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8535U -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38535U TWM638535U TW111210584U TW111210584U TWM638535U TW M638535 U TWM638535 U TW M638535U TW 111210584 U TW111210584 U TW 111210584U TW 111210584 U TW111210584 U TW 111210584U TW M638535 U TWM638535 U TW M63853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 refractive power
- lens system
- im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系統。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
透鏡,具有折射力;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六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以及第八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且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15<BFL/TTL,其中BFL是自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一種電子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1年11月29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67233號及於2022年3月28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2-0038069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全部目的併入本案供參考。
以下說明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透鏡系統。
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包括捕獲影像或視訊的照相機模組或裝置。在實例中,作為非限制性實例,照相機模組或裝置可安裝於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遊戲機中。
照相機模組的解析度及成像透鏡系統的解析度可與感測器的大小及成像平面的大小成比例。在實例中,為實施具有高解析度的照相機模組及成像透鏡系統,具有相當大的大小的感測器及成像平面可為所期望的。然而,由於照相機模組及成像透鏡系
統的大小(或長度)與感測器的大小及成像平面的大小可能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可能難以將此種具有高解析度的照相機模組及成像透鏡系統安裝於薄的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電話或相似的裝置)中。
提供此新型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新型內容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不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圍。
在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六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以及第八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且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15<BFL/TTL,其中BFL是自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第八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f1/f<8.0,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focal length),且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f2/f<3.0,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且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TTL/f<1.5,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BFL/f<0.4,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TTL/2ImgHT<0.8,其中2Img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
在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六透鏡,具有折射力;第七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第八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且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TTL<0.35,其中BFL是自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第三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第八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02<BFL/f1<0.16,其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f2<0.4,其中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3<BFL/f3<-0.1,其中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06<T1/ImgHT<0.10,其中T1是第一透鏡的厚度,且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10、20:照相機模組
22、100、200、300、400、500、600、700:成像透鏡系統
24:鏡筒/第一鏡筒
26:鏡筒/第二鏡筒
110、210、310、410、510、610、710、L1: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L2: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L3: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L4: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L5: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L6: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L7:第七透鏡
180、280、380、480、580、680、780、L8:第八透鏡
1000:可攜式終端
BFL、BFLm、BFLx:距離
CL:距離/長度
IF:濾光器
IMGHT:成像平面的高度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圖1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圖2示出圖1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3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4示出圖3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5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6示出圖5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7示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8示出圖7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9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0示出圖9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1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2示出圖11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3示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4示出圖13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5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上面安裝有照相機模組的實例性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
圖16示出實例性可攜式終端的剖視圖。
圖17示出實例性可攜式終端的剖視圖。
圖18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放大圖。
圖19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放大圖。
在所有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可指代相同或類似的元件。圖式可不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是為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變化、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限於本文中所述操作順序,而是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除必定以特定次序發生的操作以外,均可有所改變。此外,對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已知的特徵的說明可被省略,以增加清晰性及簡明性,注意省略特徵及其說明亦不旨在承認其一般知識。
本文中所述的特徵可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僅是為了示出實施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所述方式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用於闡述特定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示,否則本文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and/or)」包括相關聯所列項中的任意一者以及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包含(include)」、「包括(comprise)」及「具有(have)」指明所陳述特徵、數目、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
或添加。在本文中,當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例如,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何者或實施何種操作)使用用語「可」時,意味著存在至少一個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實例或實施例,而所有實例皆不限於此。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在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一元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比之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同樣,例如「位於...之間(between)」及「緊鄰地位於...之間(immediately between)」及「相鄰於(adjacent to)」及「緊鄰於(immediately adjacent to)」等表達亦可如前文中所述般進行解釋。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
