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2673U - 電聲換能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聲換能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2673U
TWM652673U TW112211491U TW112211491U TWM652673U TW M652673 U TWM652673 U TW M652673U TW 112211491 U TW112211491 U TW 112211491U TW 112211491 U TW112211491 U TW 112211491U TW M652673 U TWM652673 U TW M6526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ransducer device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coustic
transduc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11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浩哲
詹竣凱
鄭旭翔
陳昱辰
鄭銘景
Original Assignee
神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神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神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52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2673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04R17/10Resonant transducers, i.e. adapted to produce maximum output at a predetermined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03Mems transducers or their u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 Transducers F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電聲換能器裝置,其包括:實質定義傳播軸線的空心盤體,空心盤體包括:一對實質垂直於該傳播軸線而延伸的板狀構件,每個所述板狀構件設置有 圍繞傳播軸線佈置的中央傳聲口,以及週邊圍護結構,接合該對板狀構件於其各自的外緣部分,從而定義出位於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共振腔;其中,圍繞傳播軸線 的環狀開口形成於板狀構件的中央傳聲口之間,以便能夠進出共振腔。

Description

電聲換能器裝置 相關申請案
本請案主張2022年10月25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號:63/380,802以及2023年04月28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號:18/308,980的優先權,其中每一者讓渡給其受讓人且其中每一者全部以引用的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
本申請屬於電聲換能器領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示例性換能器包括具有擴展輸出頻率範圍的小型壓電發聲構件。
聲學換能器在將電訊號轉換為聲音訊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已成為現代多媒體設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身影可見於,例如,整合或獨立揚聲器等自由場聲音設備,或如穿戴式耳機等的壓力場聲音設備。隨著便攜式多媒體設備不斷尋求減小外形尺寸,縮小發聲部件的尺寸同時保持/提高其輸出能力以確保音質已成為一項挑戰。
現已存在各種類型的發聲裝置(例如,電磁型、微機電系統(MEMS)型等),每一種都能夠表現出不同的性能特徵。例如,MEMS型換能器與傳統音圈揚聲器相比具有一致性高、功耗低和體積小的優點。MEMS型換能器通常將適用於整合製造的固態材料(例如壓電材料)結合到微型功能結構中(例如,具有薄膜壓電致動器的懸浮矽結構);它們也可以適應性地配置成平 面或三維結構。改進記憶體裝置通常可包含提高記憶體單元密度、提高讀取/寫入速度、提高可靠性、增加資料保持、降低電力消耗或降低製造成本等等。可透過微調記憶體裝置內的一些參數來調整用於記憶體裝置的各種操作條件以提高良率、效能或可靠性。
平面結構配置中的MEMS型換能器即已有利於減小外形尺寸,其通常使用聲學驅動部件(例如壓電板)與振動和發聲部件(例如彈性/共振膜)耦合。然而,平面結構中的振動部件有時會限制聲學驅動器部件的形變,使得形變位移的整體幅度減少。這會影響音訊輸出品質並限制電聲換能器設備的聲學性能。另一方面,雖然三維配置通常會將驅動器和振動部件解耦,但由於需要額外的傳輸部件,整體穩定性通常會降低,這可能容易引起影響輸出音質的不穩定模式。這種佈置也可能導致換能器裝置更容易掉落失效或結構穩定性變差,從而導致較低的可靠性。
本揭露的揭露涉及一種電聲換能器裝置,其包括:空心盤體,具有內部鏤空的盤形主體,鏤空處形成共振腔,其中,空心盤體中心區域相對的兩表面分別開設有中央傳聲口,其中,相對的中央傳聲口之間形成環狀開口,環狀開口定義進出空心盤體內共振腔的路徑,且其中一中央傳聲口周圍設有多個聲學端口。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100:換能器裝置
100-1:第一外殼構件
100-2:第二外殼構件
110:第一換能器部件
120:第二換能器部件
A:傳播軸線
200:換能器裝置
212-1:共振板
212-2:共振板
214-1:壓電構件
214-2:壓電構件
216:環形墊片
O:中央傳聲口
R:環狀開口
300:換能器裝置
310:主動發聲構件
312-1/312-2/312a:共振板
314:驅動構件
314a/314b/314c/314d/314e:驅動構件
316/316a/316b/316c/316d/316e:環形墊片
400:電聲換能器裝置
412:共振板
412R:邊緣部分
412L:環狀唇緣部分
412W:中央井部
412B:基部
