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业务变迁装置,还包括目标子网获取模块47和子网清理模块48,其中:
目标子网获取模块47设置为在变迁处理模块45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子网清理模块48设置为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以提升资源利用率。本实施例中,目标子网获取模块47在查询业务变迁可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时,返回可清理的隧道保护子网后,只有全部变迁成功的才能进入清理现场。根据服务器返回的隧道保护子网导航到TNP管理界面由用户进行删除。
至此,业务变迁自动调整的整个过程结束。
请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业务变迁装置还可包括策略制定模块49,用户在制定业务迁移场景时,可通过策略制定模块49根据当前需求制定变迁策略,该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最多变迁的业务条数,数据备份的策略,批量下发的策略(例如批量下发的数量)等。这样业务选择模块42选择目标业务时,其选择的条数需小于等于策略中设定的业务条数。当设置了数据备份策略时,当备份策略是强制备份时,变迁处理模块45下发数据时,必须要求进行强制备份,只有数据备份成功才能下发数据。当备份策略是不强制备份时,则在下发数据之前提示用户进行备份即可,如果用户坚持选择不备用仍可进行数据的下发。在下发数据时,批量下发的条数则受批量下发的策略中设置的数量限制,以可以更好的控制合理的利用资源。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8所示的整个迁移过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示例说明。请参见图8所示,包括:
S801:接收用户选择的业务变迁场景;
S802:接收用户输入的落地设备;
S803:进行变迁影响业务分析,筛选出当前可进行变迁的所有业务进行呈现;
S804:根据用户的指令从上述业务中选择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S805:对目标业务进行迁移业务参数配置,以满足新业务模型需求;
S806:配置数据入库;
S807:进行CAC校验后给出下发方案和序列;
S808:从协议池捞取当前需要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OAM协议、QOS协议、TNP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S809:向设备下发数据;
S810:判断下发是否成功,如是,转至S811,否则,转至S812;
S811:获取冗余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S812:返回下发失败信息。
基于上述过程,请参见图9和图10所示,该图所示为TDM无保护改DNI双归场景的整个变迁过程。图9中,经过网元NE1和网元NE2设备间有1条PW伪线,伪线上承载了10条TDM无保护业务,拓扑扩容增加网元NE3网络设备,需要将NE1到NE2的TDM无保护业务,迁移到NE2到NE3网络设备上4条,并且将迁移的后的业务修改为TDM DNI双归场景,清理业务变迁后的冗余数据。其过程参见图10所示,包括:
S1001:启动业务变迁自动调整系统,选取业务变迁的场景为TDM无保护改DNI双归场景;系统在界面展现这种业务变迁场景的图文配置介绍;
S1002:设置变迁策略为批量下发10条每批,达到1条错误以后停止下发,本次操作最多允许变迁10条,数据备选择强制备份;
S1003:根据变迁场景,给出需要用户选择落地设备NE2和NE3;
自动分析后给出需要配置的设备和接口,界面显示选择落地设备,Z1设备为NE1,Z2设备为NE3,Z1STM端口为NE2-SFP[0-4-2-1]通道化STM-1复合端口:1;
S1004:系统自动从原有路径上过滤出所有待迁移的业务;
S1005:用户从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变迁的业务(假设4条目标业务);
系统根据输入的设备信息,自动分析变迁前网络拓扑上承载的业务10条,默认全部选中,手工批量选择4条TDM;
S1006:界面展示选中的待迁移业务需要配置新增节点和保护节点的相关参数;
参数模板选择TDM-MSPW-双归-IPRAN,Z2的STM端口选NE3-SFP[0-4-3-1]通道化STM-1复合端口:1,隧道策略选择手工选择隧道,隧道选W:Tunnel,MC-PW配置模式是配双DNI,工作冗余组号填写1,保护冗余组号填写1,DNI伪线带宽参数选择同工作伪线但流量控制关闭;
S1007:系统自动进行CAC校验,根据用户选择的业务所承载的隧道和业务参数,判断CAC带宽是否够用;
S1008:校验通过后,将所有配置数据和操作序列入数据库;
S1009:系统从协议池中获取目标业务变改配业务需要的OAM和TNP协议,按照操作序列的顺序下发给NE1\NE2\NE3设备;
S1010:调用适配器,找到对应的NE1\NE2\NE3设备类型,再通过设备类型找到对应的适配器容器,再找到对应的设备下发业务,界面给出进度提示和操作日志;
S1011:下发设备后,设备返回信息给数据库,提示业务变迁完成;
S1012:获取冗余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下面以太网桥接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DNI双归进行示例说明。本示例中,用户通过报表系统自动获得传入的需要变动的业务信息(包含业务变化场景),这里和图10所示示例不同的是业务变动信息通过报表的形式自动化传入,并不需要依靠人工的输入。
系统通过传入的参数,判断施以太网桥接点的普通双规改为DNI双规场景,自动分析出A点不变,只是修改保护组的APS协议,需要判断APS 协议是否是暂停,若是暂停的话需要改成恢复。工作Z点1新增DNI伪线和伪线MEG(BFD不需要),2新增DNI伪线保护组。保护Z点,1新增DNI伪线和伪线MEG(BFD不需要)、2新增DNI伪线保护组。系统根据默认的配置,算出承载在原有路径上的所有业务,通过表格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默认全部改迁,数据下发前进行数据的CAC预校验,检查变迁后的带宽,然后调用协议池数据,通过适配器发给对应的设备。设备返回成功提示,以太网业务变迁完成。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业务自动变迁过程中在网络拓扑发生变迁后,获取用户选择的当前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自动根据该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并对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然后 从协议池中选择出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后,再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至此完成了业务的整个迁移过程。在该过程中,用户只需要选择业务变迁场景、落地设备,对于业务的计算选择、参数的配置、协议的选择等则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时间和人力消耗,并同时降低了业务迁移成本,提升了业务迁移效率。

Claims (15)

  1. 一种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
    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
    从协议池中选择出所述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
    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其中,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之前,还包括:
    对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的带宽校验,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所述目标业务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择当前能进行变迁的所有业务加入备选业务清单;
    接收用户下发的选择指令,所述选择指令中包含此次需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清单;
    根据所述目标业务清单从所述备选业务清单中选择出目标业务。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完成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还包括:
