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9661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9661U
TWM619661U TW110208987U TW110208987U TWM619661U TW M619661 U TWM619661 U TW M619661U TW 110208987 U TW110208987 U TW 110208987U TW 110208987 U TW110208987 U TW 110208987U TW M619661 U TWM619661 U TW M61966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electrical connector
groove
extension
elas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8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俊甫
游勝男
江芷嫻
Original Assignee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8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9661U/zh
Publication of TWM619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966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複數端子,固設於絕緣本體中;一彈片,設置於絕緣本體一側,彈片設有一本體部、至少一彈性臂、至少一延伸臂及一尾翼部,本體部一端延伸形成彈性臂,本體部另一端延伸形成尾翼部,本體部一側延伸形成延伸臂,彈性臂朝外彎折形成一卡鉤;一凸輪軸,設置於絕緣本體後端,凸輪軸設有一轉軸與一凸輪部,凸輪部對應於彈片之尾翼部;及一殼體,包覆絕緣本體、複數端子、彈片及凸輪軸,殼體設有貫穿殼體之至少一通孔,卡鉤對應於通孔。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的連接可靠度可大幅提升。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創作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栓鎖功能的電連接器。
各式電子產品所經常使用之連接器型式中,以通用序列匯流排(USB)規格的連接器應用最多,隨著科技的進步,通用序列匯流排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如USB 2.0、USB 3.0、微型通用序列匯流排(Micro USB)、迷你通用序列匯流排(Mini USB)或者USB TYPE-C。
台灣新型專利證書第M429242號揭露了「一種線纜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定於絕緣本體上之導電端子、固定於絕緣本體上之金屬殼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舌板,舌板前端具有對接部,導電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組和第二端子組,第一端子組包括平板狀第一接觸部、第一固定部和與第一固定部相連之第一焊接腳,第二端子組包括具有彈性的第二接觸部、第二固定部和與第二固定部相連之第二焊接腳,第二端子組包括兩對高速差分訊號端子及位於所述兩對高速差分訊號端子中間之接地端子,第二焊接腳具有設於接地端子上的接地端子焊接腳,所述接地端子焊接腳之寬度大於兩對高速差分訊號端子上每個第二焊接腳的寬度,可以大大提升量產時焊接組裝的效率,進而降低成本。
但是由於習知的USB電連接器不具備栓鎖的功能,當習知的USB電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連接後,若是遭到外力的拉扯或碰撞,將使USB電連接器脫離連接狀態,導致了USB電連接器的連接可靠度下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栓鎖功能的電連接器,可提升電連接器的連接可靠度。
本創作之目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複數端子,固設於所述絕緣本體中;一彈片,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一側,所述彈片設有一本體部、至少一彈性臂、至少一延伸臂及一尾翼部,所述本體部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彈性臂,所述本體部另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尾翼部,所述本體部一側延伸形成所述延伸臂,所述彈性臂朝外彎折形成一卡鉤;一凸輪軸,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後端,所述凸輪軸設有一轉軸與一凸輪部,所述凸輪部對應於所述彈片之所述尾翼部;及一殼體,包覆所述絕緣本體、複數所述端子、所述彈片及所述凸輪軸,所述殼體設有貫穿所述殼體之至少一通孔,所述卡鉤對應於所述通孔;當轉動所述轉軸時,所述凸輪部推動所述尾翼部並使所述延伸臂扭轉,進而使所述彈性臂向外移動並使所述卡鉤穿出所述通孔。
選擇性地,所述卡鉤設置於所述彈性臂前端,所述卡鉤的折彎方向設為凸面朝上的圓弧狀,所述卡鉤由所述彈性臂前端向下彎折延伸而成。
選擇性地,所述本體部之左側前端及右側前端分別向斜後方延伸形成兩所述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之末端分別向外側延伸後彎折向上延伸形成一側翼部,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基部,所述基部之左、右兩側之後端分別向內凹陷形成一定位凹口,所述側翼部固定於所述定位凹口。
