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5139236A1 -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5139236A1
WO2015139236A1 PCT/CN2014/073703 CN2014073703W WO2015139236A1 WO 2015139236 A1 WO2015139236 A1 WO 2015139236A1 CN 2014073703 W CN2014073703 W CN 2014073703W WO 2015139236 A1 WO2015139236 A1 WO 201513923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reserved
reserved channel
state
s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37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云波
罗毅
禄•彼得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488659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101985B1/en
Priority to CN201480076927.1A priority patent/CN106165521B/zh
Priority to JP2016557894A priority patent/JP6275865B2/ja
Priority to KR1020167025467A priority patent/KR101812045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4/073703 priority patent/WO2015139236A1/zh
Publication of WO201513923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5139236A1/zh
Priority to US15/267,061 priority patent/US20170006636A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6Resource reserv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Definitions

  • the determining, by the first device, whether the unreserved channel other tha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includes:
  • the first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 the first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 busy state.
  • the second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power threshol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 busy state.
  • the application where the application is operable to cause the processor to perform a process of identifying whether an unreserved channel other tha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is: Obtaining a received power value of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 FIG. 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tinuous channel reservation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first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econd device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first device can reserve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for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econd device by using the channel reservation scheme of the prior art, and details are not described herein.
  • the AP accesses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is performed with the second device on any reserved channel.
  • the second device is a non-AP site, specifically a STA.
  • the AP and the STA may reserve the un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process of the foregoing steps 210 to 240.
  • the process of the STA reserving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the same as that described in the foregoing steps, and is not repeated here.
  • the STA sends a first control frame to the AP, that is, transfers or authorizes the reserved third reserved channel to the AP, and the AP controls or schedules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 the method when the first device is specifically an STA, the method further includes The STA sends a second control frame to the second device, so that the second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are configured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included in the second control frame.
  • the step of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by which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can perform data transmission on multiple non-reserved idle channels, improve channel usage efficiency, and save channel resources. Specific steps are as follows:
  • the STA sends a second control frame to the second device, where the second control fram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so that the second device is 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r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Information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econd control frame is sent to the second device, where the second control fram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causing the second device to perform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econd device is an AP.
  • the AP and the STA may reserve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procedure of the foregoing steps 210 to 240.
  • the process of the AP reserving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the same as that described in the foregoing steps, and is not repeated here.
  • the STA After the STA accesse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the STA sends a second control frame to the AP, that i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is transferred or authorized to the AP, and the AP controls or schedule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 the first device may also perform channel reservation in an interlaced manner on multiple channels. In this way, both the unlicensed spectrum standard and the delay of implementing the service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are maintained.
  • the first device first successfully reserves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uses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follows the scheme described in the foregoing steps 21 0 to 240.
  • the second channel reservation is performed on the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is accessed.
  • the AP obtains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of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n the preset time; the AP determines whether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a preset power threshold;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AP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AP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busy.
  • the AP triggers a fallback procedure.
  •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fallback process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and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AP transmits the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to ensure that the AP is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periods are consistent, as shown in Figure 3.
  • a diagonal grid on the channel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channel is a busy channel
  • a channel without a diagonal grid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channel is an idle channel.
  • the receiving state of the AP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corresponds to the uplink scheduling period
  • the sending state of the AP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corresponds to the downlink scheduling period.
  • the AP when the AP is in the uplink scheduling period, it identifies whether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and triggers the rollback process whe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when the backoff process ends, and the AP is in the downlink scheduling period
  • the AP sends a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 the AP After the AP completes the channel reservation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the AP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thereby implementing the data transmission on the basis that the AP has reserved a part of the channel.
  • the idle channel is continuously obtained, and the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acquired idle channel are used for data transmission, thereby improving channel use efficiency and saving channel resources.
  • the AP further receives the control frame sent by the STA, where the control fram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reserved by the STA.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the AP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any reserved channel of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TA may reserve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process of the foregoing steps 210 to 240.
  • the process of the STA to reserve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the same as the description process of the foregoing steps, and is not repeated here.
  • the STA After the STA reserves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the STA sends a control frame to the AP, that is, the reserved third reserved channel is transferred or authorized to the AP, and the AP controls or schedules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t the end of the fallback process, if the AP determines that it is still in the uplink scheduling period, the AP continues to identify whether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on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that has completed the fallback proces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dle before the transmit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is transmitted.
