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3170464A1 -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 Google Patents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3170464A1
WO2013170464A1 PCT/CN2012/075651 CN2012075651W WO2013170464A1 WO 2013170464 A1 WO2013170464 A1 WO 2013170464A1 CN 2012075651 W CN2012075651 W CN 2012075651W WO 2013170464 A1 WO2013170464 A1 WO 201317046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pdu
retransmitted
ttis
time
b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565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南方
吴强
范霄安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12/07565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3170464A1/zh
Priority to CN201280001018.2A priority patent/CN103975624B/zh
Publication of WO201317046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3170464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 particular, to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PS) service data, and a user equipment (UE) and a base station.
  • SPS uplink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xample,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is tied in the uplink with a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 RLC Radio Link Control
  • 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a data packet, Service Data Unit (SDU)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two Protocol Data Units (PDUs).
  • PDUs Protocol Data Units
  • FD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 RV redundancy version
  • the receiver For a HARQ process corresponding to a PDU, if the PDU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is correct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the receiver sends an Acknowledgement (ACK) message. If the PDU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is incorrect, the feedback is not confirmed. Acknowledgement, NACK ) The message indicates a retransmission.
  • the sender waits for ACK/NACK feedback of a certain HARQ process, the HARQ process temporarily stops transmitting. After receiving the ACK/NACK feedback, whether to send a new PDU or retransmit the old PDU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ACK or NACK is fed back. .
  •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and a user equipment and a base. Station, used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DU transmission.
  •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including:
  • Another aspect provides a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including:
  • Another aspect provides a user equipment, including:
  • a transmitter configured to initially transmit an uplink SPS service, the data packet includes a first PDU and a second PDU, or retransmit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Receiving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first PDU or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second PDU;
  • the transmitter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transmit the corresponding PDU when receiving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second PDU, where the first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 ,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 as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 a base station including:
  • a receiv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a data packet of an initial uplink SPS service, where the data packet includes a first PDU and a second PDU;
  • a processor configured to detect whether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is correct
  • a transmitter configured to: when the processor detects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error Return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 the receiver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PDU corresponding to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where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The first PDU that wa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 ,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re us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 , since only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may occupy the same ⁇ as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such that if any one of the PDUs (i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require retransmission, so it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retransmission of another PDL, that is, the second PDU or the first PDU, and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tted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collision, and can solve the prior art.
  • 1 is a transmission sequence diagram of a multi-process of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in the prior art
  • FIG. 2 is a schematic flowchart of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2A is 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in the embodiment corresponding to FIG. 2A;
  • FIG. 2C is 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in the embodiment corresponding to FIG.
  • 2D is 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in the embodiment corresponding to FIG. 2B;
  • FIG. 2 is 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in the embodiment corresponding to FIG. 2B;
  • FIG. 2F is 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in the embodiment corresponding to FIG. 2A;
  • FIG. 4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user equipment according to another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 FIG. 5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another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technical solutions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are clearly and completely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ith reference to the accompanying drawings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embodiments are a part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invention, and not all of the embodiments. All other embodiments obtained by those skilled in the art based o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without creative efforts ar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CDMA2000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 WiMAX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 the base station may be a base station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BTS for short) in a GSM system, a GPRS system or a CDMA system, or may be a base station (NodeB) in a CDMA2000 system or a WCDMA system, or an evolved base station in an LTE system (
  •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 NodeB base station
  • the Evolved NodeB may also be a network element such as an Access Service Network Base Station (ASN BS) in the WiMAX network.
  • ASN BS Access Service Network Base Station
  • the voice coding of the VoIP ser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arrival period of its data packet is 20 ms. Due to the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the voice service, the maximum delay of the data packet from the source code encoding of the sender to the successful decoding of the receiver is 50 ms, and the retransmission of the data packet needs to be completed within 50 ms.
  • the VoIP service forms one SDU every 20ms, and one SDU is divided into two PDUs (ie, PDU1). And PDU2), the transmission of one PDU is a HARQ process, that is, VoIP starts a new HARQ process every 20ms.
  • Each HARQ process includes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and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can be implemented by TTI bundling.
  • the multi-process transmission of the uplink VoIP service under FDD is as shown in FIG. 1 , in which four TTI bundling, RLC seg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HARQ technology are simultaneously adopted.
  • the same padding pattern is used in Figure 1 to indicate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PDU, using different padding styles to represent different HARQ processes.
  • the UE receives the ACK/NACK information fed back by the base station in the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PHICH) of the eNodeB.
  • PHICH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 the first TTI,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two PDUs use the same TTI, and since the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s they schedule are also the same, it will occur. Collision of PDU transmission.
  • the transmission timing diagram shown in FIG. 1 is divided into 5 lines in total, assuming that PDU1 is transmitted in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line, and PDU2 can be transmitted in the timing of any of the second to fifth lines.
  • the initial PDU1 and the retransmitted PDU2, or the retransmitted PDU1 and the first-transmitted PDU2 collide, that is, occupy the same TTI, so that when the collision occurs, only the heavy weight can be discarded.
  • the content is transmitted so that the corresponding PDU cannot be received correctly.
