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2340U - 耳機 - Google Patents

耳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2340U
TWM632340U TW111205820U TW111205820U TWM632340U TW M632340 U TWM632340 U TW M632340U TW 111205820 U TW111205820 U TW 111205820U TW 111205820 U TW111205820 U TW 111205820U TW M632340 U TWM632340 U TW M6323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earphone
ear pad
gasket
retaining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5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朝宗
蔡詠隆
張永琛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5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2340U/zh
Publication of TWM632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2340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一種耳機包含耳墊、揚聲器單元以及蓋體。蓋體覆蓋揚聲器單元,並包含環形擋牆。環形擋牆朝向耳墊延伸,且被耳墊包覆。

Description

耳機
本揭示是關於一種耳機。
在耳機的設計上,如何阻隔外界聲音以避免使用者聆聽時受到干擾,是設計的要點之一。
有鑑於此,本揭示之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隔音效果良好的耳機。
為達成上述目的,依據本揭示的一些實施方式,一種耳機包含耳墊、揚聲器單元以及蓋體。蓋體覆蓋揚聲器單元,並包含環形擋牆。環形擋牆朝向耳墊延伸,且被耳墊包覆。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環形擋牆圍繞揚聲器單元。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蓋體還包含覆蓋部,覆蓋部面對揚聲器單元設置。覆蓋部以及揚聲器單元至少部分位在環形擋牆所圍繞出的空間中。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蓋體還包含平台部,平台部沿著環形擋牆的外緣設置。耳墊配置以抵頂於平台部。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環形擋牆實質上垂直地從平台部延伸出。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耳機進一步包含設置在蓋體與耳墊之間的至少一墊片。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耳機包含第一墊片以及第二墊片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墊片被夾持在環形擋牆的端面與耳墊之間。第二墊片被夾持在蓋體的平台部與耳墊之間,蓋體的平台部沿著環形擋牆的外緣設置。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環形擋牆的高度至少大於2公厘。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耳墊包含軟墊以及支架。軟墊設置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地連接環形擋牆。
在本揭示的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支架具有凹槽,環形擋牆包含卡扣結構,卡扣結構配置以與凹槽相卡合。
綜上所述,在本揭示的耳機中,用以覆蓋揚聲器單元的蓋體上形成有環形擋牆,當有外界聲音從蓋體與耳墊之間的縫隙進入時,環形擋牆的設置造成外界聲音的傳遞路徑的轉折而使其衰減,如此一來,耳機的隔音效果可以獲得提升。
為使本揭示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所附之圖式及以下所述各種實施方式。圖式中之各元件未按比例繪製,且僅為說明本揭示而提供。以下描述許多實務上之細節,以提供對本揭示的全面理解,然而,相關領域具普通技術者應當理解可在沒有一或多個實務上之細節的情況下實施本揭示,因此,該些細節不應用以限定本揭示。
請參照第1圖。第1圖為繪示依據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之耳機10的前視圖。耳機10包含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以及頭帶結構15,其中頭帶結構15彎曲地延伸,且頭帶結構15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與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於一些實施方式中,頭帶結構15為可變形的結構,使用者可以將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以及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遠離彼此拉開,頭帶結構15會相應地往外展開,讓使用者能順利將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以及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分別覆蓋在兩耳上。於一些實施方式中,頭帶結構15為具有彈性的結構,被使用者撐開並佩戴在頭上的耳機10,可以藉由頭帶結構15回彈的力量而夾持使用者頭部,達成固定的效果。
請參照第2圖以及第3圖。第2圖為繪示第1圖所示之耳機10的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剖面圖,而第3圖為繪示第1圖所示之耳機10的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爆炸圖。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包含耳墊20以及殼體70。耳墊20與殼體70相連,並共同構成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外觀。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耳墊20包含軟墊21以及支架22,軟墊21設置在支架22上,並包覆支架22。於一些實施方式中,支架22包含塑膠材料,換言之,支架22為塑膠支架。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耳墊20為環狀結構,其在中央處具有一開口A。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進一步包含揚聲器單元40,揚聲器單元40面對耳墊20的開口A設置,且揚聲器單元40配置以發出聲音。當使用者佩戴上耳機10時,揚聲器單元40發出的聲音可以透過耳墊20的開口A傳遞至使用者的耳朵。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進一步包含第一蓋體30。第一蓋體30覆蓋在揚聲器單元40上,而耳墊20設置在第一蓋體30上,換言之,第一蓋體30位於耳墊20與揚聲器單元40之間。第一蓋體30具有一或多個孔洞,以利揚聲器單元40發出的聲音傳出。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揚聲器單元40固定在第一蓋體30遠離耳墊20的表面上。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覆蓋在殼體70上,使得揚聲器單元40位於第一蓋體30與殼體70之間。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進一步包含第二蓋體60,第二蓋體60與第一蓋體30連接,並覆蓋揚聲器單元40遠離第一蓋體30的一側(亦即,揚聲器單元40設置在第一蓋體30與第二蓋體60之間)。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包含塑膠材料,換言之,第一蓋體30是塑膠蓋體。