  • the first device is specifically an AP, or the first device is specifically a STA.
  • the specific working process of the first device transmitting a channel reserved frame on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n step 230 of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 is described in detail below.
  • the first device is specifically a STA
  • the second device is specifically an AP, and is described in detail.
  • the STA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AP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STA may reserve a first reserved channel for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AP by using a channel reservation scheme of the prior art, and is not repeated herein.
  • the STA obtains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of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n the preset time; the STA determines whether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a preset power threshold;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STA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STA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 busy state.
  • the STA triggers a fallback procedure.
  •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fallback process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and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fallback process ends, and the STA determines the transmission state of the STA itself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 the STA transmits the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to ensure that the STA is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periods are consistent, as shown in Figure 4.
  • the STA when the STA is in the downlink scheduling period, it identifies whether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and triggers the rollback process when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when the backoff process ends, and the STA is in the uplink scheduling period
  • the STA transmits a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 the STA After the STA completes the channel reservation on the unreserved channel, the STA sends a control frame to the AP, and the control frame includes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STA transfers or authorizes the reserved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to the AP, and the AP controls or schedule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so that the AP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so that the STA obtains a part of the channel, and continuously acquires the idle channel in the proces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uses the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acquired idle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improves channel usage efficiency and saves channel resources.
  • the control frame may be a separately transmitted frame or may be included in a channel reserved frame, which is not limited in this patent.
  • the STA obtains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of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n the preset time; the STA determines whether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a preset power threshold;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less than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STA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If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power threshold, the STA determines that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 busy state.
  • the STA triggers a fallback procedure.
  •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fallback process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and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fallback process ends, and the STA determines the transmission state of the AP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 the STA transfers or reserves the reserved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to the AP, and the AP controls or schedule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so that the AP is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STA on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so that the STA obtains a part of the channel, continuously acquires the idle channel in the proces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utilizes the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acquired idle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annel use, Save channel resources.
  • the control frame may be an independently transmitted frame or may be included in a channel reserved frame, which is not limited in this patent.
  • the transmitting unit 840 is configured to perform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identifying unit 81 0 is specifically configured to acquire, according to a preset time, a received power value of the unreserved channel;
  • the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determining unit 850,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a transmission state of the device i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 the identifying unit 81 is specifically configured to: when the transmission state of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is a non-transmission state, identify whether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 the access unit 840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any one of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third reserved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on the legacy channel.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further provides a multi-channel access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the multi-channel access method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
  • the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 the device includes: a network interface 1010, a processor 1020, and a memory 1030.
  • System bus 1040 is used to connect network interface 1010, processor 1020, and memory 1030.
  • the received power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power threshol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 busy state.
  • the application further includes instructions operable to cause the processor 1 020 to perform the following process:
  • the application further includes instructions operable to cause the processor 920 to perform the following process:
  • the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identifies whether the unreserved channel is in an idle state, and is not reserved.
  • the rollback process is triggered, and a channel reservation frame is sent on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non-reserved channel is used as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and on the first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second reserved channel.