414:驅動構件
500:電聲換能器裝置
512-1/512-2:部件
600:殼體構件
610/610a/610b:主動發聲構件
620:附加換能器裝置
700/700':換能器部件
712a/712a'/712b/712b':板狀構件
716:環形墊片
Oc/Oc':中央傳聲口
Op/Op':聲學端口
800/800'/800":固持環
810/810'/810":壓電換能器部件
900/900':固持構件
910/910-1/910-2/910-3:壓電換能器
S:固持槽
1300:電聲換能器裝置
1312/1312':板狀構件
為了能夠詳細理解本揭露的上述特徵,以下提供示例性附圖非限制地示出多個實施方式。
圖1描繪了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示例性電聲換能器裝置的部件的分解圖。
圖2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等軸測圖和局部剖切增幅圖。
圖3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組裝配置。
圖4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組裝配置。
圖5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組裝配置。
圖6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電聲換能器裝置的多種複數換能器整合配置。
圖7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平面圖和剖面圖。
圖8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換能器耦合佈置的平面圖和剖面圖。
圖9顯示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換能器耦合佈置的平面圖和剖面圖。
圖10示出了反映出根據本申請範例換能器元件的性能增強的輸出與頻率圖。
圖11顯示了對應於定義出不同共振腔室高度的一對板狀構件的各種配置的輸出與頻率圖。
圖12顯示了對應於定義共振腔的一對板狀構件的各種板厚度(t)配置的輸出與頻率圖。
圖13(A)與13(B)示出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平面圖和立體透視圖。
圖14示出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平面圖。
圖15顯示了反映根據本申請範例換能器元件的性能增強的輸出與頻率圖。
現在將在下文中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本公開,其中示出了本公開的範例佈置。然而,本揭露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體現並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在此闡述的示例佈置。相反,提供這些範例佈置是為使本公開徹底與完整,並將本揭露的範圍充分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相似的附圖標示自始至終指涉相似的元件。
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僅用於描述特定範例佈置的目的,而不旨在限製本公開。如本文所用,單數形式「一」和「所述」旨意也包括複數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指示。還應理解,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或「具有」在本文中使用時指定所述特徵、區域的存在、整數、步驟、操作、元素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徵、區域、整數、步驟、操作、元素、部件和/或其組合。
如本文所用,術語「基材/基板/襯底」通常指在其上形成附加材料的基礎材料或構造。在一些例子中,在微型部件層級上,基板可以指半導體基板、支撐結構上的基底半導體層、金屬電極、或具有形成在其上的 一個或多個層、結構或區域的半導體襯底。基板可以是常規的矽基板或包括半導體材料層的其他體基板。在宏觀封裝層面,基板可以指為其他功能元件提供結構支撐和訊號連接的元件,例如印刷電路板(PCB)。
如本文所用,術語「配置」是指至少一種結構中的一種或多種的尺寸、形狀、材料成分、材料分佈、方向和佈置以及促進一種或多種結構的操作的至少一種結構和設備以預定的方式。
如本文所用,術語「縱向」、「垂直」、「橫向」和「水平」是參考基板的主平面(例如,基礎材料、基礎結構、基礎結構等)定義的。在其中或上方形成了一個或多個結構和/或特徵,且不一定由地球重力場定義。「橫向」或「水平」方向基本上是平行於基板主平面的方向,而「縱向」或「垂直」方向是基本上垂直於或橫穿基板主平面的方向。基板的主平面由與襯底的其他表面相比具有相對大面積的襯底表面限定。在一些範例中,主平面在本揭露的附圖中顯示為水平的。
如本文所使用之空間相關術語,例如「下方」、「下頭」、「底部」、「上方」、「上頭」、「前方」、「後方」、「左」、「右」等是利於描述的方便,以描述一個元素或特徵與另一個元素或特徵的關係,如圖所示。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空間相關術語旨在涵蓋除了圖中描繪的方向之外的材料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部件的佈置在圖中顛倒,則描述為“低於”或“位於”其他元素或特徵的元素將被定向為“高於”或“位於頂部”的其他元素或特徵。因此,術語「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方向,這取決於附圖中描繪元件的方式,這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如本文所用,術語「連接」和「被連接」指的是操作耦合或連結。連接的部件可以直接相互耦合,也可以間接耦合,例如透過另一組部件。
如本文所用,術語「基本上」和「實質上」指的是相當大的程 度或範圍。當與事件或情況結合使用時,這些術語可以指事件或情況準確發生的情況以及事件或情況發生的情況非常接近,例如考慮製造的典型公差水平此處描述的操作。
如本文所用,關於特定參數的數值的「約」或「大約」包括該數值、以及與該數值的差異程度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理解的特定參數的可接受公差範圍內的數值。