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蓋體60亦可以是塑膠蓋體。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第一蓋體30包含環形擋牆31,環形擋牆31朝向耳墊20延伸,且被耳墊20包覆。環形擋牆31用以阻隔外界聲音,避免外界聲音對耳機10的使用者造成干擾。具體而言,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是組裝而成的結構,難以確保零件之間無縫隙,例如,第一蓋體30與耳墊20之間可能存在縫隙G。當有外界聲音從第一蓋體30與耳墊20之間的縫隙G進入時,環形擋牆31的設置造成外界聲音的傳遞路徑的轉折而使其衰減,如此一來,耳機10的隔音效果可以獲得提升。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圍繞揚聲器單元40,使得環形擋牆31能夠阻隔來自各個方向的外界聲音。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進一步包含覆蓋部33,覆蓋部33面對揚聲器單元40設置,且覆蓋部33以及揚聲器單元40至少部分位在環形擋牆31所圍繞出的空間中。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進一步包含平台部35,平台部35沿著環形擋牆31的外緣設置(例如:平台部35圍繞環形擋牆31設置)。耳墊20延伸至環形擋牆31的外側,並配置以抵頂於平台部35。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環形擋牆31實質上垂直地從平台部35朝向耳墊20延伸出。
藉由上述配置,當有外界聲音從第一蓋體30與耳墊20之間的縫隙G進入時,需先通過平台部35與耳墊20之間的間隙,隨後受到環形擋牆31阻擋而轉向(例如:當環形擋牆31垂直於平台部35時,會造成聲音傳遞路徑出現九十度的轉彎),通過環形擋牆31與耳墊20之間的間隙後,才能進入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前腔B (即耳墊20、第一蓋體30與揚聲器單元40之間的空腔)。
環形擋牆31的設置一方面造成外界聲音由縫隙G進入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前腔B的傳遞路徑發生轉折,另一方面,也加長了外界聲音由縫隙G進入前腔B的傳遞路徑的長度。因此,外界聲音就算能成功進入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前腔B,也會因為經過上述具有轉折且加長的傳遞路徑而受到相當程度的衰減,故對使用者的干擾程度也會減小。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的高度H (例如:環形擋牆31的端面36相較於平台部35的高度)至少大於2公厘(mm),以有效地阻隔外界聲音。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的高度H可以視實務上的需求來做設定,一般而言,環形擋牆31的高度H越高,阻隔外界聲音的效果也會越好。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的高度H可以設定為十公厘。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進一步包含設置在第一蓋體30與耳墊20之間的至少一墊片50。墊片50的設置一方面能更有效地阻止外界聲音從第一蓋體30與耳墊20之間的縫隙G傳入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前腔B,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揚聲器單元40在發出聲音時所產生的振動透過第一蓋體30傳遞至耳墊20。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包含第一墊片51,第一墊片51被夾持在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的端面36與耳墊20之間。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包含第二墊片52,第二墊片52被夾持在第一蓋體30的平台部35與耳墊20之間。
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墊片51與第二墊片52可包含泡棉或橡膠,換言之,第一墊片51與第二墊片52可以是泡棉墊片或是橡膠墊片。於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墊片51與第二墊片52為環形墊片。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耳墊20固定地連接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換言之,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除了用於阻隔外界聲音外,亦可作為銜接耳墊20的結構。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耳墊20是耗材(特別是軟墊21的部分),耳機10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可能需要更換耳墊20。有鑑於此,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耳墊20可拆裝地連接第一蓋體30的環形擋牆31,讓使用者能自行替換耳墊20。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耳墊20的支架22具有一或多個凹槽27,環形擋牆31包含一或多個卡扣結構37,每個卡扣結構37配置以與對應的凹槽27相卡合。藉由上述配置,使用者能輕鬆地將耳墊20從第一蓋體30拆下,或將耳墊20組裝至第一蓋體30上。
以上主要針對耳機10的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結構做介紹,但應當理解,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可以具有第一聲音輸出裝置11的上述部分或全部特徵(亦即,第二聲音輸出裝置12可包含耳墊20、第一蓋體30、揚聲器單元40、墊片50、第二蓋體60、殼體70等部件),為了內容簡潔,不再重覆做介紹。
另外,除了上述在第一蓋體30上形成環形擋牆31的被動隔音手段外,於一些實施方式中,耳機10亦可具備主動式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NC)的功能,與環形擋牆31搭配時,能進一步提升使用者的聆聽體驗。在此等實施方式中,耳機10可包含收音裝置(例如:麥克風)以及聲波產生裝置(例如:揚聲器),收音裝置用以收錄噪音,聲波產生裝置配置以發出與收音裝置所收錄的噪音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聲音,對噪音產生破壞性干涉,藉此抵銷掉噪音或使噪音減弱。
綜上所述,在本揭示的耳機中,用以覆蓋揚聲器單元的蓋體上形成有環形擋牆,當有外界聲音從蓋體與耳墊之間的縫隙進入時,環形擋牆的設置造成外界聲音的傳遞路徑的轉折而使其衰減,如此一來,耳機的隔音效果可以獲得提升。
儘管本揭示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任何熟習此技藝者,於不脫離本揭示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耳機 11:第一聲音輸出裝置 12:第二聲音輸出裝置 15:頭帶結構 20:耳墊 21:軟墊 22:支架 27:凹槽 30:第一蓋體 31:環形擋牆 33:覆蓋部 35:平台部 36:端面 37:卡扣結構 40:揚聲器單元 50:墊片 51:第一墊片 52:第二墊片 60:第二蓋體 70:殼體 A:開口 B:前腔 G:縫隙 H:高度
為使本揭示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方式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為繪示依據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之耳機的前視圖。 第2圖為繪示第1圖所示之耳機的第一聲音輸出裝置的剖面圖。 第3圖為繪示第1圖所示之耳機的第一聲音輸出裝置的爆炸圖。
11:第一聲音輸出裝置
20:耳墊
21:軟墊
22:支架
30:第一蓋體
31:環形擋牆
33:覆蓋部
35:平台部
36:端面
40:揚聲器單元
50:墊片
51:第一墊片
52:第二墊片
60:第二蓋體
70:殼體
A:開口
B:前腔
G:縫隙
H:高度