  • the first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 the station continuously reserves a new idle channel in the proces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uses the reserved channel and the newly reserved idle channel for data transmission to improve channel usage. Efficiency, saving channel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第一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则所述第一设备触发回退流程;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局域接入网 ( Wi re les s Loca l Acces s Network, 简称: WLAN ) 标准的快速演进, WLAN 系统聚合了越来越大的带宽以获取更高的传输速率。 在 WLAN标准中, 通常站点在进行传输数据之前, 预先为自身预留出一段时间 的信道, 该预留的信道用于站点后续的数据传输。 因此, 站点预留信道的带 宽决定了后续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可用带宽。
在现有技术中, 站点预留信道的具体过程为: 当第一设备需要与第二设 备进行数据传输时, 第一设备对某一信道进行侦听, 当第一设备确定信道为 空闲信道时, 第一设备触发回退流程, 即启动回退计数器产生随机数实现回 退流程, 每当信道的空闲时间达一个时隙长度(Times lot ) 时, 则回退计数 器减 1。 当回退计数器产生的随机数减少为 0时, 第一设备对信道的带宽进行 选择, 并在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该信道预留帧作为第一设备对信道的预 留, 并与第二设备在预留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
如图 1所示, 在图 1 中, 信道上具有的斜线方格用于表示该信道为忙碌 信道, 无斜线方格的信道用于表示该信道为空闲信道。 第一设备在主 40MHz 空闲信道上向第二设备发送发送请求(Requea t To Send, 简称: RTS ) 帧, 当第二设备接收到信道预留帧时, 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回复允许发送(Clear To Send, 简称: CTS ) 帧进行信道预留, 当第一设备接收到 CTS 帧后, 第一 设备确定与第二设备已对该信道进行预留, 并进行数据传输。 但是, 现有技术中的站点预留信道的方案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在站点预 留信道时, 信道的带宽一次性确定, 在站点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 站点仅可 使用预留的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导致信道的使用效率降低, 浪费信道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解决了站点在进行数 据传输过程中, 无法使用非预留的空闲信道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方法, 第一设备在第 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所述第一设备触发回退流程;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 留帧, 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 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 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具体包括:
在预设的时间内,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所述第一设备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非预 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 非预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 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所述 第一设备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具体包括: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发送状态时,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第一设备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 的站点 STA时,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具体包括: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 STA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第一设备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方法 还包括:
所述 AP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 第二设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 AP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 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 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可能的实 现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第一设备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第一设备接入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之后还包括:
所述 STA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 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 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二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 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装置包括:
识别单元, 用于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 闲状态;
触发单元, 用于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触发回退流程; 发送单元, 用于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 预留帧, 所述信道预留帧用于使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 道;
传输单元, 用于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 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识别单元具体用于,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所述识别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 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 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所述识别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 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 点 STA时,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装置还包 括: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 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接入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 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 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可能的实 现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 发送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 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 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 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 传输。
在第三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 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装置包括:
网络接口;
处理器;
存储器;
物理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 所述应用程序包括可用于使所述 处理器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触发回退流程;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用于使 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应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识 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过程的指令为: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 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用于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过程的指令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 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 收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 点 STA 时, 所述应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 信道预留帧过程的指令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应用程序 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一设 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 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可能的实 现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 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二预留信 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 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因此,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第一设备 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 于空闲状态,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 触发回退流程, 并在非预留信 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将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 第二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站点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 道的基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预留新的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 信道和新预留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 源。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技术中信道接入机制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信道接入方法流程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进行信道预留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续信道预留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 AP预留信道的时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 STA预留信道的时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 STA预留信道的时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 1 0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多信道接入装置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 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一