  • the second PDU is an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an integer multiple of 4 times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and if it is not an integer multiple of 4, there is a similar problem. , will not repeat them here.
  • FIG. 2A is a schematic flow chart of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which is applicable to an FDD system. As shown in Figure 2A.
  •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may be a NACK message, b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not limited to a NACK message, and may be other types of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s.
  • the NACK messag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description.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re not occupied.
  • the same TTI since only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may occupy the same ⁇ as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such that if any one of the PDUs (i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Retransmission is required, so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another PDU (ie, the second PDU or the first PDU)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tted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can be reduced, which can solve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 Some PDUs are always discarded, which incre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PDU 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once; and the ⁇ occupied by the first PDU and the ⁇ occupied by the second PDU The sum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arrival period of the data packet.
  • the arrival cycle does not cause a collision.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a binding of 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ound Trip Tim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is 14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10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In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will occur.
  •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the embodiment increases the maximum PDU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by the original retransmission PDU.
  •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by two PDUs is the same.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Residual Block Error Rate (rBLER) of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rBLER Residual Block Error Rate
  • TTI bundling can be arranged in the order of 0, 2, 3, 1, 0, 2, 3, 1, 0...
  • the maximum version of the maximum transmission of each PDU is not limited to ten, it may be considered to allow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a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Collision. Take the VoIP service as an exampl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4 TTIs.
  • Binding,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With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transmitted second PDU is 16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Among them,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ccupy up to 12 TTIs, that is, one process per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further improving the PDU of the VoIP uplink data packet.
  • the collision only occurs between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f one of the two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does not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n, the collision does not occur,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that may collide is reserved for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that needs to be retransmitted, and up to 12 redundant versions can be transmitted. Even if the two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 collision occurs, and if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left to the second weight.
  • the second PDU can be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Since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do not always perform the retransmiss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occurrenc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thus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PDU can transmit, so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correct reception of the PDU is improved.
  •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With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transmitted second PDU is 12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from the start of a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PDU.
  •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ccupy up to 12 TTIs, that is, one process per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further improving the PDU of the VoIP uplink data packet.
  • the collision only occurs between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f one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does not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n The collision does not occur,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s that may collide are reserved for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that needs to be retransmitted, and up to 12 redundant versions can be transmitted. Even if both PDUs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a second time, the collision occurs. If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For the second PDU,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and sinc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always perform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occurs is far It is smaller tha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which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improves the redundancy of the retransmitted PDU.
  • the number of remaining versions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PDU will receive correctly.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both PDUs need to perform a second retransmission
  • 2 TTIs are used for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2 TTIs are used for transmission of the second PDU.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2 Binding of the TTI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bound by 2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transmitted is 14 TTLs or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performed.
  •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18 TTIs;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12 TTIs, the first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 the resources that will collide are evenly distributed to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for retransmission, or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occurs, but one process of each PDU occupies at most 10 TTIs, that is,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nly transmit a maximum of 10 redundancy versions (redundant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that is, the first PDU does not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ie,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second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the maximum of two times; the second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four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bound by four TTIs, and the seco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ary retransmission uses a binding of 8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R of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is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Where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from the start of a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PDU.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not to There is a collision.
  • a process of the second PDU can occupy a maximum of 16 TTIs, that is, a process of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a maximum of 16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and further increased.
  •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that is,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ie,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bound by 8 TTIs, and the second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ary retransmission uses a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next. In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will occur.
  • a process of the first PDU can occupy up to 16 ⁇ , that is, a process of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a maximum of 16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and further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FIG. 3 is a schematic flowchart of a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SPS service data according to another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which is applicable to an FDD system. As shown in Figure 3.
  • the second PDU When detecting the received error of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returning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and receiving a PDU corresponding to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where the first PDU and the retransmitted are first transmitted.
  •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as the first transmitted second PDU.
  •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may be a NACK message, b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not limited to a NACK message, and may be other types of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s.
  • the NACK messag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description.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re not occupied.
  • the same TTI since there may only be a case where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occupy the same TTI, such that if any one of the PDUs (i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Retransmission is required, so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another PDU (ie, the second PDU or the first PDU)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tted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can be reduced, which can solve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 Some PDUs are always discarded, which incre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PDU 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once; and the TTI occupied by the first PDU and the TTI occupied by the second PDU The sum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arrival period of the data packet.
  • the arrival cycle does not cause a collision.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a binding of 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ound Trip Tim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is 14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10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In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will occur.
  •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the embodiment increases the maximum PDU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by the original retransmission PDU.
  •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by two PDUs is the same.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rBLER of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 of TTI bundling can be 0, 2, 3, 1, The order of 0, 2, 3, 1, 0... is arranged.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4 TTIs.
  • Binding,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With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transmitted second PDU is 16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Among them,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ccupy up to 12 TTIs, that is, one process per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further improving the PDU of the VoIP uplink data packet.
  • the collision only occurs between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f one of the two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does not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n, the collision does not occur,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that may collide is reserved for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that needs to be retransmitted, and up to 12 redundant versions can be transmitted. Even if the two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 collision occurs, and if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left to the second weight.
