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7632U - 屋頂排氣裝置 - Google Patents

屋頂排氣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7632U
TWM637632U TW111211117U TW111211117U TWM637632U TW M637632 U TWM637632 U TW M637632U TW 111211117 U TW111211117 U TW 111211117U TW 111211117 U TW111211117 U TW 111211117U TW M637632 U TWM637632 U TW M6376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fan
exhaust
air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11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茂碷
Original Assignee
國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國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11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7632U/zh
Publication of TWM637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763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屋頂排氣裝置,其設置建築物之屋頂,且屋頂開設有抽氣口,屋頂排氣裝置包含排氣單元及空氣對流單元。其中,排氣單元包含罩體,其結合於屋頂的外部表面上且開設有排氣口,並且罩體內設置有與抽氣口及排氣口相間隔的導流板。以及,空氣對流單元設置於屋頂反向於排氣空間的一側,且包含第一風扇,其連接於屋頂而設置於抽氣口的下方,以及至少兩個第二風扇,其連接於屋頂而分別設置於第一風扇相對的兩側。其中,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朝向抽氣口,且第二風扇的出風方向相反於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以彼此配合地在建築物內部產生空氣對流並排出內部氣流,進而達到降溫散熱之功效。

Description

屋頂排氣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排氣裝置,且特別涉及一種屋頂排氣裝置。
一般的用於諸如廠房的建築物的排氣裝置,通常為在廠房的屋頂設置多個風扇以排出廠房內部的空氣至外部,進而透過促進空氣流通的方式達到使廠房內部降溫散熱的效果,並且在風扇上設置有外罩以保護風扇不直接受到風吹、日曬及雨淋。或者,用於較大型的廠房的排氣裝置,通常為在廠房的屋頂設置加高的太子樓結構,以透過設置在太子樓結構的一開口側的風扇以抽吸廠房內部的空氣,並且配合設置於下方廠房結構的多個側窗進氣以產生空氣對流,從而透過空氣對流達到使廠房內部降溫散熱的效果。
然而,由於在一般的用於廠房的排風裝置中,風扇通常設置於建築物外部或者設置在連通外部環境的通風通道中,雖然其通常設置有外罩等保護結構,但由於風扇的設置位置使其仍經常與外部環境接觸,因此在長期風吹、日曬及雨淋的影響下,仍可能會導致風扇發生故障、使用壽命降低及損毀的情形。另外,當外部的風速較大時,一般的用於廠房的排風裝置僅設置有單個風扇,其排氣強度不足以抵抗外部強風,使得外部強風可能直接經由排風裝置的通風通道灌入廠房內部,而無法順利進行排氣,且同樣可能導致風扇發生故障、使用壽命降低及損毀的情形。
為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屋頂排氣裝置,以解決先前技術的技術問題,乃為本創作之創作人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乃累積多年相關領域之研究及實務經驗,創作出一種電商多通路整合系統,以改善先前技術中所述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先前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屋頂排氣裝置,其設置建築物之屋頂,且屋頂開設有抽氣口,屋頂排氣裝置包含排氣單元及空氣對流單元。其中,排氣單元包含罩體,其結合於屋頂的外部表面上且與屋頂界定出連通抽氣口的排氣空間,且罩體開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口,並且排氣空間內設置有與抽氣口及排氣口相間隔的導流板。以及,空氣對流單元設置於屋頂反向於排氣空間的一側,且包含第一風扇,其連接於屋頂而設置於抽氣口的下方。其中,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朝向抽氣口,以抽吸屋頂內部的空氣通過抽氣口經由排氣單元的排氣口排出,且於建築物內部產生空氣對流。
較佳地,空氣對流單元包含至少二個第二風扇,其分別設置於第一風扇相對的兩側且與第一風扇在水平方向上相間隔預定距離,並且至少二個第二風扇的出風方向相反於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
較佳地,上述預定距離為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的2至5倍。
較佳地,第一風扇的風扇直徑小於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
較佳地,第一風扇在垂直方向上高於至少二第二風扇一預定高度。
較佳地,上述預定高度為至少1公尺。
較佳地,排氣單元包含結合於屋頂的外部表面上的支架,且蓋板模組結合於支架以構成罩體,導流板固設於支架上以與抽氣口及排氣口相間隔,並且導流板的面積大於抽氣口及排氣口的面積。
較佳地,導流板的外周側開設有至少一個導流口以連通抽氣口及排氣口。
較佳地,罩體的上表面設置有排氣口,或者罩體的兩個側表面分別設置有排氣口。