下面以图 2 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信道接入方法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施主 体为第一设备, 或者为加载在第一设备中的应用模块。 如图 2 所示, 该实施 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210、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 处于空闲状态。
具体地, 在执行本步骤之前, 第一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 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现有技 术的信道预留方案预留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一预留信道, 在此不 再复述。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 于空闲状态具体包括:
在预设的时间内, 第一设备获取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第一设备判 断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接收功率值小于功率阈值, 则 第一设备确定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功率阈值, 则第一设备确定非预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
步骤 220、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则所述第一设备触发回退 流程。
具体地, 根据步骤 210的判断, 如果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第一 设备触发回退流程。
进一步地, 所述回退流程具体可通过生成随机退避数的方式实现, 在一 个例子中, 第一设备启动自身包括的回退计数器, 回退计数器产生任意随机 数实现回退流程。 可以理解的是, 在回退流程中, 第一设备仍周期性地识别 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每当非预留信道的空闲状态时间为一个时长 (所述时长为预先设置)时, 回退计数器将产生的随机数减 1 ; 如果第一设备 识别出非预留信道由空闲状态转变为繁忙状态, 则回退计数器挂起, 直到第 一设备识别非预留信道为空闲状态后, 回退计数器继续进行回退流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回退流程还可通过任何其它用于避免多个站点同时 发送数据产生碰撞的退避机制, 例如, 基于 P概率的退避机制。
步骤 230、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 送信道预留帧, 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具体地, 当回退计数器产生的随机数为 0时, 回退流程结束, 第一设备 在合适的时间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所述信道预留帧用于使第一 设备将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所述合适的时间具体是指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上处于非 接收状态的时间。
进一步地, 第一设备在非预留信道上可通过广播方式发送信道预留帧, 接收到信道预留帧的第二设备应在第二预留信道上保持静默, 或等待第一设 备调度或者触发后进行发送或回复。 例如, 当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调度后, 在被调度的时间内进行数据发送, 又例如, 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后, 发送相应的回复帧。
步骤 240、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 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 第一设备在非预留信道上完成信道预留后, 第一设备可在第一 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 实现了第一设备在已 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空闲信道, 并利 用已预留的信道和获取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 约信道资源。
可选地, 在本发明实施例步骤 21 0之前, 还包括第一设备确定第一预留 信道的传输状态的步骤, 通过该步骤, 可使第一设备确定第一预留信道的传 输状态, 并在第一预留信道为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具体步骤如下: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所述 第一设备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具体地, 第一设备确定自身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第一设备在 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第一设备执行步骤 21 0; 当第一设 备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状态时, 第一设备不再执行步骤 21 0 以 及后续的步骤, 第一设备继续确定自身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非发送状态具体包括接收状态和闲置状态。 其 中, 所述闲置状态具体为既不发送也不接收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假设第一设备在频带范围内仅存在 一条射频链路, 也即是第一设备不能在某一信道上发送数据的同时在另一信 道上接收数据。 因此, 第一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上进行发送数据的同时是不 能在非预留信道上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仅当第一设备在第一 预留信道上处于接收状态, 或者处于闲置状态时, 才可在非预留信道上识别 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第一设备存在多条射频链路, 则可同时 在不同的信道上进行发送、 接收数据并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这种实现情况下, 则可不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方法, 但需要更高的 硬件成本。
例如, 如图 3所示,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进行信道预留示意 图, 在图 3 中, 信道上具有的斜线方格用于表示该信道为忙碌信道, 无斜线 方格的信道用于表示该信道为空闲信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设备在第 —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并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下, 触发回退流程;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第一 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状态时, 第一设备在非预留信道上发 送信道预留帧, 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
在此, 需要说明的是, 当第一设备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 s ta t ion , 简称: STA ) , 第二设备为接入点 (Acces s Po int , 简称: AP ) 时, 无论第一预留信道上是 AP在给其它的 STA发送数据, 还是其它 STA在给 AP发送数据, 对于该 STA都是接收状态。 AP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 收状态时, STA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并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 状态下, 触发回退流程;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AP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
可选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当第一设备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方法 还包括 AP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并根据第一控制帧包括的第三预 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第一预留信道、 第二预留信道和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 意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步骤, 通过该步骤可使第一设备与 第二设备在多个非预留的空闲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具体步骤如下:
所述 AP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 第二设备接入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 AP接入所述第三预留信道, 并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 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 AP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第二 设备接入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AP在 第一预留信道、 第二预留信道和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一预留信道上已与第二 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非 AP站点, 具体为 STA。 当第一设 备为 AP , 第二设备为 STA时, AP与 STA均可按照前述步骤 21 0至步骤 240的 描述过程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 STA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的过程与前述步 骤的描述过程相同, 在此不再复述。
STA向 AP发送第一控制帧, 也即是将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转让或授权给 AP , 由 AP对第三预留信道进行控制或调度。
可选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当第一设备具体为 STA时, 所述方法还包 括 STA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以使得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控制帧包括的 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 行数据传输的步骤, 通过该步骤可使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在多个非预留的空 闲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具体步骤如 下:
所述 STA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 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 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 STA接入第二预留信道后, 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 二控制帧包括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的第二设备根据第二预留信道 的标识信息,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上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设备为 AP。 当第一设备为 STA , 第二设备 为 AP时, AP与 STA均可按照前述步骤 21 0至步骤 240的描述过程对非预留信 道进行预留。 AP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的过程与前述步骤的描述过程相同, 在此不再复述。
当 STA接入第二预留信道后, STA向 AP发送第二控制帧, 也即是将接入 的第二预留信道转让或授权给 AP , 由 AP对第二预留信道进行控制或调度。