選擇性地,所述側翼部設有一穿孔,所述定位凹口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一凸扣,所述凸扣扣合於所述穿孔。
選擇性地,所述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舌部,所述基部與所述舌部之底面共同形成一彈片槽,所述彈片之所述本體部、所述彈性臂及所述延伸臂皆收容於所述彈片槽內。
選擇性地,所述基部後端向後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後延伸形成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複數定位爪,各所述定位爪之位置對應於兩相鄰端子之間,各所述定位爪分別設有一前指部與一後指部,所述前指部與所述後指部於前後方向上彼此分離,並於所述前指部與所述後指部之間形成一軸槽,所述轉軸收容並定位於所述軸槽內,所述凸輪部定位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間,所述凸輪部之兩相對側面分別對應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內側面。
選擇性地,所述殼體包括一上殼體與一下殼體,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凹陷的一第一組裝槽,所述上殼體之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凹陷的一第二組裝槽,所述第一組裝槽之位置對應於所述第二組裝槽之位置,所述第一組裝槽與所述第二組裝槽共同形成一組裝空間,所述凸輪軸之所述轉軸穿過所述組裝空間,所述凸輪軸之一端設有一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設置於所述組裝空間之外側,所述上殼體之上壁設有一向下突伸的止擋部,所述止擋部對應於所述凸輪部。
選擇性地,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壁的一第一組裝孔,所述上殼體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向外側凸出的一卡扣,所述卡扣扣合於所述第一組裝孔,所述下殼體之底壁設有貫穿 所述下殼體底壁的複數第二組裝孔,所述上殼體之前端設有向下延伸的複數延伸腳,複數延伸腳卡合於所述複數第二組裝孔內。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組裝槽設置於所述第一組裝孔與所述第二組裝孔之間,所述第二組裝槽設置於所述卡扣與所述延伸腳之間。
選擇性地,所述絕緣本體內形成有複數端子槽,每一所述端子設置於對應的所述端子槽內,每一所述端子皆設有一固定部、一接觸部、一焊接部,所述固定部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內並且被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包覆,所述固定部固持於所述端子槽內,所述固定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舌部內並外露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舌部之上表面,所述固定部後端先向後延伸,再向上彎折,再向後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之上表面,每一所述固定部皆設有一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凸起,所述凸起抵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端子槽之壁面,所述尾翼部延伸出所述彈片槽,並且由下而上穿過所述延伸部,並且位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間。
100:電連接器
1:絕緣本體
11:基部
12:舌部
13:延伸部
14:定位部
140:定位爪
141:前指部
142:後指部
143:軸槽
15:定位凹口
16:凸扣
17:端子槽
18:彈片槽
2:端子
21:固定部
22:接觸部
23:焊接部
24:凸起
3:彈片
31:本體部
32:彈性臂
320:卡鉤
33:尾翼部
34:延伸臂
35:側翼部
36:穿孔
4:凸輪軸
41:轉軸
42:凸輪部
420:凸輪面
43:操作部
5:殼體
51:上殼體
511:止擋部
512:定位腳
52:下殼體
53:通孔
54:第一組裝槽
540:組裝空間
55:第一組裝孔
56:第二組裝槽
57:卡扣
58:第二組裝孔
59:延伸腳
200:對接連接器
201:外殼
202:彈臂
203:開槽
〔第一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對接於對接連接器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分離於對接連接器之立體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分解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另一角度分解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部分分解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沿著第一圖之VI-VI線之剖面圖,為未上鎖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沿著第一圖之VII-VII線之剖面圖,為上鎖後示意 圖。
為詳細說明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之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達成的目的及功效,以下茲例舉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予說明。