術用語及科學用語)的含意皆與本揭露所屬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據本揭露且在理解本揭露之後所通常理解的含意相同。例如在常用字典中所定義的用語等用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相關技術的上下文及本揭露中的含意一致的含意,且除非本文中進行明確定義,否則不應將其解釋為具有理想化或過於正式的意義。
在實例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
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第一透鏡指代最相鄰於物體(或對象)的透鏡,且第八透鏡指代最相鄰於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在各種實例中,曲率半徑、厚度、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2ImgHT(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ImgHT(成像平面的高度或者2ImgHT的一半)及透鏡的焦距的單位以毫米(mm)表示。
透鏡的厚度、透鏡之間的距離及TTL指代基於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而計算的透鏡的距離。另外,在對透鏡形狀的說明中,其中一個表面為凸的配置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paraxial region)是凸的,而其中一個表面為凹的配置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是凹的。因此,即使當闡述透鏡的一個表面是凸的時,所述透鏡的邊緣亦可為凹的。相似地,即使當闡述透鏡的一個表面是凹的時,所述透鏡的邊緣亦可為凸的。
在各種實例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上。在實例中,作為非限制性實例,所述成像透鏡
系統可安裝於智慧型電話、筆記型電腦、擴增實境裝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裝置、可攜式遊戲機或類似裝置上。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的實施範圍及實例不限於上述電子裝置。在實例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提供狹窄的安裝空間,但可應用於期望高解析度成像的電子裝置。
根據第一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及第八透鏡。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預定折射力的透鏡。在實例中,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二透鏡及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四透鏡。
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處於BFL(自第八透鏡(或最後側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與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之間的比率(BFL/TTL)可具有唯一的數值範圍。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BFL/TTL可大於0.15。
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其中一個表面為凹的透鏡。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四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且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其中一個表面為凸的透鏡。在實例中,在根據
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七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及第八透鏡。在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可具有唯一的折射力。在實例中,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二者均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除了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以外,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鏡。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七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鏡不限於第七透鏡。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其中一個表面為凹的透鏡。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五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預定條件表達式。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自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BFL)與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之間的比率(BFL/TTL)可大於0.2且小於0.35。
根據第三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及第八透鏡。在根據第三實例的所述成
像透鏡系統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可具有唯一的折射力。在實例中,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二者均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除了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以外,根據第三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鏡。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三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第四透鏡至第七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根據第三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為相當大的大小的BFL。在實例中,在根據第三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BFL可長於2.0毫米且短於3.0毫米。
根據第四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及第八透鏡,且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20<V1-V2<20 -10<V1-V3<45 -10<V1-V4<30 -10<V1-V5<45 0<f1/f<8.0 0<f2/f<3.0 f3/f<0 -10<f4/f<10 -15<f5/f<10
-10<f6/f<60 0<f7/f f8/f<0 TTL/f<1.5 0<f1/f2<10 -2.0<f2/f3<0 BFL/f<0.4 D12/f<0.3 TLL/2ImgHT<0.8 (TTL-BFL)/2ImgHT<0.65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中,V1是第一透鏡的阿貝數(Abbe number),V2是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是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4是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是第五透鏡的阿貝數。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的焦距,f5是第五透鏡的焦距,f6是第六透鏡的焦距,f7是第七透鏡的焦距,f8是第八透鏡的焦距,D12是自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2Img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
根據第四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0<f3/f<-1.0 3.0<f4/f<7.0 -4.0<f5/f<8.0
0.4<f7/f<2.0 -1.0<f8/f<0 0.9<TTL/f<1.2 0.19<BFL/f<0.40 0<D12/f<0.3 0.6<TTL/21mgHT<0.7 0.4<(TTL-BFL)/2ImgHT<0.56 0.02<BFL/f1<0.16 0.2<BFL/f2<0.4 -0.3<BFL/f3<-0.1 0.06<T1/ImgHT<0.1 0.6<EPD/ImgHT<0.8 1.3<SumT/BFL<3.0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中,T1是第一透鏡的厚度,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EPD是入射光瞳直徑(entrance pupil diameter),且SumT是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厚度之和。
根據需要,根據第一實例至第四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特徵的一或多個透鏡。在實例中,根據第一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根據以下特性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一者。在另一實例中,根據第二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根據以下特性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中的二或更多者。根據上述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能未必包括根據以下特性的透鏡。
在下文中,將闡述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特性。
第一透鏡可具有折射力。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表面為凸的形狀。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一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spherical surface)或非球面表面(aspherical surface)。在實例中,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及極佳可加工性(workability)的材料形成。在實例中,第一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一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在實例中,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小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2且小於1.57。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在實例中,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60。作為具體實例,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3且小於58。