  • the second PDU can be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Since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do not always perform the retransmiss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occurrenc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thus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that a PDU retransmission will be discarded due to a collision, therefo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PDU can transmit is increased,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DU is received correctly is improved.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4 TTIs.
  • Binding,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With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transmitted second PDU is 12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Among them,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ccupy up to 12 TTIs, that is, one process per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further improving the PDU of the VoIP uplink data packet.
  • the collision only occurs between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f one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s of the two PDUs does not need to be performed, then The collision does not occur,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s that may collide are reserved for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that needs to be retransmitted, and up to 12 redundant versions can be transmitted. Even if both PDUs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a second time, the collision occurs. If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For the second PDU,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can be reserved for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p to 12 redundancy versions, and sinc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always perform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occurs is far It is smaller than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which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the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improves the redundancy of the retransmitted PDU.
  • the number of remaining versions, so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receiving the correct PDU is raised High.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2 TTIs may be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in the 4 TTIs in which the collision occurs, 2 TTIs are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econd PDU.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2 Binding of the TTI;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second PDU
  • the second PDU is bound by 2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the second PDU.
  •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transmitted is 14 TTLs or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performed.
  •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18 TTIs;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12 TTIs, the first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L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4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 the resources that will collide are evenly distributed to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for retransmission, or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occurs, but one process of each PDU occupies at most 10 TTIs, that is, A process of each PDU can only transmit a maximum of 10 redundancy versions (redundant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that is, the first PDU does not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ie,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second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the maximum of two times; the second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four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bound by four TTIs, and the seco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ary retransmission uses a binding of 8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2 TTIs
  •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second The RTT of the PDU and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is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from the start of a transmission to the start of the next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PDU. In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will occur.
  • a process of the second PDU can occupy up to 16 ports, that is, a process of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a maximum of 16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and further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second PDU can transmi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the first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row, and the second PDU is transmitted at the timing of the second row.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that is,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need to be retransmitted (ie,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bound by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bound by 8 TTIs, and the second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ary retransmission uses a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RTT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the same PDU starts from one transmission to the next. In this way, it can be guaranteed that no collision will occur.
  • a process of the first PDU can occupy up to 16 ⁇ , that is, a process of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a maximum of 16 redundancy versions (the redundancy version number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and further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redundancy versions that the first PDU can transmit. Under the certain rBLER requirements of the VoIP service, the required signal-to-noise ratio i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UL VoIP coverage.
  • FIG. 4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user equipment according to another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which is applicable to an FDD system.
  • the user equipment of this embodiment may include a transmitter 41 and a receiver 42.
  • the transmitter 41 is configured to initially transmit a data packet of an uplink SPS service, where the data packet includes a first PDU and a second PDU, or retransmit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42.
  • the device 42 is configured to receive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first PDU or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second PDU.
  • the transmitter 42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by the receiver 42,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tting the corresponding PDU when at least one of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s of the PDU is re-transmitted, wherei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first retransmitted The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as the first PDU that wa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 the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most once
  • the sum of the ⁇ occupied by the first PDU and the ⁇ occupied by the second PDU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arrival period of the data packet.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four ⁇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six ⁇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6 ⁇ binding.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4 ⁇ , and the second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 the RTT of the PDU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14 ⁇ .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irst PDU starts from the first 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4 ⁇ .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ing the binding of 4 ⁇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icl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tting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PDU is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ing the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tim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tting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need to perform a second re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and the second RRC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Binding with 2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tim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tting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is 18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re 12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2 ⁇ ;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four ⁇ binding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Retransmit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8 ⁇ .
  • Binding of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re 12 ⁇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is 12 ⁇ ;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four ⁇ binding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Retransmit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four ⁇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8 ⁇ binding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 .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 ;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ourth ⁇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 ,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re not occupied.
  • FIG. 5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another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which is applicable to an FDD system.
  • the base station of this embodiment may include a receiver 51, a processor 52, and a transmitter 53.
  • the receiver 51 is configured to receive a data packet of the initial uplink SPS service, where the data packet includes a first PDU and a second PDU
  • the processor 52 is configured to detect the first PDU or the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51.
  • the transmitter 53 is configured to return a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when the processor 52 detects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error;
  • the receiver 54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corresponding PDU, wherein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as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does not occupy the same same as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 .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once;
  • the sum of the ⁇ occupied by the first PDU and the ⁇ occupied by the second PDU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arrival period of the data packet.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four ⁇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six ⁇ binding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6 ⁇ binding.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4 ⁇ , and the second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 the RTT of the PDU and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is 14 ⁇ .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fter the first PDU starts from the first transmission.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is bound by 4 ⁇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is 4 ⁇ .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 binding
  •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ing the binding of 4 ⁇ ;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icl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has an RTT of 16 ⁇ ;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2 ⁇
  •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of the a second PDU and a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second PDU RTT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PDU are retransmitted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ing the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tim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tting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and the second RRC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2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the binding of 4 TTIs,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the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Binding with 2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and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time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tting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is 18 TTIs;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have an RTT of 12 TTIs, and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nd the second time
  •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transmitted is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a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Retransmit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8 TTIs.
