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0557U -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0557U
TWM620557U TW110208460U TW110208460U TWM620557U TW M620557 U TWM620557 U TW M620557U TW 110208460 U TW110208460 U TW 110208460U TW 110208460 U TW110208460 U TW 110208460U TW M620557 U TWM620557 U TW M62055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arbon dioxide
gas
dioxide adsorption
desorp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84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石治
扶亞民
Original Assignee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84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0557U/zh
Priority to CN202122077150.0U priority patent/CN215782568U/zh
Publication of TWM6205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0557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主要係用於二氧化碳處理系統,且設有一預處理設備、一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一第一加熱裝置、一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一第二加熱裝置及一煙囪,透過串聯二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並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所產生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輸送到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內進行二次吸附,再由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來產生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使能增加二氧化碳提濃效率,並具有能濃縮回收二氧化碳的效能。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尤指一種能增加二氧化碳提濃效率,並具有濃縮回收二氧化碳的效能,而適用於半導體產業、光電產業、化學相關產業或製造相關產業的二氧化碳處理系統或類似設備。
按,近年來環保成為全球每個國家關注的議題,尤其是溫室氣體的部份,而目前溫室氣體最大的部份就是排放二氧化碳CO2含量,其中二氧化碳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極性共價鍵連接而成。
而自工業革命後,人類為了工業與文明發展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如煤和石油),再加上不斷砍伐熱帶雨林以增加農耕面積,這些不當的人類活動製造了過多的溫室氣體,大大加強了溫室效應,破壞了長時期的能量平衡狀態,結果造成地球表面溫度上升,導致全球出現了暖化現象。
為了因應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聯合國於1992年在紐約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期望能透過各國的努力,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讓人類能在發展經濟與文明的同時,也能保護地球生態系統不受威脅。而後,聯合過召開許多氣候變遷會議,將氣候變化綱要 公約的目標,明定在下列協議書中:1、京都議定書,2、巴黎協議中。另外,歐盟2019年宣布歐洲綠色政綱,提出2050年達到排碳增減相抵的「碳中和」目標,才能在本世紀末前,把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
而近年來,政府對空氣汙染非常重視,也因此在煙囪的排放標準上訂定了有關大氣品質標準,同時將依國際管制趨勢發展,逐期檢討。
因此,本創作人有鑑於上述缺失,期能提出一種具有能濃縮回收二氧化碳的效能的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令使用者可輕易操作組裝,乃潛心研思、設計組製,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為本創作人所欲研發之創作動機。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主要係用於二氧化碳處理系統,且設有一預處理設備、一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一第一加熱裝置、一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一第二加熱裝置及一煙囪,透過串聯二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並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所產生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輸送到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內進行二次吸附,再由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來產生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使能增加二氧化碳提濃效率,並具有能濃縮回收二氧化碳的效能,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透過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二脫附氣體管路的另一端係與一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連接,使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可以經由該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來進行再壓縮處理以形成二氧化碳壓縮乾燥 氣體,且將經過再壓縮處理的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能透過鋼瓶、鋼罐來進行儲存,或是輸送供應到其他需要二氧化碳的場所,例如溫室或是海藻養殖場、汽水可樂場、化工廠、或是食品業工廠等各產業,以作為原料,讓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能具有後續應用之效能,進而增加整體之使用性。
本創作之次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透過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係連接一再循環管路,該再循環管路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該再循環管路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使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可以經由再循環管路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內進行混合,並重新經過該第二加熱裝置進行加熱後,再輸送至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內進行脫附,使具有不斷的再循環之效能,讓二氧化碳的脫附濃度能由入口濃度6%增加到脫附後濃度為40%~99%,進而增加整體之操作性。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特徵、特點和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惟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10:預處理設備
11:氣體進氣管路
2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
201:吸附區
202:脫附區
21:預處理氣體管路
211:風機
22:第一淨氣排放管路
221:風機
23:第一熱氣輸送管路
24:第一脫附氣體管路
241:風機
30:第一加熱裝置
31:第一加熱進氣管路
311:風機
4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
401:吸附區
402:脫附區
41:第二淨氣排放管路
411:風機
42:第二熱氣輸送管路
43:第二脫附氣體管路
431:風機
432:第一風機
432:第二風機
44:再循換管路
441:閥門
50:第二加熱裝置
51:第二加熱進氣管路
511:風機
60:煙囪
70: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
71: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
711:第一吸附塔
712:第一進氣管路
7121:閥門
713:第一排氣管路
7131:閥門
714:第一再生管路
7141:閥門
715:第一壓縮氣體管路
7151:閥門
72: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
721:第二吸附塔
722:第二進氣管路
7221:閥門
723:第二排氣管路
7231:閥門
724:第二再生管路
7241:閥門
725:第一壓縮氣體管路
7251:閥門
73:排氣管路
74:熱氣管路
75:壓縮氣體輸出管路
76:第一加熱器
77:第二加熱器
78:加熱器
80:冷卻裝置
90:熱交換器
901:冷側管路
902:熱側管路