第二透鏡具有折射力。在實例中,第二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表面為凹的形狀。在實例中,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二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小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2且小於1.60。第二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為50或大於50。作為具體實例,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且小於60。
第三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表面為凸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三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在實例中,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在實例中,第三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三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2且小於1.7。第三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在實例中,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30。作為具體實例,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18且小於30。
第四透鏡可具有折射力。在實例中,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側表面為凹的形狀。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四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小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且小於1.6。第四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為30或大於30。作為具體實例,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30且小於60。
第五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可具有其中其一個表面為凹的
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五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在實例中,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五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且小於1.7。第五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30。作為具體實例,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18且小於30。
第六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六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表面為凹的形狀。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或凹的物體側表面。第六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在實例中,第六透鏡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inflection point)。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六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六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2且小於1.67。第六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30。作為具體實例,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且小於30。
第七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七透鏡可具有其中一個表面為凸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七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在實例中,第七透鏡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另外,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凹的形狀與凸的形狀可一起形成於第七透鏡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上。舉例而言,光軸部分在第七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凸的,且光軸的周邊部分在第七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凹的。在實例中,光軸部分在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上可為凹的或凸的,且光軸的周邊部分在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分別為凸的或凹的。第七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七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小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2且小於1.6。第七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50。作為具體實例,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30且小於50。
第八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八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八透鏡可具有其中第八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凸的形狀。舉例而言,第八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八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
球面的。在實例中,第八透鏡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另外,凹的形狀與凸的形狀可一起形成於第八透鏡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上。舉例而言,光軸部分在第八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凸的,且光軸的周邊部分在第八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凹的。作為另一實例,光軸部分在第八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凹的,且光軸的周邊部分在第八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上可為凸的。作為另一實例,光軸部分在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上可為凹的,且光軸的周邊部分在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上可為凸的。第八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極佳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八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八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折射率可小於1.6。作為具體實例,第八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0且小於1.57。第八透鏡可具有預定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八透鏡的阿貝數可小於60。作為具體實例,第八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2且小於60。
在方程式1中,c是對應透鏡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
錐常數,r是自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光軸的距離,A至J是非球面表面常數,且Z(或垂度(SAG))是自非球面表面上的預定點至對應非球面表面的頂點在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根據一或多個實例,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光闌(stop)及濾光器(filter)。在實例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或者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光闌。所述光闌可被配置成調節在成像平面方向上入射的光量。在一或多個實例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第八透鏡與成像平面之間的濾光器。所述濾光器可被配置成阻擋具有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所述濾光器可被配置成阻擋紅外光。然而,此僅為一實例,且具有被濾光器阻擋的波長的光不限於紅外光。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一種照相機模組或裝置可包括根據上述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的一或多者。在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例,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在實例中,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根據一個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與根據另一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兩者。
根據一個實例的一種照相機模組可被配置成在大小上可變。具體而言,自所述照相機模組的最前點(例如,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距離CL可根據所述照相機模組的操作狀態(operating state)而變化。在非限制性實例中,所述照相機模組的操作狀態下的CL可大於所述照相機模組的非操作狀態(non-operational state)下的CL。
根據另一實例的一種照相機模組可包括能夠改變所述照相機模組的大小的成像透鏡系統。在實例中,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包含自物體側表面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的成像透鏡系統。另外,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藉由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入射的光學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