圖1描繪了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示例性電聲換能器裝置的部件的分解圖。例如,所示的換能器裝置100採用插入式耳機的形式。從示例性圖示的左到右,換能器裝置100設定有用於連接用戶耳廓的第一外殼構件(例如,前殼構件)100-1;第一換能器部件(例如:高頻聲學單元)110;第二換能器部件(例如:低頻聲學單元)120;和第二外殼構件(例如,後殼構件)100-2。第一外殼構件100-1可以設置有突出的耳塞構件(例如,在實施例中以傾斜/成角度的佈置示出),其定義了用於連接使用者的外耳道的前腔室。第二外殼構件100-2可以形成用於容納附加設備部件的後腔室,例如,用於容置無線耳機設定的藍牙模組或用於有線配置的訊號電纜部件。
在示範性佈置中,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和第二換能器部件120中的每一個包括實質平面的構造。例如,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包括具有相對較薄輪廓(例如,較高的半徑與厚度比)且中心區域簍空的大體盤形主體。此外,聲音輸出的傳播軸線(例如,軸A)被定義為實質垂直於所示中心孔的平面體並穿過其中央孔洞。此外,示例性第一換能器部件110的平面主體相對於前述傳播軸線(例如,軸A)基本上呈現幾何對稱。
示例性第二換能器部件120包括具有較厚輪廓的大致圓柱形盤體。第二換能器部件的傳播軸線也被定義為透過其中心區域基本上垂直於其盤體。如圖所示佈置所示,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和第二換能器部件120的傳播 軸線基本上以同軸對齊的方式佈置(例如,在圖中共同以"軸A"示出)。在一些佈置中,換能器部件的圓盤狀板體具有實質上的幾何對稱性(例如,所示實施例的圓形平面輪廓相對於傳播軸線A具有高度對稱性)。因此,上述傳播軸線實質上通過第一換能器部件110、第二換能器部件120各自的幾何中心。然而,完美的幾何對稱並不是強制性的。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示例性第一換能器部件110),雖然換能器部件的中心聲音諧振部分(例如其中心孔周圍的部分;為力求圖式清晰而位在圖1中標示;請見後圖與對應描述)具有更高程度的幾何對稱性,但外部周圍部分(例如,邊緣部分)並不需要如此(例如,可見邊緣部分具有局部不對稱的凹口結構)。
前述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和第二換能器部件120可以包括具有不同操作原理和性能特徵的不同類型的發聲單元。例如,在一些佈置中,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可以包括專用於更高範圍的輸出頻譜的壓電聲學單元。相反,第二換能器部件120可以是配置用於中頻輸出的MEMS型聲學單元、專用於低頻範圍輸出的線圈型聲學單元、或平衡電樞。特別地,可以透過現代半導體製造技術實現換能器部件的小形尺寸(form factor),例如使用壓電型或MEMS型聲學單元。在所示的範例中,較高頻率的第一換能器部件110被佈置得更靠近佩戴者的耳膜,而較低頻率的第二換能器部件120被佈置得更遠離佩戴者的耳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圖示的實施例是以微型插入式耳機裝置來做為範例,但本新型的配置可用於其他應用,例如頭罩式耳機、行動電話、膝上型揚聲器、或甚至是具有適合特定應用規範的各種尺寸的獨立的發聲設備。
圖2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等軸測圖和局部剖切增幅圖。例如,圖2圖示了換能器裝 置200及其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局部剖面圖。
例示性換能器裝置200包括空心盤體,它實質地定義傳了傳播軸線A。例如,雖然不具有完美的幾何對稱性,示例性換能器裝置200的空心盤體具有基本上圓形的平面形狀,在其中心區域形成有孔,使得穿過上述中心孔的假想線(例如,聲輸出/傳播軸)與空心盤體的幾何對稱軸基本重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換能器裝置200可以對應於圖1所示的第一換能器部件110。
所示換能器裝置200的空心盤體由一對板狀構件組成,其包括一對共振板212-1、212-2,它們基本上以垂直於傳播軸線A的方向延伸。
在圖示的例子中,板狀構件整體的平面輪廓呈圓形,其幾何中心便利地定義了傳播軸線。然而,應用上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要求採用其他平面輪廓。例如,在一些應用中,可以使用凸多邊形形狀。要注意的是,完美的幾何對稱並不是強制性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共振板212-1、212-2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圍繞傳播軸線A所開設的中央傳聲口O。換能器裝置200的空心盤體進一步包括週邊圍護結構(例如,環形墊片216),其接合該對共振板212-1、212-2於它們各自的外邊緣部分,從而在該對板狀構件之間形成共振腔。因此,在板狀構件的中央傳聲口O之間形成了圍繞傳播軸線的環狀開口R,以提供能夠進出共振腔的路徑。從透過前述中央傳聲口O的外部角度來看,環狀開口R類似於具有環形輪廓的狹縫,它允許流體連通到定義在該對共振板212-1、212-2之間的共振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成對的對板狀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是主動發聲構件。在一些實施例中,主動發聲構件可包括附接於共振板的壓電構件。以圖2為例,示例性換能器裝置200被示為擁有一對主動發聲構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主動發聲構件具有一個如上所述的板狀 結構(例如,共振板212-1、212-2),並且進一步包括同樣具有圓盤形體、且其中形成有對應上述中央傳聲口O的中心孔的壓電構件214-1(或214-2)。前述共振板212-1、212-2將作為聲學共振膜,其可被前述同呈板狀之壓電構件214-1、214-2在施加電壓後所驅動,藉以構成用於產生聲音輸出的單層壓電片(unimorph)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主動發聲構件的共振板上可以設置一對壓電構件,分別佈置在板狀構件的每個平面上,從而構成雙層壓電片(bimorph)結構以增強聲音驅動性能。
