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4443U -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4443U
TWM624443U TW110212978U TW110212978U TWM624443U TW M624443 U TWM624443 U TW M624443U TW 110212978 U TW110212978 U TW 110212978U TW 110212978 U TW110212978 U TW 110212978U TW M624443 U TWM624443 U TW M62444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casing
thermally conductive
thermal conduction
capillary mes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29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曉凱
胡俊澤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大陸商深圳市一邦實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大陸商深圳市一邦實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24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444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關於一種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熱導裝置包含第一殼體、第二殼體、毛細網組件和冷卻液,第二殼體設置於第一殼體上,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具有密閉且呈真空狀態的容置空間;毛細網組件設置於容置空間中,毛細網組件具有複數個毛細孔,複數個毛細孔與容置空間形成有相互連通的複數條循環流道;冷卻液填充於容置空間中。本申請的熱導裝置內使用毛細網組件代替現有熱導裝置所使用的銅粉燒結結構,使本申請的熱導裝置朝向薄型化發展且具有良好的熱傳導性。

Description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本申請有關於熱導裝置的技術領域,尤其是關於一種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目前電子裝置和連接器產品均設有熱導裝置,主要因電子裝置和連接器產品運作時會產生熱源,通過熱導裝置將電子裝置和連接器產品所產生的熱源傳至外部,然後通過外部的冷卻裝置(例如是散熱器或風扇)帶走熱導裝置上的熱源,使熱導裝置能持續地將電子裝置和連接器產品所產生的熱源導出。目前熱導裝置的內部使用銅粉燒結結構,熱導裝置因受銅粉燒結結構的尺寸限制而無法實現薄型化,不能用於薄型化的電子裝置和小尺寸的連接器產品。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解決目前熱導裝置因受內部的銅粉燒結結構的尺寸限制,使熱導裝置無法實現薄型化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創作是這樣實現的:
本創作提供了一種熱導裝置,其包含: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設置於第一殼體上,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具有密閉且呈真空狀態的容置空間;毛細網組件,設置於容置空間中,毛細網組件具有複數個毛細孔,複數個毛細孔與容置空間形成有相互連通的複數個循環流道;以及冷卻液,填充於容置空間中。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具有第一注液蓋的第一殼體、具有第二注液蓋的第二殼體、毛細網組件和冷卻液;設置毛細網組件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的容置空間;密合第一殼體於第二殼體,第一注液蓋與第二注液蓋連接,第一注液蓋與第二注液蓋之間具有與容置空間連通的注液通道;以及封閉注液通道,使容置空間密閉且呈真空狀態。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連接器殼體;以及如上述所述之熱導裝置,設置於所述連接器殼體的外表面。
本創作還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殼體,容置發熱元件;以及如上述的熱導裝置,設置於殼體且與發熱元件對應。
本創作的熱導裝置內使用毛細網組件代替現有熱導裝置所使用的銅粉燒結結構,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厚度較現有熱導裝置厚度輕薄,如此可大幅減少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厚度,使本創作的熱導裝置達到薄型化,以利於應用於薄型化和小尺寸的電子裝置和電連接器,同時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也能達到或優於現有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
為利瞭解本申請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申請配合圖式,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申請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確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申請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術語(包含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理解的含義。將進一步理解的是,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當被解釋為具有與它們在相關技術和本申請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含義,並且將不被解釋為理想化的或過度正式的意義,除非本文中明確地如此定義。