請參閱第一圖與第二圖所示,本創作電連接器100用以連接至一對接連接器200。在本實施例中,本創作電連接器100為一USB線纜連接器,所述對接連接器200為一USB板端連接器。在具體實施時,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亦可為其他型式,如HDMI、D-Sub、xSFP等。
請參閱第三圖至第五圖所示,本創作電連接器100包括一絕緣本體1、複數端子2、一彈片3、一凸輪軸4及一殼體5。複數所述端子2固設於所述絕緣本體1中。所述彈片3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1底部。所述凸輪軸4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1後端,並與所述彈片3後端接觸。所述殼體5包覆所述絕緣本體1、複數所述端子2、所述彈片3及所述凸輪軸4。
請參閱第二圖所示,所述對接連接器200設有一外殼201,所述外殼201之上、下表面及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一開槽203,各所述開槽203內設有向本創作電連接器100方向延伸形成的複數彈臂202,所述彈臂202用於與本創作電連接器100電氣接觸及增加與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之間的摩擦力。所述彈臂202扣合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之所述殼體5之對應機構。
請參閱第三圖至第五圖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設有一基部11、一舌部12、一延伸部13、一定位部14及複數定位凹口15。複數所述端子2之對應機 構設置於所述基部11內,複數所述端子2之對應機構外露於所述基部11之上表面。所述基部11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舌部12,所述舌部12插入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並與所述對接連接器200對接。複數所述端子2之對應機構設置於所述舌部12內。所述基部11後端向後延伸形成所述延伸部13。所述延伸部13後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定位部14,所述凸輪軸4設置於所述定位部14。所述基部11之左、右兩側之後端分別向內凹陷形成所述定位凹口15,所述彈片3之對應機構固定於所述定位凹口15以實現所述彈片3與所述絕緣本體1定位固持。所述定位凹口15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一凸扣16,所述凸扣16扣合於所述彈片3之對應機構以實現所述彈片3與所述絕緣本體1定位固持。所述定位部14包括複數定位爪140,各所述定位爪140之位置對應於兩相鄰端子2之間,各所述定位爪140分別設有一前指部141與一後指部142,所述前指部141與所述後指部142於前後方向上彼此分離,並於所述前指部141與所述後指部142之間形成一軸槽143。
所述絕緣本體1內形成有複數端子槽17,每一所述端子2設置於對應的所述端子槽17內。每一所述端子2皆設有一固定部21、一接觸部22、一焊接部23。所述固定部21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基部11內並且被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基部11包覆,所述固定部21固持於所述端子槽17內。所述固定部21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接觸部22,所述接觸部22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舌部12內並外露於所述舌部12之上表面。所述固定部21後端先向後延伸,再向上彎折,再向後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23,所述焊接部23外露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基部11之上表面。每一所述固定部21皆設有一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凸起24,所述凸起24抵持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端子槽17之壁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24用於抵頂所述端子槽17之頂壁面,從而使複數端子2之所述固定部21之底面靠下貼平 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端子槽17之底壁面。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基部11與所述舌部12之底面共同形成一彈片槽18,所述彈片3收容於所述彈片槽18內,並可於所述彈片槽18內移動或扭轉。