壓電構件214-1、214-2可包括能展現壓電行為的壓電材料,可透過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材料膨脹或收縮(進而產生振動)。示例性材料可以包括壓電陶瓷,例如鋯鈦酸鉛(PZT)、鈦酸鋇,以及鈦酸鉛、氮化鎵、氧化鋅。有機聚合物,例如PVDF,或具有鈣鈦礦結構的鐵電材料(例如,BaTiO3[BT]、(Bi1/2Na1/2)TiO3[BNT]、(Bi1/2K1/2)TiO3[BKT]、KNbO3[KN],(K,Na)NbO3[KNN])也可能適用。共振板可以包括能夠被驅動產生振動的彈性材料。適用於共振板的材料可能包括能夠承受沖壓或衝擊成型過程的金屬/合金。
在所示範例中,示例性換能器裝置200包括了實質定義傳播軸線A的空心盤體。例示性空心盤體包括一對共振板212-1、212-2,每個基本上以垂直於前述傳播軸線A的方向延伸。此外,前述共振板212-1、212-2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圍繞上述傳播軸線而佈置的中央傳聲口O。換能器裝置200的空心盤體還包括週邊防護結構(例如環形墊片216),其接合該對共振板212-1、212-2各自的外緣部分,從而定義出位於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共振腔。同時,圍繞傳播軸線A的環狀開口R被形成於共振板212-1、212-2的中央傳聲口O之間,提供了能夠進出共振腔的路徑。示例性換能器裝置200還包括一對主動發聲構件。每個主動發聲構件包括附接到共振板212-1、212-2的驅動構件(例如,壓電構件214-1、214-2)。
圖3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組裝配置。例如,圖3顯示了適用於以平板式板狀構件佈局的換能器裝置300之示例性結構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換能器裝置300的空心盤體基本上由一對實質平坦的板狀構件組成。示例性換能器裝置300的一對板狀構件之中,至少有一個為主動發聲構件310,其實質上由共振板312-1和驅動構件314組成。在一些佈置中,驅動構件314和共振板312-1都具有基本上環形的平面輪廓。在一些佈置中,共振板312-1的外徑大於驅動構件314的外徑。在一些佈置中,驅動構件314和共振板312-1是彼此實質上同心耦合。
在一些佈置中,環形墊片316可以置於一對共振板312-1、312-2之間,以共同形成共振腔。可以藉由調整上述環形墊片316的厚度以使此共振腔對應於所需的工作輸出頻率範圍發揮作用。相應地,環形墊片316的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形成前述空心盤體的周邊圍護結構。例如,示例性環形墊片316的外圓週表面可(至少部分地)構成換能器裝置300基本平坦之空心盤體的側面/橫向表面。上述部件的周緣可以透過膠合(例如環氧樹脂)或焊接(例如雷射焊接)方式達到結構上的連接。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所示範例展現出高度的幾何對稱性(例如,同心圓),但在一些實際應用中它可能不是嚴格的要求。
驅動構件(例如,驅動構件314)的數量和位置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配置方式,其取決於性能或其他應用要求。例如,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可以使用雙驅動構件配置(如驅動構件對314a/314b/314c所示)。在這種情況下,驅動構件(例如,驅動構件314a/314b/314c)可以駐留在共振腔內或共振腔外。另一方面,對於注重預算或尺寸的實施例,則可以使用單一驅動構件設定(如單一驅動構件設定314d/314e所示)。此外,前述環形墊 片(例如,墊片316a/316b/316c/316d/316e)的厚度可以被對應地調整以適應驅動構件對的放置形式。
圖4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示例性組裝配置。例如,圖4顯示了電聲換能器裝置400之空心盤體在採用碗形架構時的各種範例結構配置。
在一些佈置中,板狀構件的共振板412具有凸起的邊緣部分,其可用於取代對結構上分離的墊片構件的需要(例如,取代如前所述的環形墊片316的使用)。
類似於前面的說明,示例性共振板412和驅動構件(例如,壓電構件)414都包括實質上為環形的平面輪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共振板412的外徑大於驅動構件414的外徑。在一些實作方式中,驅動構件414和共振板412基本上是同心地耦合彼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共振板的內徑Din與其外徑Dout之間的比率在1:10至1:3的範圍內。
前述內開口直徑Din的尺寸可以被配置用以應對以軸向方式佈置的額外附加發聲部件(例如,圖1中所示的第二換能器部件120)。例如,較小的開口(例如1:10的比率)可能會在較高頻率範圍內支援更好的聲音輸出性能,但可能會限制與其互補之附加換能器(例如低頻設備)的輸出特性。相對地,較寬的開口可能會以高頻範圍性能為代價來提升較低頻率的輸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共振板的內徑Din與其外徑Dout之間的比率為大約1:5。在某些應用中(例如,耳機等穿戴式裝置),共振板的外徑Dout可能約為10毫米。
在本圖中,共振板412包括了基本平坦的中央井部412W、與前述中央井部412W相對佈置的基部412B;環狀唇緣部分412L從前述中央井部412W沿傳播軸線A的走向隆起,邊緣部分412R包圍前述環狀唇緣部分412L的 周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構件414耦合到共振板412的基部412B,如此,在組裝後,驅動構件414將位於共振腔的外部。在一些實施例中,共振板412的邊緣部分412R在組裝後會至少部分地形成前述空心盤體的周邊圍護結構。一對共振板(如,前述共振板412)個別的外圍(例如,邊緣部分412R處)可以透過膠合(例如,環氧樹脂)或焊接(例如,雷射焊接)達成結構上結合。
圖4的底行顯示了碗型板狀構件的各種示範性實施方式。從左邊的例子來看,其採用鏡像對稱佈置。其中兩個碗型主動發聲構件在其各自的邊緣部分相互耦合。在這種情況下,主動發聲構件的各個驅動構件(例如,壓電層)設置在定義於此對碗型共振板之間的共振腔之外。中間的例子利用了碗型共振板與平板型板狀構件的組合。例如,所示的碗型主動式板狀構件(主動發聲構件)在它們各自的邊緣部分與板狀構件耦合,且驅動部件被佈置在共振腔之外。右邊的例子則展示了一個不對稱的設置,其中只有一個碗型主動發聲構件與一個被動碗式板狀構件結合使用,從而提供了一個預算導向的換能器選項。