  • the second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The RTT of the second PDU is 12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dopts binding of four TTIs,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is correctly received; Retransmit at most twice;
  • the first PDU of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adopts binding of 4 TTIs
  •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by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uses 8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uses 4 TTIs.
  • the first PDU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and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retrans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12 TTIs
  • the first PDU and the second re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retransmission The RTT of the first PDU is 16 TTIs;
  • the second PDU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t the fourth TTI after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first PDU.
  • the first PDU that is initially transmitted and the second PDU that is retransmitted do not occupy the same TTI, or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first PDU that i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re not occupied.
  • the same TTI since there may only be a case where the retransmitted first PDU and the retransmitted second PDU occupy the same TTI, such that if any one of the PDUs (ie, the first PDU or the second PDU) does not Retransmission is required, so that the retransmission of another PDU (ie, the second PDU or the first PDU)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retransmitted PDU is discarded due to the collision can be reduced, which can solve the retransmission in the prior art.
  • Some PDUs are always discarded, which incre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PDU transmission.
  • the disclosed system, device and The method can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ways.
  • the device embodiments described above are merely illustrative.
  • the division of the unit is only a 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 there may be another division manner for example, multiple units or components may be combined or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nother system, or some features can be ignored, or not executed.
  • the mutual coupling or direct coupling or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shown or discussed may be an indirect coupling or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through some interface, device or unit, and may be in an electrical, mechanical or other form.
  • the units described as separate components may or may not be physically separated, and the components displayed as units may or may not be physical units, that is, may be located in one place, or may be distributed to multiple network units. Some or all of the units may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olution of the embodiment.
  • each functional unit in each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may be integrated into one processing unit, or each unit may exist physically separately, or two or more units may be integrated into one unit.
  • the above integrated unit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hardware or in the form of hardware plus software functional units.
  • the above-described integrated unit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a software functional unit can be stored in a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the above software functional units are stored in a storage medium and include a number of instructions for causing a computer device (which may be a personal computer, server, or network device, etc.) to perform some of the steps of the methods described in various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foregoing storage medium includes: a U disk, a mobile hard disk, a read-only memory (ROM), a 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a magnetic disk, or an optical disk, and the like, which can store program code. .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PDU不占用相同的TTI,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PDU不占用相同的TTI,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PDU占用相同的TTI的情况,这样,如果其中任意一个PDU(即第一PDU或第二PDU)不需要重传,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PDU(即第二PDU或第一PDU)的重传,能够减小重传的PDU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PDU传输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传输或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 尤其涉及传输或接收上行半静态调度 (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 SPS ) 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 User Equipment, UE ) 、 基站。 背景技术
对于网络电话 (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业务, 为了达到更 好的覆盖性能, 无线通信系统例如: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 ) 在上行采用了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绑定(ΤΤΙ bundling ) 、 无线链路控制 ( Radio Link Control, RLC )分段技术和混合自 动重传请求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相结合的技术。 通常将一个数据包即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 SDU )分成两个协 议数据单元( Protocol Data Unit, PDU )。对于频分双工 (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FDD ) 系统, 可以在绑定的 TTI内分别传输一个 PDU的不同冗 余版本( Redundancy Version, RV )。对于某一个 PDU对应的 HARQ进程, 若接收端接收到的 PDU 正确, 不需要重传, 则接收端反馈确认 ( Acknowledgement, ACK ) 消息, 若接收端接收到的 PDU 不正确, 反馈 非确认(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NACK ) 消息指示重传。 发送端在等 待某一 HARQ进程的 ACK/NACK反馈时, 此 HARQ进程暂时停止传输, 当 收到 ACK/NACK反馈后, 再根据反馈的是 ACK还是 NACK选择发送新的 PDU还是重传旧的 PDU。
然而,上述传输方法会使得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从而导致了 PDU 传输的成功率的降低。 虽然上述问题是针对 VoIP业务进行分析得到的, 然而 采用 TTI绑定和 SPS传输的其他业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传输或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 站, 用以提高 PDU传输的成功率。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 包括:
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或者重传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中的至少一个;
当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和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示中的至 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 包括:
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当检测到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时, 返回重传指 示并接收所述重传指示对应的 PDU,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 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 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 包括:
发送器, 用于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 和第二 PDU, 或者重传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或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 示;
发送器还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和所述第二 PDU的重 传指示中的至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 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处理器, 用于检测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 是否正确;
发送器, 用于当所述处理器检测到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 时, 返回重传指示;
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指示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 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 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占用相同的 ΤΤΙ的情况,这样,如果其中任意一个 PDU (即第一 PDU或第二 PDU )不需要重传,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 PDL 即 第二 PDU或第一 PDU )的重传, 能够减小重传的 PDU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 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 PDU 传输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 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为现有技术中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多进程的传输时序图;
图 2Α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图 2Β为图 2Α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 PDU和第二 PDU的传输时序示意图; 图 2C为图 2Α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 PDU和第二 PDU的传输时序示意 图;
图 2D为图 2Α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 PDU和第二 PDU的传输时序示意 图;
图 2Ε为图 2Α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 PDU和第二 PDU的传输时序示意图; 图 2F为图 2Α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 PDU和第二 PDU的传输时序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 例如: 全球移动通信系 统(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简称 GSM ) 、 通用分组无 线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简称 GPRS )系统、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简称 CDMA ) 系统、 CDMA2000系统、 宽带码分 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简称 WCDMA ) 系统、 长 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 简称 LTE ) 系统或全球 波接入互操作性 ( 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简称 WiMAX ) 系统等。
