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6691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6691U
TWM616691U TW110201053U TW110201053U TWM616691U TW M616691 U TWM616691 U TW M616691U TW 110201053 U TW110201053 U TW 110201053U TW 110201053 U TW110201053 U TW 110201053U TW M616691 U TWM616691 U TW M6166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gle
backlight
backlight module
degre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1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俊翔
林彥豪
林彥慶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6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669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上稜鏡片以及下稜鏡片。光源設置在導光板的入光面的一側,且用以發出多個光束。上稜鏡片設置在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一側。上稜鏡片包括上基板以及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上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設置在上基板的第一表面上。這些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靠近入光面的第一迎光面。第一迎光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第一迎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下稜鏡片設置在導光板與上稜鏡片之間。本創作提供的背光模組具有改善大角度出光的功效。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目前側入式背光模組的結構中,除了發光源與導光元件外,還需要使用光學膜片來來調整出光的光型,以提高正向出光的強度。由於近來顯示器高亮度及薄型化需求日漸增加,減少膜片的使用數量是薄型化最主要的開發方向,因此使用兩張稜鏡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般稜鏡片頂部結構角度為45度迎光角與45度背光角的組合,在搭配導光板且使用兩張稜鏡片情況下,通常會造成垂直方向的視角區域偏離正向視角區域,且有部分光是以大角度出光,因而導致整體正向視角區域的亮度下降。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可改善出光光形在垂直最大視角的偏移問題,且同時有效改善大角度出光問題。
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導光板、光源、上稜鏡片以及下稜鏡片。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光源設置在導光板的入光面的一側,且用以發出多個光束。上稜鏡片設置在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一側。上稜鏡片包括上基板以及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上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設置在上基板的第一表面上。這些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靠近入光面的第一迎光面。第一迎光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第一迎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下稜鏡片設置在導光板與上稜鏡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入光面之間的夾角落在0至45度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表面朝向導光板的出光面。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遠離入光面的第一背光面。第一背光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第一背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78度的範圍內。第一背光角落在45至55度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下稜鏡片包括下基板以及多個第二稜鏡微結構。下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其中第四表面朝向導光板的出光面。第二稜鏡微結構設置在下基板的第三表面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第二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稜鏡面。稜鏡面與第三表面之間具有底角,其中底角落在40至50度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朝向導光板的出光面。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遠離入光面的第一背光面。第一背光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第一背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落在65至90度的範圍內。第一背光角落在2.5至10度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稜鏡片更包括多個第三稜鏡微結構。第三稜鏡微結構設置在上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第三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靠近及遠離入光面的第二迎光面及第二背光面。第二迎光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具有第二迎光角,且第二背光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具有第二背光角。其中第二迎光角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且第二背光角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括設置在導光板與下稜鏡片之間的第一擴散片。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括第二擴散片,其中上稜鏡片設置在下稜鏡片與第二擴散片之間。第一擴散片與第二擴散片的霧度值相同。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中,由於上稜鏡片在上基板的第一表面上設置了第一稜鏡微結構,且第一稜鏡微結構的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因此,本 實施例的背光模組有效地改善了出光光形在垂直視角的偏移問題,且同時有效改善了大角度出光問題。
100:背光模組
110:光源
120:導光板
122:入光面
124:出光面
130、130’:上稜鏡片
130S1、130S1’:第一表面
130S2、130S2’:第二表面
132:上基板
134、134’:第一稜鏡微結構
134S1、134S1’:第一迎光面
134S2、134S2’:第一背光面
136:第三稜鏡微結構
136S1:第二迎光面
136S2:第二背光面
140:下稜鏡片
140S1:第三表面
140S2:第四表面
142:下基板
144:第二稜鏡微結構
144S1、144S2:稜鏡面
150:第一擴散片
160:第二擴散片
E1、E2:延伸方向
O:中心點
α1、α1’:第一迎光角
α3:第二迎光角
α2、β2:底角
β1、β1’:第一背光角
β3:第二背光角
θ1、θ2:夾角