圖5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各種示例性組裝配置。例如,圖5顯示了電聲換能器裝置500之空心盤體部件之間的示例性耦合方案。
電聲換能器裝置500的空心盤體採用碗型板狀構件(如,部件512-1)與平板型板狀構件(如,部件512-2)的組合。
本範例中,部件512-2構成主動發聲構件。部件512-1、512-2之間的結構耦合可以使用各種合適的連接方法來實現。例如,圖5底行最左邊的第一個圖例顯示了適合焊接(例如雷射焊接)的結構配置。在這種佈置中,部件512-1的邊緣部分可以保持平坦,並且具有與部件512-2相同的總直徑。因此,上述安排可方便在圍繞部件512-1、512-2的接合界面R的邊緣實施雷射焊 接工藝。
在第二個圖示中,部件512-1的邊緣部分設置為從平坦的邊緣部分(沿軸A的方向)垂直延伸的凸起延伸部分E。在這種情況下,部件512-1將具有比部件512-2稍大的外徑。前述凸起延伸部分E可以促進與部件512-2的對準和定位。黏合劑(例如,環氧樹脂膠)可以圍繞前述凸起延伸部分E的邊緣施加,進而建立部件512-1、512-2之間的結構耦合。
在從左起的第三個圖例中,部件512-1具有比部件512-2更大的外徑。此外,部件512-1具有更高的凸起延伸部分E',其長度足以沖壓加工方式抵頂依靠於部件512-1邊緣部分上的部件512-2,從而在部件512-1、512-2之間建立結構耦合。在這樣的佈置中,部件512-1、512-2之間的物理連接可以在不應用諸如黏合劑的附加連接劑的情況下實現。
最右邊的圖例顯示部件512-2具有大於部件512-1的外徑。在此範例中,部件512-2具有邊緣延伸部分E",其具有足夠的寬度以使其在受後沖壓處理後抵接至部件512-1的邊緣部分,從而實現部件之間的結構耦合。
圖6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電聲換能器裝置的多種複數換能器整合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僅使用一個主動發聲構件(如圖6左側所示之配置(a)、(b)、(c)、(d)中使用的單一主動發聲構件610)。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共同定義共振腔的一對板狀構件中的一者可以共體地形成為換能器外殼的一部分(例如,殼體構件600)。例如,如配置(a)-(d)所示,殼體構件600設定有內隔間壁,在該內隔間壁上佈置有空穴以定義前述共振腔。此外,該內隔間壁朝向外殼構件中心軸線(例如,軸線A)而減少的厚度(例如,示例為階梯結構)可以被作為一體形成的換能器板狀構件(例如,先前已述的第一板狀構件)。因此,本範例中所示的主動發聲構件610)可以設定在前述 內隔間壁的相對側(即,與較薄的壁區域相對且跨入共振腔),從而在結構功能上形成多換能器裝置中的第一換能器部件(例如,如圖1所示的第一換能器部件110)。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一對主動發聲構件(例如,構件610a、610b)來增強聲學輸出性能(如圖6右側所示的(e)、(f)、(g)、(h)配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對主動發聲構件610a、610b可以設置在前述內隔間壁的每一側上,其中在它們之間保持間隙以形成用於定義前述共振腔的空間容積。藉此,複數換能器裝置中的第一換能器裝置(例如,如圖1所示的第一換能器部件110)得以形成。
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換能器外殼(例如,殼體構件600)也被配置為可容納額外的換能器裝置。例如,包含不同類型的聲學換能器的附加換能器裝置也可以整合於其內。例如,附加換能器裝置可以是線圈型聲音產生器,在聲音輸出的較低頻譜方面表現出色。在一些實施例中,附加換能器裝置可以是整合設置在主動發聲構件上的MEMS型聲學單元。
第二換能器部件(例如,附加換能器裝置620)的傳播軸線A沿著第一換能器裝置(例如,主動發聲構件610)的傳播軸線同軸佈置。本範例之複數整合換能器裝置中的第一換能器部件(主動發聲構件610,其朝向殼體構件600的輸出開口端設置,圖中未特別標示)的中央傳聲口(圖中未特別標示)被設定用來輸出來自兩個換能器部件(即主動發聲構件610、附加換能器裝置620)所集成的混合聲訊號。
在兩個所示圖例中,兩者皆具有聲學端口Op,其圍繞示例性換能器部件700/700'的外圍(例如,邊緣部分)呈徑向佈置。此外,在此範例中,換能器部件700/700'的外圍聲學連接埠皆被設在空心盤體的外周圍,進而不與空心盤體內部鏤空之共振腔連通。
以換能器部件700為例,其採用環形墊片的配置方案。其中除了前述中央傳聲口Oc之外,更具有沿著環形墊片716的圓形外圍區域所開設的多個聲學端口Op。一對板狀構件712a、712b分別被設在其前側及後側,夾住前述環形墊片716(類似圖3所描繪的夾設方式)。其中,板狀構件712a為主動發聲構件,其包括共振板以及附接於共振板的壓電構件(例如,類似圖2所示的共振板212-1與壓電構件214-1)。在本實例中,環形墊片716的直徑實質上大於板狀構件712a、712b的直徑,使得額外提供的聲學端口Op被設在壓電構件的覆蓋範圍之外(即,沿著傳播軸線A的方向從板狀構件712a/712b暴露)。
在圖示的範例中,聲學連接埠Op以大致等距間隔、基本上徑向對稱的方式圍繞傳播軸線A而設定。應注意,實際應用時可根據特定應用要求使用其他放置模式。在一些佈置中,聲學端口Op具有圓形輪廓且尺寸小於中央傳聲口Oc的尺寸。
以換能器部件700'為例,其採用碗形配置方案。其中具有較大半徑的板狀構件712a'耦合至碗形之板狀構件712b'而形成的共振腔(與圖5中所述的形式類似)。除了中央傳聲口Oc'之外,沿著板狀構件712a'的沿著圓週的區域另設置有多個聲學端口Op'。為了避免干擾,聲學端口Op'的位置被安排在碗形板狀構件712b'的圓週範圍之外。
在圖示的範例中,聲學連接埠Op'以大致等距相間、基本上徑向對稱的方式圍繞傳播軸線A而設定。應注意,實際應用時可根據特定應用要求使用其他放置模式。在一些佈置中,聲學端口Op'具有圓形輪廓且尺寸小於中央傳聲口Oc'的尺寸。
當與第二換能器部件耦合時(如圖6所示的同軸佈置的低頻聲學單元620),來自前述第二換能器部件的低範圍輸出信號可以通過高頻換能器部件(例如換能器70/70')周圍的聲學端口Op/Op'發送,以環繞從中央處發 出的高頻信號,從而能夠產生具有聲學深度以及從低音到高音平順過渡的不同聽覺感受。
圖8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換能器耦合佈置的平面圖和剖面圖。例如,圖8示出在壓電換能器部件(例如,壓電換能器部件810/810'/810")之外,使用外部安裝機構(例如,固持環800/800'/800")而形成聲學端口Op的示例性佈置。