所述彈片3設有一本體部31、至少一彈性臂32、一尾翼部33、至少一延伸臂34及至少一側翼部35。所述本體部31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形成至少一彈性臂32。所述彈性臂32前端設有一卡鉤320,所述卡鉤320的折彎方向設為凸面朝上的圓弧狀,所述卡鉤320由所述彈性臂32前端向下彎折延伸而成。所述本體部31後端向斜後上方延伸形成所述尾翼部33,所述尾翼部33與所述凸輪軸4之對應機構抵持。所述本體部31之左側前端或右側前端向斜後方延伸形成所述延伸臂34。所述延伸臂34之末端分別向外側延伸後彎折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側翼部35,所述側翼部35固定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定位凹口15以實現所述彈片3與所述絕緣本體1定位固持。所述側翼部35設有一穿孔36,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凸扣16扣合於所述穿孔36以實現所述彈片3與所述絕緣本體1定位固持。在本實例中,所述本體部31之左側前端及右側前端分別向斜後方延伸形成兩所述延伸臂34。所述本體部31之前端緣之左、右兩側分別向斜前上方延伸形成兩所述彈性臂32。所述彈片3之所述本體部31、所述彈性臂32及所述延伸臂34皆收容於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彈片槽18內,所述彈片3之所述尾翼部33延伸出所述彈片槽18,並且由下而上穿過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延伸部13,並且位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140之間。
所述凸輪軸4設有一轉軸41、一凸輪部42與一操作部43,所述凸輪部42設置於所述轉軸41中間位置,所述凸輪部42沿所述轉軸41之徑向朝外形成一凸輪面420,所述凸輪面420抵頂於所述彈片3之所述尾翼部33之底面,當轉動所述轉軸41時,使所述凸輪面420沿著所述尾翼部33之底面逐漸向所述尾翼部33 末端移動,當所述凸輪面420推動所述尾翼部33時,所述延伸臂34產生扭轉,進而使所述彈性臂32向下抵頂於所述殼體5底部,藉此,所述卡鉤320穿過所述殼體5底部並凸出所述殼體5底部,當本創作電連接器100與所述對接連接器200連接時,所述卡鉤320由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所述外殼201內部穿過所述外殼201下表面之所述開槽203,並由所述開槽203伸出所述外殼201。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100可鎖固於所述對接連接器200。
所述殼體5包括一上殼體51與一下殼體52。所述上殼體51與所述下殼體52組裝成所述殼體5。所述下殼體52前端之上、下壁皆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52前端之上、下壁的複數通孔53,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複數所述彈臂202對應所述殼體5之複數所述通孔53,且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所述彈臂202前端扣合於所述通孔53內。所述彈片3之所述卡鉤320對應於所述通孔53。所述下殼體52之左、右壁分別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52之左、右壁的一第一組裝槽54,所述上殼體51之左、右壁分別設貫穿所述上殼體51之左、右壁的一第二組裝槽56,所述第一組裝槽54對應於所述第二組裝槽56,當所述上殼體51與所述下殼體52組裝後,所述第一組裝槽54與所述第二組裝槽56共同形成一組裝空間540,所述凸輪軸4之所述轉軸41穿過所述組裝空間540以實現所述凸輪軸4與所述殼體5定位固持,而所述絕緣本體1之所述定位部14與所述第一組裝槽54及所述第二組裝槽56在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之左、右方向上彼此對齊。
所述凸輪軸4之所述轉軸41收容並定位於複數所述定位爪140之所述軸槽143內,所述轉軸41之兩端分別穿過所述殼體5之左、右壁之所述組裝空間540。所述操作部43設置於所述凸輪軸4之其中一端,所述操作部43設置於所述殼體5之左壁或右壁之所述組裝空間540之外側。所述凸輪部42設置並定位於兩相 鄰所述定位爪140之間,所述凸輪部42之兩相對側面分別對應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140之內側面。所述凸輪部42之所述凸輪面420對應於所述彈片3之所述尾翼部33之外側面。
所述下殼體52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52之左、右壁的一第一組裝孔55。所述上殼體51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向外側凸出的一卡扣57。所述卡扣57扣合於所述第一組裝孔55以實現所述上殼體51與所述下殼體52定位固持。所述下殼體52之底壁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52底壁的複數第二組裝孔58。所述上殼體51之前端設有向下延伸的複數延伸腳59。複數延伸腳59卡合於所述複數第二組裝孔58內以實現所述上殼體51與所述下殼體52定位固持。所述上殼體51之前端設有向前延伸的複數定位腳512,複數所述定位腳512抵接於所述絕本體1之所述基部11之左、右兩側。所述上殼體51之上壁設有一向下突伸的止擋部511,所述止擋部511對應於所述凸輪部42,所述止擋部511用於止擋所述凸輪部42並限制所述凸輪部42之轉動角度,避免所述凸輪部42之所述凸輪面420在推動所述尾翼部33之後持續轉動並脫離所述尾翼部33,進而影響所述卡鉤320退離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所述外殼201與所述殼體5之所述通孔5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裝槽54設置於所述第一組裝孔55與所述第二組裝孔58之間,所述第二組裝槽56設置於所述卡扣57與所述延伸腳59之間。