請參閱圖1和圖2,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立體圖和剖視圖,其中因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厚度非常薄,圖2僅為示意而圖2中的熱導裝置1的尺寸與圖1的熱導裝置1的尺寸不同,以利於後續說明。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包含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11、毛細網組件13和冷卻液14。第二殼體11設置於第一殼體10上,第二殼體11與第一殼體10之間具有容置空間12,毛細網組件13位於容置空間12中,毛細網組件13具有複數個毛細孔,複數個毛細孔與容置空間12形成相互連通的複數條循環流道121。冷卻液14填充於容置空間12中。
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於使用時,容置空間12為密閉且呈真空狀態,第一殼體10設置為受熱側,第二殼體11為冷卻側,第一殼體10受熱而使容置空間12中的冷卻液14吸熱,吸熱的冷卻液14從液相的冷卻液14轉換為氣相的吸熱蒸氣,吸熱蒸氣往為冷卻側的第二殼體11流動,吸熱蒸氣接觸為冷卻側的第二殼體11因受冷而凝結,呈氣相的吸熱蒸氣再次轉換為呈液相的冷卻液14,位於冷卻側的冷卻液14流回為受熱側的第一殼體10,使熱導裝置1內的冷卻液14不斷地從液相轉成氣相,再由氣相轉成循環進行熱交換,達到熱導的作用;本實施例中第一殼體10也可為受熱側,相對地第二殼體11則為冷卻側。
本實施例的毛細網組件13僅具有單層的第一毛細網131,若第一毛細網131是接觸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且與第二殼體11之間具有間距時,第一毛細網131具有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與容置空間12形成相連通的複數條循環流道,增加第一毛細網131與冷卻液14的接觸面積,導引大量的吸熱冷卻液14轉換為吸熱蒸氣,加快冷卻液14吸熱和蒸發的作用。若第一毛細網131是接觸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且與第一殼體10之間具有間距時,增加第一毛細網131與從吸熱蒸氣轉換為冷卻液14的接觸面積,不但能快速使吸熱蒸氣所含的熱源擴散分布於整個第二殼體11,實現均熱的作用,外部冷卻源一次帶走位於第二殼體11上的熱源,同時位於第二殼體11的大量的吸熱蒸氣中的熱源被帶走後,產生大量的冷凝的冷卻液14,導引大量的冷卻液14沿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往容置空間12的側壁流動,冷卻液14再沿容置空間12的側壁往為受熱側的第一殼體10流動。所以上述的循環流道是指吸熱蒸氣從容置空間12靠近受熱側的一側往冷卻側流動,吸熱蒸氣通過第一毛細網131中相連通的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至冷卻側,吸熱蒸氣遇冷凝結成冷卻液14,冷卻液14再從容置空間12靠近冷卻側的一側往受熱側流動,冷卻液14再通過第一毛細網131中相連通的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至受熱側。
由上述可知,不論第一毛細網131的位置為何都能增加熱導裝置1的熱傳導效率。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與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接觸且與第一殼體10之間具有間距。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述之第一毛細孔1311亦可設為呈圓孔狀、矩形孔狀及/或多邊形孔狀,另外,第一毛細網131整體可為纖維網狀、編織網狀或蜂巢網狀。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殼體10為平板,第二殼體11具有容置槽110,當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連接時,第二殼體11的容置槽110周圍的側壁與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相互連接密合,容置槽110內的空間即為容置空間12。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設置於容置槽110內的內表面上。當然第二殼體11可以為平板,第一殼體10具有容置槽;或者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分別具有容置槽。
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內使用毛細網組件13代替現有熱導裝置所使用的銅粉燒結結構,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厚度較現有熱導裝置厚度輕薄,如此可大幅減少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厚度,使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達到薄型化,以利於應用於薄型化和小尺寸的電子裝置或電連接器,同時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熱傳導性能也能達到現有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甚至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熱傳導性較現有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優異。
請一併參閱圖3和圖4,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和步驟S12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製造方法是先執行步驟S10,提供具有第一注液蓋101的第一殼體10、具有第二注液蓋111的第二殼體11、毛細網組件13和冷卻液14。接著執行步驟S12,設置毛細網組件13在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之間的容置空間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毛細網131位於容置空間12中,第一毛細網131於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上。然後執行步驟S13,密合第一殼體10於第二殼體11,第一注液蓋101與第二注液蓋111連接,第一注液蓋101與第二注液蓋111之間具有與容置空間12連通的注液通道15,表示此時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之間的容置空間12為非密閉的。接著執行步驟S14,通過注液通道15注入冷卻液14。待冷卻液14注入完成後,封閉注液通道15,以使容置空間12密閉且成真空狀態,本實施例封閉注液通道15是先執行步驟S15,裁切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且於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的一側形成缺口16,最後執行步驟S16,設置密封件17於缺口16中,使容置空間12成密閉且呈真空的。當然也可直接填充密封件17於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之間的開口,即省略裁切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的步驟,是否需要裁切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的步驟主要視實際的使用狀況而定。