對於空間需求更嚴格的應用(例如,耳塞/插入式耳機),可以使用尺寸適合用戶耳道的較小安裝支架(例如固持環800/800'/800")。例如,可以提供具有適當小直徑的圓環型安裝支架以容納根據本揭露的小型化壓電換能器(例如,壓電換能器部件810)。壓電換能器部件810可以在結構設計上與前面的例子類似(例如圖2-5所述的裝置)。另一方面,固持環800可以是獨立的部件,亦可是與殼體構件整合的結構(如圖6所示之殼體構件600的內隔間壁)。
固持環800的中心中空區域的尺寸可以略小於壓電換能器部件810的直徑,以便建立用於固持的機械介面。在一些佈置中,壓電換能器部件810可以採用類似圖4所示的碗型配置,其底部的階梯狀輪廓被配置為適合固持環800的中心空心區域,從而建立較大的耦合界面。
除了中心空心區域之外,附加的聲學連接埠可以整合地設在固持環上。例如,在固持環800'較厚的邊緣部分中可設定多個聲學連接埠Op。在本範例中,聲學連接埠Op的放置位置被投影地保持在壓電換能器部件810'的圓週之外,以防止對低頻訊號輸出的干擾(例如,來自第二換能器單元,例如圖6中所示的附加換能器裝置620的低頻輸出)。
類似地,多個聲學端口Op沿示例性固持環800"的外圍區域呈圓週佈置,且更進一步向外設置並局部穿過其較厚的邊緣部分。應注意的是, 聲學端口Op的具體數量、形狀、位置取決於實際應用需求,不應局限於本圖中所示的示例性配置。
圖9描繪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換能器耦合佈置的平面圖和剖面圖。例如,圖9示出了根據本公開用於同時容納一個或多個壓電換能器部件(例如,壓電換能器910/910-1/910-2/910-3)的示例性安裝機構(例如,固持構件900/900')。
對於更大尺寸和/或更高輸出要求的應用(例如,諸如耳罩式耳機的可穿戴設備,或甚至諸如揚聲器單元的固定設備),可以使用具有多個安裝插槽的更大型安裝支架(固持構件900/900')。例如,可以運用具有多個固持槽S的圓盤型固持構件900以同時容納一個或多個小型化壓電換能器(例如,壓電換能器910、910-1、910-2、910-3)。壓電換能器910在結構設計上可與先前範例中所述的那些相比擬(例如,圖2-5)。另一方面,固持構件900可以是一個獨立的部件,也可以是整合於外殼構件上的一體結構(如,圖6所示之殼體構件600的內隔間壁)。
由於壓電換能器910、910-1、910-2、910-3的小尺寸性質,在固持構件900/900'中同時整合多個固持槽S可以靈活地實現換能器單元在數量和/或放置上的選擇,從而滿足廣泛的應用需求。例如,固持構件900上的單一居中放置的壓電換能器910為更大尺寸的應用提供較經濟實惠的設定。相反,對於需要更高輸出能力的更大應用,可以在固持構件900'上同時採用多個換能器裝置(例如,換能器910-1、910-2和910-3),以最小的硬體改變來滿足更高的效能要求。
圖10示出了反映出根據本申請範例換能器元件的性能增強的輸出與頻率圖。特別地,在本公開之聲學換能器部件(例如,如圖2所示的裝置20)的中空體中所形成的共振腔使本案揭露之聲學換能器部件能夠沿著輸出 頻帶在輸出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SPL)中產生雙峰(即,除了結構共振產生的波峰之外、另產生空氣共振的波峰)。
與傳統的單層壓電片設計(其輸出圖由實線顯示)相比,雙峰之間額外獲得的區域呈現了更高壓力水平下的擴展輸出頻率範圍,其可以在部件尺寸增加幅度最少的情況下顯著提高換能器性能。
再次以圖2所式的換能器裝置200為例,其壓電單元因逆壓電效應而被輸入電訊號驅動以產生聲音。其中由此對共振板212-1、212-2分離佈置所形成的共振腔(例如,透過諸如環形墊片216的環形墊片,或透過如圖4所示的碗型配置的環形槽,或透過如圖6所示的外殼隔間結構),在透過擠壓該腔室中的空氣而促使產生附加共振,從而可在其擴展的頻帶中獲得SPL的提升。因此,輸出的聲壓級可以在整個頻率響應中獲得連續頻寬範圍的增加。在一些實作方式中,最佳化的頻寬大約在1kHz至40kHz的範圍。
圖11顯示了對應於定義出不同共振腔室高度(ha)的一對板狀構件的各種配置的輸出與頻率圖。
在一些實施例中,此對板狀構件(例如,共振板212-1、212-2)之間的間隔距離ha基本上對應於環形墊片(例如,環形墊片216)的厚度。如圖11所示,第一峰值區域fs處的頻率對應於換能器裝置的硬體結構的諧振頻率。另一方面,第二峰值區域fc處的頻率對應於共振板(板狀構件)之間的共振腔的共振頻率。共振板之間的分離距離ha可以被調整以調節第二個峰值的頻率。例如,板狀結構之間的間距ha的增加可能對應於較低頻率的第二個峰值。在一些實施例中,板狀結構的外徑在1公分的數量級。經過本發明人的廣泛探索,腔室高度ha與共振板的外徑Dout之比可以在1%至5%的範圍內。
圖12示出了對應於定義共振腔的一對板狀構件的各種板厚度t配置的輸出與頻率圖。例如,圖12顯示了對應於一對定義了共振室的高度的 板狀構件(例如,共振板212-1、212-2)的各種板厚度配置的輸出與頻率圖。
如圖12右上角所示,每個共振板具有厚度t。與圖11所示的類似,第一峰區域(較高頻率峰)處的頻率對應於換能器裝置的硬體結構的共振頻率fs。另一方面,第二個峰值區域(較低頻率峰值)的頻率對應於形成於共振板(板狀構件)之間之共振腔的共振頻率fc。共振板(板狀構件)的厚度調整將同時影響第一個峰(即結構共振峰)和第二個峰(即腔室共振峰)的頻率。例如,板件厚度的減少會同時將第一和第二峰移向較低的頻率範圍。
共振板的厚度優化需要考慮幾個重要因素,包括那些與大規模量產的可行性有關的因素。經過本案發明人的廣泛探索,諧振片的厚度t與外徑Dout的比值可以在0.5%~5%左右。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揭露各面向的電聲換能器部件的中空主體的厚度僅為常規單層壓電片設計的厚度的約2至3倍。
圖13示出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平面圖和正反面立體透視圖。例如,圖13(A)與圖13(B)示出了在空心盤體單側設有聲學端口的電聲換能器裝置、以及幾種聲學端口的佈局示例。
具體地,圖13(A)顯示了實質呈空心盤體的電聲換能器裝置1300以及聲學端口Op的佈置位置。空心盤體的內部鏤空處形成了電聲換能器裝置1300的共振腔。空心盤體中心區域相對的兩個表面分別開設有中央傳聲口Oc/Oc'。其中一個中央傳聲口(例如,Oc')周圍設有多個聲學端口Op。在此範例中,聲學端口Op分別形成進出空心盤體內共振腔的路徑。在此範例中,空心盤體包含一對平行設置的板狀構件1312/1312',中央傳聲口Oc/Oc'分別開設於板狀構件1312/1312'各別的中心區域。此外,所示電聲換能器裝置1300的聲學端口Op開設於述板狀構件1312'。其餘部件與結構設計可類似圖 5所示的電聲換能器裝置500,故相似的結構的細節在此省略。