請參閱第七圖所示,當本創作電連接器100與所述對接連接器200對接時,透過轉動所述操作部43帶動所述轉軸41旋轉,所述轉軸41帶動所述凸輪部42旋轉,所述凸輪部42之所述凸輪面420沿著所述尾翼部33外側面逐漸向所述尾翼部33末端移動,並推動所述尾翼部33使所述延伸臂34扭轉,進而帶動所述彈 性臂32向下抵頂於所述殼體5底壁,同時所述彈性臂32之所述卡鉤320向下移動並扣合於所述殼體5之所述通孔53,並且由所述通孔53內側超出於所述殼體5並扣合於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所述外殼201之所述開槽203,並且由所述開槽203內側超出於所述外殼201。藉此,本創作電連接器100鎖固於所述對接連接器200。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100的連接可靠度可大幅提升。
請參閱第六圖所示,當本創作電連接器100脫離所述對接連接器200時,逆向轉動所述操作部43以帶動所述轉軸41逆向旋轉回原位置,所述轉軸41帶動所述凸輪部42之所述凸輪面420逆向旋轉,所述凸輪面420逐漸脫離所述尾翼部33末端,使所述延伸臂34彈性回覆至原位置,進而帶動所述彈性臂32移動至原位置,同時所述彈性臂32之所述卡鉤320退離所述外殼201之所述開槽203與所述殼體5之所述通孔53,並移動回所述殼體5內。藉此,本創作電連接器100與所述對接連接器200解除鎖固狀態。
綜上所述,本創作電連接器100藉由所述定位部14、所述彈片3、所述凸輪軸4與所述止擋部511之設計,透過轉動所述轉軸41,所述轉軸41帶動所述凸輪部42旋轉,所述凸輪部42之凸輪面420沿著所述尾翼部33外側面逐漸向所述尾翼部33末端移動,推動所述尾翼部33使所述延伸臂34扭轉,進而帶動所述彈性臂32向下移動並抵頂於所述殼體5底壁,使所述卡鉤320扣合於所述殼體5之所述通孔53與所述對接連接器200之所述外殼201,以鎖固本創作電連接器100及所述對接連接器200。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100的連接可靠度可大幅提升。
32:彈性臂
320:卡鉤
33:尾翼部
41:轉軸
420:凸輪面
511:止擋部
540:組裝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複數端子,固設於所述絕緣本體中;一彈片,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一側,所述彈片設有一本體部、至少一彈性臂、至少一延伸臂及一尾翼部,所述本體部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彈性臂,所述本體部另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尾翼部,所述本體部一側延伸形成所述延伸臂,所述彈性臂朝外彎折形成一卡鉤;一凸輪軸,設置於所述絕緣本體後端,所述凸輪軸設有一轉軸與一凸輪部,所述凸輪部對應於所述彈片之所述尾翼部;及一殼體,包覆所述絕緣本體、複數所述端子、所述彈片及所述凸輪軸,所述殼體設有貫穿所述殼體之至少一通孔,所述卡鉤對應於所述通孔;當轉動所述轉軸時,所述凸輪部推動所述尾翼部並使所述延伸臂扭轉,進而使所述彈性臂向外移動並使所述卡鉤穿出所述通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卡鉤設置於所述彈性臂前端,所述卡鉤的折彎方向設為凸面朝上的圓弧狀,所述卡鉤由所述彈性臂前端向下彎折延伸而成。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本體部之左側前端及右側前端分別向斜後方延伸形成兩所述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之末端分別向外側延伸後彎折向上延伸形成一側翼部,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基部,所述基部之左、右兩側之後端分別向內凹陷形成一定位凹口,所述側翼部固定於所述定位凹口。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側翼部設有一穿孔,所述定位凹口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一凸扣,所述凸扣扣合於所述穿孔。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舌部,所述基部與所述舌部之底面共同形成一彈片槽,所述彈片之所述本體部、所述彈性臂及所述延伸臂皆收容於所述彈片槽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基部後端向後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後延伸形成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複數定位爪,各所述定位爪之位置對應於兩相鄰端子之間,各所述定位爪分別設有一前指部與一後指部,所述前指部與所述後指部於前後方向上彼此分離,並於所述前指部與所述後指部之間形成一軸槽,所述轉軸收容並定位於所述軸槽內,所述凸輪部定位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間,所述凸輪部之兩相對側面分別對應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內側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殼體包括一上殼體與一下殼體,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凹陷的一第一組裝槽,所述上殼體之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凹陷的一第二組裝槽,所述第一組裝槽之位置對應於所述第二組裝槽之位置,所述第一組裝槽與所述第二組裝槽共同形成一組裝空間,所述凸輪軸之所述轉軸穿過所述組裝空間,所述凸輪軸之一端設有一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設置於所述組裝空間之外側,所述上殼體之上壁設有一向下突伸的止擋部,所述止擋部對應於所述凸輪部。