可选地, 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设备还可在多个信道上交错地进行信道 预留。 通过该方式既满足非授权频谱的标准, 又有助于通过多个信道维持实 施业务的时延。
具体地, 如图 4所示, 第一设备首先成功的预留第一预留信道, 在使用 第一预留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 按照前述步骤 21 0至步骤 240所描述的 方案在非预留信道上进行第二次的信道预留, 并接入第二预留信道。
由于第一设备在执行第二次预留信道的开始时间在执行第一次预留信道 的开始时间之后, 根据单次信道预留最长时间的限制, 第二次预留信道的结 束时间也在第一次预留信道的结束时间之后。 因此, 第一设备在使用第一预 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可以继续在其他的非预留信 道上继续进行第三次的信道预留。
因此,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第一设备在第一 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 触发回退流程, 并在非预留信道上发 送信道预留帧, 将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 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站点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 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预留新的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 新预留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实施例二
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时的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 解释说明, 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在前述实施例一中, 第一设备具体为 AP , 或者, 第一设备具体为 STA。 下面对在前述实施例一步骤 230 中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 道预留帧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以第一设备 具体为 AP , 第二设备具体为 STA为例, 进行详细说明。
AP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 在本发明实 施例中, AP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信道预留方案预留出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的 第一预留信道, 在此不再复述。
在预设的时间内, AP获取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AP判断接收功率值 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接收功率值小于功率阈值, 则 AP确定非预留 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功率阈值, 则 AP确定非预留信 道处于忙碌状态。
根据前述的判断, 如果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 AP触发回退流程。 在前述实施例中已详细说明回退流程的工作过程, 在此不再复述。
当回退计数器产生的随机数为 0时, 回退流程结束, AP确定自身在第一 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AP 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状态时, AP 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以保证 AP在第一预留信道与第二预留信道 的发送、 接收时段保持一致, 如图 3所示。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AP 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AP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图 5 中, 信道上具有的斜线方格用于表示该信道为忙碌信道, 无斜线 方格的信道用于表示该信道为空闲信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AP在第一预留 信道的接收状态对应上行调度时段, AP在第一预留信道的发送状态对应下行 调度时段。
也即是, AP在上行调度时段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并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下, 触发回退流程;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AP在下 行调度时段时, AP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AP在非预留信道上完成信道预留后, AP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 上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 进而实现 AP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础上, 在数 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获取的空闲信道 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AP还接收 STA发送的控制帧, 所述控制帧包括 STA 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AP在第一 预留信道、 第二预留信道和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已与 STA进行 数据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STA可按照前述步骤 21 0至步骤 240的描述过程对非 预留信道进行预留。 STA对非预留信道进行预留的过程与前述步骤的描述过程 相同, 在此不再复述。
当 STA预留第三预留信道后, STA向 AP发送控制帧, 也即是将预留的第 三预留信道转让或授权给 AP , 由 AP对第三预留信道进行控制或调度。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回退流程结束时, 如果 AP确定自身仍处于上行调度时 段, 则 AP在已完成回退流程的非预留信道上继续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 闲状态, 以保证在发送信道预留帧发送之前, 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实施例三
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时的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 解释说明, 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在前述实施例一中, 第一设备具体为 AP, 或者, 第一设备具体为 STA。 下面对在前述实施例一步骤 230 中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 道预留帧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以第一设备 具体为 STA, 第二设备具体为 AP为例, 进行详细说明。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 AP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 在本发明实 施例中, STA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信道预留方案预留出与 AP进行数据传输的 第一预留信道, 在此不再复述。
在预设的时间内, STA获取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STA判断接收功率 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接收功率值小于功率阈值, 则 STA确定非 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功率阈值, 则 STA确定非 预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
根据前述的判断, 如果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 STA触发回退流程。 在前述实施例中已详细说明回退流程的工作过程, 在此不再复述。
当回退计数器产生的随机数为 0时, 回退流程结束, STA确定 STA自身在 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状态时, STA 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以保证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与第二预留信 道的发送、 接收时段保持一致, 如图 4所示。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STA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在图 6 中, 信道上具有的斜线方格用于表示该信道为忙碌信道, 无斜线 方格的信道用于表示该信道为空闲信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STA在第一预留 信道的接收状态对应下行调度时段,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的发送状态对应上行 调度时段。
也即是, STA在下行调度时段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并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下, 触发回退流程;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STA在 上行调度时段时,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完成信道预留后, STA向 AP发送控制帧, 所述控制 帧包括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STA 将预留的第二预留信道转让或授权给 AP, 由 AP对第二预留信道进行控制或调度, 以使的 AP根据第二预留信道的 标识信息,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上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 进而实 现 STA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空闲 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获取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 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控制帧可以是独立发送的帧, 也可以包含在信道预 留帧中, 本专利中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回退流程结束时, 如果 STA确定自身仍处于下行调度 时段, 则 STA在已完成回退流程的非预留信道上继续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 于空闲状态, 以保证在发送信道预留帧发送之前, 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实施例四
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时的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 解释说明, 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在前述实施例一中, 第一设备具体为 AP, 或者, 第一设备具体为 STA。 下面对在前述实施例一步骤 230 中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 道预留帧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以第一设备 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 STA, 第二设备具体为 AP为例, 进行详细说明。
STA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 AP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 在本发明实 施例中, STA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信道预留方案预留出与 AP进行数据传输的 第一预留信道, 在此不再复述。
在预设的时间内, STA获取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STA判断接收功率 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接收功率值小于功率阈值, 则 STA确定非 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功率阈值, 则 STA确定非 预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