本實施例的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分別通過沖壓方式或蝕刻方式形成,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的材料分別使用高導熱係數材料,例如是銅、鈦、鋁、銅合金、鈦合金、鋁合金或不銹鋼。請一併參閱圖5,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如圖所示,第一毛細網131使用複數條導熱線材1312編織而成,每條導熱線材1312是由複數條導熱纖維13121捻合而成,導熱纖維的材料為高導熱係數材料,例如是銅纖維、鈦纖維或鋁纖維。
請參閱圖6和圖7,是本申請第二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和步驟S18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的製造方法與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不同在於封閉注液通道的方式,本實施例的第一注液蓋101靠近容置空間12的一端的內表面還設有第一密合部1011,於第二注液蓋111靠近容置空間12的一端的內表面還設有第二密合部1111,即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之間具有缺口,位於缺口的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設有第一密合部1011,位於缺口的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設有第二密合部1111,本實施例的第一密合部1011為凹口,第二密合部1111為凸點,當然第二密合部1111可為凹口,第一密合部1011為凹口。在執行步驟S14之後,執行步驟S17,第一密合部1011與第二密合部1111連接,使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之間的容置空間12形成密閉且呈真空的。最後執行步驟S18,裁切位於第一密合部1011與第二密合部1111遠離容置空間12一側的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當然步驟S18也可省略,是否需要裁切第一注液蓋101和第二注液蓋111的步驟主要視實際的使用狀況而定。
請參閱圖8,是本申請第三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與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不同在於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之間還設有複數個支撐柱18,複數個支撐柱18間隔排列於容置空間12中,複數個支撐柱18設置為支撐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避免熱導裝置1在使用時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容易因大氣壓力產生形變。毛細網組件13的複數條循環流道121位於複數個支撐柱18。此外,複數個支撐柱18將容置空間12分為複數個流體循環區域122,複數個支撐柱18也有導引吸熱蒸氣或經凝結的冷卻液14流動的作用及達到熱傳導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每個流體循環區域的熱傳導效率。
本實施例的複數個支撐柱18的一端分別與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連接,複數個支撐柱18的另一端抵接於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複數個支撐柱18與第一殼體10一體成型。當然複數個支撐柱18的一端也可分別與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連接,複數個支撐柱18的另一端抵接於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複數個支撐柱18可與第二殼體11一體成型。當然複數個支撐柱18也能單獨製作,例如是複數個支撐柱18分別通過燒結方式形成,複數個支撐柱18組裝於第一殼體10或第二殼體11上,可在執行上述實施例的製造方法的步驟S12之前,將複數個支撐柱18組裝於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或第二殼體11內表面上。本實施例的支撐柱18為圓柱,當然也可為三角柱、四角柱及/或多邊角柱,例如是複數個支撐柱18可均為圓柱;或者複數個支撐柱18可為圓柱與四角柱的組合。本實施例的支撐柱18的材料亦具有高導熱係數,例如是銅、鈦、鋁、銅合金、鈦合金、鋁合金或不銹鋼。
本實施例的複數個支撐柱18是貫穿毛細網組件13,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具有複數個第一穿孔1313,當第一毛細網131設置於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上且第二殼體11設置第一殼體10上時,複數個支撐柱18穿過第一毛細網131的複數個第一穿孔1313,使複數個支撐柱18與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接觸。
請參閱圖9和圖10,是本申請第四實施例的沿熱導裝置的長度方向的剖視圖和沿熱導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與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不同在於使用具有雙層毛細網的毛細網組件13,本實施例的毛細網組件13包含第一毛細網131和第二毛細網132,第一毛細網131設置於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第二毛細網132設置於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第一毛細網131與第二毛細網132之間具有間距且呈間隔設置,第二毛細網132具有第二毛細孔1321,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複數個第二毛細孔1321與容置空間12形成複數條循環流道121。第二毛細網132的製作方是與第一毛細網131的製作方式相同,第一毛細網131和第二毛細網132都是通過複數條導熱線材編織而成。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的編織密度大於第二毛細網132的編織密度,換句話說,第一毛細網131的第一毛細孔1311的尺寸(例如是孔徑或寬度)小於第二毛細網132的第二毛細孔1321的尺寸(例如是孔徑或寬度),也表示第一毛細網131可與冷卻液14接觸的面積大於第二毛細網132可與冷卻液14接觸的面積。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的尺寸(例如是寬度、長度或面積)小於第二毛細網132的尺寸(例如是寬度、長度或面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毛細網131的寬度大於第二毛細網132的尺寸(例如是寬度、長度或面積)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網131是布滿第二殼體11的容置槽內的表面,第二毛細網132僅位於第一殼體10內的中間位置。當然第一毛細網131的尺寸也能與第二毛細網132的尺寸相等。