圖1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上稜鏡片沿垂直於圖1的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2B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下稜鏡片沿垂直於圖1的第二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3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處相對亮度相對於第一背光角於不同的第一迎光角的曲線圖。
圖3B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處相對亮度相對於第一迎光角於第一背光角為50度的曲線圖。
圖4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
圖4B示意了圖4A的出光處的出光光型在各視角方向相對於背光模組的定義。
圖5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上稜鏡片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 出光光型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
圖9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
圖1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100,其包括導光板120、光源110、上稜鏡片130以及下稜鏡片140。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20的材質可為塑膠、玻璃或其他合適的材質,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導光板120具有入光面122以及出光面124,其中入光面122與出光面124相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0可為線光源,或由多個點光源,如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組成的線光源。光源110設置在導光板120的入光面122的一側,且用以發出多個光束。其中,光束從入光面122進入導光板120,並在導光板120 中傳遞後從出光面124出光,或直接從出光面124出光。接著,光束依序穿透下稜鏡片140與上稜鏡片130而出光。具體來說,背光模組100為側入式背光模組。
在本實施例中,上稜鏡片130設置在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的一側。上稜鏡片130包括上基板132以及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134(圖1繪示1個第一稜鏡微結構為例)。上基板132的材質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其他合適的材質。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的材質可為紫外光硬化膠材(UV glue)或其他適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在本實施例中,上基板13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30S1與第二表面130S2,其中第一表面130S1位於遠離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的一側,且第二表面130S2朝向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第一稜鏡微結構134設置在上基板132的第一表面130S1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也可設置在第二表面130S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沿著延伸方向E1延伸。
圖2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上稜鏡片沿垂直於圖1的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各自具有靠近入光面122的第一迎光面134S1。第一迎光面134S1與第一表面130S1之間具有第一迎光角α1,其中第一迎光角α1 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78度的範圍內。在一更佳的的實施例中,第一迎光角α1可為70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各自具有遠離入光面122的第一背光面134S2。第一背光面134S2與第一表面130S1之間具有第一背光角β1,其中第一背光角β1落在45至55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背光角β1可為50度。
請再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下稜鏡片140設置在導光板120與上稜鏡片130之間。下稜鏡片140包括下基板142以及多個第二稜鏡微結構144(圖1繪示1個第二稜鏡微結構為例)。與上稜鏡片130相似,下稜鏡片140的下基板142的材質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或其他合適的材質,且第二稜鏡微結構144的材質可為紫外光硬化膠材或其他適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在本實施例中,下基板142具有相對的第三表面140S1與第四表面140S2,其中第三表面140S1位於遠離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的一側,且第四表面140S2朝向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第二稜鏡微結構144設置在下基板142的第三表面140S1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稜鏡微結構144可設置在第四表面140S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稜鏡微結構144沿著延伸方向E2延伸。
圖2B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下稜鏡片沿垂直於圖1的第二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稜鏡微結構144 各自具有稜鏡面144S1及144S2。稜鏡面144S1或144S2與第三表面140S1之間具有底角α2或β2,其中底角α2、β2落在40至50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底角α2、β2可為45度。
請再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的延伸方向E1(例如在XY平面上的投影)與入光面122(例如在XY平面上的投影)之間的夾角θ1落在0至45度的範圍內。圖1示意了延伸方向E1為圖1中XY平面的左上往右下的方向。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延伸方向E1也可被設計為圖1中XY平面的右上往左下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的延伸方向E1與第二稜鏡微結構144的延伸方向E2互相垂直,即第二稜鏡微結構144的延伸方向E2(例如在XY平面上的投影)與入光面122(例如在XY平面上的投影)之間的夾角θ2落在45至90度的範圍內。其中,當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的延伸方向E1與入光面122之間的夾角θ1為0度時,延伸方向E1平行於入光面122,且第二稜鏡微結構144的延伸方向E2垂直於入光面122,即夾角θ2為90度。
圖3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處相對亮度相對於第一背光角於不同的第一迎光角的曲線圖。其中,出光處即圖1的上稜鏡片130在遠離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的一側。圖3A示意了背光模組100分別在第一迎光角α1被設計為60、62、64度的相對亮度相對於第一背光角β1的曲線。請參考圖3A,當背光模組100的第一背光角β1被設計為50度時, 第一迎光角α1為60、62或64度,背光模組100在出光處相對亮度均達到最高。
進一步地,將第一背光角β1被設計為50度。圖3B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出光處相對亮度相對於迎光角於第一背光角為50度的曲線圖。請參考圖3B,在第一背光角β1被設計為50度的條件下,當背光模組100的第一迎光角α1被設計為70度時,背光模組100在出光處相對亮度達到最高。由上可知,本新型創作的背光模組100將第一迎光角α1及第一背光角β1分別設計為70度及50度時,相較於一般稜鏡片設計(例如迎光角及背光角均為45度)至少將出光處的亮度提高40%。