第1圖係為本創作主要實施例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主要實施例第一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主要實施例第二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主要實施例第三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一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二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8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三種變化第一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9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三種變化第二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四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1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五種變化第一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五種變化第二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3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六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4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七種變化第一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5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七種變化第二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6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八種變化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7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九種變化第一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第18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第九種變化第二變形系統架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18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示意圖。而本創作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的最佳實施方式係運用於半導體產業、光 電產業、化學相關產業或製造相關產業的二氧化碳處理系統或類似設備,主要是能增加二氧化碳提濃效率,並具有濃縮回收二氧化碳的效能。
而本創作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主要係包括有一預處理設備10、一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一第一加熱裝置30、一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一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如第1圖至第18圖所示),其中該預處理設備10的一側係連接一氣體進氣管路11,該氣體進氣管路11的一端係為連接至生產製造場所、辦公大樓等產生二氧化碳之場所或是室內產生二氧化碳之區域(圖未示),使該氣體進氣管路11能輸送含有二氧化碳之氣體或是其他氣體,而該預處理設備10係為冷卻器、冷凝器、除濕器、降溫器之其中任一,以用來將氣體預先進行處理,使氣體能釋放出熱能,以提升吸附效率。另該第一加熱裝置30係設有一第一加熱進氣管路31,而該第二加熱裝置50係設有一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且該第一加熱裝置30與該第二加熱裝置50係為電熱器、天然氣式加熱器、熱交換器、熱媒油熱交換器、殼管式換熱器、鰭管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或熱管換熱器之其中任一種。
另本創作之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係設有吸附區201及脫附區202,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係連接有一預處理氣體管路21、一第一淨氣排放管路22、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3及一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如第1圖至第18圖所示),而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係設有吸附區401及脫附區402,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係連接有一第二淨氣排放管路41、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42及一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如第1圖至第18圖所示)。其中該第一二氧化碳 吸附轉輪20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係分別為沸石濃縮轉輪或是其他材質之濃縮轉輪。
其中該預處理氣體管路21的一端係連接該預處理設備10的另一側,而該預處理氣體管路21的另一端係連接至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的一側,使經過該預處理設備10預先進行處理的含有二氧化碳之氣體或是其他氣體,能由該預處理氣體管路21來輸送到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內,以進行二氧化碳吸附(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其中該預處理氣體管路21係設有一風機21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211來將該預處理氣體管路21內的預先進行處理的含有二氧化碳之氣體或是其他氣體推拉到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內。另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22的一端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的另一側連接,而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22的另一端係與該煙囪60進行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使經由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吸附區201進行吸附後所產的二氧化碳吸附後之氣體,能透過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22來輸送到該煙囪60,以進行排放至大氣。其中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22係設有一風機22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221來將該第一淨氣排管路22內的二氧化碳吸附後之氣體推拉到該煙囪60進行排放。
另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2的另一側係與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3的一端連接,而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3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一加熱裝置30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且該第 一加熱裝置30係由該第一加熱進氣管路31來輸入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讓該第一加熱裝置30能將由該第一加熱進氣管路31所輸入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升溫,以形成高溫熱氣,並再將該第一加熱裝置30所產生的高溫熱氣透過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23來輸送到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2來當脫附使用。其中該第一加熱進氣管路31係設有一風機31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311來將該第一加熱進氣管路3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推拉到該第一加熱裝置30內。
而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2的一側係與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的一端連接,且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的一側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以能將經過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脫附區202所脫附產生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來透過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來輸送到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內,以進行再吸附。其中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風機24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241來將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內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推拉到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內。
另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的另一側係與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41連接,而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41的另一端係與該煙囪60進行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使經由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進行再吸附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吸附後 之氣體,能透過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41來輸送到該煙囪60,以進行排放至大氣。其中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41係設有一風機41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411來將該第二淨氣排管路41內的二氧化碳吸附後之氣體推拉到該煙囪60進行排放。