根据前述的判断, 如果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 STA触发回退流程。 在前述实施例中已详细说明回退流程的工作过程, 在此不再复述。
当回退计数器产生的随机数为 0时, 回退流程结束, STA确定 AP在第一 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 AP在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STA 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以保证 STA、 AP在第一预留信道与第二预 留信道的发送、 接收时段保持一致, 如图 5所示。
在图 7 中, 信道上具有的斜线方格用于表示该信道为忙碌信道, 无斜线 方格的信道用于表示该信道为空闲信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AP在第一预留 信道的接收状态对应上行调度时段, 也对应着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的发送状 态 (上行调度时段) 。
也即是, STA在上行调度时段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并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下, 触发回退流程; 当回退流程结束, 且处于第 一预留信道上 AP的上行调度时段时,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STA在非预留信道上完成信道预留后, STA向 AP发送控制帧, 所述控制帧包 括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STA将预留的第二预留信道转让或 4受权给 AP, 由 AP对第二预留信道进行控制或调度, 以使的 AP根据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 信息,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留信道上与 STA进行数据传输, 进而实现 STA 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获取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控制帧可以是独立发送的帧, 也可以包含在信道预留帧中, 本专利中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回退流程结束时, 如果 STA确定自身仍处于下行调度 时段, 则 STA在已完成回退流程的非预留信道上继续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 于空闲状态, 以保证在发送信道预留帧发送之前, 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STA具体可为确定第一预留信道上没有数据需要发送 而主动进行信道预留的终端; 或者, 也可为通过 AP调度而被动进行信道预留 的终端。
实施例五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其实现结构如图 8 所示, 用于实现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所述装置在第一预 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装置包括以下单元: 识别单元 81 0、 触发单元 820、 发送单元 8 30以及接入单元 840。
所述识别 81 0单元, 用于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 否处于空闲状态;
触发单元 820 ,用于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则触发回退流程; 发送单元 830 ,用于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 道预留帧 , 所述信道预留帧用于使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 信道;
传输单元 840 ,用于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 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识别单元 81 0具体用于,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 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所述装置还包括:确定单元 850 ,用于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的传输状态;
所述识别单元 81 0具体用于,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 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所述发送单元 8 30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 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 留帧;
所述识别单元 81 0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述第 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STA时, 所述发送单元 830 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 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如图 9所示, 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 元 91 0 ,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 第一设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接入单元 840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 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 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时, 所述发送单元 830还用于, 向所述第一 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 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控制帧可以是独立发送的帧, 也可以包含在信道预留帧中, 本专利中不 作限定。 因此,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一 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 触发回退流程, 并在非预留信道上发 送信道预留帧, 将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 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站点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 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预留新的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 新预留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实施例六
相应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 用以实现前述实 施例中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所述装置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 传输, 如图 10所示, 所述装置包括: 网络接口 1010、 处理器 1020和存储器 1030。 系统总线 1040用于连接网络接口 1010、 处理器 1020和存储器 1030。
网络接口 1010用于第一设备进行交互通信。
存储器 1030可以是永久存储器, 例如硬盘驱动器和闪存, 存储器 1030 用于存储应用程序, 所述应用程序包括可用于使处理器 1020访问并执行如下 指令:
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触发回退流程;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所述信 道预留帧用于使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1020执行识别除所述第一 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过程的指令为: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1 020执行以下过程 的指令:
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 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1 020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 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过程的指令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 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 收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进一步地,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STA时, 所述应 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920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过 程的指令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进一步地,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 使所述处理器 920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一设 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 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进一步地,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时, 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 使所述处理器 920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二预留信 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 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控制帧可以是独立发送的帧, 也可以包含在信道预留帧中, 本专利中不 作限定。
因此, 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一 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 识别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在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 触发回退流程, 并在非预留信道上发 送信道预留帧, 将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第一预留信道和第二预 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站点在已预留出一部分信道的基 础上,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断预留新的空闲信道, 并利用已预留的信道和 新预留的空闲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 节约信道资源。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 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 能够以电子硬件、 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 实现, 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 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 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 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 执行, 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 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 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 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 处理 器执行的软件模块, 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 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 ( RAM ) 、 内存、 只读存储器(ROM ) 、 电可编程 R0M、 电可擦除可编程 R0M、 寄存器、 硬盘、 可移动磁盘、 CD-R0M、 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 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 了进一步详细说明, 所应理解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 已,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做 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多信道接入方法, 第一设备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二设备进行数 据传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 状态;