基站, 可以是 GSM 系统、 GPRS 系统或 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简称 BTS ) , 还可以是 CDMA2000系统或 WCDMA 系统中的基站 (NodeB ) , 还可以是 LTE 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 (Evolved NodeB,简称 eNB ),还可以是 WiMAX网络中的接入服务网络的基站( Access Service Network Base Station, 简称 ASN BS )等网元。
以 LTE 系统为例, VoIP业务的语音编码决定了其数据包的到达周期为 20ms。 由于语音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 数据包从发送端信源编码开始到接收 端成功译码的最大延迟为 50ms,数据包的重传需要在 50ms之内结束。按照 现有技术中的 TTI bundling的方案,若发送端检测到接收端接收到的 PDU错 误, PDU将在 16个 TTI后进行重传。 由于 16ms x 3=48ms, 因此一个 PDU 在 50ms内最多总共传输 3次, 即最多可以重传 2次。 由于现有技术的方案 初传和重传采用 4个 TTI的 bundling, 因此, 一个 PDU最多总共占用 4TTI 3=12ΤΤΙ进行传输。
VoIP业务每 20ms形成一个 SDU, 一个 SDU分成两个 PDU (即 PDU1 和 PDU2 ) , 一个 PDU的传输就是一个 HARQ进程, 即 VoIP每 20ms开始 一个新的 HARQ进程。 每个 HARQ进程包括初传和重传, 初传和重传可以 通过 TTI bundling来实现。 现有技术中, 上行 VoIP业务在 FDD下的多进程 传输如图 1所示,其中,同时采用了 4个 TTI bundling, RLC分段技术和 HARQ 技术。 图 1中使用相同的填充样式表示同一个 PDU的初传和重传,使用不同 的填充样式表示不同的 HARQ进程。 UE接收到 eNodeB的物理 HARQ指示 信道(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PHICH )中含有基站反馈的 ACK/NACK信息。 在采用 SRS非自适应 HARQ的 VoIP业务中, 假设两个 PDU的初传、 第一次重传和第二次重传使用了相同的 TTI , 由于它们调度的 频域资源也相同,则会发生 PDU传输的碰撞。 图 1所示的传输时序示意图总 共分为 5行, 假设 PDU1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PDU2则可以按照第二~五 行中任一行的时序传输。 无论 PDU2 采用哪种传输时序, 都会发生初传的 PDU1和重传的 PDU2、 或者重传的 PDU1和初传的 PDU2的碰撞, 即占用 相同的 TTI , 使得当碰撞发生时, 只能丟弃重传的内容, 从而对应的 PDU不 能正确接收。 图 1所示的传输时序中, 所述第二 PDU是在所述第一 PDU开 始初传之后的 4的整数倍个 TTI进行初传, 如果不是 4的整数倍, 则也会有 类似的问题, 此处不再赘述。
图 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适用于 FDD系统。 如图 2A所示。
201、 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 或者重传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中的至少一个;
202、 当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和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示 中的至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 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 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重传指示可以是 NACK消息, 但本发 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是 NACK消息, 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重传指示。 下文中, 均以 NACK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 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占用相同的 ΤΤΙ的情况, 这样,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 PDU (即第一 PDU或第 二 PDU )不需要重传, 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 PDU (即第二 PDU或第一 PDU ) 的重传, 能够减小重传的 PDU 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能够解决现 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 PDU传输的成功率。
可选地,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 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则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 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以 VoIP业务为例,若来自一 个 SDU的两个 PDU中, 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 则一个 SDU传输占用的 TTI最多总共有 2x10=20个,整好等于 20ms的数据包的到 达周期, 则不会发生碰撞。 如图 2B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 输, 所述第二 PDU按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6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 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TTI 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的往返时延 ( Round Trip Time, RTT )为 14个 TTI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 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I。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 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 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 这样, 可以保证不会有碰撞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中发生初传和重传碰撞时, 重传的 PDU总是被丟弃的情况相比, 本实施例的这种传输方式增加了原来重传被丟弃的 PDU 最多可以传输的冗 余版本数, 并且两个 PDU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相同。 在 VoIP业务一 定的残余误块率(Residual Block Error Rate, rBLER )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 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这样, 虽然保证了不会有碰撞的发生,但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只能传输 10个冗余版本(冗 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TTI bundling的冗余版本号可以按照 0、 2、 3、 1、 0、 2、 3、 1、 0......的顺序排列。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为使得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 最大传输的冗余版本不局限于 10个, 可以考虑允许重传 PDU与重传 PDU 发生碰撞。 以 VoIP业务为例,
如图 2C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 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6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 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 间之差。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2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进一步提 高了 VoIP上行数据包的 PDU传输时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这样,碰撞仅发生在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之间, 如果这两个 PDU的所述这两次重传有一个不需要进行, 则所 述碰撞则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碰撞的相应资源就留给需要进行重传的 PDU进 行重传, 最多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即使这两个 PDU的所述这两次重传 都需要进行,所述碰撞发生,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那么相应的资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所述第二 PDU最多 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相应的资源可以留给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所述第一 PDU最多可以 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由于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不总是会进行所 述重传, 因此所 並撞发生的概率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初传和重传发生碰撞的 概率, 这样就减小了 PDU的重传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因此, 在一定程度 上, 提高了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使得 PDU接收正确的可能性得到 提高。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 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D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 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 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 间之差。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2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 进一步提 高了 VoIP上行数据包的 PDU传输时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这样,碰撞仅发生在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之间, 如果这两个 PDU的第二次重传有一个不需要进行, 则所述碰 撞则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碰撞的相应资源就留给需要进行重传的 PDU进行重 传,最多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即使这两个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所述碰撞发生,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 那么相应的 资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所述第二 PDU最多可以传输 12 个冗余版本,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那么相应的资 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所述第一 PDU最多可以传输 12个 冗余版本, 由于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不总是会进行第二次重传, 因此所 並撞发生的概率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初传和重传发生碰撞的概率, 这 样就减小了 PDU的重传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 了重传的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使得 PDU接收正确的可能性得到提 高。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 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可选地,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 如果这两个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那么则可以在发生碰撞的 4个 TTI内, 2个 TTI用于所述第一 PDU的传输, 2个 TTI用于所述第二 PDU的传输。 例如: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 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 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二次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 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 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 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 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L 或者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第一次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这样, 就把会 发生碰撞的资源平均分配给第一 PDU和第二 PDU进行重传, 还是可以保证 不会有碰撞的发生, 但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 也就是说, 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只能传输 10 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 同) 。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 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E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且初传的 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即所述第一 PDU不需要进行重传(即第一次重 传和第二次重传) 。 所述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 定,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 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 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这样,可以保证不会 有碰撞的发生。 此外, 所述第二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6个 TTI , 也就是说, 所述第二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6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 号相同或不同),进一步增加了第二个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在 VoIP 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F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且初传的 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即所述第二 PDU不需要进行重传(即第一次重 传和第二次重传) 。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 定,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 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 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这样,可以保证不会 有碰撞的发生。 此外, 所述第一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6个 ΤΤΙ , 也就是说, 所述第一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6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 号相同或不同),进一步增加了第一个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在 VoIP 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图 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适用于 FDD系统。 如图 3所示。