綜上所述,相較於習知的建築物的排氣裝置,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的第一風扇及/或第二風扇設置於建築物的內部,因此可以避免第一風扇及/或第二風扇受到外部強風、豪雨或陽光直射的影響而發生故障、使用壽命降低甚至損毀的情形。並且,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可以包含設置於抽風口下側的上吹的第一風扇,其可以配合設置於第一風扇相對的兩側的下吹的至少兩個第二風扇,以透過出風方向不同的兩種風扇在建築物內部達到較佳的空氣對流效果,進而有效的調控建築物內部的溫度,並且達到降溫散熱之功效。
此外,藉由抽氣口、導流板及排氣口的設置,使得建築物內部的氣流根據伯努力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及煙囪效應(Stack effect)依序流經抽氣口及排氣空間,並朝向排氣口流動,進而有效地提升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的排風效果。並且,由於風扇設置於建築物內部,使其易於管理、維修及保養,實用價值極高。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應當理解的是,儘管術語「第一」、「第二」等在本創作中可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區分開。因此,下文討論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區域」、「第一層」及/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第二部件」、「第二區域」、「第二層」及/或「第二部分」,而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和教示。
另外,術語「包含」及/或「包括」指所述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及/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除非另有定義,本創作所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可以理解的是,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當被解釋為具有與它們在相關技術和本創作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定義,並且將不被解釋為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意義,除非本文中明確地這樣定義。
在下文中將結合附圖對本創作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創作的基本結構,因此並不作為對本創作的限定。
請參閱第1圖至第5圖,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剖面示意圖,第2圖為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空氣對流效果的示意圖,第3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排氣單元的剖面示意圖,第4圖為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俯視示意圖,以及第5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圖。
如第1圖所繪示,本創作提供一種屋頂排氣裝置1a,其設置建築物之屋頂2,且屋頂2開設有抽氣口201,並且本創作之屋頂排氣裝置1a包含排氣單元10及空氣對流單元20。其中,排氣單元10包含罩體11,其結合於屋頂2的外部表面上且與屋頂2界定出連通抽氣口201的排氣空間12,且罩體11上表面開設有一個排氣口113,並且排氣空間12內設置有與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相間隔的導流板13。以及,空氣對流單元20設置於屋頂2反向於排氣空間12的一側,且包含第一風扇21,其連接於屋頂2而設置於抽氣口201的下方。其中,第一風扇21的出風方向朝向抽氣口201,以抽吸屋頂2內部的空氣通過抽氣口201經由排氣單元10的排氣空間12並從排氣口113排出。
進一步地,空氣對流單元20可以包含至少二個第二風扇22,在本實施例中,空氣對流單元20設置有兩個第二風扇22,其分別設置於第一風扇21相對的兩側且與第一風扇21在水平方向上相間隔預定距離,並且第二風扇22的出風方向相反於第一風扇21的出風方向。藉由上述配置,如第2圖所繪示,第一風扇21可以在建築物內部形成向上的氣流,使得建築物內部氣流經由抽氣口201通過排氣單元10而向外部排出,並且,第一風扇21可以配合設置於第一風扇21相對的兩側的兩個第二風扇22,兩個第二風扇22可以在建築物內部的兩側分別形成向下氣流,以加速建築物內部氣流的流動並產生空氣對流,使得建築物內部氣流可以更有效地經由抽氣口201通過排氣單元10之排氣空間12並從排氣口113向上排出,且排出的氣流可以配合外部的強風而依據伯努力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排放至外部,進而達到極佳的空氣對流及降溫散熱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空氣對流單元20的第一風扇21設置在建築物中央,並且第二風扇22設置於第一風扇21相對的兩側,以藉由出風方向彼此相反的第一風扇21及第二風扇22達到較佳的空氣對流效果。其中,上述建築物可以為工廠廠房、倉儲物流空間、牧場、購物中心、飯店、車站、機場及展覽會場等,本創作對此不作限制。