所述照相機模組可被配置成將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朝向影像感測器移動。舉例而言,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將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朝向影像感測器移動,以實行焦點調節(focus adjustment)或焦點放大調節(focus magnification adjustment)。所述照相機模組亦可被配置成將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朝向影像感測器移動,以減小所述照相機模組的大小。根據後者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移動位移可大於根據前者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移動位移。具體而言,根據後者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移動位移可由以下條件表達式表達:0.7<(BFLx-BFLm)/BFLx<0.9
在以上條件表達式中,BFLx是在其中成像透鏡系統被定位成距影像感測器最遠的狀態下自最後側透鏡(例如,由八(8)個透鏡組成的成像透鏡系統中的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距離,且BFLm是在其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被定位成距影像感測器最近的狀態下自最後側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距離。
在以上說明中,已示出其中構成照相機模組的成像透鏡系統包括八(8)個透鏡的配置。然而,此僅為實例,且構成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的數目不限於八(8)個。在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一種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包含九(9)個透鏡的成像透鏡系統。然而,此僅為實例,且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少於或大於9個透鏡的一定數目個透鏡。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一種照相機模組可滿足上述條件表達式0.7<(BFLx-BFLm)/BFLx<0.9,以便於以經薄化的形式進行安裝,且可進一步滿足用於實施高解析度的其他條件。舉例而言,所述照相機模組可包括為相當大的大小的影像感測器,以便於實施高解析度。具體而言,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可實質上形成於影像感測器中的影像高度(成像平面的高度)可為7.0毫米至9.0毫米。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式來闡述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具體實施例。
首先,將參照圖1闡述根據第一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及第八透鏡180。
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
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16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1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1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1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180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1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1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1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成像平面IP的位置可不限於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或者影像感測器IS的內部位置。
以下表1及表2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2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aberration curve)。
將參照圖3闡述根據第二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及第八透鏡280。
第一透鏡2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2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2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2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26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2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2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2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2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2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2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以下表3及表4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
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4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將參照圖5闡述根據第三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及第八透鏡380。
第一透鏡3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3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3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350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36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3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3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3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3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3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3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
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3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以下表5及表6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6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將參照圖7闡述根據第四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及第八透鏡480。
第一透鏡4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4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4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4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4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46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4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4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4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
透鏡4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4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4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4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表7及表8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8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將參照圖9闡述根據第五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500可包括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及第八透鏡580。
第一透鏡5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5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5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5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5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56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
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5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5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5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5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5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5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5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表9及表10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10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將參照圖11闡述根據第六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600可包括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及第八透鏡680。
第一透鏡6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6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6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