301、 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 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 和第二 PDU。
302、 当检测到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时, 返回 重传指示并接收所述重传指示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 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重传指示可以是 NACK消息, 但本发 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是 NACK消息, 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重传指示。 下文中, 均以 NACK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 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占用相同的 TTI的情况, 这样,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 PDU (即第一 PDU或第 二 PDU )不需要重传, 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 PDU (即第二 PDU或第一 PDU ) 的重传, 能够减小重传的 PDU 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能够解决现 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 PDU传输的成功率。
可选地, 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 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则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TTI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 的 TTI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以 VoIP业务为例,若来自一 个 SDU的两个 PDU中, 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 则一个 SDU传输占用的 TTI最多总共有 2x10=20个,整好等于 20ms的数据包的到 达周期, 则不会发生碰撞。 如图 2B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 输, 所述第二 PDU按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6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 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TTI 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的往返时延 ( Round Trip Time, RTT )为 14个 TTI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 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I。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 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 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 这样, 可以保证不会有碰撞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中发生初传和重传碰撞时, 重传的 PDU总是被丟弃的情况相比, 本实施例的这种传输方式增加了原来重传被丟弃的 PDU 最多可以传输的冗 余版本数, 并且两个 PDU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相同。 在 VoIP业务一 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 覆盖的目的。
这样, 虽然保证了不会有碰撞的发生,但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只能传输 10个冗余版本(冗 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TTI bundling的冗余版本号可以按照 0、 2、 3、 1、 0、 2、 3、 1、 0......的顺序排列。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为使得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 最大传输的冗余版本不局限于 10个, 可以考虑允许重传 PDU与重传 PDU 发生碰撞。 以 VoIP业务为例,
如图 2C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 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6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 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 间之差。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2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 进一步提 高了 VoIP上行数据包的 PDU传输时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这样,碰撞仅发生在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之间, 如果这两个 PDU的所述这两次重传有一个不需要进行, 则所 述碰撞则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碰撞的相应资源就留给需要进行重传的 PDU进 行重传, 最多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即使这两个 PDU的所述这两次重传 都需要进行,所述碰撞发生,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那么相应的资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所述第二 PDU最多 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相应的资源可以留给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所述第一 PDU最多可以 传输 12个冗余版本。 由于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不总是会进行所 述重传, 因此所 並撞发生的概率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初传和重传发生碰撞的 概率, 这样就减小了 PDU的重传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因此, 在一定程度 上, 提高了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使得 PDU接收正确的可能性得到 提高。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 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D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 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 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 间之差。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2个 TTI ,也就是说,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同 ) , 进一步提 高了 VoIP上行数据包的 PDU传输时最多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这样,碰撞仅发生在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之间, 如果这两个 PDU的第二次重传有一个不需要进行, 则所述碰 撞则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碰撞的相应资源就留给需要进行重传的 PDU进行重 传,最多可以传输 12个冗余版本。即使这两个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所述碰撞发生,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 那么相应的 资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所述第二 PDU最多可以传输 12 个冗余版本, 如果由于碰撞丟弃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 那么相应的资 源可以留给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所述第一 PDU最多可以传输 12个 冗余版本, 由于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不总是会进行第二次重传, 因此所 並撞发生的概率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初传和重传发生碰撞的概率, 这 样就减小了 PDU的重传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 了重传的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 使得 PDU接收正确的可能性得到提 高。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 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可选地,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 如果这两个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那么则可以在发生碰撞的 4个 TTI内, 2个 TTI用于所述第一 PDU的传输, 2个 TTI用于所述第二 PDU的传输。 例如: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 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 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二次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 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 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 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 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L 或者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第一次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L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这样, 就把会 发生碰撞的资源平均分配给第一 PDU和第二 PDU进行重传, 还是可以保证 不会有碰撞的发生, 但每个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占用 10个 TTI , 也就是说, 每个 PDU 的一个进程最大只能传输 10 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相同或不 同) 。 在 VoIP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 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E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且初传的 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即所述第一 PDU不需要进行重传(即第一次重 传和第二次重传) 。 所述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 定,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 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 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这样,可以保证不会 有碰撞的发生。 此外, 所述第二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6个 ΤΤΙ , 也就是说, 所述第二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6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 号相同或不同),进一步增加了第二个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在 VoIP 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如图 2F所示, 所述第一 PDU按第一行的时序传输, 所述第二 PDU按 照第二行的时序传输。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且初传的 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即所述第二 PDU不需要进行重传(即第一次重 传和第二次重传) 。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 定,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 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其中, RTT定义为同 一 PDU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这样,可以保证不会 有碰撞的发生。 此外, 所述第一 PDU的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占用 16个 ΤΤΙ , 也就是说, 所述第一 PDU的一个进程最大能传输 16个冗余版本(冗余版本 号相同或不同),进一步增加了第一个 PDU可以传输的冗余版本数。