聲學端口Op圍繞板狀構件1312'的中央傳聲口Oc'而設,並且以大致等距間隔、實質呈周向對稱的方式佈置。在此範例中,板狀構件1312為具有壓電構件(未另作標示)的主動發聲構件。相對地,板狀構件1312'則為呈碗形的被動式共振板,其平面上開設呈輻射分佈的聲學端口Op,並能在與板狀構件1312偶聯後共同形成共振腔。為了使聲學端口Op形成通往共振腔的流體路徑,板狀構件1312'上的聲學端口Op與板狀構件1312上的壓電構件相對其中間之共振腔而置,且聲學端口Op與相對而置的壓電構件投影重疊。
在中央傳聲口(例如,中央傳聲口Oc')周圍額外開設通往共振腔的聲學端口(例如,聲學端口Op)可進一步增加裝置在較高頻率之聲壓輸出性能(請參見圖15)。經申請人潛心研究發現,聲學端口的平面面積總和與中央傳聲口的面積比例範圍為1.5:1-0.5:1之間,最大比例不超過2:1。然而,如前例所述,聲學連接埠的具體數量、平面輪廓、與分佈位置,可視實際應用的情境及根據特定應用要求而採用不同形式的安排。例如,圖13(B)提供了數個適用的聲學連接埠的平面配置方案。在一些應用中,聲學端口可呈現基本的圓形孔洞。在一些應用中,聲學端口可為長條形狀,並沿著板狀構件(例如,板狀構件1312')的半徑方向佈置。
圖14示出了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電聲換能器裝置的示例性換能器部件的平面圖。例如,圖14提供了更多聲學連接埠的適用方案。例如,聲學端口亦可是呈長條形、且沿著板狀構件(例如,圖13(A)中所示之板狀構件1312')的圓周方向分佈。在一些應用中,聲學端口可以由成組的通孔構成、並以實質徑向對稱的方式佈置。此外,圖14中另標示了三種聲學連接埠的配置方案(A/B/C型),並在圖15中提供與此等範例配置對應的輸出聲壓/頻率性能模擬參數圖。
圖15示出了反映根據本申請範例換能器元件的性能增強的輸出與頻率圖。由圖15之模擬結果可看出,藉由徑向聲學連接埠的配置,不論是圖14中之A型(四孔環形排列)、B型(三徑向槽孔)、或C型(三環狀槽孔)的配置方案,皆可使裝置的聲壓輸出效能在高頻區段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因此,本揭露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聲換能器裝置,其包括:空心盤體,具有內部鏤空的盤形主體,鏤空處形成共振腔,其中,空心盤體中心區域相對的兩表面分別開設有中央傳聲口,其中,相對的中央傳聲口之間形成環狀開口,環狀開口定義進出空心盤體內共振腔的路徑,且其中一中央傳聲口周圍設有多個聲學端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聲學端口並未形成進出所述空心盤體內所述共振腔的路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聲學端口形成進出所述空心盤體內所述共振腔的路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空心盤體包含一對平行設定的板狀構件,所述中央傳聲口開設於所述板狀構件各別的中心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所述聲學端口設於其中一所述板狀構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較包含週邊圍護結構,接合該對板狀構件於其各自的外緣部分,從而定義出位於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所述共振腔。
在一些實施例中,也包括佈置在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環形墊片,其共同形成所述共振腔,其中,所述環形墊片的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空心盤體的所述週邊圍護結構,其中,所述聲學端口開設於所述環形墊片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空心盤體定義傳播軸線,其中,所述板狀構件垂直於該傳播軸線而延伸,其中,所述中央傳聲口圍繞所述傳播軸線, 其中,所述聲學端口相對於所述傳播軸線呈徑向等距分佈。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板狀構件為主動發聲構件,其中,所述主動發聲構件包括共振板以及附接於所述共振板的壓電構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壓電構件和所述共振板均具有環形的平面輪廓;其中,所述共振板的外徑大於所述壓電構件的外徑;及其中,所述壓電構件和所述共振板彼此同心地耦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聲學連接埠開設於所述主動發聲構件上,且設定在所述壓電構件的覆蓋範圍之外。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聲學連接埠與所述壓電構件相對所述共振腔而置,且與所述壓電構件投影重疊。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電聲換能器裝置具有一外圍聲學連接埠,所述外圍聲學連接埠被設在所述空心盤體的外周圍,所述外圍聲學連接埠的平面面積總和與所述中央傳聲口的面積比例範圍為1.5:1-0.5:1。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300:電聲換能器裝置
1312/1312’:板狀構件
Oc/Oc’:中央傳聲口
Op:聲學端口

Claims (13)

  1. 一種電聲換能器裝置,包括:空心盤體,具有內部鏤空的盤形主體,鏤空處形成共振腔,其中,該空心盤體中心區域相對的兩表面分別開設有中央傳聲口,其中,該相對的中央傳聲口之間形成環狀開口,該環狀開口定義進出該空心盤體內該共振腔的路徑,且其中一該中央傳聲口周圍設有多個聲學端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聲學端口並未形成進出該空心盤體內該共振腔的路徑。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聲學端口形成進出該空心盤體內該共振腔的路徑。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空心盤體包含一對平行設置的板狀構件,該中央傳聲口開設於該板狀構件各別的中心區域。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聲學端口設於其中一該板狀構件。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更包含週邊圍護結構,接合該對板狀構件於其各自的外緣部分,從而定義出位於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該共振腔。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還包括佈置在該對板狀構件之間的環形墊片,其共同形成該共振腔,其中,該環形墊片的外表面 至少部分地形成該空心盤體的該週邊圍護結構,其中,該聲學端口開設於該環形墊片上。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空心盤體定義傳播軸線,其中,該板狀構件垂直於該傳播軸線而延伸,其中,該中央傳聲口圍繞該傳播軸線,其中,該聲學端口相對於該傳播軸線呈徑向等距分佈。