鏡6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6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6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6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6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6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6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6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6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6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表11及表12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12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將參照圖13闡述根據第七實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700可包括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及第八透鏡780。
第一透鏡7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
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7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7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7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7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7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六透鏡76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7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七透鏡77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八透鏡78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另外,第八透鏡78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
成像透鏡系統7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濾光器IF可設置於第八透鏡78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根據需要,可省略濾光器IF。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影像感測器IS內部。
表13及表14示出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圖14是根據本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表15及表16示出根據第一實例至第七實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光學特性值及條件表達式值。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5至圖19闡述減小照相機模組的厚度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實例。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如圖15中所示,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安裝於可攜式終端1000上。具體而言,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與另一種類型的照相機模組10一起安裝於可攜式終端1000的一個表面上。上面可安裝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目標(target)或基座(base)不限於可攜式終端。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被配置成實施預定視角。在實例中,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視角可大於照相機模組10的視角。具體而言,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被配置成在相較於實例性照相機模組10而言具有更高解析度的同時捕獲定位於短距離處的對象的影像。
參照圖16,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包括第一鏡筒24、第二鏡筒26及影像感測器IS。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配置不限於上述組件。在實例中,照相機模組20可更包括驅動第一鏡筒24的驅動器。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22。在實例中,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例如,根據上述第一實例至第七實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中的一者。
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被配置成使得在光軸方向上的長度CL為可變。在實例中,自圖16中所示狀態至圖17中所示狀態,
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在光軸方向上的長度可減小。自圖17中所示狀態至圖16中所示狀態,照相機模組20在光軸方向上的長度可增大。照相機模組20在光軸方向上的可變長度可一般與自最後側透鏡至影像感測器IS的距離成比例。具體而言,在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操作狀態(或成像狀態)下自最後側透鏡至影像感測器IS的距離BFLx與在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非操作狀態下自最後側透鏡至影像感測器IS的距離BFLm之間的差BFLx-BFLm相對於成像透鏡系統22的後焦距或在照相機模組20的操作狀態(或成像狀態)下自最後側透鏡至影像感測器IS的距離BFLx可具有以下數值關係:0.6<(BFLx-BFLm)/BFLx<0.8
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包括成像透鏡系統22。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包括由八(8)個透鏡組成的成像透鏡系統22。成像透鏡系統22的配置不限於所述八(8)個透鏡。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2可配置有六(6)個或七(7)個透鏡或者九(9)個或更多個透鏡。
如圖18及圖19中所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2可包括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第七透鏡L7及第八透鏡L8。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2的配置不限於所述八(8)個透鏡。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2可由八(8)個或少於八(8)個透鏡或者九(9)個或大於九(9)個透鏡構成。作為具體實例,成像透鏡系統22可包
括六(6)個透鏡。另外,根據需要,成像透鏡系統22可更包括濾光器IF。
第一透鏡L1至第八透鏡L8可在光軸方向上依序設置。舉例而言,第二透鏡L2可設置於第一透鏡L1的影像側上,且第三透鏡L3可設置於第二透鏡L2的影像側上。因此,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22中,除了濾光器IF或影像感測器IS以外,沒有光學元件可設置於第八透鏡L8(其可為最後側透鏡)的影像側上。第一透鏡L1至第八透鏡L8可被配置成在預定位置處形成入射光的影像。舉例而言,由第一透鏡L1折射至第八透鏡L8的光可在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中的成像平面IP上形成影像。
成像透鏡系統22可被配置成具有足夠的空間以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具體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2可被配置成具有相當大的後焦距(例如,自第八透鏡L8的影像側至成像平面IP的距離:BFL)。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2的BFL可大於1.9毫米且小於2.8毫米。成像透鏡系統22的BFL可與成像透鏡系統22的長度成比例地增大或減小。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22的BFL與成像透鏡系統22的長度(TTL:自第一透鏡L1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IP的距離)之間的比率(BFL/TTL)可大於0.15。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2的BFL可用作在成像平面IP方向上避開第一透鏡L1至第八透鏡L8的空間。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至第八透鏡L8可在成像平面IP方向上移動一與BFL對應的距離。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22的BFL可為與照相機模組
20的BFLx基本上相同的大小。BFL及BFLx可能未必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大小。舉例而言,當成像平面IP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中時,BFL可大於BFLx。
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2可被配置成達成高解析度。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22可被配置成形成具有相對大的大小的成像平面IP。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的高度可為5.0毫米至9.0毫米。
可藉由多個鏡筒24及26來實行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長度上的改變。在實例中,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驅動容置於第一鏡筒24中的第二鏡筒26來改變照相機模組20的長度CL。
第一鏡筒24可被配置成接納第二鏡筒26及影像感測器IS。另外,第一鏡筒24可更容置驅動第二鏡筒26的驅動器。容置於第一鏡筒24中的配置不限於第二鏡筒26、影像感測器IS及驅動工具。
第二鏡筒26可設置於第一鏡筒24上,且可被配置成接納成像透鏡系統22。第二鏡筒26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舉例而言,第二鏡筒26可在容置成像透鏡系統22的同時朝向物體側或朝向影像感測器IS移動。端視第二鏡筒26的移動方向而定,第二鏡筒26可自第一鏡筒24部分地卸載,或者可完全地裝載至第一鏡筒24的內部空間中。舉例而言,當第二鏡筒26朝向物體側移動時,第二鏡筒26可被卸載至第一鏡筒24外部,且當第二鏡筒26朝向影像感測器IS移動時,第二鏡筒26可被裝載至第一鏡筒24的內部空間中。
驅動器(未示出)可被配置成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二鏡筒26。舉例而言,驅動器可藉由驅動磁體(driving magnet)及驅動線圈(driving coil)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二鏡筒26。驅動器的配置不限於驅動磁體及驅動線圈。
如上配置的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實施高解析度成像。舉例而言,照相機模組20可藉由在成像透鏡系統22與影像感測器IS之間形成足夠的距離及空間來使得能夠使用大的影像感測器IS。另外,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被配置成便於薄化。舉例而言,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藉由如上所述改變光軸方向上的長度CL來減小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的大小。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實例性照相機模組20可輕易地安裝於小且薄的電子裝置上。