在 VoIP 业务一定的 rBLER要求下, 有效降低了所需要的信噪比, 从而达到增强 UL VoIP覆盖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 为了简单描述, 故将其都表 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 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 本发明并不受所描 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 因为依据本发明, 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 时进行。 其次,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 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 于优选实施例, 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 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 某个实施例中没有 详述的部分, 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图 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适用于 FDD系 统。 如图 4所示, 本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发送器 41和接收器 42。 其 中, 发送器 41用于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 和第二 PDU, 或者重传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 器 4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或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示; 发 送器 42还用于当接收器 42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 的重传指示和所述第二 PDU 的重传指示中的至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 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PDU 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 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 —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贝' J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最多 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最多 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ΤΤΙ;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本实施例中, 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ΤΤΙ , 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占用相同的 ΤΤΙ的情况, 这样,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 PDU (即第一 PDU或第 二 PDU )不需要重传, 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 PDU (即第二 PDU或第一 PDU ) 的重传, 能够减小重传的 PDU 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能够解决现 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 PDU传输的成功率。
图 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适用于 FDD系统。 如图 5所示, 本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包括接收器 51、 处理器 52和发送器 53。 其中, 接收器 51用于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 第一 PDU和第二 PDU;处理器 52用于检测接收器 51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 或所述第二 PDU是否正确;发送器 53用于当处理器 52检测到所述第一 PDU 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时, 返回重传指示; 接收器 54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指 示对应的 PDU , 其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 的 ττι。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 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 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ΤΤΙ;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贝' J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最多 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最多 进行两次重传; 则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本实施例中, 通过采用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由于只可能存在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占用相同的 TTI的情况, 这样,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 PDU (即第一 PDU或第 二 PDU )不需要重传, 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另一个 PDU (即第二 PDU或第一 PDU ) 的重传, 能够减小重传的 PDU 因碰撞而被丟弃的概率, 能够解决现 有技术中重传的某些 PDU总是丟弃的问题,从而提高了 PDU传输的成功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 上述描 述的系统, 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 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 过程, 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 应该理解到, 所揭露的系统, 装置和 方法, 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 例如,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 意性的, 例如, 所述单元的划分, 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 实际实现时可 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 系统, 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 或不执行。 另一点, 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 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 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 或通信连接, 可以是电性, 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 作 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 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 ,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 , 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 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 元中。 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 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 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 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 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 包括若干指 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 或者网络设备等) 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U盘、 移动硬盘、 只读存储器 (Read-Only Memory, ROM ) 、 随机存取存储器 ( 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 、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 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 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 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权 利 要求 书
1、 一种传输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当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和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示中的至 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第一 PDU和所 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 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包括: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 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4、 根据权利要求 2或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占用 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还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5、 根据权利要求 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 的到达周期, 还包括: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 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 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 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 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最 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 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 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11、 一种接收上行 SPS业务数据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当检测到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时, 返回重传指 示并接收所述重传指示对应的 PDU,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 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 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12、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包括: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包 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或 1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 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 期, 还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TTI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 包的到达周期, 还包括: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16、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ΤΤΙ;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6个 ΤΤΙ;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17、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18、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19、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 的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20、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 的 TTI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21、 一种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发送器, 用于初传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 和第二 PDU, 或者重传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第二 PDU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 PDU的重传指示或所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 示;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器接收到所述第一 PDU 的重传指示和所 述第二 PDU的重传指示中的至少一个时, 重传对应的 PDU , 其中, 初传的 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 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 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包括: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占 用的 TTI与所述第二 PDU 占用的 TTI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 期,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6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TTI的绑定。
24、 根据权利要求 22或 23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 占用的 TTI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TTI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 到达周期, 还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TTI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TTI。