  9.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至少一個該板狀構件為主動發聲構件,其中,該主動發聲構件包括共振板以及附接於該共振板的壓電構件。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壓電構件和該共振板均具有環形的平面輪廓;其中,該共振板的外徑大於該壓電構件的外徑;及其中,該壓電構件和該共振板彼此同心地耦合。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聲學端口開設於該主動發聲構件上,且設置在該壓電構件的覆蓋範圍之外。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該聲學端口與該壓電構件相對該共振腔而置,且與該壓電構件投影重疊。
  13.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聲換能器裝置,其中,電聲換能器裝置具有一外圍聲學連接埠,該外圍聲學連接埠被設在該空心盤體的外周圍,該外圍聲學連接埠的平面面積總和與該中央傳聲口的面積比例範圍為1.5:1-0.5:1。
TW112211491U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TWM6526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80802P 2022-10-25 2022-10-25
US63/380,802 2022-10-25
US18/308,980 US20240236582A9 (en) 2022-10-25 2023-04-28 Electro-acoustical transducer device
US18/308,980 2023-04-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2673U true TWM652673U (zh) 2024-03-11

Family

ID=9118571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40688A TW202418851A (zh)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TW112211491U TWM652673U (zh)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TW112211490U TWM654371U (zh)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40688A TW202418851A (zh)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11490U TWM654371U (zh) 2022-10-25 2023-10-25 電聲換能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36582A9 (zh)
TW (3) TW20241885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4371U (zh) 2024-04-21
TW202418851A (zh) 2024-05-01
US20240236582A9 (en) 2024-07-11
US20240137709A1 (en) 2024-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7069B1 (ko) 전기 음향 변환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9973857B2 (en) Piezoelectric speaker and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EP3013069B1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409259B (zh) 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KR101420112B1 (ko) 단일 지향성 마이크로폰
CN114501267B (zh) 像素发声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数字发声芯片和电子终端
JP2007174165A (ja) マイクロホ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補聴器
TWM652673U (zh) 電聲換能器裝置
CN221329109U (zh) 电声换能器装置
CN117319906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电子设备、mems扬声器及其制作方法
TWM658067U (zh) 電聲換能器裝置與耳機裝置
CN220545133U (zh) 电声换能器装置
WO2023206721A1 (zh) Mems 麦克风
JP5759642B1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JP7338962B2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JP2023098056A (ja) スピーカーおよびスピーカーの製造方法
CN116896699A (zh) 膜微机电电声换能器
JP2003299194A (ja) 超高域再生用スピーカ
WO2016194425A1 (ja) 圧電式発音体及び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JP2021027506A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