通過於第一殼體10上設有第二毛細網132而增加第二毛細網132與冷卻液14的接觸面積,導引大量的吸熱冷卻液14轉換為吸熱蒸氣,加快冷卻液14吸熱和蒸發的作用。通過於第二殼體11上設有第一毛細網131而增加第一毛細網131與吸熱蒸氣和從吸熱蒸氣轉換為冷卻液14的接觸面積,不但能快速使吸熱蒸氣所含的熱源擴散分布於整個第二殼體11,實現均熱的作用,外部冷卻源一次帶走位於第二殼體11上的熱源,同時位於第二殼體11的大量的吸熱蒸氣中的熱源被帶走後,產生大量的冷凝的冷卻液14,導引大量的冷卻液14沿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往容置空間12的側壁流動,冷卻液14再沿容置空間12的側壁往為受熱側的第一殼體10流動,因為第一毛細網131的編織密度較第二毛細網132的編織密度小,不但能快速地使吸熱蒸氣擴散分布於第二殼體11,也能快速地讓冷凝的冷卻液14回流至為受熱側的第一殼體10。上述僅為本申請的一實施態樣,毛細網組件13可包含單層的毛細網、雙層的毛細網或三層以上的毛細網,而第一毛細網131及第二毛細網132整體可為纖維網狀、編織網狀或蜂槽網狀,不應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11,是本申請第五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與第四實施例的熱導裝置不同在於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之間還設有複數個支撐柱18,複數個支撐柱18間隔排列於容置空間12中,複數個支撐柱18設置為支撐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避免熱導裝置1在使用時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11容易因大氣壓力產生形變。第一毛細網131的複數個第一毛細孔1311、第二毛細網132的複數個第二毛細孔1321與容置空間12所形成的複數條循環流道121位於複數個支撐柱18之間。本實施例的支撐柱18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的支撐柱18的結構相同,於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複數個支撐柱18分別貫穿毛細網組件13,第一毛細網131還具有複數個第一穿孔1313,第二毛細網132還具有複數個第二穿孔1322,當第一毛細網131和第二毛細網132設置於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11之間時,複數個支撐柱18分別穿過第一毛細網131的複數個第一穿孔1313和第二毛細網132的複數個第二穿孔1322,使第一毛細網131可與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接觸和第二毛細網132可與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接觸。
請參閱圖12,是本申請第六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與第五實施例的熱導裝置不同在於複數個支撐柱18未貫穿毛細網組件13,複數個支撐柱18抵接毛細網組件13,第一毛細網131與第二毛細網132相互堆疊,相互堆疊的第一毛細網131和第二毛細網132設置於第一殼體10的內表面上,複數個支撐柱18的一端與第二殼體11的內表面連接,複數個支撐柱18的另一端抵接於毛細網組件13遠離第二殼體11的表面上。毛細網組件13的複數條循環流道121位於複數個支撐柱18之間。複數個支撐柱18將容置空間12分為複數個流體循環區域122,複數條循環流道121位於複數個流體循環區域122中,複數個支撐柱18也有導引吸熱蒸氣或經凝結的冷卻液14流動的作用及達到熱傳導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每個流體循環區域的熱傳導效率。
請參閱圖13,是本申請第七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提供另一種用於編織毛細網的導熱線材2,本實施例的導熱線材2主要也是由複數條導熱纖維21捻合而成,本實施例更於每條導熱纖維21中添加複數顆導熱粒子22,導熱纖維21和導熱粒子22的材料均具有高導熱係數,本實施例導熱纖維21為銅纖維,導熱粒子22也為銅粉體、金粉粒、鐵粉粒…等可作為導熱用的金屬粉粒,如此能提高導熱線材2的熱傳導性。上述實施例的毛細網使用本實施例的導熱線材2編織而成,如此也能進一步提升毛細網的熱傳導性。
請參閱圖14,是本申請第八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導熱線材2與第七實施例的導熱線材不同在於在經捻合的複數條導熱纖維21上包覆有導熱粉層23,即不在導熱纖維21中添加導熱粒子,導熱纖維21和導熱粉層23的材料均具有高導熱係數,本實施例導熱纖維21為銅纖維,導熱粉層23也為銅粉層,如此也能提高導熱線材2的熱傳導性。上述實施例的毛細網使用本實施例的導熱線材2編織而成,如此也能進一步提升毛細網的熱傳導性。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條導熱纖維21中也可添加如第七實施例的導熱粒子。
本申請還提供一種電子裝置,電子裝置包含殼體和上述實施例的熱導裝置,殼體內容置發熱元件,熱導裝置設置於殼體且與發熱元件,通過熱導裝置可將電子裝置的發熱元件所產生的熱源快速傳導至外部,避免熱源累積於電子裝置內。熱導裝置的上方還能設有散熱器、風扇或其他散熱元件,以將熱導裝置的熱源快速導出,使熱導裝置能持續將電子裝置內的熱源導出。本申請所指的電子裝置是指內部具有發熱元件,尤其是指伺服器領域、通訊領域、消費電子領域和其他行業所使用的電子裝置,例如是資料中心、伺服器、數據機、超級電腦、人工智慧、通訊站、物聯網系統、遊戲機、筆記型電腦、手機、電腦、無人機、投影機、電視、醫療設備、機器人、變流器或風電變流器。