另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脫附區402的另一側係與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42的一端連接,而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42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加熱裝置50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且該第二加熱裝置50係由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來輸入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讓該第二加熱裝置50能將由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所輸入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升溫,以形成高溫熱氣,並再將該第二加熱裝置50所產生的高溫熱氣透過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42來輸送到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脫附區402來當脫附使用。其中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如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511來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推拉到該第二加熱裝置50內。
而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脫附區402的一側係與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的一端連接(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以能將經過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脫附區402所脫附產生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來透過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來輸出進行後續處理。其中所謂後續處理(圖未示)包含將由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透過鋼瓶、鋼罐來進行儲存,或是輸送供應到其他需要二氧化碳的場所,例如溫室或是海藻養殖 場、汽水可樂場、化工廠、或是食品業工廠等各產業,以作為原料,讓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具有後續應用之效能。其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使能透過該風機431來將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推拉輸出。
另外,本創作的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如第2圖所示)乃是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而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且該再循環管路44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使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再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後進入該第二加熱裝置50,或是單獨當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的氣體而不與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另外,本創作的主要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主要實施例的第二種 變化(如第3圖所示)乃是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亦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請參考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於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係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432及一第二風機433,再搭配該再循環管路44以形成正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擠入該再循環管路44,並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另外,本創作的主要實施例的第三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主要實施例的第三種變化(如第4圖所示)乃是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亦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請參考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主要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所設的風機511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44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50的地方,再配合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設的風機431以形成負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再者,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乃是建立在主要實施例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主要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的另一端係與一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70連接(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以將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可以經由該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70來進行再壓縮處理以形成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
而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中該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70係設有一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及一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且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係設有一第一吸附塔711、一第一進氣管路712、一第一排氣管路713、一第一再生管路714及一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另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係設有一第二吸附塔721、一第二進氣管路722、一第二排氣管路723、一第二再生管路724及一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且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進氣氣管路712、第一排氣管路713、第一再生管路714及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係各設有一閥門7121、7131、7141、7151(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進氣氣管路722、第二排氣管路723、第二再生管路724及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係各設有一閥門7221、7231、7241、7251(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以用來控制上述之管路間的氣體流向。
另上述的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吸附塔711內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吸附塔721內係以複數個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填充而成(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且該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係由高分子聚合物及吸附劑製成,而該聚合物係為由聚碸(polysulfone,PSF)、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PESF)、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聚苯碸(polyphenylsulfone,PPSU)、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醋酸纖維素、二醋酸纖維素、聚亞醯胺(polyimide,PI)、聚醚醯亞胺、聚醯胺、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乳酸-乙醇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聚己內酯、聚乙烯氫吡咯酮(polyvinyl pyrrolidone)、乙烯-乙烯醇(ethylene vinyl alcohol)、聚二甲基矽氧烷、聚四氟乙烯及乙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CA)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而所製成之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之直徑及外徑為2mm以上,以具有高的比表面積,容易吸附,容易脫附,因此吸附劑之用量較傳統顆粒型小,即可達到相同的動態吸附效能,在脫附時也自然會使用較少的熱能即可完成脫附,因此具有省能效果。
另上述的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的吸附劑比例10%~90%,且該吸附劑係為顆粒體狀、粉體狀、中空纖維體狀、蜂巢體狀之其中任一形體(圖未示),其中該該粉體之複數粒子係具有0.005至50um之粒徑,而該粉體之複數粒子具有二維或三維的孔洞結構,且孔洞係為規則或不規則之形體,其中該吸附劑係為由分子篩、活性碳、醇胺改質、A型沸石(例如3A、4A或5A)、X型沸石(例如13X)、Y型沸石(例如ZSM-5)、中孔洞分子篩(例如MCM-41、48、50及SBA-15)、金屬有機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或石墨烯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