在非限制性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所述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實例,然而對於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對該些實例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述實例僅被視為是說明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要被視為可應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技術以不同的次序實行,及/或若所闡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
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並非由詳細說明來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來界定,且在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化要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0:成像透鏡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17)
-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具有折射力; 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 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六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七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以及 第八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且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15 < BFL/TTL, 其中BFL是自所述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八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 < f1/f < 8.0, 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且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 < f2/f < 3.0, 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且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TTL/f < 1.5, 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BFL/f < 0.4, 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TTL/2ImgHT < 0.8, 其中2Img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
-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 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 第五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六透鏡,具有折射力; 第七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 第八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八透鏡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且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2 < BFL/TTL < 0.35, 其中BFL是自所述第八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八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02 < BFL/f1 < 0.16, 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2 < BFL/f2 < 0.4, 其中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3 < BFL/f3 < -0.1, 其中f3是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06 < T1/ImgHT < 0.10, 其中T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厚度,且Img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高度。
-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210167233 | 2021-11-29 | ||
KR10-2021-0167233 | 2021-11-29 | ||
KR1020220038069A KR20230080277A (ko) | 2021-11-29 | 2022-03-28 | 촬상 광학계 |
KR10-2022-0038069 | 2022-03-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38535U true TWM638535U (zh) | 2023-03-11 |
Family
ID=8645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6818A TWI810080B (zh) | 2021-11-29 | 2022-09-28 |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
TW111210584U TWM638535U (zh) | 2021-11-29 | 2022-09-28 |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
TW112123190A TW202338422A (zh) | 2021-11-29 | 2022-09-28 | 成像透鏡系統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6818A TWI810080B (zh) | 2021-11-29 | 2022-09-28 |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23190A TW202338422A (zh) | 2021-11-29 | 2022-09-28 | 成像透鏡系統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68468A1 (zh) |
CN (2) | CN116184623A (zh) |
TW (3) | TWI81008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36279B (zh) * | 2017-08-18 | 2018-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8227146B (zh) * | 2017-12-29 | 2020-02-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0515187B (zh) * | 2019-09-27 | 2024-05-1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714368B (zh) * | 2019-11-27 | 2020-12-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805381B1 (ja) * | 2020-03-25 | 2020-12-23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 |
-
2022
- 2022-09-21 US US17/949,319 patent/US2023016846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9-28 TW TW111136818A patent/TWI810080B/zh active
- 2022-09-28 TW TW111210584U patent/TWM638535U/zh unknown
- 2022-09-28 TW TW112123190A patent/TW202338422A/zh unknown
- 2022-11-25 CN CN202211491139.1A patent/CN11618462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1-25 CN CN202223154718.5U patent/CN21926665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66651U (zh) | 2023-06-27 |
TW202321762A (zh) | 2023-06-01 |
CN116184623A (zh) | 2023-05-30 |
TWI810080B (zh) | 2023-07-21 |
TW202338422A (zh) | 2023-10-01 |
US20230168468A1 (en) | 2023-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66681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I739599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795309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05241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769714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10080B (zh) |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 |
TWM631003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202316161A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30207B (zh) | 成像透鏡系統以及相機模組 | |
TWI806445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04162B (zh) | 成像透鏡系統及照相機模組 | |
TWI821866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M634060U (zh) | 光學成像系統及電子裝置 | |
CN116088134A (zh) | 成像透镜系统和相机模块 | |
TWM643687U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M638455U (zh) | 成像透鏡系統與電子裝置 | |
TWM634897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386U (zh) | 光學成像系統及包含光學成像系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202349051A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74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376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M651461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CN114994870A (zh) | 成像透镜系统、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