    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5.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其中,所述业务变 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中的任意一种:
    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端点不变,修改保护组的自动保护倒换协议,若自动保护倒换协议处于暂停则改成恢复;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端点和保护落地点设备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若工作伪线没有配置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增加双向转发检测;并新增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端点,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落地点设备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和伪线的管理实体组,并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包括:
    对于目标业务源节点设备端点,删除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 新增保护多段伪线上的双向转发检测;
    对于目标业务工作落地点设备端点,删除封闭式保护组,删除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
    对于目标业务保护落地点设备端点,新增保护伪线和管理实体组或双向转发检测,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新增双节点互联伪线保护组,源节点设备-落地点设备方向最后一个SPE处理:修改伪线的下一跳IP和VCID。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之前,还包括:
    判断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是否支持双节点互联保护,如否,提示用户重新选择。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业务变迁方法,其中,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获取用户选定的落地设备之后,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之前,还包括获取用户选择的网关IP;
    和/或当所述业务变迁场景为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和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时,在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后,还包括从所述目标业务中排除源节点设备端点、落地点设备端点都在落地设备的业务。
  11.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其中,所述目标协议包括OAM协议、QOS协议、TNP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12. 一种业务自动变迁装置,包括:
    变迁信息获取模块,设置为获取用户根据当前网络拓扑变迁选定的业务变迁场景以及落地设备;
    业务选择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网络变迁场景和落地设备从当前原有路径业务中选出此次需要进行变迁的目标业务;
    参数配置模块,设置为对所述各目标业务进行业务变迁参数配置;
    协议选择模块,设置为从协议池中选择出所述各目标业务改变业务模型所需的目标协议下发给网络拓扑设备;
    变迁处理模块,设置为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其中,还包括校验模块,设置为在所述变迁处理模块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网络拓扑设备之前,对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进行连接许可控制的带宽校验,校验通过,则允许将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落地设备。
  14.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业务变迁装置,其中,还包括:
    目标子网获取模块,设置为在所述变迁处理模块将配置好的各目标业务下发给对应的网络拓扑设备并完成业务模型的改变后,获取业务变迁后能进行清理的目标保护子网;
    子网清理模块,设置为对获取的目标保护子网进行清除。
  15.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业务自动变迁装置,其中,所述业务变迁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中的任意一种:
    以太网桥节点上的普通双归改为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无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时分复用多段伪线封闭式保护改双节点互联双归。
PCT/CN2017/076945 2016-04-13 2017-03-16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WO2017177788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7584.5A CN107294756B (zh) 2016-04-13 2016-04-13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CN201610227584.5 2016-04-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7788A1 true WO2017177788A1 (zh) 2017-10-19

Family

ID=60042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7/076945 WO2017177788A1 (zh) 2016-04-13 2017-03-16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94756B (zh)
WO (1) WO201717778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625A1 (zh) * 2018-12-12 2020-06-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割接方法、装置、sdn控制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148346A (zh) * 2020-10-20 2020-12-29 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平台系统对接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3796A (zh) * 2018-02-23 2018-08-03 北京网信云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的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09088748B (zh) * 2018-07-16 2021-08-03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potn设备以太网业务通用网管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12218334B (zh) * 2019-07-09 2023-07-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核心网负荷的动态优化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3726645A (zh) * 2021-08-06 2021-11-30 中盈优创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tn网络补链业务倒换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692A (zh) * 2007-09-27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迁移的方法和系统