另上述該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係由無機材料所製成(圖未示),其中該添加之無機材料大小自0.01um~100um,且該無機材料可包含吸附劑,如含有吸附劑時,其吸附劑與該無機材料比例為1:20至20:1,而上述之無機材料係為氧化鐵、氧化銅、鈦酸鋇、鈦酸鉛、氧化鋁、二氧化矽、氣凝膠(silica aerogel)、皂土(例如鉀皂土、鈉皂土、鈣皂土及鋁皂土)、瓷土(例如Al2O3.2SiO2.2H2O)、hyplas土(例如20%Al2O3.70%SiO2.0.8%Fe2O3.2.3%K2O.1.6%Na2O)、矽酸鈣(例如Ca3SiO5、Ca3Si2O7及CaSiO3)、矽酸鎂(例如Mg3Si4O10(OH)2)、矽酸鈉(例如Na2SiO3及其水合物(hydrate))、無水硫酸鈉、矽酸鋯(例如ZrSiO4)、不透明鋯(例如53.89%SiO2.4.46%Al2O3.12.93%ZrO2.9.42%CaO.2.03%MgO.12.96%ZnO.3.73%K2O.0.58%Na2O)及碳化矽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
而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進氣管路712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進氣管路722係與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的另一端形成連接(如第5圖至第18圖所示),以能將經過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輸入至該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70來進行再壓縮處理,並透過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來分別進行吸附乾燥程序及再生脫附程序,而當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一進氣管路712的閥門7121為開啟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另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則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 以該第二進氣管路722的閥門7221則是呈現關閉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且該第一進氣管路712的閥門7121開啟,以供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經過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輸入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中的第一吸附塔711內,並透過該第一吸附塔711內的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來進行吸附乾燥。
於一段時間後,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於吸附飽和前,即切換改由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來進行吸附乾燥程序,而當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二進氣管路722的閥門7221為開啟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另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則改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一進氣管路712的閥門7121則是呈現關閉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且該第二進氣管路722的閥門開啟,以供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經過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輸入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中的第二吸附塔721內,並透過該第二吸附塔721內的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來進行吸附乾燥。
而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排氣管路713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排氣管路723係與一排氣輸出管路73連接(如第5圖至第18圖所示),而該排氣輸出管路73的另一端係為大氣或是外部的空氣中,且當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一排氣管路713之閥門7131則呈關閉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則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二排氣管路723之閥門 7231則是呈開啟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讓進行再生脫附程序的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吸附塔721內的氣體能透過該第二排氣管路723來進行排氣動作,另當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二排氣管路723之閥門7231則呈關閉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而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則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一排氣管路713之閥門7131則是呈開啟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讓進行再生脫附程序的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吸附塔711內之氣體能透過該第一排氣管路713來進行排氣動作。
而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係與一壓縮氣體輸出管路75連接(如第5圖至第18圖所示),當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的閥門7151則呈開啟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則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的閥門7251則是呈關閉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因此,讓經過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透過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吸附塔711內的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來進行吸附乾燥,使該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產生低濕度露點之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其中該低濕度露點的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可達-40℃至-70℃露點,再將具有低濕度露點的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經由該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來流向該壓縮氣體輸出管 路75,並透過該壓縮氣體輸出管路75來輸出收集使用。另當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的閥門7251則呈開啟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而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則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一壓縮氣體管路715之閥門7151則是呈關閉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並透過如上述之吸附乾燥程序,讓具有低濕度露點的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經由該第二壓縮氣體管路725來流向該壓縮氣體輸出管路75,並透過該壓縮氣體輸出管路75來輸出收集使用。其中所謂收集使用(圖未示)包含將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進行儲存到鋼瓶、鋼罐來暫時儲存,或是直接輸送到其他需要二氧化碳的場所,例如溫室或是海藻養殖場、汽水可樂場、化工廠、或是食品業工廠等各產業來做為原料,讓二氧化碳壓縮乾燥氣體能具有後續應用之效能。
而本創作的另一種實施例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係與一熱能管路74連接(如第5圖至第18圖所示),且透過該熱能管路74來輸送高溫熱氣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中的第一吸附塔711或是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中的第二吸附721塔進行再生脫附使用,當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該第一再生管路714的閥門7141則呈關閉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則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二再生管路724的閥門7241則是呈開啟狀態(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另當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進行吸附乾燥程序時, 該第二再生管路724的閥門7241則呈關閉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而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係為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所以該第一再生管路714的閥門7141則是呈開啟狀態(如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如第6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該冷卻裝置80係為冷卻器、冷凝器、除濕器、降溫器之其中任一,以用來將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內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先進行處理,讓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釋放出熱能,並降低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的溫度,便於進入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時能提升再吸附效率,以增加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的效能。