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所述第一设备触发回退流程;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 留帧, 用于使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 备进行数据传输。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 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具体包括: 在预设的时间内,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所述第一设备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非预 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 非预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 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所述 第一设备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具体包括: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发送状态时,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设 备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STA 时,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非预留信道 上发送信道预留帧具体包括: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 STA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6、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 述第一设备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AP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 第二设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 AP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 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 数据传输。
7、 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 述第一设备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第一设备接入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之后还 包括:
所述 STA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 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 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8、 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数 据传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
识别单元, 用于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 闲状态;
触发单元, 用于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触发回退流程; 发送单元, 用于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 预留帧, 所述信道预留帧用于使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 道;
传输单元, 用于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 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单元 具体用于,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 包括:
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所述识别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 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 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 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所述识别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 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收状态时, 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12、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置 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STA时,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1 3、 根据权利要求 8-11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 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 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接入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 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 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14、 根据权利要求 8-12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 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 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 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 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15、 一种多信道接入装置, 所述装置在第一预留信道上与第一设备进行 数据传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
网络接口;
处理器;
存储器;
物理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 所述应用程序包括可用于使所述 处理器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则触发回退流程;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后,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 用于使 所述装置将所述非预留信道作为第二预留信道;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程 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识别除所述第一预留信道之外的非预留信道是否 处于空闲状态过程的指令为:
在预设的时间内, 获取所述非预留信道的接收功率值;
判断所述接收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功率阈值;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小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于空 闲状态;
如果所述接收功率值大于等于所述功率阈值, 则确定所述非预留信道处 于忙碌状态。
17、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程 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确定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当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非发送状态时, 识别所述 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程 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过程的指令 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发送 状态时,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装置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为接 收状态时, 识别所述非预留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19、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置 具体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的站点 STA 时, 所述应用程序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 执行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信道预留帧过程的指令为:
当所述回退流程结束, 且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的传输状态 为接收状态时 , 在所述非预留信道上发送所述信道预留帧。
20、 根据权利要求 15-18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接入点 AP时, 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 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帧, 所述第一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一设 备预留的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三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留信道、 所述第二预 留信道和所述第三预留信道中的任意预留信道上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传 输。
21、 根据权利要求 15-19任一项所述的多信道接入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置具体为站点 STA 时, 所述应用程序还包括可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 行以下过程的指令: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控制帧, 所述第二控制帧包括所述第二预留信 道的标识信息, 以使得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留信道的标识信息, 在 所述第一预留信道和所述第二预留信道上与所述 STA进行数据传输。
PCT/CN2014/073703 2014-03-19 2014-03-19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WO201513923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4886598.3A EP3101985B1 (en) 2014-03-19 2014-03-19 Multi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CN201480076927.1A CN106165521B (zh) 2014-03-19 2014-03-19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JP2016557894A JP6275865B2 (ja) 2014-03-19 2014-03-19 マルチチャネルアクセス方法及び装置