EP2328355A1 (en) * 2009-11-27 2011-06-01 Koninklijke KPN N.V. Automated service migration
CN102739624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源光网络单元的业务自动迁移方法和系统
CN102917025A (zh) * 2012-09-21 2013-02-06 江苏乐买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计算平台的业务迁移方法
CN102983997A (zh) * 2012-11-21 2013-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控服务迁移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0690B (zh) * 2011-05-18 2017-09-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业务网络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2857536B (zh) * 2011-07-01 2017-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对等网络中实现数据备份及迁移的方法及系统
CN102325043B (zh) * 2011-07-20 2014-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拓扑生成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139139B (zh) * 2011-11-2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间业务迁移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32742B (zh) * 2013-09-27 2016-08-17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ran复杂场景下全二层业务的配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692A (zh) * 2007-09-27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迁移的方法和系统
EP2328355A1 (en) * 2009-11-27 2011-06-01 Koninklijke KPN N.V. Automated service migration
CN102739624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源光网络单元的业务自动迁移方法和系统
CN102917025A (zh) * 2012-09-21 2013-02-06 江苏乐买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计算平台的业务迁移方法
CN102983997A (zh) * 2012-11-21 2013-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控服务迁移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625A1 (zh) * 2018-12-12 2020-06-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割接方法、装置、sdn控制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148346A (zh) * 2020-10-20 2020-12-29 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平台系统对接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4756A (zh) 2017-10-24
CN107294756B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77788A1 (zh) 业务自动变迁方法及装置
JP7234141B2 (ja) Ipsecの地理的冗長性のための分離した制御プレーンおよびデータプレーンの同期
US8402121B2 (en) Method of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i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CN100446467C (zh) 链路故障的恢复方法
US6061735A (en) Network restoration plan regeneration responsive to network topology changes
RU2637419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виртуальной сети, а также компьютерный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EP373491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composed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CN106487558B (zh) 一种实现接入设备扩缩容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010555A1 (zh) 一种北向接口lte业务自动配置方法、北向接口装置及存储介质
US8572485B2 (en) Splitting and merging routing domains
EP2119114A2 (en) Analyz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failures
EP250927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dating network topology i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system
CN107342809B (zh) 一种业务性能监测与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JP2013510459A (ja) 分離的なパス計算アルゴリズム
US8307423B2 (en) Migrating a network to tunnel-less encryption
US20020019862A1 (en) Manipulation of trail routes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network topology or operational need
CN107612772A (zh) 支付系统的节点状态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04168192A (zh) 一种故障网络中的重路由方法和装置
US764672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ation of network topology
US20180198708A1 (en) Data center link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US9100292B2 (en) Methods for managing upgrading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devices thereof
WO2008022573A1 (fr) Système et procédé de découpage et de connexion d'un circuit
JP2005268932A (ja) プロビジョニング制御装置
CN103516554B (zh) 一种vm迁移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063166A1 (zh) 一种过中断链路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77817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77817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