Claims (10)

  1. 一種耳機,包含: 一耳墊; 一揚聲器單元;以及 一蓋體,覆蓋該揚聲器單元,並包含一環形擋牆,其中該環形擋牆朝向該耳墊延伸,且被該耳墊包覆。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環形擋牆圍繞該揚聲器單元。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蓋體還包含一覆蓋部,該覆蓋部面對該揚聲器單元設置,其中該覆蓋部以及該揚聲器單元至少部分位在該環形擋牆所圍繞出的一空間中。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蓋體還包含一平台部,該平台部沿著該環形擋牆的外緣設置,該耳墊配置以抵頂於該平台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耳機,其中該環形擋牆實質上垂直地從該平台部延伸出。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墊片,該至少一墊片設置在該蓋體與該耳墊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耳機,其中該至少一墊片包含一第一墊片以及一第二墊片中的至少一者,該第一墊片被夾持在該環形擋牆的一端面與該耳墊之間,該第二墊片被夾持在該蓋體的一平台部與該耳墊之間,其中該蓋體的該平台部沿著該環形擋牆的外緣設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環形擋牆的高度至少大於2公厘。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耳墊包含一軟墊以及一支架,該軟墊設置在該支架上,該支架固定地連接該環形擋牆。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耳機,其中該支架具有一凹槽,該環形擋牆包含一卡扣結構,該卡扣結構配置以與該凹槽相卡合。
TW111205820U 2022-06-01 2022-06-01 耳機 TWM632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820U TWM632340U (zh) 2022-06-01 2022-06-01 耳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820U TWM632340U (zh) 2022-06-01 2022-06-01 耳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2340U true TWM632340U (zh) 2022-09-21

Family

ID=8461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5820U TWM632340U (zh) 2022-06-01 2022-06-01 耳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23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1228B2 (en) Feedforward ANR device acoustics
JP5363825B2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ヘッドホン
US8098872B2 (en) Headphone
JP3746810B2 (ja) スープラオーラルヘッドホン
JP6600075B2 (ja) インイヤ型ヘッドホンによる雑音低減
JP5340833B2 (ja) イヤーマフ及びヘッドホン
CN111800686B (zh) 具有有源噪声控制的入耳式耳机装置
US10204615B2 (en) Noise-cancelling headphone
WO2012026386A1 (ja) イヤースピーカ
JP3240241U (ja) 開放式耳掛け型ウェアラブル発音装置
EP3122065B1 (en) Noise-cancelling headphone
US20150016653A1 (en) Tunable headphone
TWM632340U (zh) 耳機
CN218416606U (zh) 一种耳机
JP7320316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KR20110011671A (ko) 노이즈제거용 온-이어 헤드폰
US20240107216A1 (en) Ear cushion, an earphone and a binaural listening device
JP6798717B2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ヘッドホン
JP2008060943A (ja) イヤホンアタッチメント
JP2022026447A (ja) ヘッドフォン
JP2021135410A (ja) 消音装置及び頭部装着具
WO1994017513A1 (en) Earpiece for active noise cancelling headset
TWM501699U (zh) 入耳式耳機之聽筒結構
GB2484323A (en) Headphones with eccentrically or off-centre mounted loudspeaker driv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