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如第7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 4係設有一第一加熱器76,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係設有一第二加熱器77,其中該第一加熱器76與該第二加熱器77係為電熱器、天然氣式加熱器、熱交換器或熱媒油熱交換器之其中任一,並透過該第一再生管路714的第一加熱器76與該第二再生管路724的第二加熱器77來讓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或是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進行再生脫附程序時,能由該第一加熱器76或是第二加熱器77來輸送高溫熱氣給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中的第一吸附塔711或是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中的第二吸附塔721進行再生脫附使用。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三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三種變化(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之第一再生管路714係設有一第一加熱器76,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5係設有一第二加熱器77(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而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且該再循環管路44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使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 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再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後進入該第二加熱裝置50,或是單獨當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的氣體而不與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而上述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三種變化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具有二種變形,其中第一種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於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係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432及一第二風機433(如第8圖所示),再搭配該再循環管路44以形成正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擠入該再循環管路44,並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而第二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如第9圖所示),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所設的風機511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44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50的地方,再配合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設的風機431以形成負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四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四種 變化(如第10圖及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係設有一第一加熱器76,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係設有一第二加熱器77(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四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與一熱交換器90連接,而該熱交換器90係設於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上,且該熱交換器90係設有一冷側管路901及一熱側管路902,其中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的一端係與該熱能管路74的另一端形成連接,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的另一端係為外氣或是連接冷卻氣,以能進入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來進行熱交換後,再透過該熱能管路74來將高溫熱氣輸送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內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內進行脫附再生使用,另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與該熱交換器90之熱側管路902形成連接,使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內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經由該熱交換器90之熱側管路902來進行熱交換後,再輸往該冷卻器80進行冷卻,最後再輸往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進行吸附。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五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 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五種變化(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係設有一第一加熱器76,而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係設有一第二加熱器77(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二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還有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與一熱交換器90連接,而該熱交換器90係設於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上,且該熱交換器90係設有一冷側管路901及一熱側管路902(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四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四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而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且該再循環管路44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使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再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後進入該第二加熱裝置50,或是單獨當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的氣體而不與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而上述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五種變化中該第二脫附氣 體管路43係具有二種變形,其中第一種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於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係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432及一第二風機433(如第11圖所示),再搭配該再循環管路44以形成正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擠入該再循環管路44,並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而第二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如第12圖所示),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所設的風機511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44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50的地方,再配合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設的風機431以形成負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如第13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設有一加熱器78,其中該加熱器78係為電熱器、天然氣式加熱器、熱交換器或熱媒油熱交換器之其中任一,並透過該熱能管路7 4的加熱器78所產生高溫熱氣來輸往該第一再生管路714或是該第二再生管路724內,且再進入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中的第一吸附塔711或是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中的第二吸附塔721來進行再生脫附使用,且透過該第一再生管路714的閥門7141及該第二再生管路724的閥門7241來控制流向。