圖4A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圖4B示意了圖4A的出光處的出光光型在各視角方向相對於背光模組的定義,例如,從中心點O往光源110方向的視角方向為+V,且中心點O遠離光源110方向的視角方向為-V,+V視角方向的最大視角例如為90V,-V視角方向的最大視角例如為-90V,其中中心點O實質上為背光模組100的出光處的中心點。為了清楚呈現各視角方向的定義,圖4B中的背光模組100的長寬比例與圖1的背光模組100的長寬比例稍有不同。請同時參考圖4A與圖4B,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中,由於上稜鏡片130在上基板132的第一表面上130S1設置了第一稜鏡微結構134,且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的第一迎光角α1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因此,背光模組100出光光形(如圖 4A所繪示)集中於背光模組100的中心點,即垂直視角偏移的問題被改善了,並且大角度出光的比例減少且較靠近中心點O,使得出光處的整體亮度得以提高。
圖5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上稜鏡片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5,圖5的上稜鏡片130’適於取代圖1的背光模組的上稜鏡片130,圖5的上稜鏡片130’與圖2A的上稜鏡片130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第一稜鏡微結構134’設置在第一表面130S1’上,且第一表面130S1’朝向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如圖1所繪示)。詳細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稜鏡微結構134’各自具有靠近入光面122(如圖1所繪示)的第一迎光面134S1’,且第一迎光面134S1’與第一表面130S1’之間具有第一迎光角α1’,其中第一迎光角α1’落在65至90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迎光角α1’可為69.3度。再者,第一稜鏡微結構134’各自具有遠離入光面122(如圖1所繪示)的第一背光面134S2’。第一背光面134S2’與第一表面130S1’之間具有第一背光角β1’,其中第一背光角β1’落在2.5至10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背光角β1’可為8.01度。
在本實施例中,上稜鏡片130’更包括多個第三稜鏡微結構136。與第一稜鏡微結構134’相似,第三稜鏡微結構136的材質可為紫外光硬化膠材或其他適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第三稜鏡微結構136設置在上基板132的第二表面130S2’上。第三稜鏡微結構136各自具有靠近及遠離入光面122的第二迎光面136S1及第 二背光面136S2。第二迎光面136S1與第二表面130S2’之間具有第二迎光角α3,且第二背光面136S2與第二表面130S2’之間具有第二背光角β3。其中,第二迎光角α3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且第二背光角β3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迎光角α3與第二背光角β3皆可為45度。
圖6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4B與圖6,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中,由於第一稜鏡微結構134’設置在第一表面130S1’上,第一表面130S1’朝向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4,並且第三稜鏡微結構136設置在上基板132的第二表面130S2’上,以及第一迎光角α1’、第一背光角β1’、第二迎光角α3、第三背光角β3各角度範圍的設計,因此,背光模組出光光形在垂直視角偏移的問題被改善了,並且大角度出光的比例減少且較接近中心點O,使得出光處的整體亮度也被提高。
圖7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與圖8,圖7的背光模組100與圖1的背光模組100相似,其主要的差異在於,在圖7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更包括設置在導光板120與下稜鏡片140之間的第一擴散片(diffuser)150。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可產生的功效相似於圖1的背光模組100,在此不再贅述。除此之外,由於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在導光板120與下稜鏡片140 之間設置了第一擴散片150,第一擴散片150進一步使背光模組100的出光被均勻化,因此,背光模組100的出光光型更加均勻。
圖9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0是根據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在出光處的出光光型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9與圖10,圖9的背光模組100與圖7的背光模組100相似,其主要的差異在於,在圖9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更包括第二擴散片160,其中上稜鏡片130設置在下稜鏡片140與第二擴散片16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擴散片150與第二擴散片160的霧度值相同,例如霧度值落在10%至40%的範圍內。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擴散片150與第二擴散片160的霧度值可為30%。由於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更設置了第二擴散片160,第二擴散片160進一步使背光模組100的出光被均勻化,因此,背光模組100的出光光型更加均勻。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中,由於上稜鏡片在上基板的第一表面上設置了第一稜鏡微結構,且第一稜鏡微結構的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因此,背光模組出光光形在垂直視角偏移的問題被改善了,並且大角度出光的比例減少且較接近背光模組的中心點,使得出光處的整體亮度提高。
100:背光模組
110:光源
120:導光板
122:入光面
124:出光面
130:上稜鏡片
130S1:第一表面
130S2:第二表面
132:上基板
134:第一稜鏡微結構
134S1:第一迎光面
140:下稜鏡片
140S1:第三表面
140S2:第四表面
142:下基板
144:第二稜鏡微結構
144S1:稜鏡面
E1、E2:延伸方向
θ1、θ2:夾角

Claims (1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 一光源,設置在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的一側,且用以發出多個光束; 一上稜鏡片,設置在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側,該上稜鏡片包括: 一上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 多個第一稜鏡微結構,設置在該上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上,該些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靠近該入光面的一第一迎光面,該第一迎光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迎光角,其中該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90度的範圍內;以及 一下稜鏡片,設置在該導光板與該上稜鏡片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入光面之間的夾角落在0至45度的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表面朝向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該些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第一背光面,該第一背光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背光角,其中該第一迎光角落在60至78度的範圍內,該第一背光角落在45至55度的範圍內。