接續參照第3圖所繪示以說明排氣單元10的具體配置,其中排氣單元10包含結合於屋頂2的外部表面上的支架111,且蓋板模組112結合於支架111以構成罩體11,導流板13固設於支架111上以與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相間隔,並且導流板13的面積大於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的面積。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蓋板模組112包含複數個蓋板,且複數個蓋板的底側具有配合屋頂2的形狀,以分別結合於支架111的各個表面,即四個側表面及一個上表面,且設置於上表面的蓋板開設有一個排氣口113,進而構成排氣單元10之罩體11,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蓋板模組可以為一體成型的立方體結構,其可以直接套設於支架外側,以構成排氣單元之罩體,且其上表面同樣開設有一個排氣口。
進一步地,在設置有第一風扇21及第二風扇22的水平方向上,導流板13相對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導流口131以連通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藉由導流板13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遮擋外部的雨水、強風及陽光直接從排氣口113進入至建築物內部。此外,依據煙囪效應(Stack effect)(當室內空氣沿著具有坡度的空間上昇時,產生空氣對流的現象),導流板13可以使得建築物內部氣流在排氣空間12內產生空氣對流,並進一步配合外部風場而依據白努力定律有效地向外排出建築物內部氣流,進而提升排氣及散熱的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導流板13底部兩側設置有傾斜結構,其配合設置於支架111上的導流板固定座,使得導流板13可以沿重力方向滑落至導流板固定座中而穩固地設置在支架111上,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導流板可以透過諸如螺栓的固定件而直接固定於支架上。
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排氣單元10之罩體11的長度為6公尺、寬度為4公尺且高度為2公尺,且導流板13設置於罩體11內,並在垂直方向上分別與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相間隔1公尺。其中,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皆為長寬為3公尺的正方形開口,而導流板13為長寬為4公尺的正方形板體,使得導流板13可以有效地遮擋通過排氣口113的外部雨水、強風及陽光經由抽氣口201進入至建築物內部。此外,由於導流板13的長度及寬度為4公尺,且罩體11的長度為6公尺且寬度為4公尺,因此當導流板13設置於罩體11內時,可以在罩體11的長度方向上的相對兩側分別形成長度為1公尺且寬度為4公尺的導流口131,進而發揮導流的效果,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罩體、抽氣口、排氣口及導流板的尺寸及間隔距離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以及建築物的具體結構、尺寸而進行設計變更。
接續參照第4圖及第5圖所繪示,以詳細說明本創作之屋頂排氣裝置1a之空氣對流單元20的各元件的具體尺寸。其中,空氣對流單元20包含設置於建築物中央的第一風扇21,以及分別設置於第一風扇21相對的兩側且與第一風扇21在水平方向上相間隔預定距離L1的兩個第二風扇22。其中,第一風扇21的風扇直徑D1設置為小於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D2,使得本創作之屋頂排氣裝置1a可以在建築物內部有效地產生空氣對流,且同時使用合適尺寸的風扇可以降低風扇設置、運作及維護成本。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風扇21的風扇直徑D1為3.15公尺,且第二風扇22的風扇直徑D2為5.15公尺,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以及建築物的具體結構、尺寸來設置第一風扇及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例如第一風扇的風扇直徑可以設置為介於大約2公尺至大約4公尺,且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可以設置為介於大約4公尺至大約7公尺。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建築物長度L2為50公尺,且建築物寬度L3為20公尺,且設置於建築物中的第一風扇21與其兩側的第二風扇22之間的預定距離L1可以設定為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的2至5倍,且預定距離L1較佳為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的大約2.5倍。由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為5.15公尺,因此上述預定距離L1可以設定為大約12公尺,以達到最佳的空氣對流效果,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風扇及第二風扇的數量、設置位置及間隔距離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以及建築物的具體結構、尺寸而進行設計變更,以達到最佳的排氣效果。舉例來說,在長度為80公尺的建築物中,第一風扇21的風扇直徑D1為3.15公尺,且兩個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為5.15公尺,並且第一風扇與各第二風扇之間的預定距離可以設定為大約22.5公尺,其為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的大約4.36倍。
進一步地,且第一風扇21在垂直方向上設置為高於第二風扇22一預定高度H1,在本實施例中,設置第二風扇22距離地面的高度H2為5.6公尺,且設置建築物的屋頂2頂部距離地面的高度H3為7.7公尺,並且設置上述第一風扇21與第二風扇22之間的預定高度H1為1公尺,以達到最佳的空氣對流效果,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以及建築物的具體結構、尺寸配置第一風扇及第二風扇的間隔距離,例如上述預定高度可以為至少1公尺,以達到最佳的排氣效果。