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七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七種變化(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設有一加熱器78(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而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且該再循環管路44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使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再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後進入該第二加熱裝置50,或是單獨當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的氣體而不與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 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而上述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七種變化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43路係具有二種變形,其中第一種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於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係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432及一第二風機433(如第14圖所示),再搭配該再循環管路44以形成正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擠入該再循環管路44,並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而第二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如第15圖所示),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1所設的風機511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44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50的地方,再配合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設的風機431以形成負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八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八種變化(如第16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設有一加熱器78 (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與一熱交換器90連接,而該熱交換器90係設於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上,且該熱交換器90係設有一冷側管路901及一熱側管路902,其中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的一端係與該熱能管路74的另一端形成連接,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的另一端係為外氣或是連接冷卻氣,以能進入該熱交換器90之冷側管路901來進行熱交換後,再透過該熱能管路74來將高溫熱氣輸送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內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內進行脫附再生使用,另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與該熱交換器90之熱側管路902形成連接,使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內一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經由該熱交換器90之熱側管路902來進行熱交換後,再輸往該冷卻器80進行冷卻,最後再輸往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之吸附區401進行吸附。
另外,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九種變化,乃是建立在上述主要的預處理設備1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第一加熱裝置3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40、第二加熱裝置50及一煙囪60設計上,而其所述之相關內容已進行說明,不在此重複。因此,另一實施例的第九種變化(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乃是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係設有一冷卻裝置80(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一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以 及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設有一加熱器78(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六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還有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1之第一再生管路714與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72之第二再生管路724所連接的熱能管路74係與一熱交換器90連接,而該熱交換器90係設於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20之第一脫附氣體管路24上,且該熱交換器90係設有一冷側管路901及一熱側管路902(請參考另一實施例的第八種變化的內容,不在此重複),而與另一實施例的第八種變化差異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再循環管路44,而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且該再循環管路44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使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輸送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再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的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後進入該第二加熱裝置50,或是單獨當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的氣體而不與外氣或是其他來源的氣體進行混合。其中該再循環管路44係設有一閥門441,以透過該閥門441來控制再循環管路44的氣體流向。
而上述本創作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九種變化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具有二種變形,其中第一種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於該再循環管路44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係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432及一第二風機433(如第17圖所示),再搭配該再循環管路44以形成正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 附濃縮後之氣體能擠入該再循環管路44,並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而第二變形為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係設有一風機431,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係設有一風機511(如第18圖所示),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所設的風機511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44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50的地方,再配合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所設的風機431以形成負壓型態,讓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43內二次脫附的二氧化碳脫附濃縮後之氣體能由該再循環管路44回到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51內。
藉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瞭本創作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爰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預處理設備
11:氣體進氣管路
20: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
201:吸附區
202:脫附區
21:預處理氣體管路
22:第一淨氣排放管路
23:第一熱氣輸送管路
24:第一脫附氣體管路
30:第一加熱裝置
31:第一加熱進氣管路
40: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
401:吸附區
402:脫附區
41:第二淨氣排放管路
42:第二熱氣輸送管路
43:第二脫附氣體管路
50:第二加熱裝置
51:第二加熱進氣管路
60:煙囪

Claims (22)