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下稜鏡片包括: 一下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三表面與一第四表面,其中該第四表面朝向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以及 多個第二稜鏡微結構,設置在該下基板的該第三表面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第二稜鏡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二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一稜鏡面,該稜鏡面與該第三表面之間具有一底角,其中該底角落在40至50度的範圍內。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表面朝向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該些第一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第一背光面,該第一背光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背光角,其中該第一迎光角落在65至90度的範圍內,該第一背光角落在2.5至10度的範圍內。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上稜鏡片更包括: 多個第三稜鏡微結構,設置在該上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該些第三稜鏡微結構各自具有靠近及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第二迎光面及一第二背光面,該第二迎光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迎光角,且該第二背光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背光角,其中該第二迎光角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且該第二背光角落在40至45度的範圍內。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 一第一擴散片,設置在該導光板與該下稜鏡片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 一第二擴散片,其中該上稜鏡片設置在該下稜鏡片與該第二擴散片之間,該第一擴散片與該第二擴散片的霧度值相同。
TW110201053U 2020-10-23 2021-01-28 背光模組 TWM6166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81519.2U CN213069419U (zh) 2020-10-23 2020-10-23 背光模块
CN202022381519.2 2020-10-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6691U true TWM616691U (zh) 2021-09-11

Family

ID=75563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1053U TWM616691U (zh) 2020-10-23 2021-01-28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9419U (zh)
TW (1) TWM6166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2755B (zh) * 2021-12-09 2023-02-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817775B (zh) * 2022-10-18 2023-10-01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2802A1 (zh) * 2021-12-09 2023-06-15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019601B (zh) * 2022-01-06 2022-04-0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集光型导光组件及其背光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2755B (zh) * 2021-12-09 2023-02-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817775B (zh) * 2022-10-18 2023-10-01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9419U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616691U (zh) 背光模組
US7422357B1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7458714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8182131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US7695165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1335791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80266902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05012274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diffraction gratings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10352530B2 (en) Len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ens,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apparatus
JP2007157699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US10634296B2 (en) Luminous flux control member, light-emitting device,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624628U (zh) 背光模块
TWM538172U (zh) 光源模組
TWM604898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WO2019064614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657277B (zh) 顯示裝置
TWI503581B (zh) 透鏡、光源裝置以及直下式光源模組
KR20100108246A (ko) 조명장치
US20080266898A1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070041701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backlight system
TWI516807B (zh) 透鏡與直下式光源模組
US20060044832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employing the same
US7434975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brightness enhancing structur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KR2021000403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확산판
TWM629699U (zh) 背光模組