請參閱第6圖及第7圖,第6圖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剖面示意圖,以及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排氣單元的剖面示意圖。
如第6圖所繪示,本創作提供一種屋頂排氣裝置1b,其設置建築物之屋頂2,且屋頂2開設有抽氣口201,並且本創作之屋頂排氣裝置1b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1a相似的結構,其同樣包含排氣單元10及空氣對流單元20。其中,排氣單元10包含罩體11,其結合於屋頂2中央的外部表面上且與屋頂2界定出連通抽氣口201的排氣空間12,且罩體11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排氣口113,並且排氣空間12內設置有與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相間隔的導流板13。以及,空氣對流單元20設置於屋頂2反向於排氣空間12的一側,且包含第一風扇21,其連接於屋頂2而設置於抽氣口201的下方,從而設置於建築物內部的中央。其中,第一風扇21的出風方向朝向抽氣口201,以抽吸屋頂2內部的空氣通過抽氣口201經由排氣單元10的排氣口113排出,且於建築物內部產生空氣對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屋頂排氣裝置1b的空氣對流單元20僅設置有出風方向朝向抽氣口201的單個第一風扇21,其可以適用於內部空間較小的建築物中,例如長度小於50公尺的建築物,由於較小型的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可能不足以供兩個第二風扇產生充足的空氣對流,使得額外設置第二風扇的效益降低。因此,本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1b透過省略第二風扇的設置,以在減少設置、運作及維護成本的同時,同樣可以達到可觀的空氣對流效果。
接續參照第7圖所繪示,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中設置於罩體11之上表面的排氣口113,在本實施例中,罩體11設置有兩個排氣口113,其分別設置於罩體11的兩個側表面的上側。
具體地,排氣單元10包含結合於屋頂2的外部表面上的支架111,且蓋板模組112結合於支架111以構成罩體11,導流板13固設於支架111上以與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相間隔,並且導流板13的面積大於抽氣口201及排氣口113的面積。其中,蓋板模組112包含複數個蓋板,且複數個蓋板的底側具有配合屋頂2的形狀,以分別結合於支架111的各個表面,即四個側表面及一個上表面,且設置於兩個側表面的蓋板上分別開設有一個排氣口113,進而構成排氣單元10之罩體11,但本創作不限定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蓋板模組可以為一體成型的立方體結構,其可以直接套設於支架外側,以構成排氣單元之罩體,且其兩個側表面同樣分別開設有一個排氣口。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建築物的具體尺寸、罩體11、抽氣口201、排氣口113、導流板13以及第一風扇21的尺寸及其具體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相同,且同樣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設計變更,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相較於習知的建築物的排氣裝置,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的第一風扇及/或第二風扇設置於建築物的內部,因此可以避免第一風扇及/或第二風扇受到外部強風、豪雨或陽光直射的影響而發生故障、使用壽命降低甚至損毀的情形。並且,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可以包含設置於抽風口下側的上吹的第一風扇,其可以配合設置於第一風扇相對的兩側的下吹的至少兩個第二風扇,以透過出風方向不同的兩種風扇在建築物內部達到較佳的空氣對流效果,進而有效的調控建築物內部的溫度,並且達到降溫散熱之功效。
此外,藉由抽氣口、導流板及排氣口的設置,使得建築物內部的氣流根據伯努力定律及煙囪效應依序流經抽氣口及排氣空間,並朝向排氣口流動,進而有效地提升本創作之屋頂排風裝置的排風效果。並且,由於風扇設置於建築物內部,使其易於管理、維修及保養,實用價值極高。
本創作已參照例示性實施例進行說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創作概念與範疇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形式與細節上之各種變更及等效佈置,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原則。
1a,1b:屋頂排氣裝置 10:排氣單元 11:罩體 111:支架 112:蓋板模組 113:排氣口 12:排氣空間 13:導流板 131:導流口 20:空氣對流單元 21:第一風扇 22:第二風扇 2:屋頂 201:抽氣口 L1:預定距離 L2:建築物長度 L3:建築物寬度 H1,H2,H3:高度 D1,D2:風扇直徑
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空氣對流效果的示意圖; 第3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排氣單元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剖面示意圖;以及 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屋頂排氣裝置的排氣單元的剖面示意圖。