25、 根据权利要求 22~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 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还包括: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26、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 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ΤΤΙ;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ΤΤΙ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6个 ΤΤΙ;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ΤΤΙ进行初传。
27、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 所述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28、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 所述第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 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29、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30、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31、 一种基站,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初传的上行 SPS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 PDU和第二 PDU;
处理器, 用于检测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 是否正确; 发送器, 用于当所述处理器检测到所述第一 PDU或所述第二 PDU错误 时, 返回重传指示;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指示对应的 PDU, 其中, 初传的所述第 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32、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最多进行一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 包括: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 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33、 根据权利要求 32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期, 包 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ΤΤΙ的绑定, 第一次 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6个 ΤΤΙ的绑定。
34、 根据权利要求 32或 31 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 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包的到达周 期, 还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4个 ΤΤΙ。
35、 根据权利要求 32~3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一 PDU占用的 ΤΤΙ与所述第二 PDU占用的 ΤΤΙ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 包的到达周期, 还包括: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10个 ΤΤΙ进行初传。
36、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ΤΤΙ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37、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38、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PDU和所述 第二 PDU都需要进行第二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 述第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 二 PDU不占用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 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2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4个 TTI; 或者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8个 TTI;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39、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二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40、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 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且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被正确接收; 所述第一 PDU 最多进行两次重传; 则所述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重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 占用相同的 TTI , 或者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初传的所述第二 PDU不占用 相同的 TTI , 包括: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 采用 8个 TTI的绑定, 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采用 4个 TTI的绑定; 初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2个 TTI , 第一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与第二次重传的所述第一 PDU的 RTT为 16个 TTI;
所述第二 PDU在所述第一 PDU开始初传之后的第 4个 TTI进行初传。
PCT/CN2012/075651 2012-05-17 2012-05-17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WO2013170464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75651 WO2013170464A1 (zh) 2012-05-17 2012-05-17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CN201280001018.2A CN103975624B (zh) 2012-05-17 2012-05-17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75651 WO2013170464A1 (zh) 2012-05-17 2012-05-17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70464A1 true WO2013170464A1 (zh) 2013-11-21

Family

ID=49583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2/075651 WO2013170464A1 (zh) 2012-05-17 2012-05-17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75624B (zh)
WO (1) WO20131704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4016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设备和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19128937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调度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US11497042B2 (en) * 2019-02-15 2022-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scheduling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ystem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19650A2 (en) * 2007-08-08 2009-02-12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bi-direc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arq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82488A (zh) * 2007-06-18 2010-03-24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CN101754268A (zh) * 2008-12-04 2010-06-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及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488A (zh) * 2007-06-18 2010-03-24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WO2009019650A2 (en) * 2007-08-08 2009-02-12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bi-direc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arq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54268A (zh) * 2008-12-04 2010-06-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及用户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4016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设备和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7371270A (zh) * 2016-05-13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7371270B (zh) * 2016-05-13 2021-1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9128937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调度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US11497042B2 (en) * 2019-02-15 2022-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scheduling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5624A (zh) 2014-08-06
CN103975624B (zh) 201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6115B2 (en) Uplink H-ARQ signalling mechanism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965713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エラー制御メッセージ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190143B2 (ja) 非サービング基地局へのttiバンドル表示
US9059848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97149B2 (en) Method and a transceiver for HARQ failure detection
US8400999B2 (en) Method of handling packet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2008510331A (ja) Tti長再設定の間のwcdmaアップリンクharqオペレーション
US200801235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acket discar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3075666A1 (zh) Rlc数据包传输的确认方法及rlc am实体发送方
WO2010124435A1 (zh)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
EP234168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an acknowled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5509682A (ja) 下位層から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に基づくクロスレイヤ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EP2874371B1 (en)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5192322A1 (zh) 无线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TW200948113A (en) Method of exchanging data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mobile station
WO2013107408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18075B (zh) Tti集束的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ue
CN103391175B (zh)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3163895A1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系统、用户设备与基站
WO2013170464A1 (zh)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CN10291679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9128937A1 (zh) 一种上行数据调度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KR20100051159A (ko)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KR20120128078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제2 계층의 데이터 전달 방법
EP2521398B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user equipment handover in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28767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28767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