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之左、右壁的一第一組裝孔,所述上殼體之左、右壁之後端分別設有向外側凸出的一卡扣,所述卡扣扣合於所述第一組裝孔,所述下殼體之底壁設有貫穿所述下殼體底壁的複數第二組裝孔,所述上殼體之前端設有向下延伸的複數延伸腳,複數延伸腳卡合於所述複數第二組裝孔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組裝槽設置於所述第一組裝孔與所述第二組裝孔之間,所述第二組裝槽設置於所述卡扣與所述延伸腳之間。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絕緣本體內形成有複數端子槽,每一所述端子設置於對應的所述端子槽內,每一所述端子皆設有一固定部、一接觸部、一焊接部,所述固定部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內並且被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包覆,所述固定部固持於所述端子槽內,所述固定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舌部內並外露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舌部之上表面,所述固定部後端先向後延伸,再向上彎折,再向後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絕緣本體之所述基部之上表面,每一所述固定部皆設有一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凸起,所述凸起抵持於所述絕緣本體之端子槽之壁面,所述尾翼部延伸出所述彈片槽,並且由下而上穿過所述延伸部,並且位於兩相鄰所述定位爪之間。
TW110208987U 2021-07-30 2021-07-30 電連接器 TWM619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987U TWM619661U (zh) 2021-07-30 2021-07-30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987U TWM619661U (zh) 2021-07-30 2021-07-30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661U true TWM619661U (zh) 2021-11-11

Family

ID=79908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8987U TWM619661U (zh) 2021-07-30 2021-07-30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96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6025B2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56538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cking member
US742246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US10236628B2 (en) Connector
US8708750B2 (en) Combo connector
US707767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board hold down
US3680035A (en) Pcb hinged pod connector
US6749458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ull member
US2014027365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i-detecting pins
US20060154524A1 (en) Shel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10034163A1 (en) Battery connector
US10777952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CN212323275U (zh) 浮动连接器
US673665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retention mechanism
US20110104909A1 (en) Board-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459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an electrical card assembly
TWM619661U (zh) 電連接器
TWI735989B (zh) 插拔式連接器
CN215896866U (zh) 电连接器
US79551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EP1804344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US2008026146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6850470U (zh) 插头连接器
US2024001460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ocking and stabilizing structure
TWM461214U (zh) 具有防誤插結構之hdmi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