請參閱圖15和圖16,是本申請第九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圖和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電連接器3包含連接器殼體31和熱導裝置1,本實施例的熱導裝置1使用第五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熱導裝置1設置於連接器殼體31的外表面。當電連接器3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對接連接器進入連接器殼體31中,對接連接器在信號傳輸過程中產生熱源,熱導裝置1可將對接連接器所產生的熱源導出。本實施例的電連接器3還包含散熱元件32,散熱元件32設置於熱導裝置1遠離連接器殼體31的表面上,通過散熱元件32將熱導裝置的熱源快速導出,使熱導裝置能持續將電子裝置內的熱源導出。本實施例的散熱元件32為鰭片式散熱器。
綜上所述,本申請提供一種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本創作的熱導裝置內使用毛細網組件代替現有熱導裝置所使用的銅粉燒結結構,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厚度較現有熱導裝置厚度輕薄,如此可大幅減少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厚度,使本創作的熱導裝置達到薄型化,以利於應用於薄型化和小尺寸的電子裝置和電連接器,同時本創作的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也能達到或優於現有熱導裝置的熱傳導性能。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申請之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申請實施之範圍,舉凡依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含於本申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熱導裝置 10:第一殼體 101:第一注液蓋 1011:第一密合部 11:第二殼體 110:容置槽 111:第二注液蓋 1111:第二密合部 12:容置空間 121:循環流道 122:流體循環區域 13:毛細網組件 131:第一毛細網 1311:第一毛細孔 1312:導熱線材 13121:導熱纖維 1313:第一穿孔 132:第二毛細網 1321:第二毛細孔 1322:第二穿孔 14:冷卻液 15:注液通道 16:缺口 17:密封件 18:支撐柱 2:導熱線材 21:導熱纖維 22:導熱粒子 23:導熱粉層 3:電連接器 31:連接器殼體 32:散熱元件
此處所說明的圖式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申請,並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圖式中: 圖1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 圖3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以及 圖4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12的示意圖; 圖5是本申請第一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 圖6是本申請第二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7是本申請第二實施例的步驟S18的示意圖; 圖8是本申請第三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 圖9是本申請第四實施例的沿熱導裝置的長度方向的剖視圖; 圖10是本申請第四實施例的沿熱導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剖視圖; 圖11是本申請第五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 圖12是本申請第六實施例的熱導裝置的剖視圖; 圖13是本申請第七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 圖14是本申請第八實施例的導熱線材的剖視圖; 圖15是本申請第九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圖;以及 圖16是本申請第九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1:熱導裝置
10:第一殼體
11:第二殼體
110:容置槽
12:容置空間
121:循環流道
13:毛細網組件
131:第一毛細網
1311:第一毛細孔
16:缺口
17:密封件

Claims (15)

  1. 一種熱導裝置,其包含: 一第一殼體; 一第二殼體,設置於該第一殼體上,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之間具有密閉且呈真空狀態的一容置空間; 一毛細網組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中,該毛細網組件具有複數個毛細孔,該複數個毛細孔與該容置空間形成有相互連通的複數條循環流道;以及 一冷卻液,填充於該容置空間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毛細網組件包含一第一毛細網,該第一毛細網設置於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該第一毛細網與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之間具有間距;或者該第一毛細網設置於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該第一毛細網與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之間具有間距。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網由複數條導熱線材編織而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毛細網組件包含一第一毛細網和一第二毛細網,該第一毛細網設置於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該第二毛細網設置於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網和該第二毛細網之間具有間距,並呈間隔設置。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第一毛細網和該第二毛細網分別由複數條導熱線材編織而成,該第一毛細網的編織密度大於該第二毛細網的編織密度。