KR1020167025467A KR101812045B1 (ko) 2014-03-19 2014-03-19 멀티채널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PCT/CN2014/073703 WO2015139236A1 (zh) 2014-03-19 2014-03-19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US15/267,061 US20170006636A1 (en) 2014-03-19 2016-09-15 Multi-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3703 WO2015139236A1 (zh) 2014-03-19 2014-03-19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5/267,061 Continuation US20170006636A1 (en) 2014-03-19 2016-09-15 Multi-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39236A1 true WO2015139236A1 (zh) 2015-09-24

Family

ID=54143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4/073703 WO2015139236A1 (zh) 2014-03-19 2014-03-19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06636A1 (zh)
EP (1) EP3101985B1 (zh)
JP (1) JP6275865B2 (zh)
KR (1) KR101812045B1 (zh)
CN (1) CN106165521B (zh)
WO (1) WO201513923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3098A1 (en) * 2015-11-09 2017-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reservation support for single b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s
CN107995687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050335C (en) * 2017-01-17 2021-08-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085523A1 (ko) * 2018-10-23 2020-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V2x 통신 장치 및 그의 동기화된 sa 서비스 전송 방법
US11564272B2 (en) * 2019-03-08 2023-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siderations for multi-link aggregation
WO2024025339A1 (en) * 2022-07-27 2024-02-01 Kstl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pdu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3161A (zh) * 2003-11-19 2006-12-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多信道装置接入媒介的方法
CN101114867A (zh) * 2006-07-25 2008-01-30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道同步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WO2010002183A2 (en) * 2008-07-02 2010-01-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ccessing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77445A (zh) * 2010-10-13 2011-0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信道csma接入方法
CN102497640A (zh) * 2011-12-09 2012-06-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密集局域网环境宽带信道的动态配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5286B2 (ja) * 2003-06-18 2008-02-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4567514B2 (ja) * 2005-04-15 2010-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機、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および無線lanシステム
US20080317062A1 (en) * 2007-06-08 2008-12-25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Vzw (Imec) Method for configuring mutli-channel communication
CN100559903C (zh) * 2007-07-12 2009-11-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适应分布式多址接入方法
CN100499915C (zh) * 2007-08-17 2009-06-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多信道多址接入方法
CN101141176B (zh) * 2007-09-27 2010-08-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分布式获取多址接入方法
EP2617229B1 (en) * 2010-09-13 2019-07-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Cooperation in channel reservation
US8913510B2 (en) * 2010-09-30 2014-12-1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ision detection in wider bandwidth operation
WO2012064502A1 (en) * 2010-11-12 2012-05-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hannel aggregation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retransmission
EP3496491A1 (en) 2012-07-19 2019-06-12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185297B (zh) * 2013-05-21 2018-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竞争方法及设备
CN103618998B (zh) * 2013-11-27 2016-07-13 同济大学 一种利用多信道csma实现多车辆同时广播信息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3161A (zh) * 2003-11-19 2006-12-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多信道装置接入媒介的方法
CN101114867A (zh) * 2006-07-25 2008-01-30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道同步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WO2010002183A2 (en) * 2008-07-02 2010-01-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ccessing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77445A (zh) * 2010-10-13 2011-0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信道csma接入方法
CN102497640A (zh) * 2011-12-09 2012-06-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密集局域网环境宽带信道的动态配置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3098A1 (en) * 2015-11-09 2017-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reservation support for single b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s
CN107995687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531786A4 (en) * 2016-10-27 2019-09-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CN107995687B (zh) * 2016-10-27 2021-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12045B1 (ko) 2017-12-26
EP3101985A4 (en) 2017-03-15
CN106165521B (zh) 2020-01-17
US20170006636A1 (en) 2017-01-05
EP3101985A1 (en) 2016-12-07
CN106165521A (zh) 2016-11-23
EP3101985B1 (en) 2018-10-24
JP2017508405A (ja) 2017-03-23
JP6275865B2 (ja) 2018-02-07
KR20160120770A (ko) 2016-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339680A1 (en) Tx scheduling using hybrid signaling techniques
US2023027648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US20170055287A1 (en) 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system, stations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986091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EP3217757A1 (en) Ofdma contention method and access point
WO2015139236A1 (zh)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CN110381601B (zh) 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683732B2 (en)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5021772A1 (zh) 一种信道接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572842A (zh) 非连续接收drx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1452124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によるレンジング伝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10462827B2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5109597A1 (zh) 信道资源的分配方法及通信设备
US20170346608A1 (en) Access Point AP, Station S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KR20230152756A (ko) 모바일 소프트 액세스 포인트 멀티링크 디바이스에 대한 2차 링크 액세스
CN106688301B (zh) 一种多信道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WO2019062582A1 (zh)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及终端
WO2015131402A1 (zh) 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站点及系统
WO2020151350A1 (zh) 一种资源预留方法及相关设备
EP3531786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550343B (zh) 端到端通信站点发现方法、站点及接入点
CN113473621A (zh) 竞争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8201119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15066846A1 (zh) 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站点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48865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REEP Request for entry into the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48865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48865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670254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65578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