1a:屋頂排氣裝置
10:排氣單元
11:罩體
113:排氣口
12:排氣空間
13:導流板
20:空氣對流單元
21:第一風扇
22:第二風扇
2:屋頂

Claims (9)

  1. 一種屋頂排氣裝置,係設置一建築物之一屋頂,且該屋頂開設有一抽氣口,該屋頂排氣裝置包含: 一排氣單元,係包含一罩體,其結合於該屋頂的外部表面上且與該屋頂界定出連通該抽氣口的一排氣空間,且該罩體開設有至少一排氣口,並且該排氣空間內設置有與該抽氣口及該排氣口相間隔的一導流板;以及 一空氣對流單元,係設置於該屋頂反向於該排氣空間的一側,且包含一第一風扇,其連接於該屋頂而設置於該抽氣口的下方; 其中,該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係朝向該抽氣口,以抽吸該屋頂內部的空氣通過該抽氣口經由該排氣單元的該排氣口排出,且於該建築物內部產生空氣對流。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空氣對流單元包含至少二第二風扇,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風扇相對的兩側且與該第一風扇在水平方向上相間隔一預定距離,並且該至少二第二風扇的出風方向相反於該第一風扇的出風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預定距離為該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的2至5倍。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第一風扇的風扇直徑係小於該第二風扇的風扇直徑。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第一風扇在垂直方向上高於該至少二第二風扇一預定高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預定高度為至少1公尺。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排氣單元包含結合於該屋頂的外部表面上的一支架,且一蓋板模組結合於該支架以構成該罩體,該導流板固設於該支架上以與該抽氣口及該排氣口相間隔,並且該導流板的面積大於該抽氣口及該排氣口的面積。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導流板的外周側開設有至少一導流口以連通該抽氣口及該排氣口。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屋頂排氣裝置,其中該罩體的上表面設置有該排氣口,或者該罩體的兩個側表面分別設置有該排氣口。
TW111211117U 2022-10-12 2022-10-12 屋頂排氣裝置 TWM637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11117U TWM637632U (zh) 2022-10-12 2022-10-12 屋頂排氣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11117U TWM637632U (zh) 2022-10-12 2022-10-12 屋頂排氣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7632U true TWM637632U (zh) 2023-02-11

Family

ID=86689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11117U TWM637632U (zh) 2022-10-12 2022-10-12 屋頂排氣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7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2954B2 (ja) パッシブ屋根排気システム
CN107404851A (zh) 多层的封闭生态系统温室
JP5080936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956176A (zh) 整流装置
WO2020078386A1 (zh) 通风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TWM637632U (zh) 屋頂排氣裝置
TW201900996A (zh) 通風散熱裝置
US4020899A (en) Atmospheric cooling tower with dry-type heat exchangers
RU2363903C1 (ru) Конденсацио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CN208296638U (zh) 双曲线冷却塔防风防冰降噪系统
CN102374801B (zh) 驭风空冷塔
TWI638933B (zh) Roof hood structure (4)
EP3355024B1 (en) Air-cooled condenser with air-flow diffuser
CN205355605U (zh) 一种集成电气设备柜的集装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CN204254789U (zh) 一种气流均衡的洁净室
TWI749820B (zh) 屋頂散熱器結構改良
CN220707555U (zh) 一种箱式制冷机组的室外防雨结构
KR102489983B1 (ko) 지중 배전 스테이션용 환기 장치
US20230003418A1 (en) Miniaturized Air Handler Assembly
TWM556320U (zh) 屋頂通風罩結構(三)
CN110132028A (zh) 双曲线冷却塔防风防冰降噪系统
KR102462181B1 (ko) 공기순환이 가능한 벽체를 가지는 주택
CN202836287U (zh) 一种热管热交换器组件
CN219741002U (zh) 一种变频器的防护结构
TWI775708B (zh) 隔熱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