  1. 一種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係包括:一預處理設備,該預處理設備的一側係連接一氣體進氣管路;一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係設有吸附區及脫附區,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係連接一預處理氣體管路、一第一淨氣排放管路、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一脫附氣體管路,該預處理氣體管路的一端係連接該預處理設備的另一側,該預處理氣體管路的另一端係連接至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連接,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連接,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一側連接;一第一加熱裝置,該第一加熱裝置係設有一第一加熱進氣管路,該第一加熱裝置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連接;一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係設有吸附區及脫附區,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係連接一第二淨氣排放管路、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及一第二脫附氣體管路,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一側係與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吸附區的另一側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另一側連 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脫附區的一側連接;一第二加熱裝置,該第二加熱裝置係設有一第二加熱進氣管路,該第二加熱裝置係與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連接;以及一煙囪,該煙囪係與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一淨氣排放管路的另一端和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二淨氣排放管路的另一端形成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預處理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淨氣排放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淨氣排放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加熱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預處理設備係進一步為冷卻器、冷凝器、除濕器、降溫器之其中任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再循環管路,該再循環管路之一端係連接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該再循環管路之另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於該再循環管路之一端連接處的前端及後端分別各設有一第一風機及一第二風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而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風機,且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所設的風機係位於該再循環管路與該第二加熱進氣管路連接處的後端,並靠近該第二加熱裝置的地方。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冷卻裝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二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二脫附氣體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一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連接,該雙塔式高分子管式膜設備係設有一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及一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係設有一第一吸附塔、一第一進氣管路、一第一排氣管路、一第一再生管路及一第一壓縮氣體管路,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係設有一第二吸附塔、一第二進氣管路、一第二排氣管路、一第二再生管路及一 第二壓縮氣體管路。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排氣管路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二排氣管路係進一步與一排氣輸出管路連接。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壓縮氣體管路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二壓縮氣體管路係進一步與一壓縮氣體輸出管路連接。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再生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加熱器,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二再生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二加熱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進氣氣管路、第一排氣管路、第一再生管路及第一壓縮氣體管路係進一步各設有一閥門,該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二進氣氣管路、第二排氣管路、第二再生管路及第二壓縮氣體管路係進一步各設有一閥門。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吸附塔內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二吸附塔內係進一步由複數個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填充而成,且該中空管狀之高分子管式膜吸附材係由高分子聚合物及吸附劑製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第一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第一再生管路及第二塔式高分子管式膜組之 第二再生管路係進一步與一熱能管路連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熱能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加熱器,該加熱器係為電熱器、天然氣式加熱器、熱交換器或熱媒油熱交換器之其中任一。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其中該熱能管路係進一步與一熱交換器連接,該熱交換器係設於該第一二氧化碳吸附轉輪之第一脫附氣體管路上,該熱交換器係設有一冷側管路及一熱側管路,該熱能管路係與該熱交換器之冷側管路形成連接,該第一脫附氣體管路係與該熱交換器之熱側管路形成連接。
TW110208460U 2021-07-20 2021-07-20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TWM6205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460U TWM62055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CN202122077150.0U CN215782568U (zh) 2021-07-20 2021-08-31 二氧化碳吸附转轮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460U TWM62055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0557U true TWM620557U (zh) 2021-12-01

Family

ID=8015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8460U TWM62055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82568U (zh)
TW (1) TWM62055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8267A (zh) * 2022-02-25 2022-06-14 湖北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发电厂的二氧化碳处理分离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82568U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56259U (zh) 具双处理结构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TWM620557U (zh)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JP2009090979A (ja) 小型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210186776U (zh) 一种用于半导体行业的废气处理系统
CN107051116A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TWI821714B (zh) 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及其方法
TWI765783B (zh) 串聯式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及其方法
CN219355791U (zh) 吸附管式膜油气处理热脱附系统
CN105413387B (zh) 一种VOCs尾气吸附—催化燃烧处理系统
CN107131516A (zh) 一种内循环去除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系统及方法
CN210332252U (zh) 一种对水泥窑尾烟气中co2的捕集提浓与利用系统
CN204901807U (zh) 一种节能环保火化机尾气处理系统
CN209934440U (zh) 民用取暖锅炉脱硫脱硝系统
TWM621745U (zh) 串聯式二氧化碳吸附轉輪系統
CN205235695U (zh) 一种VOCs尾气吸附—催化燃烧处理系统
CN207042186U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06064082U (zh) 一种有机废气三级负压等离子处理设备
CN212166971U (zh) 一种沸石转轮吸附脱附催化氧化及余热回收一体机
TWM561190U (zh) 熱回收高分子管式膜乾燥系統
JP2009083851A (ja) 小型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107477730A (zh) 一种吸附转轮与跨临界热泵循环复合气体净化装置及应用
CN204170600U (zh) 一种NOx、二恶英回流的烟气净化系统
CN206793330U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110227337A (zh) 一种对水泥窑尾烟气中co2的捕集提浓与利用系统
CN206875465U (zh) 内循环去除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