  7. 如請求項3或6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複數條導熱線材分別通過複數條導熱纖維編織而成。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複數條導熱纖維內還具有複數顆導熱粒子。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複數條導熱線材分別還包含一導熱粉層,該導熱粉層包覆該複數條導熱纖維。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第一殼體和該第二殼體之間還具有複數個支撐柱,該複數個支撐柱貫穿該毛細網組件,該複數個支撐柱的一端與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連接,該複數個支撐柱的另一端抵接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或者該複數個支撐柱的一端與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連接,該複數個支撐柱的另一端抵接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該複數條循環流道位於該複數個支撐柱之間。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第一殼體和該第二殼體之間還具有複數個支撐柱,該複數個支撐柱的一端與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連接,該複數個支撐柱抵壓該毛細網組件在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或者該複數個支撐柱的一端與該第二殼體的內表面連接,該複數個支撐柱抵壓該毛細網組件在該第一殼體的內表面,該複數條循環流道位於該複數個支撐柱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支撐柱與該第一殼體為一體成型;或者該複數個支撐柱與該第二殼體為一體成型。
  13.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熱導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支撐柱分別為圓柱、三角柱、四角柱及/或多邊角柱。
  14.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含: 一連接器殼體;以及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熱導裝置,設置於該連接器殼體的外表面。
  15.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 一殼體,容置一發熱元件;以及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熱導裝置,設置於該殼體且與該發熱元件對應。
TW110212978U 2021-07-08 2021-11-03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TWM6244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56342.3 2021-07-08
CN202121556342.3U CN215647951U (zh) 2021-07-08 2021-07-08 热导装置、电连接器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4443U true TWM624443U (zh) 2022-03-11

Family

ID=79948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2978U TWM624443U (zh) 2021-07-08 2021-11-03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47951U (zh)
TW (1) TWM62444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47951U (zh)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06267B1 (ja) ヒートシンク
WO2023024498A1 (zh) 均温板及电子设备
TW202037871A (zh) 可撓動之均溫板
CN212412040U (zh) 热传导结构及移动装置
CN212487043U (zh) 热传导结构及移动装置
US2018010655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mization of vapor transport in a thermal ground plane using void space in mobile systems
TWM624443U (zh) 熱導裝置、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CN107072117B (zh) 一种电子设备机壳
TW202208806A (zh) 熱導裝置及其製造方法、電連接器和電子裝置
CN218772841U (zh) 散热装置
US20230337398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CN108633213B (zh) 电子装置
US20170031394A1 (en) A heat-dissip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vapor chamber and a radial fin assembly
CN112363593B (zh) 热传导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装置
CN108601286B (zh) 电子设备
CN110006282B (zh) 热接地平面
KR20220008178A (ko) 방열 구조를 구비한 어댑터
CN115551285A (zh) 均热板、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N112384033A (zh) 热传导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装置
CN112367798A (zh) 热传导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装置
US11877424B2 (en) Cold plate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CN213991525U (zh) 电子设备
WO2023245360A1 (zh) 散热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中框部件、壳体部件及终端设备
CN219395401U (zh) 介电液液冷头
CN219121168U (zh) 一种三维立体蒸气腔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